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7  2025-07-23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
广东省广州市真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无答案)
广东省广州市真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教化性的权力虽则在亲子关系里表现得最明显,但并不限于亲子关系。凡是文化性的,不是政治性的强制都包含这种权力。文化的基础必须是同意的,但文化对于社会的新分子是强制的,是一种教化过程。在变化很少的社会里,文化是稳定的,很少新的问题,生活是一套传统的办法。如果我们能想象一个完全由传统所规定下的社会生活,这社会可以说是没有政治的,有的只是教化。事实上固然并没有这种社会,但是乡土社会却是靠近这种标准的社会,人的行为有着传统的礼管束着。
教化权力的扩大到成人之间的关系必须得假定个稳定的文化。稳定的文化传统是有效的保证。我们如果就个别问题求个别应付时,不免“活到老,学到老”,因为每一段生活所遇着的问题都是不同的。文化像是一张生活谱,我们可以按着问题去查照。所以在这种社会里没有我们现在所谓成年的界限。凡是比自己年长的,他必定先发生过我现在发生的问题,他也就可以是我的“师”了。三人行,必有可以教给我怎样去应付问题的人。而每一个年长的人都握有强制年幼的人的教化权力:“出则悌”,逢着年长的人都得恭敬,顺服于这种权力。
在我们客套中互问年龄并不是偶然的,这礼貌正反映出我们这个社会里相互对待的态度是根据长幼之序。长幼之序也点出了教化权力所发生的效力。在我们亲属称谓中,长幼是一个极重要的原则,我们分出兄和弟、姊和妹、伯和叔,在许多别的民族并不这样分法。我记得老师史禄国先生曾提示过我:这种长幼分划是中国亲属制度中最基本的原则,有时可以掩盖世代原则。亲属原则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长幼原则的重要也表示了教化权力的重要。
文化不稳定,传统的办法并不足以应付当前的问题时,教化权力必然跟着缩小,缩进亲子关系、师生关系,而且更限于很短的一个时间。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人并不能靠经验作指导。能依赖的是超出个别情境的原则,而能形成原则、应用原则的却不一定是长者。这种能力和年龄的关系不大,重要的是智力和专业,还可加一点机会。讲机会,年幼的比年长的反而多。他们不怕变,好奇,肯试验。在变迁中,习惯是适应的阻碍,经验等于顽固和落伍。顽固和落伍并非只是口头上的讥笑,而是生存机会上的威胁。在这种情形中,一个孩子用小名来称呼他的父亲,不但不会引起父亲的呵责,反而是一种亲热的表示,同时也给父亲一种没有被挤的安慰。尊卑不在年龄上,长幼成为没有意义的比较,见面也不再问贵庚了。——这种社会离乡土性也远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在传统伦理观念中,生恩与养恩是自然地联结在一起的。然而,儒家家庭伦理的现代化需要契约伦理、双向伦理的调适,需要将“生恩—孝”结构,转换为“养恩—孝”结构。在前一种结构中,凸显的只有面向子女的“孝”的道德;而在后一种结构中,增设了面向父母的“慈”的道德。
父母作为开启新生关系序列的“第一因”,应当树立“慈先孝后”的观念。中国传统伦理在先秦之际是非常重视和提倡“父慈子孝”的,“父母慈而不解,则子妇顺”“父慈母爱室家之中,子乃孝顺”,但是由于专制社会维护宗法等级制的需要,自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以儒家“三纲五常”为主导的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体系的逐步确立,“父慈子孝”从双向情感、双向义务转化为单向的“父为子纲”。虽然历史上也有一些“高明”的家长能够“明白事理”,但整体而言,传统中国重视孝道、子道远甚于慈道、父道。


浏览完整试题虽然在现代社会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孝”文化仍然具有重要意义,但单向的“孝”最终难以成为一种具有严格规范性的道德知识。慈、孝应当是共生的,而不宜是独存的,任何执着一方的主张都可能付之徒劳。
“代沟”通常指相邻两代人持有差异性较大的两套思想观念,导致双方沟通困难甚至出现隔阂。“代沟”的产生与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发展有关,但以伦理学作为视角去审视“代沟”,就会发现它实际指向了家庭价值观念输入的失败。它隐含了家长权威的失效。在传统家庭中,家长特别是父亲拥有本然的巨大权威,在权威的加持下,家长的价值观念教育有更大的概率被子女接受;当家长的价值观念与子女的价值观念发生冲突时,家长会更容易胜出。
