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7  2025-07-23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
广东省广州市仲元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学科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联对、匾额,在中国园林中,正如人之有须眉,为不能少的一件重要点缀品。苏州又为人文荟萃之区,当时园林建造复有文人画家的参与,用人工构成诗情画意,将平时所见真山水、古人名迹、诗文歌赋所表达的美妙意境,撷其精华而总合之,加以突出。因此山林岩壑、一亭一榭,莫不用文学上极典雅美丽而适当的辞句来形容它,使游者入其地,览景而生情。
例如拙政园的远香堂与留听阁,同样是一个赏荷的地方,前者出自于周敦颐《爱莲说》“香远益清”句,后者出自于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留得枯荷听雨声”句。留园的闻木樨香轩、拙政园的海棠春坞,又都是根据该处所种的树木来命名的。有些游者至此,能回忆起许多文学艺术的好作品,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园林的一个特色了。我希望今后在许多旧园林中,联对、匾额里如果无封建意识的文字,仅是描写风景的,就应该将它们好好保存下来。苏州诸园皆有好的题辞,而怡园诸联集宋词佳句,与各处景观配合尤为相得益彰,可惜实物皆不存了。联对、匾额所用材料,因园林风大,故十之八九用银杏木阴刻,填以石绿;或用木阴刻后髹漆敷色,不过色彩都是冷色,亦有用砖刻的,雅洁可爱。字体以篆、隶、行书为多,罕用正楷,取其古朴与自然。中国书画同源,联对、匾额本身是个艺术品,也必定让园林生色。
(摘编自陈从周《清雅风范——苏州园林鉴赏》)
材料二:
以自然风景著称的古典园林的最大特点,是真实地摹写了自然山水之美。明代造园经典著作《园冶》就曾开宗明义地提出,园林要“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然而,作为一种艺术,园林的写真不是机械地照搬自然,而是经过艺术的再创造,从而表达了造园家的主观情思和理想真实。园中的一丘一壑、一草一木皆要使“望者息心,览者动色”,这使得欣赏者“息心”“动色”的不仅是花草树木的外在形式,更主要的是通过这些风景所表现出来的造园家的审美情趣,以及由此情此景交融而形成的独特的抒情意境。为了更好地暗示出这种意境的本质,艺术家除了组织安排山水建筑,构成具体的风景形象之外,还吸取了诗词等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作为辅助。前者使用的是构园物质的线条、体形、质感和色彩,是自然符号;后者表现为园林中各风景区或主题景致的题名、厅堂亭榭的匾额、柱上的楹联、山石上的镌刻,应用的是文字形式的诗句词章,是人为符号。
遍布我国大江南北的风景区和园林,历来都用简炼的诗一般的文字点明景题,如杭州的西湖十景、承德避暑山庄的七十二景等。犹如西方的“标题音乐”,这种诗与自然风景的结合是我国造园艺术家独创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标题风景”。只要说出它的景名,亲临游历过的观赏者心中就会浮现出一幅形象的图画,由此可见题名在自然风景欣赏中的强化作用。自然美所引起的联想和想象有很大的偶然性和主观随意性,由于出身、经历、文化水平、艺术修养之不同,各人对景色的欣赏和理解会有很大的差异。而园林要在一定程度上表达出艺术家的审美观念,也必须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对风景形象或景区所作的概括含蓄的命名题对就带有这种强制性,对观赏者可以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园林的创作构思,较重视意境的设计。造园家在构思时,往往先将园中主要风景区的意境,以简约的笔墨、诗的形式作一个概括,然后再推敲山水、亭榭、花树等每一个具体风景的布置,使之最合乎诗意。清代诗人汪春田有一首写造园的绝句:“换却花篱补石阑,改园更比改诗难。果能字字吟来稳,小有亭台亦耐看。”很透彻地道出了园林创作同诗歌创作相类似的特点。