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末试卷
阅读:1 2025-07-24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末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福建省福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福州市高一年级质量检测
语文试卷
(完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友情提示:请将所有答案填写到答题卡上!请不要错位、越界答题!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磁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地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地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陌生人对于婴孩的话是无法懂的,但是在做母亲的人听来都清清楚楚,还能听出没有用字音表达的意思来。
不但对人,他们对物也是“熟悉”的。一个老农看见蚂蚁在搬家了,会忙着去田里开沟,他熟悉蚂蚁搬家的意义。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最后甚至归结到“心安”两字。做子女的得在日常接触中去摸熟父母的性格,然后去承他们的欢,做到自己的心安。这说明了乡土社会中人和人相处的基本办法。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材料二:
杜赞奇在研究19世纪上半叶华北农村国家权力与乡村秩序时,突破了传统的“士绅模式”,创造了“权力的文化网络”这一新概念来解释中国乡村秩序机制。权力的文化网络包括不断交错影响作用的等级组织和非正式关联网。诸如市场、宗族、宗教和水利控制的等级组织以及诸如庇护人与被庇护者、亲戚朋友间的相互关联,构成了施展权力和权威的基础。这一概念中的“文化”就是扎根于这些组织中且为组织成员所认同的象征和规范,这些象征和规范赋予文化网络一种受人尊敬的权威,它反过来又激发人们的社会责任感、荣誉感,从而促使人们在文化网络中追求领导地位。
一旦将目光投向更加日常化的乡村生活,我们会在发现杜赞奇“权力的文化网络”具有较强解释力的同时,发现其不足之处。杜赞奇对乡村秩序的关注主要着眼于乡村精英与普通民众之间的权力关系,而事实上,普通村民之间普遍存在因人情而产生的微观权力关系,它们共同维系着村庄社会秩序,构成了一个立体性的整体。
浏览完整试题
在经典的社会学理论中,人们总是强调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城市与乡村的二元对立。在这种二元对立的框架下,都市人老于世故、精打细算,冷漠无情、麻木不仁,而乡下人则淳朴、厚道、真诚、不善欺诈。然而,伴随着现代化进程,中国农民在心理上越来越趋同于都市人,这使得经典的二元分析框架捉襟见肘。
今天的乡村社会,农民开始摆脱土地的束缚,家庭的生产生活已经突破了村庄社区的边界,被市场经济整合到更大的社会范围中;农民与外部世界频繁互动,其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乡土性越来越淡薄,他们不再留恋乡村生活。乡村社会的一切正在被重塑。然而,当前中国农民生活结构和心智结构的变化,并未使乡村走向城市式的法治秩序,并未使熟人社会变成陌生人社会。因此,我们需要重新认识传统乡村的社会形态和秩序机制。而对熟人社会之理论意涵的深入挖掘,其价值和意义正在于此。
(选自陈柏峰《半熟人社会: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深描》)
1. 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生于斯、死于斯”体现了乡土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交圈子的限制性和稳定性。
B. “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以此引发法律效力,这是乡土社会土气的表现。
C. “熟悉”是乡土社会的重要特点,人与人交往大都从日常接触中摸熟性格,做到心安。
D. 费孝通用孔子对“孝”因人而异答复的例子,来证明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
2. 下列对材料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赞奇“权力的文化网络”可全面解释熟人社会各阶层乡民的权力关系与秩序机制。
B. 普通村民之间普遍存在因人情而产生的微观权力关系,是村庄社会秩序的一部分。
C. 经典的二元分析框架难以有效应对当前中国农民生活和心智变化带来的社会形态变化。
D. 对熟人社会理论意涵的深入挖掘,有助于重新认识传统乡村的社会形态和秩序机制。
3. 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的一项是( )
