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7  2025-07-23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
苏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江苏省苏州市期中质量检测•高一语文
(时间:150分钟 满分:160分)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3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贤的道德精神是可以“看见”的
乡贤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资源。费孝通先生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乡土性的中国,对传统文化的追怀必然要重视乡贤文化。
谁是乡贤?或者说谁有资格称为乡贤?大致来说,乡邑有道德声望和卓越建树的人方可称为乡贤。有没有一个标准呢?因时代不同而标准不同,但总的说来,古代标准的尺度,权衡在地方人心,落实在乡贤祠的祭祀上。一个乡邑中人,品学为地方所推崇,死后被题请祀于其乡,入乡贤祠,受春秋致祭,便称乡贤。乡贤文化属于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乡贤所创造的具有人文价值的物质成果和精神财富。当我们称乡邑某前人为“贤”的时候,是包含道德层面的肯定和赞誉的,所以乡贤文化无疑是人文道德建设的重要资源。
清代史学家全祖望对乡贤文化的认知让我们很有启发,他辞官回乡以后,花了很大的精力对乡贤事迹深入发掘,为地方文化谱系建立永存的标识,其目的正如他在《感怀》诗中所说:“古人观世道,首重在人心。天地纵多故,此志终昭森。”这里的人心,是乡贤的道德高度,是一种至善大有、忠贞正直、悲天悯人、推己及物的典型人格。
当然,乡贤文化是一种地方性人文标识,我们评价乡贤文化应有切实的地方视角,以“地方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来观察地方乡贤的道德风范和精神高度,并发掘出其地方文化根性。就此而言,我们可以将乡贤大致分为“当地的贤达”和“与乡邑具有地缘关系的贤达”。前者一般指乡邑士绅,他们在人格精神上保持高风亮节,在为人处世上谨慎谦退,在行为姿态上勇于担当,因此在地方享有很高的威望和信誉,是乡邑发展、稳定、和谐的主导力量。很多地方的文化精英走出了乡邑,但他们从方言音声到性格风尚、观念行为都带有乡园烙印,其实践成果和道德文章可能在更广泛的范围产生影响,但都与其乡园有着天然联系,因此应注意乡贤文化与整个历史传统文化的关系。举例来说,范仲淹的“先忧后乐”思想与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表达出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和道德高度,具有历史的典型意义,如果将其放到吴文化的范畴中,他们都是苏州的乡贤,其思想观念都和苏州乃至江南之地域、人文密切相关,自然属于乡贤文化。
在乡贤的人文道德力量传播影响方面,文献、文物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地方文献是乡贤事迹的载体,地方志中各类《人物志》往往首重乡贤,历代《乡贤考证》类的专书林林总总,谱牒家集更是汗牛充栋。这类文献的收集工作历来受到重视。文物是乡贤文化的物质遗存。庙祠、故居、碑志等故物是乡贤生活和思想的实证,其存在就是一种历史叙述。明人李东阳认为,乡贤与自己同生于一方水土,成长于同样的人文环境,如果知其名、晓其事,目睹其庙祀遗貌,崇敬、仰慕、效法之情就更易产生。这说明,乡贤的道德精神是可以“看见”的,而“看见”能产生感召力,形成亲近感,使人见贤思齐。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乡贤文化的建设上,应该对乡贤文物遗存给予足够的重视。