在园林大体完成之后,就要进行最后一道“工序”——在一些主要风景点的建筑和山石上配刻以题名诗句,这实际上是以“人为符号”对“自然符号”所组成的园林景色进行一次鉴定。《红楼梦》第十七回中有一段文字很恰当地点出了题对景名的重要。大观园工程告竣,贾政、宝玉、清客一行边赏景边为园中建筑、风景题对,贾政说:“偌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也觉寥落无趣,任有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为何不能生色?就是因为园林应用的自然符号在表情达意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直抒胸臆”,而题对能够画龙点睛地集中表现出艺术的生气和意境。


浏览完整试题风景题对必须切题,言简意赅地概括出景色的特征。德国美学家莱辛说:“愈使它的人为符号接近自然符号,也就愈接近它所能达到的完美。”这种接近,不是粗浅的直接表露,而是要既含蓄又达意,要充分引起“比”“兴”的联想,由景生情,以辞表意,来抒发景物所包含的深层意蕴。如拙政园的远香堂和留听阁,均为赏荷之处,然而二者的题名都没有直接和视觉发生联系。远香堂主嗅觉,留听阁主听觉,题名都很有新意,既点出了二处的风景特色,又沟通了视觉、听觉、嗅觉之间的联系;并且能使游览者联想起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贵品质,因而增加了审美的感受。这是我国园林利用古典文学遗产的一个佳例。
(摘编自刘天华《〈拉奥孔〉与古典园林——浅论我国园林艺术的综合性》)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联对和匾额是中国园林不可或缺的点缀品,如果其文字不含有封建意识,仅描写风景,应当妥善保存。
B. 古典园林中的自然风景是造园家创造出来的,是对自然山水之美的真实摹写,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
C. 主要风景区的意境设计是园林创作构思的首要之事,山水、亭榭和花树等具体风景的布置须反复考虑。
D. 构园物质的线条、体形等自然符号很难完全地表情达意,题名和匾额等人工符号则可以弥补它的不足。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人画家有丰富的山水、名迹、诗词歌赋的审美经验,他们参与园林建造,可使园林更具诗情画意。
B. 联对、匾额用料敷色要考虑如园林风大等气候因素,这些也会对园林的艺术风格产生一定的影响。
C. 好的园林景名能让人们在脑海中浮现出具体形象的风景图画,但前提一定是其亲自游览过该景点。
D. 园林创作中以诗概括意境,据此推敲具体风景的布置,这与诗歌创作中选择意象表现意境有相通之处。
3. 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材料二中风景园林命名题对“强制性”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第十七回宝玉为大观园入口处的山石进行题写时,认为“此处并非主山正景”,是探幽揽胜的过渡之景,不如题名“曲径通幽处”大方气派。
B. 《红楼梦》第十八回贾元春游大观园,一路行来,见“奢华过费”,弃舟登岸后,又见其石牌坊上明显题有“天仙宝境”四字,忙命人换作“省亲别墅”。
C. 拙政园的远香堂,为四面厅,面水而筑,遍植荷花,园主王献臣以周敦颐《爱莲说》“香远益清”句命名,大力宣扬荷花,以此表现他的孤高不群。
D. 扬州个园假山上的“住秋阁”前题有郑板桥所题楹联“秋从夏雨声中入,春在梅花蕊上寻”,巧妙道出四季景色变幻和光阴流转,可见园主的妙思和情趣。
4. 材料二画横线两处引文在论证上的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5. 某公园推出园名征集活动,请结合两则材料,分条拟出评选好园名的标准。
【答案】1 C 2. C
3. B 4. ①第一处引文印证了园林要真实摹写自然山水之美 观点。
②第二处引文阐释园林给观者心灵带来的影响(引出园林的“抒情意境”及营造意境的自然符号和人为符号。)
5. ①语言典雅美丽,简练含蓄。
②准确传达公园的审美理念,对观赏者具有指导作用。
③符合景物特点,表现意境。
