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3  2025-07-23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广东番禺中学期中考试
高一年级语文科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近年来,影视作品与城市之间的联系越发紧密。2023年初,电视剧《狂飙》热播,江门作为拍摄地迅速“出圈”。电视剧《繁花》播出后,上海黄河路成为剧迷们追捧的热门景点。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又将新疆北部城市阿勒泰展现于公众视野。
②“一部剧带火一座城”。越来越多的城市意识到影视作品对城市形象和文化推广的重要性,纷纷加大对影视创作的支持力度。这种“双向奔赴”的态势,对推动文化繁荣、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一座城成就一部剧,一部剧带火一座城》《光明日报》2024年6月19日)
材料二:
①“古城,变没变?”面对笔者的问题,常年从事文保工作的方楚兰答得直接:“格局一直没变。”潮州是从历史中走来的古城。站在城墙上望去,韩江、韩山立于前,“850多岁”的广济桥横卧江面,老城内街巷纵横,一条牌坊街成为古城文旅特色区的“中轴线”……高处有城楼城墙,近处有江水古桥,内里有小巷老厝,从高到低、由远及近、自外而内,古城格局充满了“立体感”,尽显魅力。
②漫步广济桥,上面的部分亭台楼阁被开辟为潮州非遗展室,非遗传承人在室外开展常态化演示,增强与市民游客的互动。
③62岁的郭金耀生于斯长于斯,见证了古城的点滴变化。在他看来,牌坊街的每一个牌坊都有故事,讲好文化故事能让游客感受深厚底蕴。文化根脉的跳动是实现活化利用的驱动力。一座城、一条街,要促进文旅发展、商业繁荣,就必须做好文化这篇大文章,让更多人知道文化的根、感受文化的脉。
④“晚上没事了,沿着古城走一走,真是有灵气!”茶入盖碗,沸水冲泡,郭金耀一边展示潮州工夫茶,一边笑谈日常生活。要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同时要合理利用,让传承千年的文化浸润在城市肌理中,如此,古城定会绽放新光彩,持续“潮”起来。
(摘编自李洪兴《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的“原汁原味”》《人民日报》2024年6月18日)
材料三:
①灯光渐暗,音乐渐起,江西南昌方言传承基地——贵林社老茶馆里座无虚席。追光灯再度亮起,演出现场氛围升温。台上相声演员长褂一甩,抛出精心设计的“包袱”,远道而来的游客一边品茶、一边互动,品味用南昌方言讲述的历史和故事,体验感“拉满”。让旅途充满“文化味儿”,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旅行时的选择。
②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走进上海中共一大纪念馆寻找百年大党的“青春密码”;头戴簪花、身着马面裙在福建泉州古城找寻“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的踪迹;跟随电影《长安三万里》在陕西西安感受大唐盛世的万千气象……随着旅游消费升级,人们的旅游需求更加多样化、个性化,旅游不再只是“看山看水看风景”,而是日益向“观文品史、体验生活”转变。
③特别是对于年轻人而言,文化体验越来越成为他们注重的旅游内容。一项面向以大学生为主的青年发起的调查显示,选择旅行目的地时,超过七成的受访者看重旅游目的地的历史人文含量,如历史积淀、传统文化、风土人情等。“文旅”在“旅”也在“文”,如何更好推动文旅融合,提升旅游供给的“文化味儿”,是文旅发展的一道“必答题”。


浏览完整试题④我国地域辽阔,各地风貌丰富多彩,地方文化各具特色,这也恰恰构成了各地吸引游客的独特文化魅力。因此,提升旅游供给的“文化味儿”,需要注重把握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一段时间以来,县域旅游走红,许多县城成为网红旅游目的地。这背后,既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县域旅游配套服务体系日渐成熟等共性因素,也在于不少县城不断推出富有特色的文化产品,吸引了游客目光、提升了旅游品质。在河北正定县,独具韵味的古城、古香古色的巡游表演,让“头回客”变成了“回头客”。在湖北竹溪县,立足非遗山二黄戏曲打造的武陵不夜城给游客带来充满国风和烟火气的独特体验。从实践来看,只有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不“复制粘贴”、避免同质化,才能以有活力、有特色的文化产品激发文旅新动能。
