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2  2025-07-24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逐题解析)
2024-2025学年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人治和法治有什么区别呢?如果人治是法治的对面,意思应当是“不依法律的统治”了。统治如果是指社会秩序的维持,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人和人的关系可以不根据什么规定而自行配合的。如果不根据法律,根据什么呢?望文生义地说来,人治好像是指有权力的人任凭一己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的意思。我很怀疑这种“人治”是可能发生的。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依据的规范的性质。乡土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一一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像这一类的传统,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确,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


浏览完整试题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之礼治秩序》,有删改)
材料二:
儒家伦理具有“情感理性”(“情理”)的特征。所谓情感理性,即以情感为出发点与价值标准的理性思维形式。自孔子开创儒学一脉,儒家伦理就以“仁”作为核心,并将“仁”奠基于血缘亲情之上,以朴素的孝、悌为“仁”的起点,以“心安”为这一基本价值的依据;又超越血缘情感,以“泛爱众”为终极目标,走向“爱人”,确立了儒家伦理的框架。基于人的情感而言“理”,成为儒家伦理的一种“基因”,影响深远。
一般认为,孔子的伦理思想围绕“礼”与“仁”的关系而展开。“礼”是系统化的伦理规范与道德要求,贯穿于“丧、祭、射、御、冠、昏、朝、聘”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仁”,在一般的意义上是人内心的“爱人”之情。孔子认为,只有以“仁”为基础,才能有“礼”的规范,所以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人没有内心之仁,伦理秩序就失去了依据。
孔子尊重人的情感,对儒家伦理来说意义深远。首先,孔子以血缘亲情为伦理的出发点,是儒家伦理的第一块基石,以后的儒家伦理思想无论如何发展,皆不离这一根基;其次,孔子强调仁爱,肯定先天的情感,为后世儒家“以情论性”定下了基调——情感是人性的内容,人性是情感的本质;再次,孔子看到了情感熏陶对于“成德”“成人”的重要意义。《论语•泰伯》中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此言成德、成人之修养,不但需要礼的约束,还需要情感的熏陶,即“诗”与“乐”的作用。乐对于人之情感的感染、陶冶也是成为人格完善的君子所必不可少的。
(摘编自徐嘉《儒家伦理的情理逻辑》)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土社会的秩序是可以由礼来维持的,维持礼的是传统,只有乡土社会才存在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的传统。
B. 礼和法律都是一种行为规范,不同的是:礼靠传统来维持;法靠国家权力来推行,并且法可用来维持社会秩序。
C. 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靠有形的权力机构来规范的,而是由人们对礼的主动服膺而形成的,有社会的成规在。
D. 儒家伦理将“仁”作为血缘亲情的基础,肯定合乎自然的情感,认为情感的熏陶是达到“仁”的重要方式。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开篇从“人治”“法治”的普遍性认知,引出文章的观点,然后指向“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的议论。
B. 材料一在论述人们为何“保守”于传统,认为这和乡土社会的安土重迁密切关联时,引用孔子的话强化这一观点。
C. 被孔子作为儒家伦理基础的“仁爱”,在不同语境中有多层次的内涵,从不同方面,确立了儒家伦理的框架。
