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3  2025-07-24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湖南师大附中2024—2025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语 文
时量:150分钟 满分:150分
得分:_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的癖好五花八门,读书是其中之一。但凡人有了一种癖好,也就有了一种特别的看世界的眼光,甚至有了一个属于他的特别的世界。不过,和别的癖好相比,读书的癖好能够使人获得一种更为开阔的眼光,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也许可以据此把人分为有读书癖的人和没有读书癖的人,这两种人生活在很不相同的世界上。
一个人怎样才算养成了读书的癖好呢?我觉得倒不在于读书破万卷,一头扎进书堆,成为一个书呆子。重要的是一种感觉,即读书已经成为生活的基本需要,不读书就会感到欠缺和不安。读者是一个美好的身份。每个人在一生中会有各种其他的身份,例如学生、教师、作家、工程师、企业家等,但是,如果不同时也是一个读者,这个人就肯定存在着某种缺陷。
费尔巴哈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至少就精神食物而言,这句话是对的。从一个人的读物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级。一个在阅读和沉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倾心交谈的人,与一个只读明星逸闻和凶杀故事的人,他们当然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心世界。我甚至要说,他们也是生活在完全不同的外部世界上,因为世界本无定相,它对于不同的人呈现不同的面貌。
人类历史上产生了那样一些著作,它们直接关注和思考人类精神生活的重大问题,因而是人文性质的,同时其影响得到了许多世代的公认,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因而又是经典性质的。我们把这些著作称作人文经典。在人类精神探索的道路上,人文经典构成了一种伟大的传统,任何一个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都无法忽视其存在。
人文经典是一座圣殿,它就在我们身边,一切时代的思想者正在那里聚会,我们只要走进去,就能聆听到他们的嘉言隽语。就最深层的精神生活而言,时代的区别并不重要,无论是两千年前的先贤,还是近百年来的今贤,都同样古老,也都同样年轻。
当前图书的出版量极大,有好书,但也生产了大量垃圾,包括畅销的垃圾。对于有判断力的读者来说,这不成为问题,他们自己能鉴别优劣。受害者是那些文化素质较低的人,这些垃圾把他们的阅读引导和维持在了一个低水平上,而正是他们,本来最需要通过阅读来提高自身素质。
我衡量一本书对于我的价值的标准是:读了它之后,我自己是否也遏制不住地想写点什么,哪怕我想写的东西表面上与它似乎全然无关。它给予我的是一种氛围,一种心境,使我仿佛置身于一种合宜的气候里,心中潜藏的种子因此发芽破土了。
怎么读大师的书?我提倡的方法是:不求甚解,为我所用。
不求甚解,就是用读闲书的心情读,不被暂时不懂的地方卡住,领会其大意即可。这是一个受熏陶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你用来理解大师的资源——人文修养——在积累,总有一天会发现,你读大师的书真的像读闲书一样轻松愉快了。
为我所用,就是不死抠所谓原义,只把大师的书当作自我生长的养料,你觉得自己在精神上有所感悟和提高就可以了。你的收获不是去采摘某一个大师的果实,而是结出你自己的果实。
读书犹如采金。有的人是沙里淘金,读破万卷,小康而已。有的人是点石成金,随手翻翻,便成巨富。
(摘编自周国平《论读书》)


浏览完整试题材料二:
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对于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并不是朝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我们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从而使我们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因此,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同时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又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与宇宙共振,于永恒中生存。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
