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③中国人一直有着强烈的“根”文化,这个根就是供给他生长和教育的社会:小之一家一村,大之一乡一国。而从社会层面来说,取之于一乡的必须回之于一乡,这样社会才能维持它的水准。传统中国确如费老所言,乡土社会的人才从不忘本,而是始终设法回到生养他的土地和族人中去,将保卫和培养“乡土之根”视为责任和荣耀。然而,在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中,土生土长的人才已不复为乡土社会自身所用,人们既不愿也不能回到乡土中,这成为中国乡村随现代化进程而衰弱的根源之一。因此,记住乡愁的意义就在于巩固人们与家乡的精神纽带,使人们能够将个人人生价值的衡量放置到更高的精神追求中,将生命融入到家乡振兴和国家复兴中,重新打通城乡互促共进的回路,甚而以此为基础,增进以国为家、家国一体的文化认同。 (摘编自吴越《文化自觉与记住乡愁:乡土中国的文化价值》) 【注】①第三次文化裂变:在21世纪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中,随着第三、第四次科技革命兴起,新型信息产业与农业、工商业的融合体之间不断冲突与再度融合,乡村社会从传统生活习俗、人际关系和交往方式、语言和行为方式,到心理和观念意识等都发生了深刻变革。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正在消逝的宗族伦理、文化规则、风俗习惯、甚至传统村庄等,往往具有较大的文化价值。 B. 那些“侨寓文学的作者”的“乡愁”和沈从文之于湘西的“愁”,都偏于表达自己的“胸臆”,并非愁传统村庄的消逝。 C. 费孝通是最早提出文化自觉理论的人,他认为用现代技术富国强民的效果远比不上利用文化心态安民遂生的效果。 D. 中国乡村随着现代化进程而衰弱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乡村人才流失,土生土长的人才既不愿也不能回到乡土中。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传统村庄没有成为一种正在消逝的文化,那么新乡村叙事就不会集中爆发未曾有过的书写“村庄”的热潮。 B. 乡愁包含恋土、乡愁、思乡的情感,也包含价值诉求和伦理意义,是道德与文化的“根”,是一种文化表达方式。 C. 不断变化的乡村社会,正在上演一场文化意义上的“生离死别”,“记住乡愁”有利于避免乡村“文化空心化”。 D. 对经济发展机会、政策倡导的认同和对家乡的文化认同,都能促进乡民返村,推动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 3. 下列选项最符合材料一中“挽歌”主题的一项是( ) A. 《秦腔》以贾平凹老家为原型,讲述清风街的社会转型与价值变迁,表现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转型给农村带来的震荡和变化,以及难以挽回的衰败、无地彷徨的哀伤。 B. 乔叶的《宝水》讲述了太行山深处的宝水村由传统型乡村转变为文旅特色型乡村,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的故事,展现了新时代乡村生活和乡村建设的生动图景。 C. 鲁迅的《故乡》展现了还乡者的故乡体验和对传统乡村的文化价值判断,反映出底层人民生活的辛酸与痛苦,也表达出对惨败的故乡景象、麻木的故乡人的痛心与无奈。 D. 肖勤的《外婆的月亮田》描绘了眼前层层叠叠的月亮田、开满洁白桐花的桐花岭以及仡佬族少女,如世外桃源般的乡村,勾起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涓涓乡愁。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记得住乡愁”,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如何才能“记得住乡愁”。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史铁生和他的“地坛”(节选) 曲令敏 未见到史铁生的时候,一直把他想象成一个面带忧戚的朝圣者,一个刚毅得连额角都峥嵘起来的硬汉,甚至带一点洞彻人心的冷傲。 再次登门,史铁生和他的妻子已经等在那里。这位坐轮椅的小说家比我想象的要显大一些,很魁梧、很健朗,绝无半点病态。他平常又谦和,那种宽厚与担待,是这般可以凭托,都教你无须担心途中的风雨坎坷,这一点使我惊讶。 史铁生说他正在侃一个电视剧本,目的是挣稿费。全家都是老弱病残,他每月的收入只有民政部门发给的一百五十元,和作协发给的一百二十多元,挣钱养家,是他作为一家之主的责任。他说:“一个人如果让别人养着,只管自己去清高,这清高本身就值得怀疑。”他现在写电视剧,就是想挣个万儿八千的,赢得的时间就可以不着急地去写小说和散文了。他写小说、散文很认真,说:“急不得,只能等它们从心里流出来,一年写出六七万字就很满意了。由于身体条件不好,每天只能工作五个来小时。长年在床上干活,腿部不能活动,去年出现了血栓,如果让血栓跑到心、肺部,将危及生命……”他说这些时很平静,就像是讲述一个普通的故事。 交谈中,他时时蹦跳而出的充满哲理和禅意的语言,结结实实地打在我心上,叫我感到那个“废弃的园子”——地坛,不是现实存在的地坛公园,是史铁生用他的苦难人生浸透了的心灵的家园。在那里,他借助历尽数百年岁月的殿宇和老树,借助周而复始的晨辉与夕烟,借助生生不息的草木,在一派元气淋漓中完成了他对人生的了悟:“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他终于在一片凄苦和迷茫中,沟通了流转数千年的中国文化的心灵:面对有生必死和人生无依的漂泊与困顿,面对“这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他终于从容地站立起来,把与生俱来的一切,把生与死、苦难与欢乐都认成必备的节目来体验、来观赏。终于走出一己的困境的史铁生,就在这样的园子里看见了大化。史铁生从这园子里走出来,无怨无悔地担当起他的人生。置身于大自然涌流不息的变换之中,把生命拋掷成一梭一梭丝光,奔腾为一浪一浪雪白,就像是一场不得不欢畅以对的游戏。
