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取材于陈思宇、成政的《沙墙,认识沙尘暴的另一个角度》) 1. 下列属于沙尘暴形成的必要条件的一项是( ) A. 春、冬时节,大气中湿度和温度较高。 B. 沙源充足、强风、不稳定的大气层结。 C. 距离沙漠远的干旱、少雨、多风地区。 D. 如果有冷空气存在,就会形成沙尘暴。 2. 关于不稳定的大气层结对沙尘暴形成的影响,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会产生大风等极端天气,卷起沙尘,有可能形成沙尘暴。 B. 会加速空气对流,有助于将沙尘颗粒输送到较高的高度。 C. 会增加对流活动,扩散和传播沙尘暴的可能性增大。 D. 会出现气温高、降水少的现象,于是沙尘暴就产生了。 3. 关于“沙墙”主要出现在靠近沙源的地区的原因,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远离沙源的地区,沙漠面积大,无法出现沙墙。 B. 远离沙源的地区风速较小,无法形成沙尘暴现象。 C. 远离沙源 地区沙尘不足,沙尘暴强度减弱,不能形成沙墙。 D. 远离沙源的地区空气更加湿润,植被充足,无法形成沙墙。 4. 关于沙墙中微生物,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分析出沙墙中的微生物成分,可以帮助追溯沙尘暴的来源地。 B. 分析出沙墙中的微生物成分,可确定沙尘暴的规模、持续时间。 C. 沙墙中的微生物可能会携带有害成分,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D. 沙墙中的微生物可能含有有害物质,会污染我国的土壤和水体。 5. 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研究沙墙的形成和演变对预测沙尘暴的重要意义。 二、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1】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2】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3】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4】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取材于陶潜《五柳先生传》) 注释:【1】环堵:四周墙壁。【2】黔娄:春秋时齐国人,曾多次为齐国解除危难,却不求仕进,家极贫,其妻也安于贫贱。【3】俦(chóu):类。【4】无怀氏:与下句中“葛天氏”都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据说在那个时代,人民生活安乐,恬淡自足,社会风气淳厚朴实。 材料二: 志功名者,荣禄不足以动其心;重道义者,功名不足以易其虑。何则?纡青怀金,与荷锄畎亩者殊途;抗志青云,与徼幸一时者异趣;此伯夷所以饿于首阳,仲连所以欲蹈东海者也【5】。矧【6】名教之乐,加乎轩冕,违己之痛,甚于冻馁,此重彼轻,有由然矣。仲尼有言曰,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未见其人。嗟乎,如先生近之矣! (取材于赵孟颍《五柳先生传论》) 注释:【5】伯夷、仲迹:中国古代两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代表了古代士人的节操。【6】矧(shěn),何况。 6. 下列对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性嗜酒 嗜:喜欢 B. 造饮辄尽 造:往,到 C. 不戚戚于贫贱 戚戚:可怜 D. 功名不足以易其虑 易:改变 7.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因以为号焉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B. 或置酒而招之 或异二者之为 C. 不汲汲于富贵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D. 荣禄不足以动其心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记吃饭。 B.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在黑色短衣上穿个结,盛饭竹篮和水瓢经常是坏的,却坦然对待。 C.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这话大概说的就是五柳先生这类人吧。 D. 加乎轩冕,违已之痛,甚于冻馁。 超过官职和爵位给人带来的快乐,违背了自己本性的痛苦,比受冻挨饿还要痛苦。 9. 结合上面两段文言文,用自己的话谈谈是什么思想促使陶渊明归隐的。 三、本大题共6小题,共29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0.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的首联,交代了诗人行程的地点和目的:诗人乘船渡过荆门山,到楚地游历。 B. 诗人用“山”“江”“平野”“大荒”等意象,描绘出行舟途中看到的辽阔壮美之景。 C. “月下飞天镜”一句写船在月下江面飞驰,如同在镜子上滑行,令人心旷神怡。 D. 诗的最后两句,照应诗题中的“送别”二字,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 11. 古人往往借写“月”来抒情,在月色美景中寄托自己的特殊感情和思想。下列不具有这一写作特点的一项是( ) A.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B.