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中试卷
阅读:5 2025-07-23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汕头市潮阳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命题人:吴琼 审题人:李咏苟
一、现代文阅读(29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 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是“愚”的表现。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推进一步说,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语言本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象征是附着意义的事物或动作。我说“附着”是因为“意义”是靠联想作用加上去的,并不是事物或动作本身具有的性质。这是社会的产物,因为只有在人和人需要配合行为的时候,个人才需要有所表达;而且表达的结果必须使对方明白所要表达的意义。所以象征是包括多数人共认的意义,也就是这一事物或动作会在多数人中引起相同的反应。要使多数人能对同一象征具有同一意义,他们必须有着相同的经历,就是说在相似的环境中接触和使用同一象征,因而在象征上附着了同一意义。
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的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群体愈大,包括的人所有的经验愈繁杂,发生语言的一层共同基础也必然愈有限。于是语言也就愈趋于简单化。可是从另一方面说,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也必然会因个人间的需要而发生许多少数人之间的特殊语言,即所谓“行话”。行话是同行人中的话,外行人因为没有这种经验,是不会懂的。在每个学校里,甚至每个寝室里,都有他们特殊的语言。
“特殊语言”是亲密社群中所使用的象征体系的一部分,用声音来作象征的那一部分。在亲密社群中可用来作象征体系的原料比较多。表情、动作,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即使用语言时,也总是密切配合于其他象征原料的。譬如:我可以和一位熟人说:“真是那个!”同时眉毛一皱,嘴角向下一斜,用手指在头发里一插,对方也就明白“那个”是“没有办法”“失望”的意思了。如果同样的两个字用在另一表情的配合里,意义可以完全不同。
“特殊语言”常常特别有效,因为它可以摆脱字句的固定意义。语言像是个社会定下的筛子,如果我们有一种情意和这筛子的格子不同也就漏不过去。其实这个筛子虽则帮助了人和人间的了解,而同时也使人和人间的情意公式化了,使每一人、每一刻的实际情意都走了一点样。我们永远在削足适履,这使感觉敏锐的人怨恨语言的束缚。于是在熟人中,我们话也少了,我们“眉目传情”。我们“指石相证”,我们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梗”是网络用语,最初含有“滑稽有趣”之意,后来它被当作某个特定圈子的专属用语,围绕它所产生的文化现象便是“梗”文化。“梗”语言则是“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梗”语言形式丰富,不仅有语言、文字,还有图像、动作等。作为“网络原住民”,青年群体通过缩略字词、谐音替换等方式,对现有词句进行再加工,创造出了大量的“梗”语言。具体表现为:文字图像化,如“表情包”;使用拼音缩略语,如“YYDS”表达称赞、惊叹;数字代替文字,如一连串“999999”字符寓意祝福对方天长地久;增设语义,如“呵呵”作为语气助词被赋予“冷笑”“嘲讽”的词义。可见“梗”文化承载了青年群体的自我认知,反映了他们独具个性的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
浏览完整试题
“梗”文化是线下社交向网络世界的延伸,它使圈层里的青年产生了广义上的情感共鸣。懂“梗”意味着心意相通,可以增进彼此的认同感。“梗”文化犹如一条坚固的文化纽带,为不同的圈层建立起无形的边界,形成一个个相对封闭的集合体,将在现实生活里毫无交集的个体联结起来,实现了青年在彰显个性和寻求共性间的平衡。
互联网虽然提供了情感表达的“便利感”,却没有提供思维外化和主观体验的“多维化”。年轻人沉溺在“梗”语言里,不断创造模板化、趋同化的语言符号,这无疑会助长思维的惰性,使他们丧失对优美文字的感知力。比如,面对壮丽的山河美景只会大喊“绝绝子”,经典古文诗句早已被抛之脑后;与人交往只剩下“jrm”(意为“家人们”),把真诚与坦荡隐藏在字母缩写背后。规范的语言文字逐渐被“梗”语言反噬,这会给汉语生态系统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不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笔者以为,由于“梗”文化具有天然的时代感,一味地抵制并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在数字化生态环境下,需正视以“梗”语言为代表的青年亚文化的影响力,在主流话语体系与“梗”语言的互动演化过程中,既要满足不同文化形式间的价值沟通需求,也要强化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推崇正能量的“梗”文化,比如“赶考”“上新”“中国制造 yyds”等,要鼓励学生积极阅读,将“梗”语言的发展同社会的进步相结合,以传播网络语言的正能量。