A. 《社戏》中双喜提议借八叔的船载“我”去看社戏,并为“我”的安全“写包票”。
B. 《哦,香雪》中未通火车前的台儿沟,它的十几户乡亲祖祖辈辈居住在大山深处。
C. 福建永定土楼的著名景点承启楼、振成楼、福裕楼,商贩和游客川流不息。
D. 每逢春节,小明一家都会回到乡下老家,给家族的叔伯长辈们拜年、问安。
4. 阅读学术著作要调动已有的经验,关注作者如何运用材料,提出概念,阐释观点。请你根据两则材料,参考范例,完成表格。
材料 概念 观点
从前: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
现在: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 熟人社会
陌生人社会 乡村社会的一切正在被重塑。(材料二)
从前:像植物一般地在一个地方生下根。
现在:农民开始摆脱土地的束缚。 ①______
②______
从前:③______
现在:④______ 礼治
法治
5. 通过上面的材料,你对学术研究的方法可以获得哪些认识?请根据材料分析概括。
【答案】1. B 2. A 3. C
4. ①. 乡土性 / 土气 / 封闭性; ②. 现代化 / 城市式 / 开放性 ; ③.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 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 乡土社会从熟悉得到信任。/ 规矩是最可靠的。(也可以举日常生活、文学作品中婚丧嫁娶、差序格局等现象) ④. 被市场经济整合到更大的社会范围中 / 重视订立契约。(也可以举日常生活法律保护权益,团体格局等现象)
5 参考答案
研究方法:
(1)田野调查。材料一基于田野调查的研究,提炼典型现象,形成概念,通过辨识、分析、比较、归纳,获得新的理论发现。
(2)文献研究。材料二分析前人学术成果,即杜赞奇“权力 文化网络”理论的优势与不足,归纳社会变化现象,引发对学术课题的进一步研究。
【解析】
【导语】材料一阐述乡土社会是“熟悉”“无陌生人”的社会,从信任源于对规矩熟悉、对人对物熟悉、认识个别化等方面说明其特性;材料二先介绍杜赞奇“权力的文化网络”概念,指出其不足,还提到传统二元分析框架捉襟见肘,当下乡村乡土性淡薄但未变法治秩序,需重识乡村社会形态和秩序机制。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这是乡土社会土气的表现”表述有误,这是陌生人社会的交易表现。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可全面解释”表述有误,材料二原文“我们会在发现杜赞奇‘权力的文化网络’具有较强解释力的同时,发现其不足之处”,可见不能全面解释,存在不足。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商贩和游客川流不息”,商贩与游客并非属于土楼所在的乡土社会,因此不能作为论据支撑观点。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①“从前像植物一般地在一个地方生下根”体现了乡村社会中人们对土地的依赖,长期固定在一个地方,具有很强的乡土性、土气以及封闭性,所以“乡土性/土气/封闭性”作为概念准确概括了从前的特点;
②“现在农民开始摆脱土地的束缚”,意味着打破了以往对土地的依赖,向更开放、更具流动性的状态发展,类似于城市的发展模式,具有现代化、城市式和开放性的特征,“现代化/城市式/开放性”能很好地概括现在的情况。
“礼治”与“法治”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治理和规范方式。
③“从前”的观点列举了“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从熟悉得到信任。”“规矩是最可靠的”等,这些都表明在乡土社会中,基于熟人关系和对传统规矩的熟悉与信任来维系社会秩序,靠的是礼治;
④“现在”的观点“被市场经济整合到更大的社会范围中”以及“重视订立契约”,体现了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变得陌生,需要通过契约和法律来规范行为、保障权益,属于法治的范畴。
展开余下试题
这些观点的列举从材料中准确提取了体现两种治理方式的关键内容,很好地支撑了“礼治”和“法治”这两个概念。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1)田野调查:材料一费孝通对乡土社会的研究运用了田野调查方法。他深入到乡土社会的实际环境中,观察和了解乡土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方面。从文中对乡土社会中“生于斯、死于斯”“熟人社会”“从熟悉得到信任”“对物的熟悉”等典型现象的描述,可以看出是基于对乡土社会实际生活的观察与体验。通过对这些典型现象的提炼,形成了“乡土社会”“熟人社会”等概念。