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弘扬工匠信仰坚定、矢志报国的爱国精神,激励广大学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努力实现人生价值。弘扬工匠艰苦奋斗、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引导广大教师和青年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集体、索取与奉献、平凡与崇高等人生课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加强对广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典型引路、正向激励等多种措施,弘扬中华民族勤劳节俭、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倡导通过劳动来实现人生的梦想、改变自己的命运,着力形成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主流意识,真正让劳动成为最光荣的价值追求,让劳动者成为社会最受尊敬的人。 工匠的成长路径和事迹表明,一勤天下无难事,成功之路就在脚下;只要立足岗位,刻苦钻研,就能人人可为、时时可为、处处可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要把传播工匠故事作为重要内容,组织开展工匠进学校、工匠进讲堂等活动,组织老师学生聆听工匠事迹,弘扬工匠精神,以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和工匠的事迹引导青年大学生勤勉为人、勤奋学习、勤恳工作。 面对当前社会上存在着急功近利、急于成名的浮躁情绪和心态,广大教师要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工匠精神,在长期的教书育人中形成自身的价值追求。广大教师要以工匠精神为引领,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坚持以师德建设为先,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提高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素质,增强教师爱岗敬业、勇于创新、为人师表、不断进取的职业精神,建立完善的师德激励机制,重师德激励,将师德表现作为评奖评优的首要条件,引导广大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 (摘编自李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弘扬工匠精神》《工人日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尽管工匠与新时代新世界有些脱节,但他们却用自己的行动丰富了人类文明。 B. 坚守“工匠精神”,要以强化中国制造、传承中国文化、提升中国力量为落脚点。 C. 传统的“工匠精神”强调继承,时移世易,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则只追求创新。 D. 只要广大教师以工匠精神为引领,就可克服目前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和心态。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新时代,“工匠精神”须追求极致、一举取得成功。 B. 新时代工匠大多承担大机器生产下众多工序中 一环,产品须靠团队协作生产。 C. 培育工匠精神,教育重点要放在政治素质、劳动情怀、理论功底和实践技能方面。 D. 学校践行“工匠精神”,要强化思想引领,也要传播工匠故事,还要践行工匠品格。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赞美工匠精神 一项是( ) A. 精雕细琢鲁班传,欲抱不平牵苦缘。造就斧斤单面砍,休从墨线两头弹。栋梁有榫知轻重,案几无钉试易难。鸡翅紫檀桔品鉴,钩心斗角悟方圆。 B. 华夏从来多匠人,情怀悠悠默无闻。春秋梓庆削钟诫,篼业兽形工鬼神。爵禄不怀名利澹,巧拙己忘敬畏真。术达极致近于道,专注走心风骨魂。 C. 今逢华诞意如潮,放眼中华尽舜尧。北斗神舟天际显,脱贫除恶战旗飘。繁荣富裕民心悦,舒畅和谐积弊消。国阜政廉家运畅,复兴大梦看今朝。 D. 先辈唯求制器真,考工铸范戒肷心。曲突徙薪治未患,琢磨切磋郢匠斤。邀利目前失大义,内诚外信可为根。