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在经典的社会学理论中,人们总是强调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城市与乡村的二元对立。在这种二元对立的框架下,都市人老于世故、精打细算,冷漠无情、麻木不仁,而乡下人则淳朴、厚道、真诚、不善欺诈。然而,伴随着现代化进程,中国农民在心理上越来越趋同于都市人,这使得经典的二元分析框架捉襟见肘。 今天的乡村社会,农民开始摆脱土地的束缚,家庭的生产生活已经突破了村庄社区的边界,被市场经济整合到更大的社会范围中;农民与外部世界频繁互动,其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乡土性越来越淡薄,他们不再留恋乡村生活。乡村社会的一切正在被重塑。然而,当前中国农民生活结构和心智结构的变化,并未使乡村走向城市式的法治秩序,并未使熟人社会变成陌生人社会。因此,我们需要重新认识传统乡村的社会形态和秩序机制。而对熟人社会之理论意涵的深入挖掘,其价值和意义正在于此。 (选自陈柏峰《半熟人社会: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深描》) 1. 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生于斯、死于斯”体现了乡土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交圈子的限制性和稳定性。 B. “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以此引发法律效力,这是乡土社会土气的表现。 C. “熟悉”是乡土社会的重要特点,人与人交往大都从日常接触中摸熟性格,做到心安。 D. 费孝通用孔子对“孝”因人而异答复的例子,来证明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 2. 下列对材料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赞奇“权力的文化网络”可全面解释熟人社会各阶层乡民的权力关系与秩序机制。 B. 普通村民之间普遍存在因人情而产生的微观权力关系,是村庄社会秩序的一部分。 C. 经典的二元分析框架难以有效应对当前中国农民生活和心智变化带来的社会形态变化。 D. 对熟人社会理论意涵的深入挖掘,有助于重新认识传统乡村的社会形态和秩序机制。 3. 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的一项是( ) A. 《社戏》中双喜提议借八叔的船载“我”去看社戏,并为“我”的安全“写包票”。 B. 《哦,香雪》中未通火车前的台儿沟,它的十几户乡亲祖祖辈辈居住在大山深处。 C. 福建永定土楼的著名景点承启楼、振成楼、福裕楼,商贩和游客川流不息。 D. 每逢春节,小明一家都会回到乡下老家,给家族的叔伯长辈们拜年、问安。 4. 阅读学术著作要调动已有的经验,关注作者如何运用材料,提出概念,阐释观点。请你根据两则材料,参考范例,完成表格。 材料 概念 观点 从前: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 现在: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 熟人社会 陌生人社会 乡村社会的一切正在被重塑。(材料二) 从前:像植物一般地在一个地方生下根。 现在:农民开始摆脱土地的束缚。 ①______ ②______ 从前:③______ 现在:④______ 礼治 法治 5. 通过上面 材料,你对学术研究的方法可以获得哪些认识?请根据材料分析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历史的炮楼 钟法权 一只只凌空飞翔的海鸥,在蔚蓝的天空下发出欢快的高歌。海鸥的身影掠过炮楼,在椰林的上空久久回荡。 在老龙头与龙身的衔接处,高高耸立着一座高约十米的方形砖混三层建筑,这座方形的建筑不是寺塔,而是有着沧桑历史沉淀的炮楼。它是中国守边人的难忘记忆,也是中国军人抗击外来侵略者的历史见证。 据史料记载,炮楼最初为木质塔楼,因易腐烂,又常被台风卷入大海,所以屡建屡毁。到了清朝晚期才改为石砌,受技术条件限制,塔高仅三米半,一楼住人,二楼执哨。因为大海茫茫,路途遥远,因为交通条件落后,后勤给养跟不上,彼时仅派几名兵士守卫,一年轮换一次。到了民国时期,石砌的炮楼再次加高,守岛的最高长官为少尉军衔,统领人数在一个班左右。 在中国近现代以来波澜壮阔的历史中,南海西沙风起云涌。永兴岛与西沙众多的兄弟岛礁一样,先后两次被列强占领。第一次是一九三二年,法属印度支那政府占据了包括永兴岛在内的整个西沙群岛。法国人侵占永兴岛后,为守住这个海上交通要塞,构筑了简易防御工事,将老龙头脖子处三米半的塔楼升高至四米,改炮楼与瞭望警戒两用,并在炮楼不远的湾口一侧修建了简易营房,建起了临时军港。一九三九年,日军为侵略东南亚国家,打通南海交通航线,武力侵占了永兴岛等岛屿。据当年的渔民回忆,日军占领永兴岛后,驻岛人数并不多,大约在一个班左右,最高长官为少佐。他们在岛上构筑防御工事,在永兴岛西侧制高点修建了九米高的炮楼。 “侵略者们在龙身修炮楼,等同于在太岁头上动土,惊动了南海龙王,自然在三沙待不长久。”老渔民信誓旦旦地说。 侵略者终有失败的这一天。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声音迅速传遍全球,中国人民十四年抗战,艰苦卓绝,根据《开罗宣言》与《波茨坦公告》,日本占据的南海岛礁,全部由中国战区接收。一九五〇年五月一日,随着海南岛全境解放,我人民海军逐步从起义的国民党海军手中接管了南海诸岛,三沙的一个个岛屿与新中国的千万里江河,从此融为一体。 如今,四方形的炮楼是永兴岛最古老、最具历史标志性的建筑。守岛部队把参观炮楼作为新同志上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炮楼是独特的,不是人们想象的圆桶形,而是传统的四方形,与建在长城上的烽火台和瞭望台类似,底宽上小,一共三层,四面开方孔,便于瞭望、射击。顶层是个平台,四周用石头砌着防护墙,护墙高约一米二,每一边的护墙都留着两个方孔,分上下两层,便于跪姿和站姿射击。从顶层防御设计上可以看出,炮楼的平台才是瞭望与防御兼顾的要地。 老渔民一字一句地跟我讲:“三沙诸岛历来就是我国渔民的避风港,是郑和下西洋休整的栖息地,是守卫边防海岛的屯军岛,可见永兴岛、甘泉岛、北岛等岛屿无不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宝岛。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向世人郑重宣告,我们守卫的宝岛,早就是我们祖祖辈辈停船避风栖息的领土。
