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中试卷
阅读:7 2025-07-23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国际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卷(逐题解析)
泰山国际学校2024-2025学年期中学情检测
高一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
材料一
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是如此。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孩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例如讲到《诗》时,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家的人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
材料二
“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
在《中庸》中,儒家行“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那么“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了,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行。
孔子践履“孝”这种德行的对象是天,《论语•八佾》讲到,“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道德追寻的是天的使命。对于孔子而言,他的工作就是传天道,兴天道。在《论语•阳货》中,孔子说他不想再说话,但是他的弟子子贡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回答:“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两点:第一,孔子述的是天道,天是最终的创造者;第二,孔子认为自己是天道的述者,子贡则将自己看作孔子思想的述者,孔子践履德行的活动表达了对天的“孝”,而子贡践履德行的活动则表达了对孔子的“孝”。
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儿子对父亲最大的孝是对父亲的志向、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对于孔子而言,他的智力活动是恢复天道,这就是对天尽孝。在孔子那里,“孝”的含义涉及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
浏览完整试题
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的人。孔子对“孝”的理解与柏拉图的早期对话《游叙弗伦》中对“孝”的定义殊途同归。苏格拉底的诘问对象游叙弗伦得出“孝”是公正的部分,“孝”是人类对上帝的侍奉,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哲学活动就是对神灵的侍奉,自己的问答法就是对神灵的侍奉。基于对上帝侍奉的论证,苏格拉底提供的答案就是进行哲学活动是对上帝真正的“孝”。对于哲学活动与孝的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他认为“孝”的对象是真理,而不是上帝。践行“孝”这一德行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寻哲学是为了探寻真理。
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但是每个人对“孝”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研究哲学的方法不同。苏格拉底通过诘问的方式审查人的信念;亚里士多德更多的是通过对前人理论的考察、批判发现真理;孔子则认为从事“孝”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
(摘编自余纪元著,金小燕、韩燕丽译《“述而不作”何以成就孔子?》)
材料三:
“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须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
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
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
(摘编自李杨《“述而不作”与传统教育》)
1.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相关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认为孩子出生后的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故父母死后孩子应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以表感恩。
B. 孔子“述而不作”的思想体现为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并且必须严格遵循其原意。
C. 孔子不只单纯地传述,也会“作”出新东西,《十三经注疏》就是受其影响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D. 因为在《中庸》中对“孝”的解释和“述”相关,所以“述”表达了“孝”的德行。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和子贡践履德行的活动都印证了“述”表达了“孝”的德行这一观点。
B. 亚里士多德认为践行“孝”这一德行活动对象应是真理而不是上帝。