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曹操《观沧海》) C.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D.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12. 有人用“咫尺应须论万里”来评论《渡荆门送别》一诗,其中“咫尺应须论万里”是说诗歌创作用有限的字数或篇幅,表现出极为广阔的景象或深远的意义。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此评论的理解。 13. 下列关于古代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芣苢》选自《诗经》,此诗通过一系列动词的变换,描绘出采摘芣苢的劳动过程,表现了欢快的劳动场景和劳动妇女的愉悦之情。 B. 曹操用乐府古题创作了《短歌行》一诗。此诗通过在宴会上的歌唱,展现了诗人求贤若渴的思想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C. 白居易是晚唐浪漫主义诗人。在《琵琶行》中,诗人借“琵琶女”的故事,述说自己的人生遭遇,发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D. 《虞美人》是南唐后主李煜所作之词。词人用“一江春水”这一意象,把抽象的愁绪具象化,表达出亡国之痛、故国之思等感情。 14. 下列关于现当代文学常识和课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郭沫若诗集《女神》中富有代表性的一首诗,体现出“五四”所焕发的自由宏阔、雄奇奔放的气概。
展开余下试题B. 诗人昌耀在《峨日朵雪峰之侧》中用“雪峰”“太阳”“蜘蛛”等意象展现出在凝重而壮美的氛围中蕴含了谦卑而强劲的生命力量。 C. 《哦,香雪》运用了象征手法,小说中的“火车”是文化和知识的象征,是香雪摆脱封闭落后的小山沟生活的一种期盼。 D. 人物通讯《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歌颂了袁隆平敢于挑战权威、坚持真理、勇于创新的精神。 15.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要求:字迹清晰。 (1)曹操在《短歌行》中化用典故,用“山不厌高,海不厌深。______,______”诗句来表达自己欲得贤才实现大业的愿望;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______,______”诗句展现战争胜利场景,表现了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2)辛弃疾登临北固亭,面对眼前的山川之景,吟诵出“千古江山,______,______”,叹惋江山永恒、英雄难再的现实。 (3)李清照南渡后,望见北雁南飞,诵“雁过也,______,______”,以寄思乡的愁绪。 (4)杜甫在《登高》中描写的秋日凄凉之景“______,______”与郦道元在《三峡》中所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景象略有相似。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小题。 百合花 ①乡干部又来了,慰劳了我们几个家做的干菜月饼。原来今天是中秋节了。 ②啊!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一定又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一副香烛,几碟瓜果月饼。孩子们急切地盼那炷香快些焚尽,好早些分摊给月亮/娘娘享用过的东西,他们在茶几旁边跳着唱着:“月亮堂堂,敲锣买糖……”或是唱着:“月亮嬷嬷,照你照我……”我想到这里,又想起我那个小同乡,那个拖毛竹的小伙儿,也许,几年以前,他还唱过这些歌吧!……我咬了一口美味的家做月饼,想起那个小同乡大概现在正趴在工事里,也许在团指挥所,或者是在那些弯弯曲曲的交通沟里走着哩!…… ③一会儿,我们的炮响了,天空划过几颗红色的信号弹,攻击开始了。战斗开始后的几十分钟里,一切顺利,伤员一次次带下来的消息,都是我们突破第一道鹿寨,第二道铁丝网,占领敌人前沿工事打进街了。但到这里,消息忽然停顿了,下来的伤员只是简单地回答“在打”,或是“在巷战”。但从他们满身泥泞,极度疲乏的神色上,甚至从那些似乎刚从泥里掘出来的担架上,大家明白,前面在进行着一场什么样的战斗。 ④包扎所的担架不够了,好几个重彩号不能及时送后方医院,耽搁下来。我不能解除他们任何痛苦,只得带着那些妇女,给他们拭脸洗手,能吃得了的喂他们吃一点,带着背包的,就给他们换一件干净衣裳,有些还得解开他们的衣服,给他们拭洗身上的污泥血迹。 ⑤做这种工作,我当然没什么,可那些妇女又羞又怕,就是放不开手来,大家都要抢着去烧锅.特别是那新媳妇。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了,不过只答应做我的下手。 ⑥前面的枪声,已响得稀落了。感觉上似乎天快亮了,其实还只是半夜。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作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忙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⑦“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⑧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⑨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⑩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的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⑪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⑫“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1958年3月 (取材于茹志鹃的同名小说) 16.