既急蹄乃需徐步,勇毅笃行工匠魂。 4. 请结合材料二,概括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 5.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工人日报》三家媒体对于“工匠精神”报道的侧重点各有什么不同?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洗澡 阿城 中午的太阳极辣,烫得脸缩着。半天的云前仰后合,被风赶着跑,于是草原上一片一片地暗下去,又一片一片地亮起来。 我已脱下衣服,前后上下搔了许久。阳光照在肉上,搔过的地方便一条一条地热。云暗过来,凉风拂起一身鸡皮疙瘩,不敢下水。 这河大约只能算作溪,不宽,不深,绿绿地流过去。牧草早长到小腿深,身上也已经出过两个月的汗,垢都浸得软软的,于是时时把手伸进衣服里,慢慢将它们集合成长条。春风过去两个月,便能在阳光下扒光衬衣裤,细细搜捡着虱子们。 远远有一骑手缓缓而来,人不急,马更不急,于是有歌声沿草冈漫开。凡开阔之地的民族,语言必像音乐。但歌声并无词句,只是哦哦地起伏着旋律,似乎不承认草原比歌声更远。 骑手走近了,很阔的一个脸,挺一挺腰,翻下马来,又牵着马,慢慢走到河边,任马去饮。骑手看看我,说:“热得很!”我也说:“热得很。”他又问:“要洗澡?”我说:“要洗澡。”他一边解开红围腰,一边说:“好得很!好得很!” 骑手将围腰扔在草上,红红地烫眼睛。他又脱下袍子,一扔,压在围腰上。围腰还是露出一截,跳跳的。 骑手把衣服都脱了,阳光下,如一块脏玉,宽宽的一身肉,屁股有些短,腿弯弯地站在岸边,用力地搔身上。 他又问:“洗澡?”我说:“洗澡。”他就双手拍着胸,向水里蹚去。水没到小腿的一半。 忽然他大吼一声,身子一倾,扑进水里。水花惊跳起来,出一片响声。不待水花落下去,他早又在水里翻过身来,双手挖水泼自己,嘴里嗬嗬地叫着。 我站起来,也不由用手拍着胸腹,伸脚向水里探去,但立刻觉得小肚子紧起来。终于是要洗,不能管凉,慎慎地往下走。 冷不防身上像火烫似的凉得抖一下,原来骑手在用力挖水泼过来。我脚下一个不稳,跌到水里。 水还糊住眼睛,就听得骑手在嗬嗬大叫。待抹掉脸上的水,见骑手埋在水里,只露一张阔脸在笑。 我说:“啊!凉得很!”骑手说:“凉得很!” 我急忙用手使劲搓胸前,脸上,腿下,又仰倒在水里。水激得胸紧紧的,喘不出大口的气。天上的云稳稳地快跑。 骑手又哦哦地唱起歌,只是节奏随双手的动作在变,一会儿双手又随歌的节奏在搓。发现我在看他,很高兴地大声说:“干净得很!” 我也周身仔细地搓,之后站起来。风吹过,浑身抖着,腮僵得硬硬的,缩缩地看一看草原。 忽然发现云前有一块黄,惊得大叫一声,返身扑进水里。骑手看看我,我把手臂伸出去一指。 对岸一个女子骑在马上,宽宽的一张脸,眼睛很细,不动地望着我们。
展开余下试题骑手看到了她,并不惊慌,把手在胸前抹一抹,阔脸放出光来,向那女子用蒙语问,意思大约是:没有见过吗? 那女子仍静静跨在马上,隐隐有一些笑意。骑手弯下腰去掬一些水,举到肩上松开手,身上沿着起伏处亮亮地闪起来。 女子说话了,用蒙语,意思大约是:这另外一个人是跌倒了吗?骑手嗬嗬笑了,说:“他恐怕吓着你!” 我分明感到那女子向我盯住看,不由更向水里缩下去。 那女子又向骑手说了:“你很好。”骑手一下子得意得不行,伸开两条胳膊舞了一下,又叭叭地拍着胸膛,很快地说:“草原大得很,白云美得很,男子应该像最好的马,”他的声音忽然轻柔极了,只有蒙语才能这样又轻又快又柔,“你懂得草原。” 那女子向远处望了一下,胯下的马在原地倒换了一下蹄子。她也极快地说:“草原大得孤独,白云美得忧愁,我不知道是不是碰到了最好的马,也许我还没有走遍草原。” 骑手呆住了,慢慢低下头去看河水。那女子声音极高地吆了一下马,马慢慢地摆着屁股离开河边跑去。骑手抬起头来,好像在看天上的河水,忽然猛猛地甩甩头发,走到岸上,很快地把衣服穿起来。又一边慢慢裹着围腰,一边看着远去的黄头巾。骑手一摇一摇地去牵走远了的马,唱起歌来,那大致的意思是: 最好的马在呼伦贝尔/马儿在呼伦贝尔最好/因为呼伦贝尔草原最好 最好的马在呼伦贝尔/马儿在呼伦贝尔最好/因为呼伦贝尔骑手最好 那女子走得极远了,停下来。骑手一直在望着她,于是飞快地翻上马去,紧紧勒住皮缰,马急急地刨几下蹄子。骑手猛一松缰,那马就箭一样笔直地跑进河里,水扇一样分开。马又一跃到对面岸上,飞一样从草上飘过去。 阳光明晃晃地从云中垂下来,燃着了草冈上一块红的火,一块黄的火。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缓缓而来,人不急,马更不急”,“慢慢走到河边”,描述了一位悠闲自得、心情舒畅的骑手。 B. “我”入水洗澡是“伸脚向水里探去”,“慎慎地往下走”,而骑手是“埋在水里,只露一张阔脸在笑”,表明骑手的强壮。 C. 女骑手与“我”的对话,基本属于礼貌打招呼,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与骑手的对话不仅含义丰富,而且充满了诗意。 