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5  2025-07-23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六校联合调研试题
高一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考试形式闭卷;
2.本试卷中所有试题必须作答在答题卡上规定的位置,否则不给分;
3.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近年来,影视作品与城市之间的联系越发紧密。2023年初,电视剧《狂飙》热播,江门作为拍摄地迅速“出圈”。电视剧《繁花》播出后,上海黄河路成为剧迷们追捧的热门景点。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又将新疆北部城市阿勒泰展现于公众视野。
②“一部剧带火一座城”。越来越多的城市意识到影视作品对城市形象和文化推广的重要性,纷纷加大对影视创作的支持力度。这种“双向奔赴”的态势,对推动文化繁荣、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一座城成就一部剧,一部剧带火一座城》《光明日报》2024年6月19日)
材料二:
①“古城,变没变?”面对笔者的问题,常年从事文保工作的方楚兰答得直接:“格局一直没变。”潮州是从历史中走来的古城。站在城墙上望去,韩江、韩山立于前,“850多岁”的广济桥横卧江面,老城内街巷纵横,一条牌坊街成为古城文旅特色区的“中轴线”……高处有城楼城墙,近处有江水古桥,内里有小巷老厝,从高到低、由远及近、自外而内,古城格局充满了“立体感”,尽显魅力。
②漫步广济桥,上面的部分亭台楼阁被开辟为潮州非遗展室,非遗传承人在室外开展常态化演示,增强与市民游客的互动。
③62岁的郭金耀生于斯长于斯,见证了古城的点滴变化。在他看来,牌坊街的每一个牌坊都有故事,讲好文化故事能让游客感受深厚底蕴。文化根脉的跳动是实现活化利用的驱动力。一座城、一条街,要促进文旅发展、商业繁荣,就必须做好文化这篇大文章,让更多人知道文化的根、感受文化的脉。
④“晚上没事了,沿着古城走一走,真是有灵气!”茶入盖碗,沸水冲泡,郭金耀一边展示潮州工夫茶,一边笑谈日常生活。要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同时要合理利用,让传承千年的文化浸润在城市肌理中,如此,古城定会绽放新光彩,持续“潮”起来。
(摘编自李洪兴《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的“原汁原味”》《人民日报》2024年6月18日)
材料三:
①灯光渐暗,音乐渐起,江西南昌方言传承基地——贵林社老茶馆里座无虚席。追光灯再度亮起,演出现场氛围升温。台上相声演员长褂一甩,抛出精心设计的“包袱”,远道而来的游客一边品茶、一边互动,品味用南昌方言讲述的历史和故事,体验感“拉满”。让旅途充满“文化味儿”,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旅行时的选择。
②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走进上海中共一大纪念馆寻找百年大党的“青春密码”;头戴簪花、身着马面裙在福建泉州古城找寻“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的踪迹;跟随电影《长安三万里》在陕西西安感受大唐盛世的万千气象……随着旅游消费升级,人们的旅游需求更加多样化、个性化,旅游不再只是“看山看水看风景”,而是日益向“观文品史、体验生活”转变。
③特别是对于年轻人而言,文化体验越来越成为他们注重的旅游内容。一项面向以大学生为主的青年发起的调查显示,选择旅行目的地时,超过七成的受访者看重旅游目的地的历史人文含量,如历史积淀、传统文化、风土人情等。“文旅”在“旅”也在“文”,如何更好推动文旅融合,提升旅游供给的“文化味儿”,是文旅发展的一道“必答题”。


浏览完整试题④我国地域辽阔,各地风貌丰富多彩,地方文化各具特色,这也恰恰构成了各地吸引游客的独特文化魅力。因此,提升旅游供给的“文化味儿”,需要注重把握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一段时间以来,县域旅游走红,许多县城成为网红旅游目的地。这背后,既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县域旅游配套服务体系日渐成熟等共性因素,也在于不少县城不断推出富有特色的文化产品,吸引了游客目光、提升了旅游品质。在河北正定县,独具韵味的古城、古香古色的巡游表演,让“头回客”变成了“回头客”。在湖北竹溪县,立足非遗山二黄戏曲打造的武陵不夜城给游客带来充满国风和烟火气的独特体验。从实践来看,只有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不“复制粘贴”、避免同质化,才能以有活力、有特色的文化产品激发文旅新动能。