⑤推动文旅融合,并非只是原封不动地对文化进行呈现,而是要在守住历史文脉、文化精粹之“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达到“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的目的。比如,参观博物馆渐成风尚,许多观众不再满足于拍照打卡,而是希望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与文化。这就要求博物馆在深入研究文物特点与价值的基础上合理布展,用好智慧导览、全息投影、增强现实等新技术新手段,以深入浅出、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文物故事。再比如,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借助新潮的玩法、丰富的民俗、个性的文创“出圈”,密码也正在于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守正创新,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让历史文化更加可感、可知、可参与,这同样是提升旅游供给的“文化味儿”的内在要求。
⑥当前,旅游业已成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加快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精心打造更多体现文化内涵、人文精神的特色文化和旅游产品,让人们在旅游过程中更好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既符合广大游客期待,也将孕育巨大的发展机遇和空间。
(摘编自邹翔《“文旅”在“旅”也在“文”》,《人民日报》2024年6月17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狂飙》《繁花》《我 阿勒泰》等电视剧的热播,使得拍摄地迅速“出圈”,直接或间接地带动了当地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B. 作为土生土长的潮州人,郭金耀不仅热爱这座古城,更欣喜于它的点滴变化,认为讲好文化故事能让游客感受深厚底蕴。
C. 作为方言传承基地,贵林社老茶馆吸引游客远道而来,茶馆里座无虚席,这是越来越多的人将文化体验列为旅游内容的一种现象。
D. 通过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推出富有特色的文化产品,河北正定县成功吸引了游客的目光,成为网红旅游地。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一座古城如果要持续“潮”起来,就必须保护好城市文化遗存,并对它活化利用,让更多人感受到文化根脉的跳动。
B. 现在人们的旅游需求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相较于纯粹的“看山看水看风景”,更注重旅游所带来的文化体验,更看重旅游目的地的历史人文含量。
C. 如今旅游业已成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何更好地推动文旅的融合,是文旅发展的一道“必答题”。
D. 近年来,影视助力文旅的跨界融合现象屡见不鲜,越来越多的城市对借助影视作品宣传城市形象和文化开始重视起来。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三第五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浙江湖州利用先民们在沿海盐碱地上发明的筑墩栽培技术,结合现代智能化温度控制与雾喷节水灌溉技术,解决了柑橘种植难题,让小柑橘成为当地群众的“致富果”。
B. 南京绒花非遗传承人将当下流行审美作为绒花配色基调,把水墨画表现方式和绒花制作手艺结合起来,设计出诸多新样式,博得广泛赞誉。
