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2  2025-07-24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乡村文化建设既是乡村建设的难点,也是乡村建设的灵魂,同时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重要途径。以往一些乡村文化建设项目之所以流于形式或者难以取得理想效果,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乡村文化知之甚少。提高乡村文化建设的有效性,需要清晰认识三个问题,即乡村有哪些文化,乡村文化保存在哪里,以及如何建设乡村文化。
乡村是文化的宝库。乡村文化总体而言可分为四大类。一是农耕文化。这是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的知识、技术、理念的综合,包括农学思想、栽培方式、耕作制度、农业技术等,农耕文化还包括了农业哲学思想和农业美学文化。二是乡村手艺。像木匠、石匠、篾匠、刺绣、酿造等技艺,凝结了先人的生存智慧,反映着村民们的精神信仰与心理诉求。三是乡村景观文化。乡村景观以农业活动为基础,以大地景观为背景,由聚落景观、田园景观、社会生活景观和自然环境景观等共同构成,集中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四是乡村节日与习俗。生活习俗作为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包括衣食住行的方式,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的习俗,以及民间信仰与禁忌等广泛内容,也包括乡村艺术和娱乐活动等。
任何文化都需要特定载体,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就在乡村。以下三个方面对乡村文化建设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一是乡村的空间形态。乡村空间形态是乡村文化得以存在的物质载体。乡村空间由村落、民居、院落及公共空间等构成。村落空间具有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感化、感染或教育功能。二是乡村生产方式。农业生产是传承农业文化的重要载体,农具的使用、地方品种的延续与更新、传统栽培措施、特殊的农业制度等都存在于特定农业生产过程之中。显然,没有农民种养结合的农业生产方式,种养之间循环利用文化就难以存在。三是乡村生活。村民日常生活的人生礼仪、岁时节令、民间信仰以及街谈巷议、饮食习惯等都是传统文化载体。失去了乡村生活,再优秀的传统文化也会成为“展品”和记忆。
农耕文明所孕育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政思想等,与今天所提倡的和谐、共享、低碳等理念十分契合。在理解乡村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乡村文化建设要特别注意遵守以下两个原则:
一是坚持农民主体原则。农民是乡村的主人,他们既是乡村文化的建设者,也是乡村文化的受益者,只有农民最理解乡村文化与自身生产、生活的关系。任何排斥农民主体地位,试图越俎代庖,把本来的主人变成看客的做法,都必然失败。因此,要尊重农民的创造,如倡导德孝文化、弘扬优秀家风、通过村规民约移风易俗等,均是来自基层行之有效的乡村文化建设经验,值得推广和借鉴。
二是坚持保护好村落原则。丰富的农业文化以及尊老爱幼、诚实守信、邻里互助、勤俭持家等传统美德,存在于乡村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之中,农家院落及其特定的排列方式构成的村落形态、村落公共空间,乡村的劳动与消费方式、节日与交往习俗,以及乡村的家庭、家族、邻里、亲缘关系等,都是乡村文化得以存在和延续的载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正是要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严格规范村庄撤并,不得违背农民意愿、强迫农民上楼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朱启臻《乡土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灵魂》)


浏览完整试题材料二: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在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在数量上占着最高地位的神,无疑是“土地”。“土地”这位最近于人性的神,老夫老妻白首偕老的一对,管着乡间一切的闲事。
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往的乡村文化建设,还存在着一些认识不清、立足不明、措施不当的问题。
B. 乡村手艺像木匠、石匠、篾匠、刺绣、酿造等技艺反映着乡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C. 中国人乡土性延展极广,连远处西伯利亚的原居民也努力要在冻土里种植庄稼。
