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家族》)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媳妇、女儿、女婿都不能算作家人,因为中国的家扩大的路线只包括父系这一个方面。 B. 中国乡土社会的家族和氏族不同,但二者又有许多相同的功能,如须承担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的事务。 C. 西洋的家庭以夫妇为主轴,而中国乡土社会的家庭以夫妇为配轴,而以父子、婆媳为主轴,两者差别很大。 D. 中国的男人不常留在家里,而喜欢到茶馆、烟铺等地方找感情安慰,常守在家里的男人可能会被认为没出息。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族、家庭、家,是三个在结构上有明显区别的事物,一般而言,家族包括家庭,家庭包括家。 B. 乡土社会中的家族有长期绵续性,且不限于亲子的小组合,才能担负起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 C. 在西洋家庭里,子女长大后必须离开;而在中国,子女长大后不仅不能离开,还必须承继父业。 D. 在乡土社会中,同性和同年龄的人集中在一起就有说有笑、有情有意,而天天见面的夫妻则相反。 3. 作者在材料中为什么多次提到西洋?请简要分析。 4. 请依据上文,分析下面的材料体现了中国乡土社会中家的哪些特点。 材料:明朝万历年间,顺天府郑家开办了一个豆腐坊,由郑伟、郑崇兄弟两家一同经营,生意非常红火。有一天,郑崇了解到侄子郑三宝把做豆腐的秘方送给了侄女郑瑶,就告诉了郑伟,郑伟立刻把秘方从女儿手中索回,并以泄露家族秘密为由按家法对郑三宝进行了杖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火线外(二章)① 萧红 窗边 M站在窗口,他的白色的裤带上的环子发着一点小亮,而他前额上的头发和脸就压在窗框上,就这样,很久很久地。同时那机关枪的声音似乎紧急了,一排一排地爆发,一阵一阵地裂散着,好像听到了在大火中坍下来的家屋。 “这是哪方面的机关枪呢?” “这枪一开,在电影上我看见过,人就一排一排地倒下去。” “这不是吗?炮也响了。” 我在地上走着,就这样散散杂杂地问着M,而他回答我的却很少。 “这大概是日本方面的机关枪,因为今夜他们的援军必要上岸,也许这是在抢岸……也许……” 他说第二个“也许”的时候,我明白了这“也许”一定是他又复现了他曾做过军人的经验。 于是那在街上我所看到的伤兵,又完全遮没了我的视线;他们在搬运货物的汽车上,汽车的四周插着绿草,车在跑着的时候,那红十字旗在车厢上火苗一般跳动着。那车沿着金神父路向南去了。远处有一个白色的救急车厢上画着一个很大的红十字,就在那地方,那飘蓬着的伤兵车停下,行路的人是跟着拥了去。那车子只停了一下,又倒退着回来了。退到最接近的路口,向着一个与金神父路交叉着的街开去,这条街就是莫利哀路。这时候我也正来到了莫利哀路,在行人道上走着。那插着草的载重车,就停在我的前面,那是一个医院,门前挂着红十字的牌匾。 两个穿着黑色云纱大衫的女子跳下车来。她们一定是临时救护员,臂上包着红十字。这时候,我就走近了。 跟着那女救护员,就有一个手按着胸口的士兵站起来了,大概他是受的轻伤,全身没有血痕,只是脸色特别白。还有一个,他的腿部扎着白色的绷带,还有一个很直地躺在车板上,而他的手就和虫子的脚爪般攀住了树木那样紧抓着车厢的板条。 这部车子载着七八个伤兵,其中有一个,他绿色的军衣在肩头染着血的部分好像被水浸着那么湿,但他也站起来了,他用另一只健康的手去扶着别的一只受伤的手。 女救护员爬上车来了,我想一定是这医院已经人满,不能再收的缘故。所以这载重车又动摇着,响着,倒退着,冲开着围观的人,又向金神父路退去。就是那肩头受伤的人,他也从原来的地方坐下去。 他们的脸色有的是黑的,有的是白的,有的是黄色的,除掉这个,从他们什么也得不到,呼叫,哼声,一点也没有,好像正在受着创痛的不是人类,不是动物……静静地;静得好像是一棵树木。 人们拥挤着招呼着,抱着孩子,拖着拖鞋,使我感到了人们就像在看“出大差”那种热闹的感觉。停在我们脚尖前面的这飘蓬的人类,是应该受着无限深沉的致敬的呀! 于是第二部插着绿草的汽车也来到了,就在人们拥挤围观的当中,两部车子一起退去了。 M的腰间仍旧是闪着那带子上的一点小亮,那困恼的头发仍旧是切在窗子的边上。宁静,这深夜的宁静,微风也不来摆动这桌子上的书篇……只在那北方枪炮的世界中,高冲起来的火光中,把M的头部烘托出来一个圆大沉重而安宁的黑影在窗子上。 我想他也和我一样,战争是要战争的,而枪声是并不爱的。 一九三七年八月十七日 小生命和战士 “你看那兵士腰间的刀子,总有点凶残的意味,可是他也爱那么小的孩子。”我这样小声地把嘴唇接近着L的耳边。 其实渡轮正在进行中的声音,也绝对使那兵士不会听到我的话语的。 其中第一个被我注意的,不是那个抱着孩子的,而是另外的一个,他一走上来,就停在船栏的旁边。他那么小,使我立刻想到了小老鼠。两颊从颧骨以下是完全陷下来的,因此嘴有点突出。耳朵在帽子的边下,显得贫薄和孤独,和那过大的帽遮一样,对于他都起着一种不配称的感觉。从帽遮我一直望到他黑色的胶底鞋,左手上受了伤,被一条挂在颈间的白布带吊在胸前,他穿着特为伤兵们赶制的过大的棉背心,而这件棉背心就把他装饰成一只小甲虫似的站在那里。等另外两个兵士走近前来的时候,他就让开了。
