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5  2025-07-23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深圳科学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逐题
深圳科学高中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科目:语文考试时长:150分钟卷面总分:150分
命题人:朱思玲审题人:乔玉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建安风骨,又称“魏晋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悲凉慷愤之中,亦有命运无常、人生短促的不安心境,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掀起一个诗歌高潮,被后人尊为典范。
建安风骨的内涵包含以下几方面:文风清峻,给人一种利落大方之感;通达脱俗,不拘小节,沉雄激荡;气盛词壮,畅所欲言;华靡。在建安诗作中,华靡之风自曹植始,滥觞于七子后。
(摘编自卢劲《建安风骨》)
材料二:
建安是后汉献帝的年号,生活在这一特殊时代背景下的文学家们,敢于抨击时弊,敢于在不同作品样式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从而形成了一个文学的黄金时代。前人提到建安文学,往往用“建安风骨”来指代,即内容充实,风格劲健,有一股内在的力量的文章风格。建安作者以此来对抗彩丽繁绮而又空洞无物,或者低级庸俗的文风。而之所以形成“建安风骨”,一方面的决定因素是社会现实,另一方面的决定因素是对汉乐府民歌的继承和创新。
建安前后,阶级斗争激烈,政治和思想发生重要变化,社会极度动荡不安。建安前爆发的黄巾起义摧垮了东汉皇朝的腐朽统治,但接下来军阀混战,三国鼎立,战火不停,生灵涂炭。而上层统治者却过着奢侈糜烂的生活。
生活在如此时代背景下的建安文学的主要作者们——曹氏父子、建安七子,还有蔡琰——都饱尝了战乱的苦楚,目睹了百姓无家可归、饿死街头的凄惨场面。所以在他们各自的作品中,时代的烙印体现得尤为明显。建安风骨首先是时代的产物,是时代孕育了这种文学风格。如王粲在《七哀诗》中描述了一幅惨绝人寰的普通百姓流离失所图,严重的饥荒竟迫使母亲不得不忍痛抛弃亲生的骨肉。全诗情景交融,语调悲怆,“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母亲那痛苦而又无奈的表情,好似一幅幅悲惨的画面,展示在世人面前。这首诗被后人誉为“汉末实录”“诗史”,反映了诗歌创作的一种新精神,在建安文坛上,可以说是开风气之先。
建安作者们没有被现实的残酷和苦难吓倒,更没有醉酒消沉,得过且过,而是“位卑未敢忘忧国”,把重整山河作为己任。他们各自的作品,表达了一种高昂奋进的情绪,慷慨悲歌地表现出他们渴望建功立业、统一天下、国家太平的理想,犹如在黑暗里点亮了一盏明灯,给人以鼓舞和力量,使迷茫的人不再迷茫,消沉的人从此昂扬战斗。正如古人所言,文学亦写实亦传情,诗人们正是本着文学这一特色,很好地通过诗歌把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从而尽显“建安风骨”。正如曹操《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此诗为北征乌桓凯旋途中所作,本篇以神龟起兴,言生命必有终时,表现出了诗人不信天命、努力进取、志在千里的英雄豪迈气概和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融会深刻的哲理于生动的形象之中,感情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浏览完整试题建安文学在继承汉乐府民歌本色的同时,又注重用辞和文采。诗人们汲取汉乐府中“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走直抒胸臆的道路,创造出富有鲜明时代气息的文学。那种无病呻吟、脱离实际、空洞无物的作品被作家们所摒弃,而是借景物观照时代,有感而发。如曹操的《观沧海》,诗人望着波涛汹涌的大海,联想到当下的现实,一发不可收地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吐露出自己的宏伟抱负,表现了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给人以鼓舞以号召,可以说它是积极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特色兼得的佳作,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
王粲的《七哀诗》、蔡琰的《悲愤诗》、曹丕的《大墙上蒿行》等作品中,也都各有不同的特色。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能让人深刻地感觉到,诗人们那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各种艺术形式不断地追求,即冲破樊篱、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建安作家的作品,从反映生活的方面来说,比汉代的诗人及词赋家要广泛得多;在艺术手法上,他们不但继承了乐府民歌的长处,而且加以提高和发展,他们加强词句的色泽和光彩,使之更华美。建安文学作者的创作为五言诗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为各种新的艺术形式的发展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未来。
