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3  2025-07-23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逐
北京交大附中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练习
高一语文
本试卷共7页,共100分。考试时长120分钟。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0分。选择符合下列各题要求的选项,完成1-5题。
1. 下列选项中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寥廓(liáo) 迤逦(yí) 返璞归真 穿流不息
B. 发怔(zhèng) 罅隙(xià) 危如累卵(lěi) 好高骛远
C. 瓜葛(gé) 胡诌(zōu) 呱呱坠地(gū) 情随世迁
D. 木讷(nè) 着恼(zhuó) 振聋发聩 真知灼见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A.“迤逦”的“迤”应读作“yǐ”,“穿流不息”的“穿”应写作“川”;
C.“胡诌”的“诌”应读作“zhōu”,“情随世迁”的“世”应写作“事”;
D.“着恼”的“着”应读作“zháo”。
故选B。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舌尖上的中国》是国内首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美食类纪录片,片中由近距离拍摄呈现出的各类食材的纹理构造,带给观众焕然一新的审美感受。
B. 在这台充满文化历史韵味的演出中,歌手惟妙惟肖地演唱,把观众带到了美妙的文化之旅中。
C. 尽管互联网已经发展了数十年,但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势头方兴未艾,新的技术和应用层出不穷。
D. 如今人们面对美味佳肴,却常常味同嚼蜡,是物质生活过于丰富,还是人们的味觉退化了呢?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焕然一新:焕然,鲜明光亮的样子。改变旧面貌,出现崭新的气象。本句意思是指观众耳目一新,而不是改变旧面貌,出现崭新的气象。所以用词不当。
B.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本句是形容歌手演唱,不是模仿,应用“声情并茂”之类的成语。
C.方兴未艾:方,正在;兴,兴起;艾,停止。事物正在发展,尚未达到止境。本句是形容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势头正好,使用正确。
D.味同嚼蜡:像吃蜡一样,没有一点儿味。形容语言或文章枯燥无味。本句意思是指面对美味佳肴没有胃口,而不是语言或文章枯燥无味,望文生义,用词不当。
故选C。
3.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闻一多是20世纪中国著名诗人,提倡写新格律诗。《红烛》是他的代表作,其中的诗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既是对红烛精神的提炼,也是诗人对自己的勉励。
B.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被誉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别称《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
C. 辛弃疾字幼安,与易安居士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不同于李词的婉约风格,辛弃疾与苏轼并称“苏辛”,是豪放派代表人物。
D. 荀子名况,字卿,春秋末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他主张“人性本恶”,《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揭示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意义。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
D.“春秋末期法家的代表人物”错误,是战国末期儒家的代表人物。
故选D。
4.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势拔五岳掩赤城 拔:超出 声非加疾也 疾:迅速
B. 山不厌高 厌:厌恶 枉用相存 存:问候
C. 金就砺则利 就:接近 如今有谁堪摘 堪:能够
D. 栗深林兮惊层巅 栗:战栗 功在不舍 舍:停止


浏览完整试题【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疾:劲疾。句意:山势高过五岳,遮掩了赤城。/声音没有变得洪亮。
B. 厌:满足。句意:山不满足其高。/(宾客)屈驾前来探望我。
C.正确。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如今还有谁来采摘?
