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3  2025-07-23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北京市通州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北京市通州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24年11月
本试卷共8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近些年来,由于气候变化、生态环境保护等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我国沙尘暴的发生强度和频率呈现减少趋势。然而,近几年春季频发的强沙尘事件,不断唤醒着公众关于沙尘暴的不愉快记忆,也引发了很多的关注:沙尘暴其实一直都没有离开我们。
《大气科学辞典》将沙尘暴定义为:强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的天气现象。与沙尘暴对应的其他沙尘天气还有扬沙和浮尘。这三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水平能见度:沙尘暴的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扬沙的水平能见度为1-10公里,浮尘的水平能见度则大于10公里。对人类来说,这三者都是灾害性天气,但沙尘暴的危害最大,可能给生产、生活等带来严重影响和损失,一些强沙尘暴甚至会危及人类的生命安全。
沙尘天气可细分为五个等级:扬沙、浮尘两个等级,以及沙尘暴的三个等级。沙尘暴的三个等级:沙尘暴(水平能见度<1公里)、强沙尘暴(水平能见度<500米)、特强沙尘暴(水平能见度<50米)。沙尘暴的形成需要三大要素:沙源、强风和不稳定的大气层结。沙尘暴的发生需要有足够的沙源供应,通常是指干燥的土地,尤其是沙漠、沙地、戈壁或未经保护的裸露土地。我国的主要沙尘源区集中在八大沙漠(如塔克拉玛干沙漠、腾格里沙漠等)和四大沙地(如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等),这些地区因长期干旱和缺乏植被覆盖,提供了丰富的沙尘物质。强风是沙尘暴发生的重要条件之一,通常伴随着冷锋或风暴系统;大气层结是指大气中温度和湿度的垂直分布情况。当大气层结不稳定时,空气容易上升,形成对流运动,从而增加了沙尘暴形成的可能性。此外,不稳定的大气层结还有助于将沙尘颗粒输送到较高的高度,进一步扩散和传播沙尘暴。
当沙尘暴来临时,远远望去,常会看到一堵气势磅礴的沙墙滚滚而来,犹如海洋中的惊涛巨浪迎面扑来。这堵沙墙被称为沙尘壁或沙暴壁,也叫沙暴锋面。沙墙是强沙尘暴和特强沙尘暴的显著特征,只有这两种强度的沙尘暴才能聚集足够的沙尘物质,形成沙墙。通常,强沙尘暴或特强沙尘暴发生在沙尘源区,即我国的八大沙漠和四大沙地。如果远离沙尘源区,强沙尘暴或特强沙尘暴不仅难以形成,即便它们经过的地区,由于缺乏沙尘补充,也可能“降级”为普通沙尘暴,无法形成壮观的沙墙。例如,兰州虽然位于我国西北,但由于距最近的沙源地腾格里沙漠约180公里,因此较少出现沙墙现象。要看到完整的沙墙,通常需要在离沙漠更近的地区观察。
沙墙是强沙尘暴和特强沙尘暴中最具标志性的特征。研究沙墙的形成及演变过程,观测和分析其运动轨迹与速度,可以更准确地预测沙尘暴的规模、路径、持续时间及影响范围,从而为减轻其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在沙墙移动过程中,沙尘气溶胶不仅包含沙粒,还可能携带大量化学物质和微生物。这些有害成分可能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导致呼吸系统疾病、过敏反应,甚至损害免疫系统。此外,气溶胶中的有害物质可能对土壤和水体造成污染,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的破坏。分析沙墙中沙粒的粒径分布、化学成分及微生物,可以更全面地评估沙尘暴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浏览完整试题(取材于陈思宇、成政的《沙墙,认识沙尘暴的另一个角度》)
1. 下列属于沙尘暴形成的必要条件的一项是( )
A. 春、冬时节,大气中湿度和温度较高。
B. 沙源充足、强风、不稳定的大气层结。
C. 距离沙漠远的干旱、少雨、多风地区。
D. 如果有冷空气存在,就会形成沙尘暴。
2. 关于不稳定的大气层结对沙尘暴形成的影响,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会产生大风等极端天气,卷起沙尘,有可能形成沙尘暴。
B. 会加速空气对流,有助于将沙尘颗粒输送到较高的高度。
C. 会增加对流活动,扩散和传播沙尘暴的可能性增大。
D. 会出现气温高、降水少的现象,于是沙尘暴就产生了。