展开余下试题告退出来,史铁生在门口合掌相送。握别他的妻子,走进一片月光里,有一种剥落沉重的感觉,清新得让我直想唱歌,直想旁若无人地旋舞一回。 文本二: 扶轮问路(节选) 史铁生 两腿初废时,我曾暗下决心:这辈子就在屋里看书,哪儿也不去了。可等到有一天,家人劝说着把我抬进院子,一见那青天朗照、杨柳和风,决心即刻动摇。又有同学和朋友们常来看我,带来那一个大世界里的种种消息,心就越发地活了,设想着,在那久别的世界里摇着轮椅走一走大约也算不得什么丑事,于是有了平生的第一辆轮椅。那是邻居朱二哥的设计,父亲捧了图纸,满城里跑着找人制作,跑了好些天,才有一家“黑白铁加工部”肯于接受。母亲为它缝制了坐垫和靠背,后又求人在其两侧装上支架,撑起一面木板,书桌、饭桌乃至吧台就都齐备了。 那一辆自制的轮椅,寄托了二老多少心愿!但是下一辆真正的轮椅来了,母亲却没能看到。那是《丑小鸭》杂志社送的,一辆正规并且做工精美的轮椅,全身的不锈钢,可折叠,可拆卸,两侧扶手下各有一金色的“福”字。 这辆“福”字牌轮椅,开启了我走南闯北的历史。其实是众人推着、背着、抬着我,去看中国。先是北京作协的一群哥们儿送我回了趟陕北,见了久别的“清平湾”,后又有洪峰接我去长春领了个奖。马原总想把我弄到西藏去看看,我说:下了飞机就有火葬场吗?吓得他只好请我去了趟沈阳。王安忆和姚育明推着我逛淮海路,少功、建功还有何立伟等等一大群人,更是把我抬上了南海舰队的鱼雷快艇。 如今我也是年近花甲了,手摇车是早就摇不动了,“透析”之后连一般的轮椅也用着吃力。上帝见我需要,就又把一种电动轮椅舶来眼前。这东西才真正是给了我自由:居家可以乱窜,出门可以独自疯跑,给条坡道就能上山,时隔三十几年我居然上了山——昆明湖畔的万寿山。 谁能想到我又上了山呢! 谁能相信,是我自己“爬”上了山的呢! 坐在山上,望地坛的方向,想那园子里“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想那些个“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想我曾经的那些个想:“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 有个回答突然跳来眼前:扶轮问路。是呀,这五十七年我都干了些什么?扶轮问路,扶轮问路啊!但这不仅仅是说,有个叫史铁生的家伙,扶着轮椅,在这颗星球上询问过究竟。也不只是说,史铁生——这一处陌生的地方,如今我已经弄懂了多少。更是说,譬如经轮常转,那“轮”与“转”明明是指示着一条无限的路途——无限的悲怆与“有情”,无限的蛮荒与惊醒……以及靠着无限的思问与新告,去应和那存在之轮的无限之转! (选自史铁生《扶轮问路》,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中,史铁生以写电视剧本来挣稿费养家糊口,而写小说、散文写得比较慢, 因为他觉得写小说、散文比写剧本更重要。 B. 文本一中,史铁生讲述自己日渐恶化的身体状况竟能像讲故事一样平静,这与他在地坛时深入思考生死问题也不无关系。 C. 文本二中提到史铁生被“众人推着、背着、抬着”,这既表现了朋友们对他的热心,也间接表现出史铁生独特的人格魅力。 D. 文本二中“谁能想到我又上了山呢”一句中的“又”字,表现了史铁生多年后再次登山的欣喜,和对自己曲折人生的感慨。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开头,作者想象中忧戚、刚毅、冷傲的史铁生,与现实中的史铁生形成巨大的反差,这不仅让作者惊讶,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 文本一的结尾段,通过环境烘托和对“我”的“握”“走”“唱歌”“旋舞”等动作描写,真实表现“我”在与史铁生交谈后内心轻松、豁然开朗的感受。 C. 文本二中,写制作第一辆轮椅时,父亲“捧”了图纸,母亲“求”人安装支架,一“捧”一“求”两个细节浓缩了父母对“我”厚重的爱。 D. 文本二中史铁生的语言风趣幽默,如“有个叫史铁生的家伙,扶着轮椅,在这颗星球上询问过究竟”,作者自称“家伙”,充满自我调侃的意味。 8. 文本二标题“扶轮问路”内涵丰富,请结合文本分析。 9. 史铁生的挚友孙立哲说:“他(史铁生)的文字震颤灵魂,因为那是与生命中苦难、困境周旋而得到的生命体验。”两则文本都展现了史铁生在与苦难、困境的周旋中得胜而归的过程,但它们的侧重点却有不同,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0. 材料中画波浪线 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举网得A鱼B巨口C细鳞D状E如松江之鲈F顾安所G得酒乎?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日,农历每月第一天为“朔”,农历每月最后一天为“晦”。 B. 诸,兼词,“之于”,与《愚公移山》中“投诸渤海之尾”的“诸”用法相同。 C. 危,端正,与《前赤壁赋》中“正襟危坐而问客曰”的“危”用法和含义相同。 D. 横,横贯,横亘,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的“横”含义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怮一项是( ) A.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B. 本文与《前赤壁赋》一样,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整散结合,情景交融,抒发作者扶危济困的宏远抱负。 C. 作者与客共游赤壁,先有“有客无酒”“有酒无肴”之憾,后有“携酒与鱼”之乐,行文在平缓舒展中又有起伏。 D. 前后《赤壁赋》分别描写赤壁初秋和初冬的山水特征,都呈现出壮阔而自然的美,但境界却有所不同。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