从以上种种,不难得出,建安作者的作品具有对生活、社会真切的感受,对国家、百姓炽热的情怀,对战乱现实的深刻反映,对国家统一与太平的渴望,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与之相得益彰的内容与形式的创新,以及刚健清峻、质朴有力的语言……正是这些共同构成了“建安风骨”的主要因素。
(摘编自汤树德《“建安风骨”构成的主要因素》)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末建安时期的文坛巨匠“三曹”“七子”的诗歌都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
B. 前人常用“建安风骨”来指代建安文学,“建安风骨”形成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现实和对汉乐府民歌的继承、创新。
C. 曹氏父子、建安七子、蔡琰的作品,富有时代气息,因为他们都饱尝了战乱的苦楚,目睹了百姓流离失所等凄惨场面。
D. 建安作者们把重整山河作为己任,他们将高昂奋进的情绪,渴望建功立业、统一天下、国家太平的理想融入各自的作品中。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 一项是( )
A. “建安风骨”内涵丰富,包含文风清峻、通达脱俗、气盛词壮、华靡等。其中,华靡之风自曹植始,滥觞于七子后。
B. 王粲的《七哀诗》表现了普通百姓的流离失所,被后人誉为“汉末实录”“诗史”,反映了诗歌创作的一种新精神。
C. 用辞和文采是建安文学的核心,建安文学的作家们摒弃那种空洞无物的作品,借景物观照时代,有感而发。
D. 对生活、社会真切的感受,对国家、百姓炽热的情怀,对战乱现实的深刻反映等,都是构成“建安风骨”的主要因素。
3. 下列选项中,可以体现材料二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曹植《白马篇》“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中,塑造了边疆地区一位武艺高超、渴望为国立功的游侠少年形象,表达了诗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B. 曹操在《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中,批判了当时陷人民于水深火热的军阀混战,表达了诗人憎恶战争、同情人民的鲜明态度。
C. 王粲《杂诗》“回身入空房,托梦通精诚”两句,写诗人回到卧室,希望在梦中传递自己对友人的真诚之心,体现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D. 刘桢《赠从弟》“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两句,通过赞美松柏,表现自己的高洁之性、坚贞之节和高远之志,风骨雄健,气势有力。
4. 材料二作者采用了哪些方法证明观点?请简要概括。
5. 请结合材料,分析曹操《短歌行》中“建安风骨”的体现。
【答案】1. A 2. C
3. B 4. ①列举实例:如在分析“建安风骨首先是时代的产物,是时代孕育了这种文学风格”的观点时,结合王粲《七哀诗》进行分析。
②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如在阐述建安作者的作品能够给人鼓舞、带来力量时,将他们作品的这种作用比作“在黑暗里点亮了一盏明灯”,给人以鲜明印象。
5. ①“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体现了诗人深感命运无常、人生短促的不安心境,这样的一种心境是建安风骨的内涵之一。
②“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等句抒发了诗人对贤才的渴望,建安作者们常在作品中表达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理想,曹操正是希望通过招揽贤才,帮助自己实现统一天下大业的目标。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对建安风骨的详细分析,展现了汉末建安时期文学的独特风格和历史价值。文中强调了三曹、七子及蔡琰等人在战乱中的创作背景,突出了他们敢于批判时弊,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热爱的情感。建安风骨内涵丰富,既有艺术风格上的创新,又充实了诗歌的内容。通过引用作品和作者生平,文章论述了建安风骨的形成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整体行文逻辑清晰,条理分明。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的内容的能力。
A.“都采用五言形式”错误。材料一第一段“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是“普遍”采用五言形式,而不是“都采用”,选项扩大了范围。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用辞和文采是建安文学的核心”错误。材料二第五段原文表述“建安文学在继承汉乐府民歌本色的同时,又注重用辞和文采”,原文说的是“注重用辞和文采”,而不是“用辞和文采是建安文学的核心”,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分析的能力。
