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附中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语文期中练习 2024年11月5日 说明:本试卷共七道大题,27道小题,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合理安排作答时间与顺序,保证作文能够完成,并将全部答案对应题号作答在答题卡上。 一、本大题共12小题,共49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揳(qì)入 籼(xiān)稻 埋(mán)怨 挥斥方遒(qiú) B 讪(shàn)讪 殷(yān)红 碾轧(yà) 磨磨蹭(cèng)蹭 C. 霓裳(cháng) 半晌(xiǎng) 包扎(zā) 钿头银篦(bì) D. 裸露(lòu) 纤(xiān)细 笨拙(zhuō) 呕哑嘲(zhāo)哳 2. 下列词语的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慰藉 忸伲 撂下来 精神抖擞 B. 执拗 踌蹰 毛坯房 嘎然而止 C. 战栗 罅隙 撇一眼 一惊一乍 D. 张皇 怂恿 接茬儿 浪遏飞舟 3. 下列语句中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买房之前,购房者应该瞻前顾后,考虑房屋的地理位置、房价趋势等因素,以做出明智的决策。 B. 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组织抗美援朝志愿军老战士及其家属,共同走进电影院,回顾那段峥嵘岁月。 C. 刊物内容如果只是“人云亦云”,格式如果只是“亦步亦趋”,那是刊物的尾巴主义。 D. 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 4. 下列有关诗歌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是对内容的分类,而赋、比、兴则是对表现方法的归纳。 B. 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教材中的《登高》《插秧歌》是律诗的代表作。 C. 词是宋代盛行的一种文学体裁,宋词从风格上基本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柳永、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则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D. 新诗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最早从思想艺术上显示出崭新面貌,并成为我国新诗奠基之作的是郭沫若的《女神》。 5. 下列有关作家作品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古文运动,世称“元白”。 B. 《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苏轼,与父苏辙、弟苏洵三人并称“三苏”,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C. 闻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著有诗集《红烛》《死水》等,提出诗歌“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D. 《致云雀》的作者是雪莱,法国诗人。代表作有诗歌《西风颂》、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等。 6.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艰难苦恨繁霜鬓 B. 烟涛微茫信难求 低眉信手续续弹 C 须行即骑访名山 铁骑突出刀枪鸣 D. 千岩万转路不定 却坐促弦弦转急 7. 下列选项中对典故内容和使用典故的目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公吐哺:指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的典故。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这个典故,表示自己要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纳贤才。
浏览完整试题B. 谢公屐:谢灵运的特制本屐,以帮助登山者在幽深高峻的地方保持平衡。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运用该典故有效仿谢灵运徜徉山水的寓意。 C. 杜鹃啼血:传说古蜀国望帝死后化为杜鹃,昼夜啼叫至啼出血停止。白居易在《琵琶行》中运用该典故是为了表现自己被贬谪浔阳后居住环境的艰苦和内心的痛苦。 D. 羽扇纶巾:羽扇和纶巾是儒者的装束,用以形容诸葛亮的儒雅风度。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以此既突出了诸葛亮的风采和才能,也暗含了自愧不如的苦闷。 8. 下列选项中对语境中的意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闻一多《红烛》 诗人对红烛的“红”热烈赞颂,由此联想到诗人的心,从而对诗人之心的赤诚与热烈予以同样赞美。 B. 在锈蚀的岩壁/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昌耀《峨日朵雪峰之侧》 蜘蛛在攀登者眼中是小得可怜,这含有怜悯之意,攀登者最终只能遗憾地与蜘蛛完成相互的抚慰。 C. 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茹志鹃《百合花》 这床被子被小媳妇保护得很好,可见其珍贵。被子不仅仅具有实用功能,更承载着美好生活的期待。 D.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选用在深巷中叫喊的狗与在桑树顶啼唤的鸡这组意象,写出了自由自在、富有生机的乡村生活画面。 9. 阅读下面两首杜诗,依据诗意和格律,横线内最适合填入的叠词依序是( ) 甲:滟滪既没孤根深,西来水多愁太阴。江天 鸟双去,风雨 龙一吟。杜甫《滟滪》 乙:舍西柔桑叶可拈,江畔细麦复 。人生几何春已夏,不放香醪如蜜甜。杜甫《绝句漫兴》 A. 漠漠/瑟瑟/亭亭 B. 漠漠/时时/纤纤 C. 朗朗/时时/亭亭 D. 朗朗/瑟瑟/纤纤 阅读甲、乙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试看,编织秋的晨与夜/像芒草的叶箨/编织那左与右,制一双赶路的鞋子/看哪,那穿着晨与夜的,赶路的雁来了/我猜想,那雁的记忆/多是寒了的,与暑了的追迫 郑愁予《编秋草》 乙: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温庭筠《商山早行》 10. 