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⑦水稻从长江中下游与钱塘江流域完成驯化,逐渐北上南下传入中国各地,又从中国传入境外,向东渡海至日本列岛与朝鲜半岛,向南传入东南亚、南亚等地。随着伊斯兰教在中东、北非以及欧洲传播。英国人第一次接触水稻是在15世纪、17世纪水稻传入北美洲,从这以后,大约一个世纪内水稻在卡罗来纳州以及美国南部、南美洲的沼泽地带迅速生长起来。经过数千年,如今水稻不仅在东亚、东南亚、南亚形成分布优势,而且流向世界各地,成为全世界一半以上人口的基本食粮。今天,我们但凡在地球的某个角落捧起一碗大米饭,它的根都在中国。 ⑧回顾中国农史,无论北方旱地作物粟、黍还是南方水稻,农业是中国送给世界最大的礼物。 (摘编自韩茂莉《水稻是中国送给世界的最大礼物》) 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世界一半以上人口的基本口粮是水稻,使得人们关注水稻生产,重视水稻起源。 B. 虽然丁颖提出中国是世界水稻起源地的观点,但当时的国际学术界还是普遍认为中国水稻是由境外传入的。 C. 遗址年代并不是判断稻作源地的绝对条件,因而将长江中、下游稻作文化列入同一体系之中。 D. 水稻以长江中下游和钱塘江流域为起点,开始了其漫长的旅程,最终走遍世界。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城背溪、彭头山遗址以及玉蟾岩遗址的发现,为“长江中下游说”增添了新证据。 B. “没有放弃旧有的说法”“做了一番折中”,说明专家提出观点是严谨的。 C. 钱塘江流域也被划入水稻起源地共同体中,说明考古发现带给人们的一个惊喜。 D. “最大的礼物”表明,中国在农业发展方面的实力是最强劲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 一项是( ) A. 丁颖的观点被忽略,是因为国际学术界更注重稻作遗址的发现而不是古代文献。 B. 从第三段内容可以看出,考古发现对于人们确定某种作物的起源地具有重要意义。 C. 第五段的内容告诉我们,科学家应该在尊重科学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大胆推断。 D. 水稻 传播过程说明,文明或文化的传播是漫长的,其传播也是必然的。 4. 请梳理分析“认定中国为水稻起源地”之前,人们对水稻起源地的认识过程。 5. 哪些考古发现证明了严文明教授的观点?它们分别从何角度证明这一观点的?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江血[注] 叶雨蒙 直到后半夜冯子恩苏醒了,那时寒风刮得更紧了。向荒坡四周寻望,只见灌丛的暗影在疾风中索索抖动,不见一丝人迹。敌人早已不见了;那么掩护自己的古建禄呢?他怎么样了?狂风的间歇中,他微微抬起头来,忽见距他十几米外地面上有一团暗影,好似一个倒伏的人,他一怔,便挪动着向前爬……真的是古建禄!他扑上去抱住他的歪着的头颅,双手感到了他脸部肌肉的僵硬和冰凉!他走了,这样匆匆忙忙,甚至没来得及与战友说一声再见…… 冯子恩向四周望了一下,之后爬到一处土质稍显松软的地段,用手抠挖地面,却有如摸到一块满是锈砂的生铁。他发愁了。但是必须尽快办好这件事呵,他回转头眺望茫茫的汉江,汉江灰蒙蒙的,岸边蒿草在寒风中唰唰抖动着干枯的茎叶。要是把战友的遗体沉到江里倒不错,等于是水葬了。天蒙蒙亮的时候,冯子恩终于将古建禄运到了封冻的汉江冰面上。他趴在冰上喘息了一阵,之后从右肩取下冲锋枪,检查了一下准星和击发处,还行。好啦,这一回成功在枪! 先安葬战友,再为他复仇! 他望了望江岸开阔地,那条灰白的道路以及那条路后面向坡上缓缓升起的稀疏的灌木丛,此刻显得静悄悄的。风减弱了,灰暗的晨雾在四处弥漫。奇怪,那些兔崽子们都缩到哪儿去了?他愤愤地想。好吧,现在先不管他们,一会他们会来的,一定会叫他们来!他从后腰上取下那颗手榴弹,小心翼翼地拧开弹柄后的盖帽,几秒钟后,手榴弹咝咝冒着青烟划一个弧形落到不远处的江面上。随即便轰然一响,碎冰块和弹片一阵雨似的哗哗落下来。爆炸过后,前方冰面上出现一个窟窿,好像有缕缕水汽向天空升浮着。冯子恩盯着那袅袅飘升的水汽,一点点把战友的遗体推到冰窟前。①水很洁净,呈钢蓝色,汩汩地从冰层下流过。他伸手向冰窟里撩了些江水,擦拭着死者脸上的血迹,同时感到冰凉的江水渐渐漫透了自己的衣服。然后他将古建禄遗体头朝下,一点点送往水中…… 白蒙蒙的晨雾里,那帮端着卡宾枪的美国兵一路跑步奔到江边,一个瘦高个儿的士兵向江面指了指,大概是发现了卧倒的冯子恩吧,呼啦一下,全部卧倒了。 冯子恩没有开枪。他纹丝不动地卧在冰面上,脸贴冰面,忍受着极度的虚弱和伤痛以及冰面上浸漫过来的冰凉的江水。 