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2  2025-07-24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长沙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意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命题人:成特立 李梓林 柏帆 审题人:龙文 舒斌
本试卷共10页,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就文化而言,最有价值的往往是正在生成和正在消逝的部分。对于深处第三次文化裂变①中的乡村社会而言,正在生成的便是信息化、全球化及其所带来的种种新的文化观念、生产生活方式和美丽乡村。而正在消逝的则是乡村社会数千年建构起来的宗族伦理、文化规则、风俗习惯、生产生活方式,甚至其存在的空间——传统村庄。
②作家们敏感地意识到作为传统乡村社会实体的一些“村庄”,正在成为逐渐远去的文化背影。这与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城和城镇化建设密切相关。由此,作为亲密关系存在空间和宗族伦理文化生成地的村庄正在解体。正是由于村庄成为一种正在消逝的文化,新乡村叙事才集中爆发出了从未有过的书写“村庄”的热潮,如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阿来的机村、贾平凹的清风街、孙惠芬的上塘村、梁鸿的梁庄等。作家们尽管风格各异,但却不约而同地开始与自己心中的“村庄”做最后的告别,有的甚至直接将作品命名为《即将消失的村庄》(赵本夫)、《最后的村庄》(曹乃谦)。这批书写村庄的作品,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留住村庄的情怀,并由此生发出文化“乡愁”主题,为正在消逝的村庄唱出深沉的挽歌。
③这曲多声部的挽歌唱出的是具有深远历史回音的“乡愁”主题。这个时期的乡愁,既不同于鲁迅所说的“侨寓文学的作者”们“隐现着”的“乡愁”,也不同于余光中远离故土的“乡愁”。鲁迅所说的那些“侨寓”北京的作家们对故土的“胸臆”,只是居住在城市里的人对故土的怀恋和想象,诸如“蹇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事实上,也应包括沈从文之于湘西。而其时的贵州、榆关、湘西都还是完好无损地存在着、延续着的乡村社会,他们“愁”的只是自己主观上的怀恋、想象和与他们生活的城市之间的文化反差。所以说,那时的乡土文学与其说是在写乡土,不如说是在写作家自己的“胸臆”。谢有顺曾用“‘存在’的乡愁”来区别先锋派作家们与此前乡土作家们的“文化’的乡愁”。而事实上,在乡村社会的第三次文化裂变中,作家们所面对的不断变化的乡村社会,在某种程度上都具有文化消逝的特征,不管用树碑立传、记录苦难,还是神化、美化甚或丑化方式与之作别,都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生离死别”,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乡愁。
(摘编自李震《新乡村叙事及其文化逻辑》)
材料二:
①文化自觉的提出最早来自费孝通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是从人与人的关系角度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关系的成果。由中华民族的“大混杂、大融合”格局所形成的“和而不同”“多元交融”“多元统一”文化,启发费孝通提出兼容并包、互利共生、共存共荣的文化自觉思想。在费孝通的思想脉络里,文化自觉理论是他从关注利用现代技术富国强民的经济政治建设,转向关注利用文化心态安民遂生的文化建设的标志。
②从这一角度上来说,“记住乡愁”其实就是乡土中国文化价值的体现,也是乡村振兴和中国式现代化保持文化自觉的体现。乡愁除了包含恋土、乡愁、思乡的复杂情感外,作为一种隐喻城乡关系、乡民认同的观念话语,也包含着价值诉求和伦理意义,如理想追求、身份认同、精神寄托等。有学者认为,“记住乡愁”是对“乡愁”这一中国传统话语的传承和现代化转换,为乡村伦理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构提供了道德与文化的“根”,也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文化表达方式。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乡愁”成为人们重归故乡的精神动力。无论是单纯思念家乡的返村乡民,还是为了支援家乡建设的返村乡贤,他们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出于“落叶归根”的精神动机而返乡,也就是出于对家乡的文化认同而非仅仅是对经济发展机会和政策倡导的认同。因此,乡村振兴所要实现的应当是一个以文化认同撑起乡愁、留住乡愁的乡村,而不是一个只有城市文化而丧失乡愁底蕴的乡村;是一个“文化实心化”的乡村,而非一个“文化空心化”的乡村。


