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2  2025-07-24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无答案)
长沙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意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命题人:成特立 李梓林 柏帆 审题人:龙文 舒斌
本试卷共10页,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就文化而言,最有价值的往往是正在生成和正在消逝的部分。对于深处第三次文化裂变①中的乡村社会而言,正在生成的便是信息化、全球化及其所带来的种种新的文化观念、生产生活方式和美丽乡村。而正在消逝的则是乡村社会数千年建构起来的宗族伦理、文化规则、风俗习惯、生产生活方式,甚至其存在的空间——传统村庄。
②作家们敏感地意识到作为传统乡村社会实体的一些“村庄”,正在成为逐渐远去的文化背影。这与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城和城镇化建设密切相关。由此,作为亲密关系存在空间和宗族伦理文化生成地的村庄正在解体。正是由于村庄成为一种正在消逝的文化,新乡村叙事才集中爆发出了从未有过的书写“村庄”的热潮,如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阿来的机村、贾平凹的清风街、孙惠芬的上塘村、梁鸿的梁庄等。作家们尽管风格各异,但却不约而同地开始与自己心中的“村庄”做最后的告别,有的甚至直接将作品命名为《即将消失的村庄》(赵本夫)、《最后的村庄》(曹乃谦)。这批书写村庄的作品,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留住村庄的情怀,并由此生发出文化“乡愁”主题,为正在消逝的村庄唱出深沉的挽歌。
③这曲多声部的挽歌唱出的是具有深远历史回音的“乡愁”主题。这个时期的乡愁,既不同于鲁迅所说的“侨寓文学的作者”们“隐现着”的“乡愁”,也不同于余光中远离故土的“乡愁”。鲁迅所说的那些“侨寓”北京的作家们对故土的“胸臆”,只是居住在城市里的人对故土的怀恋和想象,诸如“蹇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事实上,也应包括沈从文之于湘西。而其时的贵州、榆关、湘西都还是完好无损地存在着、延续着的乡村社会,他们“愁”的只是自己主观上的怀恋、想象和与他们生活的城市之间的文化反差。所以说,那时的乡土文学与其说是在写乡土,不如说是在写作家自己的“胸臆”。谢有顺曾用“‘存在’的乡愁”来区别先锋派作家们与此前乡土作家们的“文化’的乡愁”。而事实上,在乡村社会的第三次文化裂变中,作家们所面对的不断变化的乡村社会,在某种程度上都具有文化消逝的特征,不管用树碑立传、记录苦难,还是神化、美化甚或丑化方式与之作别,都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生离死别”,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乡愁。
(摘编自李震《新乡村叙事及其文化逻辑》)
材料二:
①文化自觉的提出最早来自费孝通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是从人与人的关系角度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关系的成果。由中华民族的“大混杂、大融合”格局所形成的“和而不同”“多元交融”“多元统一”文化,启发费孝通提出兼容并包、互利共生、共存共荣的文化自觉思想。在费孝通的思想脉络里,文化自觉理论是他从关注利用现代技术富国强民的经济政治建设,转向关注利用文化心态安民遂生的文化建设的标志。
