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陌生人社会源于越来越细致的社会分工,但巨大规模人口的分工社会塑造的是有规范的陌生人社会。借助于人口红利和庞大劳动力市场,中国社会的劳动力市场比较丰满,为劳动者的充分就业提供了较为有力的保障。社会分工让个体不可避免地被纳入分工体系之中,个体在分工体系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而又紧密相连。即便一个陌生人进入完全陌生的城市或乡村,大家往往也都遵守相同的规范。这就避免了因规范差异引起冲突和矛盾,也避免了个体的社会困境。就此而言,有规范的陌生人社会是充分保障就业社会的独特产物,当然,也是中国社会广泛而深入治理的结果。 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正部分改变着根植于乡土社会的熟人社会结构,原有依赖熟人形成的社会关系有所弱化,助力了陌生人社会的到来,加剧了人际关系陌生化。但是,得益于中国社会现代化的特殊性,一个以新的独立、权责分明、平等透明、合乎规范、重视规则为主要特征的陌生人社会将逐步形成。 (节选自马吟秋、刘佩峰《探索陌生人社会的秩序与规范》;《新华文摘》2022年第6期)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 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中国乡土社会,家庭、氏族、邻里、街坊、村落大体上都属于社群范畴。 B. 中国乡土社会的“家”是事业组织,家庭成员之间只讲纪律不谈私情。 C. 依据血缘形成的“家与家族”是构建中国乡土社会“熟人社会”的基础。 D. 陌生人社会理论起源于西方,建构中国陌生人社会理论需要对其取舍。 2. 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熟人社会通过人情往来凸显其运作逻辑,俗话“人熟是一宝”实是中国熟人社会的映射。 B. 熟人社会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只适用于乡村社会,而不能解决当前城市化发展中的问题。 C. 城市化逐渐隔绝血缘与地缘关系,扩展陌生人社会的边界,城市人的人际关系变得陌生。 D. 加强网络社会治理,有序的信息传递和人口流动,可以使陌生人社会呈现出有序的景观。 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从区分家庭与家族的概念入手,阐述了中国乡土社会社群的基本特点。 B. 材料二第三段运用举例论证,主要论证中国陌生人社会是有序的陌生人社会。 C. 材料一用“主轴”“配轴”的比喻说法,形象地说明中国氏族社会“家庭”的特点。 D. 材料二采用对比论证,将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进行对比,建立起和西方一样 陌生人社会。 4. 材料一中作者认为“称中国乡土社会基本社群”为“大家庭”不妥当,而称“小家族”比较确当。西方的“家庭”与中国的“家族”有怎样的区别?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5.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社会结构将逐步由熟人社会转向陌生人社会。请结合两则文本内容简要说明其原因。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到都市里去 萧红 临走时妈妈把自己耳上的银环摘下,并且说:“你把这个带去吧!放在包袱里,别叫人给你抢去,娘一个钱也没有。若饿肚时,你就去卖掉,买个干粮吃吧!”走出门去还听母亲说:“遇见日本子,你快伏在蒿子下。” 金枝走得很远,走下斜坡,但是娘的话仍是那样在耳边反复:“买个干粮吃。”她心中乱乱地幻想,她不知走了多远,她像从家向外逃跑一般,速步而不回头。小道也尽是生着短草,即便是短草也障碍金枝赶路的脚。 日本兵坐着马车,口里吸烟,从大道跑过。金枝有点颤抖了!她想起母亲的话,很快躺在小道旁的蒿子里。日本兵走过,她心跳着站起,她四面惶惶在望:母亲在哪里?家乡离开她很远,前面又来到一个生疏的村子,使她感觉到走过无数人间。 红日快要落过天边去,人影横倒地面杆子一般瘦长。踏过去一条小河桥,再没有多少路途了!哈尔滨城渺茫中有工厂的烟囱插入云天。 金枝在河边喝水,她回头望向家乡,家乡遥远而不可见。只是高高的山头,山下辨不清是烟是树,母亲就在烟树荫中。 她对于家乡的山是那般难舍,心脏在胸中飞起了!金枝感到自己的心已被摘掉不知抛向何处!她不愿走了,强行走过河桥又转入小道。前面哈尔滨城在招示她,背后家山向她送别。 小道不生蒿草,日本兵来时,让她躲身到地缝中去吗?她四面寻找,为了心脏不能平衡,脸面过量的流汗,她终于被日本兵寻到:“你的!……站住。” 