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鄞州中学高一上语文期中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①仕,决以蓍②,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③,遂决意南归。 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④,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⑤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⑥,斩安国于市。仍授前官,改差江阴佥判。弃疾时年二十三。 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迁仓部郎官、提点江西刑狱。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调京西转运判官,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 【注】①筮(shì):占卜。②蓍(shī):一种草。古人用来占卜。③坎、离:均为卦名。坎在八卦中的方位为北方,离为南方。④掌书记:节度使的属官,掌管文书笺奏,亦可参议军务。⑤青兕(sì):传说为太上老君的坐骑。兕:雌性的犀牛。⑥行在:皇帝所在的地方。 1.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我识君A真相B乃C青兕D也E力能杀人F幸G勿杀我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师,以……为师,与“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中的“师”含义相同。 B. 下,居人之下,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赤壁赋》)中的“下”用法相同,均为动词。 C. 绍兴,宋高宗年号。年号纪年、干支纪年都是我国古代纪年的方法,“壬戌之秋”采用的就是干支纪年。 D. 出,离京为官,外放,外迁。与“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琵琶行》)中的“出”含义不同。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义端不甘位居耿京之下,在一个晚上窃取耿京的大印叛逃金国,辛弃疾奉命追逃,不顾义端的求饶,杀了义端,得到了耿京的赞许。 B. 辛弃疾在耿京的授意下奉表归宋,宋高宗召见嘉奖了他,任命耿京为节度使,他为掌书记,不知道这时耿京已被张安国、邵进杀害。 C. 干道六年,虞允文执掌国政,宋孝宗也锐意恢复中原,辛弃疾趁机谈论了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的人才,观点劲直,不迎合皇帝的心意。
展开余下试题这样诗与生活的反复交织充实着、丰富着诗的词汇,唐代诗人们以豪迈的生活信念、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吸取着、创造着这些词语,这就使诗歌的语言步入更为鲜活广阔的天地。 (摘编自林庚《唐诗的语言》) 9.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诗语言是高度诗化的,又是日常生活的,这是唐诗在读者心中获得普遍荣誉的重要原因。 B.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反映了当时丰富健康的生活,这种生活本身就是诗。 C. 随着唐代语法的发展,五七言形式的成熟、虚字的省略等都体现并促进了诗歌语言的诗化。 D.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虽不是严格的诗句格式,但说明“柳”仍然贴近我们的生活经验。 10.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朝时期,社会从分裂中获得统一,走上古代封建社会的高峰,精神气质如少年般健康、昂扬。 B. 作者赞同《诗品》的分析,认为有诗意的词汇往往既要借鉴经史典故,又取材于现实生活。 C. 在长年累月的生活中累积经验和感受,唐人读到“关”“山”“月”便能唤起丰富形象的联想。 D. 唐诗与生活的不断交织丰富着诗的词汇,诗人们不断吸取和创造这些词汇,使唐诗语言广阔鲜活。 11.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四段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A.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B.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C.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D.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12. 