(摘编自周子星《青年网络交往“梗”文化的特征及其引导》)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社群的相同经验是产生共同语言的前提,共同语言越简单,意味着群体的共同经验越多。
B. 字句有固定意义,这会影响实际情意的表达,于是人们交流时常会选择更为直接的会意。
C. “梗”文化能给青年提供情感表达的“便利感”,同时也推动了线下社交向网络世界的延伸。
D. “梗”语言是对主流话语体系的一种丰富,它的兴起演变与当代数字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和类比论证等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
B. 语言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并附着某些共认的意义,这种观点在两则材料中都有体现。
C. 材料一剖析了乡土社会中人们使用特殊语言进行交流的原因,具有较强的逻辑性。
D. 材料二以“相对”“一定程度”“笔者以为”等语对论述作出限制,体现语言的严谨性。
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A. “咏叹之不足,则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礼记》
B.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卫风》
C.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于言。”——《与元九书》
D.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
4. 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乡土社会中特殊语言的主要特点。
【答案】1. D 2. A 3. C
4. ①特殊语言是乡土社会里亲密社群所使用的语言。②特殊语言包含声音、表情、动作等多种象征原料,并且要彼此配合使用。③特殊语言可以摆脱字句的固定意义,表达情意更直接、更丰富。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材料对比探讨了传统乡土社会与现代网络文化中语言交流的差异与共性。材料一中,语言在乡土社会中被认为是附加的,强调面对面交流和其他表达方式的重要性。材料二则分析了“梗”文化在现代社交中的流行及其对传统语言的影响,显示了其在网络时代的情感共鸣与限制。文章同时反映了如何在数字化环境中平衡传统文化传承与新兴文化创新的必要性。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共同语言越简单,意味着群体的共同经验越多”曲解文意,原文是“共同语言越简单,意味着群体的共同经验越有限”。
B.“人们交流时常会选择更为直接的会意”错误,原文“‘特殊语言’是亲密社群中所使用的象征体系的一部分”,可见只有熟人之间才会这样,题干扩大范围。
C.“‘梗’文化能给青年提供情感表达的‘便利感’”张冠李戴,原文“互联网虽然提供了情感表达的‘便利感’”,可见情感表达的“便利感”是互联网提供的。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类比论证”错误。两则材料都有比喻论证,如材料一“语言像是个社会定下的筛子”,材料二“‘梗’文化犹如一条坚固的文化纽带”;举例论证,如材料一“譬如:我可以和一位熟人说:‘真是那个!’……”,材料二“如‘表情包’;使用拼音缩略语,如‘YYDS’表达称赞、惊叹……”。但两则材料都没有类比论证。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的观点是“乡土社会里,语言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C.“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于言”出自白居易的《与元九书》,意思是能够打动人心的东西,没有能超过情感的,而情感的表达首先是从言语开始的。强调语言对于情感交流的重要性,不能支撑材料一观点。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特殊语言’是亲密社群中所使用的象征体系的一部分,用声音来作象征的那一部分”可知,特殊语言是乡土社会里亲密社群所使用的语言。
②由“在亲密社群中可用来作象征体系的原料比较多。表情、动作,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即使用语言时,也总是密切配合于其他象征原料的”可知,特殊语言包含声音、表情、动作等多种象征原料,并且要彼此配合使用。
③由“‘特殊语言’常常特别有效,因为它可以摆脱字句的固定意义”“于是在熟人中,我们话也少了,我们‘眉目传情’。我们‘指石相证’,我们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可知,特殊语言可以摆脱字句的固定意义,表达情意更直接、更丰富。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旅途风尘
彭荆风
天还没亮,地处云贵高原的某汽车小站就已经人声喧哗,很热闹了。
我们乘坐的那辆长途客车,昨晚已约定在今天七点钟开车,现在还只有六点,车厢里就坐满了人。
展开余下试题
七点还差一刻,天就亮了。驾驶员试了试刹车,问道:“人都到齐了?”
“齐了,开车吧!”好几个声音像合唱队似的,不约而同地叫了起来。
“这里还有一个同志没有来呢!”坐在最后一排的一个老大妈说道。
驾驶员不满意地扫了那几个说“齐了”的人一眼,大声说道:“旅客们,请再查对一下人数,不要丢下了人!”
一会儿,一个拖着两根长辫子的年轻姑娘,提着一个小包匆忙地赶来了。她刚上车,刚才说“齐了”的那几个人又像合唱队似的同声喊了起来:“同志,你快点好不好?大伙都在等你一个人呢!”
“是吗?”她腼腆地抬起手腕,看了看表。“我没耽误嘛!现在七点还差五分呢!”