需要指出的是,“代沟”本身是一个中性词,它只是客观的、兀自在那里存在着。如果现代家长还不适应手中的“大权”已经旁落,试图用一种强制的方式,甚至是逼迫的手段,让子女屈从于自己的种种观念,这时的“代沟”就成了一条弥漫着火药味的战壕。现代家长必须学会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即用一种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代沟”,对子女的所思所想给予充分的尊重,通过协商、沟通、对话达致互相理解。要知道,“代沟”是无法清除的,它只能去弥合、缝补。此消彼长,家长权威的削弱,亦反映出家庭伦理权威的代际下移。
(摘编自秦彤阳《儒家家庭伦理的现代境况》)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化传统的稳定是教化权力扩大到成人之间的关系的有效保证,因为文化像是一张生活谱。
B. 家庭伦理“养恩—孝”结构,既有面向子女的“孝”的道德,又有面向父母的“慈”的道德。
C. 虽然先秦就非常重视和提倡“父慈子孝”,但整体而言,传统中国重视孝道、子道远甚于慈道、父道。
D. 文化的不稳定和社会变迁使家长的权威走向削弱,呈现出家庭伦理权威代际下移的现象。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教化权力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年长者对年幼者有强制教化的权力,“出则悌”就是证据。
B. 在某种意义上,“慈先孝后”可以这样理解:“慈”是“孝”的原因,“孝”乃“慈”的结果。
C. 在社会变迁中,人能依赖的是超出个别情境的原则,对此原则的应用,年幼者优于年长者。
D. 材料二画线句子中“明白事理”的含义是:不是一味地强调孝道、子道,也重视慈道、父道。
3. 下列传统伦理,不符合“养恩—孝”家庭伦理现代化要求的一项是( )
A. 父母慈而不解,则子妇顺。——[春秋]管子《形势解》
B. 父慈母爱室家之中,子乃孝顺。——[明]王袆《思亲赋》
C.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论语•微子(第十八)》
D. 父不慈则子不孝。——[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
4. 材料一所选文本语言准确严谨,又力求通俗。请举例分析。
5.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在乡土中国和现代中国两种环境中的“父为子纲”的各自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线轶事
徐怀中
行军速度很猛,总机班六姐妹一个个走得歪歪倒倒的,脚底都打泡了。可是,六姐妹很顽强,没有一个掉队、也没有一个愿意接受男同志的“互助”。
走得最狼狈的要算路曼,她昨夜里露营着了凉,这会儿正发着烧。肖群秀见她一步一咬牙,一摸她脸,滚烫滚烫,转身要报告班长,被路曼一把拉住了。
路曼威胁说:“你讲了,以后不和你好啦!”肖群秀着急道:“可你这么硬撑怎么行呐。”路曼小声说:“你和班长说了,还不是她悄悄替我值机。班长这几天多累呀!”
经过两小时的急行军,九四一部队终于到达了指定位置并立即开设了电话站。
可总机刚开不久,一号首长就从前沿摇来电话:“喂,总机班,找你们连长讲话,怎么搞的,我和指挥部刚讲两句话,线路就不通了!”
原来,通往指挥部的线,有一段是明放在公路上的,被坦克轧得一截一截的,有的地方被骡子和着青草嚼烂了。必须把这条线改为高架,路曼、肖群秀担负了这项任务。
她俩一路把线改架在竹子上,或是挂在岩石上,让骡子够不着。等来到公路边时,忽然枪声大作。早上被打垮的一股敌军躲进丛林后,现在正冒出来居高临下地封锁公路,阻止我后续部队前进。
路曼和肖群秀焦急万分,想尽快架好线,保障指挥畅通。急人的是,近处没有高大的树木,好不容易发现一棵木棉树可以利用,正要过去,隐蔽在茅草中的士兵喊她们趴下,说木棉树那里太暴露,去不得。她们俩只管猫着腰跑过去了。
没有悬线杆,没法把线挑到树杈上,非得上树不可,而女兵班没有学过徒手攀登,这可难坏了她俩。肖群秀急中生智,蹲下让路曼踩着她的肩膀上去。
按规定,高架线路必须在四米以上,可是她们搭的两节人梯,高度根本不够。肖群秀拼命向上踮脚尖,差着老高的一截,踮脚尖顶什么用呢。
正当这时,呼地从草丛里窜出一个战士,扑向木棉树。他很不客气地叫肖群秀分开腿站好,然后弯下腰,让肖群秀骑在自己的脖子上,然后猛地挺身站立起来,成了三节人梯。
敌人发现了他们,拼命向这边扫射。殷红殷红的木棉花纷纷扬扬落下来。肖群秀觉得下边战士的身子忽然一抖,差点倒下,随后又稳住了。路曼迅速把电话线在树枝上绕了两道,打了一个双环结,欢快地叫道:“好啦!”
