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⑦水稻从长江中下游与钱塘江流域完成驯化,逐渐北上南下传入中国各地,又从中国传入境外,向东渡海至日本列岛与朝鲜半岛,向南传入东南亚、南亚等地。随着伊斯兰教在中东、北非以及欧洲传播。英国人第一次接触水稻是在15世纪、17世纪水稻传入北美洲,从这以后,大约一个世纪内水稻在卡罗来纳州以及美国南部、南美洲的沼泽地带迅速生长起来。经过数千年,如今水稻不仅在东亚、东南亚、南亚形成分布优势,而且流向世界各地,成为全世界一半以上人口的基本食粮。今天,我们但凡在地球的某个角落捧起一碗大米饭,它的根都在中国。 ⑧回顾中国农史,无论北方旱地作物粟、黍还是南方水稻,农业是中国送给世界最大的礼物。 (摘编自韩茂莉《水稻是中国送给世界的最大礼物》) 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世界一半以上人口的基本口粮是水稻,使得人们关注水稻生产,重视水稻起源。 B. 虽然丁颖提出中国是世界水稻起源地的观点,但当时的国际学术界还是普遍认为中国水稻是由境外传入的。 C. 遗址年代并不是判断稻作源地的绝对条件,因而将长江中、下游稻作文化列入同一体系之中。 D. 水稻以长江中下游和钱塘江流域为起点,开始了其漫长的旅程,最终走遍世界。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城背溪、彭头山遗址以及玉蟾岩遗址的发现,为“长江中下游说”增添了新证据。 B. “没有放弃旧有的说法”“做了一番折中”,说明专家提出观点是严谨的。 C. 钱塘江流域也被划入水稻起源地共同体中,说明考古发现带给人们的一个惊喜。 D. “最大的礼物”表明,中国在农业发展方面的实力是最强劲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丁颖的观点被忽略,是因为国际学术界更注重稻作遗址的发现而不是古代文献。 B. 从第三段内容可以看出,考古发现对于人们确定某种作物的起源地具有重要意义。 C. 第五段的内容告诉我们,科学家应该在尊重科学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大胆推断。 D. 水稻的传播过程说明,文明或文化的传播是漫长的,其传播也是必然的。 4. 请梳理分析“认定中国为水稻起源地”之前,人们对水稻起源地的认识过程。 5. 哪些考古发现证明了严文明教授的观点?它们分别从何角度证明这一观点的? 【答案】1. C 2. D 3. A 4. ①最早认为水稻起源于印度。 ②20世纪20年代丁颖提出水稻起源于中国的观点,被学术界忽略。 ③1952年。索尔提出水稻的初始驯化中心在东南亚,被学术界否定。 ④20世纪70年代后,学术界出现了印度、中国共有起源说。 5. 跨湖桥遗址、上山遗址时间早于距今7000年(从时间角度证明),它们属于早期栽培稻或原始性古栽培稻,是更低级的稻作农业(从稻作文化水平角度证明),这一文化层的存在证明了严文明教授的观点。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详实的考古发现和学术观点,系统梳理了水稻起源的研究历程。文章不仅展示了从印度到中国的学术争议,还强调了考古证据在推翻旧说、确立新论中的关键作用。严文明的长江中下游共同起源说,得到了跨湖桥、上山遗址等新发现的支撑,进一步巩固了中国作为水稻起源地的地位。文章结构清晰,论据充分,展现了科学研究的严谨性与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因而将长江中、下游稻作文化列入同一体系之中”错误,原文第⑤段提到“北京大学严文明主张长江中下游共同起源说,并强调确定稻作源地,遗址年代并不是绝对条件”,“遗址年代并不是判断稻作源地的绝对条件”是严文明教授的观点,而“将长江中、下游稻作文化列入同一体系之中”是基于对稻作发展规律的分析,即长江下游的河姆渡遗址之前应该存在类似长江中游低水平稻作阶段,二者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推断和辨析的能力。 D.“中国在农业发展方面的实力是最强劲的”错误,原文第⑧段“回顾中国农史,无论北方旱地作物粟、黍还是南方水稻,农业是中国送给世界最大的礼物”,“最大的礼物”“最大的礼物”是针对“农业是中国送给世界最大的礼物”而言,强调的是中国农业对世界的贡献大,而不是说中国在农业发展方面的实力最强劲。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推断的能力。 