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6  2025-07-23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
云南省昆明市光华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逐题解析)
云南省昆明市光华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左上角斜线上。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考试结束,请将答题卡上交,试卷请务必带走并保存好,以便评讲试题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谈到艺术的本质,英国人贝尔认为,伟大的艺术都是“有意味的形式”。艺术创作并不只是把生活复现出来,最根本的是将艺术家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形式化。
早期新诗创作忽视形式、滥用“自由”随意而作的痼疾成了闻一多新诗理论中批判最多的内容之一,在《泰戈尔批判》里,闻一多指出:“于今我们的新诗已经够空虚,够纤弱,够偏重理智,够缺乏形式的了。”在《评本学年〈周刊〉里的新诗》中,闻一多借用鲁品提(Rossetti)的名言来表达自己的诗学主张:“美的灵魂若不附丽于美的形体,便失去了他的美了。”早期诗人都强调诗是诗人情感的“自然流露”,认为是“写”的,不是“做”的,针对这一创作理念,闻一多多次提出自己的异议,主张诗需要“做”,而不是“写”。在《〈冬夜〉评论》里,闻一多谈到“做”诗时艺术加工的必要性:“一切的艺术应该以自然作原料进行加工,要修饰自然的粗犷,还要渗渍人性,提升思想,使之更接近于吾人,然后易于把捉而契合之。”在《诗的格律》中,闻一多对胡适“言语就是诗”的“写”诗观念进行了大胆的批判,他说:“偶然在言语里发现了一点类似诗的节奏,便说言语就是诗,便要打破诗的音节,要它变得和言语一样,这真是诗的自杀政策了。”并进而解释道:“我并不反对用土白做诗,我并且相信土白是我们新诗的领域里一块非常肥沃的土壤,……我们现在要注意的只是土白可以‘做’诗:这‘做’字便说明了土白须要经过一番锻炼选择的工作然后才能成诗。”当然,要想“做”诗变成现实,就得建立一套诗歌创作和鉴赏的美学规范,这或许就是闻一多提出诗的“三美”主张的初衷。
如果说早期缺乏形式规约的中国新诗创作还处于一种自发状态中的话,那么,在闻一多明确提出诗歌建设的“三美”主张以后,中国新诗进入了一个讲究规范化的自觉时代。闻一多对诗歌形式的强调,对诗歌创作需要修饰和打磨的必要性的阐述,标志着中国新诗在创作理念上的某种成熟,体现着诗学的现代性特征。
(节选自李乐平《闻一多对中国新诗理论的贡献》)
材料二:
从表面上看来,格律可从两方面讲:(一)属于视觉方面的;(二)属于听觉方面的。这两类其实又当分开来讲,因为它们是息息相关的。譬如,属于视觉方面的格律有音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属于听觉方面的有格式,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但是没有格式,也就没有节的匀称,没有音尺,也就没有句的均齐。
关于格式,音尺,平仄,韵脚等问题,本刊上已经有饶孟侃先生《论新诗的音节》的两篇文章讨论得很精细了。不过他所讨论的是从听觉方面着眼的。至于视觉方面的两个问题,他却没有提到。当然视觉方面的问题比较占次要的位置。我们的文字是象形的,我们中国人鉴赏文艺的时间,至少有一半的印象是要靠眼睛来传达的。原来文学本是占时间又占空间的一种艺术。既然占了空间,却又不能在视觉上引起一种具体的印象——这是欧洲文字的一个遗憾。我们的文字有了引起这种印象的可能,如果我们不去利用它,真是可惜了。所以新诗采用了西文诗分行写的办法,的确是很有关系的一件事。姑且无论开端的人是有意还是无心的,我们都应该感谢他。因为这一来,我们才觉悟了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浏览完整试题诚然,律诗也是具有建筑美的一种格式;但是同新诗里的建筑美的可能性比起来,可差得多了。律诗永远只有一个格式,但是新诗的格式是层出不穷的。这是律诗与新诗不同的第一点。做律诗无论你的题材是什么,意境是什么,你非得把它挤进这一种规定的格式里去不可,仿佛不拘是男人,女人,大人,小孩,非得穿一种样式的衣服不可。但是新诗的格式是相体裁衣。例如《采莲曲》的格式决不能用来写《昭君出塞》,《铁路行》的格式决不能用来写《最后的坚决》,《三月十八日》的格式决不能用来写《寻找》。在这几首诗里面,谁能指出一首内容与格式,或精神与形体不调和的诗来,我倒愿意听听他的理由。试问这种精神与形体调和的美,在那印板式的律诗里找得出来吗?在那乱杂无章,参差不齐,信手拈来的自由诗里找得出来吗?