C. 孔子之后,儒家教育遵从“述而不作”的信条,熟记经典成为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
D. 只要转变传统教育中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就会具备创新精神。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孝”的表现的一项是( )
A. 子曰:“三年无改父之道” B.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C.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 D.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4. 简要阐述材料二的论证结构。
5. 孔子“述而不作”的思想及做法,对后世有哪些影响,试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内容分析说明。
【答案】1. C 2. D 3. D
4. 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层层深入,逻辑严密。
先阐述“‘述’表达了‘孝’的德行”;再以有关孔子践履“孝”的言行进行论述;最后,扩而广之,写不同人的不同实践活动,加深论证。
5. “述而不作”有其积极的一面,孔子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对文化经典的传承以及要求学生熟背文化经典都是值得提倡和继承的;但教学中偏重继承,限制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和创新精神,又有局限性。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孔子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错,由材料一第一段“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可知,孔子是解释这一礼制,不是提出这一礼制的人。
B.“必须严格遵循其原意”错,由材料以第一段“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可知,孔子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给予它们新的解释。
D.因果倒置,材料二第二段“‘述’表达了‘孝’ 德行”是因,“在《中庸》中,儒家行‘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是果。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只要……就会……”说法绝对,材料三最后一段“这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强调的是创新精神缺乏的原因,但不能得出转变这一教学方式,学生就会具备创新精神的结论。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A.“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出自《论语》,意思是,如果能够长时间地不改变父亲生前所坚持的准则,就可说做到了孝。是“孝”的表现。
B.出自《孟子》,意思是,在赡养孝敬自己 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是“孝”的表现。
C.出自《礼记•内则》,意思是,父母所爱护的人或事物,作为子女也要同样去爱护它;父母所敬重、尊敬的人或事物,作为子女也同样去尊重它。是“孝”的表现。
D.出自《论语•卫灵公》,意思是,严格地要求和责备自己,而对人则采取宽容的态度,在责备和批评别人的时候应该尽量能够做到和缓宽厚。这是说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不是“孝”的表现。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论证结构上,材料二共有六段。
首先,第一段和第二段,先从“孝”“述”的基本含义入手,得出“……‘述’表达了‘孝’的德行”;
然后,第三至五段,“孔子践履‘孝’这种德行的对象是天”“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的人。孔子对‘孝’的理解与柏拉图的早期对话《游叙弗伦》中对‘孝’的定义殊途同归”是有关孔子践履“孝”的言行;
展开余下试题
最后,第六段“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但是每个人对‘孝’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研究哲学的方法不同”扩而广之,写不同人的不同实践活动,加深论证。
可见材料二采用递进式结构,逻辑清晰,层层深入。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从材料一“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和材料三“‘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然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可知,“述而不作”有积极的一面,孔子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对文化经典的传承以及要求学生熟背文化经典都是值得提倡和继承的;
从材料三“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得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样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可知,“述而不作”强调在教学中偏重继承,限制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和创新精神,又有局限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荣军鞋铺
