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当然,要想过上满意的生活,建立高效、公平的社会,这两种思维方式都是不可或缺的。但简约主义和二元思维依然对我们存在巨大影响,总体而言,人们还是非常偏爱左脑,我们的文化也依然更为重视左脑思维,尽管右脑思维有用,但其作用还是次要的。 然而,情况还在发生变化,也许还会极大地改变我们的生活。以前,左脑思维是司机,而右脑思维是乘客。现在,右脑思维突然抢走了方向盘,加大油门向前奔驰,并决定我们要去哪里,以及怎样到达目的地。左脑能力往往经由大学入学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等来测评,虽然这一能力仍然必要,但已远远不够。相反,一直以来都被轻视和忽略的右脑能力,即艺术、共情、高瞻远瞩以及追求卓越的能力,将会越来越多地决定谁会“飞黄腾达”,谁将举步维艰。这是一个颠覆性的改变,但这一改变会从根本上给人以启迪。 (摘编自丹尼尔•平克《全新思维》,高芳译)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 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脑外形简单、结构复杂,有观点认为大脑的左半球居于主要地位,是至关重要的;右半球只是辅助。 B. 左右脑各有擅长的领域,左脑擅长顺序推理,右脑擅长整体推理,它们都有可能发挥作用,无优劣之分。 C. 右脑并不擅长顺序推理,分析和文字处理,它的独特能力在于可以领会不同的情绪与非语言交流方式。 D. 人们若孤立片面地看待问题,就会变得冷漠或伤感,把左右脑结合在一起,就拥有了更强大的思考能力。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罗杰•斯佩里的观点颠覆了传统的“左脑思维”说,他认为左右脑思维相互独立又协同合作,其中模式识别由右脑负责。 B. “阴总是需要阳”告诉我们,建立高效、公平的社会,让生活更加美好,需要我们同时拥有左、右脑思维。 C. 二元思维对人们产生重大影响,信息时代,以电脑程序员为典型代表的左脑思维广受欢迎,右脑思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D. 从最后一段的内容可以看出,作者敏锐地察觉到右脑思维的地位越来越凸显,未来也需要更多的“右脑”人才。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章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 A. 早在“医药之父”希波克拉底时期,医师们就认为,与心脏同处一侧的左脑是居于主要地位的半脑。 B. 中国古代读书和写作都是从右向左的,与国际接轨后改为从左向右,巩固了左脑思维的支配地位。 C. 一台电脑的运算能力远高于地球上最敏捷的左脑,但它识别人脸的速度和准确率比不上一个幼童。 D. 国际奥林匹克竞赛是一项高水平、高标准、高规格的赛事,主要涉及数学、物理、化学、信息学等领域。 4. 这篇文本将深奥的话题论述得浅显易懂,请分析作者是如何做到的。 5. 下列文字提到了日益兴起的AI绘画技术。请结合文章和以下文段,分析我们应如何看待该技术。 科技进步改变着行业的发展走向,AI绘画日益兴起,AI绘画是指以机器学习和数据分析为基础,利用算法、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创作或辅助绘画的绘画形式。AI绘画宣告机器向着人类艺术创造的顶峰再下一城,似乎拿捏住了人类引以为傲的审美,但远远无法取代传统画师进行绘画艺术和思想的表达。人类如何平衡AI技术崛起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仍值得不断思考。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文本一: 给我一枝枪 茹志鹃 记得我第二次向营长要求一枝枪,是在那年的秋末冬初。我们部队过沂水,进入了鲁西南,那是一片遭受敌人严重践踏的地方。谁见过死去的村庄么?四处没有庄稼,村里没有树,听不见狗叫,更没有鸡啼,屋上不冒烟,路上不见人。一进去,人会浑身起一层鸡皮疙瘩。那个时候,那个地区,就尽是这样的“村庄”。部队在这样的地区作战,是相当艰苦的,要打仗,要行军,要挨饿。那一天,天还没透亮,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村庄宿营。营部住在一个从前我们的村干部家里。这一家好像没有男丁,房里炕上,只有一个两岁光景的孩子。房东是个大嫂,呆板着脸,给我们开门、腾地方,是欢迎我们的,可是总不开口,似乎没有其他地区的老乡那样亲热。弄好了铺,我便和通信员商量:我们放倒头睡了,不吃东西不要紧;但是营长,他还要工作呢!无论如何,得设法给他弄点吃的来。我们两个人商量来,商量去,除了找群众想办法外,没有第二个办法可想。于是就决定去找那位不露笑脸的房东大嫂。不用说,这任务当然是我的。但是我找不到她,房里房外,屋前屋后,都没有她的影子,炕上那个孩子倒醒了,有气无力地哭着要娘,不用说,这又是我的任务了!