C. 歙县将传统徽文化与现代戏剧演出巧妙结合,把千年徽州古城设置 演出剧场,推出“徽州府有囍”沉浸式戏剧演出,激发城市商业活力。
D. 画家李方玉在临摹馆藏兰竹花鸟作品真迹的基础上,不断观察写生,感悟自然,反复实践、锤炼,画出有新面貌、新意境、新情趣的竹画作品。
4. 古城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的“原汁原味”分别指什么?请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
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小李的家乡作为一个小众旅游景点,应如何谋求自身旅游业的长足发展?请根据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B 2. B
3. C 4. ①要保留古城本来的面貌,保持其典型风格与特色不被外部世界所改变。
②活化利用时要突出古城的文化内核,讲好古城的文化故事。
5. ①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旅游配套服务体系,努力提升旅游品质。
②特色资源挖掘:积极挖掘或整合自然、文化资源,提升旅游品质。
③宣传推广:加大家乡形象和文化推广力度,如借助影视IP赋能旅游业。
④技术创新:紧跟人们的旅游需求,依托新技术新手段,对旅游体验形式加以创新。
【解析】
【导语】文章通过三则材料探讨了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材料一强调影视作品在城市推广中的作用,通过剧集和城市的互动,推进文化与经济的双重繁荣。材料二对潮州古城进行了详细描绘,展现了通过保护传统文化来提升城市魅力和活力的方法。材料三则强调文化在旅游中的核心地位,并指出创新与传统结合的重要性,鼓励地方通过独特文化产品吸引游客。这种三者结合的视角为文旅融合提供了多方面的启示。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郭金耀不仅热爱这座古城,更欣喜于它的点滴变化”错误。结合材料二“62岁的郭金耀生于斯长于斯,见证了古城的点滴变化”“郭金耀一边展示潮州工夫茶,一边笑谈日常生活”可知,选项“更欣喜”无中生有。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现在人们的旅游……更注重旅游所带来的文化体验,更看重旅游目的地的历史人文含量”错误,原文材料三第三段“特别是对于年轻人而言,文化体验越来越成为他们注重的旅游内容。一项面向以大学生为主的青年发起的调查显示,选择旅行目的地时,超过七成的受访者看重旅游目的地的历史人文含量,如历史积淀、传统文化、风土人情等”是说年轻人的旅游更看重旅游目的地的历史人文含量,选项扩大范围。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三第五段的中心论点是:推动文旅融合需要在守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A.浙江湖州利用传统技术结合现代科技发展柑橘种植,属于农业科技创新,与文旅融合无关。
B.南京绒花非遗传承人结合现代审美设计新样式绒花,体现了传统技艺的创新,但与文旅融合没有直接关系。
C.歙县将传统徽文化与现代戏剧演出结合,推出沉浸式戏剧演出,激发城市活力,这正是“在守住历史文脉、文化精粹之‘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体现。
D.画家李方玉在临摹传统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属于绘画艺术领域的创新,与文旅融合无关。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筛选整合信息,概括归纳要点的能力。
本题包含在“古城保护传承”中不能改变其“原汁原味”和“活化利用的‘原汁原味’”两个方面,作答时要把握住这两个方面。另外,要理解“原汁原味”在这里的意思。
①首先理解这里的“原汁原味”的意思,根据“常年从事文保工作的方楚兰答得直接:‘格局一直没变。’”可知,“原汁原味”是指要保留古城本来的面貌,根据“‘850多岁’的广济桥横卧江面,老城内街巷纵横,一条牌坊街成为古城文旅特色区的‘中轴线’……高处有城楼城墙,近处有江水古桥,内里有小巷老厝,从高到低、由远及近、自外而内”可知,“原汁原味”还指保持古城的典型风格与特色不被外部世界所改变。