这样过去好一阵,双方都没有动静。 敌兵们不能断定江面上趴卧的是死人还是活人,到底出了什么事?如果那是个志愿军,刚才的手榴弹爆炸又是怎么一回事?②谁投的?志愿军不会自己炸自己吧? 后来,那个瘦高个子敌兵试探着朝冯子恩打过来一梭子弹,“叭叭叭……”却不见反应。他们放心了,可能是具死尸。敌兵接着又乱放一阵枪,估计即便是活的也让这一阵乱枪打死了。他们一个接一个地从地上爬起来,小心翼翼地走到江面上。 冯子恩右肩中了一弹,大概锁骨被击碎了,鲜血急速流淌下来,在冰面上聚了一滩。其余的子弹都打在他四周的冰面上,打得冰屑四溅。他很瞧不起这帮美国兵,枪法太差啦!他依旧一动不动地趴在冰上,双手在怀里抱紧冲锋枪。其实不用他装死,他也差不多就要死了,血液将要流尽,体力早已耗完,唯有一颗心脏还在跳动…… 敌人成散兵线向他走来,皮靴踩踏着冰面,发出橐橐的响声……近些,再近些……冯子恩用顽强的毅力又坚持了最后几秒钟,之后他缓缓地从怀中向前伸出冲锋枪。 “哒哒哒……”一梭子复仇的子弹从他的枪口呼啸而出。敌兵们惊叫着翻滚倒地。冯子恩痛楚地闭上双眼,知道自己没有射中一个敌人,他的右肩负了伤,几乎无法握枪瞄准了,手指也冻得僵硬难以弯曲。③冲锋枪在他的怀中乱跳,一串子弹打飞了。
展开余下试题一颗子弹也没有了,他拖过冲锋枪在冰上一推,送入冰窟窿,之后他挣扎着翻了两个滚,到了冰窟窿前。敌人开始还击了,子弹刮风似的从他四周掠过,他先将双脚和两条小腿探入江水中,上半身留在冰面上,顿时他感到江流向下拽动他双腿的力量,刺骨的江水浸透了他的腿骨……他知道,这已是他最后的痛苦了,再过一小会儿,他就什么也感觉不到了。他两手按着冰面,使自己的身体继续向江水里下沉。江水浸过了他的臀部,接着又浸过他的腰腹……就在他的头颅入水的一霎间,他抬头向天空望了最后一眼。 ④那时初升的阳光已从东山泻过来,碧蓝而辽阔的天空中有一只雄鹰在静静地盘旋。江岸高耸的山峰上,树林被阳光照亮了…… [注]节选自叶雨蒙长篇纪实小说《汉江血》,作品描写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进行的第三、第四次战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苏醒后的冯子恩寻找战友古建禄开篇,“寒风”“歪着的头颅”“僵硬和冰凉”的遗体共同勾勒出战场的惨烈景象。 B. 冯子恩扔完手榴弹后装死,哪怕敌人朝他打过来一梭子弹也没有丝毫动弹,是为了等敌兵走近后,他能用冲锋枪为战友报仇。 C. 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事,与《百合花》的第一人称叙事相比,本文显得更加客观直白,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D. 本文与《百合花》一样,都是从正面表现战争的激烈和残酷,塑造了视死如归、勇敢无畏的志愿军战士和小通讯员。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富有画面感,极具感染力,“汩汩”一词富有动感,用“钢蓝色”“洁净”的江水“擦拭”死者的血迹,这一细节饱含着冯子恩的深情。 B. 句子②描写了敌人的心理活动,是全知视角下对前文双方僵持情节的补充交代。 C. 句子③用拟人手法描摹冲锋枪不受冯子恩控制的状态,与上文“成功在枪”遥相呼应,“打飞了”暗含着主人公报仇失败的遗憾。 D. 句子④中的景物描写烘托出志愿军战士视死如归的高尚精神风貌,推动情节的发展。 8. 本文与《百合花》同为战争题材的小说,二者塑造的战士形象有什么不同? 9. 小说题目“汉江血”内涵丰富,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选自韩愈《师说》) 材料二: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本无可师,强聚道路交臂之人,曰师曰弟子云者,曾不如童子之师习其句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授以艺术者之有其实也。使师之为道,出于童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下,则是为师者之罪也。 今世以无忌惮相高,张口辄骂欧曾,摇笔即毁朱陆。古人姓氏,道听未审,议论其学术文章,已累幅见于坊书矣。乳儿粉子,轻儇浅躁,动欲越过前人,抗然自命;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盖不特耻为弟子,相率而耻不为师。