文献和文物使乡贤的道德精神“看得见”,其实乡贤文化之所以产生影响,除“目染”之外,还在于“耳濡”。基层社会的文化常常通过口耳相传,人们在习得中形成精神熏陶。言偃作为孔子的“南方夫子”的事迹随着常熟“言子巷”的地名而自然为今人默念不忘,范仲淹设义庄、建义学也早已成为民间佳话而流传,周顺昌“好为德于乡”的事迹则与《五人墓碑记》同样深入人心。


浏览完整试题当然,古今文人重视乡贤,努力建构乡贤文化,其化育影响的作用亦不可忽视,这方面的工作应当加大力度。建构乡贤文化,要有足够的地域文化修养,同时以深厚情感投射于乡贤人物,用时代语言和历史逻辑构筑起思想的河床,用可以感知的乡贤事迹铺垫出道德文化的高地。
(选自《新华文摘》2015年版,有删改)
1. 下列有关“乡贤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乡贤”是乡邑有道德声望和卓越建树的人,包含人们对其道德层面的肯定和赞誉,乡贤文化对于地方人文道德建设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B. 乡贤文化也是乡贤的道德精神的具体表现,它是具有人文价值的物质成果和精神财富,具有浓郁的乡土性特征,是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C. 乡贤文化的物质遗存是文物,这些文物的存在能产生感召力,使人见贤思齐。因此,建设乡贤文化,应高度重视对乡贤文物的保护。
D. 乡贤文化的教育作用值得重视,以丰厚的文化修养,深厚的情感投射,时代的语言,历史的逻辑,可感知的乡贤事迹,可铺垫出道德文化的高地。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乡贤包括“在当地的贤达”和“与乡邑具有地缘关系的贤达”,一般前者指在地方享有很高威望的乡邑士绅,后者一般指走出了乡邑的一些文化精英。
B. 乡贤文化的教育作用很早就为学人所认识,清代史学家全祖望深入发掘乡贤事迹,就是要推重至善大有、忠贞正直、悲天悯人等道德品格。
C. 乡贤文化是一种地方文化,在本质上属于中华传统文化,发掘乡贤文化的文化根性,其审视评价的视角其实与一般文化别无两样。
D. 文献、文物使乡贤精神“目染”,名贤故事让乡贤佳话“耳濡”。乡贤文化就这样 通过耳濡目染,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精神熏陶。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贤与同乡邑的人们所处的生活环境、人文环境相同,乡贤的道德精神更容易令人崇敬、仰慕、效法,因此构建乡贤文化意义重大。
B. 离开了乡邑的乡贤,他们的实践成果和道德文章可能在更广泛的范围产生影响, 从而使乡贤文化与整个中华历史传统文化密切相关。
C. 乡贤人文道德力量的传播离不开文献和文物,它们是乡贤文化的文字载体和物质遗存,如果文献流失、文物毁灭,乡贤文化自然就会随之消亡。
D. 乡贤的评判标准既有地域性,亦有时代性。但不管处在哪个地域、哪个时代,品学成就、道德风范、精神高度始终是评判乡贤的重要尺度。
【答案】1. A 2. C
3. C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探讨了乡贤文化在中华传统中的重要性及其实质内涵。乡贤文化不仅是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承载着深厚的人文道德精神。通过乡贤的事迹和文物,乡贤文化的道德精神被传承和感知。文章强调了乡贤文化在地方人文道德建设中的作用,还揭示乡贤与地域和时代的联系,展现其在社会教育中的潜移默化影响。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A.“对于地方人文道德建设有着决定性的作用”错,原文第二段说的是“乡贤文化无疑是人文道德建设的重要资源”,而不是起决定性作用。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其审视评价的视角其实与一般文化别无两样”的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符,文中第四段说“评价乡贤文化应有切实的地方视角,以‘地方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来……”,由此可知,审视评价乡贤文化的视角与一般文化是有区别的。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
