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5  2025-07-23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
浙江省杭州市钱塘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绝密★考试结束前
2024学年第一学期钱塘联盟期中联考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7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水稻与小麦、玉米并列为三大粮食作物。当今世界,一半以上人口以稻米为生,正因如此,人们不仅关注当下水稻生产,也将视线投向水稻的起源。
②西方语言中“稻”的词源来自印度梵语,且印度也是野生水稻分布比较集中的地方,于是印度为水稻起源地的说法就此流行起来。此后,随着东南亚以及中国发现大量野生水稻,新的观点也相伴而生。1952年美国地理学家索尔提出,水稻的初始驯化中心在东南亚。索尔这一观点问世不久,西方学者随即质疑并加以否定。尽管早在20世纪20年代水稻专家丁颖就利用中国古代文献记载提出中国是世界水稻起源地的观点,但在长江中下游陆续发现距今7000年的稻作遗址之前,国际学术界始终认为中国水稻是由境外传入的,忽略了丁颖的研究。
③扭转局面的变化得益于考古发现:20世纪50年代湖北京山屈家岭、重庆巫山大溪发现水稻遗址,此后20多年内中国各地陆续发现水稻遗址达90处,其中长江中下游地区有近70处,尤其是距今7000年的浙江河姆渡水稻遗址,以及浙江桐乡市罗家角遗址的发现,震动了整个学术界。面对这些发现,学术界不再否认中国为水稻起源地,但也没有放弃旧有的说法。国外一些学者又做了一番折中,提出印度奥里萨邦或中国南方的珠江三角洲等低湿平原沼泽地带可能是栽培稻最初的培育地;日本农学家渡部忠世则主张起源于印度阿萨姆至中国云南的山丘地带。
④认定水稻起源地为中国,决定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考古发现。这时原本认为距今7000年的印度、泰国稻作遗址因测年有误,失去了作为水稻起源地的竞争力,而中国境内却陆续发现水稻遗址。20世纪80年代,我们发现了距今9000—7500年的湖北宜昌城背溪遗址、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且两处遗址均有稻谷遗存;2004年我们在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发现了距今1.8万~1.4万年的人工栽培稻,这是目前所知世界最早的稻谷遗存。“长江中下游说”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共同认定的事实。
⑤水稻起源于中国已成共识,但由于各地稻作遗址的年代不同,一些学者认为起源于长江中游,另一些学者认为起源于长江下游。面对这一分歧,北京大学严文明主张长江中下游共同起源说,并强调确定稻作源地,遗址年代并不是绝对条件。城背溪、彭头山等长江中游地段遗址比距今7000—5000年的河姆渡遗址要早,其稻作水平也比河姆渡遗址的稻作水平低得多。依照稻作发展规律,位于长江下游的河姆渡遗址之前也应该存在一个类似彭头山稻作农业的低水平阶段,其中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河姆渡文化之前应有更低级的稻作农业,其时间必然早于距今7000年;其二,若存在这样一个文化层,长江中下游即不因年代而有早晚之分,无论城背溪、彭头山等长江中游稻作文化信息顺江传向下游,还是自下游逆江传向中游,总之,长江中下游稻作文化处于同一体系之中。
⑥大约2001年,浙江萧山境内发现距今8000年的跨湖桥遗址,遗址中的稻谷“是从当地野生稻驯化起来的原始性古栽培稻”。浙江省浦江县黄宅镇发现距今11000—9000年的上山遗址,该遗址出土的夹碳陶片的表面,发现较多的稻壳印痕,胎土中夹杂大量的稻壳。对陶片取样进行的植物硅酸体分析显示,这是经过人类选择的早期栽培稻。这些遗址年代都在河姆渡遗址之前,它们的发现拉平了长江中下游之间稻作时间与稻作发展水平的距离,不仅证实了严文明的观点,也从空间上将长江中下游与钱塘江流域划入水稻起源地共同体中。