【解析】
【整体分析】两则材料共同探讨了中国古典园林中联对、匾额等文字艺术的重要性。材料一侧重于联对、匾额在园林中的点缀作用及其保存价值,强调其文学和艺术的结合。材料二则从园林艺术的角度,详细阐述了题名和匾额在表达园林意境、引导观赏者审美体验方面的作用,强调了其“标题风景”的独特性和强制性。两者共同揭示了中国园林艺术中自然与人文的深度融合,体现了园林设计的综合性和文化内涵。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C.“主要风景区的意境设计是园林创作构思的首要之事”错误。原文“园林的创作构思,较重视意境的设计。造园家在构思时,往往先将园中主要风景区的意境”可知,“首要之事”夸大其词,“首要之事”指摆在第一位的、最重要的事情,此外也忽略了原文中“往往”一词。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已知信息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
C.“但前提一定是其亲自游览过该景点”错误。材料二提到,好的园林景名能让人们在脑海中浮现出具体形象的风景图画,但并未限定前提是亲自游览过该景点。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论点和论据的能力。
B.贾元春换题名主要是因为原题名过于高调张扬,“省亲别墅”展现的并非其审美观念,而是谨小慎微的处世之道。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论证方法作用的能力。
第一处引文强调了园林虽是人工创造的艺术,但其呈现的景色必须真实,好像是天然造化生成的一般。它要求园林造作应顺应自然,使人为美融入自然,构成大自然的一部分,即文中所说的“以自然风景著称的古典园林的最大特点,是真实地摹写了自然山水之美”。
第二处引文指绘画艺术具有使观赏者排除杂念,心净志纯的陶养心灵的功能,阐释园林给观者心灵带来的影响。同时结合“为了更好地暗示出这种意境的本质,艺术家除了组织安排山水建筑,构成具体的风景形象之外,还吸取了诗词等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作为辅助”可知,此处引用引出园林的“抒情意境”及营造意境的自然符号和人为符号。


展开余下试题【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原文原文“是要既含蓄又达意,要充分引起‘比’‘兴’的联想,由景生情,以辞表意,来抒发景物所包含的深层意蕴”可知,园名要典雅有内涵。
②原文“这种诗与自然风景的结合是我国造园艺术家独……由此可见题名在自然风景欣赏中的强化作用”可知,好的园林景名能让人们在脑海中浮现出具体形象的风景图画,因此,园名准确传达公园的审美理念,对观赏者具有指导作用。
③原文“风景题对必须切题,言简意赅地概括出景色的特征”及材料一第一段在强调联对、匾额的重要性,能让园林更加诗情画意,赋予园林美妙意境,可知,园名不能太过直白,但名字要切合风景,概括出景物特征。要有诗意,能够引发联想和想象进而表达审美情趣和意境。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珍珠翡翠白玉汤
蔡兴荣
牛掌柜看着稀稀落落的客人,轻轻叹了口气。
珍珠食铺,开了近十年,生意和小溪里的水一样,平平淡淡。
牛掌柜出身贫穷,人善良,开了食铺,常常想起小时候搜肠刮肚,四处找食的日子。开张之日,牛掌柜就定了一个规矩,只要贫穷没饭吃的人进店,免费供应一菜一饭。这可是衢州城独一家的事。
新食铺开张,客人多,僧道、艺人、乞丐免费吃的也多,只能赚一点儿辛苦钱了。
牛夫人不乐意了,打起了退堂鼓。牛掌柜依然乐呵呵的。
人都是有良心要脸面的,绝大多数免费吃饭的人都是偶尔路过来应个急,也有断断续续来的,唯独有一个道人,却是每晚必到。牛夫人有了想法,脸上就挂不住了,上菜的盘子出了声响,牛掌柜看在眼里,自己亲自上菜。客人少的时候,他还会请道人喝一杯。道人须发飘飘,眉毛花白,无论别人什么眼神,他都不以为意,吃完就走,连谢谢二字也绝口不提。牛掌柜从来不多问。
一年后,道人忽然来和牛掌柜辞别,说要云游去了。牛掌柜有一点儿意外:“是我有招待不周吗?”道人抚着掌柜的背,哈哈大笑:“我观察一年了,你生意不好,做善事却从不间断,心地纯厚,内外如一,你是真善人哪!”