石钟山
老兵姓吴,一只脚是跛的。吴老兵参加过抗美援朝,那只跛脚就是在朝鲜战场上留下的纪念。
那一年,军营正门口,马路对面,多了一个修鞋铺,起名“荣军鞋铺”,吴老兵便成了这家鞋铺的主人。店内店外就他一个人,戴着一副花镜,低着头,有一缕花白的头发从额头滑下来,认真又执着地修理堆在眼前的鞋。
鞋大都是对面军营里的军官送来的,那些年部队上只有军官才发皮鞋,四年一双,军官们对鞋都很仔细。有时鞋刚发下来,为了防止鞋底磨损,都来他这里钉掌儿。钉了掌儿的皮鞋,穿在脚上,走起路来不仅有声有色,后背也挺得格外直。
荣军鞋铺的窗子上立了块纸壳,纸壳上标明了钉鞋掌的价格,后掌儿两角,前掌儿七角。春夏秋冬,吴老兵把鞋摊摆在门外,身上系了条黑色围裙,低着头、弓着身子,一丝不苟地钉鞋掌。
午休或傍晚,是荣军鞋铺最热闹的时候,三三两两的军人从军营大门里走出来,轻车熟路地来到吴老兵的鞋铺,把鞋放下,亲切地叫一声:“吴师傅,鞋放这了。”这时,吴老兵会半仰起头,交代一句:“把名字写好。”
凡是来过荣军鞋铺的人都知道,吴师傅有个习惯,总会让来人用纸条把钉鞋人的名字写上,放在鞋窠里,这样不会拿乱。
从大院出来的军官们,有时放下鞋并不急着走,而是立在鞋摊前和吴老兵聊一会儿。久了,便知道修鞋的吴师傅是名老兵,而且参过战。聊到兴致处,吴老兵会说几句当年去朝鲜参战的事,他话不多,三言两语后总是适时打住。军官们把吴老兵的故事连缀起来,慢慢地把吴老兵的经历铺展开来——吴老兵叫吴先发,是第二批入朝作战的,参加过第三次和第四次战役,脚就是在第四次战役中受的伤。回国后,他在锅炉厂上班,退休了,就搞起这个鞋摊。
青年军官们连缀起吴老兵的经历后都啧着嘴,眼神里多了崇敬,再称呼吴师傅时,有的叫班长,有的叫老兵,也有人仍称吴师傅。
吴老兵总是在每晚军营响起音乐时收摊。不用问,此时是九点四十,他知道,再过二十分钟,军营的熄灯号就该吹响了。他把摆在门口的工具,还没来得及修的鞋拿到鞋铺里,用一把铁锁把门锁了,推起立在一旁的自行车,跛着脚上车,影子便遁到了暗夜里。有一天吴老兵来到鞋铺门前,像往常一样开门、搬出工具,却猛然发现了异样,抬眼向对面的军营望去,军营安静得出奇。一夜之间,军营里的军人开拔了。那阵子,电视、收音机里天天播放的都是南部战事(对越反击战)。
吴老兵有个收音机,就放在摊位前,他不仅把音量调到最大,还要竖起耳朵来倾听。手里的活儿已经干完了,他并不收摊,仍旧坐在那儿,跟前只有收音机陪伴着他。日子忽悠一下,三个月过去了。他在一天早晨来到鞋摊前,军营突然又热闹起来,又听到了熟悉的军号,还有士兵列队走过的声音。
吴老兵的脸色又活泛起来。这时,军营里有两个军官直奔他的鞋摊而来,报上姓名,他很快在那一排修好的鞋里找到属于他们的鞋,庄重地递过去。
接下来的日子,又有一些军官陆续来取自己的鞋。
日子似乎又回到了从前,他却发现还有十双鞋没人认领。他从鞋窠里把纸条掏出来,姓名清晰,他找了一块比较大的纸壳,依次把这些人的名字写上,立在摊位显眼的地方,希望鞋的主人早点来把它们取走。
一晃,几个月过去了,那十双鞋仍没人来认领。一天,团长来了,站在纸壳前依次把那些名字看了,叹了口气,说:“吴师傅,他们都成了烈士。”说完弯下身子把纸壳反转过来。团长他认识,当营长时就到他这儿来钉鞋。他死死盯着团长的脸,虽然已有预感,但还是觉得有些突然。团长又看了眼玻璃窗后那十双摆放整齐的鞋,说:“鞋就放这儿吧,权当留个念想。”
团长走了,他的目光久久收不回来。
从此,每天打开鞋铺门的第一件事,就是仔细擦拭那十双鞋,然后把它们又庄重地摆到原处,像展览橱窗。①更多时候,他的眼睛先是盯着那没人认领的鞋,随后,眼神定在某一处。
偶然的一天,有两个军官在鞋摊前说起要去南方某省新建的烈士陵园参加纪念仪式……②后来军官走了,他的心也不在了,眼神飘飘地定在天边的某一个地方。
后来,儿子成了他的徒弟。鞋摊前一老一少,叮叮当当的钉鞋声,像二重奏。儿子三十几岁,胡茬儿硬硬地扎在脸上的样子,很硬朗,但修鞋的动作却很温柔,这是父亲要求的。
又过了些时日,鞋摊前突然少了父亲。
南方某省的烈士陵园来了一个老人,背着包袱,不时停下来,从鞋窠里拿出纸条在碑上查对着名字,终于对上一个,他把鞋摆放在烈士墓前,冲着那墓说:“李大生排长,鞋给你送来了。穿上鞋,脚不冷。”
十双鞋,他找了三处墓地,终于都找到了它们的主人,一双双摆好,敬礼。
两个月后,他又回到鞋摊前,儿子修鞋的手艺已经很熟练了,他能腾出空来发呆了。③他经常抬起眼,望着远处的天际,一望就是半晌。
(文章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认真又执着地修理堆在眼前的鞋”这一细节,意在表明吴老兵非常热爱修鞋这一工作。
B. 军官们将刚发的皮鞋交给吴老兵钉上鞋掌,是为了让自己走起路来更具有军人气质。
C. 吴师傅让修鞋人用纸条写上名字放在鞋窠里的习惯,既体现了人物性格特点,也为下文情节埋下伏笔。
D. 吴老兵修鞋的时候就竖起耳朵来倾听收音机,忙完了活,仍然坐着听,这说明他是一个有生活情趣的人。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简要介绍吴老兵,既写出了吴老兵的身体特征和人生经历,确立了其大致形象,也为下文故事的展开做了铺垫。
B. 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如吴老兵听到军营的音乐就收摊,“跛脚上车”“遁到暗夜里”,写出了他的凄惨孤独。
C. 小说通过设置“团长”这个人物,来揭开“那十双鞋仍没人来认领”的谜底,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展开余下试题
D. 小说借助“吴老兵修鞋”这一核心事件,巧妙地将其过去与现在一系列经历串联起来,使结构浑然一体,主题鲜明且意蕴丰富。
8. 小说开头简介了吴老兵的经历,却又在后文让“青年军官们连缀起吴老兵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9. 小说三处画线语句都写到了吴老兵的“眼睛”,分别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活动?请结合文本加以简析。
【答案】6. C 7. B
8. 后文的叙写对开头的简介作了补充,让吴老兵的人生经历更加具体、充实;借青年军官的连缀侧面写出吴老兵不愿讲述过去经历、不事张扬的性格特点。
9. ①表达了吴老兵对牺牲战士的悲痛之情。
②烈士陵园建成,老兵内心难以平静,决定前往祭奠。
③对为国捐躯的烈士们的深切怀念。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意在表明吴老兵非常热爱修鞋这一工作”分析错误。应是表现吴老兵的军人情结。
