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的人。孔子对“孝”的理解与柏拉图的早期对话《游叙弗伦》中对“孝”的定义殊途同归。苏格拉底的诘问对象游叙弗伦得出“孝”是公正的部分,“孝”是人类对上帝的侍奉,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哲学活动就是对神灵的侍奉,自己的问答法就是对神灵的侍奉。基于对上帝侍奉的论证,苏格拉底提供的答案就是进行哲学活动是对上帝真正的“孝”。对于哲学活动与孝的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他认为“孝”的对象是真理,而不是上帝。践行“孝”这一德行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寻哲学是为了探寻真理。 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但是每个人对“孝”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研究哲学的方法不同。苏格拉底通过诘问的方式审查人的信念;亚里士多德更多的是通过对前人理论的考察、批判发现真理;孔子则认为从事“孝”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 (摘编自余纪元著,金小燕、韩燕丽译《“述而不作”何以成就孔子?》) 材料三: “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须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 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 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 (摘编自李杨《“述而不作”与传统教育》) 1.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相关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认为孩子出生后的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故父母死后孩子应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以表感恩。 B. 孔子“述而不作”的思想体现为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并且必须严格遵循其原意。 C. 孔子不只单纯地传述,也会“作”出新东西,《十三经注疏》就是受其影响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D. 因为在《中庸》中对“孝” 解释和“述”相关,所以“述”表达了“孝”的德行。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 一项是( ) A. 孔子和子贡践履德行的活动都印证了“述”表达了“孝”的德行这一观点。 B. 亚里士多德认为践行“孝”这一德行活动对象应是真理而不是上帝。 C. 孔子之后,儒家教育遵从“述而不作” 信条,熟记经典成为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 D. 只要转变传统教育中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就会具备创新精神。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孝”的表现的一项是( ) A. 子曰:“三年无改父之道” B.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C.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 D.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4. 简要阐述材料二的论证结构。 5. 孔子“述而不作”的思想及做法,对后世有哪些影响,试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内容分析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荣军鞋铺 石钟山 老兵姓吴,一只脚是跛的。吴老兵参加过抗美援朝,那只跛脚就是在朝鲜战场上留下的纪念。 那一年,军营正门口,马路对面,多了一个修鞋铺,起名“荣军鞋铺”,吴老兵便成了这家鞋铺的主人。店内店外就他一个人,戴着一副花镜,低着头,有一缕花白的头发从额头滑下来,认真又执着地修理堆在眼前的鞋。 鞋大都是对面军营里的军官送来的,那些年部队上只有军官才发皮鞋,四年一双,军官们对鞋都很仔细。有时鞋刚发下来,为了防止鞋底磨损,都来他这里钉掌儿。