②然后理解“活化利用”,根据“上面的部分亭台楼阁被开辟为潮州非遗展室,非遗传承人在室外开展常态化演示,增强与市民游客的互动”可知,活化利用是指对古城进行改造时要突出古城的文化内核,比如此处被潮州非遗展室的部分亭台楼阁,根据“在他看来,牌坊街的每一个牌坊都有故事,讲好文化故事能让游客感受深厚底蕴”“一座城、一条街,要促进文旅发展、商业繁荣,就必须做好文化这篇大文章,让更多人知道文化的根、感受文化的脉”可知,“活化利用”还指讲好古城的文化故事,因为讲好文化故事能促进文旅发展、商业繁荣。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材料三第④段“一段时间以来,县域旅游走红,许多县城成为网红旅游目的地。这背后,既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县域旅游配套服务体系日渐成熟等共性因素”的经验总结,结合题干“小李的家乡作为一个小众旅游景点”可知,小李的家乡作为一个小众旅游景点符合县城成为网红旅游目的地的特点,所以小李的家乡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旅游配套服务体系,努力提升旅游品质。
②特色资源挖掘:根据材料三第④段“我国地域辽阔,各地风貌丰富多彩,地方文化各具特色,这也恰恰构成了各地吸引游客的独特文化魅力”可知,各地风貌特点、地方文化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方面,所以小李的家乡应积极挖掘或整合自然、文化资源,包括但不限于传统节日、风俗习惯、民间艺术等。将这些文化元素融入旅游项目中,例如通过举办文化节庆活动、设置文化体验课程等形式,增加游客的文化体验感,提升旅游品质。
③宣传推广:根据材料一第②段“‘一部剧带火一座城’。越来越多的城市意识到影视作品对城市形象和文化推广的重要性,纷纷加大对影视创作的支持力度”可知,影视宣传对城市形象和文化推广的重要性非常大,小李的家乡应加大家乡形象和文化推广力度,如借助影视IP赋能旅游业。
④技术创新:根据材料三第⑤段“推动文旅融合,并非只是原封不动地对文化进行呈现,而是要在守住历史文脉、文化精粹之‘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可知,要推动旅游发展,就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所以小李的家乡应紧跟人们的旅游需求,依托新技术新手段,对旅游体验形式加以创造、创新,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他回来了
柯岗
这是一九四七年九月中旬的一个夜晚。①山里实在黑,走在白马后边的人,往往当自己的胸脯碰上了马屁股的时候,才知自己并没有掉队。
二十一团在这一夜的行军序列中,是全军的后卫。队伍不断地跑跑停停,这是因为天黑,路滑,常常有人不自觉地拉长了距离的缘故。虽然前面不断地传来“跟上!”“跟上!”的口令,然而这种现象始终很难消灭。
后面有人压着嗓子吵起来:
“快走!快走!你怎么不跟上呢?”
“掉进田里啦!你急啥?”
“可不敢掉队呵!后面有敌人,你没看队伍走多快?”
“谁掉队啦?”管理主任一面往后走,一面问。
“供给处的挑夫王德胜。”不知是谁这样顺口回答着。管理主任仍旧向后走。
“王德胜!爬起来了没有?担动担不动?”管理主任拉长嗓音问。
“起来了,担动了!你放心走吧!”王德胜回答着,开始用尽吃奶的力气,拼命追赶队伍,小担子在肩膀上咯吱咯吱地响着,好像有人在他的耳朵边低声说:“王德胜:你是好战士,你是翻身农民,大家相信你,叫你挑着公家的财物。”于是他越发着急了,他觉得他肩上的担子几乎完全失掉了重量,只是路太小,太滑,天太黑,差不多走不到五十米,就要有一只脚掉进田埂下面的淤泥里。就这样,他一气跑了十几里路以后,实在累了,打算坐下来休息两三分钟再走。但当他把担子放下之后,忽然静得可怕,一点也听不见“跟上,跟上!”的命令了,连马蹄踩进泥坑里的声音也没有了,他发现自己掉队走错了路。
细雨迷蒙着漆黑的山道,雨丝在桐子叶上聚成了水珠,“滴嗒,滴嗒”地滑落下来。
往哪里去找队伍呢?他确实有些着急了。他担心两包钱会淋湿,心里也明白要想马上找到一个村子是不可能的。他很想找到一座小庙,哪怕是小得连人也进不去,只要能把两包钱放进去就行;要不然,这样淋到天明,都会湿透的。但,小庙又到哪里去找呢?
他无可奈何地把担子上那用油布包得方方正正的两包钱取下来,并排放在路边,然后又用自己的袖子把油布上面的水擦了一下,便一屁股坐在钱包上,两手紧紧握着扁担的中间,笔直地竖在脸前,接着就把脑袋往手上一靠,“反正我现在是不能走了,索性等天明,但是千万不能把钱湿透!”