B.“是为了让自己走起路来更具有军人气质”分析错误。这是为了表现军人对鞋子的爱惜,体现军人的节俭作风。
D.“这说明他是一个有生活情趣的人”分析错误。这一情节是为了说明吴老兵对南方战事的关注以及对前线军人的牵挂。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写出了他的凄惨孤独”分析错误。应是写出了吴老兵对军营生活的留恋,突出强调了老兵的军旅经历。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开头“老兵姓吴,一只脚是跛的。吴老兵参加过抗美援朝,那只跛脚就是在朝鲜战场上留下的纪念”对吴老兵的经历介绍得较为简单,后面“第二批入朝作战的,参加过第三次和第四次战役”是对“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补充,“脚就是在第四次战役中受的伤”是对“那只跛脚就是在朝鲜战场上留下的纪念”的补充,并且还交代“回国后,他在锅炉厂上班,退休了,就搞起这个鞋摊”,让吴老兵的人生经历更加具体、充实,也使小说的情节更加完整。
吴老兵现在只是一个普通的修鞋匠,但是通过青年军官的连缀让读者了解到他更多的人生经历,侧面写出吴老兵不愿讲述过去经历、不事张扬的性格特点。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能力。
第一处,“没人认领的鞋”是牺牲的战士的,他“盯着那没人认领的鞋”表明他对牺牲战士的悲痛之情;“随后,眼神定在某一处”,是他由牺牲的战士想起了以前他参加战争时惨烈的情景,“定”表达出他对过去回忆的投入和专注。
第二处,听到有军官说“要去南方某省新建的烈士陵园参加纪念仪式”后,吴老兵的心也到了南方,“天边的某一个地方”指的就是南方的烈士陵园,“眼神飘飘地定在天边的某一个地方”看出吴老兵已决定到烈士陵园给烈士去送鞋并悼念他们。
第三处,吴老兵从南方回来后,经常发呆,“望着远处的天际,一望就是半晌”,可以看出,他的心里始终想念着烈士,这句话表达了吴老兵对他们的关爱、崇敬之情。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白居易传
(元)辛文房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故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②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存。
(本文有删节)
【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10. 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
A. 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
B. 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
C. 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
D. 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
11. 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中国汉族男性年满二十岁要举行冠礼,表示成年。弱冠,即不到二十岁。白居易就是在尚未成年时得到了顾况的高度称赞。
B. 浮屠,亦作浮图、休屠。古人称佛教徒为浮屠,都是佛陀的异译。后人认为佛陀二字太麻烦,于是简化成了一个字佛。
C. 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乞骸骨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D. 六义,诗经学名词。语出《诗•大序》:“故诗有六义焉: 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文中以此说明白居易的诗语言平易浅切、明畅通俗。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
B. 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C. 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内至宫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播。
D. 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儒、释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
(2)尝科头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
【答案】10. B 11. A
12. D 13. (1)白居易多次因为忠诚耿直遭到排斥,于是就纵情喝酒作诗。被重新任用后,(由于)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所以)做官的心情顿时消沉。
(2)曾经有一次不戴帽子,裸露发髻,像箕一样张开腿盘坐着,谈论佛理,吟咏古诗,十分安然自若的样子。
【解析】
【导语】这篇传记以凝练的笔法勾勒了白居易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作者通过“顾况叹诗”“上疏遭贬”“香山结社”三
上一篇:
苏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下一篇: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国际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卷(无答案)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相关:
关于“山东省泰安”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