⑤推动文旅融合,并非只是原封不动地对文化进行呈现,而是要在守住历史文脉、文化精粹之“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达到“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的目的。比如,参观博物馆渐成风尚,许多观众不再满足于拍照打卡,而是希望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与文化。这就要求博物馆在深入研究文物特点与价值的基础上合理布展,用好智慧导览、全息投影、增强现实等新技术新手段,以深入浅出、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文物故事。再比如,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借助新潮的玩法、丰富的民俗、个性的文创“出圈”,密码也正在于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守正创新,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让历史文化更加可感、可知、可参与,这同样是提升旅游供给的“文化味儿”的内在要求。
⑥当前,旅游业已成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加快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精心打造更多体现文化内涵、人文精神的特色文化和旅游产品,让人们在旅游过程中更好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既符合广大游客期待,也将孕育巨大的发展机遇和空间。
(摘编自邹翔《“文旅”在“旅”也在“文”》,《人民日报》2024年6月17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狂飙》《繁花》《我的阿勒泰》等电视剧的热播,使得拍摄地迅速“出圈”,直接或间接地带动了当地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B. 作为土生土长的潮州人,郭金耀不仅热爱这座古城,更欣喜于它的点滴变化,认为讲好文化故事能让游客感受深厚底蕴。
C. 作为方言传承基地,贵林社老茶馆吸引游客远道而来,茶馆里座无虚席,这与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让旅途充满“文化味儿”有关。
D. 通过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推出富有特色的文化产品,河北正定县成功吸引了游客的目光,成为网红旅游地。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一座古城如果要持续“潮”起来,就必须保护好城市文化遗存,并对它活化利用,让更多人感受到文化根脉的跳动。
B. 现在人们的旅游充满了“文化味儿”,旅游不再是“看山看水看风景”,而是看旅游目的地的历史积淀、传统文化、风土人情等。
C. 如今旅游业已成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何更好地推动文旅的融合,是文旅发展的一道“必答题”。
D. 近年来,影视助力文旅的跨界融合现象屡见不鲜,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借助影视作品营销城市的队伍中。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三第五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浙江湖州利用先民们在沿海盐碱地上发明的筑墩栽培技术,结合现代智能化温度控制与雾喷节水灌溉技术,解决了柑橘种植难题,让小柑橘成为当地群众的“致富果”。
B. 南京绒花非遗传承人将当下流行审美作为绒花配色基调,把水墨画表现方式和绒花制作手艺结合起来,设计出诸多新样式,博得广泛赞誉。
C. 歙县将传统徽文化与现代戏剧演出巧妙结合,把千年徽州古城设置为演出剧场,推出“徽州府有囍”沉浸式戏剧演出,激发城市商业活力。
D. 画家李方玉在临摹馆藏兰竹花鸟作品真迹的基础上,不断观察写生,感悟自然,反复实践、锤炼,画出有新面貌、新意境、新情趣的竹画作品。
4. 如何“原汁原味”地对古城进行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请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
5. 小李的家乡作为一个旅游景点,在国庆假期客流量不足。请根据三则材料,对其旅游业的长足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答案】1. B 2. B