钉了掌儿的皮鞋,穿在脚上,走起路来不仅有声有色,后背也挺得格外直。 荣军鞋铺的窗子上立了块纸壳,纸壳上标明了钉鞋掌的价格,后掌儿两角,前掌儿七角。春夏秋冬,吴老兵把鞋摊摆在门外,身上系了条黑色围裙,低着头、弓着身子,一丝不苟地钉鞋掌。 午休或傍晚,是荣军鞋铺最热闹的时候,三三两两的军人从军营大门里走出来,轻车熟路地来到吴老兵的鞋铺,把鞋放下,亲切地叫一声:“吴师傅,鞋放这了。”这时,吴老兵会半仰起头,交代一句:“把名字写好。” 凡是来过荣军鞋铺的人都知道,吴师傅有个习惯,总会让来人用纸条把钉鞋人的名字写上,放在鞋窠里,这样不会拿乱。 从大院出来的军官们,有时放下鞋并不急着走,而是立在鞋摊前和吴老兵聊一会儿。久了,便知道修鞋的吴师傅是名老兵,而且参过战。聊到兴致处,吴老兵会说几句当年去朝鲜参战的事,他话不多,三言两语后总是适时打住。军官们把吴老兵的故事连缀起来,慢慢地把吴老兵的经历铺展开来——吴老兵叫吴先发,是第二批入朝作战的,参加过第三次和第四次战役,脚就是在第四次战役中受的伤。回国后,他在锅炉厂上班,退休了,就搞起这个鞋摊。 青年军官们连缀起吴老兵的经历后都啧着嘴,眼神里多了崇敬,再称呼吴师傅时,有的叫班长,有的叫老兵,也有人仍称吴师傅。 吴老兵总是在每晚军营响起音乐时收摊。不用问,此时是九点四十,他知道,再过二十分钟,军营的熄灯号就该吹响了。他把摆在门口的工具,还没来得及修的鞋拿到鞋铺里,用一把铁锁把门锁了,推起立在一旁的自行车,跛着脚上车,影子便遁到了暗夜里。有一天吴老兵来到鞋铺门前,像往常一样开门、搬出工具,却猛然发现了异样,抬眼向对面的军营望去,军营安静得出奇。一夜之间,军营里的军人开拔了。那阵子,电视、收音机里天天播放的都是南部战事(对越反击战)。 吴老兵有个收音机,就放在摊位前,他不仅把音量调到最大,还要竖起耳朵来倾听。手里的活儿已经干完了,他并不收摊,仍旧坐在那儿,跟前只有收音机陪伴着他。日子忽悠一下,三个月过去了。他在一天早晨来到鞋摊前,军营突然又热闹起来,又听到了熟悉的军号,还有士兵列队走过的声音。
展开余下试题吴老兵的脸色又活泛起来。这时,军营里有两个军官直奔他的鞋摊而来,报上姓名,他很快在那一排修好的鞋里找到属于他们的鞋,庄重地递过去。 接下来的日子,又有一些军官陆续来取自己的鞋。 日子似乎又回到了从前,他却发现还有十双鞋没人认领。他从鞋窠里把纸条掏出来,姓名清晰,他找了一块比较大的纸壳,依次把这些人的名字写上,立在摊位显眼的地方,希望鞋的主人早点来把它们取走。 一晃,几个月过去了,那十双鞋仍没人来认领。一天,团长来了,站在纸壳前依次把那些名字看了,叹了口气,说:“吴师傅,他们都成了烈士。”说完弯下身子把纸壳反转过来。团长他认识,当营长时就到他这儿来钉鞋。他死死盯着团长的脸,虽然已有预感,但还是觉得有些突然。团长又看了眼玻璃窗后那十双摆放整齐的鞋,说:“鞋就放这儿吧,权当留个念想。” 团长走了,他的目光久久收不回来。 从此,每天打开鞋铺门的第一件事,就是仔细擦拭那十双鞋,然后把它们又庄重地摆到原处,像展览橱窗。①更多时候,他的眼睛先是盯着那没人认领的鞋,随后,眼神定在某一处。 偶然的一天,有两个军官在鞋摊前说起要去南方某省新建的烈士陵园参加纪念仪式……②后来军官走了,他的心也不在了,眼神飘飘地定在天边的某一个地方。 后来,儿子成了他的徒弟。鞋摊前一老一少,叮叮当当的钉鞋声,像二重奏。儿子三十几岁,胡茬儿硬硬地扎在脸上的样子,很硬朗,但修鞋的动作却很温柔,这是父亲要求的。 又过了些时日,鞋摊前突然少了父亲。 南方某省的烈士陵园来了一个老人,背着包袱,不时停下来,从鞋窠里拿出纸条在碑上查对着名字,终于对上一个,他把鞋摆放在烈士墓前,冲着那墓说:“李大生排长,鞋给你送来了。穿上鞋,脚不冷。” 十双鞋,他找了三处墓地,终于都找到了它们的主人,一双双摆好,敬礼。 两个月后,他又回到鞋摊前,儿子修鞋的手艺已经很熟练了,他能腾出空来发呆了。③他经常抬起眼,望着远处的天际,一望就是半晌。 (文章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认真又执着地修理堆在眼前 鞋”这一细节,意在表明吴老兵非常热爱修鞋这一工作。 B. 军官们将刚发的皮鞋交给吴老兵钉上鞋掌,是为了让自己走起路来更具有军人气质。 C. 吴师傅让修鞋人用纸条写上名字放在鞋窠里 习惯,既体现了人物性格特点,也为下文情节埋下伏笔。 D. 吴老兵修鞋的时候就竖起耳朵来倾听收音机,忙完了活,仍然坐着听,这说明他是一个有生活情趣的人。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简要介绍吴老兵,既写出了吴老兵的身体特征和人生经历,确立了其大致形象,也为下文故事的展开做了铺垫。 B. 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如吴老兵听到军营的音乐就收摊,“跛脚上车”“遁到暗夜里”,写出了他的凄惨孤独。 C. 小说通过设置“团长”这个人物,来揭开“那十双鞋仍没人来认领”的谜底,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D. 小说借助“吴老兵修鞋”这一核心事件,巧妙地将其过去与现在一系列经历串联起来,使结构浑然一体,主题鲜明且意蕴丰富。 