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3  2025-07-23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逐题解析)
人大附中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语文期中练习
2024年11月5日
说明:本试卷共七道大题,27道小题,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合理安排作答时间与顺序,保证作文能够完成,并将全部答案对应题号作答在答题卡上。
一、本大题共12小题,共49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揳(qì)入 籼(xiān)稻 埋(mán)怨 挥斥方遒(qiú)
B. 讪(shàn)讪 殷(yān)红 碾轧(yà) 磨磨蹭(cèng)蹭
C. 霓裳(cháng) 半晌(xiǎng) 包扎(zā) 钿头银篦(bì)
D. 裸露(lòu) 纤(xiān)细 笨拙(zhuō) 呕哑嘲(zhāo)哳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揳入”的“揳”应读xiē。
C.“半晌”的“晌”应读shǎng。
D.“裸露”的“露”应读lù。
故选 B 。
2. 下列词语的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慰藉 忸伲 撂下来 精神抖擞
B. 执拗 踌蹰 毛坯房 嘎然而止
C. 战栗 罅隙 撇一眼 一惊一乍
D. 张皇 怂恿 接茬儿 浪遏飞舟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字形的能力。
A.“忸伲”中“伲”应写作“怩”。
B.“踌蹰”的“蹰”应写作“躇”;“嘎然而止”中“嘎”写作“戛”。
C.“撇一眼”中“撇”写作“瞥”。
故选D。
3. 下列语句中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买房之前,购房者应该瞻前顾后,考虑房屋的地理位置、房价趋势等因素,以做出明智的决策。
B. 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组织抗美援朝志愿军老战士及其家属,共同走进电影院,回顾那段峥嵘岁月。
C. 刊物内容如果只是“人云亦云”,格式如果只是“亦步亦趋”,那是刊物的尾巴主义。
D. 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
A.瞻前顾后:指看看前面,又看看后面。形容做事之前考虑周密慎重;也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此句指买房前应该多方考虑,谨慎决策,使用的是第一个意思,使用正确。
B.峥嵘岁月:不平凡的岁月。语境指电影中展现的抗美援朝那段不平凡的岁月,使用正确。
C.亦步亦趋:人家慢走我也慢走,人家快走我也快走。形容事事处处都模仿和追随别人,自己没有主见或创造性。语境指刊物的格式只是跟随和模仿别人,使用正确。
D.巧夺天工:是指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而“苍山如屏,洱海如镜”是天然,不能用“巧夺天工”作评价。
故选D。
4. 下列有关诗歌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是对内容的分类,而赋、比、兴则是对表现方法的归纳。
B. 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教材中的《登高》《插秧歌》是律诗的代表作。
C. 词是宋代盛行的一种文学体裁,宋词从风格上基本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柳永、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则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D. 新诗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最早从思想艺术上显示出崭新面貌,并成为我国新诗奠基之作的是郭沫若的《女神》。


浏览完整试题【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B.“《插秧歌》是律诗的代表作”错误。《插秧歌》是古体诗,不是律诗。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与律诗的严格规范形成对比。
故选B。
5. 下列有关作家作品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古文运动,世称“元白”。
B. 《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苏轼,与父苏辙、弟苏洵三人并称“三苏”,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C. 闻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著有诗集《红烛》《死水》等,提出诗歌“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D. 《致云雀》的作者是雪莱,法国诗人。代表作有诗歌《西风颂》、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等。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浪漫主义诗人”错,应该是“现实主义诗人”;“古文运动”错,应该是“新乐府运动”;
B.“与父苏辙、弟苏洵”错,应该是“父苏洵,弟苏辙”;
D.“法国”错,应该是“英国”。
故选C。
6.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艰难苦恨繁霜鬓