3. 关于“沙墙”主要出现在靠近沙源的地区的原因,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远离沙源的地区,沙漠面积大,无法出现沙墙。
B. 远离沙源的地区风速较小,无法形成沙尘暴现象。
C. 远离沙源的地区沙尘不足,沙尘暴强度减弱,不能形成沙墙。
D. 远离沙源的地区空气更加湿润,植被充足,无法形成沙墙。
4. 关于沙墙中微生物,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分析出沙墙中的微生物成分,可以帮助追溯沙尘暴的来源地。
B. 分析出沙墙中的微生物成分,可确定沙尘暴的规模、持续时间。
C. 沙墙中的微生物可能会携带有害成分,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D. 沙墙中的微生物可能含有有害物质,会污染我国的土壤和水体。
5. 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研究沙墙的形成和演变对预测沙尘暴的重要意义。
【答案】1. B 2. D
3. C 4. B
5. (1)因为沙墙是强沙尘暴和特强沙尘暴的显著特征,研究其运动轨迹、速度等特性,可以更准确地预测沙尘暴的规模、路径、持续时间及影响范围。(2)有助于提前采取应对措施,减轻沙尘暴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详细的技术术语和数据分析,探讨了沙尘暴的形成、特征和危害,尤其侧重介绍了“沙墙”这一标志性现象。材料科学地将沙尘暴与沙源、强风、不稳定的大气层结等因素联系起来,同时分析了沙墙运动所携带的微生物和化学成分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该文章不仅立足专业视角增强读者对沙尘暴的认识,还强调了研究沙墙对准确预测和减轻沙尘暴影响的重要性。文章内容逻辑清晰,具有启发性。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提取信息的能力。
B.由第三段“沙尘暴的发生需要有足够的沙源供应,……这些地区因长期干旱和缺乏植被覆盖,提供了丰富的沙尘物质”“强风是沙尘暴发生的重要条件之一”“大气层结是指大气中温度和湿度的垂直分布情况。当大气层结不稳定时,空气容易上升,形成对流运动,从而增加了沙尘暴形成的可能性。此外,不稳定的大气层结还有助于将沙尘颗粒输送到较高的高度,进一步扩散和传播沙尘暴”可知沙尘暴形成的必要条件有三:沙源充足、强风、不稳定的大气层结。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
D.“会出现气温高、降水少的现象,于是沙尘暴就产生了”错误,结合第三段结尾部分“大气层结是指大气中温度和湿度的垂直分布情况。当大气层结不稳定时,空气容易上升,形成对流运动,从而增加了沙尘暴形成的可能性。此外,不稳定的大气层结还有助于将沙尘颗粒输送到较高的高度,进一步扩散和传播沙尘暴”可知ABC是正确的,D项内容“气温高、降水少”无中生有。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信息的能力。
C.原文后数第二段信息是“如果远离沙尘源区,强沙尘暴或特强沙尘暴不仅难以形成,即便它们经过的地区,由于缺乏沙尘补充,也可能‘降级’为普通沙尘暴,无法形成壮观的沙墙”,可见不能形成沙墙的原因有二:沙尘不足和沙尘暴强度减弱。
A.说的是沙漠面积。
B.说的是风速。
D.说的是空气湿度。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B.“可确定沙尘暴的规模、持续时间”错误,结尾段信息是“研究沙墙的形成及演变过程,观测和分析其运动轨迹与速度,可以更准确地预测沙尘暴的规模、路径、持续时间及影响范围”,可见选项偷换概念,“可确定沙尘暴的规模、持续时间”的条件并非“分析出沙墙中的微生物成分”,而是“研究沙墙的形成及演变过程,观测和分析其运动轨迹与速度”,而且文中只是说“更准确地预测”,不等于“确定”。ACD的信息均可通过结尾段找到依据。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提取信息并归纳要点的能力。
相关信息在最后一段。
(1)由“沙墙是强沙尘暴和特强沙尘暴中最具标志性 特征。研究沙墙的形成及演变过程,观测和分析其运动轨迹与速度,可以更准确地预测沙尘暴的规模、路径、持续时间及影响范围,从而为减轻其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归纳出:因为沙墙是强沙尘暴和特强沙尘暴的显著特征,研究其运动轨迹、速度等特性,可以更准确地预测沙尘暴的规模、路径、持续时间及影响范围。
