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取材于韩致宁、乔芳琦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礼治是乡土社会的秩序维持方式。费孝通所说的礼治,并非王朝政治中的礼制。在王朝政治中,礼制是一种外在的制度规范,是维系国家政治的刚性力量。而乡土社会里的礼治,则是一种贯穿日常生活的传统:“如果我们对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不加推究,只按着规定的方法做,而且对于规定的方法带着不这样做就会有不幸的信念时,这套行为也就成了我们普通所谓‘仪式’了。礼是按着仪式做的意思。礼字本是从丰从示。丰是一种祭器,示是指一种仪式。”作为一种传统力量,乡土社会的礼是无形的,但是无形并不代表着无力。传统积累得太多,就会形成一种巨大的约束力量,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礼治社会与法治社会的最大不同,是前者不需要外在力量推动。尽管有时得靠惩罚性仪式赖以维持,但礼的实现主要依靠个人自觉遵从:“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在乡土社会中,由于人们长期共处一地,礼已经内化为个人的一种习惯。个人在遵从习惯或约束时,表现出一种与身份相应的姿态或行为。每个人的姿态或行为,都与家庭、村里的人产生联系。这种联系的外在表现形态,就是费孝通提出的“差序格局”:以个人为中心,像水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形成一个个的同心圆;所有人的同心圆相互交错,就形成了乡土中国的社会关系结构。 (取材于贾永梅、胡其柱的相关文章) 1. 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乡土社会”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很多人会一辈子不离开自己的家乡。 B. 个人经验没有前辈的经验值得信赖。 C. 社会环境的稳定保证了传统的延续。 D. 社会秩序不能靠统治者的好恶维持。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对“西汉时期一位与家人发生了争吵的农民,最不可能首先采取的解决措施”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依照礼指责对方 B. 请家族长辈评理 C. 参考乡邻的做法 D. 去官府告发对方 3.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法治的核心因素是“法”,人治的核心因素是“权”。 B. 礼制是强制的制度规范,礼治是人主动的服从。 C. 差序格局与礼治相互配合适应,维持社会秩序。 D. 乡土社会,是一个以个人为中心的同心圆结构。 4. 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中,法律的手段是维护社会安定的唯一方式。 B. 乡土社会中没有惩罚手段,却有一套行为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C. 人可以逃避法治却无法逃避礼治,所以礼治比法治的约束力更强。 D. 人们自觉遵守基于共同传统的礼仪,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 5. 有同学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列了下面的表格式提纲,请你填写①—⑤处,帮他补充完整。要求简要概括。 礼治 法治 含义 ① 根据国家制定、认可的法律来维持社会秩序的方式 呈现出的特点 内在的、生活化的 ② 维持规范的力量 ③ ④ 所适宜的社会环境 ⑤ 快速变迁、需要明确规则的社会环境 【答案】1. B 2. D 3 D 4. D 5. ①依靠个人自觉遵从的礼所形成的传统来维持社会秩序的方式 ②外在的,制度化的 ③传统和舆论 ④国家权力 ⑤传统的、内在化的、形成差序格局的乡土社会 【解析】 【导语】这三则材料探讨了乡土社会的礼治和变迁社会中的法治对比。材料一强调了礼治在稳定环境中的可行性与法治在变动社会中的必要性;材料二深入阐释了礼治与法治的运行原理、社会功能和力量源泉;材料三通过礼治内涵和差序格局揭示乡土社会的社会关系结构和秩序构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的能力。 B.“个人经验没有前辈的经验值得信赖”错。由材料一第一段“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可知,原文并没有对两种经验进行比较,二者都可以信任。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 D.“去官府告发对方”最不可能。根据材料一“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和材料二“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与法治不同……其社会关系既不是靠法律……来调节,而是靠‘礼’这种社会规范来调节”,可知在乡土社会中,人们解决纠纷主要依靠“礼”,而非诉诸代表国家权力的“法”,因此去官府告发对方的可能性最小。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的能力。 