C.“如果文献流失、文物毁灭,乡贤文化自然就会随之消亡”错误,说法过于绝对。文中说“文献和文物使乡贤的道德精神‘看得见’,其实乡贤文化之所以产生影响,除‘目染’之外,还在于‘耳濡’”,由此可知,文献流失、文物毁灭只会让乡贤文化无法“看得见”,并不会使其消亡。
故选C。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献给艾青的红玫瑰
曹积三
①十多年过去了,那束红玫瑰,依稀仍在眼前灿灿地绽放着。按说,送仙逝者驾鹤西去,应献白色或黄色的菊花,可我觉得,艾青是浪漫的诗人,更是世俗的反叛者,他一生追逐太阳,为光明战斗,为光明歌唱,献一束充盈着太阳颜色的红玫瑰更为合适。于是,那天,我捧着一束如火的红玫瑰,赶到东四十三条97号艾老的府上送他远行。高瑛大姐欣喜地对我说:“艾青喜欢红玫瑰。”我感到一阵宽慰。后来得知,艾老走后,赶来献花的人络绎不绝,所献之花,满满地拉了两卡车,还没有运完。
②戴红领巾的时候,我因读到《大堰河》,而晓得了艾青。岂料这位可敬的诗人命途多舛。他的诗集一度被图书馆“禁借”,为此,我曾备感困惑和惆怅,但不管有人怎么往他身上泼污水,那些美丽的诗行仍令我的心头发烫。值得庆幸的是,波诡云谲里,虽经七灾八难,他终于挺了过来,如同涅槃的凤凰。然而,直到1988年的初秋,我才得以见到心仪多年的诗人。
③那是一个下午,北影有个剧组开机,约我去写点什么。并告诉我说,拍摄地点在东城丰收胡同21号四合院。到了那里才知道,那是艾青的家。处于京华一隅的这个小院,像是远离尘嚣,别有一番天地,它静谧、安适,特别是那斑红灿烂的花木和葡萄架上缀满的果实,更平添了几分温馨。拍戏,是个扰人的活儿,把原本整洁的院子弄得很凌乱。艾老的夫人高瑛大姐古道热肠,对此毫不介意,还替剧组找东拿西,不停地张罗着……小憩时,她从葡萄架上,剪下葡萄,请大家尝鲜。就在这时,我望见艾老透过书房的窗子,正笑吟吟地望着我们。我急忙去向他问好。
④那天,艾老身著中山装,笑容可掬,热诚得如同相识多年的朋友。我们聊起了电影,他告诉我,他很喜欢电影,在延安的时候,放的是几部苏联的原版影片,一边放,一边由萧三翻译,人们看得津津有味。如今,我们国家的电影进步很大,可惜,他眼力不济了。他说:“银幕,是神奇的王国,可以充分展示才情。艺术家描画人物,表现命运,可以呈现一种诗境和画境,让人羡慕。”我说:“艾老的许多诗,不仅富有哲理,而且有画境,就像一幅幅电影的定格镜头,让人遐想,充满魅力。”他笑了。


展开余下试题⑤艾老夫妇对电影的喜爱与支持,让人心里暖暖的。1990年春天,我编罢《中国影人诗选》,想到这是历史上首部电影人的诗选,序请阳翰笙阳老写就,封面题字非艾老莫属。我便把想法告诉了高瑛大姐,大姐爽快地说:“我去说,艾青肯定会答应的!”艾老果然满足了我的心愿。谁能料想,就在艾老为《中国影人诗选》题签后的第三天,1990年3月21日,他去中纪委招待所参加中国解放区文学书系编委扩大会时,跌倒在洗手间里,右臂不幸骨折。最后,时年八秩高龄的艾老,不得不切除了右肱骨头,装上了人造的假体。此后,再也无法自由运笔,挥毫题字了。《中国影人诗选》竟成为他留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题签!
⑥当我再去拜望艾老时,艾老满面春风,没有因为装了金属假肢而沮丧,尽管有说不出的痛苦,但坚强、坦然、幽默依然。高瑛大姐告诉我,艾老曾与探望他的诗人邹荻帆有过一番苦涩的趣谈,说道:“我这个人真奇怪,1957年打成右派之后,老是在右边出毛病。1959年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场割麦子时,镰刀把右腿膝盖割了个大口子,一个多月不能治,也不能走,更不能打弯,受了很多罪。‘文革’期间,在连队阴暗的地窝子里住了五年多,里面没有电灯,在煤油灯下读‘圣书’,还要写这个写那个,又缺少营养,瞎了右眼。1988年在自己家小院里跌了一跤,右眼眶起了个大包,引起脑血肿。这一次又摔断了右胳膊,真是太巧了,都是发生在右边。”说罢,朗然一笑……
⑦艾老笑谈天灾人祸,风雨淡定,真乃豁达人生!
