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6  2025-07-23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学业水平质量监测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一至四单元,《乡土中国》(“男女有别”章节结束),古诗词诵读前2,选修《汉字汉语专题研讨》前半部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字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需要结绳来记事是因为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我们不能当面讲话,才需要找一些东西来代话。在广西的瑶山里,部落有急,就派了人送一枚铜钱到别的部落里去,对方接到了这记号,立刻派人来救。这是“文字”,一种双方约好代表一种意义的记号。如果是面对面可以直接说话时,这种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所拘束的记号,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的。在十多年前青年们讲恋爱,受着直接社交的限制,通行着写情书,很多悲剧是因情书的误会而发生的。
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这不完全是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我们所要传达的情意是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的。你用文字把当时当地的情意记了下来,如果在异时异地的圜局中去看,所会引起的反应很难尽合于当时当地的圜局中可能引起的反应。文字之成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这个无可补救的缺陷。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
在说话时,我们可以不注意文法。并不是说话时没有文法,而是因为我们有着很多辅助表情来补充传达情意的作用。说话时我们如果用了完整的句子,不但显得迂阔,而且可笑。
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当我们有了电话、广播的时候,书信文告的地位已经大受影响。等到传真的技术发达之后,是否还用得到文字,是很成问题的。
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我还想在这里推进一步说,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语言本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象征是包括多数人共认的意义,也就是这一事物或动作会在多数人中引起相同的反应。因之,我们绝不能有个人的语言,只能有社会的语言。要使多数人能对同一象征具有同一意义,他们必须有着相同的经历,就是说在相似的环境中接触和使用同一象征,因而在象征上附着了同一意义。因此在每个特殊的生活团体中,必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有许多别种语言所无法翻译的字句。
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也必然会因个人间的需要而发生许多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所谓“行话”。行话是同行人中的话,外行人因为没有这种经验,不会懂得。在每个学校里,甚至每个寝室里,都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最普遍的特殊语言发生在母亲和孩子之间。
“特殊语言”不过是亲密社群中所使用的象征体系的一部分,用声音来作象征的那一部分。在亲密社群中可用来作象征体系的原料比较多。表情、动作,因为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
“特殊语言”常是特别有效,因为他可以摆脱字句的固定意义。语言像是个社会定下的筛子,如果我们有一种情意和这筛子的格子不同也就漏不过去。我想大家必然有过“无言胜似有言”的经验。其实这个筛子虽则帮助了人和人间的了解,而同时也使人和人间的情意公式化了,使每一人、每一刻的实际情意都走了一点样。我们永远在削足适履,使感觉敏锐的人怨恨语言的束缚。李长吉要在这束缚中去求比较切近的表达,难怪他要呕尽心血了。


浏览完整试题于是在熟人中,我们话也少了,我们“眉目传情”,我们“指石相证”,我们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我绝不是说我们不必推行文字下乡,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已开始抛离乡土社会,文字是现代化的工具。我要辨明的是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出于乡下人的“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我而且愿意进一步说,单从文字和语言的角度去批判一个社会中人和人的了解程度是不够的,因为文字和语言,只是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并非唯一的工具,而且这工具本身是有缺陷的,能传的情、能达的意是有限的。所以在提倡文字下乡的人,必须先考虑到文字和语言的基础,否则开几个乡村学校和使乡下人多识几个字,也许并不能使乡下人“聪明”起来。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文字下乡》)
材料二:
仓颉造字的传说,最早见于中国古代典籍《淮南子》,其中有这样的记述:“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意思就是,仓颉发明文字的时候,天上突然像下雨一样落下来很多粮食,而到了晚上,所有的鬼都在黑暗之中放声哭泣。为什么会这样的呢?
中国唐代学者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这样解释:“(造字以后)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
就是说,人类有了文字记载和文字交流能力以后,可以用来传达心意,记载事情,自然的奥秘也将被一个一个地认识到,所以值得庆贺,天神也为人类高兴,奖励给了人类一场粮食雨。而鬼怪们则知道,人类有了文字,能力就会无限增强,从此以后,人类再也不会安于平淡的日子,欺骗狡诈,争夺杀戮,将由此开始,天下将永无太平的日子,连鬼也会无处藏身,不得安宁,所以鬼怎么可能不哭?