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昔者孙明复之为师也,以石守道为之弟子执杖屦侍左右明复坐则立,升降拜则扶之,师弟子之礼,若是其重也。故何北山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北山之意,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北山可以为师,避师名而不为,其慎重如此!羲老而失学,欲求为弟子者也,羲其敢冒今世之无耻哉?反昌黎之意,作《续师说》以谢之。 (选自黄宗羲《续师说》)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以石守道为之A弟子B执杖C屦D侍E左右F明复坐G则立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与《前出师表》“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中的“所以”意思相同。 B. “作《师说》以贻之”与《静女》“贻我彤管”中的“贻”意思相同,都指赠送。 C. “已累幅见于坊书矣”与《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中的“于”意思不同。 D. 北面,古代君主坐北朝南,臣子拜见君主则面向北方朝拜,故以“北面”代替臣子的地位,以示臣服。文中以此指弟子行敬师之礼。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人姓氏,道听未审,议论其学术文章,已累幅见于坊书矣”一句,批判当时追名逐利、华而不实的学风。 B. 黄宗羲说“吾惟恐其传也矣”,主要担心 是无才德者为师之风蔓延,在社会上形成不良的学风。 C. 黄宗羲使用何北山 事例,意在说明师弟子之礼,乃庄重之事,为人之师应慎重对待。 D. 黄宗羲“反昌黎之意”作《续师说》,不是反对韩愈提倡的“师道”,而是劝勉世人少浮躁,因此两文都是为了促进“师道”传承。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2)盖不特耻为弟子,相率而耻不为师。 14. 韩愈《师说》与黄宗羲《续师说》都谈到了“师道不传”的现象,主要原因却不一样,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①月姊②满眉颦,更无奈、风姨③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①娟娟:美好的样子。②月姊:月宫中的仙子。③风姨:传说中司风之神。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耕慵织懒”写牛郎织女的情态,一个是懒得耕种,另一个是懒得纺织,双方都盼望着尽快见面,以慰相思之苦。 B. 上阕后两句承接上句的“妒”字,借月中嫦娥之悔恨,风姨之风流善妒突出牛郎织女爱情之可贵。
展开余下试题C. 下阕着力刻画牛郎织女相会时的复杂心态,因时间短暂而由爱生怨,十分无奈。 D. 全词辞无丽藻,语不惊人,通过正面描写深化牛郎织女之爱情悲剧,则是独具匠心的。 16. 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或反衬的艺术手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 道理。 (2)《诗经•邶风•静女》中,男主人公托物寄情,既赞美得到的礼物,更赞美了馈赠礼物的姑娘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水”具有剪切不断、永不停息、无休无止等特点,在古代诗人笔下,“水”成了常见的喻愁对象。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以流水喻愁思的千古佳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欢迎各位‘偷子们’来到厦门公安的啵啵间。”最近,厦门公安“直播带货”普法火出圈。主播们一身警服整齐威武,话术喊得热火朝天,而带的货则全部是法律知识,网友直呼“根本不敢下单”。 直播带货碰上普法宣传,相当上头还毫无违和感。且看这3集“直播带货”普法短视频——“彰显成功的24K纯金手表,偷了就是三年以上十年以下刑期,刑不刑!”“吸毒时间越长人越憔悴,吸毒5年人直接吸没”…… (1) ,法律知识瞬间变得通俗易懂,普法途径瞬间变得创新有效,网友纷纷感慨“知识就这么水灵灵地进入了大脑”。 扩大全社会法治观念,民众知法敬法懂法是基础,下大力气做好普法工作尤为必要。