⑧诗坛的巨人走了,已经13年了,但悠长的岁月抹不去对他的敬重和怀念。这敬重和怀念,就是我们献给他永不凋零的红玫瑰。
4.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诗人艾青深受人们的敬重,这一点从其逝世后,“赶来献花的人络绎不绝”中可见一斑。
B. 诗人艾青命运多舛,其诗集被“禁借”,但他的《大堰河》仍激励着作者奋勇前行。
C. 作者对艾青家中的花木、葡萄架及葡萄的描写,渲染出一种静谧、安适、温馨的氛围。
D. 作者认为,艾青的诗歌和电影有相通之处,富有哲理,画境美,让人遐想,充满魅力。
E. 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多处对高瑛作了生动形象的描写,从侧面突出了艾青的美好品质。
5. 在作者笔下,艾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依据文意,分条概括。
6. 作者运用了哪种叙述方式来写自己与艾青的交往?请结合文意,作简要分析。
7. 结合全文,探究“红玫瑰”的内涵及作用。
【答案】4. BE 5. ①浪漫的诗人、世俗的反叛者、讴歌光明;② 热忱待人;③ 喜爱、支持电影事业;④ 乐观、豁达。
6. 倒叙。①作者先由送红玫瑰参加艾青葬礼写起,②接着写自己与艾青的第一次见面,③再由“当我再去拜望艾老时”过渡,记叙了表现艾青乐观、豁达的性格的两件事,④最后以议论作结。
7. ①内容上,“红玫瑰”既指作者参加艾青葬礼时所送的红玫瑰花,又是艾青“浪漫、反叛世俗、讴歌光明”性格的具体体现,同时,还表达了作者对艾青的敬重和怀念之情。②结构上,文章由红玫瑰开篇,以红玫瑰作结。红玫瑰贯穿全文,是作者行文、抒情的线索,彰显了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对艾青生平和与作者交往的点滴描写,展现了艾青作为诗人的多舛命运和高尚人格。作者通过细腻的叙述笔触,将艾青在恶劣环境中坚韧不屈和幽默豁达的形象生动传递,字里行间流露出深切的敬仰与怀念。红玫瑰作为象征光明与反叛的意象,表达了对艾青一生追逐光明、无畏斗争的颂扬。文章的叙述融合了诗意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使得艾青的卓绝精神在字里行间强烈呼之欲出。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赏析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
B.“但他的《大堰河》仍激励着作者奋勇前行”是对原文第2自然段“我曾备感困惑和惆怅,但不管有人怎么往他身上泼污水,那些美丽的诗行仍令我的心头发烫.值得庆幸的是,波诡云谲里,虽经七灾八难,他终于挺了过来,如同涅 槃的凤凰”内容的误读,文章说的是艾青先生的人生命运,并非是《大堰河》这首诗激励人奋勇前行;
E.“作者运用对比手法”说法有误。在文中,作者并没有运用对比手法。对艾老夫人高瑛的描写与艾青先生的内容并不构成对比关系。
故选BE。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本信息,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①结合第1自然段“可我觉得,艾青是浪漫的诗人,更是世俗的反叛者,他一生追逐太阳,为光明战斗,为光明歌唱”可概括出“浪漫的诗人、世俗的反叛者、讴歌光明”;
结合第4自然段“那天,艾老身著中山装,笑容可掬,热诚得如同相识多年的朋友”,可概括出“热忱待人”;
结合第4自然段“我们聊起了电影,他告诉我,他很喜欢电影……他说:‘银幕,是神奇的王国,可以充分展示才情。艺术家描画人物,表现命运,可以呈现一种诗境和画境,让人羡慕。’”可概括出“喜爱、支持电影事业”;
结合第6自然段“当我再去拜望艾老时,艾老满面春风,没有因为装了金属假肢而沮丧,尽管有说不出的痛苦,但坚强、坦然、幽默依然”,可概括出“乐观、豁达”。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叙述手法的分析判断能力。
全文共8段。
第1段“按说,送仙逝者驾鹤西去,应献白色或黄色的菊花,可我觉得,艾青是浪漫的诗人,更是世俗的反叛者,他一生追逐太阳,为光明战斗,为光明歌唱,献一束充盈着太阳颜色的红玫瑰更为合适”,写作者送红玫瑰参加艾青葬礼。
第2段“戴红领巾的时候,我因读到《大堰河》,而晓得了艾青”“直到1988年的初秋,我才得以见到心仪多年的诗人”,这是过度段,写少年时对艾青仰慕,终于见到了心仪的诗人。
