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之礼治秩序》,有删改) 材料二: 儒家伦理具有“情感理性”(“情理”)的特征。所谓情感理性,即以情感为出发点与价值标准的理性思维形式。自孔子开创儒学一脉,儒家伦理就以“仁”作为核心,并将“仁”奠基于血缘亲情之上,以朴素的孝、悌为“仁”的起点,以“心安”为这一基本价值的依据;又超越血缘情感,以“泛爱众”为终极目标,走向“爱人”,确立了儒家伦理的框架。基于人的情感而言“理”,成为儒家伦理的一种“基因”,影响深远。 一般认为,孔子的伦理思想围绕“礼”与“仁”的关系而展开。“礼”是系统化的伦理规范与道德要求,贯穿于“丧、祭、射、御、冠、昏、朝、聘”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仁”,在一般的意义上是人内心的“爱人”之情。孔子认为,只有以“仁”为基础,才能有“礼”的规范,所以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人没有内心之仁,伦理秩序就失去了依据。 孔子尊重人的情感,对儒家伦理来说意义深远。首先,孔子以血缘亲情为伦理的出发点,是儒家伦理的第一块基石,以后的儒家伦理思想无论如何发展,皆不离这一根基;其次,孔子强调仁爱,肯定先天的情感,为后世儒家“以情论性”定下了基调——情感是人性的内容,人性是情感的本质;再次,孔子看到了情感熏陶对于“成德”“成人”的重要意义。《论语•泰伯》中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此言成德、成人之修养,不但需要礼的约束,还需要情感的熏陶,即“诗”与“乐”的作用。乐对于人之情感的感染、陶冶也是成为人格完善的君子所必不可少的。 (摘编自徐嘉《儒家伦理的情理逻辑》)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土社会的秩序是可以由礼来维持的,维持礼的是传统,只有乡土社会才存在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的传统。 B. 礼和法律都是一种行为规范,不同的是:礼靠传统来维持;法靠国家权力来推行,并且法可用来维持社会秩序。 C. 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靠有形的权力机构来规范的,而是由人们对礼的主动服膺而形成的,有社会的成规在。 D. 儒家伦理将“仁”作为血缘亲情的基础,肯定合乎自然的情感,认为情感的熏陶是达到“仁”的重要方式。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开篇从“人治”“法治”的普遍性认知,引出文章的观点,然后指向“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的议论。 B. 材料一在论述人们为何“保守”于传统,认为这和乡土社会的安土重迁密切关联时,引用孔子的话强化这一观点。 C. 被孔子作为儒家伦理基础的“仁爱”,在不同语境中有多层次的内涵,从不同方面,确立了儒家伦理的框架。 D. 根据儒家伦理的情理逻辑,人们接受礼仪教育和情感熏陶,有利于让自己成为彬彬有礼、温润如玉的君子。 3.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礼治范畴的一项是( ) A. 古人告朔饩羊。 B. 曾子临终易席。 C.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 D.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 材料二运用了比喻论证,请简要分析。 5. 在提倡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现代社会,“礼治”有哪些意义?请结合两则材料具体分析。 【答案】1. C 2. B 3. D 4. 比喻的运用:将“情感”比喻为儒家伦理的“基因”。 作用分析:形象地说明情感在儒家伦理中的基础性地位,具有稳定性和传承性,影响其构建和发展。 5. 辅助法治:礼治可作为法治辅助,从内部约束行为,减少违法违规,为法治提供社会基础。 促进社会和谐:在局部或传统文化保留区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如传统节日等场合。 提升道德修养:通过情感熏陶提升道德品质,与以德治国契合,促进道德自律。 传承传统文化:礼治元素是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有助于弘扬文化,增强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 【解析】 【导语】这两则材料通过对比法治、礼治与儒家伦理,深入探讨了治国理政的不同方式。材料一通过费孝通对乡土中国礼治秩序的分析,揭示了礼作为传统行为规范的重要性,强调其基于社会传统和个人主动性。材料二则从儒家伦理视角,探讨了情感理性对礼与仁的深刻影响,展示了礼治在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维持中的重要性。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只有乡土社会才存在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的传统”错误,文中只是说“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并不是说只有乡土社会存在这样的传统,其他社会也有传统,只是效力不同,该说法过于绝对。 B.“法可用来维持社会秩序” 错误,表述不准确,材料一指出“如果人治是法治的对面,意思应当是‘不依法律的统治’了。统治如果是指社会秩序的维持,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法治社会中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维持社会秩序,但这里表述过于简单,未点明其本质区别在于维持秩序的力量和所依据的规范性质;且原文说“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更强调两者在维持规范力量上的差异。 D.“儒家伦理将‘仁’作为血缘亲情的基础”错误,原文是“儒家伦理就以‘仁’作为核心,并将‘仁’奠基于血缘亲情之上”,即血缘亲情是“仁”的基础,而不是“仁”是血缘亲情的基础。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引用孔子的话强化这一观点”错,材料一在论述人们为何“保守”于传统时,主要是从乡土社会的安土重迁,人口流动小,土地资源变动少,人们可以信任自己和祖辈的经验等角度来阐述的,并未引用孔子的话来强化这一观点。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礼治是指乡土社会中,依靠传统(即社会所累积的经验)维持社会秩序,通过教化养成个人对礼的敬畏之感,使人主动服礼的一种社会治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