浏览完整试题⑦水稻从长江中下游与钱塘江流域完成驯化,逐渐北上南下传入中国各地,又从中国传入境外,向东渡海至日本列岛与朝鲜半岛,向南传入东南亚、南亚等地。随着伊斯兰教在中东、北非以及欧洲传播。英国人第一次接触水稻是在15世纪、17世纪水稻传入北美洲,从这以后,大约一个世纪内水稻在卡罗来纳州以及美国南部、南美洲的沼泽地带迅速生长起来。经过数千年,如今水稻不仅在东亚、东南亚、南亚形成分布优势,而且流向世界各地,成为全世界一半以上人口的基本食粮。今天,我们但凡在地球的某个角落捧起一碗大米饭,它的根都在中国。
⑧回顾中国农史,无论北方旱地作物粟、黍还是南方水稻,农业是中国送给世界最大的礼物。
(摘编自韩茂莉《水稻是中国送给世界的最大礼物》)
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世界一半以上人口的基本口粮是水稻,使得人们关注水稻生产,重视水稻起源。
B. 虽然丁颖提出中国是世界水稻起源地的观点,但当时的国际学术界还是普遍认为中国水稻是由境外传入的。
C. 遗址年代并不是判断稻作源地的绝对条件,因而将长江中、下游稻作文化列入同一体系之中。
D. 水稻以长江中下游和钱塘江流域为起点,开始了其漫长的旅程,最终走遍世界。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城背溪、彭头山遗址以及玉蟾岩遗址的发现,为“长江中下游说”增添了新证据。
B. “没有放弃旧有的说法”“做了一番折中”,说明专家提出观点是严谨的。
C. 钱塘江流域也被划入水稻起源地共同体中,说明考古发现带给人们的一个惊喜。
D. “最大的礼物”表明,中国在农业发展方面的实力是最强劲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丁颖的观点被忽略,是因为国际学术界更注重稻作遗址的发现而不是古代文献。
B. 从第三段内容可以看出,考古发现对于人们确定某种作物的起源地具有重要意义。
C. 第五段的内容告诉我们,科学家应该在尊重科学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大胆推断。
D. 水稻的传播过程说明,文明或文化的传播是漫长的,其传播也是必然的。
4. 请梳理分析“认定中国为水稻起源地”之前,人们对水稻起源地的认识过程。
5. 哪些考古发现证明了严文明教授的观点?它们分别从何角度证明这一观点的?
【答案】1. C 2. D
3. A 4. ①最早认为水稻起源于印度。
②20世纪20年代丁颖提出水稻起源于中国的观点,被学术界忽略。
③1952年。索尔提出水稻的初始驯化中心在东南亚,被学术界否定。
④20世纪70年代后,学术界出现了印度、中国共有起源说。
5. 跨湖桥遗址、上山遗址时间早于距今7000年(从时间角度证明),它们属于早期栽培稻或原始性古栽培稻,是更低级的稻作农业(从稻作文化水平角度证明),这一文化层的存在证明了严文明教授的观点。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详实的考古发现和学术观点,系统梳理了水稻起源的研究历程。文章不仅展示了从印度到中国的学术争议,还强调了考古证据在推翻旧说、确立新论中的关键作用。严文明的长江中下游共同起源说,得到了跨湖桥、上山遗址等新发现的支撑,进一步巩固了中国作为水稻起源地的地位。文章结构清晰,论据充分,展现了科学研究的严谨性与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因而将长江中、下游稻作文化列入同一体系之中”错误,原文第⑤段提到“北京大学严文明主张长江中下游共同起源说,并强调确定稻作源地,遗址年代并不是绝对条件”,“遗址年代并不是判断稻作源地的绝对条件”是严文明教授的观点,而“将长江中、下游稻作文化列入同一体系之中”是基于对稻作发展规律的分析,即长江下游的河姆渡遗址之前应该存在类似长江中游低水平稻作阶段,二者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推断和辨析的能力。