一周后,珍珠食铺推出新珍珠翡翠白玉汤。
名声很快传出来,新客加老客,队就排到了街上。食客的队伍招引了外地人品尝,珍珠食铺成了全城最旺的食铺。
一个青瓷的圆盘,豆腐如白玉柔和,菠菜翠绿如扇状铺开,白米如珍珠圆润飘浮,中间是菠菜的红根,做成昂立的孔雀来,整个造型就像孔雀开屏。白绿红三色,清清爽爽,赏心悦目。
这道菜,豆腐细腻润滑,菠菜清脆爽口,最绝的是鲜,如琼浆玉汁,品尝之后无法忘怀。
一个月后,更离奇的事发生了。一个官吏的母亲,眼睛香花,第一次吃这道菜,赞不绝口,之后每周都要来两次。一个月下来,老太太的眼睛竟然明亮了,她四处传颂。一位有文化的老者,多年的老寒腿,走路不利索,每周必吃,拐杖竟然丢开了,欢天喜地。其他病痛减轻者等更是不计其数,食铺门庭若市。
城里人在传颂珍珠翡翠白玉汤,也在传颂牛掌柜的美德。
牛掌柜雇了两个伙计,旺财和来福。旺财聪明伶俐,嘴甜,会来事儿。来福老实憨厚,做人规矩。牛掌柜的女儿叫珍珠,年方二十,长得俊美异常,肤细如脂,笑起来,眼睛像一汪清泉,透人心底。两个伙计都喜欢珍珠,暗暗省下工钱,买了好东西送珍珠。珍珠不谙世事,对谁都很好,天天开心得像个小孩儿似的,四处蹦蹦跳跳。
珍珠食铺的这道菜,外面的菜馆纷跟着推,可怎么也做不出牛掌柜的味道,众人皆觉得是个谜,
这道菜的秘方,藏在牛掌柜的手里脑里。每天凌晨,牛掌柜会出现在后院,开始调配豆腐,绝不让人看。
旺财暗暗上了心,他常常爬到后院的墙头上偷学。有一次,他上个墙头,发现有一枚铜钱,又一次看到了一根红线,他也没有在意,半年了一无所获。
有一天,旺财照旧爬上了墙头,脚下石头忽然一松,整个人掉了下来,陷到了沙坑里,他摸到了一个拨浪鼓。旺财心里明白,和掌柜的缘分尽了。
第二天,旺财来辞行。
牛掌柜沉默片刻,说:“做事要先做人,你头脑聪明,却没有用在正道。世间万物,自有归属。你想要,不能去偷去抢。我已经提醒你两次了:铜钱就是取之有道,红线就是不要跨越做人的底线。你不听,所以摔了。”
临行,牛掌柜送旺财一张纸,写着几行字:豆腐、菠菜、白米、鸟脑、金丝楠棍……这是道人留给他的秘方,道人是朱元璋的后人,这道菜就是当年宫里的珍珠翡翠白玉汤。
旺财痛哭流涕,他懂,按照风俗,这是牛掌柜和他最后的交情,他辛辛苦苦偷了半年,牛掌柜就这样白白给他了。
他走到门口,回身三叩九拜,眼里含着泪水,心里想着珍珠,从此要远走他乡了。来福追出来,塞给他一个包袱。
旺财走了,秘方也带走了,来福有一点儿失落,珍珠咯咯直笑,点着他的额头:“你傻啊,爹把最好的东西都留给你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
6.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牛掌柜因客人稀少而叹气,这表明他既担心食铺的生意,也因无法面对夫人而发愁。
B. 来食铺免费吃饭的人多,赚钱少,牛掌柜不以为意,是因为他小时候过过苦日子。
C. 其他菜馆始终做不出地道的珍珠翡翠白玉汤,表明做菜如做人,德才兼备方是正道。
D. 旺财在墙头发现的铜钱和红线,是牛掌柜觉察到徒弟偷学的行为后对他善意的提醒。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中的名字很有特色,像珍珠、来福、旺财、珍珠翡翠白玉汤赋予对象个性化特点,寓意丰富。
B. 小说巧用对比,用食铺前后经营状况的变化,旺财和来福人生际遇的不同,突出丰富深刻的主题。
C. 小说中的道人充满神秘色彩,这一安排颇有用意,珍珠食铺因他的秘方而声名远播,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D. 珍珠翡翠白玉汤对官吏的母亲和老者的疾病有奇效,这一情节充满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8. 小说结尾珍珠对来福说:“你傻啊,爹把最好的东西都留给你了。”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9. 古人云:“交善人者道德成,存善心者家里宁”请结合这句话分析牛掌柜的形象。
【答案】6. D 7. D
8. (1)表达了珍珠对老实憨厚的来福发自内心的爱和欣赏。(2)牛掌柜把最心爱的女儿珍珠留给了来福。(3)秘方、牛掌柜的家业最终也会留给来福。(4)表达了牛掌柜对来福人品的认可。
9. (1)牛掌柜是善良宽厚的长者。他的品行和美德影响了周围的人。(2)牛掌柜是齐家有道的当家者。他心地纯厚,乐善好施,家业兴旺,家庭和睦幸福。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题干要求选择: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
A项,错在“也因无法面对夫人而发愁”这个地方。从原文“牛夫人不乐意了,打起了退堂鼓。牛掌柜依然乐呵呵的”,表明牛掌柜是一个有乐观、且有主见的人,不会因无法面对夫人而发愁。