3. C 4. ①保留古城本来的面貌,保持其典型风格与特色不被外部世界所改变;
②合理利用历史文化遗产,让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合理的利用和展示;
③讲好文化故事,让游客深入了解和感受文化的根脉。
④将文化保护和传承融入城市的日常生活,使文化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
5. ①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旅游配套服务体系,努力提升旅游品质。
②特色资源挖掘:积极挖掘或整合自然、文化资源,提升旅游品质。
③守正创新:紧跟人们的旅游需求,依托新技术新手段,对旅游体验形式加以创新。
【解析】
【导语】文章通过三则材料探讨了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材料一强调影视作品在城市推广中的作用,通过剧集和城市的互动,推进文化与经济的双重繁荣。材料二对潮州古城进行了详细描绘,展现了通过保护传统文化来提升城市魅力和活力的方法。材料三则强调文化在旅游中的核心地位,并指出创新与传统结合的重要性,鼓励地方通过独特文化产品吸引游客。这种三者结合的视角为文旅融合提供了多方面的启示。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郭金耀不仅热爱这座古城,更欣喜于它的点滴变化”错误。结合材料二“62岁的郭金耀生于斯长于斯,见证了古城的点滴变化”“郭金耀一边展示潮州工夫茶,一边笑谈日常生活”可知,选项“更欣喜”无中生有。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B.“旅游不再是‘看山看水看风景’”错误。根据材料三第②段“旅游不再只是‘看山看水看风景’,而是日益向‘观文品史、体验生活’转变”可知,旅游不仅仅是“看山看水看风景”,而是增加了更多的文化体验,但并不是完全取代了传统的观光旅游。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三第五段的中心论点是:推动文旅融合需要在守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A.浙江湖州利用传统技术结合现代科技发展柑橘种植,属于农业科技创新,与文旅融合无关。
B.南京绒花非遗传承人结合现代审美设计新样式绒花,体现了传统技艺的创新,但与文旅融合没有直接关系。
C.歙县将传统徽文化与现代戏剧演出结合,推出沉浸式戏剧演出,激发城市活力,这正是“在守住历史文脉、文化精粹之‘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体现。
D.画家李方玉在临摹传统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属于绘画艺术领域的创新,与文旅融合无关。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概括归纳要点的能力。
①保护古城格局:根据材料二第①段“格局一直没变”“从高到低、由远及近、自外而内,古城格局充满了‘立体感’”可知,通过保持古城的原有格局不变,包括城墙、城楼、江水古桥、小巷老厝等元素,确保古城的“立体感”和整体风貌得以完整保留。
②合理利用历史文化遗产:根据材料二第②段“上面的部分亭台楼阁被开辟为潮州非遗展室,非遗传承人在室外开展常态化演示,增强与市民游客的互动”可知,通过设置非遗展室、非遗传承人的常态化演示等方式,合理利用历史文化遗产,让这些遗产得到展示和传播。
③讲好文化故事:根据材料二第③段“牌坊街的每一个牌坊都有故事,讲好文化故事能让游客感受深厚底蕴”可知,通过讲述每个牌坊背后的故事,让游客感受到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古城的文化魅力。
④文化融入城市生活:根据材料二第④段“要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同时要合理利用,让传承千年的文化浸润在城市肌理中,如此,古城定会绽放新光彩,持续‘潮’起来”可知,将文化保护和传承融入城市的日常生活之中,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展示文化,使文化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从而让古城焕发新的光彩。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整合运用文中信息,提出见解建议的能力。