第3段“那是一个下午,北影有个剧组开机,约我去写点什么。并告诉我说,拍摄地点在东城丰收胡同 21号四合院。到了那里才知道,那是艾青的家”,顺理成章写与艾青的第一次见面;
第4段“那天,艾老身着中山装,笑容可掬,热诚得如同相识多年的朋友。我们聊起了电影”写与艾青交谈的过程。
第5段“1990年春天,我编罢《中国影人诗选》,想到这是历史上首部电影人的诗选,序请阳翰笙阳老写就,封面题字非艾青艾老莫属”“1990年3月21日,他去中纪委招待所参加中国解放区文学书系编委扩大会时,跌倒在洗手间里,右臂不幸骨折……《中国影人诗选》竟成为他留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题签”,写作者请艾青题字以及艾青右臂骨折,装上了金属假肢。
第6、7段“当我再去拜望艾老时,艾老满面春风,没有因为装了金属假肢而沮丧,尽管有说不出的痛苦,但坚强、坦然、幽默依然。高瑛大姐告诉我……”写艾青乐观、豁达的性格。
第8段,呼应开头,表达对艾青的敬重、怀念。
纵观全文,由开头参加葬礼,引出关于艾青的回忆,这是倒叙的写法。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物象的内涵及作用的能力。
物象的内涵通常与其特点以及文章中人物的特点及主题有关联;物象的作用可从结构、人物、主题的等方面分析。


展开余下试题①内容上,结合第1段“按说,送仙逝者驾鹤西去,应献白色或黄色的菊花,可我觉得,艾青是浪漫的诗人,更是世俗的反叛者,他一生追逐太阳,为光明战斗,为光明歌唱,献一束充盈着太阳颜色的红玫瑰更为合适”,不难看出,“红玫瑰”指作者参加艾青葬礼时所送的红玫瑰;“红玫瑰”又是艾青“浪漫、反叛世俗、讴歌光明”性格的具体体现。而“红玫瑰”象征的正是艾青的性格、精神与气质,是作者歌颂的艾青的精神品质的集中体现,作者借“红玫瑰”表达了作者对艾青的敬重和怀念。
②“红玫瑰”出现在开头,由它揭示了艾青的形象和性格一浪漫、反叛世俗、讴歌光明”,以下行文写作者与艾青的交往等事件,处处体现了艾青的这种性格和形象。因此,红玫瑰贯穿全文,是作者行文、抒情的线索,彰显了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4题,共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崔衍,字著,深州安平人。父伦,字叙。宝应二年伦以右庶子使吐蕃虏背约留二岁执伦至泾州逼为书约城中降伦不从更囚逻娑城阅六岁终不屈,乃许还。
衍,天宝末擢明经,调富平尉。继母李不慈,伦自吐蕃归,李敝衣以见,问故,曰:“衍不吾给。”伦怒,召衍,将袒而鞭之,衍涕泣无所陈。伦弟殷趋白:“衍所禀举送夫人所,尚何云!”伦悟,繇是谮无入。调清源令,劝民力田,怀附流亡,观察使马燧表其能,徙美原。父卒,事李益谨,岁为李子郃偿负不胜计,故官刺史,妻子仅免饥寒。
历苏、虢二州。虢居陕、华间,而赋数倍入,衍白太重。裴延龄领度支,方聚敛,私谓衍:“前刺史无发明,公当止。”衍不听,复奏:“州部多岩田,又邮传剧道,属岁无秋,民举流亡,不蠲减租额,人无生理。臣见长吏之患,在因循不以闻。不患陛下不忧恤也,患申请不实,不患朝廷不矜贷也。陛下拔臣大州,宁欲视民困而顾望不言哉?”德宗公其言,为诏度支减赋。迁宣歙池观察使,简静为百姓所怀。幕府奏聘皆有名士,后多显于时。卒,年六十九,赠工部尚书。
衍俭约畏法,室无妾媵,禄稍周于亲族,葬埋嫁娶,倚以济者数十家。及卒,不能蕆丧,表诸朝,赐赙帛三百段,米粟称之。
先是,天下以进奉结主恩,州藏耗竭,韦皋、刘赞、裴肃为之倡。赞死,衍代之。旧贡金锡凡十八品,皆倍直市于州,民匮,多逃去,衍至,蠲革之。居十年,啬用度,府库充衍。及穆赞代州,以钱四十万缗假民赋,故虽旱,人不流捐,由衍蓄积有素也。路应为观察使,以衍有惠在民,言状。元和元年,诏书褒美,谥曰懿。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八十九》)
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宝应二年/伦以右庶子使/吐蕃虏背约/留二岁/执伦至泾州/逼为书约城中降/伦不从/更囚逻娑城
B. 宝应二年/伦以右庶子使吐蕃/虏背约/留二岁/执伦至泾州/逼为书约城中降伦/不从/更囚逻娑城
C. 宝应二年/伦以右庶子使吐蕃/虏背约/留二岁/执伦至泾州/逼为书约城中降/伦不从/更囚逻娑城