B. 烟涛微茫信难求 低眉信手续续弹
C. 须行即骑访名山 铁骑突出刀枪鸣
D. 千岩万转路不定 却坐促弦弦转急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相同。都是表程度的副词,极。
句意:人生就是早晨的露水一样短暂,可悲的是逝去的日子太多了。
句意:一生艰难,常常抱恨于功业无成而身已衰老。
B.不同。
的确,确实。句意:大海烟波浩渺,瀛洲的确难以找到。
随意、随便。句意:低头随手连续不断地弹奏。
C.不同。
动词,骑上。句意:等到要走的时候就骑上它去探访名山。
名词,骑兵。句意:像铁骑突然冲出,刀枪齐鸣一般。
D.不同。
转弯。句意:无数山岩重叠,道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
更加、越发。句意:回身坐下再转紧琴弦拨出更加急促的声音。
故选A。
7. 下列选项中对典故内容和使用典故的目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公吐哺:指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的典故。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这个典故,表示自己要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纳贤才。
B. 谢公屐:谢灵运的特制本屐,以帮助登山者在幽深高峻的地方保持平衡。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运用该典故有效仿谢灵运徜徉山水的寓意。
C. 杜鹃啼血:传说古蜀国望帝死后化为杜鹃,昼夜啼叫至啼出血停止。白居易在《琵琶行》中运用该典故是为了表现自己被贬谪浔阳后居住环境的艰苦和内心的痛苦。
D. 羽扇纶巾:羽扇和纶巾是儒者的装束,用以形容诸葛亮的儒雅风度。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以此既突出了诸葛亮的风采和才能,也暗含了自愧不如的苦闷。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手法及其作用的能力。
D.“《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以此既突出了诸葛亮的风采和才能”错,不是诸葛亮,应该是“周瑜”。
故选D。
8. 下列选项中对语境中的意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闻一多《红烛》
诗人对红烛的“红”热烈赞颂,由此联想到诗人的心,从而对诗人之心的赤诚与热烈予以同样赞美。
B. 在锈蚀的岩壁/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昌耀《峨日朵雪峰之侧》
蜘蛛在攀登者眼中是小得可怜,这含有怜悯之意,攀登者最终只能遗憾地与蜘蛛完成相互的抚慰。
C. 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茹志鹃《百合花》
这床被子被小媳妇保护得很好,可见其珍贵。被子不仅仅具有实用功能,更承载着美好生活的期待。
D.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选用在深巷中叫喊的狗与在桑树顶啼唤的鸡这组意象,写出了自由自在、富有生机的乡村生活画面。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意象与情感关系的能力。
B.“这含有怜悯之意,攀登者最终只能遗憾地与蜘蛛完成相互的抚慰”错误。作者通过蜘蛛想要告诉我们:这只小的可怜的蜘蛛,也登上了高山,诗人从中得到了新的感悟,奋斗固然重要,高度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对奋斗和高度的态度。蜘蛛是渺小生命的代表,同时也是强大生命力的代表,是对蜘蛛的赞美。
故选B。
9. 阅读下面两首杜诗,依据诗意和格律,横线内最适合填入的叠词依序是( )
甲:滟滪既没孤根深,西来水多愁太阴。江天 鸟双去,风雨 龙一吟。杜甫《滟滪》
乙:舍西柔桑叶可拈,江畔细麦复 。人生几何春已夏,不放香醪如蜜甜。杜甫《绝句漫兴》
A. 漠漠/瑟瑟/亭亭 B. 漠漠/时时/纤纤 C. 朗朗/时时/亭亭 D. 朗朗/瑟瑟/纤纤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诗歌文学常识的能力。
甲:从内容上看,此诗前两句写滟滪堆被淹没孤根深植在水下,西边来水增加江水浩荡人揪心。写 是滟滪堆水势凶险。后两句,根据“风雨”可知前面写江天应突出其广漠迷蒙,江面上空一派迷蒙,因而选“漠漠”;而后句写龙吟,根据“一”字可知应该突出其偶然性,选“时时”。
从格律上看,七言律诗有四个标准句型:第一、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末两字是平平,称之为平平脚);第二、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末两字是平仄,称之为平仄脚);第三、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末两字是仄平,称之为仄平脚);第四、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末两字是仄仄,称之为仄仄脚)。
“江天”属于“平平”,那么后面两个字应是“仄仄”;再根据“联内相对”的原则,可推知“漠漠”属于“仄仄”,那么“风雨”后面两个字应该是“平平”。因此也应选“漠漠/时时”。
乙:根据“细麦”可推知此处是说麦子还很纤细,应选“纤纤”;
“纤纤”和“亭亭”均属“平平”,需要根据内容推断。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B。