当今之世,对书籍已经有些轻视了。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可整天待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吗?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摘编自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
1.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身份,但如果不同时是一个读者,这个人就肯定存在着某种缺陷,这强调了读书与生活的关系。
B. 由费尔巴哈所说的“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可知,根据一个人选择的读物大致可以判断出他的精神品级的高低。
C. 真正的修养如真正的体育一般永远都在半道上,它是静态的、永恒的,要实现精神境界的提升,需要不断提高修养。
D. 在黑塞生活的年代里,年轻人认为人生太短促、宝贵,故而及时行乐,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垃圾图书会引导文化素质较低的人维持在一个低水平上。
B. 比起“读破万卷”,周国平更赞赏“随手翻翻”的阅读方式。
C. 黑塞运用反面例子举例证明埋头读书,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
D. 只有花力气、下功夫阅读杰作,才能学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3. 下列选项中,不能用来论证“人要爱好读书”的一项是(  )
A. 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B.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C. 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D.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4. 材料一是如何论述的?请简要梳理行文脉络。
5. 结合材料及《2023年湖南省中小学校园阅读现状与需求调研报告》中的两个图表,在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内容。

图一:《中小学生阅读动机情况分布》

图二
根据图一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不超过30个字),它印证了黑塞关于“真正的修养追求的是完善自我”的观点。图二《_________》(不超过10个字)显示41.53%的中小学生“不知道阅读什么书”。由此可知,中小学生总体上还是亟须科学、权威且系统的书目来源于阅读指导。对此,结合你对材料的理解,可以给出的两条建议是: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B 2. A
3. C 4. ①首先,作者由人 癖好引出读书的癖好及其好处,并解答了该如何养成读书的癖好。
②然后,论述了读不同的书,其精神品级是不同的,阐述了人文经典对人们的影响。
③最后,作者分析了当下出版现状,提出了衡量一本书价值的标准,并指出读大师的书的方法及意义。
5. ①. ①中小学生阅读的外在驱动力低于学生发自自身兴趣与需要的内驱力(中小学生阅读动机主要出于个人喜好兴趣、开阔眼界及提升修养) ②. ②中小学生阅读困惑情况 ③. ③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 ④. ④坚持阅读杰作(人文经典/世界文学)
【解析】
【导语】文章由周国平与黑塞的两则材料组成,从不同视角论述读书的重要性与方法。周国平论述养成读书癖可以拓展人生境界,强调阅读经典的重要性,并提倡“不求甚解、为我所用”的阅读态度;黑塞则视阅读为自我完善的实现路径,鼓励从理解与努力中精读杰作,反对轻视书籍的浮华生活。文章以逻辑严谨的议论和贴切的例证辅之,强调阅读对人格与思想成长的巨大意义。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A.“这强调了读书与生活的关系”错误,由材料一第二段可知,原文强调的是读书对个人精神层面的重要性,强调的是人应该要养成读书的癖好,并非强调读书与生活的关系。
C.“它是静态 ”错误,原文说“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同时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又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说明真正的修养是动态的,并非静态。
D.“年轻人认为人生太短促”错误,材料二说的是“为数甚多的年轻人”,选项说“年轻人”扩大了范围。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A.“垃圾图书会引导文化素质较低的人维持在一个低水平上”错误。结合材料一“受害者是那些文化素质较低的人,这些垃圾把他们的阅读引导和维持在了一个低水平上”可知,原文说的是垃圾图书会把文化素质较低的人的阅读引导和维持在了一个低水平上,而不是说垃圾图书会引导文化素质较低的人维持在了一个低水平上。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强调了不读书对个人状态产生的负面影响,从反面论证了人要爱好读书。