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慰(wèi)劳 虔(qián)诚 泥泞(nìng) B. 铺(pù)位 屋檐(yán) 安详(xiáng) C. 稚(zhì)气 挂匾(biǎn) 忸怩(ní) D. 巷(hàng)战 氛(fèn)围 嚷(rǎng)了 17. 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百合花》以女性情怀描写残酷的战争,表现出战争年代普通人善良、淳朴的人性之美。 B. 通迅员从不满新媳妇不借被子,到知晓真相后愧疚,体现了他憨直、淳朴和舍己为人的品质。 C. 作者没有写激烈、紧张的战斗场面,而是通过在包扎所的所见所闻,从侧面写出前方战场的激烈、残酷。 D. 小说中的“百合花”象征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也象征了战争年代军民关系的美好、纯洁。 18. 小说节选部分多处描写到月亮,请概说分别是哪几处,并谈谈其对主题表达有何作用。 19. 阅读小说节选部分,简要分析在通讯员牺牲时,新媳妇的种种行为表现出她怎样的心理。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9分。 20. 语言基础应用。 ①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的方位走向大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过去拉洋车的,逢转弯处都高叫一声“东去!”“西去!”以防碰着行人。②胡同的名字,有各种来源。有的是计数的;有的原是皇家储存物件的地方;有的是这条胡同里曾住过一个有名的人物;有的是某种行业集中的地方;有的胡同是像其形状的。③胡同距离闹市很近,打个酱油,约二斤鸡蛋什么的,很方便,但又似很远。这里没有车水马龙,偶尔有剃头挑子的“唤头”(像一个大镊子,用铁棒从当中擦过,便发出“噌”的一声)、磨剪子磨刀的“惊闺”(十几个铁片穿成一串,摇动作声)的声音,这些声音却不显得喧闹。
展开余下试题阅读上面文段,对北京“胡同”特点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①胡同走向讲究整齐 ②胡同名字丰富有趣 ③胡同位置环境安静 B. ①胡同方位格局规整 ②胡同名字来源多样 ③胡同生活闹中安静 C. ①胡同方位格局规整 ②胡同名字丰富有趣 ③胡同位置环境安静 D. ①胡同走向讲究整齐 ②胡同名字来源多样 ③胡同生活闹中安静 21. 填入横线处,与下面文段的修辞方法相同并使语段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胡同有的很长,如东交民巷胡同;有些胡同很短,如一尺大街;______;______;______;有些胡同竟还断断续续,如庆平胡同。到底北京有多少胡同?北京人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①有些胡同很窄,如小喇叭胡同 ②有些胡同拐弯很多,如九道弯胡同 ③有些胡同很宽,如灵境胡同 A. ①③② B. ②①③ C. ③①② D. ③②① 22. 对下列两个句子病因的判断及对句子的修改,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袁隆平这个名字对青少年可能还有些陌生,可对四十岁以上 人却是很熟悉的。 ——逻辑错误,改为“青少年对袁隆平这个名字可能还有些陌生”,并去掉后一句的“对”字。 ②学生们很喜欢退休教师王老师,一来到这里就有说有笑,十分高兴。 ——句式杂糅,造成歧义,应改为“学生们一来到这里,他们就有说有笑,十分高兴”。 A. ①句判断和修改都正确;②句判断和修改也都正确。 B. ①句判断和修改都不正确;②句判断和修改都正确 C. ①句判断和修改都正确;②句判断正确,修改不正确。 D. ①句判断正确,修改不正确;②句判断和修改都不正确。 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23. 微写作。 请从《红楼梦》《西游记》中选择一部,就你阅读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段文学短评。要求:结合具体的情节,有理有据。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24. 近几年,人们越来越喜欢选择“骑行”来健身锻炼。骑行团在城市道路上出现随意并行、占道骑行、追逐竞驶等行为,带来各种交通安全问题。请你针对骑行中的不文明行为,拟一条劝说短信,倡导文明骑行。要求:语言简明,条理清晰。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25. 请以“校园一角”为题目,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作文(50分) 26. 完成作文。 生活中,各种劳动场景和劳动者的身影随处可见:父母辛苦奔波,护佑家庭幸福;同学认真值日,保持教室整洁;保安师傅忠于职守,保障师生安全;老师全心投入,培育爱国人才;农民挥洒汗水,养育亿万百姓;快递员忙碌穿梭,送来生活便利;消防员逆行而上,守护人民安全……这些劳动者和他们的劳动场景,是我们眼中最美的风景。他们的故事触动心灵,他们的精神令人敬仰。 请以“我认识了劳动中 他(她)”为题目,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