D.“中国在农业发展方面的实力是最强劲的”错误,原文第⑧段“回顾中国农史,无论北方旱地作物粟、黍还是南方水稻,农业是中国送给世界最大的礼物”,“最大的礼物”“最大的礼物”是针对“农业是中国送给世界最大的礼物”而言,强调的是中国农业对世界的贡献大,而不是说中国在农业发展方面的实力最强劲。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推断的能力。
A.“是因为国际学术界更注重稻作遗址的发现而不是古代文献”错误,原文第②段“尽管早在20世纪20年代水稻专家丁颖就利用中国古代文献记载提出中国是世界水稻起源地的观点,但在长江中下游陆续发现距今7000年的稻作遗址之前,国际学术界始终认为中国水稻是由境外传入的,忽略了丁颖的研究”,原文的意思是由于缺少实物证据,国际学术界不认可丁颖的研究,并没有体现“界更注重稻作遗址的发现而不是古代文献”。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从原文第②段“西方语言中‘稻’的词源来自印度梵语,且印度也是野生水稻分布比较集中的地方,于是印度为水稻起源地的说法就此流行起来”可知,最早人们认为水稻起源于印度。
②原文第②段“尽管早在20世纪20年代水稻专家丁颖就利用中国古代文献记载提出中国是世界水稻起源地的观点,但在长江中下游陆续发现距今7000年的稻作遗址之前,国际学术界始终认为中国水稻是由境外传入的,忽略了丁颖的研究”,表明20世纪20年代丁颖提出水稻起源于中国的观点,但被学术界忽略。
③原文第②段“1952年美国地理学家索尔提出,水稻的初始驯化中心在东南亚。索尔这一观点问世不久,西方学者随即质疑并加以否定”,说明1952年索尔提出水稻的初始驯化中心在东南亚,后被学术界否定。
④原文第③段“面对这些发现,学术界不再否认中国为水稻起源地,但也没有放弃旧有的说法。国外一些学者又做了一番折中,提出印度奥里萨邦或中国南方的珠江三角洲等低湿平原沼泽地带可能是栽培稻最初的培育地;日本农学家渡部忠世则主张起源于印度阿萨姆至中国云南的山丘地带”,可知20世纪70年代后,学术界出现了印度、中国共有起源说。


展开余下试题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时间角度证明:原文第⑥段“大约2001年,浙江萧山境内发现距今8000年的跨湖桥遗址,遗址中的稻谷‘是从当地野生稻驯化起来的原始性古栽培稻’。浙江省浦江县黄宅镇发现距今11000—9000年的上山遗址,该遗址出土的夹碳陶片的表面,发现较多的稻壳印痕,胎土中夹杂大量的稻壳。对陶片取样进行的植物硅酸体分析显示,这是经过人类选择的早期栽培稻”,这些遗址时间早于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遗址,从时间角度证明了严文明教授所说的河姆渡文化之前应有更低级的稻作农业,且时间必然早于距今7000年。
稻作文化水平角度证明:跨湖桥遗址的稻谷是“原始性古栽培稻”,上山遗址的稻谷是“经过人类选择的早期栽培稻”,它们属于早期栽培稻或原始性古栽培稻,是更低级的稻作农业,从稻作文化水平角度证明了严文明教授的观点,即长江中下游稻作文化处于同一体系之中,不因年代而有早晚之分 。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江血[注]
叶雨蒙
直到后半夜冯子恩苏醒了,那时寒风刮得更紧了。向荒坡四周寻望,只见灌丛的暗影在疾风中索索抖动,不见一丝人迹。敌人早已不见了;那么掩护自己的古建禄呢?他怎么样了?狂风的间歇中,他微微抬起头来,忽见距他十几米外地面上有一团暗影,好似一个倒伏的人,他一怔,便挪动着向前爬……真的是古建禄!他扑上去抱住他的歪着的头颅,双手感到了他脸部肌肉的僵硬和冰凉!他走了,这样匆匆忙忙,甚至没来得及与战友说一声再见……
冯子恩向四周望了一下,之后爬到一处土质稍显松软的地段,用手抠挖地面,却有如摸到一块满是锈砂的生铁。他发愁了。但是必须尽快办好这件事呵,他回转头眺望茫茫的汉江,汉江灰蒙蒙的,岸边蒿草在寒风中唰唰抖动着干枯的茎叶。要是把战友的遗体沉到江里倒不错,等于是水葬了。天蒙蒙亮的时候,冯子恩终于将古建禄运到了封冻的汉江冰面上。他趴在冰上喘息了一阵,之后从右肩取下冲锋枪,检查了一下准星和击发处,还行。好啦,这一回成功在枪!
