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7  2025-07-23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
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无答
贵阳市观山湖区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
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2024年11月7日 18:20—20:50 考试时长: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小题共5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时代应当能够产生伟大诗人及其伟大诗篇,这是新时代向诗人们提出的新课题。我们急切地向新时代中国诗人发出郑重的吁请: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
诗歌的崇高美,是多样化的。在百年中国新诗史上,我们既有呐喊型的崇高,如郭沫若狂飙突进的诗歌;又有国家情怀和人类意识的勇于担当型的崇高,如王久辛的抗日长诗《狂雪》等。这种多姿多彩的崇高“传统”,在新时代应该得到继承和发展。那么,我们在已有丰厚的新诗崇高传统面前,如何接续奋斗、创造出属于新时代新诗的崇高精神来?
要有始终心系人民的激越真情。以论崇高闻名于世的朗吉弩斯说:“没有任何东西像真情的流露得当那样能够导致崇高。”他强调了“真”及其“流露得当”对于崇高产生的必要性。但并不是所有强烈而激动的情感都能产生崇高。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激越情感方能产生崇高的情感?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感、幸福感、境界感、责任感和光荣感,是治愈新时代诗歌缺钙的灵丹妙药。许多诗歌故意淡忘人民,更不会去“哀民生之多艰”,反而两耳不闻“人民事”、一心只写“自我诗”。这种把“个人写作”和“宏大写作”二元对立起来的观点和现象比较普遍,仿佛崇高性的“宏大写作”是非诗的,而唯有欲望性的“个人写作”才是诗的。殊不知,“个人写作”与“宏大写作”是可以互为借鉴的,从前者出发,可以抵达后者。
要有庄严伟大的崇高思想。崇高是“伟大的心灵的回声”。这就要求诗人努力克服自我、战胜自我,同时要与自然和传统“竞赛”,而不是臣服于自我和大自然,并对自我和大自然的细枝末节进行乐此不疲的摹写;也不能对古今中外传统“无主脑”地模仿,而是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要与之对话,乃至对抗,进而超越它们,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诗艺。田间的《假如我们不去打仗》曾经激励过多少爱国民众投身于中华民族抗战的伟大事业!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曾经鼓舞过多少男女老幼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伟大的诗人必须大公无私、心怀远大志向,必须统揽全局、无私奉献、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国家、社会和历史进步,同时具备广博学识和良好学养,才能写出“第一等真诗”。
概言之,新时代的诗歌写作,既要力避“假小空”的真平庸,也要警惕“假大空”的伪崇高。真正具有活力、热力和魅力的崇高是不容躲避的,也不许玷污,更严禁消解。毕竟具有崇高美的诗歌不是说服,而是给人以狂喜、惊叹和激奋,并使人的思想得以净化和升华。也只有具备如此崇高美的诗歌,才有普遍性和永久性。
(摘编自《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
材料二:
诗歌创作既要表现诗人独有的情怀,也要走出个体的小世界,表现更为广阔的社会人生。诗人应当有社会良知,有一颗对故乡、祖国、人民的炽热的爱心,保持对时代、社会、人类的关注。当然,我们不能只注意社会生活化的表象,我们要多注意社会精神与民众道德,避免诗歌写作的社会性被庸俗化、浅显化。
每一个诗人都应该不断探索怎样才能写好诗,让诗歌成为照亮社会、照亮人们心灵的神灯。在创作中,要把“写什么”和“怎么写”结合起来进行考虑。当前的一些诗歌,强调个人的体验,忽视社会大生活。其实,这个问题的解决之道,在杜甫、白居易等古代诗人和艾青、穆旦等现代诗人的诗歌实践中,早就为我们提供了范例。诗人们既要在个性化的语言和个性化的体验上下功夫,更要努力使自己的诗歌写作保持介入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使之产生更加广泛的社会影响。


