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1  2025-07-24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北京市海淀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北京市海淀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共8页,共五道大题,17道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纸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班级名称、姓名。
3.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纸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余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请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4小题,共14分。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都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我说西洋社会组织像捆柴就是想指明: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分得清楚。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我们不妨称之作团体格局、
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由着这个“己”推出的圈子,可伸可缩,大可“一表三千里”,而小可以缩到只剩家庭成员,并根据与中心“己”的距离远近来区分厚薄。
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那一轮轮波纹的差序。伦是有差等的次序,重在分别。《礼记》祭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 “不失其伦”是在别父子、远近、亲疏。《礼记•大传》里说:“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意思是这个社会砮构的架格是不能变的,变的只是利用这架格所做的事。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己,得加以克服于礼,克己就是修身。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这种差序的推浪形式,把群己的界限弄成了相对性。这和西洋把权利和义务分得清清楚楚的社会,大异其趣。
(取材于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材料二
西洋社会的这种结构很可能是从初民民族的“部落”形态中传下来的。部落形态在游牧经济中很显著的是“团体格局”的。生活相依赖的一群人不能单独地、零散地在山林里求生。在他们,“团体”是生活的前提。可是在一个安居的乡土社会,每个人可以在土地上自食其力地生活时,只在偶然的和临时的非常状态中才感觉到伙伴的需要。在他们,和别人发生关系是后起和次要的,而且他们在不同的场合下需要着不同程度的结合,并不显著地需要一个经常的和广被的团体。因之他们的社会采取了“差序格局”。
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别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在“团体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团体是个超于个人的“实在” 它是先于任何个人而又不能脱离个人的共同意志。这种“实在”只能用有形的东西去象征它、表示它,这种团体对个人的关系就象征在神对于信徒的关系中。团体的代表是无私的,每个团体分子和团体的关系是相等的。团体格局的道德体系中于是发生了权利的观念。人对人得互相尊重权利,团体对个人也必须保障这些个人的权利,防止团体代理人滥用权力。


浏览完整试题我说了不少关于“团体格局”中道德体系的话, 目的是在陪衬出“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特点来。在以自己作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最主要的自然是“克己复礼”,这是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从己向外推以构成社会范围的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每根绳子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社会范围是从“己”推出去的,而推的过程里有着各种路线,最基本的是亲属,亲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向另一路线推是朋友,相配的是“忠信”。在差序格局中并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孝、悌、忠、信都是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素。孔子常常提到那个“仁”字。但“仁”这个观念只是一切私人关系中道德要素的共相,凡是要具体说明时,还得回到“孝悌忠信”那一类的道德要素。
(取材于费孝通《乡土中国•维系着私人的道德》)
1.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团体格局可以比喻为捆柴,是因为每一个个体都能在其中找到同属于一个团体的伙伴。
B. 以“己”为中心向外推的社会关系没有清晰的界限,范围上一定大于界限清楚的团体。
C. 团体格局中各分子与团体关系相等,差序格局中个体从自身出发界定与他人的社会距离。
D. 差序格局中的道德观念离不开具体的私人联系,团体的共同意志可以脱离个人而存在。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对“链接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链接材料】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1],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2】。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注释:【1】弟:同“悌”,敬爱兄长。 【2】本立而道生:意思是基础确立了,“道”就会产生。