材料二第三段“主要作者们——曹氏父子、建安七子,还有蔡琰——都饱尝了战乱的苦楚,目睹了百姓无家可归、饿死街头的凄惨场面。所以在他们各自的作品中,时代的烙印体现得尤为明显。建安风骨首先是时代的产物,是时代孕育了这种文学风格”,是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阐述了建安风骨是时代的产物,建安文学作品是对饱经战乱、百姓流离失所的时代的反映。
A.“表达了诗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侧重于表达建功立业的愿望,不符合关注战乱和人民疾苦的主题。


展开余下试题B.“表达了诗人憎恶战争、同情人民的鲜明态度”,是对军阀混战的社会状况的反映,体现的是饱经战乱、百姓流离失所的时代特点。
C.“体现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表现诗人和友人之间的情谊,与战乱和人民疾苦无关。
D.“表现自己的高洁之性、坚贞之节和高远之志,风骨雄健,气势有力”,赞颂个人的高洁和坚定,没有聚焦于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①材料二第三段“如王粲在《七哀诗》中描述了一幅惨绝人寰的普通百姓流离失所图,严重的饥荒竟迫使母亲不得不忍痛抛弃亲生的骨肉。全诗情景交融,语调悲怆”,采用了举例论证,在分析“建安风骨首先是时代的产物,是时代孕育了这种文学风格”的观点时,列举王粲《七哀诗》实例进行分析,使得论证更加真实和有说服力。
②材料二第四段“他们各自的作品,……犹如在黑暗里点亮了一盏明灯,给人以鼓舞和力量,使迷茫的人不再迷茫,消沉的人从此昂扬战斗”,采用了比喻论证,阐述建安作者的作品能够给人鼓舞、带来力量时,将他们作品的这种作用比作“在黑暗里点亮了一盏明灯”,通过比喻论证的方式,说明作品的作用,使表意形象生动,具体可感。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①材料一中“建安风骨”体现在“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悲凉慷愤之中,亦有命运无常、人生短促的不安心境,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诗人以酒入题,两次写酒,发出对命运无常、人生苦短的忧叹,这与他生逢乱世,目睹百姓颠沛流离,肝肠寸断,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怀不无关系。
②材料二中“建安风骨”体现在“建安作者的作品具有对生活、社会真切的感受,对国家、百姓炽热的情怀,对战乱现实的深刻反映,对国家统一与太平的渴望,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与之相得益彰的内容与形式的创新,以及刚健清峻、质朴有力的语言……正是这些共同构成了‘建安风骨’的主要因素”。《短歌行》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注重用辞和文采,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渴望招揽贤才,建功立业,改变乱世局面,这是“建安风骨”高昂奋进情绪的体现。“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希望人才都来归顺,这是对贤才的渴望,也是对国家统一与太平的渴望。这和建安作者们的作品内涵是一致的。总之,全诗通过对时光易逝、贤才难得的再三咏叹,抒发了自己求贤若渴的情感,表现出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体现了“建安风骨”。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除夕的夜
阿成
①漫天的大雪下了整整一天,整座城市变成了雪国。我总觉得夜里的雪下得静悄悄的,俨然背景音乐,令人有一点迷茫和感伤。
②老伴重病已住了半年多的医院。医生说,看能不能熬过这个年吧,要是能,或者有可能再延长一段时间。我暗自落泪,内心依然巴望奇迹发生。
③除夕,我请求回家过年,医生摇了摇头。回不了家,那就在病房里守岁吧。我想,无论如何也要过一个像点样的年啊。我知道老伴吃不下东西了,但哪怕是摆摆样子,让她看一看也好啊。于是,我上街寻找饭店,去买几个老伴爱吃的菜。
④大雪甫落之后,东北的除夕夜更加寒气袭人。我踏着雪向前走着,内心很凄凉。现在,这条十里长街上只有我一个人的脚印。
⑤边走边寻找着。街道两旁大商家、小商店、饭店,等等,都关门了。在如此清静的大街上,孤寂、凄凉和失落始终伴我一同寻找。但是,想到今年的除夕或许就是老伴的最后一个年了,我心里就不觉得冷了,我无论如何也要把这十里长街寻遍。记得小时候,为了逃避父亲的打,离家出走,在下雪的夜里我躺在天棚上,看着从瓦隙中飘落下来的雪花,那种孤凄与今夜的感受是何其相似啊。现在自己有家了,就会深深地爱上这个家。
⑥这条路可真长呵,加上是难走的厚厚雪路。最后,路过一个胡同口,我看到几个流浪汉正在用小铁桶涮“火锅”,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对我说,兄弟,过来喝酒呀,咱们一块儿过年吧!
⑦我说,谢谢,不了,我还有事。
⑧大过年的有什么事啊?你看这么多吃的呢,都是区政府白给我们的,我们就喜欢在大街上造(吃),这才来脾气呢。说着,他们举起了啤酒瓶,兄弟,过年好!过来喝一杯吧!
⑨我说,过年好!你们尽兴吧,我真的是有事。对了,附近有还开门的饭馆吗?我想弄几个菜给住院的老伴儿。
⑩他们答道,往前走到头有一家小饭馆开门,我们的佐料就是她给的呢。
我离开时,那几个流浪汉在喊,祝你老伴儿早日康复!