于是我过去抱着她,哄着她,不到一盏茶的工夫,大嫂来了。她见我在哄孩子,好像有点高兴,但不等我开口提出吃食的事,她先向我借个手电筒。我把电筒交给她,同时迅速地提出了问题。她听了,脸上什么表情也没有,不表示有,也不表示没有,只招手要我跟她走。 “大嫂,咱们上哪里?”我看她领我走出了大门。她也不回答,用嘴向村外呶了呶。反正这一带都是我们的部队,我放放心心地跟她走。“大嫂,你家大哥呢!”山东人一般称女人的丈夫叫大爷、大哥,我想和她攀谈攀谈。 她没有回答,还是用嘴向村外呶了呶。这时,东方已经露白,可望见村外是光秃秃的一片,什么人也没有,只有村边边上,拱起几堆新土。我不由得打了一个寒噤,问道:“他?……” “牺牲了。”大嫂撮起三个指头,在我面前摇了摇说:“一起七个。” “什么时候?”我这时才看见她腰上束了一条麻绳。她没有回答,只是走,走过一盘石碾旁边的时候,她停下了,轻轻地用脚点了点碾旁的土地说: “在这里,上铡刀铡的。” 我看见,这块土地的颜色是黑褐色的,那是血。血,唯有血才能偿还。营长同志,你给我一枝枪吧! “没有枪!”大嫂的脸仍是呆板的,好像总结似的说了一句,接着又喃喃地说:“咱们没有枪!没有,手榴弹也没有……” 她带我到一片被抢过、被践踏过的黄豆地里,我们打着手电筒,寻拣着掉落在地上的黄豆。拾了有两大把,捧回家,放在锅里炒,大嫂一边炒,一边呆呆地睨着自己的孩子。豆炒好了,喷香,大嫂把它盛进我们的茶缸,孩子微微张着嘴,满怀希望地看着娘,大嫂顿了顿,就用两个手指取出两颗豆子,放在孩子手里,然后拿到堂屋里,放在营长面前。营长大概也知道这家房东的事,他望着茶缸,久久地沉默着,最后,他把那孩子抱过来,放在自己腿上,然后把黄豆一颗一颗地排在桌上,摆成了二列横队。他和孩子说着笑着,把豆子当作敌人,他喊着口令:“出列!”“齐步走!”于是“一二一,一二一”黄豆便一颗颗地走进了孩子的小嘴。孩子的嘴跟不上了,她的牙还不能同时咬两颗豆子呢!她吐出一颗带着口水的“敌人”捏在手里,然后集中力量对付嘴里那一颗。
展开余下试题我从来也没有注意到,孩子的小嘴,竟是这样的柔嫩,小红唇里面的一切都是粉色的,软软的,就连那几颗小小的乳牙,也是那样细软无力。咬一颗豆,都需要她全神贯注,用出了吃奶的力气。营长拿起“横队”前面的一颗大黄豆,还没塞进孩子的嘴,突然,响起了空袭警报的号声。天拂晓了,敌人的轰炸机嗡嗡地又出动了。村里的部队迅速地作了防空准备,能进屋的都进屋,不能进屋的马匹、物资,全部密密的插上树枝。 黄豆是黄豆,不是敌人。敌人,武装到牙齿的敌人,就在前面,离我们只有三十里路,不!就在我们头顶上,他们有炸弹、机枪,有坦克、大炮,还有……铡刀。 营长听到号声,立即将孩子交给了我,把一颗已经“一二一”走出队来的豆子也交到我手上,然后,将卜壳枪转到胸前,出去了。通讯员立即挎上枪,跟在后面。孩子信赖地靠在我怀里,圆圆的小嘴,还在挪啊挪的扭动。她把豆子搬到左面牙上咬咬,又把它搬到右面咬咬,最后又把它搬回到左面,于是全神贯注,眼睛挤成一条缝,才咔嚓一声咬开了。我闻见些些黄豆夹着奶花的香味……敌机在上空盘旋,寻找着目标。 营长啊,亲爱的同志们,给我一枝枪吧!哪怕是一枝短枪也好,为了沂蒙山臂上的枪眼,为了碾旁那黑褐色的土地,更为了这花似的小嘴,为了幸福和理想,给我一枝枪吧! (有删改) 文本二: 《百合花》是六千多字的短篇。故事很简单:向敌人进攻的我军前沿包扎所里发生一个小插曲。人物两个:主要人物,十九岁的团部通讯员;次要人物,刚结婚的农村少妇。但是,这样简单的故事和人物却反映了解放军的崇高品质(通过那位可爱可敬的通讯员),和人民爱护解放军的真诚(通过那位在包扎所服务的少妇)。这是许多作家曾经付出了心血的主题,《百合花》的作者用这样一个短篇来参加这长长的行列,有它独特的风格。恕我借用前人评文惯用的词汇,它这风格就是:清新、俊逸。这篇作品说明,表现上述那样庄严的主题,除了常见的慷慨激昂的笔调,还可以有其它的风格。 (选自茅盾《谈〈百合花〉》)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 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呆板”“不露笑脸”等神态表现了大嫂丧夫后的情绪,表面的麻木呆滞下凸显的是其内心的哀痛。 B. 孩子等待炒黄豆的场景体现军民间的鱼水情真挚感人。 C. 作者以黄豆为“小道具”,围绕找黄豆、炒黄豆、吃黄豆展开情节,这让小说情节更加集中紧凑。 D. 小说语言带有浓郁的抒情性,作者对“我”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刻画细致,呈现出浪漫主义的风格。 7. 关于文中营长喂孩子吃黄豆的场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营长把黄豆“摆成二列横队”“把豆子当作敌人”“喊着口令”等细节,契合人物身份和战争背景 B. 作者通过营长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生动形象地营造出温馨美好的氛围,极富感染力。 C. 孩子努力而有策略地啃黄豆仿佛是另一场“战争”,作者以孩子天真的形象反衬现实战争的残酷。 D. 该场景与下文空袭警报响起时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让读者在比较中强烈感受到和平安宁的珍贵。 