展开余下试题这两个之中的一个,在我看来是个军官,他并不怎样瘦,有点高大,他受伤的也是左手,同样被一只带子吊在胸前。在他慢慢地踱着的时候,那黑色皮鞋的后半部不时地被黄呢裤的边口埋没着。当他同另外的一个讲话的时候,那空着的,垂在左肩的军中黄呢上衣的袖子,显得过于多余地在摆荡——因为他隔一会就要抬一抬左肩的缘故。 我所说的挂着刀的兵士,始终没有给我看到他的正面,因为那受伤的军官和他谈话总是对立着,我所能看到的是他脚上的刺刀针,腰间的短刀,他的腰和肩都宽而且圆。那在怀中的孩子时时想要哭,于是他很小心地摇着他,把那包着孩子的军外套隔一会儿拉一拉,或是包紧一点。 不知为什么,我看他好像无论怎样也不能完全忘掉他腰边的短刀,孩子一安静下来,他的左手总是反背过来压在刀柄上。 渡轮走近一个停在江心的货船旁边的时候,因为那船完全熄了灯火,所以好像一座小城似的黑黑地睡在江心上,起重机上还有一个大皮囊似的东西高悬着。 我是背着锅炉站着的,背后的温暖已经增加到不能忍耐的程度,所以我稍稍离开一点,可是我的背后仍接近着温暖,而我的胸前却向着寒凉的江水。 那军官的烟火照红了他过高的鼻子,而后轻轻地好像从指尖上把它一弹,那烟火就掠过了船栏而向着月下的江水奔去了。 我一转身就看到了那第一个被我注意的伤兵就站在我的旁边,似乎在这船上并没有他的同伴,他带着衰弱或疲乏的样子在望着江水。他好像在寻找什么,也好像他要细听一听什么,或者不是,或者他的心思完全系在那只吊在胸前的左手上。 前边就是黄鹤楼,在停船之前,人们有的从座位上站起来,有的在移动着,船身和码头所激起来的水声,很响地在击撞着。即使那士兵的短刀的环子碰击得再响亮一点,我也不能听到,只有想象着:那紧贴在兵士胸前的孩子的心跳和那兵士的心跳,是不是他们彼此能够听到? 一九三七年十月二十二日 [注]①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随后,萧红跟随友人撤往武汉,创作了多篇以抗日为主题的作品,《火线外二章:窗边、小生命和战士》就写于此时。 5.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一排一排”“一阵一阵”等叠词的运用,写出了枪声之急之多,强调突出了战时背景。 B. “飘蓬”一词,生动地写出了这些可敬的人如同随风飘荡的蓬草般的命运,为了抗战,居无定所。 C. 文章记录了萧红在战场边缘的见闻,对伤员们负伤状况做了细致的描写,直接体现了战斗的激烈。 D. 作者运用平实、率真的叙事方式,营造出一种稚拙浑朴的悲壮之美、一种含蓄而深沉的悲伤情调。 6. 下列对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中将伤兵描绘成“一棵树木”“小老鼠”“小甲虫”,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战争对人的摧残。 B. 士兵腰间的短刀所代表的凶残的战争与小孩子象征的天真纯洁的人性形成了鲜明对比,士兵是爱孩子的,战争不能泯灭他们善良本真的人格。 C. 通过对伤兵脸色的描述——“有的是黑的,有的是白的,有的是黄色的”,写出了伤兵经历的痛苦。 D. 腰间带刀又抱着孩子的战士、忙碌的救护员、负伤的士兵与军官,都映入读者眼帘,人物形象描写细致,立体饱满。 7. 茹志鹃的《百合花》和萧红的《火线外》都是“非战争化”的战争题材文章,请结合两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一说法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信侯①欲攻赵以广河间,使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质于秦。文信侯因请张唐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辞曰:“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文信侯去而不快。少庶子甘罗曰:“君侯何不快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已入质矣。今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行之。”文信君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甘罗曰:“夫项囊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 甘罗见张唐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②?”