浏览完整试题诗歌写作的个性与共性问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个性强调的是独有的个性体验,共性强调的是诗歌的社会性、人民性。优秀的诗歌作品,总是能够用个性化的体验和语言,去表现具有社会性的对象与内涵。诗人在创作实践中应时刻保持自省,在自己的矢志追求中不断改正自己的不足。当前的一些诗人要么缺钙,写出来的东西总是轻飘飘的,远离生活的本质;要么玩“捉迷藏”,把神圣的诗歌艺术当作玩弄语言文字的游戏,故意让人读不懂,孤芳自赏。这样的诗人缺乏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是在一种自己酿造的怪圈里玩弄所谓的诗歌艺术,诗人们照亮的只是自己,其结果是人们把他们遗忘。
回顾新诗发展的历程,我们清晰地看到,优秀的诗歌作品总是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近40年来,不少诗人还坚持着对现实生活的抒写和反映,体现了很好的责任感。他们的作品对时代进行了深刻的记录,成为时代和社会的心灵信史。但我们也要看到,一些诗歌作品虽然反映了现实,但只是表现了生活的表象,是简单的事项罗列,还上升不到诗歌的层面。因此,我们应该注意到,关注诗歌的时代性、社会性、人民性,与注重诗歌的艺术性,是合二为一的事情,不能顾此失彼。
(摘编自《新诗写作要体现时代性和人民性》)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百年来,中国新诗的崇高美多姿多彩,诸多优秀作品为新时代诗歌创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B. 诗人应该对新时代有深刻的认知,超越“小我”,与时代同频共振,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C. 新时代的诗歌创作,应以净化和升华思想为价值取向,极力避免真平庸,警惕伪崇高。
D. 当前一些诗人的诗歌创作故意让人读不懂,孤芳自赏,主要原因是他们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 一项是( )
A. 真情的恰当流露对诗歌崇高美的产生有重大影响,所以诗人在强烈情感的驱使下创作的诗歌就有可能具有崇高美。
B. “刘又源/一个人/在玩/手机/游戏”,这样的诗歌缺少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只不过是一种玩弄语言文字的游戏。
C. 当前诗歌写作的社会性被庸俗化、浅显化,诗歌强调个人的体验,忽视社会大生活的深度和广度。
D. 诗歌创作要关注社会生活表象,也要关注诗歌的时代性、社会性、人民性,后者比前者重要。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中最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在新时代,我们要写出更多敢于承担社会历史责任、对艺术风骨负责的好诗。
B. 伟大的诗人一定有伟大的抱负,即使遇到人生逆境,也会勇敢地去搏击。
C. 新时代诗歌与互联网的联动,是诗歌打开自我空间、走进百姓生活的新路径。
D. 诗人在语言技艺上的精进和成熟,一定是在和时代的回应关系中完成的。
4. 请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请分析《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从哪些方面体现了材料二所提到的“诗歌写作的个性和共性问题”。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娃的心,娃的胆
陈忠实
司令跪倒在黄河水和沙滩相接的水边。
他以从未有过的庄严从未有过的肃穆从未有过的痛彻心肺的悲怆,跪倒在黄河滩上,为着八百个尚未完全成年的关中子弟的英灵。
这儿刚刚发生过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八百个士兵,就从右前方的悬崖峭壁顶上跳进了黄河。他们的手榴弹扔完了,子弹打光了,肉搏之后刺刀拼弯乃至断折了,有的连枪也拼丢了。他们被两倍于自己的鬼子逼到这悬崖上,这八百个中国士兵从崖顶跳进了黄河。
就在司令精心策划的这场战役打响之前,也是这个刚刚组建的新兵团结束军事训练即将参加会战的时刻,他亲自去看望了这些他习惯称为小乡党的士兵:他们稚嫩的脸庞,尚未完成农家子弟到军人的蜕变;新发的军服穿在身上,似乎还不大协调不大熨帖;他们挎在肩头的步枪,总让司令看出扛着犁杖的架势;他们跑步的姿势,明显存留着在雪地里莽原上追撵觅食野兔的野性……司令曾经想到,这些娃娃肯定将成为日本鬼子难以招架的对手:他们之中肯定会有出类拔萃的人物显露出来,进入军队各级指挥岗位,乃至成为将军。当然,也免不了死亡和伤残……他唯独没有料到这种结局。
司令仰头朝崖头山顶上望去,浓厚的暮色里一片模糊。突然,身后传来随员惊讶的声音:“河里是什么?”苍茫模糊的河面上,隐隐可以看到有布质的东西在摆动。
“一杆旗!”当三个卫兵把那面旗和相连的尸体拉到沙滩上的时候,随员们全都惊呼起来。司令自己也惊呆了——军旗旗杆的钢质尖头,__从一个日本鬼子的胸膛刺进去,从背脊处穿出;那个日本鬼子紧紧抱住中国旗手的后腰,中国旗手的双手死扣着日本鬼子的脖子;_两个国籍的士兵面对着面,中国旗手,把一个日本鬼子,用旗杆的尖头捅穿胸膛,直压到黄河水底;旗杆上的中国西北军的军旗已经撕裂,暮色里看不出颜色。
他从愤怒、悲怆还有自愧的混乱心境里重新挺立起来。他默默地解开腰里扎着的皮带,再一个一个解开纽扣,脱下军装上衣,蹲下身去,捏着衣襟擦拭旗手的脸膛。突然,他停下手发出一声惊叫:“三娃!是你呀!”