D. 得到女骑手鼓励时,骑手“得意得不行”,语速加快,声音轻柔。受到女骑手委婉的拒绝时,骑手“呆住了,慢慢低下头”,表明他放弃了。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通过对骑手洗澡时的描写,以及与“我”的对比,塑造了一个性格豪爽的骑手,也为遇见女骑手时两人的反应做了铺垫。 B. 骑手下水洗澡之后,看到“我”仍然不敢下水,便用冷水泼“我”,这说明骑手内心对怯弱的“我”是十分鄙夷的。 C. 小说的语言简洁质朴,多短句,多口语,作者对日常语言的巧妙活用,既提高了小说语言的表现力,也展现出小说语言原始的感染力。 D. 小说大量地采用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来描绘草原的自然风光,并通过对比鲜明的色彩,使自然景物极富画面感。 8. “我”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9. 小说三次写到骑手唱歌,其意图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燕昭王使乐毅为上将军。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燕昭王大说,封乐毅于昌国,号为昌国君。于是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乐毅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独莒、即墨未服。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曰:“齐城不下者两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齐之所患,唯恐他将之来。”于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齐田单后与骑劫战,果设诈诳燕军,遂破骑劫于即墨下,而转战逐燕,尽复得齐城。燕惠王后悔使骑劫代乐毅,又怨乐毅之降赵,恐赵用乐毅而乘燕之弊以伐燕。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乐毅报遗燕惠王书曰:夫免身立功,以明先王之迹,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诽谤,堕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 (节选自《史记•乐毅列传》) 材料二: 嗟夫!乐毅战国之雄,未知王道,而窃尝闻之,则足以芒其身而已矣。论者以为燕惠王不肖,用反间,以骑劫代将,卒走乐生。此其所以无成者,出于不幸,而非用兵之罪。然当时使昭王尚在,反间不得行,乐毅终亦必败。何也?燕之并齐,非秦、楚、三晋之利。乐毅以百倍之众,数岁而不能下两城者,非其智力不足,盖欲以仁义服齐之民,故不忍急攻而至于此也。夫以齐人苦湣王之暴,乐毅苟退而休兵,治其政令,宽其赋役,反其田里,安其老幼,使齐人无复斗志,则田单者独谁与战哉!当战国时,兵强相吞者,岂独在我?以燕、齐之众压其城,而急攻之,可灭此而后食,其谁曰不可。呜呼!欲王则王,不王则审所处,无使两失焉而为天下笑也。 (节选自苏轼《乐毅论》)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惠王自为A太子B时C尝不快于乐毅D及即位E齐之田单F闻之G乃纵H反间于燕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南面,古代以朝南为尊位,君主坐北向南,此句谓乐毅想在齐国称王。 B. 让,责备,与《侍坐》中“为国以礼,其言不让”的“让”词义不同。 C. 诽谤,指诋毁污蔑,恶意中伤,与现在所说的“造谣诽谤”意思相同。 D. 安,指使老幼安定,与《苏武传》中“单于壮其节”的“壮”用法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燕昭王把在齐国缴获的战利品带回燕国,让乐毅带兵进攻尚未攻克的齐国城邑,后来只有莒和即墨没有被收服。 B. 燕惠王后悔用骑劫取代乐毅,又埋怨乐毅投降赵国,使得赵国趁着燕国疲弊之际任用乐毅攻打燕国。 C. 乐毅用书信回应燕惠王,表明自己恪守道义,不敢把幸免于杀身之祸作为渔利的机会,不会做有损燕国之事。 D. 论者认为燕惠王不够贤明,最终使乐毅逃离燕国,而乐毅未能成功伐齐是命运的不幸,而不是他用兵指挥的过错。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归赵。 (2)欲王则王,不王则审所处,无使两失焉而为天下笑也。 14. 苏轼认为乐毅失败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慈恩绝顶有感 许月卿 为学平生不究源,未妨绝顶上慈恩。塔高俯视群山小,江阔能容巨浪喧。 人每中登难脚力,谁于高处领天根。须信平生为基址,基址牢时德业尊。 【注】天根:星名。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起笔于登临之事,收笔处生发人生感慨。议论诚挚中肯,语言晓畅。 B. 诗歌首联从“为学”话题入手,并交代登临慈恩绝顶一事,呼应题目。 C. 颔联以比喻说理,表达了诗人由“塔高”“江阔”产生的思考与感悟。
