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 高一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 一、现代文阅读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我们有些同志喜欢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为什么要写那么长,又那么空洞的呢?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因为长而空,群众见了就摇头,哪里还肯看下去呢?只好去欺负幼稚的人,在他们中间散布坏影响,造成坏习惯。去年六月二十二日,苏联进行那么大的反侵略战争,斯大林在七月三日发表了一篇演说,还只有我们《解放日报》一篇社论那样长,要是我们的老爷写起来,就不得了,起码得有几万字。现在是在战争时期,我们应该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短些,写得精粹些。延安虽然还没有战争,但军队天天在前方打仗,后方也唤工作忙,文章太长了,有谁来看呢?有些同志在前方也喜欢写长报告。他们辛辛苦苦地写了,送来了,其目的是要我们看的。______长而空不好,短而空就好吗?也不好。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但是主要的和首要的任务,是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或者有人要说:《资本论》不是很长的么,那又怎么办?这是好办的,看下去就是了。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又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我们反对的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八股调,不是说任何东西都以短为好。战争时期固然需要短文章,但尤其需要有内容的文章。最不应该,最要反对的是言之无物的文章。演说也是一样,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演说,是必须停止的。 (选自《反对党八股》) 1. 根据上下文的联系,文中空格处应填入的最准确的一句话是( ) A. 那我们就看下去。 B. 但是如何看呢? C. 可是这一目的如何达到呢? D. 可是怎么敢看呢? 2. 下列对选文内容 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运用“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作比喻,把“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党八股形象地、活灵活现地揭示出来了。 B. 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党八股文章的要害,在于写文章缺乏针对性,其危害是使群众见了“就摇头”,让幼稚的人受到“坏影响”。 C. 为了增强文章的论证力量,作者以苏联卫国战争时期斯大林一篇简短而有力的演说为例,说明战争时期更需要简短精粹的文章。 D. 作者对文章的长短好坏作了具体分析,继而进一步阐释了文章的关键在于“言之有物”的道理。 3. 这段内容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而从整体上看主要方法是( ) A. 比喻论证 B. 对比论证 C. 举例论证 D. 边破边立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路标 茹志鹃 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 没有人,没有一个人。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只有自己,站在一条灰蒙蒙的路上。 伍原想喊一声,就这么“喂”地喊一声。这里没有人,只是喊给自己听,壮壮胆,解解怯,泄泄闷,他要世界活着,自己活着。 但是,不能喊,不敢喊。他要窒息了。 行军路线是向北的,他是向北走的。走了有三小时,也许四小时。走了四十里,也许是五十里。应该到铁路了,也许站在铁路的边边上了?
浏览完整试题停住脚,沉住气。再看一看,再听一听,只要点点与人有关的东西,一缕烟,一个脚印,一丝灯光……那么,一切就有希望。自己,自己背上的档案,那里有埋在淮河畔的小榕的入党报告。还有老邹,咯着血的老邹,只有自己知道他躺在什么地方。 没有,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 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 “可能走岔了路?”伍原在心里跟自己商量着。 “不,方向是对的。在接近敌区时,是不做路标的。” “那么,现在已经接近敌区了?” “肯定,快到铁路了。” “那就快走!不能停留。”顿时,伍原感觉在这灰蒙蒙的后面,有什么东西活动了起来,无数隐蔽的眼睛,冰冷的枪口,潜伏的危机。但是,往哪里走呢? 棉衣已经湿得贴在了胸口,背上是越来越沉的档案。伍原狠狠地跺了跺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 可是,慢!那是什么?好像冥冥中有神,不,鬼!鬼火? 远远的,贴在地上,就那么一小点,一小点儿黄黄的光,不飘忽,不闪烁。伍原不敢眨眼,屏息静气,站起身,啊!一站起,它便像钻入了地下。伍原赶紧趴下。在呢!荧荧的,黄黄的,小小的一点。在呢!在呢!伍原小心翼翼地,敏捷地,他不知哪里来的这份力气,竟像只猫似的向那一小点儿轻盈迅速地爬去。 这如豆的一小点光。 世界再不是死的,自己再不是孤独的,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会安然无恙地交给指导员,老邹当然也会马上接回来。这一点如豆的光,明天,包含着一切的明天,这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似的光! 有人了!找到人了!我到底找到老乡啦!“老乡!”伍原迫不及待地叫了一声。这一声叫,却不防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老乡!老乡!”他连连地又叫了两声。一半是为了需要,一半是为了自己想叫。可是窝棚里静静的,没有任何反应。伍原赶紧爬到跟前,从高粱缝隙里看到,里面确确实实有一个人,一个老乡。他背对着棚口,席地坐着,正就着一盏油灯,低着头,紧张而有力地做着什么。 “老乡!”伍原稍稍放大了声音,那人依然低了头,急急地朝一个口袋里搓着玉米穗。看来,他的耳朵听不见。伍原只得爬进棚去,正伸手想拉他一把,突然之间这聋人像背后长着触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伍原哪里肯让他跑掉,两臂一伸,把他的腿抱住了。那个人也不作声,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矮棚里,和伍原扭打起来。伍原不肯还手,一边抵挡着,一边死死抱住不放。明知他的耳朵听不见,可还是大叫着:“老乡!老乡! 这个人却毫不理会,只是“唔唔”地叫着,挣出手来进行袭击。 伍原绝望了,这个人不但聋,还不能说话。伍原只得利用背上的重量,把他牢牢地揿在地上,但不知怎么才能让他明白自己是共产党,是野战军。伍原捉住哑巴的一只手,把它贴到自己帽子上,想让他明白,这不是国民党的大盖帽,这是八路军的帽子。可是哑巴并不理解,他死死捏紧拳头,硬勾着肘子,不肯就范,后来又忽然利用这个机会,迅速灵活地向伍原脸上猛击几下。 急,痛,头昏,眼前金星直冒,浑身大汗淋漓,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这一窘境。伍原突然觉得疲惫之极,手脚发软,不住地冒汗。却不知怎么,他流下了眼泪,好像刚才在路上没来得及流完的泪水,一齐奔涌而出。