D. 根据儒家伦理的情理逻辑,人们接受礼仪教育和情感熏陶,有利于让自己成为彬彬有礼、温润如玉的君子。
3.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礼治范畴的一项是( )
A. 古人告朔饩羊。
B. 曾子临终易席。
C.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
D.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 材料二运用了比喻论证,请简要分析。
5. 在提倡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现代社会,“礼治”有哪些意义?请结合两则材料具体分析。
【答案】1. C 2. B
3. D 4. 比喻的运用:将“情感”比喻为儒家伦理的“基因”。
作用分析:形象地说明情感在儒家伦理中的基础性地位,具有稳定性和传承性,影响其构建和发展。
5. 辅助法治:礼治可作为法治辅助,从内部约束行为,减少违法违规,为法治提供社会基础。
促进社会和谐:在局部或传统文化保留区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如传统节日等场合。
提升道德修养:通过情感熏陶提升道德品质,与以德治国契合,促进道德自律。
传承传统文化:礼治元素是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有助于弘扬文化,增强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
【解析】
【导语】这两则材料通过对比法治、礼治与儒家伦理,深入探讨了治国理政的不同方式。材料一通过费孝通对乡土中国礼治秩序的分析,揭示了礼作为传统行为规范的重要性,强调其基于社会传统和个人主动性。材料二则从儒家伦理视角,探讨了情感理性对礼与仁的深刻影响,展示了礼治在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维持中的重要性。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只有乡土社会才存在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的传统”错误,文中只是说“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并不是说只有乡土社会存在这样的传统,其他社会也有传统,只是效力不同,该说法过于绝对。
B.“法可用来维持社会秩序” 错误,表述不准确,材料一指出“如果人治是法治的对面,意思应当是‘不依法律的统治’了。统治如果是指社会秩序的维持,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法治社会中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维持社会秩序,但这里表述过于简单,未点明其本质区别在于维持秩序的力量和所依据的规范性质;且原文说“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更强调两者在维持规范力量上的差异。
D.“儒家伦理将‘仁’作为血缘亲情的基础”错误,原文是“儒家伦理就以‘仁’作为核心,并将‘仁’奠基于血缘亲情之上”,即血缘亲情是“仁”的基础,而不是“仁”是血缘亲情的基础。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引用孔子的话强化这一观点”错,材料一在论述人们为何“保守”于传统时,主要是从乡土社会的安土重迁,人口流动小,土地资源变动少,人们可以信任自己和祖辈的经验等角度来阐述的,并未引用孔子的话来强化这一观点。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礼治是指乡土社会中,依靠传统(即社会所累积的经验)维持社会秩序,通过教化养成个人对礼的敬畏之感,使人主动服礼的一种社会治理方式。


展开余下试题A.“古人告朔饩羊”,是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属于礼治中关于祭祀的规范,体现了礼的要求。
B.“曾子临终易席”,是曾子遵循礼的行为,在即将离世时还要遵循礼仪规范,体现了对礼的重视和遵守。
C.“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涉及到对礼的僭越问题,孔子认为这种行为破坏了礼的规范,体现了礼治的范畴。