这一夜,王德胜觉得比一年还长。
黎明的时候,雨停了,阴云渐渐炸开缝来,东方泛起鱼肚白。他现在知道他昨夜把方向走错了,本来是向南的,可是他向了东。他挑起了担子,离开了道路,向左穿过没腰的荒草,攀登着生满小树的高山。在一座浓密的杉树林里,他找到一个相当隐蔽的石缝。他把扁担和钱包都放在石缝的顶里边,迅速用石块盖起来,然后自己坐在口上。他决定等到下午再下山,免得碰到敌人和土匪,晚上顺公路走。
他感到困得很,想睡觉,但又怕有土匪来,怎么办呢?他用双手扶着额角想了半天,然后把两颗炸弹的火索统统拉出来,挂在衬衣钮子上,把炸弹挂在胸膛上,用外衣包着,再用皮带在外面拴起来,而后侧身睡了。他想:如果土匪在他没有醒来的时候到了跟前,只要他们一拉他的衣裳,炸弹就会响的,叫他们也不能活。
就在这种情况下,王德胜甜蜜蜜地睡熟了。太阳从杉树的叶子上滑过去,在他那湿透了的军衣和帽子上,在他那圆脸、宽肩和露在袖口外的棒棰似的粗胳膊上,划着一条条的花纹。
确实,这一天,全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知道王德胜带着这么一担子公款,在这里得到了平安的睡眠。他做了一个梦:他已经回到了团里,管理主任把他挑的钱拿出来,买了好几口肥猪,大家在会餐,许多人和平时一样,把一些实在太腻人的肥肉块子,都往他的碗里送,他张着大嘴不停地嚼着。但忽然一不小心,自己咬住了自己的舌头。他醒来了,太阳已经偏西。


展开余下试题王德胜弄好担子,束紧皮带,顺着公路往南赶。突然啪的一声,一颗子弹从头顶飞过,两个着便衣持步枪的土匪从树林里窜了出来,冲到王德胜身边。
“不准动!”他们之中的一个,用枪威胁着王德胜,就动手解他的外衣,待另一个家伙正要解皮带的时候,那个解衣服的人突然连声喊着:“炸弹!炸弹!”回头就跑。解皮带的家伙并不知道炸弹在哪里,也跑了。王德胜趁势抽出一颗炸弹,朝他们的屁股投去,然后迅速冲向树林深处,在一条十分曲折的羊肠小道上继续向南行进。
②转眼工夫天就黑了,他加快了行进速度,一气走了八十里。
拂晓,他饿得有些不能支撑,坐下去几乎起不来。刚咬牙站起,前边忽然打起机关枪来,声音很近,子弹嗦嗦地穿着树枝。他已经发现,前边山根下就是公路,路东是自己的队伍,路西是白军。从这里下去,过了公路,跳进田里,就能回到自己的队伍。王德胜丢掉竹扁担,把两包钱捆在一起,像背包一样紧紧地绑在背上。弄好了鞋带子,拴紧了皮带,右手提着炸弹,火索已经挂在指头上,弯着身子走到小路转弯处,顺着没有路的山坡冲下去。
天大亮的时候,王德胜像泥人一样,被这里的警戒部队护送到自己的团部里来。他站在管理主任的门口,用他那高亢的鲁西口音喊着:“报告!”刚把右脚跨进门槛,他就大声说道:
“担子丢了,可是三百七十万零三十二元五角六分全在这里!”