金枝好比中了枪弹,滚下小沟去,日本兵走近,看一看她脏污的样子。 他们和肥鸭一般,嘴里发响摆动着身子,没有理她走过去了!他们走了许久许久,她仍没起来,以后她哭着,木桶扬翻在那里,小包袱从木桶滚出。她重新走起时,身影在地面越瘦越长起来,和细线似的。 金枝在夜的哈尔滨城,睡在一条小街阴沟板上。那条街是小工人和洋车夫们的街道。这条街连警察也没有,讨饭的老婆和小饭馆的伙计吵架。 满天星火,但那都疏远了!那是与金枝绝缘的物体。半夜过后金枝身边来了一条小狗,也许小狗是个受难的小狗?这流浪的狗它进木桶去睡。金枝醒来仍没出太阳,天空许多星充塞着。许多街头流浪人,尚挤在小饭馆门前,等候着最后的施舍。 金枝腿骨断了一般酸痛,不敢站起。最后她也挤进要饭人堆去,等了好久,伙计不见送饭出来,四月里露天睡宿打着透心地寒战,别人看她的时候,她觉得这个样子难看,忍了饿又来在原处。 夜的街头,这是怎样的人间?金枝小声喊着娘,身体在阴沟板上不住地抽拍。绝望着,哭着,但是她和木桶里在睡的小狗一般同样不被人注意,人间好像没有他们存在。天明,她不觉得饿,只是空虚,她的头脑空空尽尽了! 在街树下,一个缝补的婆子,她遇见对面去问:“我是新来的,新从乡下来的……” 看她作窘的样子,那个缝婆没理她,面色在清凉的早晨发着淡白走去。卷尾的小狗偎依着木桶好像偎依妈妈一般,早晨小狗大约感到太寒。小饭馆渐渐有人来往。一堆白热的馒头从窗口堆出。“老婶娘,我新从乡下来,……我跟你去,去赚几个钱吧!”
展开余下试题第二次,金枝成功了,那个婆子领她走,一些搅扰的街道,发出浊气的街道,她们走过。金枝好像才明白,这里不是乡间了,这里只是生疏、隔膜、无情感。一路除了饭馆门前的鸡、鱼,和香味,其余她都没有看见似的,都没有听闻似的。 “你就这样把袜子缝起来。” 在一个挂金牌的“鸦片专卖所”的门前,金枝打开小包,用剪刀剪了块布角,缝补不认识的男人的破袜。那婆子又在教她:“你要快缝,不管好坏,缝住,就算。” 金枝一点力量也没有,好像愿意赶快死似的,无论怎样努力眼睛也不能张开。一部汽车擦着她的身边驰过,跟着警察来了,指挥她说:“到那边去!这里也是你们缝穷的地方?” 金枝忙仰头说:“老总,我刚从乡下来,还不懂得规矩。” 在乡下叫惯了老总,她叫警察也是老总,因为她看警察也是庄严的样子,也是腰间佩枪。别人都笑她,那个警察也笑了。老缝婆又教说她:“不要理他,也不必说话,他说你,你躲后一步就完。” 她,金枝立刻觉得自己发羞,看一看自己的衣裳也不和别人同样,她立刻讨厌从乡下带来的破罐子,用脚踢了罐子一下。 袜子补完,肚子空虚的滋味不见终止,假若得法,她要到无论什么地方去偷一点东西吃。很长时间她停住针,细看那个立在街头吃饼干的孩子,一直到孩子把饼干的最末一块送进嘴去,她仍在看。 (节选自《生死场》第十四章) 文本二: 关于小说的情节,福斯特说过:“‘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去了’便是故事;而‘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因伤心而死’则是情节。”童庆炳说:“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而且要求在事件的发展中变现出人物行为的矛盾冲突,由此揭示出人物命运的变化过程。”按照以上的标准来看,萧红小说中的情节可以说是不完整的,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情节。萧红的小说打破了中国古代传统小说以情节为贯穿全文线索的小说模式,情节大多是简单散乱的,小说中穿插了大量的非情节的因素,写得像散文一样。 萧红的这种淡化情节的小说模式,看起来结构散乱,似乎是写作能力不成熟的表现,而实则为萧红的创作优点所在。萧红的小说舍弃了对情节完整性的雕琢,在缺乏逻辑的场景和画面的变换中,将人类生存的面貌完整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真挚感人又有刺骨的悲凉。这样的文章能引发我们对民族命运悲剧性的深切思考,虽然小说的形式美感不够,但是意义却是深刻的。萧红是一个感情胜过理智的作家,她没有鲁迅的理智和才能,不能够在小说完成之前就为人物预设结局,她是靠心灵的直觉来写作的,小说缺少刻意的雕琢和人为的痕迹,显得粗糙,但是却获得了令人意外的真挚感。萧红小说常被批评为情节上不足,在笔者看来,这正是萧红强的表现。 (选自张苗《萧红小说情节结构模式》,《锦绣•上旬刊》2020年8期)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主人公金枝从乡下来到哈尔滨,渴望改变生活;她过着奴隶般的耻辱生活,展现出当时普通人“生”之艰难。 B. 小说语言表达富有情感,如“前面哈尔滨城在招示她,背后家山向她送别”一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出她对“进城”的期待。 C. 小说中的母亲可亲可敬,在女儿去哈尔滨时,她把自己耳上的银环摘下送给女儿并左右叮咛,爱女之心溢于言表。 