①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材料三第④段“一段时间以来,县域旅游走红,许多县城成为网红旅游目的地。这背后,既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县域旅游配套服务体系日渐成熟等共性因素”的经验总结,结合题干“小李的家乡作为一个小众旅游景点”可知,小李的家乡作为一个的小众旅游景点符合县城成为网红旅游目的地的特点,所以小李的家乡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旅游配套服务体系,努力提升旅游品质。
②特色资源挖掘:根据材料三第④段“我国地域辽阔,各地风貌丰富多彩,地方文化各具特色,这也恰恰构成了各地吸引游客的独特文化魅力”可知,各地风貌特点、地方文化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方面,所以小李的家乡应积极挖掘或整合自然、文化资源,包括但不限于传统节日、风俗习惯、民间艺术等。将这些文化元素融入旅游项目中,例如通过举办文化节庆活动、设置文化体验课程等形式,增加游客的文化体验感,提升旅游品质。
③守正创新:根据材料三第⑤段“推动文旅融合,并非只是原封不动地对文化进行呈现,而是要在守住历史文脉、文化精粹之‘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可知,要推动旅游发展,就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所以小李的家乡应紧跟人们的旅游需求,依托新技术新手段,对旅游体验形式加以创造、创新,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初雪(节选)
路翎
司机刘强和他的助手王德贵所在的汽车连,奉命从前线附近的地区往后方运送一批朝鲜老百姓。这些朝鲜人在敌人的炮火射程内顽强地生活了好久了,他们是因为紧急的军事情况而疏散的。刘强和王德贵的车子排在最后一辆开出,因为他们这一车全是年老的和年轻的妇女,带着一群孩子和很多的零碎东西。在十一月末的严寒的黄昏里,天色很快地黑下来了,前沿的炮声激烈起来了,山谷里震荡着一阵阵巨大的、单调的回声。
几百公里的路程,而且夜里面天气要更冷的。于是刘强把孩子抱过来交给了驾驶室里十八岁的王德贵。
车上了大公路不久,敌机临空了,照明弹从前面一直挂过来了。这台车在照明弹的亮闪闪的照耀下箭一般地飞奔出去了。带着红色曳光弹的子弹不断落在他们周边,车下面的土地不时地在爆炸里震动着。刘强坚毅地瞧着前面,脸色略微有点灰白。他非常出色地驰过环山的公路,越过很多车辆。王德贵感动地看着他,注意到这个老司机的大衣脱落到后面去了,伸出手来替他拉上,于是发觉他的左肩的衣服已经叫鲜血浸湿了。
刘强坚韧地从一条险陡的小路绕过了公路上堵塞着的一群车辆,来到了拥挤的桥头。
敌机正在云层里盘旋,找寻着目标。江的两岸,保护桥梁的高射炮和高射机枪在射击着,传来急促的剧烈的声音,灰暗的云层下面布满了一阵阵的红色的火星。车子一辆接着一辆,慢慢地驶上了刚修好的桥。
但刘强的车被管理桥头的一位工兵连长拦住了。工兵连长说,必须排好队按次序前进,因此,刘强应该退到大公路上去排队,否则就要等待已经排成一队的车辆过完。
“我来交涉去!”王德贵理直气壮地叫着,打开车门抱着孩子出去了。
刘强疲困地坐在那里,他听见小王说:“同志,你想想吧,这并不是我们不遵守,……我们的司机负伤了,我们一台车并不妨碍大家呀!”
他又听见那工兵连长的非常疲劳的、冷淡的声音:“不遵守制度就妨碍大家,……”
“小王,回来!”刘强有点烦躁又严厉地说,“遵守制度吧!”
王德贵没有来得及回答,他的怀里的、被他包在羊皮大衣里的那个男孩哇的一声哭起来了。这哭声是这么意外,大家都朝这边看着。小王一瞬间也被这哭声闹慌了,他不好意思地、赶紧地拍着孩子说,“别哭了,哭什么呀!”但立刻他的声音就不觉地变得非常柔和,他拍着孩子的屁股说,“不哭,啊,宝宝,咱们马上就要过桥了。”这时候敌机又经过顶空,高射炮猛烈地射击着,可是小王没有注意到这个,人们也没有注意到这个。
那孩子继续地哭着。工兵连长奇怪地、沉闷地问:“这是怎么搞的?你哪里弄来的这个孩子呀!”
“我弄来的?”小王激动地嚷着,“你没看见吗,咱们车上全是前面下来的朝鲜妇女!”随即他又拍着孩子的屁股,“不哭啦,小宝宝,过不了桥就待着吧。”
听了一听敌机已经过去,工兵连长就打亮了手电,照见了那个在小王怀里动着四肢大哭着的、满脸眼泪的孩子,并且照见了小王那被孩子尿湿了一大片的羊皮大衣。在手电的反光里,刘强注意到工兵连长的疲乏的脸上有了一丝微笑,并且他那眼睛因讥诮和喜悦而发亮。
“这他妈的!”工兵连长讥讽地说,一下子变得生气勃勃了,“你看你这个样儿!‘不哭啦,小宝宝,过不了桥就待着吧。’你待着吧!”
“难道不是这样的?”小王叫着。
周围的人们都看着孩子。这些疲困、受冻、焦灼的战士们、司机们,大家的脸上都露出了笑容。当那孩子的小手在手电的亮光里一下子扑打到小王的脸上去的时候,那个工兵连长脸上的笑容更明显了。大家于是懂得,这毛手毛脚的年轻的司机助手,为什么要求得这么理直气壮了。
工兵连长就亮着手电向车子走去,对车子照着。那些妇女们默默地迎着手电的亮光——在紧急的情况和严寒中她们是绝对沉静的。小王抱着那啼哭的孩子跟着工兵连长跑着,一边跑一边拍着孩子:“好宝宝,不哭啦,咱们这就过桥啦!啊!啊!”


