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1  2025-07-24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江苏省常州市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质量调研语文试卷 (无答案)
江苏省常州市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质量调研语文试卷
2025年1月
注意:本试卷共9页,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按照题号将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如同一双瞭望宇宙的明眸,其落成是中国乃至世界射电天文学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信念:支撑传奇工程
第一次在招聘信息里看到FAST这个项目,姜鹏曾怀疑它到底是不是真的。
如果把这台巨型望远镜看作眼球,那么下方必须有足够稳固的“视网膜”——索网——来支撑它的重量。索网的不同部位均要能够形成抛物面,需要根据观测目标的位置改变形状,还要有极高的疲劳性能要求,至少使用30年。
“一个无从设想实践路径的项目,一个看似不着边际的创意团队,它的独特性和挑战性反而让我想试试看。”姜鹏越想越觉得自己与FAST契合。他曾攻读水工结构工程和固体力学,恰好覆盖了项目所需的多个关键技术领域。“它满足了我对工程的一切设想,万一干成了,那一定是个传奇工程!”
带着无畏、兴奋和一点迷茫,31岁的姜鹏一头扎到贵州平塘的深山里,加入FAST工程建设团队,开启一段创造传奇的旅程。
和最初预判的一样,由9000多根钢索编织而成的索网是FAST工程最难的环节,而且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因为市场上的钢索材质没有任何一种能满足这个要求,FAST团队开始摸索自研。整个团队如履薄冰,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错,都无法达到预定的精度要求。他至今记得一天夜里,自己在工地现场搭设的工棚里休息,脑海中还在不停比对着白天查看的钢索构型和设计图,突然一个念头闪过——会不会之前给施工方输出的数据中有一段钢索的长度参数有误?
“就是两秒的时间,我全身都被汗浸透了。我担心自己犯了错误,而且这个错误无法挽回。人生中我只有一次这么害怕过。”姜鹏立刻打开电脑细细排查,确认并无差错后才放心入睡。时至今日回想起那个夜晚,那种瞬时的心惊依然清晰。
这是从0到1的过程,“百亿光年再遥远,都始于最初的起点”,然而站在起点上的人,并不知道自己将来是否真的能抵达百亿光年之外。支撑着姜鹏的,唯有科研人朴素的信念,日复一日地奋斗,从而立到白头。
定力:传好巡天人的接力棒
姜鹏的接力棒,是从“天眼之父”南仁东手里传过来的。这位被授予“人民科学家”称号的老人负责FAST的选址、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领导了FAST工程建设。2017年,望远镜调试的担子交给了姜鹏。
一同交到他手里的,还有老一辈科研人勤恳务实的精神内核。从2009年到现在,姜鹏说自己的每一天都在为FAST努力。尽管在这过程中充满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和压力,他从未想过放弃。“天眼”在他心里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它不能仅用“项目”二字来概括,FAST背后,是科研团队的尊严。
事实上,姜鹏还要考虑另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激发年轻一代的斗志。此时FAST已经建成,并开始接收来自宇宙深处的电磁波,进入试运行、调试阶段,这也是整个团队最迷茫的时期。FAST因其复杂性,常常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突发问题。“天眼”一直是伴随着质疑成长的,进入调试阶段,质疑再度席卷而来:新旧交替能否高效顺滑,投入巨量资源建设的庞然大物能否实现既定的目标?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没底,团队里的部分年轻成员难免有所疑虑。


浏览完整试题姜鹏理解这些担忧,他深知最有效的“定心丸”就是拿出一份足够详尽且有说服力的调试方案。姜鹏花了近三个月将调试的各个环节逐一梳理,预演了不同任务的次序,明确哪些可以并行处理,每个核心步骤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该如何解决……姜鹏深信,“乐观的基础是对前景的信心,而信心源于务实”,只有自己脚踏实地,才能感染到年轻人。
此时的姜鹏,已不再是刚刚参加工作的博士生,他要带着老一辈科学家对“天眼”的期待,与团队一起去发现更多宇宙的未知,要承上,也要启下,科研的接力棒未来总要交给年轻人,而他身上的责任,不仅是传递事业,还要传递精神。
非凡: ①
中国的天文学家因FAST而得以站在人类视野的前沿。2024年上半年,FAST发现了6个距离地球约50亿光年的中性氢星系,这是人类迄今直接探测到的最远的一批中性氢星系。但深空探索对于人类的意义在哪里?