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 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烛》用李商隐“蜡炬成灰泪始干”为题记,沿用了“蜡炬”这一古典意象的内涵,并且每节以“红烛啊”开头,形成了浓郁的抒情气氛。 B. 《短歌行》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化用典故,诗人将自己与周公进行对比,抒发了功业未就的失落之情,并表达要振奋精神、一统天下的决心。 C.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梦境中仙府日月高照、楼台辉煌、老虎弹瑟、鸾鸟驾车……想象奇特,变幻莫测,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D. 《登高》被称为“古今七律第一”。诗的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怀。尾联写出了因自己生活多艰、志业无成而生出的无尽怨恨,读来慷慨悲凉。 13. 杜甫的《登高》体现了唐诗语言高度诗化的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活在天上 毕飞宇 蚕婆婆在这个悲伤的夜间开始追忆断桥镇养蚕的日子。成千上万的桑蚕交相辉映,洋溢着星空一般的灿烂荧光。它们弯起背脊,又伸长了身体,一起涌向了蚕婆婆。它们的身体像梦的指头,抚摩着蚕婆婆。每一个蚕季最后的几天总是难熬的,一到夜深人静,这个世界上最喧闹的只剩下桑蚕啃噬桑叶的沙沙声了。蚕婆婆像给爱蹬被单的婴孩盖棉被一样整夜为它们铺桑叶,往往是最后一张蚕床刚刚铺完,第一张蚕床上的桑叶就只剩下光秃秃的叶茎了。然后,某一个午夜就这样来临了,孩子们开始向麦秸秆或菜籽秆上爬去。蚕婆婆在这样的时候就会抓起一把桑蚕,把它们放在自己的胳膊上。它们会昂起头,像一个个光着屁股的孩子,既像晓通人事,又像懵懂无知,以一种似是而非的神情与你对视。蚕婆婆每一次都要被这样的对视所感动,被爬行的感触是那样地切肤,附带滋生出一种很异样的温存。 一到夜间蚕婆婆就会坐在床沿,眺望窗外的夜。蚕婆婆看久了就会感受到一种揪心的空洞,一种无从说起的空洞。这种空洞被夜的黑色放大了,有点漫无边际。星星在天上闪烁,泪水涌起的时候满天的星斗像爬满夜空的蚕。 日子一过了谷雨连着下了几天的小雨,水汽大了,站在二十九层的阳台上,就像是在天上,再也看不见地面了。站了一阵子,感觉到大楼在不停地往天上钻,真的是云里雾里。蚕婆婆对自己说:“一定得回乡下,和天上的云活在一起总不是事。”蚕婆婆望着窗外,心里全是茶色的雾,全是大捆大捆的乱云在迅速地飘移。 蚕婆婆再也没有料到儿子给她带回来两盒东西。蚕婆婆定了定神,发现盒底黑糊糊的,像爬了一层蚂蚁。她发现那些黑色小颗粒一个个蠕动起来了,有了爬行的迹象。它们是蚕,是黑色的蚕苗。蚕婆婆的胸口咕嘟一声就跳出了一颗大太阳。另一只盒子里塞满了桑叶芽。蚕婆婆捧过来,吸了一口,二十九层高楼上立即吹拂起一阵断桥镇的风,轻柔、圆润、濡湿,夹杂了柳絮、桑叶、水、蜜蜂和燕子窝的气味。蚕婆婆捧着两只纸盒,眼里汪着泪,嗫嗫嚅嚅地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蚕婆婆在新时代大厦的第二十九层开始了养蚕生活,就此生龙活虎了起来。她拉上窗帘,在阳台上架起了篾匾,一副回到断桥镇的样子。 蚕婆婆在新时代大厦的二十九层开始了与桑蚕的共同生活。她抚弄着蚕,和它们拉家常,说一个上午或一个下午的家乡话。蚕婆婆的唠叨涉及了她这一辈子的全部内容,没有时间顺序,没有逻辑关联,只是一个又一个愉快,一个又一个伤心。 蚕仔的身体一转白就开始飞快地成长了。所用的篾匾一天比一天多,所占的面积一天比一天大。阳台和整个客厅差不多都占满了。 离春蚕上山还有四五天了,大儿子突然要飞一趟东北。蚕婆婆一个人在家,心情很不错。她打开了一扇窗,在窗户底下仔细慈爱地打量她的蚕宝宝。快上山的桑蚕身子开始笨重了,显得又大又长。蚕婆婆从蚕床上挑了五只最大的桑蚕,让它们爬在自己的胳膊上。蚕婆婆指着它们,自语说:“你是老大,你是老二……”蚕婆婆逗弄着桑蚕,把自己的五个儿子重新怀了一遍,重新分娩了一遍,重新哺育了一遍。仿佛分散在全国各地的五个儿子又回到了眼前。 意外事件说发生就发生了,谁也没有料到蚕婆婆会把自己锁在门外了。蚕婆婆突然听见“轰”的一声,一阵风过,门被风关上了。关死了。蚕婆婆握着钱包,十分慌乱地扒在门上,拍了十几下,蚕婆婆失声叫道:“儿,儿,给你妈开开门!” 三天之后的清晨,儿子提了密码箱走出了电梯,一拐弯就看见自己的母亲睡在了过道上,身边堆的全是打蔫的桑叶和康师傅方便面。母亲面色如土,头发散乱。 儿子打开门,蚕婆婆随即就跟过来了。蚕婆婆走到蚕床边,蚕婆婆惊奇地发现所有的蚕床都空空荡荡,所有的桑蚕都不翼而飞。 蚕婆婆喘着大气,在二十九层楼的高空神经质地呼喊:“蚕!我的蚕呢!” 大儿子仰起了头,雪白的墙面上正开始着许多秘密。墙体与墙体的拐角全部结上了蚕茧。不仅是墙,就连桌椅、百叶窗、排风扇、抽水马桶、影碟机与影碟、酒杯、茶具,一句话,只要有拐角或容积,可供结茧的地方全部结上了蚕茧。然而,毕竟少三四天的桑叶,毕竟还不到时候,桑蚕的丝很不充分,没有一个茧子是完成的、结实的,用指头一摁就是一个凹坑。这些茧半透明,透过茧子可以看见桑蚕们正在内部困苦地挣扎,它们蜷曲着,像忍受一种疼,像坚持着力不从心,像从事着一种注定了失败的努力……半透明,是一种没有温度的火,是一种迷蒙的燃烧和无法突破的包围……蚕婆婆合起双手,紧抿了双唇。蚕婆婆说:“罪过,罪过噢,还没有吃饱呢,——它们一个都没吃饱呢!” 桑蚕们不再关心这些了。它们还在缓慢地吐。沿着半透明的蚕茧内侧一圈又一圈地包裹自己,围困自己。在变成昏睡的蚕蛹之前,它们唯一需要坚持并且需要完成的只有一件事:把自己吐干净,使内质完完全全地成为躯壳,然后,被自己束之高阁。