D.“乡土社会,是一个以个人为中心的同心圆结构”错。材料三中虽然提到了“差序格局:以个人为中心,像水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但这并不是指乡土社会本身就是一个以个人为中心的同心圆结构,而是指乡土社会的社会关系结构呈现出这种差序格局。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 A.“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中,法律的手段是维护社会安定的唯一方式”错。尽管法治在现代社会很重要,但礼治(或传统、习俗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秩序,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B.“乡土社会中没有惩罚手段”错。由材料三“礼治社会与法治社会的最大不同,是前者不需要外在力量推动。尽管有时得靠惩罚性仪式赖以维持,但礼的实现主要依靠个人自觉遵从”可知,乡土社会中的礼治,尽管主要依靠个人自觉遵从,但有时也得靠惩罚性仪式赖以维持。 C.“所以礼治比法治的约束力更强”错。礼治和法治各有其特点和适用环境,不能简单地进行比较。此外,礼治的约束力在一定程度上也依赖于个人的自觉遵从,因此不能一概而论地说礼治的约束力更强。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①根据材料三“礼治是乡土社会的秩序维持方式”“但礼的实现主要依靠个人自觉遵从”可以概括出:礼治就是依靠个人自觉遵从的礼所形成的传统来维持社会秩序的方式。 ②根据材料三“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和材料二“法治的意思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可知,“法治”跟“礼治”相反,呈现出的特点是外在的,制度化的。 ③根据材料二“礼依靠的是传统的力量”“礼却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道德靠舆论维持”可知,礼治靠传统和舆论来维持规范。
展开余下试题④根据材料二“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推行的”可知,法治靠国家权力来维持规范。 ⑤根据材料一“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可知,礼治所适宜的社会环境是乡土社会。再结合材料二“如果说差序格局是乡土社会的外在结构,那么礼治秩序便是乡土社会的内在规则”和材料三“乡土社会里的礼治,则是一种贯穿日常生活的传统”可知,乡土社会的典型特点是“差序格局”“内在的”“传统的”,所以礼治所适宜的社会环境是传统的、内在的、形成差序格局的乡土社会。 二、本大题共9小题,共30分。 6. 下列对《荀子•劝学》的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虽有槁暴 槁:暴晒 ②金就砺则利 就:完成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参:参考 ④声非加疾也 疾:音调高 ⑤君子生非异也 生:生来 ⑥故不积跬步 跬:跨出一脚 ⑦金石可镂 镂:磨穿 ⑧用心一也 一:专一 A. ①③ B. ②⑤ C. ④⑦ D. ⑥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①错误。 “槁”,枯。句意:即使又晒干了。 ②错误。 “就”,靠近。句意:金属制的刀剑等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 ③错误。 “参”,检验。句意: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 ④错误。 “疾”,劲疾。句意:声音并没有更加劲疾。 ⑤错误。 “生”同“性”,资质、禀赋。句意: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 ⑥正确。句意: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 ⑦错误。 “镂”,刻。句意:金属和石头也可以雕刻。 ⑧正确。句意:因为心思专一。 所以正确的是:⑥⑧。 故选D。 7. 下列对韩愈《师说》的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与例句中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孔子师郯子 A. 吾从而师之 B. 吾师道也 C.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D.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例句,“师”,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句意:孔子以郯子为老师。 A. “师”,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句意: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B.“师”,名词用作动词,学习。句意:我学习道理。 C.“师”,无活用,名词,老师。