那几个合唱队员的嘴被堵住了,只有一个穿着件青灰色夹克的人,还在好强地咕哝着:“你早来一点,还不是可以早一点开车。”
姑娘那略带病容的美丽脸庞上露出了一片红晕,她却宽容地没有理会。
当她低声说了句:“对不起。”要我从座位上站起来给她让路时,我这才注意地看了她一眼:她上身穿着一件褪了色的黄军衣,下身却穿的是一条蓝布裤子,看来不久前,她是在部队中工作的呢!
在旅途上,部队同志相见时,会立即引起一种战友相见的亲切感情,我立即给她让了路。她看了看我胸前的那几个纪念章,明白了我也是部队上的。
车开了,这条路上山高路险,车子颠簸得比较厉害。我回头看了看那位姑娘,她那略带病容的脸庞显得更加苍白了,两道眉毛也几乎皱在了一起。看来,她是个身体很弱的人,她正在晕车呢!
这天,我们车子到达那个中途歇宿的山城时,已经是黄昏了。车门一开,那个穿青灰色夹克的人,首先和他那一伙人像一阵旋风似的拥出了,受了他们的影响,我也手忙脚乱地跟着挤出了车门,去寻找旅馆。
旅社的确很难找,等我费尽力气找到一个过夜的床铺时,天已经完全黑了……我遇见那位姑娘提着那沉重的小提包,缓慢地拖着疲倦的步子走过来。我问道:“找到旅馆了么?”
“没有。我最后下车,到处都被先来的人住满了。幸好那边很远的地方有家老乡愿意留我过夜。不然,真是又要在街头上露营呢!”
我感到有些不安,一到地方,我们只顾自己忙着抢旅馆去了,却忘记了在车上还有一个身体弱、正在晕车的女同志。作为对同志的关怀,我们做得很不好啊!
第二天早上,到七点钟时人们都已经自动在车厢里坐得整整齐齐的了,只有那个姑娘还没有来。
这可引起了那个穿青灰色夹克的人的话题,他嘲弄地说道:“女同志嘛,总有些啰唆事情,起了床,还要梳辫子呀!还要擦粉呀!她在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可没想到有这么多人在等候她一个人……”
七点十分又过了,才看到那位姑娘头发蓬松地匆忙跑了过来。一看到全车人那不耐烦的脸色,她就知道是自己迟到了,像犯了罪似的低下头,走进车厢里来。
她迅速在自己的座位上坐了下来,喘着气解释道:“就是那讨厌的背心难穿,二三十个扣子,一个扣子要扣好几分钟。”
穿青灰色夹克的人,仍然不肯放松:“那是什么漂亮背心?不穿也可以嘛!”
中午,我们的车子在山脚下的一条小河边停了下来,旅客们也都下了车休息。
那位姑娘一个人坐在一棵柳树下。在汽车上颠簸了这一上午,她的脸色更苍白了。我走过去问道:“你原来是××部队的么?”
她这一路上都是沉默寡言的,这时也许是由于兴奋了,话也就像打开闸门的流水滔滔不绝地涌了出来。她告诉我:在抗美援朝刚开始的时候,她就参加志愿军到了朝鲜,最后一次战斗是在上甘岭打的。有天晚上,前沿打得很激烈,她背着一颗四十多斤的炮弹,在陡峭湿滑的山坡上爬行着,快要接近阵地时,一颗子弹打进了肩膀,她一阵昏迷,当时就连人和炮弹一同摔下了山沟里……
坐在我们周围的人越来越多了,也许是旅途寂寞谁都想听故事,但我却看到他们的脸上都显出了一种惊讶的神色,谁能想到:这个外貌文静的姑娘,却是个曾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出生入死的人呢!