展开余下试题D. 颈联写登山中途脚力难以为继,在对谁能登顶的疑问中流露出沮丧之情。 16. 杜甫登泰山而生济天下之雄心壮志,本诗作者登慈恩绝顶后领悟到了“为学”的哪些心得?请简要概括。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密集的意象描绘登高的见闻,为抒发深沉丰富的情感做了充分的铺垫。 (2)《赤壁赋》中,苏轼与客人月下泛舟,客人不由发出慨叹:当年曹操率军顺流而下,战船千里,声势浩大,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谓一世英雄,如今已成过眼烟云 (3)李煜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在春花秋月之外,“____________”也是勾起作者故国之思的景象;而“____________”则是作者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各题。 我们常说“好天气好心情”,可见天气与人们的心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大家常常感觉天气晴朗,心情也会充满阳光。这是因为阳光对情绪的确有好处。尤其是春季和初冬季节,温暖的阳光加上相对舒适的温度,会帮助身体产生维生素D3,促使大脑生成更多的血清素,非常利于人们心情放松,心境平和。 但是, A ,①阳光比较炙热,加上较高的温度,②如果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差,就会有情绪“中暑”现象,③出现急躁、冲动甚至是情绪反常的状态。 ④阴天、雨天心情就会相对低沉,⑤尤其是那种连续的阴雨天气,人们更会觉得心情低落,⑥甚至会出现烦躁、消沉的情绪。⑦而在暴雨来临前,情绪却会异常兴奋和活跃,⑧这是因为这个时候大气中的负离子升高了。⑨负离子有疗养保健甚至净化空气的作用,⑩可以使人感觉舒适。 除了晴天、雨天,大自然中的风也对人们的情绪有很大影响。干燥的热风和潮湿的冷风会降低人们的大脑兴奋度,使人反应速度慢,办事效率低,处理问题犹豫不决, B 。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个字。 19. 文中第三、四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 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台儿沟呢?不知怎么的,她加快了脚步。她急着见到它,就像从来没见过它那样觉得新奇。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 (摘选自《哦,香雪》) 20. 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怂恿”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B.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C.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D.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21. 文中画横线句子,如果改写成:“大山、月亮、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你赞同吗?哪种表达效果更好? 22. 文中一连用了七个“她”,属于用第三人称叙事,说说这种第三人称叙事方式的好处。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被迫置身于人群的时候,往往是最应该自守孤独的时候。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找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