A. 从“为人也孝弟”到“不好犯上作乱”,由家到国的推论过程契合了差序格局的特点。
B. 有子认为“本立而道生”,这表明儒家最考究的人伦是一种有差等的次序,重在分别。
C. 有子强调“孝弟”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体现出克己复礼是差序格局道德体系的出发点。
D. 用亲属间的“孝弟”来诠释“仁”,反映了差序格局是由私人关系的道德要素维系的。
3. 在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过程中,有同学列了下面的表格式提纲。请你填写①-④处,帮他补充完整。要求简要概括。
>< 西洋社会 中国乡土社会
社会结构 团体格局 ①
② ③ 安居的农耕生活
产生影响 发生了权利的观念 ④
材料三
乡土社会中社会关系的最突出特点就是“差序格局”,这已成为社会学中国化的经典概念。正是这种差序格局下乡土中国的乡土性,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影响着亲属关系、血缘关系甚至地缘关系,并扩大到家庭之外的家族,甚至影响着乡土社会的政治秩序和统治方式。从男女有别的“家族”到“礼治秩序”下的“无讼”,无为政治下的长老统治,以名实分离应对社会变迁。而近代以来从欲望到需求的文明转折,时势的权力迫使乡土中国进入了乡土重建。
费孝通晚年特别强调文化自觉的重要性,他详细解释道:“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的‘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在生活各方面所起的作用,也就是它的意义和所受其他文化的影响及发展的方向,不带有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但同时也不主张‘西化’或‘全面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发展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对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他不仅对文化自觉的概念进行了详细定义,还强调指出“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根据其对新环境的适应力决定取舍。其次是理解所接触的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以吸收。各种文化都自觉之后,这个文化多元的世界才能在相互融合中出现一个具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形成一套各种文化的和平共处、各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同守则。”目的就是通过“文化自觉”,掌握文化转型的主动权,重建民族文化自信心,巩固国家和民族认同,建立“和而不同”的美好社会,更好地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取材于徐平《如何读懂费孝通(代序)》)
4. 谈谈材料三对文化自觉的阐释对你认识乡土社会中的差序格局有何启发。
【答案】1. C 2. B
3. ①差序格局 ②格局源起/社会基础 ③游牧的部落形态 ④形成了以克己复礼为出发点的道德体系/形成了依托于私人关系的道德体系
4. 答案示例一:材料三谈到,文化自觉的目的不是保守复古,也不是全盘西化,而是在文化转型中掌握主动权,更好地适应新环境、新时代。这启示我们对“差序格局”及其道德体系应采取辩证、扬弃的态度,如在当今时代,“修齐治平”的担当精神应得到传承和发扬,“各扫门前雪”一类的自私行为则需要反思和杜绝,如此才能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
答案示例二:材料三谈到,文化自觉是一个过程,不仅要认识自己的文化,也要理解所接触的文化,如此才能在相互融合中各抒所长、这启示我们在理解“差序格局”的过程中要有中西文化比较的视野,既要看到差序格局产生了“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意识,也要取长补短,吸收团体格局中的权利意识等有价值的思想观念,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答案示例三:差序格局是中国乡土社会的一种文化。我应认识到它的来历是安居的农耕生活,它的作用是产生了私人道德、以己为中心的人伦,以及在当今有着减弱并向团体格局西化的趋势。其次,我们应理解这种社会格局,注意到它克己修身、孝悌忠信的道德观念至今适用,有教化作用;而伦理纲常中君臣、夫妇等方面带有封建包彩的不宜沿用。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理性吸收外来文化,做到文化自觉,才能让乡土中国“差序格局”的文化历久弥新。
【解析】
【导语】这两篇材料出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对比中西社会结构。材料一以捆柴和水波纹分别比喻西洋团体格局与中国差序格局,点明差序格局以 “己” 为中心、关系有差等。材料二阐述不同结构衍生不同道德观念,团体格局重权利,差序格局以 “克己” 为出发点,道德系于私人关系。


展开余下试题【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
A.因果关系错误,根据原文“我说西洋社会组织像捆柴就是想指明: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分得清楚”,团体格局可以比喻为捆柴,是因为团体之间界限分明,和捆柴一样。
B.“范围上一定大于界限清楚的团体”说法过于绝对。二者没有办法比较范围大小,一是看以“己”为中心向外推的社会关系的多少,文中说“由着这个‘己’推出的圈子,可伸可缩,大可‘一表三千里’,而小可以缩到只剩家庭成员”;二是看界限清楚的团体成员有多少。
D.“团体的共同意志可以脱离个人而存在”错误。材料二“它是先于任何个人而又不能脱离个人的共同意志”,可见团体的共同意志可以先于个人意志,但不能脱离个人而存在。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参考译文:
有子说:“一个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在上位的人,这种人是很少见的;不喜欢犯上却喜欢作乱,这种人是不会有的。君子行事致力于根本,确立了根本,道也就产生了。孝悌就是仁道的根本吧!”