“伤口都治好了么?”我问道。
她低垂下眼睛,忧郁地说道:“肩膀上的伤口是好了,背脊骨却还要穿着矫形背心长期疗养。我的一个哥哥在云南边疆工作,那边气候好,他来信要我到他那里去。这次就是去我哥哥那里。”
哦!我明白了,我完全明白了。可是我们却不了解她的痛苦,有些人还冷酷地讽刺嘲弄她。这些人真不像个新社会的公民。我抬起头向周围看了看,那些“合唱队员”们也坐在离我们不远的一棵柳树下听着我们谈话呢!奇怪,这时候他们都失去了平常那种高谈阔论、嘲笑一切的“气概”,脸上都是白一块、红一块的似乎有什么事使他们不安,那个穿青灰色夹克的人嘴唇一动一动地想说什么,却又没有说出来。
傍晚,汽车又到了一个中途歇宿的小站。当我们正茫然地在街头上徘徊时,那个穿青灰色夹克的人已快步从一家旅馆里奔了出来,对着她说道:“同志,你是不是还没有找到旅馆?我们已为你订好了一个房间。”
“为我?”她的眼睛睁得大大的,感到很突然。怎么也想不到这些人会关心起她来。
那些“合唱队员”们一窝蜂地拥上来,接过她的手提包,拥着她就往旅馆里走去。
第二天早上,要开车的时候我才想起来应该设法为她换一个座位,出乎我的意外,她已安然在第一排的窗户边坐好了,那个穿青灰色夹克的人正坐在她原来的座位上呢!看见我,他向我笑了笑,我也亲切地向他笑了笑。
汽车又在那平坦的公路上飞驰着,朝霞刚洒满天边,公路旁的草丛和树梢上还挂着一颗颗晶莹的露珠,秧田里那嫩绿的秧苗已长得很高了,绿茵茵的就像一块块新织的绒毯铺在那广阔的田野里。这时,有人伏在车窗上轻声哼起了一支歌,歌词是叙说人们在幸福的生活里,怀念起那些为他们战斗过的英雄们……
(有删改)
5.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驾驶员开车前先试了试刹车,并要求车上的旅客查对一下人数,可见这是一位工作很负责任的司机。
B. 年轻姑娘因为上车比别人迟而被同车人指责,她没有解释,可见她心地善良、心胸开阔。
C. 当发现姑娘找不到旅馆只能寄宿在很远的老乡家里时,我们同车人都为此感到十分愧疚而自责。
D. 穿青灰色夹克 人尽管表面上是一个自私爱发牢骚的人,但其实也是一个明白事理、知错能改的人。
6.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用“合唱队员”来称呼车上的部分旅客,生动地刻画了这些人吵闹不休的样子,意在讽刺他们自私的行为。
B. 小说善于运用悬念,前部分写姑娘每次上车总比别人迟,先引出读者的好奇与疑惑,后文再揭晓原因。
C. 穿青灰色夹克的人一开始的“嘲讽”与后来的主动找旅舍和换座,形成强烈的反差,说明“我”对姑娘的关心感动了他。
D. 小说以一支歌的歌词内容作结尾,意味深长,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讴歌了为人民而战斗的英雄们。
7. 小说以“我”作为叙事视角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8. 同为战争题材,这篇小说与茹志鹃的《百合花》风格上有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5. C 6. C
7. ①“我”是故事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使故事更具真实性。②“我”的感受和思考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如“我”对姑娘的关心,引发了穿青灰色夹克的人的转变。③“我”的视角便于展现人物形象,通过“我”的观察,刻画了姑娘的坚强勇敢、宽容大度以及穿青灰色夹克的人的转变。
8. ①两篇小说都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描写,而是通过小人物的经历展现战争。②都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如《百合花》中的小通讯员和新媳妇,本文中的姑娘和穿青灰色夹克的人,形象鲜明。③都以小见大,通过平凡人物的故事反映深刻的主题,《百合花》表现了军民鱼水情,本文则歌颂了战斗英雄和人们的转变。
展开余下试题
【解析】
【导语】这篇小说通过旅途中一段小插曲,刻画出人性的变化与温暖。文章的叙述视角采用第一人称“我”,使得读者更容易融入情境,感受到对女英雄的敬意与对人性真善美的讴歌。通过姑娘的军旅背景揭示出她内心的坚韧,表面平凡的乘客在得知姑娘的故事后态度转变,体现出勇士精神对周围世界的感染力。同时,文章讽刺了先前旅客的冷漠与无知,最终升华为对英雄的敬仰与反思。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我们同车人都为此感到十分愧疚而自责” 说法错误,原文只是说 “我感到有些不安”,不能代表同车人都有这样的感受。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说明‘我’对姑娘的关心感动了他” 说法不准确,穿青灰色夹克的人的转变主要是因为听到姑娘的经历后,被姑娘的事迹所感动,从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叙事视角的能力。
小说以“我”作为叙事视角,首先,“我”是故事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如“当她低声说了句:‘对不起。’要我从座位上站起来给她让路时,我这才注意地看了她一眼”,使读者能更直观地感受故事,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我”的感受和思考推动情节发展,“我感到有些不安,一到地方,我们只顾自己忙着抢旅馆去了,却忘记了在车上还有一个身体弱、正在晕车的女同志”,这种不安促使读者思考同车人的行为,也为后文穿青灰色夹克的人的转变埋下伏笔。
通过“我”的视角展现人物形象,“她上身穿着一件褪了色的黄军衣,下身却穿的是一条蓝布裤子”刻画了姑娘朴素的形象;“我”看到姑娘被嘲讽却宽容地没有理会,展现了姑娘的宽容大度;看到穿青灰色夹克的人态度转变,也使读者更清晰地感受到他的变化。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比较不同小说艺术魅力的能力。