D.栗:使……战栗。句意:使幽静的树林战栗,使层层山岩惊颤。/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
故选C。
5. 下列选项中特殊句式类型不相同的选项是( )
A.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咨臣以当世之事
B. 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 多情应笑我 士卒多为用者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君子博学而日乎己参省”/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当世之事咨臣”。句意: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用当时的事询问我的看法。
B.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判断句,“乃”表判断。句意:也不会再变直,这是因为火的烘烤使它弯曲成这样。/应当立为国君的是公子扶苏。
C.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蚓无利爪牙,强筋骨”/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遂率荷担子孙三夫”。句意:蚯蚓没有锋利得爪子和强劲的筋骨。/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
D.倒装句,正常语序为“应笑我多情”/被动句,“为”,被。句意:应笑我多愁善感。/士兵们大多愿意被差遣。
故选D。
二、本大题共3小题,共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讲述亲身经历或道题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吧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起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在传统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税收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比。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唐吉可德》中的故事是唐吉可德的行侠其余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游历见闻的连缀。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录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质检的区别清晰起来。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定是作者的亲历亲闻。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的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礼金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故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瓢泼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或趣事,当他晚年作在火炉旁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事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的故事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掷到故事之外。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16世纪末期以来,小说家对小说故事性的破坏日趋强烈。这时,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看它的“成色”如何,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契诃夫曾经把那些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称为“耍弄蹩脚花招的人”,但这种花招的大量出现也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他们要摆脱陈旧的故事模式,摆脱虚假的因果关系和矫揉造作的戏剧冲突,甚至摆脱故事本身。现代小说家认为,传统的故事模式早已失去了弹性和内在活力,也失去了起初的存在价值,那些千百年来一直在给小说提供养料的故事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想象力的障碍之一。
(摘编自格非《塞壬的歌声》)
6.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讲故事的人不一定是小说家,小说家在讲故事的时候,不像传统的故事讲述者那么依赖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事。
B. 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作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
C. 17世纪的欧洲流浪汉小说和部分中国古典小说,或在叙述形式方面,或在素材来源方面,都受到了传统故事的影响。
D. 当小说家越来越依靠想象力虚构故事的时候,小说和传统故事在内容来源方面的差异使它们之间的关联不再像过去那么紧密。
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水手在伦敦讲东印度群岛的所见所闻,匠人在火炉边讲自己的人生经历,他们讲的故事各有特点,但同属于传统故事模式。
B. 传统的故事讲述者大多会讲述那些为听众喜闻乐见的事,小说家则会根据自己的写作意图审慎构思,创作新的故事。
C. 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因为故事情节已不再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因素,人们更注意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
D. 现代小说家不喜欢传统故事模式,视它为绊脚石,是因为他们觉得这种故事模式显得僵化古板,已经不能促进小说艺术的发展。
8.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统的故事讲述人如果把自己的故事记录下来,进行加工整理,就能形成一种和早期小说接近的文字,有些讲述人也会成为小说家。
B. 现代小说家尝试用新的方式讲故事,会削弱小说的故事性,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小说的个人表达功能却会因此得到强化。
C. 契诃夫不大认可“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对他们的做法评价不高,由此可知当时这股写作潮流与他的创作理念相悖。
D. 现代小说的发展加剧了故事在小说中的衰变,与此同时,随着现代传媒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故事讲述方式也可能消亡。