浏览完整试题③中国人一直有着强烈的“根”文化,这个根就是供给他生长和教育的社会:小之一家一村,大之一乡一国。而从社会层面来说,取之于一乡的必须回之于一乡,这样社会才能维持它的水准。传统中国确如费老所言,乡土社会的人才从不忘本,而是始终设法回到生养他的土地和族人中去,将保卫和培养“乡土之根”视为责任和荣耀。然而,在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中,土生土长的人才已不复为乡土社会自身所用,人们既不愿也不能回到乡土中,这成为中国乡村随现代化进程而衰弱的根源之一。因此,记住乡愁的意义就在于巩固人们与家乡的精神纽带,使人们能够将个人人生价值的衡量放置到更高的精神追求中,将生命融入到家乡振兴和国家复兴中,重新打通城乡互促共进的回路,甚而以此为基础,增进以国为家、家国一体的文化认同。
(摘编自吴越《文化自觉与记住乡愁:乡土中国的文化价值》)
【注】①第三次文化裂变:在21世纪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中,随着第三、第四次科技革命兴起,新型信息产业与农业、工商业的融合体之间不断冲突与再度融合,乡村社会从传统生活习俗、人际关系和交往方式、语言和行为方式,到心理和观念意识等都发生了深刻变革。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正在消逝的宗族伦理、文化规则、风俗习惯、甚至传统村庄等,往往具有较大的文化价值。
B. 那些“侨寓文学的作者”的“乡愁”和沈从文之于湘西的“愁”,都偏于表达自己的“胸臆”,并非愁传统村庄的消逝。
C. 费孝通是最早提出文化自觉理论的人,他认为用现代技术富国强民的效果远比不上利用文化心态安民遂生的效果。
D. 中国乡村随着现代化进程而衰弱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乡村人才流失,土生土长的人才既不愿也不能回到乡土中。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传统村庄没有成为一种正在消逝的文化,那么新乡村叙事就不会集中爆发未曾有过的书写“村庄”的热潮。
B. 乡愁包含恋土、乡愁、思乡的情感,也包含价值诉求和伦理意义,是道德与文化的“根”,是一种文化表达方式。
C. 不断变化的乡村社会,正在上演一场文化意义上的“生离死别”,“记住乡愁”有利于避免乡村“文化空心化”。
D. 对经济发展机会、政策倡导的认同和对家乡的文化认同,都能促进乡民返村,推动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
3. 下列选项最符合材料一中“挽歌”主题的一项是( )
A. 《秦腔》以贾平凹老家为原型,讲述清风街的社会转型与价值变迁,表现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转型给农村带来的震荡和变化,以及难以挽回的衰败、无地彷徨的哀伤。
B. 乔叶的《宝水》讲述了太行山深处的宝水村由传统型乡村转变为文旅特色型乡村,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的故事,展现了新时代乡村生活和乡村建设的生动图景。
C. 鲁迅的《故乡》展现了还乡者的故乡体验和对传统乡村的文化价值判断,反映出底层人民生活的辛酸与痛苦,也表达出对惨败的故乡景象、麻木的故乡人的痛心与无奈。
D. 肖勤的《外婆的月亮田》描绘了眼前层层叠叠的月亮田、开满洁白桐花的桐花岭以及仡佬族少女,如世外桃源般的乡村,勾起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涓涓乡愁。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记得住乡愁”,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如何才能“记得住乡愁”。
【答案】1. C 2. B