我听了,眼泪就流下来了。自老伴儿患病后,我第一次听到陌生人祝福我老伴早日康复。老伴儿得了重病之后,我没有通知单位的任何人。我始终认为,一个人的困难永远是自己的,要自己去面对。
雪愈下愈大。果然,在街的尽头我看到了那家小饭馆,我又禁不住热泪盈眶了。
年轻的老板娘见我进来,便站了起来。我问,我想买几个菜带走可以吗?给医院的病人。
饭馆的老板娘说,当然可以,你先选菜吧。然后她说,我给厨师打个电话。
我点了几样老伴儿平时爱吃的菜。哦,只是不知道这家饭馆能不能做,这大过年的。老板娘说,没问题。
厨师很快就回来了,他冲我点了点头。是啊,若是这时候对方的表情里稍微有一丝的不满,都会伤害到客人——这个除夕夜里脆弱的人哟。
我问,今天的和平时还是一个价钱吗?老板娘说,大过年的,不能乘人之危,平时卖什么价还是什么价,还要做得更好、更精细些才对呀。
菜做好了,品相不错,我决计打车回医院。上车后,司机说,过年好!去哪儿?我说,第一医院。司机说,家里有人住院?我说,老伴儿。
司机长叹了一声,这年哪,有人欢喜有人愁哇。刚才我拉了一位老大娘。我问,大娘咋才回家过年哪?老太太一听就抹眼睛。我就跟她说,大娘,大过年的,咱得高高兴兴的,对吧?临走时,那个老太太非要给我一百块钱。我说,我怎么能要您钱呢?您留着吧。老太太说,就当是我给你的压岁钱了。我一听,心里不是滋味。最后,我还是悄悄把钱塞到老太太的包里了,看她进了进站口才走……人人都有犯难的事呀。老哥,你看我,媳妇在家等着我呢,可我为了家人还在路上奔波哩!
回到医院,病床上的老伴儿很高兴。看着一桌子的菜,她说,大年三十儿还有饭店开门?
我说,这是托你的福,说明你的病很快就要好了,好事就从今天开始啦。
老伴儿听了也蛮高兴的,她竟然慢慢地坐了起来。零点的钟声响了,我们老两口儿举起酒杯祝福彼此。老伴儿闪动着泪花说,难为你了。我说,别这么说,我愿意,高兴着哪。
老伴儿说,好好活着。
我说,什么?
老伴儿说,你一定要好好活着。
6. 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交代“我”老伴的病情严重,既是“我”在除夕夜外出买菜的原由,也暗示了“我”在特定环境下的伤感心情。
B. 文中插叙“我”小时候逃避父亲的打而离家之事,意在用那时的感受来突出“我”现在的孤独无依以及对家的眷恋。
C. 文章两次写“我”流泪,第一次突出了“我”受到陌生人祝福时的感动,第二次表达了“我”找到小饭馆时的感喟。


展开余下试题D. 出租车司机的感叹,意蕴丰富,既有对生活艰辛的感慨,又有对“我”的劝慰,从而揭示出人们对人生无常的哀痛。
7.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在叙述故事时,刻意将其他人物推到前台,让读者来认识其言容笑貌,而让“我”隐身其后,处于次要地位。
B. 文章开头点出“迷茫和感伤”,它是“我”心情的写照,又让读者产生疑问,从而自然引出对老伴病情的叙述。
C. “街上商家、饭馆等都关门了”一句蕴含了“我”的失落、凄凉与孤寂之情,又与最后找到小饭馆形成了对比。
D. 本文采用第一人称,不但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也使小说的主观色彩更加浓厚,心理刻画更加细腻,情感更加动人。
8. 文中对雪夜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千百言如一句,由来线索在手,举重若轻也”(清•惠栋《九曜斋笔记》卷二)是古人对小说中线索重要作用的描述。请指出本文的线索,并分析其作用。
【答案】6. D 7. A
8. ①渲染寒冷环境气氛,烘托了人物伤感心情。除夕夜,下雪不止,天气寒冷,而老伴重病,“我”心情沉重,这里用寒冷的雪夜烘托了人物的内心哀伤。
②用寒冷的气候突出反衬出流浪汉、出租车司机和饭店老板娘等人热心、善良的形象特征,凸显出伟大的人性光辉。
9. 小说以“我”买菜为线索。
作用:①将“偶遇流浪汉”、“饭馆买菜”、“乘计程车”等几”个事件串联起来,使小说结构紧凑,浑然一体;
②突出了流浪汉、出租车司机和饭店老板娘等人热心、善良的形象特征:
③强化了小说主题:赞美普通人之间的温暖人情(人情美、人性美)。
【解析】
【导语】本文以“除夕的夜”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主人公在雪夜中的孤独与坚持。文章以“雪”为线索,贯穿全文,既烘托了环境的凄凉,又象征了主人公内心的迷茫与感伤。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增强了真实感,心理刻画细腻,情感真挚动人,令人感受到生活中的温暖与无奈。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D.“对人生无常的哀痛”错误。司机只知“我”老伴住院,而不知其病重危及到生命,因此“对人生无常的哀痛”语意过重。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能力。