管理主任马上拉住了他那沾着很多汗泥的双手。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 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德胜挑着公款跟着队伍前行,多次摔倒后,与队伍拉开了距离,他全力追赶,但却走错了方向。
B. 王德胜担心担子上的两包钱被淋湿,于是就在包着钱的油布包上坐了一个晚上,用身体挡住雨水。
C. 王德胜熟悉当地的情况,但黑夜中还是走错路,索性爬上“生满小树的高山”,在山上“甜蜜蜜地睡熟了”。
D. 王德胜向管理主任报出了公款的具体数额,让管理主任放心,表现出他完成任务后的愉快心情。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描写王德胜与战友们的对话时,多处使用感叹号,写出了战士们语气的急切,反映出当时紧张的氛围。
B. 王德胜跑十几里路打算休息时,才感到周围“静得可怕”,可见他一心想着赶路,表现了他内心的着急。
C. 小说写了王德胜的梦境,表现出王德胜想要赶上队伍、回到团里的愿望,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D. 小说中出现了“累”“困”“饿”等字眼,这些对王德胜身体状况的描绘,隐喻了当时中国社会贫弱的状况。
8. 文章画横线处都写到了“天黑”,请简要分析两句的作用。
9. 小说塑造了王德胜战士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案】6. C 7. D
8. ①句中,“实在”一词凸显了“山里天黑”的状况,反映出部队行军的艰难,为后文写王德胜掉队埋下伏笔。
②句写出了时间的变化,使叙事速度加快,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引出了后面的情节。
9. ①王德胜为了护送公款,奋不顾身,是一位富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牺牲精神的战士。
②王德胜面对敌人的威胁,积极准备,果断抗击,是一位富有经验、有勇有谋的战士。
③王德胜克服了各种不利因素,圆满完成任务,是一位意志坚定、顽强不屈的战士。
【解析】
【导语】小说通过描写战士王德胜在复杂险恶的环境中艰难护送公款回队的故事,刻画了一个坚韧勇敢、忠诚可靠的翻身农民形象。通过紧张的行军场景、跌宕起伏的情节和细腻的心理描写,反映了承载革命任务的艰辛,也表现了个体面对困境时的机智与胆略。梦境与现实交错的描写,有力地突显出人物内心的执着和对革命的坚定信念。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王德胜熟悉当地的情况”错。文中没有提到他熟悉当地的情况,反而写了他的“自己掉队走错了路”,“离开道路”“爬上高山”是他迷路后为了躲避敌人采取的措施,“甜蜜蜜地睡熟了”是因为他“累”“困”,这些都并非因为熟悉当地情况。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隐喻了当时中国社会贫弱的状况”错,过度解读,小说中“累”“困”“饿”是对王德胜身体状况的描绘,这是阻碍王德胜追赶队伍的负面因素,小说描写这一内容,是为了突出王德胜克服困难完成任务,更能凸显王德胜的人物形象。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①第一处“山里实在黑”中,用“实在”修饰“黑”,强调了山里天黑 程度和状况,与下文“当自己的胸脯碰上了马屁股的时候,才知自己并没有掉队”相呼应,这种恶劣的环境导致部队行军困难重重,战士们容易因为天黑路滑而出现各种状况,比如不自觉拉长距离、摔倒、掉进田埂下面的淤泥里等,进而为后文王德胜掉队埋下伏笔,使情节发展更合理自然。
②第二处“转眼工夫天就黑了”中,用“转眼功夫”修饰“天就黑”,写出了时间的快速变化,在叙事上加快了节奏。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上文王德胜在白天遇到土顽的经历,又引出他在天黑后加快速度行进以及后续成功到达团部等情节。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的能力。
①王德胜深知自己挑着公款 重要性,在掉队后想尽办法保护公款。他在雨夜中“用自己的袖子把油布上面的水擦了一下,便一屁股坐在钱包上”,竭尽全力守护钱、用身体挡住雨水,睡觉时“把两颗炸弹的火索统统拉出来,挂在衬衣钮子上,把炸弹挂在胸膛上”,将炸弹挂在身上以防万一等,为了护送公款奋不顾身,最终“像泥人一样”到达“自己的团部里来”。可见,他是一位富有强烈责任感和牺牲精神的战士。
②王德胜面对敌人的威胁,提前做好准备,将炸弹的火索拉出来挂在衬衣钮子上,敌人来袭时能趁势反击,当敌人发现炸弹而惊慌逃窜时,他“趁势抽出一颗炸弹”,朝敌人投去,之后“迅速冲向树林深处”继续前行,在危险情况下表现得冷静机智。可见,他是一位富有经验、有勇有谋的战士。
③尽管遇到了掉队、迷路、困倦、饥饿、敌人威胁等诸多不利因素,但王德胜始终没有放弃护送公款的任务,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圆满完成任务,成功将“三百七十万零三十二元五角六分”公款带回团部。可见,他是一位意志坚定、顽强不屈的战士。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丁母忧。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广东省广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