当时给新兵团作完讲演之后,司令走下讲台,绕过讲桌,直接朝列队的士兵走过去。他盯住一个浓眉大眼方脸的士兵,问:“哪个县的?”那士兵抖抖身子挺挺肩膀,举手行一个军礼,铿锵有劲地开口:“报告孙司令,我是蒲城人。”
司令稍一愣怔,眨了眨眼:“你是杨军长的老乡。”随之扬起头,面对士兵,提高嗓门说:“蒲城出忠臣哪!咱们西北军的杨军长,我不用介绍大家都知道了,现在不光咱陕西人,全中国都知道杨虎城将军的忠肝义胆。蒲城还出过一个忠臣叫王鼎,在清廷大堂上扯住皇帝的龙袍,不许退堂不准离朝,非要皇帝答应不签割地赔银的卖国条约……悬梁自尽了。王鼎尸谏皇上,死忠;杨将军兵谏,大忠。”会场顿时一片肃然。


展开余下试题“你们知道不知道蒲城为啥出忠臣?”司令问,顿了顿,便自解奥秘,“人说蒲城包括整个渭北水硬土硬,长出来的麦子,秆儿硬麦芒也硬,麦子磨出来的面粉也是性硬,这样的麦子养起来的男人女人能不硬气吗?”会场一片嘘叹。
司令仍然对着蒲城籍士兵问:“家里都有啥人?”
“俺妈俺爸,俺婆俺爷,俩哥一个妹子。”
“你妈能舍得你当兵?”
“俺妈哭哩!俺爸把俺妈训住了。”
“你爷呢?”
“俺爷听俺爸的主意。”
“这不是颠倒了礼教吗?”
“俺爷说俺爸主意正。”
“你婆呢?婆跟孙子比儿子还亲嘛!”
“俺婆心宽,走时还叫我念她教的口曲儿呢!”
“啥口曲儿?念一念,让我和大伙听听。”士兵清清嗓子,大声诵念起来:
“啥高?
山高,
没有娃的心高。
啥远?
海远,
没有娃的脚远。
啥宽?
地宽,
没有娃的眼宽。
啥大?
天大,
没有娃的胆大。”
司令听得情绪激昂,高扬手臂拍起手来,士兵们更热烈地鼓掌。司令说:“咱们关中及至整个陕西人,自己都说自己是‘冷娃’,什么‘关中冷娃’‘陕西冷娃’。关中娃,陕西娃,何止一个‘冷’字哇!听见这个蒲城小老乡唱的他婆教给他的口曲儿了吗?心——高,脚——远,眼——宽,胆——大。这才是关中娃陕西娃的本色!”
司令亲昵地抚着小乡党的后脖颈:“你叫啥名字?”
“三娃。”
“哪个三字?”