并且在分析过程中,对乡土社会中人和人、人和物的关系进行辨识、与现代社会(陌生人社会)进行比较,对信任的来源、认知方式等进行归纳,从而获得了对乡土社会独特性的新理论发现,如乡土社会的信任基于对规矩的熟悉,认识是个别的而非抽象普遍原则等,体现了田野调查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2)文献研究:材料二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文献研究的方法。通过对前人学术成果(杜赞奇“权力的文化网络”这一概念及相关理论)的分析,来推进自身的研究。作者首先介绍了杜赞奇“权力的文化网络”概念的内涵,即包括等级组织和非正式关联网,以及其中“文化”的含义。然后指出在关注日常乡村生活时,发现这一理论虽然有较强解释力,但存在对普通村民之间微观权力关系关注不足的问题。同时,作者还结合社会变化现象(如中国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心理趋同于都市人,乡村乡土性淡薄但未走向城市式法治秩序等),对前人理论进行思考,进而引发对重新认识传统乡村社会形态和秩序机制这一学术课题的进一步研究,展现了文献研究在学术研究中通过分析前人成果、发现问题、推动研究深入的过程。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历史的炮楼
钟法权
一只只凌空飞翔的海鸥,在蔚蓝的天空下发出欢快的高歌。海鸥的身影掠过炮楼,在椰林的上空久久回荡。
在老龙头与龙身的衔接处,高高耸立着一座高约十米的方形砖混三层建筑,这座方形的建筑不是寺塔,而是有着沧桑历史沉淀的炮楼。它是中国守边人的难忘记忆,也是中国军人抗击外来侵略者的历史见证。
据史料记载,炮楼最初为木质塔楼,因易腐烂,又常被台风卷入大海,所以屡建屡毁。到了清朝晚期才改为石砌,受技术条件限制,塔高仅三米半,一楼住人,二楼执哨。因为大海茫茫,路途遥远,因为交通条件落后,后勤给养跟不上,彼时仅派几名兵士守卫,一年轮换一次。到了民国时期,石砌的炮楼再次加高,守岛的最高长官为少尉军衔,统领人数在一个班左右。
在中国近现代以来波澜壮阔的历史中,南海西沙风起云涌。永兴岛与西沙众多的兄弟岛礁一样,先后两次被列强占领。第一次是一九三二年,法属印度支那政府占据了包括永兴岛在内的整个西沙群岛。法国人侵占永兴岛后,为守住这个海上交通要塞,构筑了简易防御工事,将老龙头脖子处三米半的塔楼升高至四米,改炮楼与瞭望警戒两用,并在炮楼不远的湾口一侧修建了简易营房,建起了临时军港。一九三九年,日军为侵略东南亚国家,打通南海交通航线,武力侵占了永兴岛等岛屿。据当年的渔民回忆,日军占领永兴岛后,驻岛人数并不多,大约在一个班左右,最高长官为少佐。他们在岛上构筑防御工事,在永兴岛西侧制高点修建了九米高的炮楼。
“侵略者们在龙身修炮楼,等同于在太岁头上动土,惊动了南海龙王,自然在三沙待不长久。”老渔民信誓旦旦地说。
侵略者终有失败的这一天。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声音迅速传遍全球,中国人民十四年抗战,艰苦卓绝,根据《开罗宣言》与《波茨坦公告》,日本占据的南海岛礁,全部由中国战区接收。一九五〇年五月一日,随着海南岛全境解放,我人民海军逐步从起义的国民党海军手中接管了南海诸岛,三沙的一个个岛屿与新中国的千万里江河,从此融为一体。
如今,四方形的炮楼是永兴岛最古老、最具历史标志性的建筑。守岛部队把参观炮楼作为新同志上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炮楼是独特的,不是人们想象的圆桶形,而是传统的四方形,与建在长城上的烽火台和瞭望台类似,底宽上小,一共三层,四面开方孔,便于瞭望、射击。顶层是个平台,四周用石头砌着防护墙,护墙高约一米二,每一边的护墙都留着两个方孔,分上下两层,便于跪姿和站姿射击。从顶层防御设计上可以看出,炮楼的平台才是瞭望与防御兼顾的要地。
老渔民一字一句地跟我讲:“三沙诸岛历来就是我国渔民的避风港,是郑和下西洋休整的栖息地,是守卫边防海岛的屯军岛,可见永兴岛、甘泉岛、北岛等岛屿无不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宝岛。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向世人郑重宣告,我们守卫的宝岛,早就是我们祖祖辈辈停船避风栖息的领土。
置身于炮楼的平台上,我只觉眼界一下子变得无比开阔,倚墙远眺,波涛汹涌的大海仿佛换了另一副模样。眼前的大海平静而透明,波涛似乎不再翻滚。只有层层叠叠的轻波细浪。身穿洁白羽毛外套的海鸥,在蓝色的天空下展翅翱翔,以优美的队形从老龙头的上空飞越而过,返回时绕着老龙头盘旋一圈后,飞向西北头的军港。如此不惜周折,仿佛是为了与站在炮楼上的人们共同欢呼繁荣昌盛的景象。
这是我第二次站在四方形的炮楼上,第二次近距离地与成群的海鸥频频相遇。眼前的一切是那样的神奇和美好,仿佛置身于五光十色的梦幻中,一切都是那样悦动人心。岛上的椰树随风摇曳着绿色的短裙,碧海蓝天间的海鸥唱着醉人的情歌,灯塔一旁军港里的波涛正层层叠叠相拥相依、永不停息地朝岸边奔涌,老龙头下的珊瑚礁在起起伏伏的波涛中若隐若现。
看着眼前的景致,一种激情在心里澎湃,眼前的一切,就是一幅独一无二的山水画、一首催人奋进的励志诗。我用手摸了摸长满斑块的青石瞭望孔,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窗口,一股暖流在心里涌动,不知不觉间,双眸一片潮湿。