A.“是因为国际学术界更注重稻作遗址的发现而不是古代文献”错误,原文第②段“尽管早在20世纪20年代水稻专家丁颖就利用中国古代文献记载提出中国是世界水稻起源地的观点,但在长江中下游陆续发现距今7000年的稻作遗址之前,国际学术界始终认为中国水稻是由境外传入的,忽略了丁颖的研究”,原文的意思是由于缺少实物证据,国际学术界不认可丁颖的研究,并没有体现“界更注重稻作遗址的发现而不是古代文献”。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从原文第②段“西方语言中‘稻’的词源来自印度梵语,且印度也是野生水稻分布比较集中的地方,于是印度为水稻起源地的说法就此流行起来”可知,最早人们认为水稻起源于印度。 ②原文第②段“尽管早在20世纪20年代水稻专家丁颖就利用中国古代文献记载提出中国是世界水稻起源地的观点,但在长江中下游陆续发现距今7000年的稻作遗址之前,国际学术界始终认为中国水稻是由境外传入的,忽略了丁颖的研究”,表明20世纪20年代丁颖提出水稻起源于中国的观点,但被学术界忽略。 ③原文第②段“1952年美国地理学家索尔提出,水稻的初始驯化中心在东南亚。索尔这一观点问世不久,西方学者随即质疑并加以否定”,说明1952年索尔提出水稻的初始驯化中心在东南亚,后被学术界否定。 ④原文第③段“面对这些发现,学术界不再否认中国为水稻起源地,但也没有放弃旧有的说法。国外一些学者又做了一番折中,提出印度奥里萨邦或中国南方的珠江三角洲等低湿平原沼泽地带可能是栽培稻最初的培育地;日本农学家渡部忠世则主张起源于印度阿萨姆至中国云南的山丘地带”,可知20世纪70年代后,学术界出现了印度、中国共有起源说。
展开余下试题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时间角度证明:原文第⑥段“大约2001年,浙江萧山境内发现距今8000年的跨湖桥遗址,遗址中的稻谷‘是从当地野生稻驯化起来的原始性古栽培稻’。浙江省浦江县黄宅镇发现距今11000—9000年的上山遗址,该遗址出土的夹碳陶片的表面,发现较多的稻壳印痕,胎土中夹杂大量的稻壳。对陶片取样进行的植物硅酸体分析显示,这是经过人类选择的早期栽培稻”,这些遗址时间早于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遗址,从时间角度证明了严文明教授所说的河姆渡文化之前应有更低级的稻作农业,且时间必然早于距今7000年。 稻作文化水平角度证明:跨湖桥遗址的稻谷是“原始性古栽培稻”,上山遗址的稻谷是“经过人类选择的早期栽培稻”,它们属于早期栽培稻或原始性古栽培稻,是更低级的稻作农业,从稻作文化水平角度证明了严文明教授的观点,即长江中下游稻作文化处于同一体系之中,不因年代而有早晚之分 。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江血[注] 叶雨蒙 直到后半夜冯子恩苏醒了,那时寒风刮得更紧了。向荒坡四周寻望,只见灌丛的暗影在疾风中索索抖动,不见一丝人迹。敌人早已不见了;那么掩护自己的古建禄呢?他怎么样了?狂风的间歇中,他微微抬起头来,忽见距他十几米外地面上有一团暗影,好似一个倒伏的人,他一怔,便挪动着向前爬……真的是古建禄!他扑上去抱住他的歪着的头颅,双手感到了他脸部肌肉的僵硬和冰凉!他走了,这样匆匆忙忙,甚至没来得及与战友说一声再见…… 冯子恩向四周望了一下,之后爬到一处土质稍显松软的地段,用手抠挖地面,却有如摸到一块满是锈砂的生铁。他发愁了。但是必须尽快办好这件事呵,他回转头眺望茫茫的汉江,汉江灰蒙蒙的,岸边蒿草在寒风中唰唰抖动着干枯的茎叶。要是把战友的遗体沉到江里倒不错,等于是水葬了。天蒙蒙亮的时候,冯子恩终于将古建禄运到了封冻的汉江冰面上。他趴在冰上喘息了一阵,之后从右肩取下冲锋枪,检查了一下准星和击发处,还行。好啦,这一回成功在枪! 先安葬战友,再为他复仇! 他望了望江岸开阔地,那条灰白的道路以及那条路后面向坡上缓缓升起的稀疏的灌木丛,此刻显得静悄悄的。风减弱了,灰暗的晨雾在四处弥漫。奇怪,那些兔崽子们都缩到哪儿去了?他愤愤地想。好吧,现在先不管他们,一会他们会来的,一定会叫他们来!他从后腰上取下那颗手榴弹,小心翼翼地拧开弹柄后的盖帽,几秒钟后,手榴弹咝咝冒着青烟划一个弧形落到不远处的江面上。随即便轰然一响,碎冰块和弹片一阵雨似的哗哗落下来。爆炸过后,前方冰面上出现一个窟窿,好像有缕缕水汽向天空升浮着。冯子恩盯着那袅袅飘升的水汽,一点点把战友的遗体推到冰窟前。①水很洁净,呈钢蓝色,汩汩地从冰层下流过。他伸手向冰窟里撩了些江水,擦拭着死者脸上的血迹,同时感到冰凉的江水渐渐漫透了自己的衣服。