在这篇小说与茹志鹃的《百合花》中,都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描写。本文中,通过姑娘的回忆展现战争,“有天晚上,前沿打得很激烈,她背着一颗四十多斤的炮弹,在陡峭湿滑的山坡上爬行着……”。《百合花》也是从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日常互动中侧面反映战争。
两篇小说都注重人物形象刻画,本文里姑娘虽外表文静却坚强勇敢,面对他人的嘲讽宽容大度,如被指责迟到时,“一看到全车人那不耐烦的脸色,她就知道是自己迟到了,像犯了罪似的低下头”;穿青灰色夹克的人从自私爱发牢骚转变为关心他人。《百合花》中,小通讯员的羞涩憨厚、新媳妇的善良淳朴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两篇都以小见大,本文通过姑娘和同车人的故事歌颂战斗英雄和人们的转变;《百合花》则通过小通讯员和新媳妇表现军民鱼水情。
二、古诗文阅读(41分)
(一)古诗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吴人顾况。况能文,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曰:“吾谓斯文遂绝,复得吾子矣。”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士君子多之。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召入翰林为学士,拜左拾遗。淄青节度使李师道进绢,为魏徵子孙赎宅。居易谏曰:“徵是陛下先朝宰相,太宗尝赐殿材成其正室,尤与诸家第宅不同。子孙典贴,其钱不多,自可官中为之收赎,而令师道掠美,事实非宜。”宪宗深然之。王承宗拒命,上令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谏官上章者十七八。居易面论,辞情切至。上颇不悦,谓李绎曰:“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绎对曰:“居易所以不避死亡之诛,事无巨细必言者,盖酬陛下特力拔擢耳,非轻言也。”上曰:“卿言是也。”由是多见听纳。六年四月,丁母陈夫人之丧,退居下鄄。九年冬,入朝,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言浮华无行。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追诏授江州司马。十三年冬,召还京师,拜司门员外郎。凡朝廷文字之职,无不首居其选,然多为排摈,不得用其才。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七月,除杭州刺史。大中元年卒, 时年七十六。
(选自《旧唐书》,有删节)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
B. 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
C. 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
D. 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斯文”是两个词,指的是“这样的文章”,与现在的意思不同。
B. “居易面论”的“面”与毛泽东诗词“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的“粪土”用法相同。
C. “宪宗深然之”与“洞天石扉,訇然中开”中的“然”字含义不同。
D. 司马,最初是专门负责管马匹的官。唐代是州刺史的别称,属于闲职。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白居易文才出众。顾况擅长写文章,后辈的文章他都没有中意的,但对居易的文章却十分赞赏,并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
B. 白居易擅长作诗。他写的众多诗歌都富有讽谏之意,针砭时俗之弊,补救政务的缺陷,当时的读书人收藏了他很多文章。
C. 白居易积极进谏。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想为魏徵的子孙赎买住宅,白居易认为应由朝廷来做此事,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
D. 白居易坦率耿介。针对吐突承璀任招讨使一事,他进谏时言辞急切让皇帝很不高兴,幸亏李绛为他说情,才纾解了皇帝的不满。
1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曰:“卿言是也。”由是多见听纳。
(2)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13. 请简要说明白居易被贬为江表刺史的原因。
【答案】9. D 10. B
11. B 12. (1)皇上说:“你说得对。”从此白居易的意见多被采纳。
(2)我于是写了这首长诗,作歌赠送给她,总共六百一十六字,命名为《琵琶行》。
13. ①作为官官,先于谏官越职言事,不合礼法;
②得罪小人,被人指摘;
③招致执政不满,被上奏贬职。
【解析】
【导语】这篇文言文通过对白居易生平事迹的叙述,展现了其才华横溢、直言敢谏的形象。文章以时间为序,从白居易年少时的聪慧,到其文采被顾况赏识,再到他入仕后的多次进谏,最后因直言被贬,脉络清晰。文中特别突出了白居易在政治上的积极参与,他多次进谏,针砭时弊,体现了其“士君子”的责任感。然而,由于直言不讳,他也遭遇了政治上的挫折,最终被贬外任。文章通过具体事例,生动地刻画了白居易的个性与命运,反映了唐代文人在政治漩涡中的
上一篇: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深圳科学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篇:
广东省肇庆市肇庆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无答案)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相关:
关于“广东省汕头”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