D. 宝应二年/伦以右庶子使/吐蕃虏背约/留二岁/执伦至泾州/逼为书约城中降伦/不从更/囚逻娑城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崔衍忠孝两全,名动天下。崔衍对自己的继母以德报怨;任宣歙池观察使时,政务简便,被百姓怀念;死后被朝廷加封为工部尚书。
B. 崔衍为民请命,直言敢谏。崔衍奏报虢州赋税太重,请求减免赋税;裴延龄劝崔衍不要没事找事,崔衍依然上书皇帝,陈述本州民众的困窘。
C. 崔衍奖掖人才,勤政爱民。他所选择的属下官员,多为名流;宣州发生旱灾,他从府库中拿出四十万贯钱代百姓交税, 因此宣州人不至于流散。
D. 崔衍严于律己、家风严整。崔衍不仅室无妾媵,而且亲族数十家的葬埋嫁娶都靠他的俸禄周济,以致他去世后穷得连丧葬费都拿不出来。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继母李不慈,伦自吐蕃归,李敝衣以见,问故,曰:“衍不吾给。”
(2)父卒,事李益谨,岁为李子郃偿负不胜计,故官刺史,妻子仅免饥寒。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答案】8. C 9. C
10. (1)(崔衍 )继母李氏不慈善,崔伦从吐蕃回来,李氏穿着破旧的衣服来见崔伦。崔伦问她(这么穿的)原因,李氏说:“崔衍不供给我衣食”。
(2)崔伦去世后,崔衍侍奉李氏更加恭敬,崔衍每年都给李氏所生的儿子崔郃偿还数不清的债务,所以崔衍做官做到江州刺史,而妻子儿女仅仅免受饥寒。
(3)巫医乐师和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然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解析】
【导语】文言文通过生动的叙述展示了崔衍的忠孝、廉洁、直言敢谏的品质,他在政治上敢于为民请命,与权贵对抗,展现出忠诚和勇气,同时对继母的不善待则以德报怨,家庭无妾媵则表现他的廉洁自律与节俭。此外,崔衍奖掖后进,多才出仕,更显其广博的胸怀和选才用人的智慧。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崔伦在宝应二年,以右庶子的身份出使吐蕃,吐蕃违背盟约,将崔伦扣留在吐蕃二年,又把他捉至泾州,逼迫他写信来约城中守将投降,崔伦不听从,又把崔伦囚禁在逻娑城。
“吐蕃”作“使”的宾语,应在其后断句,排除AD;
“伦不从”为主谓结构,句意完整,应在其前断句,排除B。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
C. “他从府库中拿出四十万贯钱代百姓交税”张冠李戴。原文为“及穆赞代州,以钱四十万缗假民赋”,是指穆赞替代崔衍管理宣州时,从府库中拿出四十万贯钱代替百姓交税。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1)“敝”,破旧的;“故”,原因;“衍不吾给”,宾语前置句,应为“衍不给吾”,意思是“崔衍不供给我衣食”。
(2)“谨”,恭敬;“岁”,每年;“负”,债务;“官”,做官。
(3)“之”,这些;“不齿”,不屑;“乃”,竟然。
参考译文:
崔衍,字著,是深州安平人。他的父亲叫崔伦,字叙。崔伦在宝应二年,以右庶子的身份出使吐蕃,吐蕃违背盟约,将崔伦扣留在吐蕃二年,把崔伦捉至泾州,逼迫他写信来约城中守将投降,崔伦不听从,又把崔伦囚禁在逻娑城(今西藏拉萨市),经历六年,崔伦始终不屈服,才允许他回国。
崔衍,天宝末年以明经科登第,调任富平尉。(崔衍的)继母李氏,对崔衍不慈善,崔伦从吐蕃回来,李氏穿着破旧的衣服来见崔伦,崔伦问她(这么穿的)原因,李氏说:“崔衍不供给我衣食。”崔伦大怒,召来崔衍,想要袒露他的后背鞭打他。崔衍哭了,却始终不自己陈述内情。崔伦的弟弟崔殷,闻讯后赶紧前来说:“崔衍每月的俸钱,都送到我嫂子那里了,还说什么崔衍不供给(她)衣食呢!”崔伦才明白(其中隐情)。从此崔伦就不听信李氏的诬陷之言了。崔衍调任清源县令,勉励老百姓耕田,让流亡的百姓归附,观察使马燧上表表彰他的才能,朝廷将他调任美原。崔伦去世后,崔衍侍奉李氏更加恭敬。崔衍每年都给李氏所生的儿子崔郃偿还数不清的债务,所以崔衍官职做到江州刺史,而妻子儿女仅仅免受饥寒(衣食没有富余)。
(崔衍)历任苏、虢二州刺史。虢州地处陕、华二州之间,而赋税却(比其他两州)重了好几倍,崔衍向朝廷禀报赋税太重。当时裴延龄统管度支,正致力于聚敛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苏州市2024”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