3. A 4. ①从价值的角度出发,指出乡村社会正在生成和正在消逝的部分往往具有较大的文化价值,而传统村庄正在消逝。
②通过列举各作家作品,举例阐明新乡村叙事通过书写传统村庄以表达“乡愁”主题,为正在消逝的村庄唱出深沉的挽歌。
③通过对比,表明关于“传统村庄正在消逝”的乡愁,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乡愁。
5. ①关注乡村文化中正在消逝的部分,体味“乡愁”。
②增强对家乡的文化认同,以文化认同撑起乡愁、留住乡愁。
③重新打通城乡互促共进的回路,让愿意回归乡土社会的人才能够返回乡村,振兴乡村。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两则材料,探讨了乡村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变迁与乡愁的主题。材料一聚焦于乡村社会的文化裂变,描述了传统村庄的消逝与作家们对此的挽歌式表达,强调了文化乡愁的深刻内涵。材料二则从文化自觉的角度,阐述了乡愁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性,提出通过文化认同留住乡愁,避免乡村“文化空心化”。两则材料共同揭示了乡愁不仅是情感的表达,更是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C.“认为用现代技术富国强民的效果远比不上利用文化心态安民遂生”无中生有。根据材料二第①段“文化自觉理论是他从关注利用现代技术富国强民的经济政治建设,转向关注利用文化心态安民遂生的文化建设的标志”可知,是费孝通关注的重心发生了转移,但并没有对二者所起效果进行比较。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乡愁……是道德与文化的‘根’,是一种文化表达方式”张冠李戴。根据材料二第②段“‘记住乡愁’是对‘乡愁’这一中国传统话语的传承和现代化转换,为乡村伦理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构提供了道德与文化的‘根’,也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文化表达方式”可知,提供“道德与文化的‘根’”和“成为……文化表达方式”的主语是“记住乡愁”而非“乡愁”。
故选B。
【3题详解】


展开余下试题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挽歌”表达的是为正在消逝的传统村庄而生发的乡愁。
A.描述的是“中国社会的历史转型给农村带来的震荡和变化,以及难以挽回的衰败、无地彷徨的哀伤”,符合“挽歌”的内容和情感。
B.描述的是实现成功转型、重新焕发活力的乡村。
C.鲁迅写 对象不是正在消逝的传统乡村,表达的是作者自己的“胸臆”。
D.此“乡愁”并不是因为乡村正在消逝。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①材料一开篇从文化价值的角度切入,指出对于处于第三次文化裂变的乡村社会而言,“正在生成的便是信息化、全球化及其所带来的种种新的文化观念、生产生活方式和美丽乡村”“而正在消逝的则是乡村社会数千年建构起来的宗族伦理、文化规则、风俗习惯、生产生活方式,甚至其存在的空间——传统村庄”,正在生成的信息化、全球化等带来的新文化观念等和正在消逝的传统乡村社会的宗族伦理等都具有较高文化价值,特别点明传统村庄正在消逝。
②接着通过列举刘亮程、阿来、贾平凹等众多作家及其作品中对“村庄”的书写,“这批书写村庄的作品,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留住村庄的情怀,并由此生发出文化‘乡愁’主题,为正在消逝的村庄唱出深沉的挽歌”,说明新乡村叙事集中爆发书写“村庄”热潮的现象,这些作品以不同方式表达了留住村庄的情怀,生发出“乡愁”主题,为消逝的村庄唱挽歌。
③最后将当下关于“村庄”消逝的乡愁与鲁迅所说的“侨寓文学作者”的乡愁以及余光中的乡愁进行对比,指出在乡村社会第三次文化裂变中,作家们面对的乡村社会具有文化消逝的特征,此时的乡愁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乡愁,进一步深化了对“乡愁”内涵的理解。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材料一中强调乡村社会有正在消逝的部分,如传统村庄及其承载的文化等,所以要“记得住乡愁”,首先需要关注这些正在消逝的乡村文化部分,去体会其中蕴含的“乡愁”,这是从认知层面出发,让人们意识到乡村文化消逝中所包含的情感价值。