(节选自《仓颉造字鬼神为何哭泣》,文汇网2011年11月2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举青年谈恋爱、写情书而发生误会的例子,说明不能通过写情书的方式谈恋爱。
B. 文字在传情达意方面的缺陷,可以通过文法、艺术等方式弥补,杜绝文字“走样”。
C. 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并不能说明乡下人“愚”,乡下人可以通过面对面的语言来交流。
D. 行话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母亲和孩子之间的语言,是为了让别人听不懂、理解不了。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通过举例论证,论述了利用文字要讲文法和讲艺术,而说话时就可以不用特别注意文法的观点。
B. 材料一通过论证在面对面的社群里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反证出文字存在的不必要性。
C. 材料一以“筛子”“削足适履”等为喻,形象论述了特殊语言的功效和人们力求摆脱语言束缚的观点。
D. 材料二引用唐代学者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关于仓颉造字的论述,论证有力,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符合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中国乡土社会是非常“熟悉”的社会,是“面对面”的社群。
B. 乡下人“在熟人里长大”,生活上互相合作的人几乎是天天见面的。
C. 在乡下,人们相互间用“声气辨人”,所以文字就显得不很必要。
D. 文字是不太完善的工具,等到传真技术发达后,就会废除文字。
4. 根据材料一,谈谈费孝通先生对“文字下乡”持何种态度。
5. 材料一和材料二对“文字”作用的理解有何不同?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表叔(节选)
陈世旭
小弟觉得刚记事时寄住在表叔家的几年,是他一辈子最难忘最快乐的日子。没有之一。
之前,在战场上受伤的爹爹怎样半夜满身是血地从死人堆里爬出来,带着一家人从外省跋山涉水,回到离开快二十年的城市,怎样像叫花子一样找到了表叔的家……都是零零星星听大人说的,只有些模糊印象。
从老码头上岸,路对过就是上水巷口,表叔家在上水巷里。姨公公已经不在,表叔接手做了行医的坐堂郎中。
店堂窄小,正墙一侧是进里屋的门,剩下的墙面上挂了一幅古代医师画像:幽暗的背景上,一个古代老人,酱色的高筒帽,蓝色的大襟袍,瘦脸上神色劳苦心事重重。
画下面的硬木椅上,坐着细瘦的表叔,好像是从画上下来的。
①门外人声嘈杂闹哄哄,门内古炉香烟静如海。
小弟一家住了书房。
爹爹受的伤不在要命的地方,调养了一些日子,渐渐恢复。姆妈要去给表婶帮厨,爹爹要去煎药的作坊打杂。
“要不得!要不得!”
表叔一脸煞白,嘴唇上几根稀疏的胡子簌簌发抖:
“兄嫂这是折煞我啊!”
爹爹之前屁股后面跟着毕恭毕敬的卫兵。若不是亲戚,表叔见了只会侧身走过。
“你不嫌我落魄,我已是三生有幸。我这一家三口要是白吃白住,那就是你折煞我了!”
表叔长叹了口气,说:
“那就劳烦你帮我个忙。”
多年来,表叔手头积攒了许多古代医书没有记载却灵验的民间药方,表叔“劳烦”小弟的爹爹把这些记录抄写成册。爹爹毛笔字写得好,蝇头小楷写出来跟老书上刻印的一样。当年入伍,读书人出身的长官见他年少机灵,就带在身边做勤务,正式教他认字、写字、作诗、学拳,后来就让他做文书,做参谋,上火线,当军官。没想到有一天那笔字派上了用场。
来找表叔的病人,少见穿金戴银、描眉画眼的,多是破衣烂衫、面黄肌瘦的。有的人用瓜菜鱼虾抵医药费,有的人实在两手空空,表叔就“哦”一声了事。不论有钱没钱,表叔都小小心心,轻言细语,偶尔问一声或叮嘱一声,就像悄悄话,生怕惊动了对方。
②表叔三根手指在求医人手腕上一搭,就把病人说得鸡啄米样地点头;几根细针轻轻一扎,腰酸背痛得直哼的人就松了口气;发炎厉害的就“放血”,就是在耳尖上扎出几滴血,疼痛还不如虫子叮一口。
大家都喜欢小弟。小弟乖,不闹,总是不声不响,远远的没见人就见两只忽闪忽闪的大眼睛,姨婆婆叫他“大眼锣”。小弟最喜欢夏天一块儿乘凉的夜晚。正厅靠近天井的位置,大人们手上拿把蒲扇,蒲扇的最大用处,就是做讲故事的道具。表叔医馆的大人,个个都是讲故事的能手。③他们讲的故事,都跟医药相关: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现了“鱼腥草”,霍去病战车前发现了“车前草”,做客官员对对联对出了“丁香”……


展开余下试题闲空的时候,表叔也会来乘凉,讲神农尝百草,讲扁鹊望闻问切,讲阴阳调和……他是医生,却说“是药三分毒”,不到非不得已不用;他是中医,却不讲忌口,也不讲进补。说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草木菜果谷是五部兵权;说丹石无须外求,人身就是炼丹炉;说世上没有包医百病的秘方,凡是卖长生不老药的都不是真医生……听得小弟的大眼睛忽闪忽闪,似懂非懂,但此后终身受益。
在表叔家住下,一晃就是三年。这三年,在小弟这里,好像眨眼就过去了,在爹爹那里,却是度日如年。他每天看上去平静得像井里的水,心里其实像火上的药罐一样煎熬。一个枪林弹雨里出来的大男人,居然长久寄人篱下!半夜三更,他常坐在黑暗中,长吁短叹。
表叔从不买报,也不看报,家里只有医书。每隔几天,爹爹就在接弟弟放学时,去不花钱的报馆看报。一天,看着看着,他的牙齿突然“咯咯”作响,抓着报纸的手很厉害地抖起来。专登广告的那一页有一个告示:
安置抗战失散官兵。
联络人是爹爹的长官。
表叔完全没有爹爹那样强烈的反应,看完报上的那个告示,抿着嘴唇沉默了好久才说:
“兄既是有高就,我也不便挽留了。只是时事纷纭,天道莫测,兄宜三思而行,好自为之。”
很快小弟全家就搬了家。爹爹有了公职后最上心的事,就是举荐表叔。凤凰不能落在鸡窝里,他是医药世家,不该埋没在市井闾巷。恰巧省府卫生厅新设了一个研究所,延聘民间几位有名望的中医药行家,系统编写医典药书,平时还看病,只是不对外。
