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回归历史、礼敬传统是传统节日的重要表现。“岁时祭祀”是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特点,形成了慎终追远的节日传统。祭祀祖先、追念先贤成为重要的节日人文内涵。春节、清明、七月半、中秋、重阳、冬至等春夏秋冬四季的节日都秉承了古代岁时祭祀传统,以不忘先祖恩德,凝聚族人。 对家庭伦理的强调,也是传统节日的主要内涵。春节时家人从四面八方回家,就是为了那顿“合家欢”的年夜饭;除夕夜的压岁钱,充满长辈对幼辈的关爱;岁末的辞年礼,晚辈探望长辈,亲人之间的往来问候,不仅有物质的馈赠,更重要的是体现人间的温情。新春拜年从家内拜到家外,都是一个家庭伦理强化过程。传统节日通常是出嫁女儿回家的日子,端午节、重阳节被称为女儿节,女儿回娘家,不仅润泽了家庭亲情,也强化了家庭伦理关系。冬至的守冬、大年的守岁都是卫护家人健康的家庭伦理的具体体现。 此外,维护社区秩序、活跃社区生活、加强社区团结的社会伦理,也是传统节日的主要内涵之一。初一至正月十五元宵节期间,邻里互拜、单位团拜、观演戏剧、庙会贸易、社火与龙狮舞蹈巡游等,让人们感受到年节对于社区团结的重要意义。人们在社区集体仪式活动中获得情感愉悦与社会关系的强化,邻里守望、相互关爱的和谐社区氛围在节日中得以增强。 传统节日也是欢愉的节日,节日的严肃性与娱乐性并存。中国的传统节日几乎每一个都有相应的美食,如春节的年糕、饺子、花馍,元宵节的汤圆,清明节的青团、乌米饭,立夏的七家茶,端午节的粽子,七夕的巧果,中秋的月饼,重阳的菊花酒与重阳糕,冬至的馄饨、冬至团等,人们从节日美食中体味到节日的快乐。同时,节日又是人们身心放松的机会,如春节的燃放烟花爆竹,元宵看花灯、猜灯谜、耍龙灯、扭秧歌,清明是踏青、赏春、插柳、戴柳、蹴鞠、放风筝、荡秋千、拔河等,端午节龙舟竞渡,七夕乞巧活动,中秋拜兔儿爷、赏月夜游,重阳辞青登高郊游,等等。 传统节日既是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进程中,我们要珍重传统节日,同时我们也有责任和义务继承与更新节日传统,在时代新变中持守节日传统,为中华民族固根护魂。 (摘编自萧放《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民间文化具有自然调节和改进的能力,这说明民间文化都是进步的,值得今天发扬光大。 B. 我国民间的节日大多包含多种文化活动,具有丰富的社会功能,是综合应用民族文化。 C. 春节、中秋等七大传统节日具有时序错落、形态稳定、内涵丰富、人文特性鲜明的特点。 D. 中国传统节日承载着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统节日活动中有的带有幻想和迷信的色彩,这可能是因为当时人们的认知水平还有限。 B. 人们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或过时的部分,会自觉地改进,使之更合理、更有社会意义。 C. 中国传统节日根植于农业文明,起源于上古社会,经汉魏唐宋发展,成熟于元明清三代。 D. 传统节日严肃性与娱乐性并存,如清明节,既要祭祀祖先、追念先贤,也可以踏青游玩。 3. 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二中“我们要珍重传统节日,同时我们也有责任和义务继承与更新节日传统”的一项是( ) A. 如果周围的人对圣诞节不感兴趣,或者认为这不是中国人应该过的节日,那么可以选择不过或低调庆祝。 B. 有些地方规定,节日期间严禁人们燃放鞭炮,禁止打牌、玩麻将,反对走庙、烧香等一切封建迷信活动。 C. 某校高一年级举办有关中秋节的中华诗词朗诵大会,既丰富校园生活,又传承中华文化,受到家长好评。 D. 太湖村推出了三款以家常菜为主的农村家宴“新风菜单”,既减轻了群众的经济负担,又避免了铺张浪费。 4. 材料一中为什么要举放纸鸢、送瘟船的例子?又为什么要引《岁时广记》《武林新年杂咏》?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 5. 请根据材料二的介绍,简要谈谈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 【答案】1. A 2. B 3. C 4. 示例:①文中先后举了放纸鸢和送瘟船的例子,意在说明民间文化具有一种自然调节、改进的能力,体现民间文化的进步性。 ②文中引用古代文献资料,旨在论证民间节日有着复合性特点,包含着多种社会活动,是民族文化的展览会。 ③运用例证法和引证法,可以使观点更加鲜明突出,论证更有说服力。 5. 示例:①顺应自然的生态伦理内涵,具有生态文明的现代价值; ②尊祖敬贤的历史伦理内涵,体现了慎终追远的历史文明价值; ③和睦家人的家庭伦理观念,为人们提供了安定稳固的家庭关系; ④和谐社区的伦理内涵,为社区提供了团结与认同的力量; ⑤愉悦身心的娱乐内涵,激活了人们对传统的依恋情感。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材料一强调民间文化的自然调节与改进能力,指出节日活动从迷信向合理化转变,体现了文化的进步性。材料二则深入剖析传统节日的生态伦理、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强调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更新。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的能力。 A.“民间文化都是进步的”错。结合材料一“有些却只是满足生活、心理的要求的……往往带着幻想和迷信的色彩”可知,民间文化中也可能有不合理的和幻想、迷信的内容,选项以偏概全。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B.“会自觉地改进”错。材料一原文说的是“往往不自觉地或半自觉地加以改动”,“往往”不等于“一定”,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谈的是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不属于材料二所谈的中国传统节日范畴。 B.“严禁……一切……”是“简单地以旧文化、旧生活模式一笔抹杀”传统节俗的表现,不符合“珍重传统节日”的观点。 C.学校非但没有忽视传统的中秋节,反而是创新活动形式,符合材料二“继承与更新节日传统”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