然后他将古建禄遗体头朝下,一点点送往水中…… 白蒙蒙的晨雾里,那帮端着卡宾枪的美国兵一路跑步奔到江边,一个瘦高个儿的士兵向江面指了指,大概是发现了卧倒的冯子恩吧,呼啦一下,全部卧倒了。 冯子恩没有开枪。他纹丝不动地卧在冰面上,脸贴冰面,忍受着极度的虚弱和伤痛以及冰面上浸漫过来的冰凉的江水。 这样过去好一阵,双方都没有动静。 敌兵们不能断定江面上趴卧的是死人还是活人,到底出了什么事?如果那是个志愿军,刚才的手榴弹爆炸又是怎么一回事?②谁投的?志愿军不会自己炸自己吧? 后来,那个瘦高个子敌兵试探着朝冯子恩打过来一梭子弹,“叭叭叭……”却不见反应。他们放心了,可能是具死尸。敌兵接着又乱放一阵枪,估计即便是活的也让这一阵乱枪打死了。他们一个接一个地从地上爬起来,小心翼翼地走到江面上。 冯子恩右肩中了一弹,大概锁骨被击碎了,鲜血急速流淌下来,在冰面上聚了一滩。其余的子弹都打在他四周的冰面上,打得冰屑四溅。他很瞧不起这帮美国兵,枪法太差啦!他依旧一动不动地趴在冰上,双手在怀里抱紧冲锋枪。其实不用他装死,他也差不多就要死了,血液将要流尽,体力早已耗完,唯有一颗心脏还在跳动…… 敌人成散兵线向他走来,皮靴踩踏着冰面,发出橐橐的响声……近些,再近些……冯子恩用顽强的毅力又坚持了最后几秒钟,之后他缓缓地从怀中向前伸出冲锋枪。 “哒哒哒……”一梭子复仇的子弹从他的枪口呼啸而出。敌兵们惊叫着翻滚倒地。冯子恩痛楚地闭上双眼,知道自己没有射中一个敌人,他的右肩负了伤,几乎无法握枪瞄准了,手指也冻得僵硬难以弯曲。③冲锋枪在他的怀中乱跳,一串子弹打飞了。 一颗子弹也没有了,他拖过冲锋枪在冰上一推,送入冰窟窿,之后他挣扎着翻了两个滚,到了冰窟窿前。敌人开始还击了,子弹刮风似的从他四周掠过,他先将双脚和两条小腿探入江水中,上半身留在冰面上,顿时他感到江流向下拽动他双腿的力量,刺骨的江水浸透了他的腿骨……他知道,这已是他最后的痛苦了,再过一小会儿,他就什么也感觉不到了。他两手按着冰面,使自己的身体继续向江水里下沉。江水浸过了他的臀部,接着又浸过他的腰腹……就在他的头颅入水的一霎间,他抬头向天空望了最后一眼。 ④那时初升的阳光已从东山泻过来,碧蓝而辽阔的天空中有一只雄鹰在静静地盘旋。江岸高耸的山峰上,树林被阳光照亮了…… [注]节选自叶雨蒙长篇纪实小说《汉江血》,作品描写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进行的第三、第四次战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苏醒后的冯子恩寻找战友古建禄开篇,“寒风”“歪着的头颅”“僵硬和冰凉”的遗体共同勾勒出战场的惨烈景象。 B. 冯子恩扔完手榴弹后装死,哪怕敌人朝他打过来一梭子弹也没有丝毫动弹,是为了等敌兵走近后,他能用冲锋枪为战友报仇。 C. 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事,与《百合花》的第一人称叙事相比,本文显得更加客观直白,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D. 本文与《百合花》一样,都是从正面表现战争的激烈和残酷,塑造了视死如归、勇敢无畏的志愿军战士和小通讯员。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富有画面感,极具感染力,“汩汩”一词富有动感,用“钢蓝色”“洁净”的江水“擦拭”死者的血迹,这一细节饱含着冯子恩的深情。 B. 句子②描写了敌人 心理活动,是全知视角下对前文双方僵持情节的补充交代。 C. 句子③用拟人手法描摹冲锋枪不受冯子恩控制的状态,与上文“成功在枪”遥相呼应,“打飞了”暗含着主人公报仇失败的遗憾。 D. 句子④中的景物描写烘托出志愿军战士视死如归的高尚精神风貌,推动情节的发展。 8. 本文与《百合花》同为战争题材的小说,二者塑造的战士形象有什么不同? 9. 小说题目“汉江血”内涵丰富,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6. D 7. D 8. ①身份不同:冯子恩是前线打仗的战士,小战士是通讯员。 ②个性不同:冯子恩成熟,刚毅,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小战士纯真,稚嫩。 9. ①这是发生在朝鲜汉江的一场血战,“血”字体现战斗的惨烈,文章主人公在汉江战斗中流血牺牲;②表现出志愿军战士不畏强敌、视死如归的铁血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