阅读甲、乙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试看,编织秋的晨与夜/像芒草的叶箨/编织那左与右,制一双赶路的鞋子/看哪,那穿着晨与夜的,赶路的雁来了/我猜想,那雁的记忆/多是寒了的,与暑了的追迫
郑愁予《编秋草》
乙: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温庭筠《商山早行》
10. 甲、乙两诗共同述及的内容为( )
A. 江山如故 B. 旅途奔波 C. 世态炎凉 D. 荒凉一梦
11. 下列关于两首诗歌诗句的解释,最符合诗意的一项是( )
A. 甲诗“多是寒了的,与暑了的追迫”意谓回忆冰消瓦解。
B. 乙诗“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暗指旅人清晨赶路。
C. 甲诗的“叶箨”和乙诗的“落叶”均在比喻肠枯思竭。
D. 两首诗中的“雁”,诗人都借这一意象自比笼中之鸟。
【答案】10. B 11. B
【解析】
【导语】郑愁予的《编秋草》通过雁的形象表现追寻与奔波的主题,编织晨与夜象征着旅途的劳顿与艰辛,表达了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感悟。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描绘旅途中乡愁的感伤,鸡声、落叶、凫雁等意象强化了漂泊客子的孤寂与对故乡的思念,通过景物渲染处境与心境。这两首诗都描绘了旅途中的思考与感怀,展现出对时间与记忆的独特理解。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甲诗:运用了一系列象征性的意象,如“芒草的叶箨”暗喻秋季的特征,“晨与夜”象征时间的更迭、“赶路的雁”隐喻迁徙或旅途,编织晨与夜象征着旅途的劳顿与艰辛。诗人通过这些意象表现了秋天的特征以及自己在旅途中的思索与感受,传达出一种对时光流逝和生命历程的深沉反思。
乙诗: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整首诗正文虽然没有出现一个“早”字,但是通过霜、茅店、鸡声、人迹、板桥、月这六个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同时也传达出旅途的辛苦与不易。
故两首诗共同述及的内容为:旅途奔波。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鉴赏诗句的能力。
A.“意谓回忆冰消瓦解”错,寒暑的追破意思是因季节变换而迁徙。
C.“均在比喻肠枯思竭”错,甲诗的“叶箨”指芒草的叶子外壳;乙诗的“落叶”指槲树的落叶。“叶箨”纯指用之编制草鞋,“落叶”除点明季节,还有悲秋之思。
D.“借这一意象自比笼中之鸟”错,甲诗中的“雁”指自己如大雁般必须漂泊;乙诗中则是借“雁”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两诗均非自比笼中鸟。
故选B。
12. 请在横线上默写古诗文原句。
(1)《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露了作者没有逢迎世俗的性情,点明诗人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2)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视觉和听觉描写,写出了诗人梦游天姥山登上半山腰时的所见所闻,充满了奇幻色彩。
(3)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更借助声音营造奇幻瑰丽的梦境:“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甫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对时间、空间的独特表现,带给阅读者无尽的想象和思考。
(5)《琵琶行(并序)》中描写音乐间歇时诗人感受的诗句是“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6)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人生如梦,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岁月虚度、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之感。
(7)《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元嘉草草”),虽有“__________”之雄心,也只怕会是“__________”的结局。
(8)花草树木是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琵琶行》开篇,白居易借“浔阳江头夜送客,_____________”烘托了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声声慢》中,李清照借“__________,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写出了花儿凋零满地的景象。
(9)《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词人遥想三国时风流人物“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抒发了词人感慨。白居易被贬江州,作《琵琶行》,“__________,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女的技艺与身世,令他感慨颇深。
【答案】 ①. 少无适俗韵 ②. 性本爱丘山 ③. 半壁见海日 ④. 空中闻天鸡 ⑤. 熊咆龙吟殷岩泉 ⑥. 栗深林兮惊层巅 ⑦. 无边落木萧萧下 ⑧. 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⑨. 别有幽愁暗恨生 ⑩. 一尊还酹江月 ⑪. 封狼居胥 ⑫. 赢得仓皇北顾 ⑬. 枫叶荻花秋瑟瑟 ⑭. 满地黄花堆积 ⑮. 樯橹灰飞烟灭 ⑯. 同是天涯沦落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书写:“韵”“壁”“殷”“栗”“巅”“萧萧”“作”“酹”“狼居胥”“仓皇”“荻花”“瑟”“樯橹”“涯”。