甲、乙两诗共同述及的内容为( ) A. 江山如故 B. 旅途奔波 C. 世态炎凉 D. 荒凉一梦 11. 下列关于两首诗歌诗句的解释,最符合诗意的一项是( ) A. 甲诗“多是寒了的,与暑了的追迫”意谓回忆冰消瓦解。 B. 乙诗“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暗指旅人清晨赶路。 C. 甲诗的“叶箨”和乙诗的“落叶”均在比喻肠枯思竭。 D. 两首诗中的“雁”,诗人都借这一意象自比笼中之鸟。 12. 请在横线上默写古诗文原句。 (1)《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露了作者没有逢迎世俗的性情,点明诗人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2)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视觉和听觉描写,写出了诗人梦游天姥山登上半山腰时的所见所闻,充满了奇幻色彩。 (3)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更借助声音营造奇幻瑰丽的梦境:“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甫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 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对时间、空间的独特表现,带给阅读者无尽的想象和思考。 (5)《琵琶行(并序)》中描写音乐间歇时诗人感受的诗句是“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6)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人生如梦,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岁月虚度、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之感。 (7)《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元嘉草草”),虽有“__________”之雄心,也只怕会是“__________”的结局。 (8)花草树木是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琵琶行》开篇,白居易借“浔阳江头夜送客,_____________”烘托了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声声慢》中,李清照借“__________,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写出了花儿凋零满地的景象。 (9)《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词人遥想三国时风流人物“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抒发了词人感慨。白居易被贬江州,作《琵琶行》,“__________,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女的技艺与身世,令他感慨颇深。 二、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我是真的希望工匠精神可以变成我的墓志铭。”不久前,一位生产智能电器的企业家如是感慨。企业对高精尖、炫彩酷的不懈追求,同工匠精神□。只有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打造产品,企业才有金字招牌,产品才能经受住用户最挑剔眼光的检验。 《说文》里讲:“匠,木工也。”今天的“匠”,已成为心思巧妙、技艺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职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人与人却从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差别。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稳健人文素养的国家。“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正是这样的极致追求,将我们带往一个更为不凡的世界。 一盏孤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展开余下试题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气质,我们的时代将以怎样的面貌被历史书写,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表现。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生命的尊严所在;是企业的金色名片,亦是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 ——选自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13. 依次填入□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谋而合 倡导 固然 旨归 B. 所见略同 弘扬 或许 标准 C. 殊途同归 营造 必然 目的 D. 异口同声 树立 一定 原则 14. 下列对原文论据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借用生产智能电器的企业家的夸张表达,突显工匠精神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B. 文章第二段引用语源学上对工匠之“匠”的解释,用类比的方法引出工匠概念在当下的新内涵。 C. 文章第三段列举“拜手工教”“躲进小楼成一统”等例,形象化地呈现出关于工匠精神的误解。 D. 文章第四段引用他者的话语,说明了心性和技术的因果关系,表明工匠精神有更深层次的内涵。 15. 结合本文关于“工匠精神”概念的解读,从以下三个例子中任选一例,说明该人物在“工匠精神”上的具体表现。 例一:袁隆平是一位世界级的伟大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个凡人,当然要做梦。他高兴地回答:他曾经梦见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稻穗像扫帚那么大。