那天晚上,爹爹在表叔的店堂坐了很久,小弟瞌睡得眼睛都快睁不开了。爹爹一直在劝说表叔去研究所,表叔一直皱着眉,盯着桌上香炉飘忽的轻烟。发了一阵呆,终于说:“待家母康复了再说吧。”爹爹只好起身告辞。
一个平常的日子,姨婆去世了,表叔表婶扶着姨婆婆的灵枢,回了故里。
表叔这一去,再没有回来。
很多年以后,小弟带着爹爹的遗憾,专程去了表叔故里。
表叔住过的草屋已杳无痕迹。他一直在山里行医,布衣草鞋,粗茶淡饭,谦恭谨慎,尽心竭力。
小弟静静地站在山民指点的屋基上,回望被雨雾模糊的山峰。
④一条嵯岈的石路,向山的深处曲折蜿蜒。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巧借古画中的医师形象来刻画表叔的形象,一句“好像是从画上下来的”,也增加了人物的神秘感,引人遐想。
B. 表叔劳烦小弟的爹爹将古代医书没有记载却灵验的民间药方抄写成册,主要是为了传给自己的后人,将来能够以此获利。
C. 对于在表叔家生活的三年,小弟觉得好像眨眼就过去了,爹爹却觉得度日如年,孩子和大人的视角不同,感受自然也不同。
D. 按照中国传统 人伦秩序,“表亲”往往意味着亲属间亲密关系相对疏远,但也正是如此,表叔对小弟一家的帮助愈显可贵。
7. 对文中画横线语句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①运用对比手法,并且独立成段,既能突出表叔家中环境的静谧古朴,也有助于烘托人物形象。
B. 句②详细描写了表叔给病人看病的诸多细节,并运用比喻手法,从侧面展现出表叔医术的高妙之处。
C. 句③处列举医馆 人所讲的故事,既表现出医馆的人高超的讲故事能力,也增添了中医的神秘性。
D. 句④以小弟站在屋基上眺望到的景象收束全文,这种诗意化的结尾,增添了小说的意蕴,引人深思。
8. “弟弟”这一形象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9. 表叔后来拒绝了爹爹 举荐,小说这一情节设计并不突兀,请找出文中的铺垫之处并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左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且称:“琯宰相子,少自树立为醇儒,有大臣体,时论房琯才堪公辅,陛下果委而相之。观其深念主忧,义形于色,然性失于简。酷嗜鼓琴,廷兰托琯门下,贫疾昏老,依倚为非,琯爱惜人情,一至玷污。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涉近讦激,违忤圣心。陛下赦臣百死,再赐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独蒙。”然帝自是不甚省录。
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因客耒阳。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挠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选自《新唐书•杜甫传》,有删改)
10.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为歌A诗B伤时C挠弱D情E不忘君F人G怜其忠云。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客,旅居、寄居,与《送元二使安西》“客舍青青柳色新”中“客”意思不同。
B. 属,写作、撰写,与《后汉书•张衡传》“衡少善属文”中“属”意思相同。
C. 乃,才,与《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中“乃”意思不同。
D. 弥,久长,久远,与成语“欲盖弥彰”“历久弥坚”中“弥”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甫先祖从杜恕、杜预以来,继承儒学保有官位十一代;而杜甫虽年幼聪慧,成年后却生活困顿,为了活得有尊严,渴望继承先祖旧业。
B. 安禄山叛乱,杜甫历经艰难,赶到凤翔拜谒新帝,唐肃宗授予其左拾遗一职;后替获罪的房琯辩解,皇帝发怒,幸得宰相张镐相救得免罪。
C. 杜甫替房琯辩护,认为他不该因小错被罢免,房琯虽性情傲慢,但房琯名誉受损是因他爱惜情谊,受昏聩老迈、仗势为非的门客的牵连。
D. 因为两家是世交,剑南节度使严武对杜甫很友好;杜甫在对方面前放诞不羁,甚至醉酒跳到他床榻上喧嚷,严武因此怀恨在心。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房琯为布衣交,以客董廷兰,罢宰相。
(2)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
14. 南宋陆游赞扬杜甫“文章垂世自一事,忠义凛凛令人思。”材料中哪些事实证明杜甫有“忠义”的美德?请简要概括。


展开余下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西江月
苏轼
序: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①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②,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③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②障泥:马鞘,垂于马两旁以挡泥土。玉驰:良马。骄:马昂首站立。③欹枕:斜枕着。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起调两句中,浅浪映照旷野,淡云若有若无,写景有动有静、有近有远,勾勒出了清幽澄澈 夜色,未写月却处处是月。
B. 上阕后两句中,马鞍还未解下和急于随便躺下“欲醉眠”,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作者与世无争、陶醉山水的忘我之乐。