②材料二提到 “记住乡愁”是乡土中国文化价值的体现,乡村振兴要以文化认同撑起乡愁、留住乡愁,人们出于对家乡的文化认同而返乡,所以增强对家乡的文化认同是“记得住乡愁”的关键,这是从情感和心理层面,通过文化认同来凝聚人们对家乡的情感,从而留住“乡愁”。
③材料二指出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乡土人才难以回到乡土,导致乡村衰弱,所以要“记得住乡愁”,需要重新打通城乡互促共进的回路,让人才能够回归乡村,振兴乡村,这是从社会发展层面,通过实际的人才回流和乡村振兴举措,为“记得住乡愁”提供现实的物质和文化基础,使乡村能够承载起“乡愁”。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史铁生和他的“地坛”(节选)
曲令敏
未见到史铁生的时候,一直把他想象成一个面带忧戚的朝圣者,一个刚毅得连额角都峥嵘起来的硬汉,甚至带一点洞彻人心的冷傲。
再次登门,史铁生和他的妻子已经等在那里。这位坐轮椅的小说家比我想象的要显大一些,很魁梧、很健朗,绝无半点病态。他平常又谦和,那种宽厚与担待,是这般可以凭托,都教你无须担心途中的风雨坎坷,这一点使我惊讶。
史铁生说他正在侃一个电视剧本,目的是挣稿费。全家都是老弱病残,他每月的收入只有民政部门发给的一百五十元,和作协发给的一百二十多元,挣钱养家,是他作为一家之主的责任。他说:“一个人如果让别人养着,只管自己去清高,这清高本身就值得怀疑。”他现在写电视剧,就是想挣个万儿八千的,赢得的时间就可以不着急地去写小说和散文了。他写小说、散文很认真,说:“急不得,只能等它们从心里流出来,一年写出六七万字就很满意了。由于身体条件不好,每天只能工作五个来小时。长年在床上干活,腿部不能活动,去年出现了血栓,如果让血栓跑到心、肺部,将危及生命……”他说这些时很平静,就像是讲述一个普通的故事。
交谈中,他时时蹦跳而出的充满哲理和禅意的语言,结结实实地打在我心上,叫我感到那个“废弃的园子”——地坛,不是现实存在的地坛公园,是史铁生用他的苦难人生浸透了的心灵的家园。在那里,他借助历尽数百年岁月的殿宇和老树,借助周而复始的晨辉与夕烟,借助生生不息的草木,在一派元气淋漓中完成了他对人生的了悟:“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他终于在一片凄苦和迷茫中,沟通了流转数千年的中国文化的心灵:面对有生必死和人生无依的漂泊与困顿,面对“这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他终于从容地站立起来,把与生俱来的一切,把生与死、苦难与欢乐都认成必备的节目来体验、来观赏。终于走出一己的困境的史铁生,就在这样的园子里看见了大化。史铁生从这园子里走出来,无怨无悔地担当起他的人生。置身于大自然涌流不息的变换之中,把生命拋掷成一梭一梭丝光,奔腾为一浪一浪雪白,就像是一场不得不欢畅以对的游戏。
告退出来,史铁生在门口合掌相送。握别他的妻子,走进一片月光里,有一种剥落沉重的感觉,清新得让我直想唱歌,直想旁若无人地旋舞一回。
文本二:
扶轮问路(节选)
史铁生
两腿初废时,我曾暗下决心:这辈子就在屋里看书,哪儿也不去了。可等到有一天,家人劝说着把我抬进院子,一见那青天朗照、杨柳和风,决心即刻动摇。又有同学和朋友们常来看我,带来那一个大世界里的种种消息,心就越发地活了,设想着,在那久别的世界里摇着轮椅走一走大约也算不得什么丑事,于是有了平生的第一辆轮椅。那是邻居朱二哥的设计,父亲捧了图纸,满城里跑着找人制作,跑了好些天,才有一家“黑白铁加工部”肯于接受。母亲为它缝制了坐垫和靠背,后又求人在其两侧装上支架,撑起一面木板,书桌、饭桌乃至吧台就都齐备了。
那一辆自制的轮椅,寄托了二老多少心愿!但是下一辆真正的轮椅来了,母亲却没能看到。那是《丑小鸭》杂志社送的,一辆正规并且做工精美的轮椅,全身的不锈钢,可折叠,可拆卸,两侧扶手下各有一金色的“福”字。
这辆“福”字牌轮椅,开启了我走南闯北的历史。其实是众人推着、背着、抬着我,去看中国。先是北京作协的一群哥们儿送我回了趟陕北,见了久别的“清平湾”,后又有洪峰接我去长春领了个奖。马原总想把我弄到西藏去看看,我说:下了飞机就有火葬场吗?吓得他只好请我去了趟沈阳。王安忆和姚育明推着我逛淮海路,少功、建功还有何立伟等等一大群人,更是把我抬上了南海舰队的鱼雷快艇。
如今我也是年近花甲了,手摇车是早就摇不动了,“透析”之后连一般的轮椅也用着吃力。上帝见我需要,就又把一种电动轮椅舶来眼前。这东西才真正是给了我自由:居家可以乱窜,出门可以独自疯跑,给条坡道就能上山,时隔三十几年我居然上了山——昆明湖畔的万寿山。
谁能想到我又上了山呢!