D.“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更多的是一种道德上的推己及人,强调的是一种道德层面的仁爱,而不是具体的礼治中行为规范的遵守,不属于礼治范畴。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根据材料二,儒家伦理的核心是“仁”,而“仁”奠基于血缘亲情,基于人的情感而言“理” ,成为儒家伦理的一种“基因”。文中将“情感”比喻为儒家伦理的“基因”。
基因在生物学中是遗传的基本单位,影响整个生物体的发展。这里把情感比作基因,说明情感在儒家伦理中的基础地位,就像基因决定生物特征一样,情感决定了伦理体系的构建和发展。
基因具有稳定遗传 特性,代代延续;儒家伦理以情感为“基因”,意味着其道德规范(如礼)的构建与传承始终以情感为依托。例如,孔子强调“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通过诗乐的情感熏陶实现伦理传承,恰如基因通过遗传保持稳定性。强调了情感的稳定性与传承性。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辅助法治:从材料一“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可知,礼和法都属于行为规范,在现代社会中,礼治可以辅助法治。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如遵守社会公德,在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排队等候等,这些礼治范畴的规范,人们通过长期的教化和传统的影响,会自觉遵守,从内在约束人们的行为,为法治的实施提供更好的社会环境,减少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促进社会和谐:材料一指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在现代社会的一些相对稳定的社区或传统习俗保留较好的地方,礼治的传统能发挥作用。如在传统的春节,人们遵循拜年、走亲访友等传统礼仪,尊老爱幼、互相祝福,能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增进邻里之间的和睦,使社会更加和谐融洽。
提升道德修养:由材料二可知,儒家伦理的“情感理性”以情感为出发点和价值标准,“孔子看到了情感熏陶对于‘成德’‘成人’的重要意义。……不但需要礼的约束,还需要情感的熏陶,即‘诗’与‘乐’的作用。乐对于人之情感的感染、陶冶也是成为人格完善的君子所必不可少的”,在现代社会中,学习传统的礼仪文化,如在祭祀祖先时的庄重态度、在婚礼中的尊重和感恩等,都能在情感上受到熏陶,进而提升道德品质,这与以德治国的理念相契合,促进人们道德自律,提升社会整体的道德水平。
传承传统文化:从材料一“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可知,礼治是基于传统的。在现代社会,像传统的祭祀仪式、传统节日的习俗等礼治元素是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例如端午节的赛龙舟、吃粽子等习俗,中秋节的赏月、吃月饼等传统,这些都是礼治的体现,“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传承这些礼治元素能弘扬传统文化,能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为社会发展提供文化支撑。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各题。
36号道班
次仁罗布(藏族)
司机刹住了车。
我跟多吉的交谈也戛然而止。我从挡风玻璃向前望去,细雨蒙蒙的灰色天空下,目光所及之处,许多车子在Z字形的山道上静静地躺卧。雨刷器让这些画面一会儿清晰,一会儿迷蒙。虽然现在是盛夏时节,可在这个高海拔的半山腰上,加之这绵绵的雨,体感温度已经很低了。
“前方不知道出了什么状况,我们只能待在车里等了!”司机刚把车停稳,就告诉我们说。
“要等多久?”夏玉在后面的座位上问,语气里充满焦虑。
“这个我也不知道,也许一下午,也许一整晚都要在山上。”①司机声音提高几度说,同时把汽车的火给熄掉。
车里一下变得安静无比,我们坐在座位上望着湿漉漉的车窗,心想:但愿今晚不要留在这山上。
我们是一支采访队伍,到每个县的乡村振兴示范村、民族团结村去调查、报道。今天走了半天多,就在这里被卡住了。汽车的玻璃上凝了一层水汽,外面的景色开始模糊起来。
②司机打开了驾驶座旁的窗户,冷空气呼呼地涌进来,让我一阵哆嗦。
咔嗒一声,司机把车窗关上,那冷气一下遁匿了。③我看到司机的后脑勺,上面的头发稀稀疏疏黑白掺杂,我想他驾龄肯定相当长了。一路上司机话也不多,提问就回答,不主动跟人说一句多余的话。
突然,司机推开车门跳了下去,丢下一句:“我到前面打听一下。”“砰”地把车门关上。