B.突出了读书在立身、立学中的根本地位,表明人要爱好读书。
C.强调的是读书的方法,不能证明人要爱好读书。
D.读书可以医治愚昧,论证了人要爱好读书。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①作者在文章第一段开篇指出“人的癖好五花八门,读书是其中之一”,且读书癖好“和别的癖好相比,读书的癖好能够使人获得一种更为开阔的眼光,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这是从整体上引出读书癖好这一话题。第二段进一步探讨怎样才算养成读书癖好,明确关键在于“读书已经成为生活的基本需要,不读书就会感到欠缺和不安”,解答了如何养成读书癖好的问题。


展开余下试题②作者在第三段引用费尔巴哈“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说明从读物可判断人的精神品级,通过对比读古今哲人文豪著作和只读明星逸闻、凶杀故事的人,突出读物对人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认知的影响,表明读不同的书,精神品级不同。第四五两段,阐述人文经典是关注人类精神生活重大问题、经多代公认的全人类财富,构成伟大传统,无法被忽视。论述了人文经典对人们的重要影响。
③第六段作者分析了当下的出版现状,指出当前图书出版量大,有好书也有大量垃圾,垃圾读物影响文化素质较低的读者。第七段提出衡量一本书对自己价值的标准,即“读了它之后,我自己是否也遏制不住地想写点什么”,强调书能让心中潜藏种子发芽。第八段提出“不求甚解,为我所用”的方法,并在以下三段进行了具体阐述,读大师书的方法是“不求甚解”,把大师书当自我生长养料,点石成金,收获自己的感悟。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分析图表、提出见解的能力。
①图一展示的是中小学生阅读动机情况分布。黑塞提出“真正的修养追求的是完善自我”,这意味着阅读动机应更多源于自身内在需求。观察图一数据会发现,学生因个人喜好兴趣、开阔眼界及提升修养等发自自身兴趣与需要的内驱力,在阅读动机中占比较大,相比之下,诸如老师要求、家长督促等外在驱动力占比相对较低,所以得出“中小学生阅读的外在驱动力低于学生发自自身兴趣与需要的内驱力”或“中小学生阅读动机主要出于个人喜好兴趣、开阔眼界及提升修养”的结论。
②图二显示中小学生“不知道阅读什么书”“不知道怎么阅读”“不知道为什么阅读”“阅读后没有收获”“没有时间读书”等方面的情况,这些明显体现的是中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所以图二标题为“中小学生阅读困惑情况”。
③材料二中提到“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 ,图一学生因个人喜好兴趣、开阔眼界及提升修养等发自自身兴趣与需要的内驱力占比较多,这样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逐步培养阅读习惯,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阅读,不会因一开始接触太难或不感兴趣的书而产生抵触情绪,进而提升阅读效果,所以,可以提“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的建议。
④材料二强调“研读世界文学是获得真正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必须读杰作”,材料一也指出人文经典对人精神世界的重要影响,图二显示中小学生“不知道阅读什么书”“不知道怎么阅读”“不知道为什么阅读”的疑问。可知,杰作、人文经典等蕴含丰富思想、经验和理想财富,能提升学生精神品级,帮助他们获得真正的修养,所以建议学生“坚持阅读杰作(人文经典/世界文学)”。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幽人苏家桥
土家野夫
幽人之谓,语出《易经》履卦——履道坦坦,幽人贞吉。孔颖达疏解为“故在幽隐之人,守正得吉”。此即谓仅仅是幽居岩户还不能唤作隐士,还必须践履大道、守正不阿才行。
当世江湖林泉俱为国有,隐逸的客观条件已然无存。然则内心像幽人一样生存于此俗世的人,其实尚未绝迹。以此衡之友侪,苏家桥兄庶几近之。
其人好读书,尤擅于旧学;初时痴迷于魏晋,故言行风度颇类于竹林人物。既有拔剑四顾的自雄,也多穷途而哭的绝望。然则哭笑歌行之内,却是心底的悲悯和温良恭让。某夜深雪覆盖寂寂小城,除夕将至,我与他醺然还家,路遇一老丐蜷缩某机关门前。他拉着我上前询问,老丐曰当年水灾,其家颗粒无存,只好年关进城行乞,言毕泣下。老翁勾起我们各自童年颠沛的记忆,顿时三人抱头痛哭于当街;我们倾尽囊中散银,再三拱手揖别。那是八十年代初的中国,社会恍惚还残存这样一点古风。
那时,他在故乡利川一乡镇中学教书。他的授课别具一格。经常兴致所至,便抛开教科书大谈某些课文的拙劣。然后从怀中掏出我们诗社的地下油印诗刊,给孩子们开讲其中的佳妙。他的课堂,我称之为“茶馆式教学”;经常组织孩子们自由讨论,他只负责启发思路并偶尔参与评判。最初校长颇为忧虑,不免有些讽谏之词;哪知年年期末会考,他的科目却往往拔得头筹。再后来,则谁也不敢不刮目相视了。
1988年,我再次毕业分到海南。回山辞别,那时他也调到了州府某中专任教。他从利川送我到恩施,过家门而不入,又陪我坐货车到武汉。想到旅途迢遥,孤乘无趣,他遂陪我坐火车到湛江。还是不忍看我独行远引,又颠沛到海安;最后干脆一帆渡海,万里相送到了海口,次日才又独自踏上漫长归途。那时我们都是囊无余钱的人,这样的友道深情,不啻于桃花千尺矣。