展开余下试题置身于炮楼的平台上,我只觉眼界一下子变得无比开阔,倚墙远眺,波涛汹涌的大海仿佛换了另一副模样。眼前的大海平静而透明,波涛似乎不再翻滚。只有层层叠叠的轻波细浪。身穿洁白羽毛外套的海鸥,在蓝色的天空下展翅翱翔,以优美的队形从老龙头的上空飞越而过,返回时绕着老龙头盘旋一圈后,飞向西北头的军港。如此不惜周折,仿佛是为了与站在炮楼上的人们共同欢呼繁荣昌盛的景象。 这是我第二次站在四方形的炮楼上,第二次近距离地与成群的海鸥频频相遇。眼前的一切是那样的神奇和美好,仿佛置身于五光十色的梦幻中,一切都是那样悦动人心。岛上的椰树随风摇曳着绿色的短裙,碧海蓝天间的海鸥唱着醉人的情歌,灯塔一旁军港里的波涛正层层叠叠相拥相依、永不停息地朝岸边奔涌,老龙头下的珊瑚礁在起起伏伏的波涛中若隐若现。 看着眼前的景致,一种激情在心里澎湃,眼前的一切,就是一幅独一无二的山水画、一首催人奋进的励志诗。我用手摸了摸长满斑块的青石瞭望孔,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窗口,一股暖流在心里涌动,不知不觉间,双眸一片潮湿。 (选自《人民文学》,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描绘了海岛的天空、海鸥、炮楼、椰林,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又充满生机的氛围。 B. 文章多处写到海鸥飞翔欢歌于碧海蓝天、炮楼军港,增强画面感,场景描写更加立体生动。 C. 文章描绘海岛风光,叙述炮楼历史现状,以铿锵有力的笔触将自然与人文之美融为一体。 D. 篇末将眼前之景比作山水画和励志诗,情景交融,超越单纯视觉感受,将其升华为精神鼓舞。 7. 关于文中老渔民的两个段落(第5段和第9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太岁头上动土”,这种说法虽带有民间神话色彩,但体现了老渔民朴素的爱国情怀。 B. 老渔民对三沙诸岛历史饱含深情的讲述,从民间视角为捍卫国家主权提供了有力支撑。 C. “历来就是”“无不是”“早就是”这些词传递了老渔民对这些岛屿主权归属的坚定信念。 D. 两个语段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塑造了老渔民作为历史见证者勇敢与自豪的形象。 8. 文章末尾,作者“不知不觉间,双眸一片潮湿”,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9. 文章如何用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的叙述方式来深化主旨?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44分) (一)课内文言文积累(本题共3小题,11分) 10. 一词多义现象在古汉语中非常普遍,请为“信”的义项选出相应的例句。
A.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 B.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 C.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学而》) D.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琵琶行》) 11. 古为今用,现代汉语中仍存留很多古汉语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生于福建福州”与“学于余”(《师说》)句式相同,都 状语后置。 B.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荷塘月色》),“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两句中的“颜色”意思相同。 C. “富国强兵”中的“富”“强”,与“泣孤舟之嫠妇”(《赤壁赋》)中的“泣”,同属使动用法。 D. “肉夹馍”与“生石罅”(《登泰山记》),皆有省略介词“于”。 12. 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6分) 阅读下面 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金石录后序(节选) 李清照 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时先君作礼部员外郎,丞相时作吏部侍郎。侯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后二年,出仕宦,便有饭蔬衣练,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日就月将,渐益堆积。丞相居政府,亲旧或在馆阁,多有亡诗、逸史,鲁壁、汲冢所未见之书,遂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后或见古今名人书画,一代奇器,亦复脱衣市易。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簿甲乙,置书册。如要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或少损污,必惩责揩完涂改,不复向时之坦夷也。是欲求适意,而反取惨懦。余性不耐,始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翠羽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遇书史百家,字不刓缺,本不讹谬者,辄市之,储作副本。自来家传周易、左氏传,故两家者流,文字最备。于是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 (选自《李清照集校注》) 13.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中即举杯A大笑B至茶倾覆C怀中D反不得饮E而起F甘心G老是乡矣 14.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归,女子出嫁曰归,与《静女》中“自牧归荑”的“归”意思不同。 B. 朔望,农历初一、十五,与《登泰山记》中“戊申晦”的“晦”皆以月相记日。 C. 绝,极、最,与杜甫《望岳》中“会当凌绝顶”的“绝”意思相同。 