“一二三的三字。”
“改成‘山’吧。”
“好。”
“像山。就像咱们长安的秦岭山一样,压到小倭寇小鬼子的头上。”
“山娃记下了。”
……
六年之后,一九四五年九月十八日,日本投降仪式举行。陆军上将第六战区司令孙蔚如一身戎装,高大威武地坐在受降主官的位置上,他的两侧和身后,端坐着包括中共代表董必武等三人在内的八十八人组成的受降团。
冈部直三郎跪倒在受降官孙蔚如的面前。他双膝跪地,双手举过低垂的脑袋,托着那把制造杀戮制造罪恶的指挥刀。孙蔚如走过去,从匍匐在脚下的冈部直三郎的手里收取了这把战刀。那一刻,他的眼前浮现出三娃或被他改为山娃的那一杆捅穿日军士兵胸膛的军旗的尖矛,响起三娃他婆教给三娃唱的口曲儿。他想对跪倒着的战败之将说,你知道我带的兵娃们的心有多高、胆有多大吗!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对黄河河面浊浪翻卷、悬崖石壁陡峭冷峻等场景的描写,营造了雄壮宏大的氛围,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B. 小说将司令祭拜英灵的场景与八百名年轻士兵参军、训练、战斗、牺牲等情况交错进行叙述,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情节曲折有致。
C. “他唯独没有料到这种结局”,既表现司令对招募娃娃兵入伍的后悔和对他们牺牲的痛惜,又写出了战争的残酷与战士牺牲的悲壮。
D. 小说人物塑造鲜明生动,文中主要是通过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的方式来塑造关中好儿郎三娃的英雄形象。
7. 关于小说叙写受降仪式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受降仪式时间、地点、参加人员都是真实的,历史场景与虚构情节相结合,使艺术描写更显真实,前文的相关情节更能深入人心。
B. 在受降仪式的现场,再次写到三娃捅穿敌人胸膛的军旗和唱的口曲儿,凸显了和三娃相似的千万中华好儿郎为国捐躯的英雄形象。
C. 抗战胜利,我军受降,这场景是无数英烈用生命换来的,而英雄已逝,从而表达了对英雄的痛惜与缅怀,使小说主题内蕴更深刻。
D. 冈部直三郎跪服缴械,与前、后文司令跪拜英灵形成对比,突出侵略者的外强中干和中华儿女同仇敌忾的英雄气概。
8. 此文中战士没有姓氏,呼之以“娃”:由“三娃”而“山娃”。试分析这样设定人物称呼的好处。
9. 下面二个片段都是对战士牺牲后的描写,其写法不同,读者阅读的情感体验也各异,试加以比较分析。
《百合花》: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
《娃的兵,娃的胆》:司令自己也惊呆了——军旗旗杆的钢质尖头,从一个日本鬼子的胸膛刺进去,从背脊处穿出;那个日本鬼子紧紧抱住中国旗手的后腰,中国旗手的双手死扣着日本鬼子的脖子;两个国籍的士兵面对着面,中国旗手,把一个日本鬼子,用旗杆的尖头捅穿胸膛,直压到黄河水底;旗杆上的中国西北军的军旗已经撕裂,暮色里看不出颜色。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问说
(清)刘开君
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已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有删改)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 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古之人A虚中乐善B不择事C而问焉D不择人E而问焉F取其有益G于身而已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或不达于事”与“云霞明灭或可睹”(《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的“或”字含义不同。
B. “所谓交相问难”与“幽咽泉流冰下难”(《琵琶行》)两句中 “难”字含义不同。
C. “问之人以穷其短”与“欲穷其林”(《桃花源记》)两句中的“穷”字用法相同。
D. “夫子贤之”的“贤”与“栗深林兮惊层巅”(《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栗”用法相同。


展开余下试题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说”是一种文体,它可以记事,也可以说明、议论,刘开 《问说》属于议论文。
B. 《问说》开篇提出好学尤其应当勤问的观点,接着着重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为什么要勤问,最后申说自己的主张。
C. 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问说》运用排比、对比、比喻等论证手法,说理透彻明白,气势恢弘。
D. 《问说》在规劝世人提高修养方面强调做学问要虚心,询问、学习的对象不分高低贵贱。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2)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