(2)由“在沙墙移动过程中,沙尘气溶胶不仅包含沙粒,还可能携带大量化学物质和微生物。这些有害成分可能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导致呼吸系统疾病、过敏反应,甚至损害免疫系统。此外,气溶胶中的有害物质可能对土壤和水体造成污染,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的破坏。分析沙墙中沙粒的粒径分布、化学成分及微生物,可以更全面地评估沙尘暴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归纳出:有助于提前采取应对措施,减轻沙尘暴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1】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2】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3】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4】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取材于陶潜《五柳先生传》)
注释:【1】环堵:四周墙壁。【2】黔娄:春秋时齐国人,曾多次为齐国解除危难,却不求仕进,家极贫,其妻也安于贫贱。【3】俦(chóu):类。【4】无怀氏:与下句中“葛天氏”都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据说在那个时代,人民生活安乐,恬淡自足,社会风气淳厚朴实。


展开余下试题材料二:
志功名者,荣禄不足以动其心;重道义者,功名不足以易其虑。何则?纡青怀金,与荷锄畎亩者殊途;抗志青云,与徼幸一时者异趣;此伯夷所以饿于首阳,仲连所以欲蹈东海者也【5】。矧【6】名教之乐,加乎轩冕,违己之痛,甚于冻馁,此重彼轻,有由然矣。仲尼有言曰,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未见其人。嗟乎,如先生近之矣!
(取材于赵孟颍《五柳先生传论》)
注释:【5】伯夷、仲迹:中国古代两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代表了古代士人的节操。【6】矧(shěn),何况。
6. 下列对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性嗜酒 嗜:喜欢
B. 造饮辄尽 造:往,到
C. 不戚戚于贫贱 戚戚:可怜
D. 功名不足以易其虑 易:改变
7.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因以为号焉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B. 或置酒而招之 或异二者之
C. 不汲汲于富贵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D. 荣禄不足以动其心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记吃饭。
B.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在黑色短衣上穿个结,盛饭竹篮和水瓢经常是坏的,却坦然对待。
C.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这话大概说的就是五柳先生这类人吧。
D. 加乎轩冕,违已之痛,甚于冻馁。
超过官职和爵位给人带来的快乐,违背了自己本性的痛苦,比受冻挨饿还要痛苦。
9. 结合上面两段文言文,用自己的话谈谈是什么思想促使陶渊明归隐的。
【答案】6. C 7. C
8. B 9. ①陶渊明归隐是因为他不追求名利,重视内心的宁静和道义。他对功名富贵毫无兴趣。
②喜欢简朴的生活方式,乐于读书、饮酒,随心所欲。他认为追逐名利会让人迷失,而保持内心的纯净和精神的自由才是最重要的。
③他的思想与古代贤人,如伯夷等相似,都是不为外界诱惑所动,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因此,他选择远离官场,归隐田园,过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
【解析】
【导语】两篇文章共同塑造了“隐逸”人物形象,尤其是陶渊明笔下的五柳先生,以其不求名利、恬淡自足的生活态度,展现了儒家重德修身的思想。赵孟颍通过讨论名与实、道义与功名的关系,强调了保持道德坚守和个人理想的重要性,进一步赞扬五柳先生人格高尚,生活淡泊,使其成为古代士人理想的象征。两文均表达了高尚人格和道义优于功名利禄的价值观。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句意:他生性喜爱喝酒。
B.正确。句意: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
C.错误。戚戚:忧惧的样子。句意:不为贫贱而忧愁。
D.正确。句意:功名也不能够改变他们的想法。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语气助词。句意:于是就把(五柳树)作为自己的号了。
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句意:这怎么能够叫做大丈夫呢?