后来,中文系毕业的苏家桥,竟然成为了银行的经济师;终于步入了他日渐安稳的中年。行长曾经是其父一手栽培的旧部,他的同学也多已成为州里的要员。唯独他坚持不党不群,身于经济时代的洪潮浪底,凭手艺悄无声息地枯澹生活着。
他现在是银行唯一最老资格的科员,独往独来,绝不逢迎于任何上司。单位福利甚好,时常瓜分蔬菜水果;他总是在一众挑拣离开后才去看看,倘有残余便随兴取一点回家。他完全与世无争,且幽默豁达,与人为善,自然便成了众人欢喜的怪物。大家戏称其为行长,就是面对真的行长,他也一样朗声模拟官腔应诺。领导知其向无野心,不以为忤,同事则暗佩其浑无体制之俗。
他若宿酒未醒,午餐兴致好时,会在食堂把领导叫来陪坐。故意问:你们是党员吧?领导茫然点头。他又问:读过《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吗?领导赧然摇头。他会笑着说:那我来给你们上上党课吧。领导只当他是嘻哈疯癫之徒,不以为意,也就顺便听他倾倒满腹掌故。他可以口若悬河地从马恩开讲,从国际共运扯到列宁的国家与革命,老布与托派的区别,斯大林与毛泽东的同异,一直讲到领导瞠目结舌为止。
苏家桥日夕坐拥书城,是鄂西不多的藏书小家之一。他腹笥深厚,笔锋暗藏,乃吾侪之中最先泡网的虾客。但他从不投稿梓世,更不以本尊现身,乃至迄今知其何人者无几。
他亦新旧文体悉能熟练操刀者,散文之淡雅且冷幽默走丰子恺一路。苏家桥的旧诗词功底也非同寻常,其文白夹杂苦笑冷嘲,则酷似聂绀弩杨宪益一辈之披风刀法。当年我在槛中时,他曾遥寄《贺新凉》一阕,词曰——
别后相思久。点支烟,挑灯枯坐,吃杯烧酒。江上飞寒风且大,未晓冬衣可有。怕只怕,杜郎穷瘦。一别经年何日见,偶回来欲语兄寻走。思往事,空垂首。
外头过活兄安否?待书来,看它几遍,莫教离手。自是危楼休独倚,怕说吹箫屠狗。但记取,死生师友。留得故园三分地,俟功名料理归田后。我与汝,再相守。
许多年来,我曾经为他扼腕而惜,总认为以他的才华品性,埋没深山是一种浪费。现在,我开始慢慢领会他那种生活的自适了。自古读书人多要为“出”与“处”的矛盾而纠结,多半是在出而未果的情形下,再选择做一个处士。而他却是,从青春时代开始,就早早放弃了他在尘世的一切有为,选择了这种不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方式。
东坡词谓: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每念及此,我就想起他那时隐时现在故乡人丛中,无人曾识的面容。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展开余下试题A. 苏家桥为行乞的老翁倾尽囊中钱财,体现了他的善良悲悯,而后与老翁“再三拱手揖别”,则展现了他温良恭俭的君子之风。
B. 苏家桥为“我”远赴海南一送再送,一直送到目的地再孤身返回。这种看似浪费时间和金钱的痴傻举动,正是他重情轻财的体现。
C. 苏家桥宿酒未醒,强拉领导听他讲党课,直至领导瞠目结舌,说明苏家桥虽平时不争不抢,内心却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幽愤。
D. 对于友人苏家桥的满腹才华和名士风度,作者赞赏有加,但对友人“不求上进”的人生选择,作者曾经难以理解也不认同。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引用易经和孔颖达的注疏,点明了“幽人”的涵义,为后文读者理解苏家桥的性格特点和人生选择提供了依据。
B. 对于苏家桥“茶馆式教学”,校长的态度发生了较大转变:从忧虑讽谏到刮目相看,由此正面突出了苏家桥的个性与才华。
C. 文章完整转录苏家桥写给作者的《贺新凉》一词,不仅直接展现了苏家桥深厚的古诗词功底,也体现了两人之间深厚的情谊。
D. 文章最后引用东坡词,既呼应了开头“幽人”一说,也借孤鸿这一形象抒怀,表达了对友人人生选择和人格品质的赞许。
8. 苏家桥被作者称为“幽人”,文中他“幽人”的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9. 作者土家野夫的语言很有特色,曾获“2009当代汉语贡献奖”。请就本文的语言进行赏析。
【答案】6. C 7. B
8. (1)苏家桥幽隐的人生选择:淡泊名利,与世无争。在银行工作,不求升迁,不逢迎领导;诗文俱佳,却从不投稿寻求发表。(2)苏家桥践履大道、守正不阿的体现:①悲悯善良。对乞丐倾囊相助。②特立独行,幽默豁达。教书方法与众不同,成绩显著;对于大家的“行长”戏称,欣然接受,且模拟官腔招呼真行长。③满腹才华。饱读诗书,古诗文功底深厚,给银行领导上党课,专业精深。④重情重义。千里送友,遥寄诗词安慰好友。(任答三点即可)
9. ①文白融合,凝练自然,有古风。如文中“友侪”“庶几”“其人”“类于”等都属于文言词汇与用法,作者把它们大量自如地融进现代汉语中,语言就具有了古朴凝练而又自然的特点。②语言精练而情感浓烈,读来余韵绵长。如“还是不忍看我独行远引,又颠沛到海安;最后干脆一帆渡海,万里相送到了海口,次日才又独自踏上漫长归途。那时我们都是囊无余钱的人,这样的友道深情,不啻于桃花千尺矣”,这段文字简洁凝练,一气读来,铿锵有力,情味绵长。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C. “说明苏家桥虽平时不争不抢,内心却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幽愤”错,文章写苏家桥宿醉未醒后上演精彩党课一事,主要是生动展现苏家桥的学问才华,而不是向领导鸣不平。作为现代“幽人”,苏家桥是无意于名利场的。故C项错。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