伍原伏在哑巴身上,大哭了起来,为自己,为前面走不完的路,为小榕,为老邹,也为这个倒霉而顽强的哑巴。 忽然,伍原觉得有只手,轻轻地摸索着自己的头,自己的帽子,自己的脸颊。哑巴顿时“哇哇”地大叫起来,那一只手还拍着伍原的肩,一边挣扎着要起来。伍原松了手,但说不清为什么,人却仍伏在地上抽抽噎噎。 哑巴挣脱了出来,匆忙地摸了火镰打着,点上了灯,上上下下地打量着伍原。猛然,他似乎省悟了什么,双手直向棚外挥动,又急急地拿起灯,拉着伍原爬出窝棚。他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然后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一双眼睛急切地盯着伍原。伍原点头,然后敬礼,然后回身走去。 伍原走上大路,回头望望,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像是镶嵌在夜空当中。 夜空下的世界,依然斗转星移。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灰蒙蒙的环境为后文情节的发展提供了背景,又烘托出伍原此刻找不到方向又不见人迹的迷茫无助的心情。 B. 为了把战友的档案和受伤战友的消息及时送给部队,八路军战士伍原虽然在行进途中迷路了,但始终以坚定的信念毫不畏惧地前行。 C. 伍原看到了一个老乡,迫不及待地想伸手拉住,老乡却“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这使小说的情节有了波澜。 D. 老乡虽然既听不见又不会说话,但内心明亮,当他知道了伍原的身份,最终为伍原指引了部队前进的方向。 5.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叙述聋哑“老乡”为迷路的八路军战士伍原指路的故事,《百合花》叙述小通讯员和“我”向新媳妇借被子的故事,二者都刻画了小人物平凡而伟大的形象。 B. 小说开头“没有”一词反复出现,强调了没有任何“路标”的迹象出现,这与标题形成反差,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 本文与《百合花》都善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如老乡“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小通讯员“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 D. 本文与《百合花》都是战争题材的作品,均以故事情节取胜,笔调简明朴实,语言充满诗情画意,体现茹志鹃小说散文化的写作风格。 6. 本文标题与《百合花》的标题均有象征作用,试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 7. 小说中多次写伍原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里面一间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还贴着鲜红的对联。我们只得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地喊,喊了几声,不见有人应,但响动是有了。一会儿,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地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地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这一来,我倒有些尴尬了,下面的话怎么说呢!我看通讯员站在一边,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我,好像在看连长做示范动作似的。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地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展开余下试题(节选自茹志鹃《百合花》) 材料二: 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 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她想,为什么坐了一路火车,竟没有拿出来好好看看?现在,在皎洁的月光下,她才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小心地把它打开,又学着同桌的样子轻轻一拍盒盖,“嗒”的一声,它便合得严严实实。她又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她又想到了明天,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 (节选自铁凝《哦,香雪》) 材料三: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也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但是大门还没有关,丈夫还没有回来。 (节选自孙犁《荷花淀》) 8. 下列对选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百合花》中的新媳妇有着笑而不语、美丽娴静的别样韵致,“半晌”二字足见新婚被子的珍贵和她情感上的不舍,也因此更见出人物形象的真实。 B. 《哦,香雪》中“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的自动铅笔盒,象征着文化、知识、现代文明,体现了香雪对新生活的向往。 C. 《哦,香雪》写到“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香雪端详铅笔盒后,希望同伴们盘问她,这是少女渴望知识的表现,也意味着纯真而质朴的乡村文化的衰落。 D. 《荷花淀》中“柔滑修长的苇眉子”“在她怀里跳跃着”,这两句话画出了水生嫂有着优美的劳动姿态和娴熟的编席手艺。 9. 下列对选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百合花》选文写新媳妇的肖像、神态、动作以及“我”的解释,唯独不写新媳妇的语言,是为了表现新媳妇在贫寒中仍然保持着人性的美好。 B. 《哦,香雪》选文作者通过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山村少女香雪纯真善良、洁白无瑕的心灵,充分展现了她对现代文明的渴慕与追求。 C. 《荷花淀》选文写在皎洁的月光下“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这两个充满想象的比喻,把水生嫂的劳动场面诗化了。 D. 《百合花》选文写新媳妇的神态、《哦,香雪》选文写香雪的动作、《荷花淀》选文写水生嫂的劳动场面,都有着清新的笔调、温婉的用词以及灵动的叙述节奏,勾勒出一幅“文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画面。 10. 三则材料都有着相近的风格,是“诗意小说”的典范。请结合文本,从矛盾冲突、景物描写、心理描写、人物特点中任选两个角度,分析“诗意小说”的特征。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材料二: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救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材料三: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夫读书之人,自羲、农已来,宇宙之下,凡识几人,凡见几事,生民之成败好恶,固不足论,天地所不能藏,鬼神所不能隐也。 (节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 11. 