展开余下试题工兵连长和另外的几个司机都看见了——这些年老的和年轻的妇女都是穿得很单薄的。
“同志……这并不是我不遵守……”小王温柔地说。
“好啦,别唱了,过去吧。”工兵连长讥讽地说,忍不住地微笑着:“什么‘好宝宝,不哭啦,过桥啦!’——你这家伙滑头!”
小王快乐地叫了一声爬上了司机台。于是这台车插入了正在行驶着的车子的行列中间,上了桥头。工兵连长和其他的司机们不觉地跟着这台车走了几步,然后就站在冷风中,听着马达的吼声中传来的孩子的哭声和小王的快乐的抚爱声——大家的脸上都长久地含着安静的、满足的笑容。
过了桥以后,刘强就有些支持不住了,他咬着下嘴唇,一声不响地开着车。他的头脑里闪过了一些图景。在一间亮着灯光的房子里,他的孩子们正在甜蜜地睡眠,小小的头歪在枕头边上,旁边摆着红花布做的新棉袄——那是奶奶亲手缝的。长方形的房间里堆满东西,这都是老人家的东西,于是房间里就有着陈年古旧的生活气味。想到这个,他觉得很宽慰。接着他又看见他的女人站在织布机旁,一边工作一边在想着:“下雪了。他在前线怎么样呢?穿上棉衣没有呢?”
他大口地吸着气,他开足了大灯使它照向前面的山沟。这时,从黑暗的空中开始有灰白色的小点降落下来,在这条宽阔的光带里发着亮,柔和地、悄悄地飞舞着;渐渐地这些细小的、轻柔的、白色的东西稠密起来了,它们欢乐地无声地飞舞着,把整个的光带都布满了。
“下雪了,”王德贵快乐地说,“这是今年头一次下雪。”
“下雪了。”刘强心里愉快而安静。他的心仿佛在随着雪花飞舞着。雪花轻轻地贴在驾驶台的玻璃上就不再融化了;公路已经迅速地变成了白色。
“来吧,我来当会儿妈妈吧,这段路给你。将来你一定是个好司机!”他抱过了孩子。王德贵带着庄严的激动坐上了驾驶的位置。
公路上,雪已经积起了三四寸。这台车平稳地前进着。
一九五三年十月十六日,北京(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的“工兵连长”“朝鲜妇女”等词语,点明本文的创作背景,使小说更具现实性,而“带着红色曳光弹的子弹”“红色的火星”等描写则使小说具有浪漫主义的特点。
B. 小说开头借助“严寒的黄昏”“很快地黑下来了”的天色、“前沿的炮声”、山谷里的“回声”等环境描写,渲染出严酷的战时氛围。
C. 过桥后刘强脑中闪过的图景充满温情,既表现出刘强柔情的一面,与前文其坚毅形成反差,丰富了人物形象,又为残酷的战争增添一抹暖意。
D. 小说以雪景结尾,照应标题,“车平稳地前进着”则暗示了他们将顺利地到达目的地,战争的胜利也即将到来,平淡的语调中蕴藏着轻松喜悦之感。
7. 关于文中王德贵和工兵连长交涉的情节内容,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小王抱哄孩子这一情节上着墨较多,其中的语言描写、细节描写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使小王这一形象跃然纸上。
B. 善用对比塑造人物形象,如工兵连长的“讥讽”与“微笑”,在对比中呈现出工兵连长内心的变化,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真实。
C. 小说中运送朝鲜妇孺的车辆过桥时受到阻拦,却在孩子哭声中得以顺利放行,情节的转折使故事富有戏剧性和趣味性。
D. 将一场宏大战争置于一个微小的场景中来叙写,展现出的人性光辉淡化了战争的残酷,给人力量,这与《百合花》的写法相似。
8. 文中多处写到哭泣的朝鲜婴儿,请简要分析其用意。
9. 有评论家说《初雪》“兼顾历史真实与审美感受的最大化”。请结合小说,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6. A 7. D
8. ①婴儿作为小说的线索,贯穿全文,使行文更加紧凑集中。
②婴儿的哭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缓和了紧张氛围,是司机能够插队过桥的关键。