D.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成分是农耕和乡村文化,从三大河流域全是农业区可得证明。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乡村振兴的前提是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文化建设要做好的几件事是弄清它的形态、它的载体以及实施中要遵循的原则。
B. 南方一些民族因临水筑居,以木结构建筑为主,为防蚊虫和潮湿而建下空的“吊脚楼”,但由于有新型建筑材料如水泥、钢构,“吊脚楼”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C. 《哦,香雪》中凤娇被人开玩笑说“她呀,还在想‘北京话’哪”;香雪在公社中学被人故意一遍又一遍问一天吃几顿饭,这些表现不是真正的传统乡村文化。
D. 费孝通所说的“土气”,意味着乡村文化既有光荣的历史,也有着很多保守成分,束缚了乡村发展,这就需要在乡村文化建设中通过一些策略来移风易俗。
3. 下列行为不可以视为建设乡村文化的积极、有效举措的一项是( )
A. 为了节约土地资源,也为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某地方大面积推进“新农村建设”,在城市边缘另划地块,建起现代化小区,让农民住上漂亮、整齐的单元楼。
B. 某乡村在建设“乡村记忆馆”时听取村里老工匠建议,就地取材,收集村民造房子剩下的红砖,并以当地黄泥墙工艺作为建筑外表皮,门窗由木匠现场制作。
C. 某乡村将原来脏乱差的农贸市场改造一新,每天清晨,这里成为村民一天生活的起点,也是村民们交易和交流的场所,他们在这里自由买卖农作物和牲畜,交换货品。
D. 某村同宗同姓,婚嫁、寿诞、乔迁时,全村人随礼赴宴,为了方便村民,村里建造了一座经济、美观的可同时容纳数百人就餐的乡宴厅,供村民申请使用。
4. 依照材料二的思路,填写下列图表中序号所代表的内容。
因由一:在乡下住 “乡土本色”即“土气” 举例论证:三大河流域都 农业区;
史禄国所述……情形;
②______ 我们的民族和土地分不开
因由二:①______ ③______;④______
5. 材料一是对于乡村文化建设的思考,材料二中费孝通所说“土气”即“乡土本色”。现有某地要推动乡村文化建设,如以“乡村文化建设要接‘土气’”为题,请你发表看法,你觉得应该强调哪几点?
【答案】1. C 2. D
3. A 4. ①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方法;
②乡下土地神最多;
③对比论证;
④农业和游牧业、工业不同。
5 ①乡村文化建设应突出乡土特色,优化居住空间、景观等;
②要尊重乡村内涵,传承并创新生产、生活方式,融入农政思想;
③要以农民为主体,提供农民之所需,尊重农民的创造;
④要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严格规范村庄撤并。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连远处西伯利亚的原居民”错,材料二是“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可见,是“连远到西伯利亚的中国居民”,而不是“连远处西伯利亚的原居民”。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A.“乡村振兴的前提是乡村文化建设”错,根据材料一“乡村文化建设既是乡村建设的难点,也是乡村建设的灵魂,同时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重要途径”分析,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不是前提。
B.“‘吊脚楼’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错,根据“乡村空间形态是乡村文化得以存在的物质载体。乡村空间由村落、民居、院落及公共空间等构成。村落空间具有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感化、感染或教育功能”可知,“吊脚楼”是南方民居,属于乡村空间形态之一,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有感化、感染或教育的意义。
C.“这些表现不是真正的传统乡村文化”错,根据“乡村文化总体而言可分为四大类……四是乡村节日与习俗。生活习俗作为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包括衣食住行的方式”可知,香雪在公社中学被人问一天吃几顿饭,这关乎乡村生活习俗,所以表现的是传统乡村文化。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材料中信息的能力。
A.该项后半句“在城市边缘另划地块,建起现代化小区,让农民住上漂亮、整齐的单元楼”不能完全视为建设乡村文化的积极、有效举措。由材料一第四段到第六段“乡村文化建设要特别注意遵守以下两个原则……二是坚持保护好村落原则”和第六段“这正是要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严格规范村庄撤并,不得违背农民意愿强迫农民上楼的重要原因”可知,“在城市边缘另划地块,建起现代化小区,让农民住上漂亮、整齐的单元楼”违背了“保护好村落原则”。
故选A。