B. “正面突出了苏家桥的个性与才华”错,校长对苏家桥态度的转变,是对苏家桥形象的侧面叙写,不是“正面”叙写。故B项错。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苏家桥“幽人”特点的体现,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中文系毕业的苏家桥,竟然成为了银行的经济师;终于步入了他日渐安稳的中年。行长曾经是其父一手栽培的旧部,他的同学也多已成为州里的要员。唯独他坚持不党不群,厕身于经济时代的洪潮浪底,凭手艺悄无声息地枯澹生活着”,在银行工作,不求升迁;“他现在是银行唯一最老资格的科员,独往独来,绝不逢迎于任何上司”,不逢迎领导;“他完全与世无争,且幽默豁达,与人为善,自然便成了众人欢喜的怪物。大家戏称其为行长,就是面对真的行长,他也一样朗声模拟官腔应诺”,对于大家的“行长”戏称,欣然接受,且模拟官腔招呼真行长;“他亦新旧文体悉能熟练操刀者,散文之淡雅且冷幽默走丰子恺一路。苏家桥的旧诗词功底也非同寻常,其文白夹杂苦笑冷嘲,则酷似聂绀弩杨宪益一辈之披风刀法”,满腹才华,饱读诗书;“想到旅途迢遥,孤乘无趣,他遂陪我火车到湛江。还是不忍看我独行远引,又颠沛到海安;最后干脆一帆渡海,万里相送到了海口,次日才又独自踏上漫长归途”,重情重义,千里送友。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品味文本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赏析语言特色可分三步走:概括内容、分析语言形式、用形容词表达。分析语言形式方面的具体特点,语言本身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整散句、长短句、修辞格、叠音词的运用上,有的用整句,有的多用散句;有的多用长句,有的多用短句,有的长(句)短(句)结合;还有的运用修辞格等等,都是语言的表现形式。掌握语言特色的词语(形容词)、通过比较、选择予以定性,积累常见的语言特色的词语有:平实质朴、含蓄隽永、豪放刚健、黯淡凄婉、清新自然、生动形象、幽默讽刺、富丽清新(清新、华丽)、淡雅肃静等等。结合具体内容,通过比较,使抽象的语言特色词语与具体内容吻合一致。如本题,融合文白,凝练自然,有古风;语言精练,情感浓烈,读来余韵绵长。
“必须践履大道”“以此衡之友侪,苏家桥兄庶几近之”“初时痴迷于魏晋,故言行风度颇类于竹林人物。既有拔剑四顾的自雄,也多穷途而哭的绝望”运用了大量的文言词语,文章文言和白话夹杂,使文章更加有文化意蕴。
倒数第二段“我开始慢慢领会他那种生活的自适了。自古读书人多要为‘出’与‘处’的矛盾而纠结,多半是在出而未果的情形下,再选择做一个处士。而他却是,从青春时代开始,就早早放弃了他在尘世的一切有为,选择了这种不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方式”。“还是不忍看我独行远引,又颠沛到海安;最后干脆一帆渡海,万里相送到了海口,次日才又独自踏上漫长归途。那时我们都是囊无余钱的人,这样的友道深情,不啻于桃花千尺矣”。这些语言精练而富有哲理,让人读来意味深长。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 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其状如垒石为城墉,高千余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
余初与朱子颍约来灵岩,值子颍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聂君指岩之北谷泝以东越一岭则入于琨瑞之山。盖灵岩谷水西流,合中川水入济;琨瑞山水西北流入济,皆泰山之北谷也。
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近大路,来游者日众。然至琨瑞山,其岩谷幽邃,乃益奇也。余不及往,书以告子颍:子颍他日之来也,循泰山西麓,观乎灵岩,北至历城。复泝朗公谷①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返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张峡夜宿。姚鼐记。
(节选自姚鼐《游灵岩记》)
材料二:
吴城东无山,唯西为有山,其峰联岭属,纷纷靡靡,或起或伏,而灵岩居其间,拔奇挺秀,若不肯与众峰列。望之者,咸知其有异也。
启,吴人,游此虽甚亟,然山每匿幽 胜,莫可搜剔,如鄙予之陋者。今年春,从淮南行省参知政事临川饶公与客十人复来游。升于高,则山之佳者悠然来;入于奥,则石之奇者突然出。氛岚为之蹇舒,杉桧为之拂舞。幽显巨细,争献厥状,披豁呈露,无有隐循。然后知于此山为始著于今,而素昧于昔也。
夫山之异于众者,尚能待人而自见,而况人之异于众者哉!公顾瞻有得,因命客赋诗,而属启为之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湖南师范大”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