先安葬战友,再为他复仇!
他望了望江岸开阔地,那条灰白的道路以及那条路后面向坡上缓缓升起的稀疏的灌木丛,此刻显得静悄悄的。风减弱了,灰暗的晨雾在四处弥漫。奇怪,那些兔崽子们都缩到哪儿去了?他愤愤地想。好吧,现在先不管他们,一会他们会来的,一定会叫他们来!他从后腰上取下那颗手榴弹,小心翼翼地拧开弹柄后的盖帽,几秒钟后,手榴弹咝咝冒着青烟划一个弧形落到不远处的江面上。随即便轰然一响,碎冰块和弹片一阵雨似的哗哗落下来。爆炸过后,前方冰面上出现一个窟窿,好像有缕缕水汽向天空升浮着。冯子恩盯着那袅袅飘升的水汽,一点点把战友的遗体推到冰窟前。①水很洁净,呈钢蓝色,汩汩地从冰层下流过。他伸手向冰窟里撩了些江水,擦拭着死者脸上的血迹,同时感到冰凉的江水渐渐漫透了自己的衣服。然后他将古建禄遗体头朝下,一点点送往水中……
白蒙蒙的晨雾里,那帮端着卡宾枪的美国兵一路跑步奔到江边,一个瘦高个儿的士兵向江面指了指,大概是发现了卧倒的冯子恩吧,呼啦一下,全部卧倒了。
冯子恩没有开枪。他纹丝不动地卧在冰面上,脸贴冰面,忍受着极度的虚弱和伤痛以及冰面上浸漫过来的冰凉的江水。
这样过去好一阵,双方都没有动静。
敌兵们不能断定江面上趴卧的是死人还是活人,到底出了什么事?如果那是个志愿军,刚才的手榴弹爆炸又是怎么一回事?②谁投的?志愿军不会自己炸自己吧?
后来,那个瘦高个子敌兵试探着朝冯子恩打过来一梭子弹,“叭叭叭……”却不见反应。他们放心了,可能是具死尸。敌兵接着又乱放一阵枪,估计即便是活的也让这一阵乱枪打死了。他们一个接一个地从地上爬起来,小心翼翼地走到江面上。
冯子恩右肩中了一弹,大概锁骨被击碎了,鲜血急速流淌下来,在冰面上聚了一滩。其余的子弹都打在他四周的冰面上,打得冰屑四溅。他很瞧不起这帮美国兵,枪法太差啦!他依旧一动不动地趴在冰上,双手在怀里抱紧冲锋枪。其实不用他装死,他也差不多就要死了,血液将要流尽,体力早已耗完,唯有一颗心脏还在跳动……
敌人成散兵线向他走来,皮靴踩踏着冰面,发出橐橐的响声……近些,再近些……冯子恩用顽强的毅力又坚持了最后几秒钟,之后他缓缓地从怀中向前伸出冲锋枪。
“哒哒哒……”一梭子复仇的子弹从他的枪口呼啸而出。敌兵们惊叫着翻滚倒地。冯子恩痛楚地闭上双眼,知道自己没有射中一个敌人,他的右肩负了伤,几乎无法握枪瞄准了,手指也冻得僵硬难以弯曲。③冲锋枪在他的怀中乱跳,一串子弹打飞了。
一颗子弹也没有了,他拖过冲锋枪在冰上一推,送入冰窟窿,之后他挣扎着翻了两个滚,到了冰窟窿前。敌人开始还击了,子弹刮风似的从他四周掠过,他先将双脚和两条小腿探入江水中,上半身留在冰面上,顿时他感到江流向下拽动他双腿的力量,刺骨的江水浸透了他的腿骨……他知道,这已是他最后的痛苦了,再过一小会儿,他就什么也感觉不到了。他两手按着冰面,使自己的身体继续向江水里下沉。江水浸过了他的臀部,接着又浸过他的腰腹……就在他的头颅入水的一霎间,他抬头向天空望了最后一眼。
④那时初升的阳光已从东山泻过来,碧蓝而辽阔的天空中有一只雄鹰在静静地盘旋。江岸高耸的山峰上,树林被阳光照亮了……
[注]节选自叶雨蒙长篇纪实小说《汉江血》,作品描写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进行的第三、第四次战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苏醒后的冯子恩寻找战友古建禄开篇,“寒风”“歪着的头颅”“僵硬和冰凉”的遗体共同勾勒出战场的惨烈景象。
B. 冯子恩扔完手榴弹后装死,哪怕敌人朝他打过来一梭子弹也没有丝毫动弹,是为了等敌兵走近后,他能用冲锋枪为战友报仇。
C. 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事,与《百合花》的第一人称叙事相比,本文显得更加客观直白,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D. 本文与《百合花》一样,都是从正面表现战争的激烈和残酷,塑造了视死如归、勇敢无畏的志愿军战士和小通讯员。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富有画面感,极具感染力,“汩汩”一词富有动感,用“钢蓝色”“洁净”的江水“擦拭”死者的血迹,这一细节饱含着冯子恩的深情。