B.副词,有时。句意: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他。
副词,或许、也许。句意: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
C.均为“介词,“对,对于”。句意:不急于追求荣华富贵。/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毫无意义)。
D.代词,“他的”。句意:荣华俸禄不能够动摇他的心志。
连词,表选择关系。句意: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B.褐,粗布或粗布衣服。结,缝补、打结。屡空,经常是空的。句意:粗布短衣上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竹篮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却安然自若。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①由“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可知,陶渊明对荣华利禄没有追求的心思,他内心向往的是一种安静闲适的生活状态,并不在意世俗的功名利禄。
②由“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可知,他更愿意通过写文章来寄托自己的志趣,不在乎世俗的得失,将精神寄托在自身的喜好和内心世界中。而不是在官场的功名利禄上,这与官场中人们追求名利的状态截然不同,所以他选择归隐,远离那些纷扰。由“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可知喝酒这件事也展现出他率性而为的一面,想喝就尽情地喝,喝醉了就随意离开,不会在意那些人情世故的繁文缛节,他认为保持内心的纯净和精神的自由才是最重要的。
③由“志功名者,荣禄不足以动其心;重道义者,功名不足以易其虑。此伯夷所以饿于首阳,仲连所以欲蹈东海者也”可知陶渊明深受像伯夷这类古代贤士坚守道义、不为功名所动的节操影响,他也秉持着重道义的思想观念,认为坚守内心的本真和高尚的品德比追求功名更为重要。因此,他选择远离官场,归隐田园,过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用它作为自己的号了。他安闲沉静,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忘了吃饭。他生性喜爱喝酒,家里贫穷常常不能得到满足。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然不会舍不得离开。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挡不住风雨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盛饭的竹篮和饮水的水瓢常常是空的,可是他却安然自若。常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也稍微透露出他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就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快乐。他是无怀氏时代的人呢?还是葛天氏时代的人呢?
材料二:
那些有志于追求功名的人,荣华俸禄也不能够动摇他们的心志;重视道义的人,功名也不能够改变他们的想法。为什么呢?身佩青色印绶,怀揣金印,与扛着锄头在田间耕种的人走的是不同的道路;胸怀高远志向,与那些企图侥幸获取一时利益的人有着不同的志趣;这就是伯夷饿死在首阳山,鲁仲连想要跳入东海的原因啊。何况名教所带来的快乐,要超过高官厚禄,违背自己本心的痛苦,比受冻挨饿还要严重,在这种情况下权衡轻重,是有缘由的呀。孔子曾经说过:“隐居起来以保持自己的志向,依据义理行事来贯彻自己的主张。”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却没有见到过这样的人。唉,像五柳先生差不多就是这样的人了!
三、本大题共6小题,共29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0.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的首联,交代了诗人行程的地点和目的:诗人乘船渡过荆门山,到楚地游历。


展开余下试题B. 诗人用“山”“江”“平野”“大荒”等意象,描绘出行舟途中看到的辽阔壮美之景。
C. “月下飞天镜”一句写船在月下江面飞驰,如同在镜子上滑行,令人心旷神怡。
D. 诗的最后两句,照应诗题中的“送别”二字,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
11. 古人往往借写“月”来抒情,在月色美景中寄托自己的特殊感情和思想。下列不具有这一写作特点的一项是( )
A.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B.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曹操《观沧海》)
C.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D.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12. 有人用“咫尺应须论万里”来评论《渡荆门送别》一诗,其中“咫尺应须论万里”是说诗歌创作用有限的字数或篇幅,表现出极为广阔的景象或深远的意义。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此评论的理解。
【答案】10. C 11. B
12. ①《渡荆门送别》一诗,李白通过从“荆门外”进入楚地,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展现出远山和无尽江流的宏大开阔景象。同时,诗中“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以月光和云海比喻天上奇景,想象丰富,画面壮丽。结尾处,诗人用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表达对故乡的思念,蕴含深远的情感。
②全诗以短短数句,既有壮阔的景色,又传递出浓厚的乡愁,体现了“咫尺论万里”的艺术效果。
【解析】
【导语】这首《渡荆门送别》运用了有限的文字描绘出广阔的天地。从诗歌的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可见,诗人以简练语言交代行程和目的。颔联和颈联用“山”“江”“平野”“大荒”等意象,塑造了辽阔壮美的自然景观,并通过“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表达了对月色美景的赞美,寄托了诗人行旅中的超然。尾联则把“故乡水”延伸至“万里”,隐含对故乡的眷恋与惜别,展现诗人心中对乡愁的深刻感怀。这种有限篇幅中表现出的广阔意境和丰富情感,充分体现了“咫尺应须论万里”的评论。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C.“写船在月下江面飞驰”错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一句中,“月下飞天镜”写的是月亮映入江水的景象,而非船在江面飞驰如在镜子上滑行。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感情和事物形象的能力。