雨依旧在下,时间漫长得让人心里发慌。
大致四十分钟后司机回到了车里,告诉我们说:“听说前方有泥石流,有几辆车被陷在里面,道班工人正赶来抢修呢!”
“这得要多久?”曲珍问司机。
“谁都说不准,这里是36号道班的地方,以前他们的负责人叫顿珠旺庆。”司机回答。
“您认识这个人?”赤列问。
“许多年前我陪央媒的人到36号道班去过,他们是专门来找顿珠旺庆的。”司机的语气里带些自豪。
他把车子发动了起来,雨刷器开始摆动,汽车的暖气也打开了。不一会儿窗玻璃上灰白色的水雾开始淡下去,能隐隐约约看到同样灰白的外面。
“这样坐着也是很无聊,师傅您就讲讲这个顿珠旺庆吧。”赤列请求司机。
“我只是坐在一旁听他们聊,有些都可能记不准。”司机说。
“随便说,要不这等待的时间真难熬。”赤列这样鼓动。
这个叫顿珠旺庆的祖籍是在那曲,现在他可能已经退休了吧。他停顿片刻,像是在追忆,接着说,顿珠旺庆高中毕业没能考上大学,他父亲常年在川藏线上的道班工作,政府就照顾顿珠旺庆到36号道班来工作。
这条路是最不好走又常常发生交通事故的地方,36号道班的工人每天都在奔忙。我跟着师傅学车时,常看到36号道班的工人推着小推车,或赶着马车在保证公路的畅通,后来他们有了解放牌汽车和拖拉机,再后来就是手扶拖拉机和东风卡车,这十年里他们用上了推土机、挖掘机、皮卡,这样他们就没有以前那么辛苦了,道路畅通率也提高了很多。这路面也是由以前的土路变成了沥青路,再到现在的水泥路,那变化大了去了。
看看,我把话给扯远了,我们还是说说顿珠旺庆吧。
按照顿珠旺庆的说法,他刚到36号道班时心里有一百个不愿意,他当时都有过逃离的想法,人整天无精打采的。
有一次班长开着拖拉机,带他们去看路。到了中午,他们坐在路边煮茶,这时班长从包里取出一盒烟,一根根地点燃后插在地上,双膝跪地默默静坐。顿珠旺庆对他的这一举动感到不可思议,但一同干活的都安静地望着班长,每个人的脸上带着敬意。顿珠旺庆对这个叫刘思旺的班长充满好奇,偷偷问身旁的朗杰到底是个什么情况。朗杰说很多年前为修路抢运急需物资,部队组织车队进行运输,车队途经这个地方时遭遇塌方,有三辆军车掉进了下面的大江。出事故的就是刘思旺所在那个班的车辆。后来,刘思旺转业,就主动要求到这里来当道班工人。
顿珠旺庆想不到班长还有这样的故事,开始悄悄观察和了解班长。他发现刘思旺走路腿有些不利索,年龄有个五十多岁却不见有媳妇和家人。后来听说他父母早已去世,他腿不利索的原因是,每年大雪封山的时候,他都要领着工人们去铲雪疏通公路,有时一干就是一天,长期的受寒导致他得了严重的关节炎。从不抽烟喝酒的班长刘思旺,每个月都托人从县城买一瓶酒和一条烟来,一到27号就要走到曾经发生交通事故的地方祭奠这些故去的战友。顿珠旺庆对这个班长既敬重又觉得不可理解。


展开余下试题第二个冬天到来时,班长刘思旺的关节炎犯了,只能躺在床上。交通局派车把刘思旺接到地区去治疗。临走时刘思旺宣布顿珠旺庆暂时接替他当班长,顿珠旺庆想推掉不干。但刘思旺说的一句话让他哑口无言。刘思旺说,在这群人里你的学历最高,知识比我们懂得多,这是理所当然的。
顿珠旺庆只得答应暂时替代班长一段时间。
一天,顿珠旺庆收到班长寄来的信,除了问他道路通畅情况外,恳求他在这个月的27号到曾发生事故的地方祭奠自己的老战友。顿珠旺庆泪水止不住地流下来,他给班长回信,让刘思旺班长放心。为了让班长安心治疗,顿珠旺庆每天带着一班的人认真巡逻,维护着道路的畅通。
刘思旺班长是在半年后回来的,他跟大伙说,治疗期间他心神不安,想着自己离开了36号道班,就像人没有了魂一般。还告诉大伙他去找交通局的领导,要让顿珠旺庆来当36号道班的班长,现在上面同意了。顿珠旺庆看着路都走不稳的班长,决定一定要守好这个岗位。顿珠旺庆带领全班人员日夜坚守,公路年畅通率提高了很多,他被评选为全区交通战线上的优秀人员,36号道班多年被评为全区优秀集体。
刘思旺要退休了,但他不愿离开这里,说要这辈子陪伴故去的战友。顿珠旺庆当时成了家,有了两个孩子。顿珠旺庆与妻子商量后,就让刘思旺跟着他们一起过。
每月的27号,36号道班的人都会带着刘思旺去祭奠。刘思旺去世后,顿珠旺庆和36号道班的工人,每个月还是都会去祭奠。
“车子动了!”赤列喊了起来。
我们向前望去,车子缓缓向前蠕动,谢天谢地,我们能赶到县城了。当我们经过泥石流的地方时,看到六辆车被陷在泥石中,泥石将车门的一半都掩埋了,幸运的是没有一辆车被推下山去。
“看,那个站在一旁指挥的人,好像是顿珠旺庆。”④司机惊奇地说。
“不是说他退休了吗,怎么会在这里?”夏玉从后面喊。
我看到一个穿着雨衣、雨靴的干瘦男人,他正在指挥推土机,将淤积的泥石往山脚推。
车子驶过去时,看到对面也滞留着一百多辆车,从车牌上能看出,这些车子来自全国各地。
“师傅,36号道班在哪里?”我情不自禁地问。
“下到山脚就能看到。”
司机不再说话了,专心地盯着前方的路。车子一路往下行驶,在烟雨蒙蒙中,我们看到了坡地上建的36号道班。水泥砖盖的两层房,房前有个简易的篮球框,不远处停着挖掘机和汽车。车子就这样一闪而过,把36号道班抛在了身后。
但这个地方能让我们忘记吗?