B项,错在“牛掌柜不以为意”这个地方。从原文“牛掌柜看着稀稀落落的客人,轻轻叹了口气”,说明不是对生意冷清不以为意。
C项,错在“表明做菜如做人,德才兼备方是正道”这个地方。其他菜馆始终做不出地道的珍珠翡翠白玉汤,并不意味着这些菜馆的德才都不行,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表现那个道士留给牛掌柜的方子很关键。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D。
【7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此类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内容的探究,也有对艺术特色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结构,然后明确主旨,关注手法,做出准确判断。
D项,错在“这一情节充满悬念”这个地方。“珍珠翡翠白玉汤”对官吏的母亲和老者的疾病有奇效这一个情节,一开头就写道,“一个月后,更离奇的事发生了”,所以说谈不上“悬念”。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能力。理解句子的几种方法:①抓住关键词语理解。②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③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来理解句子。题干要求结合全文,谈谈小说结尾珍珠对来福说:“你傻啊,爹把最好的东西都留给你了”这句话的理解。理解的关键是“最好的东西”,从全文来看,这个最好的东西就是牛掌柜肤白貌美的女儿——珍珠,他把女儿交给了的来福。另外,虽然,旺财带着了这个纸上的秘方,但是从全文可知秘方其实早就藏在牛掌柜的脑里了,所以来福有这个岳父之后,这道菜的秘方同样拥有了。那么,为什么牛掌柜愿意把女儿嫁给来福,把最好的东西留给来福呢?从来福与旺财的对比,就可知:牛掌柜看中的就是来福的憨厚质朴、做人很规矩。
【9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要求学生筛选文本的相关内容概括人物形象,并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要画出小说中关于人物言行的语句,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来把握,还要从小说情节的发展中总体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答题要用“特点+分析”的模式。题干要求结合古人云:“交善人者道德成,存善心者家里宁”这句话,分析牛掌柜的形象。从全文来看,牛掌柜就是一个大善人,他定下的规矩:只要贫穷没饭吃的人进店,免费供应一菜一饭,足以证明他的善良。尤其他始终如一地对待一个道人的情节,可以看出他的忠厚善良。原文是:唯独有一个道人,却是每晚必到。牛夫人有了想法,脸上就挂不住了,上菜的盘子出了声响,牛掌柜看在眼里,自己亲自上菜。客人少的时候,他还会请道人喝一杯。道人须发飘飘,眉毛花白,无论别人什么眼神,他都不以为意,吃完就走,连谢谢二字也绝口不提。牛掌柜从来不多问。也正是他心存善心,赢得了四邻八舍的称赞,所以家里很安宁。也正是由于他的善举,打动了道人,给了他做“珍珠翡翠白玉汤”的方子,这既让牛掌柜的生意好起来,又更加提高了他的声誉,这就说明了 “交善人者道德成”的道理。总之,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这句话,进而概括出牛掌柜的形象,那就是善良忠厚、与人为善的长者等等。
【点睛】关于小说阅读的注意事项:1.理清事件发展的线索和过程,把握小说的结构。要搞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结果,记叙中具体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再具体分析结构。通过这些就可以整体把握小说的大致内容了。2.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小说的表现手法较多,应着重分析小说的情节、环境以及细节。小说一共有几个情节,用了几个细节,这几个细节侧重表现主要形象的哪些方面,处于怎样的环境等。3.鉴赏形象。阅读小说一定要把握形象的特点,小说通过情节刻画,表现了形象哪些具体的特点,这一形象又有怎样具体的作用。4.归纳作品的主题。