律诗的格律与内容不发生关系,新诗的格式是根据内容的精神制造成的,这是它们不同的第二点。律诗的格式是别人替我们定的,新诗的格式可以由我们自己的意志匠心来随时构造。这是它们不同的第三点。有了这三个不同之点,我们应该知道新诗的这种格式是复古还是创新,是进化还是退化。
(节选自闻一多《诗的格律》)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艺术创作最为根本的性质是将艺术家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形式化,并不是把生活复现出来。
B. 闻一多对诗歌形式的强调,体现了诗学的现代性特征,标志着中国新诗在创作理念上的成熟。
C. 闻一多认为,从表面上看,新诗的格律可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来理解,后者为主,前者为次。
D. 在闻一多看来,汉字是象形字,中国人鉴赏文艺的时间,全部的印象都是靠眼睛来传达的。
2. 下列选项不能体现闻一多“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主张”的一项是( )
A. 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闻一多《红烛》)
B. 啊啊!力哟!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C.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徐志摩《再别康桥》)
D. 今夜风静不掀起微波/小星点亮我的桅杆/我要撑进银流的天河/新月张开一片风帆(陈梦家《摇船夜歌》)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泰戈尔批判》等文中,闻一多对中国早期新诗滥用“自由”随意而作的痼疾进行了多次批判。
B. 闻一多的“三美”论,使中国新诗创作从缺乏形式规约的自发状态进入了讲究规范化的自觉时代。
C. 中国最初的新诗尽管不是闻一多所作,但是采用了西文诗分行的形式,已经体现出建筑美的特点。
D. 闻一多强调诗歌的形式,并不是说不注重内容,而是追求诗歌的内在精神与外在形式相调和的美。
4. 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做诗”与“写诗”的不同之处。
5. 材料二中,闻一多先生认为他所倡导的新格律诗与旧体格律诗有哪些不同点?
【答案】1. C 2. B
3. C 4.
①“写诗”强调情感的“自然流露”;“做诗”是对自然生活的加工:对素材的修饰和思想方面的提升。
②“写诗”主张“言语就 诗”,“做诗”要对土语白话加以锻炼选择。
5.