②从这一角度上来说,“记住乡愁”其实就是乡土中国文化价值的体现,也是乡村振兴和中国式现代化保持文化自觉的体现。乡愁除了包含恋土、乡愁、思乡的复杂情感外,作为一种隐喻城乡关系、乡民认同的观念话语,也包含着价值诉求和伦理意义,如理想追求、身份认同、精神寄托等。有学者认为,“记住乡愁”是对“乡愁”这一中国传统话语的传承和现代化转换,为乡村伦理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构提供了道德与文化的“根”,也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文化表达方式。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乡愁”成为人们重归故乡的精神动力。无论是单纯思念家乡的返村乡民,还是为了支援家乡建设的返村乡贤,他们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出于“落叶归根”的精神动机而返乡,也就是出于对家乡的文化认同而非仅仅是对经济发展机会和政策倡导的认同。因此,乡村振兴所要实现的应当是一个以文化认同撑起乡愁、留住乡愁的乡村,而不是一个只有城市文化而丧失乡愁底蕴的乡村;是一个“文化实心化”的乡村,而非一个“文化空心化”的乡村。


浏览完整试题③中国人一直有着强烈的“根”文化,这个根就是供给他生长和教育的社会:小之一家一村,大之一乡一国。而从社会层面来说,取之于一乡的必须回之于一乡,这样社会才能维持它的水准。传统中国确如费老所言,乡土社会的人才从不忘本,而是始终设法回到生养他的土地和族人中去,将保卫和培养“乡土之根”视为责任和荣耀。然而,在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中,土生土长的人才已不复为乡土社会自身所用,人们既不愿也不能回到乡土中,这成为中国乡村随现代化进程而衰弱的根源之一。因此,记住乡愁的意义就在于巩固人们与家乡的精神纽带,使人们能够将个人人生价值的衡量放置到更高的精神追求中,将生命融入到家乡振兴和国家复兴中,重新打通城乡互促共进的回路,甚而以此为基础,增进以国为家、家国一体的文化认同。
(摘编自吴越《文化自觉与记住乡愁:乡土中国的文化价值》)
【注】①第三次文化裂变:在21世纪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中,随着第三、第四次科技革命兴起,新型信息产业与农业、工商业的融合体之间不断冲突与再度融合,乡村社会从传统生活习俗、人际关系和交往方式、语言和行为方式,到心理和观念意识等都发生了深刻变革。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正在消逝的宗族伦理、文化规则、风俗习惯、甚至传统村庄等,往往具有较大的文化价值。
B. 那些“侨寓文学的作者”的“乡愁”和沈从文之于湘西的“愁”,都偏于表达自己的“胸臆”,并非愁传统村庄的消逝。
C. 费孝通是最早提出文化自觉理论的人,他认为用现代技术富国强民的效果远比不上利用文化心态安民遂生的效果。
D. 中国乡村随着现代化进程而衰弱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乡村人才流失,土生土长的人才既不愿也不能回到乡土中。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传统村庄没有成为一种正在消逝的文化,那么新乡村叙事就不会集中爆发未曾有过的书写“村庄”的热潮。
B. 乡愁包含恋土、乡愁、思乡的情感,也包含价值诉求和伦理意义,是道德与文化的“根”,是一种文化表达方式。
C. 不断变化的乡村社会,正在上演一场文化意义上的“生离死别”,“记住乡愁”有利于避免乡村“文化空心化”。
D. 对经济发展机会、政策倡导的认同和对家乡的文化认同,都能促进乡民返村,推动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
3. 下列选项最符合材料一中“挽歌”主题的一项是( )
A. 《秦腔》以贾平凹老家为原型,讲述清风街的社会转型与价值变迁,表现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转型给农村带来的震荡和变化,以及难以挽回的衰败、无地彷徨的哀伤。
B. 乔叶的《宝水》讲述了太行山深处的宝水村由传统型乡村转变为文旅特色型乡村,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的故事,展现了新时代乡村生活和乡村建设的生动图景。
C. 鲁迅的《故乡》展现了还乡者的故乡体验和对传统乡村的文化价值判断,反映出底层人民生活的辛酸与痛苦,也表达出对惨败的故乡景象、麻木的故乡人的痛心与无奈。