通过事物和形象的叙写,就可以大致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态度,进而去推测小说的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白居易,字乐天,其先盖太原人。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拔萃皆中。元和元年,对制策乙等,调盩厔①尉,为集贤校理,月中,召入翰林为学士。迁左拾遗。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②,振除灾沴③。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且多出宫人。宪宗颇采纳。李师道上私钱六百万,为魏征孙赎故第,居易言:“征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师道人臣,不宜掠美。”帝从之。度支有囚系閺乡狱,更三赦不得原。又奏言:“父死,絷其子,夫久系,妻嫁,债无偿期,禁无休日,请一切免之。”奏凡十余上,益知名。
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绛曰:“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若黜之是箝其口使自为谋非所以发扬盛德也。”帝悟,待之如初。岁满当迁,帝以资浅,且家素贫,听自择官。居易请如姜公辅以学士兼京兆户曹参军,以便养,诏可。明年,以母丧解,还,拜左赞善大夫。河朔复乱,贼取弓高,绝粮道。于是,天子荒纵,宰相才下,赏罚失所宜,坐视贼,无能为。居易虽进忠,不见听,乃丐外迁。为杭州刺史。始筑堤捍钱塘湖,钟泄其水溉田千顷。复浚李泌六井,民赖其汲。复拜苏州刺史,病免。开成初,起为同州刺史,不拜,改太子少傅,进冯翊县侯。会昌初,以刑部尚书致仕。进六年,卒,年七十五,赠尚书右仆射,宣宗以诗吊之。遗命薄葬,毋请谥。居易于文章精切,然最工诗。至数千篇,当时士人争传。
(节选自《新唐书•白居易传》)
注:①盩厔(zhōu zhì):县名,在中国陕西省。今作周至。②蠲(juān)贷:免除租税,借放钱粮。③灾沴(lì):灾害。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若黜之/ 箝其口/使自为谋非/所以发扬盛德也/
B. 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若黜之是/箝其口/使自为谋/非所以发扬盛德也/
C. 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若黜之/是箝其口/使自为谋/非所以发扬盛德也/
D. 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若黜之是/箝其口/使自为谋非/所以发扬盛德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冠,文中即弱冠之意。古时汉族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B.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
C. 致仕,辞去官职。官员以何官称致仕,致仕后的侍禄数目及是否朝见等待遇,与其官品、功绩及皇帝的恩宠程度有关。
D. 谥,即谥号,谥号是指人死之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评价的文字,只有皇室成员死后才有谥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 评价,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文章创作上的非凡才华。
B. 白居易体恤民情,因为旱情,请求免去江、淮两地的赋税,可惜皇帝没有采纳。
C. 白居易刚正不阿,在殿中答对时,辩论鲠直,直音皇帝的错误,皇帝因此不满。
D. 白居易的文章内容真实,辞句晓畅,他最长的是写诗,他的诗歌在当时流传甚广。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2)岁满当迁,帝以资浅,且家素贫,听自择官。
14. 白居易把百姓放在心中,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10. C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广东省广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