①旧体格律诗永远只有一个格式,新格律诗可以有层出不穷的格式。
②旧体格律诗的格律与内容没有关系,新格律诗的格式是根据内容的精神制造成的。
③旧体格律诗的格式是别人替我们定的,新格律诗的格式由我们自己的意志匠心来随时构造。
【解析】
【导语】本文探讨了新诗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材料一重点阐述闻一多反对“自然流露”的写诗观,主张“做诗”需要艺术加工,提出“三美”主张。材料二则从视觉和听觉两个维度分析新诗格律,强调新诗相比旧体诗在形式与内容上的创新性。呈现了闻一多诗学理论的核心:既重视诗歌的形式美,又追求精神与形体的和谐统一,推动中国新诗规范化发展。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并不是把生活复现出来”错误。材料一说“艺术创作并不只是把生活复现出来”,是“并不只是”,而非“并不是”。
B.“标志着中国新诗在创作理念上的成熟”错误。材料一为“闻一多对诗歌形式的强调,对诗歌创作需要修饰和打磨的必要性的阐述,标志着中国新诗在创作理念上的某种成熟”,可知是“某种成熟”,选项缺少该限制。
D.“中国人鉴赏文艺的时间,全部的印象都是靠眼睛来传达的”错误。材料二原文是“我们中国人鉴赏文艺的时间,至少有一半的印象是要靠眼睛来传达的”,并非“全部”,选项扩大范围。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观点是:我们才觉悟了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A.从音乐美看,押韵(“心”“因”),节奏鲜明;从建筑美看,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能体现闻一多“三美”主张。
B.主要是强调“力”,在格式上比较自由,是自由抒情诗,不能体现闻一多的“三美”主张。
C.从音乐美看,有一定的节奏;从绘画美看,“榆荫下的一潭”“天上虹”“浮藻”“彩虹似的梦”等词语营造出优美的画面;从建筑美看,诗句排列有一定的形式,能体现闻一多“三美”主张。
D.从音乐美看,押韵(“波”“杆”“河”“帆”),节奏和谐;从建筑美看,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能体现闻一多“三美”主张 。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已经体现出建筑美的特点”错误。材料二说“我们的文字有了引起这种印象的可能,如果我们不去利用它,真是可惜了。所以新诗采用了西文诗分行写的办法,的确是很有关系的一件事。姑且无论开端的人是有意还是无心的,我们都应该感谢他。因为这一来,我们才觉悟了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只是说新诗采用西文诗分行写的办法让人们觉悟到有建筑美的可能,具备了能够追求建筑美的基础,不能说最初的新诗就“已经体现出建筑美的特点”。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根据“早期诗人都强调诗是诗人情感的‘自然流露’,认为是‘写’的,不是‘做’的”可知,“写诗”强调情感的“自然流露”,忽视形式,随意而作;根据“闻一多多次提出自己的异议,主张诗需要‘做’”“一切的艺术应该以自然作原料进行加工,要修饰自然的粗犷,还要渗渍人性,提升思想”等可知,“做诗”强调诗人需要对自然生活进行加工,通过对素材的修饰和思想方面的提升,转化为具有思想、艺术价值的诗歌。
②根据“偶然在言语里发现了一点类似诗的节奏,便说言语就是诗,便要打破诗的音节,要它变得和言语一样”“闻一多对胡适‘言语就是诗’的‘写’诗观念进行了大胆的批判”等可知,“写诗”主张“言语就是诗”,不注重对言语的加工,认为只要将日常的话语分行排列就可以成为诗歌;根据“这‘做’字便说明了土白须要经过一番锻炼选择的工作然后才能成诗”可知,“做诗”要对土语白话加以锻炼选择,然后才能成诗,为了把”做“诗变成现实,还需要建立一套诗歌创作和鉴赏的美学规范。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结合“律诗永远只有一个格式,但是新诗的格式是层出不穷的。这是律诗与新诗不同的第一点”可知,旧体格律诗永远只有一个格式,无论题材是什么,意境是什么,非得把它挤进这一种规定的格式里去不可;而新格律诗可以有层出不穷的格式,按照内容与格式,或精神与形体来调和。
②结合“律诗的格律与内容不发生关系,新诗的格式是根据内容的精神制造成的,这是它们不同的第二点”可知,旧体格律诗的格律与内容没有关系,格律是独立于内容之外的一种形式规范;而新格律诗的格式是根据内容的精神制造成的,强调格律与内容的紧密结合,格律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容而存在的。
③结合“律诗的格式是别人替我们定的,新诗的格式可以由我们自己的意志匠心来随时构造。这是它们不同的第三点”可知,旧体格律诗的格式是别人替我们定的,是在长期的诗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历史传承性和权威性,诗人在创作旧体格律诗时,必须遵循这些既定的格式规范,不能随意改变;新格律诗的格式是根据内容的精神制造成的,格式由我们自己的意志匠心来随时构造,诗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和审美追求,自由地设计和创造新的格式。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匠(节选)
葛亮
秋天的时候,我父亲接到了小龙的电话。
小龙说,毛羽,这个老董,差点没把我气死。
父亲问他怎么回事。
他说,馆里昨天开了一个古籍修复的研讨会,请了许多业界有声望的学者。我好心让老董列席,他竟然和那些权威叫起板来。说起来,还是因为馆里来了本清雍正国子监刊本《论语》,很稀见。可是书皮烧毁了一多半,给修复带来很大难度。省外的专家,都主张将整页书皮换掉。没承想老董跟人家轴上了,说什么“不遇良工,宁存故物”,弄得几个专家都下不了台。其中一个,当时就站起身要走,说,我倒要看看,到哪里找这么个“良工”。老董也站起来,说,好,给我一个月,我把这书皮补上。不然,我就从馆里走人,永远离开修书行。你说说看,仪器做了电子配比都没辙。你一个肉眼凡胎,却要跟自己过不去,还立了军令状。毛羽,再想保他,我怕是有心无力了。
父亲找到老董,说,董哥,你怎么应承我的?