唐曰:“武安君战胜攻取,不知其数;攻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武安君也。”甘罗曰:“卿明知功之不如武安君欤?”曰:“知之。”“应侯③之用秦也,孰与文信侯专?”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曰:“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伐A赵B武安君C难之D去E咸阳F七里G绞H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唐曰:“请因孺子而行!”令库具车,厩具马,府具币,行有日矣。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 见赵王,赵王郊迎。谓赵王曰:“闻燕太子丹之入秦与?”曰:“闻之。”“闻张唐之相燕与?”曰:“闻之。”“燕太子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秦、燕不相欺,则伐赵,危矣。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资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与秦什一。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 【注】①文信侯,吕不韦,秦王嬴政的丞相。②武安君,即白起,秦昭王时期秦将,为秦国统一六国扫除了障碍。③应侯,范雎,秦昭王时期秦相。范雎借秦昭王之命迫使白起自杀。 8. 下列对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BEG B. CDF C. BDG D. ADF 9.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伐,古代“有宣而战”曰“伐”,意为大张旗鼓公开地进攻。此处与“十年春,齐师伐我”的“伐”意义相同。 B. 孰与,意为“与……相比,哪一个更……”。此处与“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孰与”意义相同。 C. 相,意为“双方、互相”。此处与“出郭相扶将”的“相”意义相同。 D. 归,此处意为“送回、遣还”。与“微斯人,吾谁与归”的“归”意义相同。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 ) A. 文信侯为了伐赵,派刚成君去燕国做大臣,最终使燕太子丹入秦做了人质,以此稳定了秦、燕的关系,为将来联合燕国一起伐赵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B. 张唐婉拒了文信侯让他去做燕相的请求,这让文信侯颇感不快,此时甘罗表示愿意劝说张唐,文信侯虽有怀疑,但最终还是同意了他的建议。 C. 甘罗虽然年幼,但他面对张唐从容自信,拿武安君和张唐作比较,抛出一连串的问题,以武安君被文应侯绞死的结局为警示,最后成功说服张唐。 D. 甘罗在张唐答应入燕为相之后,又前往赵国进行游说。甘罗告诉赵王,秦、燕相亲对赵国不利,并向赵王提出了割地给秦国的建议,赵王却未当即答应。 11. 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12. 甘罗能成功游说张唐和赵王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自曹南至阳翟追怀江上旧游呈叔弟 吕本中 醉别白沙江上亭,晚蝉高树各秋声。
展开余下试题风乘小艇凫鹥进,雨历疏檐环佩鸣。 家事不随王事了,新愁常接旧愁生。 只今疲病嫌鞍马,十日同居眼暂明。 1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诗题来看,这首七言律诗是诗人从曹南转往阳翟的路上写给弟弟的,两人曾一同游过白沙江。 B. 首联回顾往日与弟弟在白沙江上的亭子里饮酒话别的情景,“秋声”既点明时令,也暗示心情。 C. 颔联追忆与弟弟同游的情景,其中上句流露出乘风疾行、心旷神怡的畅快,充满欢快愉悦之情。 D. 尾联表达了感激之情,诗人认为曾经与弟弟在一起的十天让自己暂时看到了光明,感到了惬意。 14. 诗中说“新愁常接旧愁生”,你从诗中读出了诗人的哪些“愁”呢?请结合全诗简要回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11分) 1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用“________________”这句诗概括湘江壮丽的秋景。 (2)《短歌行》借用《诗经》中姑娘思念情人来比喻渴望得到贤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在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4)《琵琶行》一诗中不止一次出现月亮这个意象,借月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凄清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描写刘裕当年出兵北伐,横扫强敌、气势磅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学习离不开持之以恒的努力,《劝学》中以马为喻,正面表现坚持不懈的重要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2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苏东坡又火了。苏东坡早已不仅仅是个古代的文学人物、政治人物,而且成为一个不断生长的文化符号。苏东坡能从众多文人中 ① ,除了他具有传奇丰富的人生故事、儒释道于一体的人生观和诗文书画俱佳的才华,还因为他塑造了令人神往的文化人格。 苏东坡的文化人格有何特别?首先,虽然苏东坡“只缘身在此山中”,但一生始终按照勇于进言、经世济民的立世准则。朝堂上,他能在王安石变法时直陈得失,丝毫不计个人之利害;贬谪中,他并不灰心丧气,更未就此躺平,每到一地,他总是撸起袖子加油干,力求造福一方百姓。其次,苏东坡有着超然物外、 ② 的人格魅力。纵览苏东坡的一生,他虽也曾深受恩宠,名头大,官位大,但也曾饱受贬谪之苦,人生起伏更大。他在一地鸡毛的生活中能够“一蓑烟雨任平生”,让生活在苦难中开出花来。 其实,苏东坡的热度从未消减,历朝历代谈论、研究、追随他的人 ③ 。今天,我们在各种文艺作品中讲述苏东坡、吟咏苏东坡,也是在呼唤苏东坡身上的那种文化人格。 16.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7.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出来。 18. 在论述苏东坡的文化人格时,文中使用了“躺平”“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地鸡毛”等词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余秋雨在《乡关何处》中写道,思乡往往可以具体到一个河湾,几棵小树,半壁苍苔。只是我的乡思没有落脚在河湾、小树和苍苔,① 。 灯火,是一个村落最为亮堂的眼睛。晚曦殆尽,乡野渐渐被黑幔吞噬,这时一村落的某个人家便会亮起第一盏灯火,于是另一家也亮了,另一村落也亮了,一盏再一盏,全亮了。它们相互欣赏着,相互安抚着,相互守护着,直到一个小村落安然眠睡,直到一个大村落高枕无忧。一盏灯火赫然醒来,在狗吠中也赫然有了起床声,赫然有了开门声,一个村落苏醒了;透过门窗的灯火穿过黑色热烈地奔向远方,于是又一盏灯火醒来,又一个村落醒来。透过门窗的万家灯火穿过黑色依旧热烈地奔向远方,一个接连着一个,大大小小左邻右舍的村落齐刷刷地全醒了。 村落与村落似乎真的很近,近得只要有意无意的一盏灯火,整个乡村便都在注目;② ,远得让乡人们循了灯火总要趟着黑走上个千折百回,才能完结一段心事,收获一次喜悦。在我的乡思里,不断演绎着一幕幕播种和传颂乡情的美丽记忆。 19.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 对偶 借代 排比 B 对偶 借代 夸张 C. 拟人 比喻 通感 D 拟人 比喻 排比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为:“这时一村落的某个人家便会亮起第一盏灯火,于是另一家,另一村落,一盏再一盏,全亮了。”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 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新一批成长起来的青年是00后,这是伴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高速发展进程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整体而言,他们成长于较80后、90后更为优越的时代背景和家庭环境之中。那么,为什么在物质生活已很丰裕的今天,仍然强调青年要“能吃苦”?青年该吃怎样的苦才更有意义呢? 前进中学团委将组织以“丰裕时代中的‘吃苦’”为话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