二、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我是真的希望工匠精神可以变成我的墓志铭。”不久前,一位生产智能电器的企业家如是感慨。企业对高精尖、炫彩酷的不懈追求,同工匠精神□。只有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打造产品,企业才有金字招牌,产品才能经受住用户最挑剔眼光的检验。
《说文》里讲:“匠,木工也。”今天的“匠”,已成为心思巧妙、技艺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职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人与人却从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差别。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稳健人文素养的国家。“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正是这样的极致追求,将我们带往一个更为不凡的世界。
一盏孤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气质,我们的时代将以怎样的面貌被历史书写,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表现。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生命的尊严所在;是企业的金色名片,亦是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


展开余下试题——选自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13. 依次填入□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谋而合 倡导 固然 旨归
B. 所见略同 弘扬 或许 标准
C. 殊途同归 营造 必然 目的
D. 异口同声 树立 一定 原则
14. 下列对原文论据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借用生产智能电器的企业家的夸张表达,突显工匠精神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B. 文章第二段引用语源学上对工匠之“匠”的解释,用类比的方法引出工匠概念在当下的新内涵。
C. 文章第三段列举“拜手工教”“躲进小楼成一统”等例,形象化地呈现出关于工匠精神的误解。
D. 文章第四段引用他者的话语,说明了心性和技术的因果关系,表明工匠精神有更深层次的内涵。
15. 结合本文关于“工匠精神”概念的解读,从以下三个例子中任选一例,说明该人物在“工匠精神”上的具体表现。
例一:袁隆平是一位世界级的伟大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个凡人,当然要做梦。他高兴地回答:他曾经梦见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稻穗像扫帚那么大。真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不过这极具夸张的梦想,正在走向现实……1997年,袁隆平提出了超级杂交稻选育的指标、株型模式和技术路线,选育出一批具有超高产潜力、米质优良的亚种间苗头组合,小面积最高产量达每亩1139千克(每公顷日产107.4千克),达到了日产量100千克/公顷的超级稻产量指标。如果按年推广2亿亩计,年增粮食可养活7000多万人口。袁隆平对我说,这是对看上去表情显得十分深沉的美国经济学家布朗“未来谁来养活中国”疑问的有说服力的回答。
——选自沈英甲《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例二:为了当好顾客的参谋,他不知费了多少心血去熟悉自己柜台里的商品。公休日,他到糖果厂去参观访问,了解糖果的制作过程;下班后,他又到医院向医生学习各种糖果的营养知识;卖糖果时,他虚心向爱吃糖的顾客了解各种人吃糖的习惯和各种糖果的味道。几年来,他还自己花钱买了230多种糖果来品尝,并请同柜台的售货员一起尝。经过刻苦钻研,张秉贵的商品知识十分丰富,为群众服务也有更多的主动权了。遇到患肝炎的顾客,老张就介绍买糖分多、对治肝病有好处的水果糖;遇到患气管炎的顾客,他就介绍买冰糖;对消化不良的顾客,他又请顾客买柠檬糖和橘子糖……在售货中,他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了顾客买与不买一个样,买多买少一个样,生人熟人一个样,大人孩子一个样。
——选自林为民《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例三:“那次,我们跟着钟老师去采集高山雪莲。我们从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出发向更高的山地挺进时,钟老师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头痛欲裂,呼吸急促,全身无力,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这位同事回忆。
大家都建议钟扬待在帐篷里,而他却说:“我最清楚植物的情况,我不去的话,你们更难找。你们能爬,我也能爬。”最终,钟扬带着学生在海拔6000多米的珠峰北坡,采集到了被认为是世界上生长在海拔最高处的种子植物——鼠曲雪兔子,也攀登到了中国植物学家采样的最高点。
——选自叶雨婷《“探界者”钟扬》
【答案】13. A 14. B
15.