(选自《人民文学》,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描绘了海岛的天空、海鸥、炮楼、椰林,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又充满生机的氛围。
B. 文章多处写到海鸥飞翔欢歌于碧海蓝天、炮楼军港,增强画面感,场景描写更加立体生动。
C. 文章描绘海岛风光,叙述炮楼历史现状,以铿锵有力的笔触将自然与人文之美融为一体。
D. 篇末将眼前之景比作山水画和励志诗,情景交融,超越单纯视觉感受,将其升华为精神鼓舞。
7. 关于文中老渔民的两个段落(第5段和第9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太岁头上动土”,这种说法虽带有民间神话色彩,但体现了老渔民朴素的爱国情怀。
B. 老渔民对三沙诸岛历史饱含深情的讲述,从民间视角为捍卫国家主权提供了有力支撑。
C. “历来就是”“无不是”“早就是”这些词传递了老渔民对这些岛屿主权归属的坚定信念。
D. 两个语段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塑造了老渔民作为历史见证者勇敢与自豪的形象。
8. 文章末尾,作者“不知不觉间,双眸一片潮湿”,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9. 文章如何用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的叙述方式来深化主旨?请简要分析。
【答案】6. C 7. D
8. ①触摸瞭望孔,想起历史的曲折与沧桑,心生感慨。
②为中国军民世代守卫宝岛的艰辛而感动。
③为祖国今日的繁荣昌盛而自豪。
④为现实生活的安宁美好而喜悦。
展开余下试题
9. ①在写眼前之景的同时,回顾了炮楼的历史变迁,凸显军事功能,强调和平的珍贵。
②以当地渔民的回忆与口述,还原了炮楼的历史,强化了岛屿主权归属的历史事实。
③通过时空变换,使读者既能感受炮楼的沧桑历史,又能感受其现实意义,深化文章主题。
【解析】
【导语】文章围绕永兴岛炮楼展开,先写其外观,接着追述从清朝到民国的修建变迁,以及近现代被法、日侵占改建的历史。如今它是爱国教育场所,作者登楼目睹碧海蓝天、海鸥椰树等美景,触摸炮楼,既感历史沧桑,又因当下繁荣而心潮涌动,抒发了深沉的爱国情怀。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C. “铿锵有力的笔触”表述不准确,本文语言风格整体较为细腻、抒情,如“身穿洁白羽毛外套的海鸥,在蓝色的天空下展翅翱翔,以优美的队形从老龙头的上空飞越而过,返回时绕着老龙头盘旋一圈后,飞向西北头的军港”等描写,充满了诗意和温情,并非“铿锵有力”。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D.“动作、心理的描写”错,文中这两个关于老渔民的段落主要是通过语言描写来展现老渔民的形象和情感等,并没有动作和心理描写。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和情感的能力。
①炮楼见证了从木质易毁到石砌改建,再到被列强侵占等曲折历史。作者触摸瞭望孔,仿佛触摸到历史窗口,过去的艰难、屈辱与动荡唤起内心感慨,引发情感共鸣而落泪。
②过去守岛条件恶劣,人员少、后勤难,且经历抗击外敌入侵。作者联想到军民为守护宝岛历经的艰辛和做出的牺牲,被他们的奉献精神深深打动,从而双眼湿润。
③如今祖国繁荣昌盛,能有效守护领土,与曾经的被侵略形成鲜明对比。作者站在炮楼,看到祖国的强大,为国家的发展变化感到无比自豪,激动之情化作泪水。
④结尾描绘的海岛美好景象,如椰树摇曳、海鸥欢唱、军港安宁等,展现出当下生活的和平美好。作者为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而喜悦,这种喜悦通过“双眸一片潮湿”得以抒发。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叙述方式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①现实中描绘海岛宁静美好之景,如海鸥飞翔、椰林摇曳。历史上则讲述炮楼从木质到石砌的变迁,以及曾被列强侵占的经历。现实与历史的对比,让读者意识到如今和平的来之不易,强调了和平的珍贵,深化主旨。
②借老渔民回忆和口述,如 “三沙诸岛历来是我国渔民避风港”等表述,从民间角度呈现历史,强化了永兴岛等岛屿主权属于中国的历史事实,激发读者爱国情怀,深化了维护国家主权的主旨。
③文章在描写当下站在炮楼所见之景与讲述炮楼历史间切换。时空交织使读者既体会到炮楼的沧桑历史,又看到其在现实中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场所的意义,深化了炮楼所承载的爱国精神和历史责任等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44分)
(一)课内文言文积累(本题共3小题,11分)
10. 一词多义现象在古汉语中非常普遍,请为“信”的义项选出相应的例句。
A.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
B.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