句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D.“师”,名词用作动词,从师。句意:(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故选A。 8. 下列对苏轼《赤壁赋》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举酒属客 举起酒杯,劝客人饮酒 B. 纵一苇之所如 任凭岸边的芦苇一望无际地生长 C.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如果从那变化的一面看,那么天地万物时刻在变,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 D.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B.“一苇”,像一片苇叶那么小的船,比喻极小的船。“如”,往,去。句意:任凭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 故选B。 9. 下列对姚鼐《登泰山记》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A.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B.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C.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D.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A.错误。“极天云一线异色”中“云”作主语,“一线”“异色”名词作动词,作两个连续的谓语,所以不能在“一线”后断开,应在“色”后断开;“须臾成五采”中“须臾”作状语修饰“成”,所以不能在“须臾”后断开。句意: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 B.错误。“是日观道中石刻”中“石刻”作“观”的宾语,所以不能在“中”后断开,应在“石刻”后断开;“其尽漫失”中“远古”作定语修饰“刻”中间不能断开。句意: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 C.正确,这是连续四个动宾短语构成的句子,分别断开。句意: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缝隙),(树顶)皆平顶。 D.错误。“无瀑水”“无鸟兽音迹”中“无”作谓语,“瀑水”“鸟兽音迹”作宾语,中间不能断开。句意: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故选C。 参考译文: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庙。皇帝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呜呼! 用人之难,难矣,未若听言之难也。若听其言则可用,然用之有辄败人之事者;听其言若不可用,然非如其言不能以成功者。此然后为听言之难也。请试举其一二。战国时,赵将有赵括者,善言兵,自谓天下莫能当。其父奢,赵之名将,老于用兵者也,每与括言,亦不能屈。然奢终不以括为能也,叹曰:“赵若以括为将,必败赵事。”其后奢死,赵遂以括为将。其母自见赵王,亦言括不可用。赵王不听,使括将而攻秦。括为秦军射死,赵兵大败,降秦者四十万人,坑于长平。盖当时未有如括善言兵,亦未有如括大㪢者也。此听其言可用,用之辄败人事者,赵括是也。秦始皇欲伐荆,问其将李信用兵几何。信方年少而虏,对曰:“不逑二十万足矣。”始皇大喜。又以问老将王翦,翦曰:“非六十万不可。”始皇不悦,曰:“将军老矣,何其怯也!”因以信为可用,即与兵二十万,使伐荆。王翦遂谢病,退老于频阳。已而信夫为荆人所败,亡七都尉而还。始皇大惭,自驾如频阳谢翦,因强起之。翦曰:“必欲用臣,非六十万不可。”于是卒与六十万而往,遂以灭荆。夫初听其言若不可用,然非如其言不能以成功者,王翦是也。且听计于人者宜如何? 听其言若可用,用之宜矣,辄败事;听其言若不可用,舍之宜矣,然必如其说则成功。此所以为难也。
展开余下试题予又以谓秦、赵二主,非徒失于听言,亦由乐用新进之士,忽弃老成之人,此其所以朘也。大抵新进之士喜勇锐,老成之人多持重。此所以人主之好立功名者,听勇锐之语则易合,闻持重之言则难入也。 若赵括者,则又有说焉。予略考《史记》所书,是时赵方遣廉颇攻秦。颇,赵名将也。秦人畏颇,而知括虚言易与也,因行反间于赵曰:“秦人所畏者,赵括也。若赵以为将,则秦惧矣。”赵王不悟反间也,遂用括为将以代颇。蔺相如力谏,以为不可。赵王不听,遂至于败。由是言之,括虚谈无实而不可用,其父知之,其母亦知之,赵之诸臣蔺相如等亦知之,外至敌国亦知之,独其主不悟尔。夫用人之失,天下之人皆知其不可,而独其主不知者,莫大之患也。前世之祸乱败亡由此者,不可胜数也。 (取材于欧阳修《为君难论》) 10.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老于用兵者也 忽弃老成之人 B. 王翦遂谢病 自驾如频阳谢翦 C. 亡七都尉而还 前世之祸乱败亡由此者 D. 自驾如频阳谢翦 然必如其说则成功 11.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请试举其一二 何其怯也 B. 然奢终不以括为能也 遂用括为将以代颇 C. 因以信为可用 因行反间于赵曰 D. 已而信大为荆人所败 此所以为难也 12.