D. “哈尔滨城渺茫中有工厂的烟囱插入云天”一句在描写眼前景色的同时,自然引出金枝到达哈尔滨城后内容的描写。 7. 下列与文本内容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以金枝“到都市里去”来组织材料,在反映主人公悲惨遭遇的同时,也突出了主人公敢于反抗的民族精神。 B. 文本一通过人物对话巧妙地揭示社会环境,如“遇见日本子,你快伏在蒿子下”就交代了日本强占中国东北的现实。 C. 文本一结尾写“她停住针”,细看“吃饼干的孩子”,这里运用神态描写和对比的手法,细腻地表现出金枝此时极度饥饿。 D. 萧红的小说没有刻意的雕琢和人为的痕迹,她靠心灵的直觉来写,虽然小说结构散乱,但仍能展现人类生存的面貌。 8. 文本一中,小狗这一意象具有怎样的作用?请加以分析。 9. “萧红的小说打破了中国古代传统小说以情节为贯穿全文线索的小说模式。”请结合文本一加以说明。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节选自韩愈《师说》) 材料二: 子夏问仲尼曰:“颜渊之为人也,何若?”曰:“回之信,贤于丘也。”曰:“子贡之为人也,何若?”曰:“赐之敏,贤于丘也。”曰:“子路之为人也,何若?”曰:“由之勇,贤于丘也。”曰:“子张之为人也,何若?”曰:“师之庄,贤于丘也。”于是子夏避席而问曰:“然则四者何为事先生?”曰:“坐,吾语汝。回能信而不能反,赐能敏而不能屈,由能勇而不能怯,师能庄而不能同。兼此四子者,丘不为也。夫所谓至圣之士,必见进退之利,屈伸之用者也。” 东郭子惠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曰夫隐括之旁多枉木良医之门多疾人砥砺之旁多顽钝。夫子修道以俟天下,来者不止,是以杂也。诗云:‘菀彼柳斯,鸣蜩嚖嚖;有漼者渊,莞苇淠淠。’言大者之旁,无所不容。” (节选自刘向《说苑•杂言》)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子贡曰A夫B隐括之旁C多枉木D良医之E门多疾人F砥砺之旁多G顽钝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出人,指德才或成就超出常人,与现代汉语中“出人头地”的“出人”意思相同。 B. 小学,与四书《大学》中“大学”相对,在文中指研究文字字形、字义及字音等学问。 C. 乃,表竟然,与陶渊明《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中“乃”同义。 D. 避席,指离开座位说话,以示尊敬,文中指的是子夏因有疑惑而虚心向孔子请教。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愈针对时人不愿从师 不良风气生发慨叹,批评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且嘲笑他人不耻相师的行为。 B. 材料一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突出了唐代社会耻于从师这一现象的危害,增强了文章的论证效果。 C. 孔子就子夏的询问所作的回答,体现出较为典型的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又能够指出各弟子所长。
展开余下试题D. 面对东郭子惠的质疑,子贡认为,正因为孔子学识渊博,胸襟广阔,所以前来求学之人络绎不绝。 13. 将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夫所谓至圣之士,必见进退之利,屈伸之用者也。 14. 两则材料引用孔子论述“师”的观点立足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吹台春日怀古 [明]李梦阳 废苑迢迢入草莱,百年怀古一登台。 天留李杜诗篇在,地历金元战阵来。 流水浸城隋柳尽,行宫为寺汴花开。 白头吟望黄鹂暮,瓠子①歌残无限哀。 【注】①瓠子,又称瓠子口。汉武帝时,瓠子口黄河决口,淹死了不少人,帝派人筑塞,并亲临察看,作了《领子之歌》二首。明朝时,瓠子口仍时常泛滥,给人民造成极大灾难。“瓠子歌残”,意为《瓠子之歌》已经少有人唱了,言外之意是当今皇上已经不再像汉武帝那样亲自过问水利,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 15. 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废苑迢迢入草莱”运用倒装,不仅突出了连天而起的满眼荒草,长势茂盛,而且有力地显现了旧苑的衰微。 B. 《吹台春日怀古》也擅运用典故,“百年怀古”化用了杜甫《登高》诗中“百年多病独登台”的句意。 C. 中间两联,紧承首联,集中写第二句中的“怀古”,把“怀古”的内容具体化,纯然“怀古”,并为自然地过渡到尾联作了准备。 D. 