D. 肖勤的《外婆的月亮田》描绘了眼前层层叠叠的月亮田、开满洁白桐花的桐花岭以及仡佬族少女,如世外桃源般的乡村,勾起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涓涓乡愁。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记得住乡愁”,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如何才能“记得住乡愁”。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史铁生和他的“地坛”(节选)
曲令敏
未见到史铁生的时候,一直把他想象成一个面带忧戚的朝圣者,一个刚毅得连额角都峥嵘起来的硬汉,甚至带一点洞彻人心的冷傲。
再次登门,史铁生和他的妻子已经等在那里。这位坐轮椅的小说家比我想象的要显大一些,很魁梧、很健朗,绝无半点病态。他平常又谦和,那种宽厚与担待,是这般可以凭托,都教你无须担心途中的风雨坎坷,这一点使我惊讶。
史铁生说他正在侃一个电视剧本,目的是挣稿费。全家都是老弱病残,他每月的收入只有民政部门发给的一百五十元,和作协发给的一百二十多元,挣钱养家,是他作为一家之主的责任。他说:“一个人如果让别人养着,只管自己去清高,这清高本身就值得怀疑。”他现在写电视剧,就是想挣个万儿八千的,赢得的时间就可以不着急地去写小说和散文了。他写小说、散文很认真,说:“急不得,只能等它们从心里流出来,一年写出六七万字就很满意了。由于身体条件不好,每天只能工作五个来小时。长年在床上干活,腿部不能活动,去年出现了血栓,如果让血栓跑到心、肺部,将危及生命……”他说这些时很平静,就像是讲述一个普通的故事。
交谈中,他时时蹦跳而出的充满哲理和禅意的语言,结结实实地打在我心上,叫我感到那个“废弃的园子”——地坛,不是现实存在的地坛公园,是史铁生用他的苦难人生浸透了的心灵的家园。在那里,他借助历尽数百年岁月的殿宇和老树,借助周而复始的晨辉与夕烟,借助生生不息的草木,在一派元气淋漓中完成了他对人生的了悟:“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他终于在一片凄苦和迷茫中,沟通了流转数千年的中国文化的心灵:面对有生必死和人生无依的漂泊与困顿,面对“这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他终于从容地站立起来,把与生俱来的一切,把生与死、苦难与欢乐都认成必备的节目来体验、来观赏。终于走出一己的困境的史铁生,就在这样的园子里看见了大化。史铁生从这园子里走出来,无怨无悔地担当起他的人生。置身于大自然涌流不息的变换之中,把生命拋掷成一梭一梭丝光,奔腾为一浪一浪雪白,就像是一场不得不欢畅以对的游戏。


展开余下试题告退出来,史铁生在门口合掌相送。握别他的妻子,走进一片月光里,有一种剥落沉重的感觉,清新得让我直想唱歌,直想旁若无人地旋舞一回。
文本二:
扶轮问路(节选)
史铁生
两腿初废时,我曾暗下决心:这辈子就在屋里看书,哪儿也不去了。可等到有一天,家人劝说着把我抬进院子,一见那青天朗照、杨柳和风,决心即刻动摇。又有同学和朋友们常来看我,带来那一个大世界里的种种消息,心就越发地活了,设想着,在那久别的世界里摇着轮椅走一走大约也算不得什么丑事,于是有了平生的第一辆轮椅。那是邻居朱二哥的设计,父亲捧了图纸,满城里跑着找人制作,跑了好些天,才有一家“黑白铁加工部”肯于接受。母亲为它缝制了坐垫和靠背,后又求人在其两侧装上支架,撑起一面木板,书桌、饭桌乃至吧台就都齐备了。
那一辆自制的轮椅,寄托了二老多少心愿!但是下一辆真正的轮椅来了,母亲却没能看到。那是《丑小鸭》杂志社送的,一辆正规并且做工精美的轮椅,全身的不锈钢,可折叠,可拆卸,两侧扶手下各有一金色的“福”字。
这辆“福”字牌轮椅,开启了我走南闯北的历史。其实是众人推着、背着、抬着我,去看中国。先是北京作协的一群哥们儿送我回了趟陕北,见了久别的“清平湾”,后又有洪峰接我去长春领了个奖。马原总想把我弄到西藏去看看,我说:下了飞机就有火葬场吗?吓得他只好请我去了趟沈阳。王安忆和姚育明推着我逛淮海路,少功、建功还有何立伟等等一大群人,更是把我抬上了南海舰队的鱼雷快艇。
如今我也是年近花甲了,手摇车是早就摇不动了,“透析”之后连一般的轮椅也用着吃力。上帝见我需要,就又把一种电动轮椅舶来眼前。这东西才真正是给了我自由:居家可以乱窜,出门可以独自疯跑,给条坡道就能上山,时隔三十几年我居然上了山——昆明湖畔的万寿山。
谁能想到我又上了山呢!