展开余下试题【答案】6. B 7. C 8. B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将选项分别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B项“后者则是作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错误。原文第一段“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讲述亲身经历或道题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选项把“通常丢掉”,混淆范围。所以选B。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将选项分别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这类题目编题者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性的副词,C项“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因为故事情节已不再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因素,人们更注意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曲解文意,原文第四段“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掷到故事之外。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很明显对象是“在这些小说家笔下”而不是“人们”,范围扩大,且原文没有“因为故事情节已不再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因素”这层意思,曲解文意。所以选C。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从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文段中作者的观点,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作者观点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取舍,B项“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说法错误,文章第三段“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质检的区别清晰起来”,第四段“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掷到故事之外”说明未降低对虚构依赖。所以选B。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①,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②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茶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区区之迹,盖未足以论士也。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常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选自苏辙的《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文本二:
余闻江州东林寺,有陶渊明诗集,方欲遣人求之,而李江州忽送一部遗余,字大纸厚,甚可喜也,每体中不佳,辄取读,不过一篇,唯恐读尽后,无以自遣耳。
选自苏轼《书渊明羲农去我久诗》
【注】①儋耳,即今海南儋县。②过,即苏轼之子苏过。
9.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癯:病弱
B. 子为我志之 志:记录
C. 自量为己必贻俗患 贻:遗留,留下
D. 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 悛:改,悔改
10.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以图史为园囿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B. 每以家弊,东西游走 忽魂悸以魄动
C. 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 乃欲以桑榆之末景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1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子瞻常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
B. 子瞻常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
C. 子瞻常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
D. 子瞻常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
12.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
现在将要把这些诗收集起来一并编录成书,用来留给后来君子。
B. 性刚才拙,与物多忤
我性情刚直才智拙笨,很多事情都做不好。
C. 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这就是我深深佩服陶渊明,想在晚年多少能学到他一点的原因啊。
D. 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
后世的君子一定能加以正确评判的。
13. 根据选文内容,分析苏轼喜爱陶渊明的原因。
【答案】9. A 10. C 11. D 12. B
13. ①陶渊明的诗作天然质朴,众人莫及;②陶渊明为人正直刚烈,不为权贵折腰;③苏、陶二人性格、经历相似,苏能从陶的人生态度中寻求精神安慰。
【解析】
【导语】这两篇文章均表达了对陶渊明的推崇和景仰。苏辙在文章中通过其兄苏轼对陶渊明诗歌的钟爱,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简朴、淡泊名利的向往与向陶渊明看齐的努力。苏轼更是在他处境困苦时,依然以陶渊明的诗作自遣,显示出他与陶渊明灵魂上的契合与自洽,折射出昔人洁身自好的精神追求和在艰难困境中超脱世俗的思想品德。两位文学大家均通过赞美陶渊明来反思自身仕途的曲折与命运的跌宕,揭示了他们对个体生命价值的执着追求。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错误。癯:清瘦。句意:但他的诗看似质朴其实华美,看似清瘦其实丰腴。
B.正确。句意:你替我记下这事。
C.正确。句意:自己替自己考虑,必定会给你们留下世俗的祸患。
D.正确。句意:被狱吏困辱,却始终不能悔改。
故选A。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动词,当作/连词,因为。句意:不过是把读图书史册当作游园林。/只是因为您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
B.连词,因,因为/连词,表并列。句意:每因家贫,四处奔波。/猛然间心惊胆颤,神志恍惚。
C.都是连词,表转折,但。句意:我如今真是有这样的毛病,但自己没有及早发现。/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但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D.副词,竟/副词,才。句意:竟想在晚年。/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子瞻曾说我的诗有古人之风,他自以为不如我,但是自从他被贬居住在东坡,他的学问一天天地进步,(才思)充沛的样子如大河之水正在涌来。