【4题详解】


展开余下试题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论证思路的能力。
根据“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可知,①处应填写“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方法”;
根据“在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在数量上占着最高地位的神,无疑是‘土地’。‘土地’这位最近于人性的神”分析,②处应填写“乡下土地神最多”;
根据“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分析,③处应填写“对比论证”;最后一节通过农业和游牧、工业的比较,得出“土气”产生的根本缘由是不流动性,故④处应填写“农业和游牧业、工业不同”。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1)根据“乡村是文化的宝库”“乡村空间形态是乡村文化得以存在的物质载体。……村落空间具有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感化、感染或教育功能”“乡村景观以农业活动为基础”“ 村民日常生活的人生礼仪、岁时节令、民间信仰以及街谈巷议、饮食习惯等都是传统文化载体”可知,乡村文化建设应突出乡土特色,优化居住空间、景观等;
(2)根据“农业生产是传承农业文化的重要载体,农具的使用、地方品种的延续与更新、传统栽培措施、特殊农业制度等都存在于特定农业生产过程之中。显然,没有农民种养结合的农业生产方式,种养之间循环利用文化就难以存在”可知,要尊重乡村内涵,传承并创新生产、生活方式,融入农政思想。
(3)根据“要尊重农民的创造,如倡导德孝文化、弘扬优秀家风、通过村规民约移风易俗等,均是来自基层行之有效的乡村文化建设经验,值得推广和借鉴”可知,要以农民为主体,提供农民之所需,尊重农民的创造;
(4)根据“要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严格规范村庄撤并,不得违背农民意愿、强迫农民上楼的重要原因”可知,要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严格规范村庄撤并。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文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一次巡逻
王曦
二班长要退伍了。退伍就要下山,离开高原。他得去跟他的山告个别。
这是一个雪后的早晨,二班在操场集合完毕,只等连长一声令下,便可以出发,前往实控线附近的山口例行巡逻。二班长知道,这大概是最后一次了。
连长正立在门外,像旗杆戳在雪地里。二班长挪步凑过去喊一声报告。连长收回望向远处的目光,回头看二班长一眼。二班长说:“都准备好了。”连长撸起厚重的迷彩大衣袖子,看看表说:“还有七分钟,再等等。”他不知道连长在等什么。连长不说,他便不问。
恰此时,红太阳出现在雪山尖上,彤光泼下来,一派辉煌的红在山谷中铺展开。雪地上银光闪闪,像是撒着无数碎钻石。
有发动机的声音从远处传来,连长紧绷的身体松弛下来。一辆吉普车出现在来连队的路上,像是凭空从雪地里跳出来的,很快开到连队大门前。车刚停下,副驾驶一侧的车门便打开了,跳下来一个人,是楚副营长。副营长边系披风边说:“加布沟给雪灌满了,一路都没敢跑快,差点没赶上。”连长说:“安全第一,我们也刚准备好,还有几分钟。”副营长说:“走吧,路上雪深,早点出发,要不天黑前赶不回来,今天我打头。”说着就往操场走。
连长说:“今天我在后边,你去前面跟着楚副。”二班长一脸疑惑,为难地看着连长,连长意味深长地说:“去吧,把楚副照看好。”
队伍出发了。作战靴踩在厚厚的雪上,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把满满一山谷的寂静踩了个碎。副营长扭头看一眼身后的二班长,说:“守平,今天是你们班?”二班长愣了一下,赶紧答是。副营长说了声好,回过头,又轻轻地说了一声,很好。二班长希望副营长再说点什么,可副营长不再吭声,迈步向前走了。二班长只好跟上去,踏着副营长踏出的脚印,低头默默前行。
河谷蜿蜒狭窄,两侧是高高的山峦,一条白色的冰带像哈达一样缠绕在两山之间。河谷弯来弯去,太阳也跳来跳去,一会在山前,一会在山后,一会又消失不见。太阳消失不见的时候,河谷便猛然变得更冷了。一座雪山迎面而来,巍峨峻拔,棱角分明,像个怒目金刚。
二班长听到细微的声音:5201、5201。出发后不久,这个声音便时不时从背后传到他耳朵里。二班长回头,看了一眼跟在身后的那个列兵,二班长很满意,就像看成熟的麦子。
冰河越来越瘦,如带,如缕,如线,终于消失了。
拐一个弯,眼前蓦然开阔,一汪晶莹的蓝跳跃出来。这是一个小小的高原湖,安静地睡在雪山怀抱里。湖呈圆形,已经冰冻。山风将积雪扫净,阳光摔在冰面上,像无数银针散射开来。冰面蓝得剔透,蓝得让人稍加注视,便想流泪。
53……37、53……37,身后又传来列兵的声音,这次是断断续续、有气无力的。二班长连忙回头看,一看二班长就有些生气。
“护目镜戴上!怎么回事?说你几次了!”二班长训斥列兵。正在仰望雪山的列兵赶紧戴上护目镜。
队伍拉着手翻过积雪过膝的山脊,进入一片开阔的高原戈壁。他们要穿过戈壁,去对面的雪山。雪山看似近在眼前,其实还很远,要走三个多小时才能到。
走了一阵,副营长回头问:“守平,你还记得那头野驴吗?”