老董不说话,闷着头,不吱声。
父亲说,你回头想想,当年你和夏主任那梁子,是怎么结下的。你能回来不容易,为了一本书,值得吗?
老董将手中那把乌黑发亮的竹起子,用一块绒布擦了擦,说,值得。
后来,父亲托了丝绸研究所的朋友,在库房里搜寻,找到了一块绢。这块绢的质地和经纬,都很接近内府绢。但可惜的是,绢是米色的。
老董摸一摸说,毛羽,你是帮了我大忙。剩下的交给我。我把这蓝绢染出来。
父亲说,谈何容易,这染蓝的工艺已经失传了。
老董笑笑,凡蓝五种,皆可为靛。《天工开物》里写着呢,无非“菘、蓼、马、吴、苋”。这造靛的老法子,是师父教会的。我总能将它试出来。
此后很久,没见着老董,听说这蓝染得并不顺利。老董家里,沙发套和桌布、窗帘,都变成了靛蓝色。这是让老董拿去当了实验品。
中秋后,我照旧去老董家练书法。父亲拎了一笼螃蟹给他家。老董说,毛羽,今天放个假。我带孩子出去玩玩。
老董穿了一件卡其布的工作服,肩膀上挎了个军挎。父亲笑笑,也没有多问,只是让我听伯伯的话。
老董就踩着一辆二八型的自行车,带着我,穿过了整个校园。老董踩得不快不慢,中间经过了夫子庙,停下来,给我买了一串糖葫芦。我问老董,伯伯,我们去哪里啊?
老董说,咱们看秋去。
也不知骑了多久,我们在东郊一处颓败的城墙处停住了。
这里是我所不熟悉的南京。萧瑟、空阔,人烟稀少,但是似乎充满了野趣。沿着水塘,生着许多高大的树。枝叶生长蔓延,彼此相接,树冠于是像伞一样张开来。我问,这是什么树?
老董抬着头,也静静地看着,说,橡树。
老董说,这么多年了。这是寿数长的树啊。
老董说,我刚刚到南京的时候,老师傅们就带我到这里来。后来,我每年都来,有时候自己来,有时和人结伴。有一次,我和你爷爷一起来。
你爷爷那次带了画架,就支在那里。老董抬起胳膊,指了指一个地方。那里是一人高的芦苇丛,在微风中摇荡。
你爷爷说,这是个好地方,有难得的风景啊。
他说这个话,已经是三十年前了。
老董的目光,渐渐变得肃穆。他抬起头,喃喃说,老馆长,我带您的后人来了。
我问,伯伯,我们来做什么呢?
老董俯下身,从地上捡起一个东西,放在我手里。那东西浑身毛刺刺的,像个海胆。老董说,收橡碗啊。
我问,橡碗是什么呢?