展开余下试题(选自毕飞宇《中国短经典•唱西皮二黄的一朵》) 1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断桥镇是蚕婆婆昔日生活的地方,在断桥镇,蚕婆婆生活自在,养蚕得心应手,拉扯大了孩子。 B. 新时代大厦二十九楼是蚕婆婆现在生活的地方,在这里,蚕婆婆觉得自己是生活在天上,很不适应。 C. 小说善于描摹物象表现情境,文中的排风扇、抽水马桶、影碟机等物品构成了现代生活情境。 D. 蚕婆婆不适应现代生活,与社会发展变化太快和自己的文化水平有关系,这种情况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15.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蚕婆婆对断桥镇生活的追忆开篇,用柔和诗意的笔调勾勒出主人公的情感家园,也为后文蚕婆婆在高楼养蚕情节的展开创设了基础。 B. 小说中的心理描写细腻传神,蚕婆婆养蚕如同育儿,逗弄桑蚕时仿佛看到分散在全国各地的五个儿子又回到眼前,暗中指向儿子不孝的事实。 C. 小说语言极具艺术感染力,无论是精准的语词还是恰切的修辞,无不体现出作者对生活细节的洞穿能力,给读者带来撞击心灵的阅读快感。 D. 在现代时空里,蚕婆婆感到深深的空洞与孤独。作者选择一个从乡村进城的“他者”角度,在“城乡互望”的语境中投射出现代人的精神困境。 16. 文章一开始就用大量的笔墨来写蚕婆婆的回忆,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17. 小说中“蚕”有怎样的寓意?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18.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的《登高》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用到了“白发”这个意象,对应的句子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2)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流露出对人生失意 深沉感慨后,写到“________,________”,在诗人看来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为快意的。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百姓祭祀的热闹场面倾诉自己内心忧愤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不少实体书店和图书馆等为吸引读者,在室内装潢上 A ,设计出各种形式的高大“书墙”,矮的有八九米,高的竞达30多米。每次进入书店或图书馆看到那些又高又大的“书墙”,我一方面惊叹于它营造出的那种整个空间被图书充斥着的氛围感,另一方面又心生疑问:( 甲 )? 事实是,很多“书墙”上的图书并非供人取阅之用!那些“书墙”上的图书,不过是书店及图书馆的装饰物。为了吸引人,各大图书馆和书店不遗余力地在建筑的“颜值”上下功夫,在争相变美”的内卷中越走越远,所以各种“书墙”随之也就越来越高、花样越来越多。海南某书店的“书墙”被设计成触及天花板的弧形云朵,“云端”的书籍便成了高高在上、读者完全够不着的“天书”。 公共文化建设切忌 B ,具体到阅读这件事,书店和图书馆的外在建筑形式和内部装潢布局,可以好看,但更应实用;可以吸引人前来打卡,( 乙 )。与其投资不菲去建占很大空间的“书墙”,不如多提供一些座椅给读者来得实在。即便建书墙,也应将图书的展陈、存储、取阅等结合起来,让“书墙发挥出最大价值”。 第21次全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成年国民综合阅读率为81.9%,较2022年提升了0.1个百分点。这说明,当下人们阅读的需求依然是旺盛的。既然如此,①书店和图书馆都应回归阅读活动本身,②秉承一切对读者服务的理念,③让又高又大的“书墙”回到它原本应该有的高度。④打造一个清静的能让人随手可取图书、方便阅读的环境,⑤那样的书店和图书馆才是读者心中渴望看到的样子。 19. “为吸引人气建造的‘书墙’,却成为阻挡人们走近图书的高墙。”这个句子运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请用“墙”为喻体,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暗喻;暗喻贴切,表达流畅。 20.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 文中第四段标序号 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2. 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 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23. 请赏析第二段“天书”运用的巧妙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