谁能相信,是我自己“爬”上了山的呢!
坐在山上,望地坛的方向,想那园子里“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想那些个“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想我曾经的那些个想:“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


展开余下试题有个回答突然跳来眼前:扶轮问路。是呀,这五十七年我都干了些什么?扶轮问路,扶轮问路啊!但这不仅仅是说,有个叫史铁生的家伙,扶着轮椅,在这颗星球上询问过究竟。也不只是说,史铁生——这一处陌生的地方,如今我已经弄懂了多少。更是说,譬如经轮常转,那“轮”与“转”明明是指示着一条无限的路途——无限的悲怆与“有情”,无限的蛮荒与惊醒……以及靠着无限的思问与新告,去应和那存在之轮的无限之转!
(选自史铁生《扶轮问路》,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中,史铁生以写电视剧本来挣稿费养家糊口,而写小说、散文写得比较慢,是因为他觉得写小说、散文比写剧本更重要。
B. 文本一中,史铁生讲述自己日渐恶化的身体状况竟能像讲故事一样平静,这与他在地坛时深入思考生死问题也不无关系。
C. 文本二中提到史铁生被“众人推着、背着、抬着”,这既表现了朋友们对他的热心,也间接表现出史铁生独特的人格魅力。
D. 文本二中“谁能想到我又上了山呢”一句中的“又”字,表现了史铁生多年后再次登山的欣喜,和对自己曲折人生的感慨。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开头,作者想象中忧戚、刚毅、冷傲的史铁生,与现实中的史铁生形成巨大的反差,这不仅让作者惊讶,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 文本一的结尾段,通过环境烘托和对“我”的“握”“走”“唱歌”“旋舞”等动作描写,真实表现“我”在与史铁生交谈后内心轻松、豁然开朗的感受。
C. 文本二中,写制作第一辆轮椅时,父亲“捧”了图纸,母亲“求”人安装支架,一“捧”一“求”两个细节浓缩了父母对“我”厚重的爱。
D. 文本二中史铁生的语言风趣幽默,如“有个叫史铁生的家伙,扶着轮椅,在这颗星球上询问过究竟”,作者自称“家伙”,充满自我调侃的意味。
8. 文本二标题“扶轮问路”内涵丰富,请结合文本分析。
9. 史铁生的挚友孙立哲说:“他(史铁生)的文字震颤灵魂,因为那是与生命中苦难、困境周旋而得到的生命体验。”两则文本都展现了史铁生在与苦难、困境的周旋中得胜而归的过程,但它们的侧重点却有不同,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6. A 7. B
8. ①“扶轮问路”指史铁生双腿残疾后,坐在轮椅上走南闯北、看遍中国的经历;
②“扶轮问路”也指史铁生坐着轮椅,不断寻求生命出路、探索生命意义的无限思考和感悟。
9. ①文本一更多地强调了史铁生作为家之主的责任和担当,还有他对自己的文学理想的不懈追求。史铁生面对身体的残疾和家庭的经济困难时,他没有沉溺于自己的不幸,而是积极地承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并努力通过文学创作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与苦难斗争,实现了精神上的超越。
②文本二更多地表现了史铁生个人对自由和生命体验的追求,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以及对亲情友情的感激和思考。文章描述了他自己慢慢走出绝望的心路历程,并在家人朋友的帮忙和自己的努力下开始用轮椅去探索外面的世界,在对母爱的思考中,体悟了生命的意义,完成了自我救赎。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两则文本展现了史铁生面对人生苦难与困境的心路历程。文本一以第三人称视角,描绘了史铁生在地坛中的精神家园,展现了他对生死的深刻思考与豁达态度。