诗歌从怀古开始,到伤今结束,全诗低回曲折而又激情奔涌,显示出作者沉郁豪健的笔力。 16. 概括并分析诗歌中包含的丰富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劣马的执着为喻,强调为学必须持之以恒。 (2)苏轼在《赤壁赋》中,从侧面写出箫声的魅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江滨公园中苏轼举酒对月祭奠的雕像,让人想起《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据了解荷花的行家说,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同燕园其它池塘里的都不一样。其它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朵花都能开出十六个复瓣,看上去当然就 ① 了。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幼时读古典诗词:“( )”爱其词句之美,深恨没能亲自到杭州西湖欣赏一番。 前年和去年,每当荷花盛开时,我每天都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吮吸荷花和荷叶的清香。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地漂在那里。“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透呢? 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池塘里的荷叶虽仍是绿油一片,但是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太远了。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残败的荷花也将消逝得 ② 吧。我想,她大概正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 18. 根据文段内容,填入括号中最恰当的诗词是( ) A.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B.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C.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D.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碧波间。(李璟《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19. 请在文中画横线①②处分别填入恰当的成语。 20. 文中加点词“吮吸”若改成“闻着”,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真正的经典既是民族的, A ,它是世界文化共同财富的组成部分。中外经典,概莫能外。①柏拉图的《理想国》是西方的经典文化,其重点讨论的正义问题的意义和价值不只适用于西方;儒家典籍《论语》讨论的仁道原则,其意义同样超越中国。②在不同的文化尚未相互作用时,这样的意义也许隐而不彰, B ,经典的世界性意义就会显现出来。 ③承认经典具有普遍意义,就意味着我们要打开眼界。④在阅读、理解经典的过程中,如果眼界的封闭,常常会给经典的理解带来多方面的限制;⑤而视域的扩展,则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经典。因此,一方面,我们需要引进来,⑥借鉴西方历史演化过程中积累的文化成果;另一方面, C ,参与世界范围内的百家争鸣。不管是西方文化的引进来,还是中国文化的走出去,都既要以其各自的特殊内涵为背景,也要以它们所具有的普遍意义为前提。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 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 文中画横线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越来越甜的水果,是时代对我们的一次精准的“投其所好”。这固然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满足,但也带来新的问题:口味单一减少饮食乐趣,糖分过多增加健康风险……这样的“投其所好”还有很多:越来越“火爆”的网文,越来越“好看”的短视频,越来越“懂你”的算法……对此,我们要作出正确的选择。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