B.“这表明儒家最考究的人伦是一种有差等的次序,重在分别”错,“本立而道生”强调的是 “孝悌”是“仁”之本,和儒家最考究的人伦是有差等的次序、重在分别并无直接关联。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材料一明确说我们的社会结构“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也就是差序格局;
②由中国乡土社会“安居的农耕生活”可找到信息在材料二第一段,根据西洋社会的结构可能是从初民民族的“部落”形态中传下来的,“生活相依赖的一群人不能单独地、零散地在山林里求生。在他们,‘团体’是生活的前提”,“可是在一个安居的乡土社会……”,可见这部分是在分析西洋的“团体格局”和中国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的源起或者叫社会基础。
③此处是分析西洋社会的社会基础,根据西洋社会的结构可能是从初民民族的“部落”形态中传下来的,“部落形态在游牧经济中很显著的是‘团体格局’的”可知,他们是游牧的部落形态;
④此处要分析“差序格局”对中国乡土社会产生的影响,根据“在以自己作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最主要的自然是‘克己复礼’,这是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在差序格局中并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孝、悌、忠、信都是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素”,可知形成了以克己复礼为出发点的道德体系/形成了依托于私人关系的道德体系。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答案示例一:材料三费孝通谈到文化自觉时说“不带有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但同时也不主张‘西化’或‘全面他化’”,他还指出“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根据其对新环境的适应力决定取舍”“理解所接触的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以吸收”,也就是文化自觉的目的不是保守复古,也不是全盘西化,而是在文化转型中掌握主动权,更好地适应新环境、新时代。这启示我们对“差序格局”及其道德体系应采取辩证、扬弃的态度,如在当今时代,由自我修养的完善到让家族整齐有序再到担当社会责任的“修齐治平”的担当精神应得到传承和发扬,而以“己”为中心的自私自利,如“各扫门前雪”一类的自私行为则需要反思和杜绝,如此才能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
答案示例二:材料三谈到,“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根据其对新环境的适应力决定取舍。其次是理解所接触的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以吸收”,文化自觉是一个过程,不仅要认识自己的文化,也要理解所接触的文化,如此才能在相互融合中各抒所长。文化自觉倡导理解接触不同的文化并相互吸收融合,差序格局作为乡土社会的本土文化特色,在全球化背景下,与其他文化的交流碰撞日益频繁。我们可以基于文化自觉,思考差序格局如何与其他文化中的社会关系模式相互借鉴,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合作,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同时,为构建更和谐多元的社会关系模式提供参考。既要看到差序格局产生了“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意识,也要取长补短,吸收团体格局中的权利意识等有价值的思想观念,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答案示例三:差序格局是中国乡土社会的一种文化。材料二中谈到它的来历是安居的农耕生活,材料三说它“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影响着亲属关系、血缘关系甚至地缘关系,并扩大到家庭之外的家族”,可见它的作用是产生了私人道德、以己为中心的人伦,当今社会不再是单纯的乡土社会结构,“差序格局”在当今有着减弱并向团体格局西化的趋势。其次,我们应以文化自觉为指引,思考如何在保留差序格局中积极因素(如重视人际关系、家族观念等)的同时,摒弃其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部分(如可能导致的裙带关系、等级观念过重等弊端),让差序格局在现代社会中实现转型与发展。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理性吸收外来文化,做到文化自觉,才能让乡土中国“差序格局”的文化历久弥新。
二、本大题共4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取材于韩愈《师说》)
5.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或师焉,或不焉 或:或者
B. 官盛则近谀 谀:奉承
C. 君子不齿 不齿:看不起
D. 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
6.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吾从而师之 而耻学于师
B.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C. 其出人也远矣 其皆出于此乎
D. 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拘于时
7. 将下列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展开余下试题(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8. 韩愈认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请从原文找到两处依据,分析韩愈这里所说的“道”指的是什么。
