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建安文学在继承汉乐府民歌本色的同时,又注重用辞和文采。诗人们汲取汉乐府中“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走直抒胸臆的道路,创造出富有鲜明时代气息的文学。那种无病呻吟、脱离实际、空洞无物的作品被作家们所摒弃,而是借景物观照时代,有感而发。如曹操的《观沧海》,诗人望着波涛汹涌的大海,联想到当下的现实,一发不可收地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吐露出自己的宏伟抱负,表现了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给人以鼓舞以号召,可以说它是积极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特色兼得的佳作,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 王粲的《七哀诗》、蔡琰的《悲愤诗》、曹丕的《大墙上蒿行》等作品中,也都各有不同的特色。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能让人深刻地感觉到,诗人们那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各种艺术形式不断地追求,即冲破樊篱、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建安作家的作品,从反映生活的方面来说,比汉代的诗人及词赋家要广泛得多;在艺术手法上,他们不但继承了乐府民歌的长处,而且加以提高和发展,他们加强词句的色泽和光彩,使之更华美。建安文学作者的创作为五言诗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为各种新的艺术形式的发展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未来。 从以上种种,不难得出,建安作者的作品具有对生活、社会真切的感受,对国家、百姓炽热的情怀,对战乱现实的深刻反映,对国家统一与太平的渴望,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与之相得益彰的内容与形式的创新,以及刚健清峻、质朴有力的语言……正是这些共同构成了“建安风骨”的主要因素。 (摘编自汤树德《“建安风骨”构成的主要因素》)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末建安时期的文坛巨匠“三曹”“七子”的诗歌都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 B. 前人常用“建安风骨”来指代建安文学,“建安风骨”形成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现实和对汉乐府民歌的继承、创新。 C. 曹氏父子、建安七子、蔡琰的作品,富有时代气息,因为他们都饱尝了战乱的苦楚,目睹了百姓流离失所等凄惨场面。 D. 建安作者们把重整山河作为己任,他们将高昂奋进的情绪,渴望建功立业、统一天下、国家太平的理想融入各自的作品中。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建安风骨”内涵丰富,包含文风清峻、通达脱俗、气盛词壮、华靡等。其中,华靡之风自曹植始,滥觞于七子后。 B. 王粲的《七哀诗》表现了普通百姓的流离失所,被后人誉为“汉末实录”“诗史”,反映了诗歌创作的一种新精神。 C. 用辞和文采是建安文学的核心,建安文学的作家们摒弃那种空洞无物的作品,借景物观照时代,有感而发。 D. 对生活、社会真切的感受,对国家、百姓炽热的情怀,对战乱现实的深刻反映等,都是构成“建安风骨”的主要因素。 3. 下列选项中,可以体现材料二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曹植《白马篇》“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中,塑造了边疆地区一位武艺高超、渴望为国立功的游侠少年形象,表达了诗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B. 曹操在《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中,批判了当时陷人民于水深火热的军阀混战,表达了诗人憎恶战争、同情人民的鲜明态度。 C. 王粲《杂诗》“回身入空房,托梦通精诚”两句,写诗人回到卧室,希望在梦中传递自己对友人的真诚之心,体现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D. 刘桢《赠从弟》“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两句,通过赞美松柏,表现自己的高洁之性、坚贞之节和高远之志,风骨雄健,气势有力。 4. 材料二作者采用了哪些方法证明观点?请简要概括。 5. 请结合材料,分析曹操《短歌行》中“建安风骨”的体现。 【答案】1. A 2. C 3. B 4. ①列举实例:如在分析“建安风骨首先是时代的产物,是时代孕育了这种文学风格”的观点时,结合王粲《七哀诗》进行分析。 ②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如在阐述建安作者的作品能够给人鼓舞、带来力量时,将他们作品的这种作用比作“在黑暗里点亮了一盏明灯”,给人以鲜明印象。 5. ①“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体现了诗人深感命运无常、人生短促的不安心境,这样的一种心境是建安风骨的内涵之一。 ②“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等句抒发了诗人对贤才的渴望,建安作者们常在作品中表达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理想,曹操正是希望通过招揽贤才,帮助自己实现统一天下大业的目标。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对建安风骨的详细分析,展现了汉末建安时期文学的独特风格和历史价值。文中强调了三曹、七子及蔡琰等人在战乱中的创作背景,突出了他们敢于批判时弊,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热爱的情感。建安风骨内涵丰富,既有艺术风格上的创新,又充实了诗歌的内容。通过引用作品和作者生平,文章论述了建安风骨的形成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整体行文逻辑清晰,条理分明。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 内容的能力。 A.“都采用五言形式”错误。材料一第一段“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是“普遍”采用五言形式,而不是“都采用”,选项扩大了范围。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用辞和文采是建安文学的核心”错误。材料二第五段原文表述“建安文学在继承汉乐府民歌本色的同时,又注重用辞和文采”,原文说的是“注重用辞和文采”,而不是“用辞和文采是建安文学的核心”,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分析的能力。 材料二第三段“主要作者们——曹氏父子、建安七子,还有蔡琰——都饱尝了战乱的苦楚,目睹了百姓无家可归、饿死街头的凄惨场面。所以在他们各自的作品中,时代的烙印体现得尤为明显。建安风骨首先是时代的产物,是时代孕育了这种文学风格”,是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阐述了建安风骨是时代的产物,建安文学作品是对饱经战乱、百姓流离失所的时代的反映。 A.“表达了诗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侧重于表达建功立业的愿望,不符合关注战乱和人民疾苦的主题。 B.“表达了诗人憎恶战争、同情人民的鲜明态度”,是对军阀混战的社会状况的反映,体现的是饱经战乱、百姓流离失所的时代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