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纵不能增A益B德行C敦厉D风俗E犹为F一艺G得H以自资。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焉,兼词,相当于“于此”,与下文“蛟龙生焉”“圣心备焉”中的“焉”用法相同。 B. 爪牙,指动物的爪脚和牙齿,也比喻卫士、武臣,现在常用来喻指坏人的党羽。 C. 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 D. 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与《师说》中“六艺”相同。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 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巧妙设喻,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两两对举,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 B. 材料二以“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作对比,肯定地指出圣与愚的分界就在于是否从师而学。 C. 材料二用“久矣”表达了作者对师道现状非常痛心,“惑矣”则表达了对耻于从师行为的批判。 D. 材料三指出读书是广交朋友、见多识广 重要方法,只是很多人耽于空想,没有落实到行动中。 14. 把文中画横线 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2)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 15. 三段材料论述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但各有侧重,请分别加以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展开余下试题(一)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6. 下列对古诗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本词写于辛弃疾60多岁在江苏镇江任知府时,词人写登临所见所感,处处关合古人古事,紧紧扣住题目中的“怀古”。 B. 词人在词的上阕中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笔调沉雄,意境苍凉悲壮,寄寓了作者对国事的感慨和忧虑。 C.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这三句写刘义隆力排众议,坚持北伐,建立了“封狼居胥”的功业。 D.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三句中词人借用典故,表明自己虽已年老,但壮志犹存,仍希望为国效力。 17. 概括作者登临怀古在众多的英雄人物中提及孙权和刘裕二人的意图。 (二) 阅读下面两首词作,然后完成下面小题。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造,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8. 下列对两首词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幕遮》“芳草无情”二句,由意中虚景转为眼中实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 B. 《苏幕遮》“夜夜除非”的“除非”两字意为“除此之外,别无可能”。 C. 《沁园春•长沙》“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刻画了一群奋发有为、激流勇进的知识青年的形象,回答了上面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D. 《沁园春•长沙》上下两片各有侧重,但又紧密联系,浑然一体。上片写景,句句有情;下片有叙述有议论,也结合着抒情。从全诗来看,情是重点,景为衬托,情是诗人寄兴之所在,是诗人改造世界之志的归宿。 19. 两首词的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有何异同,请结合全词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20.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比喻新颖,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短暂的深沉感慨。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___________________” 一句, 写 是周瑜的儒将装束;“ 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3)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鸟、鱼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4)杜甫在《登高》中,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顽强抗争的精神。 (5)白居易《琵琶行》中,多处写到月,如“_______________”一句借月倒映水中之景色做进一步的烘染,抒发离别之情;曲终“__________________”则借月色这一环境描写侧面烘托音乐强大的感染力,给人留下广阔的回味空间。 五、判断题 21. 判断下列加点成语使用的对错,对的选A,错的选B。 ①炉火正旺,半个小时不到,锅内已经沸腾了,李艳着急地喊道:“赶快来个釜底抽薪,否则水要沸出来了!”( ) ②假如一个人德行有问题,小则影响单位,大则祸国殃民。( ) ③现实中,不同学科背景出身的人讨论同个问题,因为思维方式和习惯的差异,对牛弹琴,让争议沦为口水仗。( ) ④我们要坚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讲求兼收并蓄,但兼收并蓄不是囫囵吞枣、众口难调,而是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 ⑤陶渊明描写的世外桃源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大家都向往这么一个安静闲适的纯净地方。( ) 六、作文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在近日举办的中非农业合作发展研讨会上,89岁高龄的袁隆平用英文致辞,且全程脱稿,发音清晰,颠覆了人们印象中挽着裤腿、俯身在稻田里的形象。除了英语流利,袁隆平俄语也不差,还会拉小提琴、跳踢踏舞……网友们纷纷点赞道:原来你是这样的袁隆平。 ②在致辞中,袁隆平表示自己正致力于研究超级杂交水稻,并非常愿意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为了更多地与国际友人沟通,能够更好地帮助世界解决粮食问题,袁隆平勤于练习英语。 ③把大部分时间都放在科研中的袁隆平,依旧会坚持自己的爱好,空闲时练习小提琴,跳踢踏舞。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感悟?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演讲稿,参与学校团委与学生会联合举办的“致敬大师,放飞青春”的主题座谈会,体现你的思考,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