示例1:袁隆平:袁隆平提出超级杂交稻选育指标,选育超级稻,极大地增加粮食产量以养活更多的人口,这能体现第三段“工匠精神从来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力量”,他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见水稻长得特别高、特别大,他之所以如此探索,尽心竭力,正源于他有发自肺腑的热爱、臻于至善的追求。
示例2:张秉贵:张秉贵利用业余时间访问糖果厂、向医生学习营养知识、花钱买230多种糖果请同事一起品尝等等,让他的商品知识十分丰富,在服务时有更多的主动权,体现他爱岗敬业,把卖糖果这项工作做到极致,而这一切又是“为了当好顾客的参谋”,能为不同需求的顾客服务,这种一心只想着顾客的行为体现他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
示例3:钟扬:钟扬带领学生攀登到了中国植物学家采样的最高点,并采集到了世界上海拔最高处的种子植物,这体现了他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面对严重的高原反应,钟扬坚持带着学生攀登6000多米的珠峰,并采集到了鼠曲雪兔子,这体现了钟扬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词语(包括成语、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不谋而合:事先没有商量过而彼此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所见略同:所持的见解大致相同。殊途同归: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异口同声:不同的嘴说出同样的话。形容人们的说法完全一致。根据后文可知,语境强调的是两者的默契和一致性,“不谋而合”更符合语境。
第二空,倡导:提倡,引导;弘扬:发扬光大;营造:建造、构造;树立:建立。这里需要一个动词来引导后面的宾语“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且该动词应该有积极正面的意义,因此“倡导”最为合适。
第三空,固然:犹诚然、虽然。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或许:可能但不肯定、也许;不一定。必然:表示事情一定是这样。一定:一经制定;一经确定。此处是要先承认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是工匠精神,所以需要填一个表示让步关系的词语,应选“固然”。
第四空,旨归:主旨,要旨。标准:衡量事物的准则。目的:行动和努力最终要达到的地点或境界。原则:言行所依据的准则。语境中指工匠精神不以成功作为主要的意义、用意或目的,此空应填“旨归”。
故选A。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用类比的方法”错误。“引用语源学上对工匠之‘匠’的解释”运用的是引证法。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本文关于“工匠精神”概念的解读有“炉火纯青的技术”“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
①袁隆平:袁隆平提出的超级杂交稻项目极大地提高了粮食产量,解决了“未来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这直接体现了文中提到的“工匠精神从来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力量”。他之所以竭尽心力探索杂交稻,正源于他“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的工匠精神。
②张秉贵:张秉贵爱岗敬业,一心当好顾客的参谋,利用业余时间访问糖果厂、向医生学习营养知识、花钱买230多种糖果品尝等等,他根据不同顾客的身体状况推荐适合他们的糖果种类,体现了将客户利益置于首位的服务态度,把卖糖果这项工作做到极致,这正体现他“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的工匠精神。
③钟扬:钟扬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即使面临生命危险也要前往海拔6000米以上的地区采集稀有植物样本,以及面对极端环境带来的身体不适,钟扬仍选择继续前进完成使命,这正体现了他“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北京市中国”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