展开余下试题“辙诗有古人之风”为“称”的宾语,中间不宜断开,排除AB;
“也”为句末语气词,其后断开,“然”连词表转折,用于下句句首,排除C。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B.“很多事情都做不好”错,“物”,他人;“忤”,抵触 句意:我性情刚直才智拙笨,与周围多有抵触。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①喜爱陶渊明的诗作。结合“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可知,陶渊明的诗作天然质朴,众人莫及;
②二人性格、品行相似。结合“性刚才拙,与物多忤”“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可知,陶渊明为人正直刚烈,不肯为五斗米整衣戴冠拜见乡里小儿,与周围人多有抵触,不为权贵折腰;
③二人精神追求契合。结合“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可知,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离开官场,苏轼也半生做官,触犯世人,可见苏、陶二人性格、经历相似,苏轼深深佩服渊明,想在晚年,将精神寄托于渊明。
参考译文:
文本一:
东坡先生被贬谪居海南儋县,将家安置在罗浮山下,只和幼子挑着担子过海。建造茅竹之屋居住。每天吃的是番薯芋类,心中不存在住华屋享玉食的念头。他平生没有嗜好,不过是把读图书史册当作游园林,把写文章当作吹奏乐器,到此时也都放弃了。只是喜欢作诗,所作的诗歌内容精妙深刻,形式华丽美妙,看不到老年人的衰老疲惫之气。
这时,我也贬到了海康;子瞻来信告诉我说:“古代诗人,有摹拟古人的诗作,没有追和古人的。追和古人是从我开始的。我对于诗人没有特别爱好的,只好陶渊明诗。渊明作诗不多,但他的诗看似质朴其实华美,看似清瘦其实丰腴。从曹植、刘琨、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等人以来,都不如他。我前后共追和了他一百几十首诗,写到那得意处,自认为不比陶渊明差多少,现在将要把这些诗收集起来一并编录成书,用来留给后来君子。你替我记下这事,但我对于陶渊明,难道是只爱他的诗吗?对他的为人,我实在有些感想。陶渊明临死前告诉他的儿子陶俨等人:‘我自幼穷苦,每因家贫,四处奔波,我性情刚直才智拙笨,与周围多有抵触。自己替自己考虑,必定会给你们留下世俗的祸患,我勤勉了一生而今去世,使你们年幼却要遭受饥寒。’渊明这些话,恐怕是实录啊。我如今真是有这样的毛病,但自己没有及早发现。半生做官,触犯世人,这就是深深佩服渊明,想在晚年多少学习一点陶渊明的行为的原因啊。”
唉,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整衣戴冠拜见乡里小儿,但子瞻作官三十几年,被狱吏困辱,却始终不能悔改,以致陷此大难之中,竟想在晚年,将精神寄于渊明,这谁能相信呢?虽然如此,子瞻为官,他的去就进退还是可以考察的。后世君子,必有能加以正确评判的。孔子说:“传述古籍而不随便创作,相信而且喜爱古代文化,我私下把自己与老彭相比。”孟子说:“曾子与子思两人所走的道路是相同的。”小小的行迹,是不足用以议论读书人的啊。
我小时没有老师,子瞻成年后学有所成,先父让我向他学习。子瞻曾说我的诗有古人之风,他自以为不如我,但是自从他被贬居住在东坡,他的学问一天天地进步,(才思)充沛的样子如大河之水正在涌来。他的诗比李白、杜甫还好,可与陶渊明相比。我虽急奔追随他,却常落在他后面。他和渊明的诗,我能赶上的,也不过一二首啊。
文本二:
我听说江东的东林寺里有陶渊明的诗集,正要派人找来,这时候李江州突然送来一部(陶渊明诗集)给我,字大纸厚,我非常喜欢,每每身体不舒服,就拿来看一下,不过每次看不超过一篇,唯恐读完之后,没有用来欣赏的(好诗)了。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4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情诗
曹植
微阴翳阳景,清风吹我衣。
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
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
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
游子叹黍离①,处者歌式微②。
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
注释:①黍离:出自《诗经》,是东周人缅怀故都之作,后借指故国之思,这里取其感伤乱离、行役不已之意。②处者:指役夫的家人。式微:出自《诗经》,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意为家人期盼役夫早归。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属于古体诗,开篇两句写景,薄云遮蔽了阳光,清风吹动着衣裳,景中含情。
B. 三、四句写鱼儿安然游于渌水之中,翔鸟自由地高飞云天,俯仰有致,意境开阔。
C. 七、八句借物象变化,既写出时间流逝,也表现了游子离乡与归家时不同的心情。
D. 九、十句所运用的典故,委婉含蓄地传达出“游子”和“处者”思亲盼归的情感。
15. “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下列诗句运用了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
A.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
B.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
C.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
D.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16. 这首诗与曹操的《短歌行》都体现了建安文学“悲歌慷慨”的特点,它们表达的情感有哪些不同?
【答案】14. C 15. A
16. ①《情诗》:抒发了游子行役不得归的思乡怀亲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身处乱离中的人们的深切同情;寄寓了曹植有志不得伸展的凄怆伤悲之感。②《短歌行》:表达了时不我待的忧思;对天下贤才能士的渴慕;抒发了曹操欲结束战乱、一统天下的壮志豪情。
【解析】
【导语】曹植《情诗》通过写景和抒情,营造了离愁别绪的氛围。诗中描绘了阴晴交替、游鱼翔鸟的自然景象,与游子不归、家人盼归的情感形成对比。诗人借用《诗经》的典故,表达了征役士子的无奈和思乡之情,体现了建安文学特有的悲歌慷慨的风格。整体情感复杂,既有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也有对亲人团聚的期盼。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表现了游子离乡与归家时不同的心情”错误,“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的意思是: 当初走时正值寒霜降,如今露干又见霜。其中的“来”是助词,不译。“今来”就是“如今”的意思。这句话确实表现了时间的流逝,但是结合五、六句中的“客”“不得归”以及九、十句中运用典故表达游子思乡,亲人盼归的内容,可以判断“游子”并未归家。所以七、八句是借物象变化,既写出时间流逝,也表现了游子因为行役而有家不得归的思乡怀亲之悲。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A.以“江碧”衬“鸟白”,以“山青”衬“花红”,颜色与景物相映成趣,景色美丽;但抒发的感情是有家不得归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北京市海淀”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