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亦不能屈 也说服不了他 B. 使括将而攻秦 派赵括领兵,攻打秦国 C. 予略考《史记》所书 我粗略地了解《史记》所写 内容 D. 而知括虚言易与也 知道赵括只会空谈,容易结交 13.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为君之难在于用人难,用人之难在于听言难。 B. 赵王误用了言行不一的赵括,导致赵国大败、被迫降秦。 C. 秦始皇及时纠正了自己的用人之误,靠王翦挽回了败局。 D. 本文体现了欧阳修“史论结合”“以史为鉴”的史学思想。 14. 从赵王和秦始皇的过失中,我们能获得哪些启示? 请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答案】10. A 11. C 12. D 13. B 14. ①要能够辨别他人建议的真实和有效性。 ②要克服自身主观好恶造成的偏见。 ③要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不固执己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决策。 【解析】 【导语】欧阳修《为君难论》以赵括和王翦的历史事例为切入点,探讨为君用人的难题,尤其是正确听取建议的复杂性。文章通过对两位君主听言失误导致的失败和胜利的对比,批评轻视老成持重、偏爱轻锐冒进的用人倾向,强调冷静审慎的重要性。论证严密,借史寓理,言辞切中利弊,展现了欧阳修以史为鉴的史学修养以及对君主治国问题的深刻思考。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相同,均指在军事上有丰富的经验和智慧。句意:是用兵经验丰富的人。/忽视、抛弃老练成熟的人。 B.不同。 “谢”,推脱。句意:王翦于是称病辞官。 “谢”,道歉。句意:亲自驾车前往频阳向王翦道歉。 C.不同。 “亡”,损失。句意:损失了七个都尉后返回。 “亡”,灭亡。句意:前代的祸乱、败亡是由此造成的。 D.不同。 “如”,到,往。句意:亲自驾车前往频阳向王翦道歉。 “如”,按照。句意:然而必须按照这个意见去做才能成功。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不同。 “其”,其中的。句意:请让我试着列举一两个例子。 “其”,用于感叹句中,表示强调和感叹的语气,相当于“多么”。句意:为什么这么胆小! B.不同。 “以”,认为。句意:然而赵奢始终不认为赵括有才能。 “以”,来。句意:于是任用赵括为将领来代替廉颇。 C.相同。均为“于是”。句意:于是认为李信可用。/于是在赵国施行反间计说。 D.不同。 “所”,与前面的“为”字相应,表示被动的意思。句意:不久,李信果然被楚军打败。 “所”与“以”字结合,形成“所以”固定短语,表示某种行为或情况发生的原因或凭借。句意:这就是听取意见困难的原因。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D.“与”,对付,而不是“结交”。句意:并且知道赵括只会说空话,容易对付。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意的能力。 B.“赵王误用了言行不一的赵括,导致赵国大败、被迫降秦”错误,原文“予又以谓秦、赵二主,非徒失于听言,亦由乐用新进之士,忽弃老成之人,此其所以朘也”句是说赵国失败除了误用赵括,还有就是“乐用新进之士,忽弃老成之人”。 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①赵王在面对赵括能否为将的问题上,没有仔细辨别众人建议的真实性与有效性。赵括虽善言兵,但实际并无带兵才能,其父亲赵奢、母亲以及蔺相如等都深知这一点并极力劝阻,然而赵王却轻信了秦国的反间计,认为赵括可用,未深入考察其真实能力,最终导致赵国大败。秦始皇在攻打楚国时,询问李信和王翦所需兵力。李信年轻气盛,认为二十万兵力足矣,秦始皇一听便大喜,未对其建议的可行性进行深入思考,便轻易采用。这告诉我们要能够辨别他人建议的真实和有效性。 ②赵王倾向于任用新进之士,对赵括的夸夸其谈产生好感,而忽视了其实际能力,这使他陷入主观偏见。秦始皇因李信年轻且给出的兵力数字符合自己的期望,就对其建议产生好感,认为李信可用;而王翦提出需要六十万兵力,与秦始皇的想法相悖,他便心生不悦,认为王翦胆怯,这明显是受主观好恶的影响。这告诉我们,在面对不同意见时,要克制主观好恶带来的偏见,以事实和理性为依据,做出正确的决策。 ③赵王在面对赵括母亲、蔺相如等人的极力劝谏时,固执己见,不听从他们认为赵括不可用的意见,坚持任用赵括为将。“其母自见赵王,亦言括不可用”,他依然不改变自己的决定,最终导致失败。秦始皇起初没有听取王翦的意见,导致李信兵败。但他在得知李信战败后,能够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亲自前往频阳向王翦道歉,并重新启用王翦,听从他需要六十万兵力的建议,最终成功灭掉楚国。这告诉我们要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不固执己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决策。 参考译文: 唉!用人的艰难,已经很难了,却还比不上听取意见的艰难。如果听到的意见可行,然而采用它却往往会败坏事情;听到的意见好像不可行,然而不按照这个意见去做就不能成功。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