两个女电话兵下了地才看清,这个战士高高大大的,身材很匀称,皮肤那样白净,两道浓密的眉毛黑骏黢的。
路曼感激道:“同志,太感谢你了!”
战士笑笑说:“一点小事,用不着表扬。”
“那、怎么感谢你呢?”
战士扯起军用水壶给她们看。水壶的背带断了,断头处燎得黑黑的,军服下摆也穿了几个洞,路曼和肖群秀明白了,刚才她们觉得这位战士一哆嗦,要倒下去,原来是他险些被打中。他没有作声,也没有躲闪,直到她们把线架好。
“怎么样?伤着没有?”路曼、肖群秀频时紧张起来。
“我觉得腰上烫了一下,一摸,没事儿,虚惊一场。”
说着,随手解下水壶,递给肖群秀。
肖群秀接过水壶,放出了多余的一截背带,把两个断头一并,打了个丁字结,还给了战士。那结儿打得又牢靠又好看,电话兵是受过这种专门训练的。


展开余下试题彼此问起来才晓得,原来这个战士是“九四一”的步话机员。路曼亲切地说:“弄了半天,原来是同行。只不过我们是有线的,你是无线的。”
战士说:“怎么敢和你们相提并论呢,你们是‘九四一’的中枢神经,我是神经末梢。回去请代问总机班各位同志好。”
路曼俏皮地问:“怎么替你问好呢?我们不知道你叫什么名字。”
步话机员支吾了一下。
肖群秀笑着说:“还是不要当无名英雄吧。”
“就说一名‘无线’战士,向‘有线的’战友们致以亲切的问候。”
战士说完,一溜烟儿跑了。
指挥部调上来一个坦克中队,很快掀掉了敌人半山腰的火力点。一度中断的交通又恢复了通行,长长的车队,一辆接一辆地向前流动。
路曼、肖群秀站在路边,看见那个没有留下姓名的步话机员,高高地坐在一辆弹药车上。她俩扬起手向他打招呼:“喂!再见!”
战士大声答道:“再见!再见面怕你们就认不出我是哪一个了。”
汽车开出好远了,步话机员还回头望着她们。尘土飞扬中,一张白净的面孔现出坦然愉快的笑容。
几天以后,战斗结束了。部队基地指挥所设立了伤员和烈士遗体转送处。烈士遗体要在这里进行登记,清洗整理,然后转送回国。转送处人员不多,女电话兵们常来帮助照料伤员,清洗烈士遗体。
这天,路曼、肖群秀又来到转送处,见到抬下来一位烈士,担架上放着一个军用水壶,水壶带是断过的,打着电话兵们所熟悉的丁字结。路曼和肖群秀一惊,急步上前,但烈士的脸几乎整个缠着绷带,无法辨认。跟担架的一个小战士,失神地蹲在旁边,两颊有着明显的泪痕。路曼问小战士:“这个水壶,是他的吗?”小战士点点头。
路曼紧接着又问:“他是不是步话机员?”
小战士诧异地反问:“怎么,你们认识他?”
路曼和肖群秀抚弄着水壶背带,许久,她们才问:“他叫什么名字?”