老董用大拇指,在手里揉捏一下,说,你瞧,橡树结的橡子,熟透了,就掉到地上,壳也爆开了。这壳子就是橡碗。
这时候,忽然从树上跳下来个毛茸茸的东西。定睛一看,原来是一只松鼠。它落到了地上,竟像人一样站起了身,前爪紧紧擒着一颗橡子。看到我们,便慌慌张张地跑远了。
老董说,它也识得宝呢。
我问,橡碗有什么用呢?
老董这才回过神,说,捡回去洗洗干净,在锅里煮到咕嘟响,那汤就是好染料啊。哪朝哪代的旧书,可都补得赢喽。我们这些人啊,一年也盼中秋,不求分月饼吃螃蟹,就盼橡碗熟呢。
我听了恍然大悟,说,原来是为了修书啊,那咱们赶快捡吧。
老董到底把那块蓝绢染出来了。据说送去做光谱检测,色温、光泽度与成分配比率,和古书的原书皮相似度接近百分之九十。也就是说,基本完美地将雍正年间的官刻品复制了出来。
因为本地一家媒体的报道,老董成了修书界的英雄。图书馆要给老董转正,请他参与主持修复文澜阁《四库全书》的工作。老董摇摇头,说,不了,还是原来那样吧,挺好。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董穿了一件卡其色的工作服,肩膀上挎了个军挎”,“踩着一辆二八型的自行车”,是老董生活现状、职业习惯、正直性格的表现。


展开余下试题B. “老董将手中那把乌黑发亮的竹起子,用一块绒布擦了擦,说,值得”,把竹起子擦了又擦,是其沉默的抵抗;说“值得”,是其态度的决然。
C. “我们这些人啊,一年也盼中秋,不求分月饼吃螃蟹,就盼橡碗熟呢。”老董对“橡碗熟”的期盼是对其书匠专业精神的生动注解。
D. “仪器做了电子配比都没辙”,老董却用传统工艺修复了罕见典籍,说明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传统技艺仍有用武之地。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 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龙与“我”父亲毛羽的电话,既介绍了本文故事发生的起因,表现了书匠老董的性格,也为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B. 文中多处用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如写小松鼠跳到地上,“像人一样站起了身,前爪紧紧擒着一颗橡子”,烘托了老董的童心与快乐。
C. 老董带我去“看秋”,拣橡碗的情节充满了抒情色彩,有明显的散文化倾向,为整段选文营造出了一种浪漫诗意的格调。
D. 本文语言疏朗、淡远,简单中蕴含着悠长的韵味,字里行间充满对传统手艺和工匠人的赞美和敬仰之情,如同一首献给书匠的优美抒情诗。
8. 本文画线部分表达了老董怎样的心情?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9. 老董的匠人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答案】6. A 7. B
8. ①多年后面对自己职业起点时的人生感慨;②带老馆长后人重游旧地时,对老前辈的深切怀念;③对岁月如梭,世事沧桑的生命感悟。
9. ①坚持行业规矩。不忘“不遇良工,宁存故物”的古训,为此甚至跟权威叫板。 ②恪守职业操守。敬畏与热爱自己的职业,为了一本书,即使再次失去工作,也认为值得。③修书精益求精。为染蓝绢不断试验,最终完成修复任务。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A. “正直性格的表现”错误,“老董穿了一件卡其色的工作服,肩膀上挎了个军挎”,“踩着一辆二八型的自行车”,是老董生活现状、职业习惯的表现,不能表现正直性格。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B.“烘托了老董的童心与快乐”错误,小松鼠跳到地上,“像人一样站起了身,前爪紧紧擒着一颗橡子”,既渲染了此处的生机与野趣,也说明了小松鼠对橡子的喜爱;老董也如小松鼠一样视橡子为宝物,他寻橡子是为了修复古书,但没有借此烘托“老董的童心与快乐”。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中人物心理情感及变化的能力。
这种题型属于对人物形象的一种局部考查,作答时,首先通读文本,掌握小说情节变化,然后仔细揣摩文中对人物语言、肖像、心理等的刻画,从而把握小说中人物心理情感的变化。
老董带“我”来到橡树林,他说,“我刚刚到南京的时候,老师傅们就带我到这里来”,说明橡树林是老董职业的起点,面对这个职业起点,老董心里充满了对旧时光的感慨之情。
老董带“我”来到橡树林,指给“我”爷爷作画的地方,并且他还清晰记得爷爷当时说的话语,这些都表明老董对前辈的深切怀念。