【答案】5. A 6. B
7. (1)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或:哪管他年纪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2)教给他书本 文字,(帮助他)学习句读(的人)。
8. ①第一处:“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韩愈在此明确指出所传之“道”不是句读一类的知识,又称章句之学为“小”,而以“传道解惑”为“大”,可见这里的“道”应为更广泛的思想学说、价值真理等。②第二处:“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作为“李氏子蟠”之师,其“传道受业”明确指向了文以载道的“古文”和承载儒家道统的“六艺经传”、可见“道”指的应是先贤的深刻思想和优秀学说。
【解析】
【导语】《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散文,通过分析师与学者关系的历史沿革,抨击了当时士大夫不耻师学的风气。文章指出,古人求学必由师传道,而当时的人自恃地位不屑从师,是导致愚昧的重要原因。韩愈强调了师道的重要性,主张不论年龄、地位、学识,都应以道为重。文章通过历史实例和社会现象进行论证,结构严谨,文辞有力,呼吁恢复尊师重道的传统。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错误。或:有的。句意: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
B.正确。句意: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
C.正确。句意:君子们看不起他们。
D.正确。句意: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不同。表承接/表转折。句意: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
B.相同。都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
C.不同。代词,指圣人/语气副词,表揣测,大概。句意: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大概都出于这吧?
D.不同。介词,引出对象/介词,被。句意:老师不一定超过学生。/不受时俗的拘束。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庸知”,哪管;“于”,介词,在;“先后”,前面后面。
(2)“书”,书本 文字;“句读”,断句知识。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第一处:韩愈开篇指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后面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从此句可以看出韩愈所说的“道”不是句读一类的知识;“小学而大遗”,中的“小”指的是章句之学,“大”指的是“传道解惑”,可见这里的“道”应为更广泛的思想学说、价值真理等。
②第二处:“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夸赞李蟠“好古文”,这里的“古文”是指先秦散文;“六艺经传”中的“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经传”是解释经书的著作。由此可见其“传道受业”明确指向了文以载道的“古文”和承载儒家道统的“六艺经传”,可见“道”指的应是先贤的深刻思想和优秀学说。
参考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看不起他们,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超过学生,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1】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2]。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3],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注释:【1】爱:同“薆”,隐藏。【2】彤管:初生时呈红色的管状茅草。【3】荑:初生的茅草。
9.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首开篇两句写一位娴静又美丽的女子,与心爱之人约定在城墙的角楼会面。
B. 第一首“爱而不见”两句意思是男子喜爱心上人却见不到,以手挠头,徘徊不定。
C. 第二首“涉江采芙蓉”一句写主人公为采芙蓉而涉江,“涉”字可见其心意之诚。
D. 第二首“同心而离居”两句写同心之人却分隔两地,只能让忧伤陪伴自己终老。
10. 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首诗使用第一人称,男子的叙述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他对心上人的情真意切。
B. 第一首中“静女其姝”“静女其娈”两句以反复的手法增强了表情达意的效果。
C. 第二首中“长路漫浩浩”的“浩浩”巧妙地使用了叠字,突出路途的漫长遥远。
D. 第二首诗用精丽的语言表达刻骨铭心的思念,语意环环相扣,可谓语浅而情深。
11. 这两首诗都以草木赠答来传情表意。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9. B 10. D
11. 《静女》抒情男主人公在约会时徘徊等待时,虽有等待的焦灼,但看见美人所赠的彤管色红而光亮、柔嫩,爱屋及乌,物以情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北京市海淀”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