小战士含着泪回答:“他叫刘毛妹。”
看到两人疑惑的表情,小战士继续说道:
“他长得白净,头发鬈鬈的,又那么文静,衣服总是整整齐齐的,像个小姑娘,大家都喜欢喊他‘毛妹’,喊来喊去都忘了正式的名字了。”
(节选自同名小说,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军露营、急行军和敌军封锁公路这些情节,为下文写搭架电话线以及刘毛妹牺牲的情节做了铺垫。
B. 高烧坚持行军,不惧危险完成任务,表现出肖群秀的坚韧勇敢,而之后的战友闲谈则展现出她俏皮可爱的一面。
C. 本篇小说与《百合花》都借助细腻、有层次 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展现出战火中的青春美和人性美。
D. 本文情节张弛有度,从“战斗结束了”到转送处打着丁字结的水壶的出现,渐趋平缀的情节又再度掀起波澜。
7. 关于文中三人合作搭架电话线及完成任务后谈话的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人遭到敌人射击时,“殷红殷红的木棉花纷纷扬扬落下来”,此处的描写既是战场写实,也渲染出一种紧张的战争氛围。
B. 步话机员把总机班比喻成部队的“中枢神经”,步话机班是“神经末梢”、可见这些女兵们在战事中担负着非常重要的使命。
C. 女战士眼中的刘毛妹很“白净”,下文两次描写其外貌也强调了这一特点,这和他英勇无畏的内在品质形成了反差和对比。
D. 本部分内容采用动作、语言等描写手法,描摹了步话机员冒着枪林弹雨帮战友们搭设电话线,甘做无名英雄的纯粹战士形象。
8. 这篇小说前有伏笔后有照应,请你从文中找出两组伏笔与照应的细节,并分析其作用。
9. 《百合花》对通讯员牺牲的经过进行了描述,而这篇小说对步话机员牺牲的情节只字未提,有同学认为这是这篇小说的不足之处。你是否认同这种观点?请结合文章说明理由。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金主完颜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直劝京决策南向。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弃疾时年二十三。
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不为迎合,持论劲直。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湖南控带二广,与溪峒蛮獠接连,草窃间作,岂惟风俗顽悍,抑武备空虚所致。遂奏疏曰:“田野之民,郡以聚敛害之,县以科率害之,吏以乞取害之,豪民以兼并害之盗贼以剽夺害之民不为盗去将安之?军人则利于优闲卧坐,奔走公门,苟图衣食,以故教阅废弛,逃亡者不追,冒名者不举。平居则奸民无所忌惮,缓急则卒伍不堪征行。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申饬州县,以惠养黎元为意。另当别创一军,以湖南飞虎为名,专听帅臣节制调度,庶使夷獠知有军威,望风慑服。”诏奖谕之,委以规画。时枢府吏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绍定六年,赠光禄大夫。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乘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
(选自《宋史•辛弃疾传》,有删改)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豪民以兼并害之A盗贼B以剽夺害之C民D不为盗E去F将安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掌管之意,与《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当”意思不相同。
B. “游”在这里的意思是“游历”,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故国神游”中“游”意思相同。
C. 长短句,宋以后成为词的别称,辛弃疾一向擅长填词,与苏轼合称“苏辛”。
D. “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中的“暮”和《琵琶行》中“其间旦暮闻何物”中的“暮”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辛弃疾忠心国家。在耿京遇害之后,他单枪匹马捉住两个叛徒,并将他们献出斩杀;后来还把飞虎军打造成很厉害的队伍。
B. 辛弃疾关注民生。他在担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期间,平定盗乱,上疏陈述百姓为盗并非出自本心,实乃各方逼迫所致。
C. 辛弃疾性格耿介。直言劝说在沦陷区的义军将领耿京归顺南宋朝廷;在和皇帝进行问答时,没有丝毫逢迎,言论刚劲正直。
D. 辛弃疾文才卓著。和朱熹在武夷山游玩之后,他写了《九曲棹歌》;他素来擅长写词,词意悲壮,有《稼轩集》流传于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
(2)时枢府吏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
14. 请概括辛弃疾为平定湖湘不时兴起的盗乱,向朝廷陈述了哪些中肯的建议。


展开余下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初 晴
陆游
袖手东窗初日明,残编未负老书生。
不胜多病畏寒雨,正得一霜方快晴。
客户饷羹提赤鲤,邻家借碓捣新粳。
柴荆莫怪无车马,恰要无人识姓名。
【注】饷羹,作者自注,田庄农户“月以鸡鱼之属来饷,谓之‘送羹’”。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袖手靠在窗前,看着东方刚刚升起的明媚的太阳令人感到温暖,几卷旧书中寄托着自己的人生追求。