过去老师傅们把老董带到橡树林,他和“爷爷”也曾经来过橡树林,在这里老董学到了技艺,也有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但距离那时已有三十年,文中说,“他说这个话,已经是三十年前了”,这一句话表明老董内心有一种岁月如梭,世事沧桑的生命感悟。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省外的专家,都主张将整页书皮换掉。没承想老董跟人家轴上了,说什么‘不遇良工,宁存故物”“老董也站起来,说,好,给我一个月,我把这书皮补上。不然,我就从馆里走人,永远离开修书行。你说说看,仪器做了电子配比都没辙。你一个肉眼凡胎,却要跟自己过不去,还立了军令状”可见,为了修复古籍,他敢于反对省外的专家,专家都主张将整页书皮换掉,但他不忘“不遇良工,宁存故物”的古训,坚持行业规矩,为此甚至跟权威叫板。
老董敬畏与热爱自己的职业,通过“父亲”与老董的对话,我们知道老董曾经因为坚持自己的观点和夏主任结下梁子,现在为了修复古书,即使再次失去工作,老董也认为值得,这些都表明老董是一个恪守职业操守的人。
由“此后很久,没见着老董,听说这蓝染得并不顺利。老董家里,沙发套和桌布、窗帘,都变成了靛蓝色。这是让老董拿去当了实验品”“老董到底把那块蓝绢染出来了。据说送去做光谱检测,色温、光泽度与成分配比率,和古书的原书皮相似度接近百分之九十。也就是说,基本完美地将雍正年间的官刻品复制了出来”可见,他修书精益求精,为了染出与古书书皮相近的蓝色,不断试验,最终成功,基本完美地复制了雍正年间的官刻品。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
阅读下面 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居易敏晤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对制策乙等,调盩厔尉,为集贤校理,月中,召入翰林为学士,迁左拾遗。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绛曰:“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若黜之,是箝其口,使自为谋,非所以发扬圣德也。”帝悟,待之如初。后盗杀武元衡,京都震扰。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宰相嫌其出位,不悦。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出为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上言不宜治郡,追贬江州司马。既失志,能顺适所遇。俄转中书舍人。于是天子荒纵宰相不才赏罚失所宜坐视贼无能为居易虽进忠,不见听,乃丐外迁,为杭州刺史。始筑堤捍钱塘湖,钟泄其水,溉田千顷,复浚李泌六井,民赖其汲。居易被遇宪宗时,事无不言,多见听可,然为当路所忌,遂摈斥,所蕴不能施,乃放意文酒。既复用,又皆幼君,偃蹇益不合,居官辄病去,遂无立功名意。东都所居履道里,疏沼种树,构石楼香山,凿八节滩,自号醉吟先生,为之传。暮节惑浮屠道尤甚,至经月不食荤,称香山居士。居易于文章精切,然最工诗。初,颇以规讽得失,及其多,更下偶俗好,至数千篇,当时士人争传。鸡林行贾售其国相,率篇易一金,甚伪者,相辄能辩之。六年,卒,年七十五,赠尚书右仆射,宣宗以诗吊之。遗命薄葬,毋请谥。后敏中为相,请谥,有司曰文。
(节选自《新唐书•白居易传》)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于是天子A荒纵B宰相C不才D赏罚E失所宜F坐视贼无G能为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居易敏晤绝人”与“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两句中的“绝”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B. “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与“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琵琶行(并序)》)两句句式不同。
C. “非所以发扬圣德也”与“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句中“所以”意义和用法相同。
D. “事无不言,多见听可”与“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马说》)两句中“见”意义和用法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云南省昆明”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