文本二则以第一人称自述,回顾了史铁生在轮椅上的生活经历,突出了他与朋友、家人的深厚情感,以及对生命意义的不断追问。两则文本相辅相成,既展现了史铁生内心的坚韧与智慧,也揭示了他如何在苦难中寻找生命的意义,最终实现了精神上的超越与解脱。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是因为他觉得写小说、散文比写剧本更重要”错误。写小说、散文需要用心去感悟,所以只能慢慢写,而且写剧本挣钱养家同样重要,二者没有进行比较的意思。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唱歌’‘旋舞’等动作描写”错,“想唱歌”“想……旋舞”是心理描写。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①从文本二可知,史铁生双腿初废时曾有过不出门的想法,但在家人劝说、朋友鼓励下,有了第一辆自制轮椅,后又得到《丑小鸭》杂志社送的正规轮椅等。之后,他在众人推着、背着、抬着下,回了陕北,去长春领奖,还去了沈阳、逛淮海路、坐鱼雷快艇等,手摇车摇不动后又有了电动轮椅,甚至上了万寿山。标题中“扶轮”即借助轮椅,“问路”就是坐着轮椅去不同的地方,看不同的风景,体验不同的生活,所以“扶轮问路”有走南闯北经历的含义。
②史铁生双腿残疾,这是他人生中巨大的苦难和困境。但他没有被打倒,而是不断思考生命的意义。文中提到他坐在山上,望地坛的方向,回忆园子里的过往,思考母亲盼望自己找到的路到底是什么。他通过“扶轮”(借助轮椅这一工具行动和生活),不断“问路”(对生命的追问和思考),从“扶轮问路啊!但这不仅仅是说,有个叫史铁生的家伙,扶着轮椅,在这颗星球上询问过究竟。也不只是说,史铁生——这一处陌生的地方,如今我已经弄懂了多少。更是说,譬如经轮常转,那‘轮’与‘转’明明是指示着一条无限的路途 —— 无限的悲怆与‘有情’,无限的蛮荒与惊醒…… 以及靠着无限的思问与新告,去应和那存在之轮的无限之转!”这些表述可以看出,他在不断地探索生命的意义,在苦难中寻求精神的出路,所以“扶轮问路”也有这层对生命深度思考的内涵。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主旨的能力。
①文本一提到史铁生全家都是老弱病残,他每月收入有限,“全家都是老弱病残,他每月的收入只有民政部门发给的一百五十元,和作协发给的一百二十多元,挣钱养家,是他作为一家之主的责任”,他为了挣钱养家,去侃电视剧本挣稿费,这种行为体现了他作为家庭顶梁柱的担当,没有因为自己身体残疾就逃避责任,而是积极面对生活的困境。
“他写小说、散文很认真,说:‘急不得,只能等它们从心里流出来,一年写出六七万字就很满意了。由于身体条件不好,每天只能工作五个来小时。长年在床上干活,腿部不能活动,去年出现了血栓,如果让血栓跑到心、肺部,将危及生命……”,从这里可以看出,尽管身体状况不佳,面临生命危险,但他对文学创作依然认真且执着,坚持自己的文学理想,在困境中努力追求自己的精神世界,实现了精神上的超越。
②双腿初废时他曾决心不出门,但看到外面的世界后想法动摇,有了轮椅后开始走南闯北,从回陕北到去各地领奖、游玩等,“这辆‘福’字牌轮椅,开启了我走南闯北的历史。其实是众人推着、背着、抬着我,去看中国”,这些经历表明他对自由的向往和对不同生命体验的追求,在轮椅上不断探索外面的世界,丰富自己的人生。
“谁能想到我又上了山呢!谁能相信,是我自己‘爬’上了山的呢!”史铁生借助电动轮椅上了万寿山,这种经历让他对自己的能力有了新的认识,肯定了自己在困境中依然能够实现一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实现了自我价值。
文本中提到家人为他制作轮椅、关心他,朋友带他去各地,如“那一辆自制的轮椅,寄托了二老多少心愿!但是下一辆真正的轮椅来了,母亲却没能看到”“先是北京作协的一群哥们儿送我回了趟陕北,见了久别的‘清平湾’,后又有洪峰接我去长春领了个奖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湖南省长沙”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