二班长说:“记得,就埋在那儿。”他指了指不远处的一个石头堆。
副营长叹口气说:“估计它早就成了一堆骨头了。”
二班长不知道如何接话。
副营长接着说,“守平,听说今年你要走了。”
二班长愣了一下,舔舔嘴唇,咕哝出一个短促的音节:“嗯。”
副营长抬头望向前方,像是在自言自语:“当年的老家伙一个个都走了,咱们不是野驴,早晚都有下山的一天,今年我也要走了。”
十多年前,二班长入伍来到这个驻扎在云端的连队时,副营长是他的排长。那时的二班长还是个高高瘦瘦的新兵,穿上松松垮垮的军装,山风一吹,活像个立在麦地里的稻草人。之后,二班长一直待在这个连队,历经了三任连长、四任指导员。
二班长现在明白了,原来这次巡逻,副营长也是来告别的。
戈壁上的雪被山风吹散,压实,变成浅浅的一层硬雪。雪面如同风吹过水面,层层波纹堆叠着流向远方。二班长用力踩在雪上,细细体味着雪下的戈壁反弹给他相同的力度。
二班长猛然撸下防寒面罩,露出一张石头般的脸。这张黝黑的脸烙着浓郁的高原红,嘴唇黑紫、开裂,下唇翘起两片僵硬的死皮。死皮是透明的,一大一小,在阳光下闪着羊脂玉般的光泽。雪沫打在二班长的脸上,有种微微的、又凉又热的痛感。二班长喜欢这种痛感。
太阳升到头顶时,队伍来到雪山下,进入一道狭长的山谷。队伍在这里休整。二班长走到连长跟前,叫列兵过来。列兵蹦跳着跑过来,像只雪地里觅食的藏羚羊。二班长说:“程志,不是跟你说过吗,不要猛冲猛跑。”列兵双手撑住膝盖,边大口喘气边答是。二班长说:“程志,报告当前位置。”列兵有些为难地看着自己的班长。二班长说:“你一路上嘟囔什么呢?”列兵立即明白了,赶紧回答:“当前位于5585峰和5621峰之间。”二班长让列兵走开,看着连长说:“是个不错的兵吧?”连长说:“还行。”二班长说:“他现在是我们班的活地图,才两个月,资料已经滚瓜烂熟了。”连长说:“不错。”二班长问:“能留在山上吗?”连长看二班长一眼说:“石头你今天话还真多,他自己不想走,谁还能撵他不成。”二班长笑了,朝副营长那边走去。


展开余下试题再次上路,队伍仍旧那么走着,不急,不慢,不停歇,走成一条紧凑的线。高原寂静无声。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深深的脚印。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二班长离开部队前,要在最后一次例行巡逻时跟“他的山”告别。这一次巡逻,让他内心感到沉重又抗拒。
B. 连长听到发动机的声音,身体松弛下来,展现了他对楚副营长能否安全到达连队、按时参与巡逻任务的担心和紧张。
C. 列兵程志此次巡逻时的种种行为,皆体现了他作为一名年轻的边防战士,不仅朝气蓬勃更是成长迅速。
D. 二班长让列兵报告当前位置,是为了向连长炫耀自己培养的士兵,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带兵能力。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善用细节刻画人物,楚副营长和二班长的对话中,二班长“愣了一下,舔舔嘴唇”的反应表现了他在即将离开连队、离开高原时内心的不舍。
B. 文章插叙了十多年前二班长入伍的情节,解答了前文二班长对连长让他和楚副营长一起走在前面的疑惑,使文章前后呼应,结构完整。
C. 本文采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方法写列兵出场,激起读者兴趣,突出人物特征,与《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出场有异曲同工之妙。
D. 文章运用比喻、比拟、借代等修辞描绘了祖国雪域边疆的壮美景象,展现二班长等人巡逻行进路线的同时,又增添了文章的文学色彩。
8. 文章结尾处,二班长的“笑”体现了他怎样的心理?请加以梳理概括。
9. 读完本文,同学们计划做一个短视频来表现二班长作为边防老兵的英雄形象,你负责拟写视频拍摄脚本,请根据文本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分镜头脚本(二班长) 时长:20秒
配乐 风声、踩雪声
远镜头 ①
特写镜头 ②
视频解说 ③
【答案】6. B 7. B
8. ①对自己所带列兵努力上进、尽职尽责、谙熟高原地形的满意和骄傲。②对列兵获得连长认可,能留在山上,接续守卫边疆事业的欣慰与放心。
9. 答案
分镜头脚本(二班长) 时长:20秒
配乐 风声、踩雪声
远镜头 苍茫雪原、日光闪耀,一列巡逻的人(答出“雪原”“巡逻的人”即可)
特写镜头 黝黑的脸烙着浓郁的高原红;嘴唇黑紫、开裂,下唇翘起的两片僵硬死皮在日光下显得透明和有光泽
视频解说 黝黑的脸色和两颊浓郁的高原红,是二班长十数年坚守高原的最好见证;黑紫、开裂的嘴唇,以及唇上看起来光泽如玉的死皮,是二班长战风斗雪、不畏艰难、坚守边疆的荣誉勋章。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沉重又抗拒”无中生有,文中并没有说他心情沉重,内心抗拒,由后文可知,他对这次告别巡逻是珍视而慎重的。