8. 作者在文中三次呼告“给我一支枪吧”,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其用意。 9. 文本二中茅盾先生对茹志鹃战争题材小说《百合花》风格的评价,是否也适用于文本一?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冑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琯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 流落剑南,结庐成都西郭。召补京兆功曹参军,不至。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旧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一日欲杀甫,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 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大历中,出瞿唐,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尝从白及高适过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人莫测也。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皆怜之。 (节选自《新唐书• 杜甫传》) 10. 文中画波浪线 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帝奇之A使待B制C集贤院D命宰相E试文章F擢G河西尉。 11. 下列对原文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宝,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B. 行在,亦称“行在所”,皇帝所在的地方,后指皇帝行幸所至的地方。 C. “为贼所得”的句式与“不拘于时”句式不同。 D. 乃,指竟然,与《桃花源记》“乃不知有汉”中的“乃”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甫颇有才学,积极入世。杜甫虽然未考中进士,但是曾得到李邕的赏识,后因向玄宗献上三篇赋,被玄宗赏识,授予官职。肃宗即位后,又历尽艰辛投奔肃宗。 B. 杜甫自恃才高,炫耀文采。杜甫多次向皇帝进献文章,还常自己夸耀自己,说自己的文章即使不足以光大《六经》,也还是可以比得上扬雄、枚皋的。 C. 杜甫广交朋友,看重友情。与房琯是布衣之交,房琯因受门客董廷兰牵累,被罢免官职,杜甫上疏为他辩解,惹怒皇帝,差点获罪。 D. 杜甫不拘礼节,险遭祸患。他行为放诞,曾经酒醉后登上严武的坐床,被严武当场训斥,后严武又想杀害杜甫,被他母亲阻止才作罢。 13.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以及教材内句子。 (1)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
展开余下试题(2)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白居易《琵琶行》) 14. 请结合本文和教材中杜甫《登高》一诗,简要概括杜甫去世的原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小题。 寄微之三首(其三)① 白居易 去国日已远,喜逢物似人。 如何含此意,江上坐思君。 有如河岳气,相合方氛氲。② 狂风吹中绝,两处成孤云。 风回终有时,云合岂无因? 努力各自爱,穷通我尔身。 【注】①此诗是白居易赴任江州司马途中所作,微之即元稹,此时被贬通州司马。②河岳气:犹言江山之气。氛氲:阴阳二气会合之状。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是诗人遥寄朋友之作,寄赠的对象为微之,他和诗人是意气相合的朋友。 B. 诗人与微之此时处境相似,都不得志,为此他感慨他们再没有机会重逢。 C. 诗人用“河岳气”两句形容二人如山水气象般情意投合,相聚时格外和乐融洽。 D. “狂风”和“孤云”都具有象征的意味,委婉地表现出两人被贬分离的艰难处境。 16. 本诗与《琵琶行》都是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时期抒发人生感慨的作品,但本诗末两句与“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9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的《登高》中,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接抒发自己的多重愁苦,被宋代学者罗大经认为“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 (2)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3)根据韩愈在《师说》中的表述,士大夫之族择师之难,难在自己的心理,除了年龄和知识两个要素之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尴尬。 (4)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邻船寂静、江月无声,以此来侧面烘托音乐带给人们强大的感染力。 (5)小刚去了乡下的奶奶家,看到房前屋后的榆树、桃树、柳树、李树,他不禁想起了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三、语言文字应用(17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孕妇相信,她的孩子将来无疑要加入这上学、放学的队伍,她的孩子无疑要识很多字,她的孩子无疑要问她许多问题,就像她从小老是在她的母亲跟前问这问那。若是她领着孩子赶集(孕妇对领着孩子赶集有着近乎狂热的向往),她的孩子无疑也要看见这石碑的,她的孩子也会问起这碑上的字,就像从前她问她的丈夫。孕妇将白纸平铺在石碑上,开始了她的劳作:她要把这些海碗样的大字抄录在纸上带回村里,请教识字的先生那字的名称,请教那些名称的含义。当她打算落笔,才发现这劳作于她是多么不易。孕妇的手很巧,描龙绣凤、扎花纳底子都不怵,却支配不了手中这杆笔。她努力端详着那于她来说十分陌生的大字。越看那些字就越不像字,好比一团叫不出名称的东西。于是她把眼睛挪开,去看远处的天空和大山,去看辽阔的平原上偶尔的一棵小树,去看奔腾在空中的云彩……它们分散着她的注意,又集中着她的精力,使她终于收回眼光,定住了神。她再次端详碑上的大字,然后胆怯而又坚决地在白纸上落下了第一笔。 (铁凝《孕妇和牛》) 18. 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 ”(茹志鹃《百合花》) B. “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鲁迅《故乡》) C. 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茹志鹃《百合花》) D. “那有这事……我……”我惶恐着,站起来说。(鲁迅《故乡》) 19. 文中画波浪线 句子可以改写成:“她的孩子将来要加入这上学、放学的队伍,要识很多字,要问她许多问题”。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不同亦正有它的作用。朋友的乐趣在相同中容易见出,朋友的益处却往往在相异处才能得到。古人尝拿“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来譬喻朋友的交互影响。这譬喻实在是很恰当。玉石有瑕疵棱角,用一种器具来切磋琢磨它,它才能圆融光润,才能“成器”。 ① __,如私心、成见、骄矜、暴躁、愚昧、顽恶之类,要多受切磋琢磨,才能洗刷净尽,达到玉润珠圆的境界。 朋友便是切磋琢磨的利器,与自己愈不同,磨擦愈多,切磋琢磨的影响也就愈大。这影响在学问思想方面最容易见出。一个人多和异己的朋友讨论,_ ② ,对方学说的有可取处,逼得自己不得不作进一层的思考,这样做学问才能登堂入室。在朋友互相切磋中,一方面被“磨”,一方面也在受滋养。一个人被“磨”的方面愈多,吸收外来的滋养也就愈丰富。孔子论益友,所以特重直谅多闻。一个不能有诤友的人永远是愚而好自用,在道德学问上都不会有很大的成就。 因为每个人的想法都不同,所以要通过结交异己互相交流不同的想法,提升道德学问水平。 20.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分析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成器”一处的引号,有强调的作用。 B. “朋友便是切磋琢磨的利器”一句用了暗喻的手法。 C. “不得不”采用了双重否定的方式,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D. “登堂入室”可以用“升堂入室”来代替。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 请使用因果关系句式,对不愿结交异己的同学提出两条劝告。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问农夫:“春天到了,你种麦子了吗?”农夫回答道:“没,我担心天不下雨。”那人又问:“那你种棉花没?”农夫又回答道:“没,我担心虫子吃了棉花。”那人再问:“那你种了什么?”农夫说:“什么也没种,我要确保安全。”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和感悟?请综合把握材料内容,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