谁能相信,是我自己“爬”上了山的呢!
坐在山上,望地坛的方向,想那园子里“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想那些个“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想我曾经的那些个想:“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
有个回答突然跳来眼前:扶轮问路。是呀,这五十七年我都干了些什么?扶轮问路,扶轮问路啊!但这不仅仅是说,有个叫史铁生的家伙,扶着轮椅,在这颗星球上询问过究竟。也不只是说,史铁生——这一处陌生的地方,如今我已经弄懂了多少。更是说,譬如经轮常转,那“轮”与“转”明明是指示着一条无限的路途——无限的悲怆与“有情”,无限的蛮荒与惊醒……以及靠着无限的思问与新告,去应和那存在之轮的无限之转!
(选自史铁生《扶轮问路》,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中,史铁生以写电视剧本来挣稿费养家糊口,而写小说、散文写得比较慢, 因为他觉得写小说、散文比写剧本更重要。
B. 文本一中,史铁生讲述自己日渐恶化的身体状况竟能像讲故事一样平静,这与他在地坛时深入思考生死问题也不无关系。
C. 文本二中提到史铁生被“众人推着、背着、抬着”,这既表现了朋友们对他的热心,也间接表现出史铁生独特的人格魅力。
D. 文本二中“谁能想到我又上了山呢”一句中的“又”字,表现了史铁生多年后再次登山的欣喜,和对自己曲折人生的感慨。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开头,作者想象中忧戚、刚毅、冷傲的史铁生,与现实中的史铁生形成巨大的反差,这不仅让作者惊讶,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 文本一的结尾段,通过环境烘托和对“我”的“握”“走”“唱歌”“旋舞”等动作描写,真实表现“我”在与史铁生交谈后内心轻松、豁然开朗的感受。
C. 文本二中,写制作第一辆轮椅时,父亲“捧”了图纸,母亲“求”人安装支架,一“捧”一“求”两个细节浓缩了父母对“我”厚重的爱。
D. 文本二中史铁生的语言风趣幽默,如“有个叫史铁生的家伙,扶着轮椅,在这颗星球上询问过究竟”,作者自称“家伙”,充满自我调侃的意味。
8. 文本二标题“扶轮问路”内涵丰富,请结合文本分析。
9. 史铁生的挚友孙立哲说:“他(史铁生)的文字震颤灵魂,因为那是与生命中苦难、困境周旋而得到的生命体验。”两则文本都展现了史铁生在与苦难、困境的周旋中得胜而归的过程,但它们的侧重点却有不同,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0. 材料中画波浪线 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举网得A鱼B巨口C细鳞D状E如松江之鲈F顾安所G得酒乎?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日,农历每月第一天为“朔”,农历每月最后一天为“晦”。
B. 诸,兼词,“之于”,与《愚公移山》中“投诸渤海之尾”的“诸”用法相同。
C. 危,端正,与《前赤壁赋》中“正襟危坐而问客曰”的“危”用法和含义相同。
D. 横,横贯,横亘,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的“横”含义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怮一项是( )
A.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B. 本文与《前赤壁赋》一样,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整散结合,情景交融,抒发作者扶危济困的宏远抱负。
C. 作者与客共游赤壁,先有“有客无酒”“有酒无肴”之憾,后有“携酒与鱼”之乐,行文在平缓舒展中又有起伏。
D. 前后《赤壁赋》分别描写赤壁初秋和初冬的山水特征,都呈现出壮阔而自然的美,但境界却有所不同。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


展开余下试题(2)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14. 《后赤壁赋》中虚实结合,历来为后人称道,请结合材料内容进行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与梦得①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白居易
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
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
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