真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不过这极具夸张的梦想,正在走向现实……1997年,袁隆平提出了超级杂交稻选育的指标、株型模式和技术路线,选育出一批具有超高产潜力、米质优良的亚种间苗头组合,小面积最高产量达每亩1139千克(每公顷日产107.4千克),达到了日产量100千克/公顷的超级稻产量指标。如果按年推广2亿亩计,年增粮食可养活7000多万人口。袁隆平对我说,这是对看上去表情显得十分深沉的美国经济学家布朗“未来谁来养活中国”疑问的有说服力的回答。 ——选自沈英甲《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例二:为了当好顾客的参谋,他不知费了多少心血去熟悉自己柜台里的商品。公休日,他到糖果厂去参观访问,了解糖果的制作过程;下班后,他又到医院向医生学习各种糖果的营养知识;卖糖果时,他虚心向爱吃糖的顾客了解各种人吃糖的习惯和各种糖果的味道。几年来,他还自己花钱买了230多种糖果来品尝,并请同柜台的售货员一起尝。经过刻苦钻研,张秉贵的商品知识十分丰富,为群众服务也有更多的主动权了。遇到患肝炎的顾客,老张就介绍买糖分多、对治肝病有好处的水果糖;遇到患气管炎的顾客,他就介绍买冰糖;对消化不良的顾客,他又请顾客买柠檬糖和橘子糖……在售货中,他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了顾客买与不买一个样,买多买少一个样,生人熟人一个样,大人孩子一个样。 ——选自林为民《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例三:“那次,我们跟着钟老师去采集高山雪莲。我们从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出发向更高的山地挺进时,钟老师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头痛欲裂,呼吸急促,全身无力,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这位同事回忆。 大家都建议钟扬待在帐篷里,而他却说:“我最清楚植物的情况,我不去的话,你们更难找。你们能爬,我也能爬。”最终,钟扬带着学生在海拔6000多米的珠峰北坡,采集到了被认为是世界上生长在海拔最高处的种子植物——鼠曲雪兔子,也攀登到了中国植物学家采样的最高点。 ——选自叶雨婷《“探界者”钟扬》 三、本大题共5题,共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四月十日夜,乐天白:微之①微之!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不得足下书欲二年矣,人生几何,离阔如此?况以胶漆之心,置于胡越之身,进不得相合,退不能相忘,牵挛乖隔,各欲白首。微之微之,如何如何!天实为之,谓之奈何! 仆初到浔阳时,有熊孺登来,得足下前年病甚时一札,上报疾状,次叙病心,终论平生交分。且云:危慑之际,不暇及他,唯收数帙文章,封题其上曰:“他日送达白二十二郎,便请以代书。”悲哉!微之于我也,其若是乎!又睹所寄闻仆左降诗云:“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 且置是事,略叙近怀。仆自到九江,已涉三载。形骸且健,方寸甚安。下至家人,幸皆无恙。长兄去夏自徐州至,又有诸院孤小弟妹六七人,提挈同来。顷所牵念者,今悉置在目前,得同寒暖饥饱,此一泰也。江州风候稍凉,地少瘴疠。乃至蛇虺蚊蚋,虽有,甚稀。湓鱼颇肥,江酒极美。其余食物,多类北地。仆门内之口虽不少,司马之俸虽不多,量入俭用,亦可自给。身衣口食,且免求人,此二泰也。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垣,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大抵若是,不能殚记。每一独往,动弥旬日。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此三泰也。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其余事况,条写如后云云。 微之微之!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封题之时,不觉欲曙。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又闻山猿谷鸟,哀鸣啾啾。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余习所牵,便成三韵云:“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今夜封书在何处?庐山庵里晓灯前。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微之微之!此夕我心,君知之乎?乐天顿首。 (取材于白居易《与元微之书》) 【注】①微之:即作者好友元稹,此时被贬为通州(今四川达州)司马。 16.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又睹所寄闻仆左降诗云 左降,贬官 B. 形骸且健,方寸甚安 方寸:衣食 C. 大抵若是,不能殚记 殚:尽 D. 每一独往,动弥旬日 弥:满 17.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顷所牵念者 平生所好者 B. 且云危慑之际 君知之乎 C. 微之于我也 流水周于舍下 D. 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 平生故人 18.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二段复述了微之信札 内容和被贬后写给微之的诗的内容,表现了朋友间深切的思念、深厚的友情。 B. 作者记录“三泰”之事,描述自己贬官后的闲适生活,表面写得泰然处之,实则难掩内心的痛苦之情。 C. 结尾对比写此信时的心情和在京华时写信的心情,以“笼鸟槛猿”自喻,表达了对仕途生活的厌倦。 D. 信的首尾都有“微之微之”,反复呼唤收信人的名字,亲切而动情,表现出了二人之间亲密的关系。 19. 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况以胶漆之心,置于胡越之身,进不得相合,退不能相忘 20. 简要概括“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中“三泰”的内容(每条不超过四个字)。 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6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展开余下试题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21. 