③婴儿的存在有利于烘托人物形象,安抚哭泣的婴儿突显出志愿军战士铁血柔情的品质。
④婴儿的哭声象征着新生和希望,小说借守护婴儿歌颂了志愿军战士的奉献精神,突出主题。
⑤哭泣的婴儿是朝鲜人民遭受战争苦难的一个缩影,从侧面谴责了敌军的侵略行为。
9. ①历史真实:
小说写志愿军战士护送朝鲜妇孺到达后方家园,展现军民情深,不回避战争的残酷,这符合历史真实。
②审美感受:
志愿军战士对朝鲜妇孺关心备至,当中体现出来的战友军民之间的关爱,展现了人性美。
雪景静谧祥和,雪中欢快乐观,都给人以画面(意境)美。
志愿军战士舍生忘死,冲破敌人封锁线,表现了崇高美。
【解析】
【导语】这篇小说通过崇高的人性与艰险环境的对比,展现战争中的人性光辉与温情。尽管战争背景严酷,人物面临生与死的考验,但刘强和王德贵在护送老人妇孺中反映出人性美,尤其是王德贵在面对阻拦时通过孩子的哭声打动工兵连长,展现出一种智勇双全的策略,既有紧张的战争气氛,又充满人情味。小说在细节中流露出对战士无畏精神的赞美,更隐喻了和平的期盼。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而‘带着红色曳光弹的子弹’‘红色的火星’等描写则使小说具有浪漫主义的特点”错,原文中“带着红色曳光弹的子弹”和“红色的火星”是战争中的景象,这些描写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并不具有浪漫主义的特点。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
D.“展现出的人性光辉淡化了战争的残酷”这个分析不正确。原文中通过小王抱哄孩子的细节,展现了战争中的人性光辉,但并没有淡化战争的残酷,而是更加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性。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从文章结构上来看,后面一直在写婴儿的哭声,“王德贵没有来得及回答,他的怀里的、被他包在羊皮大衣里的那个男孩哇的一声哭起来了。这哭声是这么意外,大家都朝这边看着”“那孩子继续地哭着”“工兵连长就打亮了手电,照见了那个在小王怀里动着四肢大哭着的、满脸眼泪的孩子,并且照见了小王那被孩子尿湿了一大片的羊皮大衣”等,因此婴儿作为小说的线索,贯穿全文,使行文更加紧凑集中。
②婴儿的哭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本来工兵连长是不允许小王他们插队过桥的,但是婴儿的哭声引起了他的注意,“工兵连长就打亮了手电,照见了那个在小王怀里动着四肢大哭着的、满脸眼泪的孩子,并且照见了小王那被孩子尿湿了一大片的羊皮大衣”“你看你这个样儿!‘不哭啦,小宝宝,过不了桥就呆着吧。’你呆着吧!”“当那孩子的小手在手电的亮光里一下子扑打到小王的脸上去的时候,那个工兵连长脸上的笑容更明显了”“什么‘好宝宝,不哭啦,过桥啦!’——你这家伙滑头!”可见婴儿的哭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缓和了紧张氛围,是司机能够插队过桥的关键。
③从人物塑造来看,婴儿的存在有利于烘托人物形象,志愿军战士不仅能打击敌人,还能安抚哭泣的婴儿,“别哭了,哭什么呀!”但立刻他的声音就不觉地变得非常柔和,他拍着孩子的屁股说,“不哭,啊,宝宝,咱们马上就要过桥了”“随即他又拍着孩子的屁股,‘不哭啦,小宝宝,过不了桥就呆着吧’”等,突显出志愿军战士铁血柔情的品质。
④从主题方面看,这次小王他们护送的是一车朝鲜妇女和孩子,“因为他们这一车全是年老的和年轻的妇女,带着一群孩子和很多的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江苏省南京”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