(原载于《民族文学》2024年第10期,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司机刹车的动作开头,迅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以问句结尾表现我内心疑惑,又引发读者思考,使读者沉浸于故事中。
B. 小说介绍“我们”采访者身份,为下文赤列请司机讲顿珠旺庆的故事作铺垫,而“我”对车牌的细致观察又体现了“我”的职业敏感度。
C. 司机讲述自己见证36号道班工人保证公路畅通时使用工具的变化,既体现了川藏公路维护的艰辛,又从侧面体现了国家的发展变化。
D. 讲述顿珠旺庆故事时,既有司机的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又有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述语言显得平淡甚至沉闷,跟讲述者的性格有关。
7. 关于文中划线部分对司机的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司机提高几个声度说话,表明他对道路又出状况充满了愤怒。
B. ②司机打开驾驶座旁的窗户,说明他情绪激动得不顾及他人感受。
C. ③突出司机驾龄之长,因为只有驾龄长才能了解顿珠旺庆的故事。
D. ④司机主动告知指挥者身份,与前面他不主动跟人说话形成反差。
8. 随着时间的推移,顿珠旺庆对待班长刘思旺的态度逐渐发生变化,请简要概括这种变化。
9. 为庆祝川藏和青藏公路建成通车70周年,学校文学社拟发动同学推荐相关作品编辑专刊。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篇文学短评,请以“坚守•传承”为关键词,请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答案】6. A 7. D
8. ①初到道班,顿珠旺庆对刘思旺的行为好奇,对其主动来道班工作的经历感到不可思议。
②了解刘思旺的过往及事迹后,顿珠旺庆对他既敬重又觉不可理解。
③刘思旺治疗期间及退休后,顿珠旺庆被其精神彻底打动,决定守好岗位,并传承其精神。
9. ①先阐述36号道班工人在川藏公路恶劣环境下,长期坚守岗位保障公路畅通的事迹,展现其坚守精神。
②再论述刘思旺与顿珠旺庆间,对公路事业的责任、对战友的情谊等方面的传承。
③最后总结坚守与传承对川藏公路及社会的重要意义,点明其在纪念公路通车70周年时的价值。
【解析】
【导语】小说《36号道班》通过一场突如其来的山路堵车事件,引入了有关36号道班的故事。司机的回忆揭示了主人公顿珠旺庆追随班长刘思旺,从初时的不满到后来的敬仰与继承的心路历程。他们在艰苦环境中的坚守和无私奉献精神,使人感受到路线工人背后的人文色彩。小说采用巧妙的叙述结构,兼有现实与回忆,勾勒出动人的角色弧线,传递出一种传承历史使命的责任感。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以问句结尾表现我内心疑惑”错,以问句结尾:“但这个地方能让我们忘记吗?”此句并非表达“我”内心疑惑。从文中可知,36号道班的故事,如顿珠旺庆和刘思旺等道班工人坚守岗位、传承精神的事迹,给“我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这个反问句强化了情感,表明36号道班的一切难以忘怀,进而引发读者对道班工人精神的深入思考,使读者沉浸于故事所传达的情感与意义中。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A.“充满了愤怒”错,结合原文“‘这个我也不知道,也许一下午,也许一整晚都要在山上。’司机声音提高几度说,同时把汽车的火给熄掉”可知,司机提高声音,更多是为了让车内所有人都清晰知晓道路状况以及等待时间的不确定性,并非对道路出状况充满愤怒。
B.“情绪激动得不顾及他人感受”错,根据原文“司机打开了驾驶座旁 窗户,冷空气呼呼地涌进来,让我一阵哆嗦”可知,司机打开窗户这一行为,有可能是想通风换气,或者试图了解车外更多情况,不能简单归结为他情绪激动且不顾及他人感受。
C.“只有驾龄长才能了解顿珠旺庆的故事”错,根据“我看到司机的后脑勺,上面的头发稀稀疏疏黑白掺杂,我想他驾龄肯定相当长了”可知,虽然司机头发黑白掺杂可推测其驾龄长,但这与他了解顿珠旺庆的故事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不能说只有驾龄长才能了解。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态度变化的能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顿珠旺庆对待班长刘思旺的态度逐渐发生变化,具体如下:
①根据原文“顿珠旺庆对他的这一举动感到不可思议,但一同干活的都安静地望着班长,每个人的脸上带着敬意。顿珠旺庆对这个叫刘思旺的班长充满好奇,偷偷问身旁的朗杰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可知,对班长在路边插烟跪地祭奠战友的举动,他感到好奇且不可思议。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广东省广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