B.“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太阳和月亮的运行,仿佛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这里的“行”指的是日月的运行轨迹,所以“月”不属于题中所指的“月色美景”。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者思想情感和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①《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字数有限,但李白却通过精炼的语言和生动的描绘,将沿途所见的壮丽景色尽收眼底。诗中“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句,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船过荆门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峦逐渐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原野,江水奔腾直泻,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这种宏大的景象,不仅展现了自然的壮美,也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
②诗中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更蕴含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深远的意义。如“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一句,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这种化无形为有形的写法,既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也寄托了诗人对未来旅途的无限遐想和憧憬。
作者在有限的篇幅内展现出了极为广阔的景象和深远的意义,充分体现了“咫尺应须论万里”。
13. 下列关于古代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芣苢》选自《诗经》,此诗通过一系列动词的变换,描绘出采摘芣苢的劳动过程,表现了欢快的劳动场景和劳动妇女的愉悦之情。
B. 曹操用乐府古题创作了《短歌行》一诗。此诗通过在宴会上的歌唱,展现了诗人求贤若渴的思想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C. 白居易是晚唐浪漫主义诗人。在《琵琶行》中,诗人借“琵琶女”的故事,述说自己的人生遭遇,发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D. 《虞美人》是南唐后主李煜所作之词。词人用“一江春水”这一意象,把抽象的愁绪具象化,表达出亡国之痛、故国之思等感情。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
C.“白居易是晚唐浪漫主义诗人”错,白居易是晚唐现实主义诗人。
故选C。
14. 下列关于现当代文学常识和课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郭沫若诗集《女神》中富有代表性的一首诗,体现出“五四”所焕发的自由宏阔、雄奇奔放的气概。
B. 诗人昌耀在《峨日朵雪峰之侧》中用“雪峰”“太阳”“蜘蛛”等意象展现出在凝重而壮美的氛围中蕴含了谦卑而强劲的生命力量。
C. 《哦,香雪》运用了象征手法,小说中的“火车”是文化和知识的象征,是香雪摆脱封闭落后的小山沟生活的一种期盼。
D. 人物通讯《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歌颂了袁隆平敢于挑战权威、坚持真理、勇于创新的精神。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小说中的‘火车’是文化和知识的象征……”错误,应该是香雪向往已久的带磁铁的泡沫塑料铅笔盒是文化和知识的象征,是香雪摆脱封闭落后的小山沟生活的一种期盼。而“火车”是现代文明的象征。
故选C。
15.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要求:字迹清晰。
(1)曹操在《短歌行》中化用典故,用“山不厌高,海不厌深。______,______”诗句来表达自己欲得贤才实现大业的愿望;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______,______”诗句展现战争胜利场景,表现了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2)辛弃疾登临北固亭,面对眼前的山川之景,吟诵出“千古江山,______,______”,叹惋江山永恒、英雄难再的现实。
(3)李清照南渡后,望见北雁南飞,诵“雁过也,______,______”,以寄思乡的愁绪。
(4)杜甫在《登高》中描写的秋日凄凉之景“______,______”与郦道元在《三峡》中所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景象略有相似。
【答案】 ①. 周公吐哺 ②. 天下归心 ③. 谈笑间 ④. 樯橹灰飞烟灭 ⑤. 英雄无觅 ⑥. 孙仲谋处 ⑦. 正伤心 ⑧. 却是旧时相识 ⑨. 风急天高猿啸哀 ⑩. 渚清沙白鸟飞回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哺”“樯橹”“渚”。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小题。
百合花
①乡干部又来了,慰劳了我们几个家做的干菜月饼。原来今天是中秋节了。
②啊!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一定又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一副香烛,几碟瓜果月饼。孩子们急切地盼那炷香快些焚尽,好早些分摊给月亮/娘娘享用过的东西,他们在茶几旁边跳着唱着:“月亮堂堂,敲锣买糖……”或是唱着:“月亮嬷嬷,照你照我……”我想到这里,又想起我那个小同乡,那个拖毛竹的小伙儿,也许,几年以前,他还唱过这些歌吧!……我咬了一口美味的家做月饼,想起那个小同乡大概现在正趴在工事里,也许在团指挥所,或者是在那些弯弯曲曲的交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北京市通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