A.“刻意将其他人物推到前台”错误。根据第③段“我想,无论如何也要过一个像点样的年啊。我知道老伴吃不下东西了,但哪怕是摆摆样子,让她看一看也好啊”以及第⑤段“边走边寻找着……孤寂、凄凉和失落始终伴我一同寻找”可知,本文并未刻意将其他人物推到前台,而是以“我”的视角贯穿始终,详细描写了“我”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景物描写的作用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等。
选文开头的环境描写:“漫天的大雪下了整整天,整座城市变成了雪国”渲染了寒冷的环境气氛;“大雪甫落之后,东北的除夕夜更加寒气袭人”,除夕夜,下雪不止,天气寒冷,而老伴重病,“我”心情沉重,这里用寒冷的雪夜烘托了人物的内心哀伤。
“这条路可真长呵,加上是难走的厚厚雪路”,“我”出门找饭店,天气很冷,道路难走,但“我”遇到了一群快乐的流浪汉,邀请“我”喝酒,还告诉“我”哪里有饭店,并祝福“我”的老伴早日康复;“雪愈下愈大。果然,在街的尽头我看到了那家小饭馆”,老板娘丝毫没有不耐烦,她打电话叫来厨师,价格还是平时的价格,还要“做的更好,更精细”,厨师也没有不愿意,他“冲我点了点头”。用寒冷的气候突出反衬出流浪汉、出租车司机和饭店老板娘等人热心、善良的形象特征,凸显出伟大的人性光辉。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线索作用的能力。
本文的线索是“我”在除夕夜为住院的老伴买菜的过程。
①情节上,这条线索将“偶遇流浪汉”“饭馆买菜”“乘计程车”等事件串联起来,使原本分散的事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从踏雪寻店,到偶遇流浪汉的指点,再到小饭馆买菜,最后打车回医院,整个过程因为“买菜”这个目标而显得连贯流畅,避免了情节的松散。
②塑造人物上,线索不仅仅是串联情节,更重要的是通过“买菜”的过程,展现了不同人物的善良和温情。流浪汉在困境中仍不忘帮助他人,指点“我”找到饭馆;饭店老板娘和厨师在阖家团圆的除夕夜依然营业,并且不“乘人之危”;出租车司机在路上奔波,却依然充满同情心,并分享了自己的经历。这些人物因为“买菜”这条线索而与“我”产生交集,突出了流浪汉、出租车司机和饭店老板娘等人热心、善良的形象特征。
③主题上,一开始,“我”感到“迷茫和感伤”“凄凉和失落”,但在买菜的过程中,陌生人的善意让“我”感受到温暖,也更加坚定了活下去的希望。最后,老伴的话“你一定要好好活着”也与开篇的“感伤”形成对比,升华了主题。“买菜”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老伴的口腹之欲,更是“我”对老伴爱意的表达,以及对生的希望的追寻。结尾老伴说的“好好活着”,这不仅仅是对“我”说的,也是对所有在困境中的人们的鼓励,赞美普通人之间的温暖人情(人情美、人性美)
二、古代诗文阅读(44分)
(一)文言文选择题(9分)
10. 下列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选自《论语》)
A. 盍各言尔志 盍:疑问副词,为何 B. 敝之而无憾 敝:遮蔽
C. 愿无伐善 伐:讨伐 D. 老者安之 安:使安定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分析的能力.
A.错误。“盍”,兼词,何不;句意:何不各自说说你们的志向呢?
B.错误。“敝”,变破旧;句意:这些东西都破旧了也没有遗憾。
C.错误。“伐”,夸耀,自夸。句意:希望(自己能)不夸耀自己的长处
D.正确。句意:(我希望)使年老的人们得到安康舒适。
故选D。
参考译文:
颜渊、子路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对他们)说:“何不各自说说你们的志向呢?”子路说:“希望把车马衣服皮袍和朋友一起分享共用,这些东西都破旧了也没有遗憾。”颜渊说:“希望(自己能)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也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说:“希望听听老师您的志向。”孔子说:“(我希望)使年老的人们得到安康舒适,使朋友们信任我,使年轻人得到关怀养护。”
11. 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A. 当涂:掌权 B. 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C. 更:另外 D.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在文中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广东省深圳”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