B. 句子②描写了敌人 心理活动,是全知视角下对前文双方僵持情节的补充交代。
C. 句子③用拟人手法描摹冲锋枪不受冯子恩控制的状态,与上文“成功在枪”遥相呼应,“打飞了”暗含着主人公报仇失败的遗憾。
D. 句子④中的景物描写烘托出志愿军战士视死如归的高尚精神风貌,推动情节的发展。
8. 本文与《百合花》同为战争题材的小说,二者塑造的战士形象有什么不同?
9. 小说题目“汉江血”内涵丰富,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6. D 7. D
8. ①身份不同:冯子恩是前线打仗的战士,小战士是通讯员。
②个性不同:冯子恩成熟,刚毅,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小战士纯真,稚嫩。
9. ①这是发生在朝鲜汉江的一场血战,“血”字体现战斗的惨烈,文章主人公在汉江战斗中流血牺牲;②表现出志愿军战士不畏强敌、视死如归的铁血精神。


展开余下试题【解析】
【导语】本节选自《汉江血》的片段,讲述了一位志愿军战士冯子恩在汉江边的英勇事迹。在寒冷的冬夜,他失去了战友古建禄,却在极度的伤痛与疲惫中,独自完成了战友的安葬,并以顽强的毅力和复仇的决心,与敌人展开了最后的殊死搏斗。他的身影在冰面上显得孤独而坚毅,而他的精神却如同初升的太阳,照亮了整个战场。这不仅是一段关于战争的叙述,更是一曲英雄主义的赞歌。它让我们铭记,那些为了和平而牺牲的战士们,他们的名字或许会被遗忘,但他们所代表的精神将永远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中。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 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都是从正面表现战争的激烈和残酷”错误。 《百合花》没有正面描写战争的残酷,而是以小通讯员、新媳妇等普通人的视角来反映战争的残酷。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重要语句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D.“推动情节的发展”错误。景物描写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推动了主人公冯子恩的觉醒与转变,并未推动情节发展。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身份不同:冯子恩作为《汉江血》中 主角,是一个在前线直接参与战斗的老练战士,他的身份设定让他经历了多次战役的洗礼,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和技能,这使得他在面对敌人时展现出成熟和冷静的一面。相比之下,《百合花》中的小战士则是一位年轻的通讯员,他的身份暗示着他可能是初次上阵或是战斗经验相对较少的年轻人,这种设定为展现他的纯真和稚嫩提供了基础。
②个性不同:冯子恩成熟,刚毅,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如他看到战友牺牲之后,首先想办法掩埋战友,然后为战友报仇;他利用手榴弹炸开冰面,一方面方面把战友水葬,同时利用这爆炸声把敌人吸引过来;而后他“纹丝不动地卧在冰面上,脸贴冰面,忍受着极度的虚弱和伤痛以及冰面上浸漫过来的冰凉的江水”与敌人对峙;敌人胡乱射击,他的右肩中弹,“鲜血急速流淌下来,在冰面上聚了一滩”,他也始终一动不动,等着敌人走近,他才“缓缓地从怀中向前伸出冲锋枪”“一梭子复仇的子弹从他的枪口呼啸而出”;最后自沉江水。小战士纯真,稚嫩、腼腆、害羞、细心。比如送“我”这个女同志去包扎所时总是距离“我”很远,“我”跟他说话,他却紧张的满头大汗;后来跟新媳妇借被子,还因为慌张地抱着被子走而把肩头的布撕破了;他也有纯真、可爱、善良、细心的一面,如把野菊花插到枪筒里,听到被子是新媳妇结婚用的、觉得不好意思、要洗干净了再换回去,还有就是把两个馒头留给“我”。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标题含义和作用的分析的能力。