C.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学而》)
D.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琵琶行》)
【答案】①-④: CBA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句意: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故选C。
②句意: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故选B。
③句意:海外来客们谈起瀛洲,烟波渺茫实在难以寻求。故选A。
④句意:她低头随意慢慢地连续弹奏,尽情地倾诉心底无限的伤心事。故选D。
11. 古为今用,现代汉语中仍存留很多古汉语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生于福建福州”与“学于余”(《师说》)句式相同,都是状语后置。
B.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荷塘月色》),“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两句中的“颜色”意思相同。
C. “富国强兵”中的“富”“强”,与“泣孤舟之嫠妇”(《赤壁赋》)中的“泣”,同属使动用法。
D. “肉夹馍”与“生石罅”(《登泰山记》),皆有省略介词“于”。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类活用、一词多义以及特殊句式的能力。
A.正确,相同,都是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福建福州生”“于余学”。句意:在福建福州出生。/向我学习。
B.错误,不同。色彩;/容貌、脸色。句意:兄弟从军老鸨死家道已经破败,暮去朝来我也渐渐地年老色衰。
C.正确,相同。“富”“强”,使……富足、强大;/“泣”,使……哭泣。句意:使国家富足,兵力强大。/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
D.正确,相同,都省略了介词“于”,完整的表达为“肉夹于馍”“生于石罅”。句意:在馍里夹肉。/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
故选B。
12. 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答案】(1)君子的天性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2)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生”,通 “性”,天性,资质,禀赋;“善”,善于;“假”,借助、利用;“物”,外物,各种客观条件。
(2)“夫”,发语词,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不译;“庸”,岂,哪,怎么;“年”,年龄;“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乎”,语气助词,相当于“呢”。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金石录后序(节选)
李清照
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时先君作礼部员外郎,丞相时作吏部侍郎。侯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后二年,出仕宦,便有饭蔬衣练,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日就月将,渐益堆积。丞相居政府,亲旧或在馆阁,多有亡诗、逸史,鲁壁、汲冢所未见之书,遂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后或见古今名人书画,一代奇器,亦复脱衣市易。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簿甲乙,置书册。如要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或少损污,必惩责揩完涂改,不复向时之坦夷也。是欲求适意,而反取惨懦。余性不耐,始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翠羽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
上一篇:
福建省福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无答案)
下一篇:
北京市海淀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末试卷
相关:
关于“福建省福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