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注】①梦得:刘禹锡,字梦得。838年,白居易和刘禹锡都任闲职,政治上同遭冷遇。本诗即作于此时。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从“少时”到“老后”,是诗人对自己生平的回顾,以反问的形式写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放达之中蕴含着对身世的感慨。
B. 颔联承上启下,神情描写精妙。“共”字表明两人争相付钱却囊中羞涩,暗示了二人相同的处境:同病相怜,都试图以酒解闷。
C. 颈联写主客二人满腹经纶,引经据史,边饮酒边行酒令助兴,喝到尽兴处,还可清唱低吟,“闲征”也照应了诗歌的题目。
D. 全诗语淡情深,蕴藉深厚,句外有意,将深情以质朴之语出之,把内心的复杂情感用闲适之语道出,叙述平实却不显呆板。
16. 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江面风平浪静,体现了作者怡然自得的心境。
(2)小刚暑期登泰山,拍到了泰山日出时天边云彩奇异变化的壮美景象,并在旁边配上了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发在了朋友圈中。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南朝宋刘义隆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_________”之雄心,也只怕会有“__________________”的结局。
(4)李清照的《声声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口语入词,真实表现主人公苦闷独坐、度日如年的愁苦心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清代科举制度对桐城派古文的兴盛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此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时文(八股文)与古文的密切关系,二是桐城派创始诸人与科举制度的密切关系。
桐城派创始人方苞之所以能在文坛(A), 甲 。康熙三十八年(1699)方苞举江南乡试第一,方苞本以古文闻名,科场得售(意为科举中第)更促使士子们访读其古文,试图从中探求科场的敲门砖。方苞编选的《古文约选》与《四书文选》广为传播。尤其在《四书文选》成了官方的古文教材后, 乙 。当古文与时文几乎处于同等地位时,古文便成了科举道路上的士子必须修习的重要内容。
桐城派发展至姚鼐时渐成规模,②由于桐城派古文与时文相通的特点,使桐城派文人更易于在科场得售。方苞是康熙丙戌进士,姚鼐是乾隆癸未进士,他们的弟子也多有科举功名。③桐城派在科场上的成功又反过来促进了桐城派古文的传播。尤其是当个别桐城派文士担任科场考官时,桐城派古文更让考生顶礼膜拜。
考生是现实的,既然考官是姚鼐的弟子,自然要(B),四处“访求姚先生之传书轶说”,以求“冥冥之合于公”。④现在一些研究者虽然认为桐城派诸人极力反对时文,但古文与时文在明清两代的密切关系却是不争的事实。桐城派作为清代著名的古文流派自然与时文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相当程度上,清代士人对时文的追求提升了古文的地位,⑤也为方苞等桐城派古文大家成为文坛领袖奠定了文化土壤。
18. 请在文中括号处填上恰当的成语。
A( ) B( )
19.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 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3字。
20. 选文第四段中“访求姚先生之传书轶说”和“冥冥之合于公”出自《柏岘山房集》,作者梅曾亮为晚清散文家,18岁时拜姚鼐为师,为“姚门四弟子”之一。请结合前后文简要分析此处引用 表达效果。
21. 文中标序号的画线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可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 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一句曾经广为流传的名言:“最重要的一个词是‘我们’,最不重要的一个词是‘我’。”然而当代作家毕淑敏却说:“我很重要。”
对于“我”和“我们”,人们着眼点不同,因而强调的对象也就不同。“我”和“我们”,孰轻孰重?这自然会引发我们丰富的联想和深沉的思考,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湖南省长沙”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