C. 过片两句中,以借喻手法使“琼瑶”上升到了突出地位,显得更鲜明、生动,再次凸显了月色皎洁,表现出深挚的情感。
D. 收尾两句情感突转,诗人想到被贬黄州,情感复杂,借杜宇的哀鸣声虚写春景,情随景移,又翻出了无尽之景、不尽之意。
16. 本词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于同一年,请简要分析两首词情感态度上 相同之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建设美丽乡村之际,小明借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向同学介绍他老家绿树环绕、清幽僻静的乡下小院,热情邀请他们去游玩。
(2)“猿啼”在古诗中多为哀音,甚是“凄凉”,如杜甫《登高》里的“____________”一句;“猿啼”也不总是哀音,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里的“____________”一句。
(3)化用是对前人文化精髓的吸收、继承和创新,如曹操《短歌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被唐代刘禹锡化用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秋繁露》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甲 ),既是秋收、秋耕、秋种的劳作时令,也是稻谷飘香、蟹肥菊黄、踏秋赏景的大好时节。庆祝丰收的传统古已有之。始于汉代的“秋社”时间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即秋分前后。古人在这一天以歌舞鼓乐、宴聚畅饮表达喜悦和感恩,自制社肉、社糕等食物彼此分享。如今借助中国农民丰收节,人们品尝优质农产品的美味、体验乡村风光的野趣、感受传统农耕文明的魅力,古老节气焕发新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旺盛的生命力愈加彰显。_________的节俗,为自然节律增添人间况味,为节气文化赋予时代新义。乡村电影周、丰收故事会、村歌大赛……如今的农民丰收节,有了更多群众_________的庆祝形式。同贺丰收、致敬耕耘,变化的形式背后,不变的是对劳动的礼赞,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与赓续。
我国农耕文明_________、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传统农业生产的形式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激活农耕文明的优秀基因,让其融入现代生产生活,是文化课题,也是时代考题。节气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无缝衔接”,( 乙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倒计时惊艳亮相,向世界传递“中国式浪漫”;以节气为灵感,重庆大剧院举办“民乐四季”音乐会,将立春、立夏等节气与传统民乐结合,探索音乐表达的时令美感;《二十四节气竹编系列》作品以纯手工制作,在竹编上呈现不同节气对应的太阳黄经度数,实现竹艺之美和文化之美的融合……以保护为前提,探寻包括节气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路径,有助于丰富当代人的精神生活和美学体验。
①感时应物、因时而动,发轫于农耕文明,②是古人观察时令、气候、物候等现象时总结出的时间知识体系,③既指导四时农耕,也调和生活节奏,既孕育东方美学,也涵养文化根脉。④伴随着丰收的喜悦,⑤古老节气奏响今日欢歌,⑥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⑦在润物无声中提高文化的认同。⑧守护好文化内核,⑨激活其时代活力,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更好地启迪智慧、温润心灵。
18. 下列各项中的省略号与本文第二段中的省略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
B. 在生命的高度和广度上,他一直在探索自己的边界,直到他生命戛然而止的那一天……
C. “你还没娶媳妇吧?”“……”他飞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
D. 他返回试验田对那些出现分离的稻株进行研究,高的、矮的、早熟、迟熟……一一做了详尽记录。
19. 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 请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整句。可以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1. 请在文中甲、乙括号处填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 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的改变,往往就是从某一时刻开始的。就像火车在台儿沟停留的这一分钟,改变了山村人们闭塞落后的生活状态;就像香雪为换铅笔盒勇敢踏上火车的这一刹那,改变了香雪对自己和对世界的认知……把握住这些促成改变的时刻,就会给你带来诸多的收获。
你见证过或者经历过怎样的促成改变的时刻?请根据材料,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江苏省连云”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