C.“皆体现”错,程志“赶紧戴上护目镜”“蹦跳着跑过来”等行为,不能体现他的迅速成长。
D.“炫耀”“显示自己的带兵能力”错,原文有“能留在山上吗?”可知二班长是向连长推荐列兵程志,想让他留在山上。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解答了前文二班长……的疑惑,使文章前后呼应,结构完整”错,这段插叙并不存在解释上文疑惑的作用,而是原文楚副营长说的话“今年我也要走了”解答了前文二班长的疑惑。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概括人物心理的能力。
由文中“二班长让列兵走开,看着连长说:‘是个不错的兵吧?’连长说:‘还行。’二班长说:‘他现在是我们班的活地图,才两个月,资料已经滚瓜烂熟了。’连长说:‘不错。’”可知,二班长推荐列兵,听到连长的认同,二班长内心对列兵感到满足,他的笑中饱含对列兵努力上进、尽职尽责的满意和骄傲;
由文中“二班长问:‘能留在山上吗?’连长看二班长一眼说:‘石头你今天话还真多,他自己不想走,谁还能撵他不成。’”可知,二班长得知列兵能留在山上,为列兵感到高兴,他的笑中饱含对列兵获得连长认可接续守卫边疆事业的欣慰与放心。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拟写视频拍摄脚本的能力。
题目要求以短视频形式展现二班长的形象,远镜头展现环境背景,引出人物。由文本“雪后的早晨”“雪地上银光闪闪,像是撒着无数碎钻石”可知,环境为苍茫雪原、日光闪耀;结合“前往实控线附近的山口例行巡逻”可知,远镜头人物应为巡逻的队伍。
特写镜头展现二班长外貌的细节,对应文本中“这张黝黑的脸烙着浓郁的高原红,嘴唇黑紫、开裂,下唇翘起两片僵硬的死皮。死皮是透明的,一大一小,在阳光下闪着羊脂玉般的光泽”。
视频解说应体现二班长外貌特征背后负载的精神品质,即十几年扎根高原、坚守边防、战风斗雪、不畏艰难的边防军人品质。语言尽量有文采,比如黝黑的脸色和浓郁的高原红,是二班长十数年坚守高原的最好见证;其他特征——黑紫、开裂的嘴唇,以及唇上看起来光泽如玉的死皮等,可以想到是二班长战风斗雪、不畏艰难、坚守边疆的荣誉勋章。
二、古代诗文阅读(4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其折骨绝筋,终身不可以相及也。将有所止之,则千里虽远,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相及也?不识步道者,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意亦有所止之与?夫“坚白”“同异”“有厚无厚”之察①,非不察也,然而君子不辩,止之也;倚魁之行②,非不难也,然而君子不行,止之也。故学曰:“迟彼止而待我,我行而就之,则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同至也?”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厌其源③,开其渎,江河可竭;一进一退,一左一右,六骥不致。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④,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礼然而然则是情安礼也师云而云则是知若师也。情安礼,知若师,则是圣人也。故非礼,是无法也;非师,是无师也。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也,舍乱妄无为也。故学也者,礼法也;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
(节选自《荀子•修身》)
材料二:
观其立言指事,根极理要,敷陈往古,掎挈当世⑤,拨乱兴理,易于反掌,真名世之士、王者之师。又其书亦所以羽翼六经,增光孔氏,非徒诸子之言也。盖周公制作之,仲尼祖述之,荀、孟赞成之,所以胶固王道,至深至备,虽春秋之四夷交侵,战国之三纲弛绝,斯道竞不坠矣。
(节选自杨倞《荀子序》)
[注]①“坚白”“同异”“有厚无厚”:战国时期名家学说中的一些命题。②倚魁:怪异。③厌:堵塞。④县:同“悬”。⑤掎挈:掎摭,指摘。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礼A然B而然C则是D情安礼也E师F云G而云H则是I知若师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折骨绝筋”与《劝学》“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的“绝”意思不相同。
B. 故,缘故、原因,与《琵琶行并序》“暮去朝来颜色故”的“故”意思不相同。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江苏省无锡”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