14. 文中提出求学过程中善“问”所带来的益处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鹧鸪天①
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②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䩮③,汉箭朝飞金仆姑④。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注】①这首词是他晚年闲居瓢泉时所作。②锦襜(chān)突骑,穿锦绣短衣的快速骑兵。③娖(chuò),整理的意思。银胡䩮(lù),银色或镶银的箭袋。④金仆姑,箭名。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词的上片写的是作者青年时期那段传奇般的出色经历,富有感染力。
B. 第三、四句写南奔时突破金兵防线的战斗场面,“夜娖银胡䩮”正面写义军进兵神速。
C. 下片开头二句今昔对照,从忆旧引出叙今,突出了经历的岁月之长及遭受的挫折之多。
D. 这首词概括了一个抗金名将的悲惨遭遇。上片气势恢宏,下片悲凉如冰,心伤透骨。
16. 清代陈廷焯评价这首词“哀而壮”,有“烈士暮年”之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作者运用拟声词来写音乐由粗重、急骤转向轻微、委婉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乐景写哀情,写统治区人民忘却亡国耻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小题。
中秋佳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自古至今,赏月的历史 A 。秋风清,秋月明,秋色朗。在人们的印象中,秋天的月亮格外皎洁,特别是在澄澈的夜晚,一轮“白月亮”高挂夜空。而在日常观测中,我们也能看到“黄月亮”甚至是“红月亮”,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月亮本身并不发光,它通过反射太阳光而被我们看到,其呈现的色彩由自身反射光的颜色决定。月光穿过地球大气层时,会发生散射和折射,即便是在同一天的夜空,随着在空中高度的变化,( 甲 )。
当月亮刚升到地平线以上时,月光要穿过较厚的大气层,气体分子及尘埃会散射其中波长较短的光,使更多波长较长的红光、黄光到达地面,所以此时月亮会偏红、偏黄,呈现出“橙月亮”或“黄月亮”。当空气中水汽或尘埃含量较多时,这种大气散射效应会更加明显,留下更多波长最长的红光,也就有了“红月亮”。当月亮升得越来越高,大气散射效应减弱,月亮逐渐恢复了本来模样,这时我们就会看到高空中皎洁的“白月亮”。
①除了地球大气层的影响,②月球上月海与月陆的差异,③也影响着我们看到的月亮的模样在不断变化。④月海是指月球表面的低洼区域或平原,⑤比月球平均水准面低大约1至4公里。⑥月海的过去是巨大的撞击坑,⑦之后它的底部被黑色的玄武质熔岩覆盖,因此地势平坦,颜色偏暗。虽叫作“海”,但其实月海根本没有水。月球上一些明亮的区域称作月陆,又称作高地。这两种区域物质反射率有所不同,使得月亮上能呈现出不同形状的阴影。
值得一提的是,秋月虽白,但在月全食这样的特殊时刻,( 乙 )。因为此时,原本皎洁的满月进入地球的影子当中,太阳光中只有少量的红光可以经过地球大气层折射后,投射到“藏”在地球影子里的月亮上,月亮呈现出红彤彤的样子,也就 B 了。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15个字。
20. 文中第四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 下列句子中的“根本”与文中加点的“根本”,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面对复杂的局面,我们要紧握根本,才能不迷失方向。
B. 矛盾面前,大家要从实际出发,不要回避最根本的问题。
C. 在生活的磨砺面前,这个女孩根本不把那些困难当回事。
D. 棘手的修复工作在技艺高超的技师手里已经得到根本解决。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与“秋风很清爽,秋天的月色很明朗”在语意上很相似,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四、作文(60分)
23.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人生如长跑,有的人是领跑者,敢为人先;有的人是追赶者,紧随其后;当然,领跑者,荣耀的背后是担当的压力;跟随者,看似轻松也需甘居落后的心态……
你愿意做领跑者还是追赶者?请你作为学长代表在高一新生入学典礼上发表演讲,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1)综合材料大意,自选角度,自拟标题;(2)抒发真情实感,表达真知灼见,不得抄袭和套作;(3)书写规范,字数不少于800字。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贵州省贵阳”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