B. 疾病一次又一次袭来,诗人病弱的身体忧虑秋寒畏惧冷雨,幸好满天霜露被爽朗的晴日赶得一干二净。
C. 庄园中的农户送来了大红鲤鱼给我做羹汤,邻居家借走了石碓去舂新稻,又来送给我新粳米做饭。
D. 住在柴门小户里,不要惊讶没有官宦显贵车驾造访,本就是要过一种无人认识的远离尘嚣的平静生活。
16. 本诗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青色是解读中华传统文化的色彩密码之一,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________________”描写将要下雨时的阴郁,又用“________________”表现天空的广袤无垠。
(2)《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自然真切地描绘出“鸡犬之声相闻” 乡村生活环境。
(3)古人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意即贤才难求。曹操在《短歌行》中引用《诗经•郑风•子衿》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自己贤才难求之忧。
(4)韩愈在《师说》中两次提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这一群体,第一次是将他们“________________”的行为与士大夫“耻学于师”的行为进行对比;第二次则借其来强调士大夫不从师就会产生“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国学术向来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为鹄的①,②而域外文化很少强烈关注。③及至晚清,列强环伺,国难当头,④西方文化凭借着近代工业和军事力量欺凌中国,⑤使中国人开始务实地正视西方文化的存在价值。为了 A ,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留心于中西文化的异同,不过自晚清直到五四前夕,从事文化比较的学人大体限于“东方尚道,西方尚艺”的结论。视西方文化为器用的文明、物质的文明,东方文化为( 甲 )。基于这种认识而提出的文化对策 B 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持这种观念的典型代表是张之洞,但这一观念实际上代表了清末民初一大批学人的思想,直到三四十年代尚有余波。
如实地说,对“中体西用”论( 乙 ),而应具体的分析。因为“中体西用”较之封建顽固派的“中体中用”来有明显的进步。况且从体用角度研究中西文化,强调以我国文化为主体来吸收西方先进文化,这种方法论原则也是正确的,因为外来文化的移植,离不开一个接受外来文化的主体。
我认为,“中体西用论”主要错误有三:其一,“中体西用”论所讲的“西学”,只限于西方文化的物质层面,即“船坚炮利之术”,最多包括部分的西政(如教育、工商等)而不包括西方的科学精神、民主制度和反封建专制主义的价值体系;其二,其所谓“中体”,也不是指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如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民本主义政治思想、无神论传统等),而恰恰是当时已成为历史障碍的封建纲常名教;其三,“中体西用”论的理论基础是形而上学的“器变而道不变”论。
【注】①鹄的:箭靶中心,引申为目的、想要达到的结果。
18. 文中第一段出现了三处引号,都是同一用法,下列语句中的引号与文中第一段三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科学家借用一名乡村歌手的名字,给这只克隆羊起名为“多利”。
B. “落木千山天远大”充分说明了这个空阔,这是到了要斩断柔情的时候了
C. 你真是个“聪明”的学生,竟然把作业都抄错了。
D. 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也是一个“危机”的时代。
19.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 洋务运动的失败,宣告了“中体西用论”的破产。“五四”时期,一批青年知识分子主张“全盘西化”,即学习西方的思想、行为方式,将中国的封建文化全盘抛弃。文中第三段指出了“中体西用”论的主要错误,请模仿这一格式,指出“全盘西化”的错误。要求:不少于两条,表意完整,表达流畅,符合事理。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23. 按要求作文。
日前,武汉一所中学公布了一份教师招聘拟录取名单,9名拟录取者均为名校硕士或博士,其中6人是顶尖大学博士,其余3人也都是清华、北大的硕士。早前,深圳一所高中拟录用的20名新教师,几乎清一色为“清北生”,也引发了名校硕士、博士毕业生去中小学的热议。有人认为是这人才的浪费,顶尖名校毕业生去中小学教书是大材小用。有人认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名校毕业的老师将会对学生的视野、思维及知识产生更多更大的影响,这是大材大用。
对于以上材料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材料内容,做出你的选择,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②自拟标题,③不得抄袭套作;④不少于800字。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广东省广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