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普法方式( ① )——贴海报、发传单、拉横幅等,各地投放力度不小,但效果( ② ),没有产生很好的效果。更重要的是, (2) ,这也意味着普通人理解起来存在一定困难。正如此前频频引发争议的“轻伤不轻,重伤很重”,以及被人误解为法外开恩的“能不捕的不捕、能不诉的不诉”,诸如此类的争议背后,是公众的朴素认知与专业术语表达之间的( ③ )。这个角度上,在传播渠道、宣传方式空前丰富的今天,更加呼唤专业且接地气的普法形式,打破知识与公众的隔阂。 法者,治之端也。近些年, (3) 。比如,有的地方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将“双语普法”融入民族节庆,用老百姓听得懂的“法治语言”释法说理。期待还有更多有质量、有温度的宣传精品出圈,让“法”触手可及。 “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法治中国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做好普法、以案释法,办事依法、遇事找法的理念才会更加深入人心。 18. 下列依次填入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的( ) A. 另辟蹊径 不温不火 迥然不同 B. 另辟蹊径 收效甚微 大同小异 C. 墨守成规 不温不火 迥然不同 D. 墨守成规 收效甚微 大同小异 19. 文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且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扛起相机就是兵,换装七套,挑战一天拍完一个月朋友圈”。继“精装的朋友圈VS毛坯的人生”火了以后,“预制朋友圈”成为社交媒介新的热点,并在十一长假前夕,再度引起热议。 预制朋友圈的兴起,反映出了人们在社交焦虑下的无奈选择。在社交媒体上,人们一边渴望被了解,一边处于巨大的社交压力之下,担心自己的分享不够精彩、不够有趣,被边缘化。因而希望通过不断更新状态,以维持自己的社交形象。 然而,朋友圈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即时性和真实性。不同于传统的社交模式中人们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来建立和维护关系,在现实联系减弱的情况下,人们更倾向于在网络上寻求链接,朋友圈便成为了评价和理解他人的重要依据。这种基于虚拟内容的社交关系,看似紧密实则疏离。而预制内容往往缺乏即时反馈和情感交流的真实感。当人们发布预制朋友圈时,他们可能并不处于当时所描述的状态或情境中,这种时空的错位使得朋友圈失去了其原有的情感价值。 预制朋友圈的兴起也引发了我们对社交媒体上互动的本质与价值的思考。一方面,预制朋友圈让我们以一种更加从容和自信的态度去面对社交媒体的互动;另一方面,也让我们开始反思社交媒体作为现实生活的延伸和补充,在人际交往中的真正作用和价值。当预制朋友圈成为主流,我们还能从中感受到朋友们的真实情感和生活状态吗?当朋友圈的内容越来越偏离真实生活时,我们还能从中找到那份最初的纯真和真诚吗? 美国作家尼古拉斯•卡尔曾说:“在数字的世界里,人们展示的不是生活,而是对生活的诠释。”认识到预制朋友圈只是社交媒体上的一种表达方式,而非生活的全部,我们应保持对生活的感知与表达能力,珍惜与亲朋好友之间的真实交流,让社交媒体成为连接现实与虚拟世界的桥梁而非隔阂。毕竟,朋友圈可以“修饰”和“加工”,而真实的生活是无法预演的。 21. 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冒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 B. 回忆起这段往事,钟扬的妻子也感叹:“他在这方面的知识储备非常充足。” C. 他们一生最崇敬的只有两种人:一是国家领导人,一是当地的秦腔名角。 D. 张华当了医生,我当了教师:我们都拥有自己热爱的职业。 22. 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青春是一个短暂的美梦;也有人说,青春的芬芳是永恒的。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文体不限,诗歌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