D. 而,连词,表转折,与《师说》中“则群聚而笑之”的“而”用法相同。 15.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赵明诚作太学生时,常典当衣物购买碑文,后出外做官,更是立下收尽天下古文奇字的志向。 B. 夫妇俩的亲朋也帮助收集并抄录佚诗、逸史,遇到珍品,也都帮忙购买,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C. 李清照夫妇即使身为贵家子弟,面对索以高价的徐熙牡丹图,也因无法筹钱,只能望之兴叹。 D. 夫妇俩节衣缩食,节省开支购买书籍,只要字不残缺、版本没有错误,就买下存作副本。 16.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 17. 文末李清照感慨“乐在声色狗马之上”,请结合文本说说“乐”在何处。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 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18.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片写词人闭门幽居,情绪低落,但见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内心也渐渐欢欣起来。 B. “春归秣陵树”着眼目之所见,“人老建康城”着眼心之所感,对仗工整,意蕴丰富 C. 下片词人回忆“感风吟月”的往事,对比今昔,感慨“老去无成”,自怜“憔悴更凋零” D. 这首词词境悲凄,与《声声慢》(寻寻觅觅)相似,与《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不同。 19. 叶嘉莹认为,李清照的作品不仅展现了女性的“柔婉”,还表现出一种超越性别的“高远”。请以“柔婉”或“高远”为关键词,结合《金石录后序》(节选)和《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写一段点评文字,100字左右。
展开余下试题(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20.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骨气,乃人之脊梁。李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傲岸,郑板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毅,都是骨气的表现。 (2)在阅读经典时,有些同学只摘抄妙语警句,而不注重汲取智慧。这真可谓《师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人写诗常常化用典故表达心志,比如曹操《短歌行》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愿与天下英才一起成就伟大功业的雄心壮志。 (4)面对风景名胜,我们常会发出“绝美”“啊啊啊”的感叹,姚鼐却能以简洁雅致的语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泰山的奇伟瑰丽,让人神往。 三、语言文字运用(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们常说“独木不成林”,可看到这棵树你会发现,原来“独木”也能“成林”。 这是一棵千年古榕树——岁月的痕迹早已爬满树干,它的枝叶依旧繁密。远看,树冠如一把撑开的大伞,苍翠葱茏,傲首云天。 这棵古榕树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青口镇东台村下社自然村。从城区出发,驱车一个半小时,再走半小时山路,才能一睹其真容。也因地处偏僻,古榕树自然生长至今,几乎未受过人为破坏。 树之硕大很是罕见。当地林业局工作人员介绍,树高有29米,胸径3.99米,粗壮的树干差不多要12个成年人手拉手才能①wéi lǒng( ),平均冠幅41.5米,树龄已有1500多年。更为奇特的是,树只一棵,树干却有两根。原来,榕树落地生根,主树长出的气生根落地长成了新的树干。两根树干的枝条双双横向生长,远远看去,如一双手在空中“交握”,又如一座天然的拱门,面向山谷撑开,仿佛迎接八方来客。 福州又称“榕城”。榕树是福州的市树,千百年来与福州的发展历史紧密相连。今天,在福州的大街小巷、房前屋后、山坡河岸,百年以上树龄的古榕树比比皆是。福州市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榕树生命力顽强,在贫②瘠土地、乱石破崖都能破土而出。 2013年,经福建省绿化委员会、福建省林业厅联合评选,下社自然村这棵古榕树被评为“福建榕树王”。 夏日乘凉、老人散步、孩童嬉戏……古榕树年复一年的陪伴,承载着村民们的情感寄托。A近年来,东台村还多了慕名而来的外地不少游客,人们争相一睹“榕树王”的真容。B村里的农家乐、乡村游也因此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暖阳下,村民吴喜平正在盖新房。“每个房间都配有卫生间,等游客再多些,我也开一家自己的民宿!”吴喜平语气里满是期望。 不远处的千年古榕静立,一如过去的年月,守护着古村,也守护着每一位村民的期盼…… 21. 请为文中①处的拼音选择正确的汉字,为2处的加点汉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A.围笼 B.围拢 ②瘠A.jí B.jǐ 22. 下列句子中的“自然”与文中加点的“自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她很激动,不觉微微地红了脸,动作也显得更不自然了。 B.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C. 山川之美,自然之趣,实乃天地之精华。 D. 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 23. 文中标AB处有一处表述不当,请选出答案标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4. 近期,福建文化馆开展“最美家乡风物”评选活动,下社村已为“福建榕树王”选好配图,并写好文字简介的头尾部分。请你结合材料,从特点、价值等角度,在空白处补写一段话,完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