8. 小说开头简介了吴老兵的经历,却又在后文让“青年军官们连缀起吴老兵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9. 小说三处画线语句都写到了吴老兵的“眼睛”,分别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活动?请结合文本加以简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白居易传 (元)辛文房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故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②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存。 (本文有删节) 【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10. 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 A. 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 B. 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 C. 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 D. 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 11. 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中国汉族男性年满二十岁要举行冠礼,表示成年。弱冠,即不到二十岁。白居易就是在尚未成年时得到了顾况的高度称赞。 B. 浮屠,亦作浮图、休屠。古人称佛教徒为浮屠,都是佛陀的异译。后人认为佛陀二字太麻烦,于是简化成了一个字佛。 C. 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乞骸骨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D. 六义,诗经学名词。语出《诗•大序》:“故诗有六义焉: 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文中以此说明白居易的诗语言平易浅切、明畅通俗。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 B. 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C. 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内至宫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播。 D. 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儒、释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 (2)尝科头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夜筝 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 自弹自感暗低容。
展开余下试题弦凝指咽声停处, 别有深情一万重。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明月”二字,不仅点出题目中的“夜”字,还交代了演奏音乐的环境。 B. “紫袖红弦”写出了弹筝人的美好;“自弹自感”连用两个“自”字,写出了女子自娱自乐的情态。 C. “弦凝指咽声停处”化用了“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两句,暗含无声之美。 D. “别有深情一万重”写筝声传达出了弹筝女的丰富情感,效果感人,含蓄慰藉,给人无限遐想。 15. 有学者认为《夜筝》是《琵琶行并序》的一个精妙的缩本。试分析两首诗对音乐的描写手法有何不同。 四、默写题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姚鼐《登泰山记》中,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日观峰西边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雄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苏轼《赤壁赋》中,先以“_______”来慨叹人生短暂,接着又以“_______”对奔流不息的长江表达了羡慕之情。 (3)古诗词写“愁”的笔法多种多样,比如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_______”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描绘愁之无穷无尽;而在《声声慢》(寻寻觅觅)中,“_______”一句直抒胸臆,强烈地表达出愁之无可排解。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九五四年十一月二十三日,马克思的墓地被移到离原墓左后方约六十至七十米处一个较好的位置。马克思墓在整个墓区里显得相当伟岸醒目,硕大的青铜雕像给人一种隽永的感觉,仔细看来,有几个碑文是在破碎后又补救的,显然在整个共产主义运动风起云涌的过程中,这里① 。眼前的马克思墓在经历了岁月飘摇后,依然那么庄严、肃穆、整洁,确实带给我们心灵的震撼。 马克思墓和纪念碑的头像,在我的心目中,是马克思一生所建树的光辉业绩的形象总结。站在这里,我很自然地想起了恩格斯一八八三年三月十七日的著名墓前演说。恩格斯用十分精练的语言,( )。所以,马克思墓实际上有两块碑,一块是看得见的,碑文很简单;一块是看不见的,碑文就是② 。这两块碑相比,③ 。 17.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对马克思划时代的两大理论贡献、创立第一国际等革命实践活动,作了高度评价,并指出他的名望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B. 对马克思的第一国际革命实践活动、创立划时代的两大理论的贡献,作了高度评价,并指出他的名望和著作将永垂不朽。 C. 对马克思的第一国际革命实践活动、创立划时代的两大理论的贡献,作了高度评价,并指出他的英名和著作将永垂不朽。 D. 对马克思划时代的两大理论贡献、创立第一国际等革命实践活动,作了高度评价,并指出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义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南国的时候,我的窗前有那么一块低洼的草地,春天的日子来临,它便会生长许多的小草,甚至开出一些小小的花朵,招引一些蜜蜂在那里抖着金翅嗡嗡地飞。许多小孩子,很喜欢在那块草地上采花或者玩一些他们认为好玩的游戏。这样的日子总是很温暖的,因为阳光、花草和小孩子们,足以把春天装点得美丽而又亲切,让人忍不住掩卷,心驰神往。但是在五月的时节,就会有一场场的雨水降临,雨水把草地旁的冬青树洗得很绿,那种很清凉的绿,并且注满整个的草地。于是孩子们用纸折起小小的洁白的纸船,来到草地那片水洼子上,启航他们的小小的梦想。 唯有月夜,那块草地是完全属于我的。这时候夜安睡了,①___________,映得那水好一片白。在白水之上,忽然有不知来于何处的小蛙,欢快地跌跌地跳跃,仿佛是要把那一轮月儿从水中端详个究竟,或者坐在月儿之上,让月儿浮托它走。小蛙们如同孩子,待它们游戏得尽情的时候,就一齐坐在水上唱歌。那就是在我的生命中离不去的蛙声了。惯于在夜里读书和写作的我,就极爱着那一扇窗,起起伏伏的蛙声,能让我的思绪飘浮,进入这样一个季节深处。 但我却没有了南国的那一扇窗子,羁旅北京的日子长长,我的窗前,纵是也有这样一块草地,一簇绿柳,在春天的阳光里,还会有一树杏花装点。②___________,我看不到小孩子们折纸船的情景。北京是要到七月或者八月才会有雨,那是槐花开放的时节了。北京的雨会与槐花下了一街,一街的槐花雨把整个日子都流淌得芬芬芳芳,但即是这样的雨,仍不会积上一洼水,引来天使一般的小蛙,所以即使雨后有月,它们也在这芬芳里找不到栖落和梳洗的地方。 19. 文中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偶、通感、比喻、拟人 B. 拟人、通感、对比、比喻 C. 比喻、排比、夸张、拟人 D. 比喻、排比、借代、通感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此时北京下的雨会把槐花打落,满街雨水流淌,槐花芬芳”,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六、材料作文 22.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胡双钱是中国大型商用飞机制造首席钳工,他在35年里亲手加工过数十万个精密零件,没出现过一个次品。他用手工打磨出来的零件,精密程度堪比现代化数控车床加工出来的零件。 王津是故宫文物钟表修复师,他修了大半辈子钟表,数百件文物在他手中起死回生。有时,修好一座钟表要花上他好几年时间,每个零件都要经过反复调校,不能有一丝一毫误差。 孟剑锋是传统工艺美术錾刻师,他錾刻的“纯银丝巾果盘”曾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为了制作出完美的作品,他不断改进錾刻工具,反复实验,不允许有一丁点瑕疵。 这些人身上,都体现出了可贵的“工匠精神”。对于“工匠精神”,你有什么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