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四句,以短句 形式,表现了一种时间不等人的紧迫感,书写了诗人对人生苦短的忧叹。 B.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用此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求。 C.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中“乌鹊”是作者自喻,“何枝可依”表露了作者无处可投的苦闷。 D. 全诗全用四言,四句一韵,句式整齐,音调和谐,无论在视觉上还是听觉上,都给读者一种美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22. 曹操《短歌行》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和曹丕《短歌行》中的“呦呦游鹿,衔草鸣麑”都化用了《诗经•小雅•鹿鸣》中的诗句,但表达的情感并不相同,请结合诗句进行简要分析。 短歌行① 曹丕 仰瞻帷幕,俯察几筵。其物如故,其人不存。 神灵倏忽,弃我遐迁②。靡瞻靡恃,泣涕连连。 呦呦游鹿,衔草鸣麑③。翩翩飞鸟,挟子巢枝。 我独孤茕,怀此百离④。忧心孔疚,莫我能知。 人亦有言,忧令人老。嗟我白发,生一何早。 长吟永叹,怀我圣考。曰仁者寿,胡不是保。 【注】①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死。二月,彝高陵。此诗当作于曹操葬后不久。②遐迁:远离。此指去世。③麑:指小鹿。④百离:种种痛苦。离,同“罹”,忧苦。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列车很快就从西山口车站消失了,留给她的又是一片空旷。一阵寒风扑来,吸吮着她单薄的身体。她把滑到肩上的围巾紧裹在头上,缩起身子在铁轨上坐了下来。香雪感受过各种各样的害怕,小时候她怕头发,身上沾着一根头发择不下来,她会急得哭起来;长大了她怕晚上一个人到院子里去,怕毛毛虫,怕被人胳肢(凤娇最爱和她来这一手)。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三十里,一路走回去,该路过多少大大小小的林子啊! ②【甲】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 ③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她想,为什么坐了一路火车,竟没有拿出来好好看看?现在,在皎洁的月光下,她才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小心地把它打开,又学着同桌的样子轻轻一拍盒盖,“嗒”的一声,它便合得严严实实。她又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她又想到了明天,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 ④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乙】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唧嘟”地歌唱。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台儿沟呢?不知怎么的,她加快了脚步。她急着见到它,就像从来没见过它那样觉得新奇。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 ⑤今晚台儿沟发生了什么事?对了,火车拉走了香雪,为什么现在她像闹着玩儿似的去回忆呢?四十个鸡蛋也没有了,娘会怎么说呢?爹不是盼望每天都有人家娶媳妇、聘闺女吗?那时他才有干不完的活儿,他才能光着红铜似的脊梁,不分昼夜地打出那些躺柜、碗橱、板箱,挣回香雪的学费。想到这儿,香雪站住了,【丙】月光好像也黯淡下来,脚下的枕木变成一片模糊。回去怎么说?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窸窸牢牢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是哪儿来的流水声?她寻找着,发现离铁轨几米远的地方,有一道浅浅的小溪。她走下铁轨,在小溪旁边蹲了下来。她想起小时候有一回和凤娇在河边洗衣裳,碰见一个换芝麻糖的老头。凤娇劝香雪拿一件旧汗褂换几块糖吃,还教她对娘说,那件衣裳不小心叫河水给冲走了。香雪很想吃芝麻糖,可她到底没换。她还记得,那老头真心实意等了她半天呢。为什么她会想起这件小事?也许现在应该骗娘吧,因为芝麻糖怎么也不能和铅笔盒的重要性相比。她要告诉娘,这是一个宝盒子,谁用上它,就能一切顺心如意,就能上大学、坐上火车到处跑,就能要什么有什么,就再也不会被人盘问她们每天吃几顿饭了。娘会相信的,因为香雪从来不骗人。 ⑥【丁】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香雪也要赶路了,她捧起溪水洗了把脸,又用沾着水的手抿光被风吹乱的头发。水很凉,但她觉得很精神。她告别了小溪,又回到了长长的铁路上。 ⑦前边又是什么?是隧道,它愣在那里,就像大山的一只黑眼睛。香雪又站住了,但她没有返回去,她想到怀里的铅笔盒,想到同学们惊羡的目光,那些目光好像就在隧道里闪烁。她弯腰拔下一根枯草,将草茎插在小辫里。娘告诉她,这样可以“辟邪”。然后她就朝隧道跑去。确切地说,是冲去。 (取材于铁凝《哦,香雪》) 23.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写香雪“感受过各种各样的害怕”,后使用插叙手法交代其过往经历,凸显了她性格中胆小的特点。 B. 第③段通过一连串的动作描写,生动地刻画出香雪既想急切体验又害怕弄坏新铅笔盒的微妙复杂的情态。 C. 第④段连用三次“原来是这样的”,渲染了香雪因离开台儿沟而对原来的山谷有了不一样的认识。 D. 第⑦段形容隧道“就像大山的一只黑眼睛”,运用拟人的手法表现出了黑夜里隧道的幽深与阴森。 24. 这篇文章中,景物的特点会随着主人公香雪的心理活动而产生变化。请依据【甲】【乙】【丙】【丁】四处景物描写,简要概括景物特点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25. 第⑤段写到了香雪回想起她小时候和凤娇碰见一个换芝麻糖的老人的经历。请简要分析这部分内容在选文中的作用。 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26. 微写作 家乡,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在这里,我们经历了生活的体验,留下了生命的印痕,也寄托着美好的愿景。请从下面三个题目中选择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①人需多读点“家乡书”。其实,我们既是“家乡书”的阅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