①体现战斗的惨烈及主人公流血牺牲:从文本可知,故事发生在朝鲜汉江,文中描述了激烈的战斗场景,如“直到后半夜冯子恩苏醒了,那时寒风刮得更紧了。向荒坡四周寻望……不见一丝人迹。敌人早已不见了;那么掩护自己的古建禄呢?他怎么样了?狂风的间歇中,他微微抬起头来,忽见距他十几米外地面上有一团暗影,好似一个倒伏的人……真的是古建禄!他扑上去抱住他的歪着的头颅,双手感到了他脸部肌肉的僵硬和冰凉”,古建禄在战斗中牺牲。还有冯子恩的经历,“冯子恩右肩中了一弹,大概锁骨被击碎了,鲜血急速流淌下来,在冰面上聚了一滩”“其实不用他装死,他也差不多就要死了,血液将要流尽,体力早已耗完,唯有一颗心脏还在跳动”等内容,都表明这是一场惨烈的战斗,主人公在战斗中流血,最终可能牺牲,所以“血”字体现了战斗的惨烈以及主人公在汉江战斗中流血牺牲这一内涵。
②表现志愿军战士的铁血精神:文中志愿军战士面对敌人毫不畏惧。冯子恩在战友牺牲后,怀着坚定的信念,“先安葬战友,再为他复仇!”即便自己身负重伤、极度虚弱,依然顽强地与敌人周旋。“冯子恩没有开枪。他纹丝不动地卧在冰面上,脸贴冰面,忍受着极度的虚弱和伤痛以及冰面上浸漫过来的冰凉的江水”“冯子恩用顽强的毅力又坚持了最后几秒钟,之后他缓缓地从怀中向前伸出冲锋枪”等描写,充分展现了志愿军战士不畏强敌、视死如归的铁血精神,这也是“汉江血”所蕴含的另一层内涵。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选自韩愈《师说》)
材料二: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本无可师,强聚道路交臂之人,曰师曰弟子云者,曾不如童子之师习其句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授以艺术者之有其实也。使师之为道,出于童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下,则是为师者之罪也。
今世以无忌惮相高,张口辄骂欧曾,摇笔即毁朱陆。古人姓氏,道听未审,议论其学术文章,已累幅见于坊书矣。乳儿粉子,轻儇浅躁,动欲越过前人,抗然自命;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盖不特耻为弟子,相率而耻不为师。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昔者孙明复之为师也,以石守道为之弟子执杖屦侍左右明复坐则立,升降拜则扶之,师弟子之礼,若是其重也。故何北山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北山之意,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北山可以为师,避师名而不为,其慎重如此!羲老而失学,欲求为弟子者也,羲其敢冒今世之无耻哉?反昌黎之意,作《续师说》以谢之。
(选自黄宗羲《续师说》)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以石守道为之A弟子B执杖C屦D侍E左右F明复坐G则立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与《前出师表》“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中的“所以”意思相同。
B.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浙江省杭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