在姜鹏看来,对宇宙的观察,就是在满足人类的好奇心。宇宙起源、星体起源、生命起源,这些问题可能伴随着人们一生,“天文学会提醒你,这是我们最本质的存在,好奇心也是推动人类进步非常重要的因素”。从普通的射电望远镜到FAST,设备的进步、性能的提升,领先世界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让中国科学家产出能影响人类对宇宙认知的科学成果”。
这是距离普通人相当遥远的领域,但姜鹏觉得,“生活的要义不应只在于填满可感知的物质需求。”总有闪着光的瞬间提示着我们生而为人的有限和无限即便是漆黑的夜空,也隐藏着宇宙中数不尽的岛屿与彼岸。恒星、星系、类星体……古老的光辉陪伴着永远年轻的人类,激发人们不断去思考那些从童年就开始萦绕在脑海中的问号。仰望星空是浪漫的,但为人类造出观星的“眼睛”,却是非凡的挑战。姜鹏亦是亿万普通人当中的一员,回想起当初那条招聘信息,他一度质疑“不可能”,却带着极大的热忱投身其中,最终实现了那个“天马行空”的创意。
(摘编自林霖《姜鹏:瞭望宇宙的眼睛》)
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从设想实践路径,看似不着边际 创意团队,使姜鹏在怀疑FAST项目真实性的同时更产生了兴趣。
B. 索网是FAST工程最难的环节,它要能支撑巨型望远镜的重量,且不同部位都要能够形成抛物面。
C. 2017年FAST进入建成后的调试阶段,由于其复杂性及遭受的质疑声,团队成员难免感到心里没底。
D. FAST发现了当下人类能探测到 最远一批中性氢星系,中国天文学家因此站在了人类视野的前沿。
2. 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索网编织过程因没有可借鉴的经验、钢索需要自研和预定精度要求高等因素,使整个团队如履薄冰。
B. 姜鹏花近三个月拿出 调试方案详尽且有说服力,成为感染团队中的年轻人,消除他们疑虑的“定心丸”。
C. 从前文两个小标题的内容组成和短语类型来看,在①文中处可以填入“认知探索深空的意义”。
D. 为人类造出观星的“眼睛”是非凡的挑战,需要科研人日复一日地奋斗,这一过程没有浪漫可言。
3. 下面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通过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来表现人物。比如,虽有迷茫,姜鹏还是一头扎进深山,加入FAST工程建设团队。
B. 文中“就是两秒的时间,我全身都被汗浸透了”的细节,把姜鹏如履薄冰、严谨负责的形象表现得真切感人。
C. 文章以事实叙述和人物语言真实反映人物的本来面貌,不直接表明观点、表达情感,写法与《喜看稻菽千重浪》相似。
D. 文章以“第一次在招聘信息里看到FAST这个项目”始,以“回想起当初那条招聘信息”终,首尾呼应,结构精巧。
4. 正如文中姜鹏所说“百亿光年再遥远,都始于最初的起点”,请根据全文简要说明中国天眼项目获得成功的“起点”有哪些。
5. 文章用小标题的形式将这篇人物通讯分为三个部分,这三部分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苏州拾梦记
柯灵
时光使红颜少女头白,母亲出嫁后却从此不再有机会踏上她出生的乡土。悠悠五十年,她在人海中浮荡。从陕西到四川,又到南国的广州。满清的覆亡使我的父亲丢了官,全家都回到浙东故乡,这以后二十年的暮景,她更从荣华的边缘跌入衰颓的困境。家里的人逐渐死去,流散了,却留着这受尽风浪的老人,再来经历冷暖人情,炎凉世味。
四五年前的一把火,这才又把她烧到了上海。越过千山万水的迷路的倦鸟如今无意中飞近了旧枝。她应当去重温一次故园风物!
“算了罢,家里人都没了,亲戚故旧也断了音讯,满城陌生人,有什么意思!”她笑,那是饱孕了人生的辛酸,像蓦然梦醒,回想起梦中险似的,庆幸平安的苦笑。接着吐出个轻轻的叹息:“嗳,苏州城里我只惦记着一个人,那是我的小姊妹,苦苦劝我退婚的是她,出嫁时送我上船,泪汪汪望着我的是她!听说而今还在呢。可不知道什么样儿了?有机会让我见她一面才好。”蹉跎间这愿望却也延宕了两个年份。
一直到前年,也就是战争爆发的那一年春天,我才陪着她完成了这伤感的旅行。
是阴天,到苏州车站时已经飘着沾衣欲湿的微雨。雇辆马车进城,得得的蹄声在石子路上散落。当车子驶过一条旅馆林立的街道,她看看夹道相迎的西式建筑,恰像是乡下孩子闯进了城市,满眼是迷离的光。我对着这地下的天堂祝告:苏州城!你五十年前出嫁的姑娘,今天第一次归宁了。那是你不幸的儿女,不!如今她是你有着冰雪似的坚贞的娇客,看着乡土的旧谊,人类的同情,你应当张开双臂,给她个含笑的欢迎!
但时间是冷酷的家伙,一经阔别便不再为谁留下旧时痕迹。每过一条街,我告诉母亲那街道的名字,每一次,她都禁不住惊讶到:“哎,怎么!这是什么街?不认得了,一点也不认得了!”
在观前街找个旅馆。刚歇下脚,心头的愿望浮起。燕子归来照例是寻觅旧巢,她一踏上这城市,急着要见的是那少年的旧侣。可是我们向哪儿去找呢?这栉比的住房,这稠密的人海,白茫茫无边无岸,知是在谁家哪巷?纵使几十年风霜没有损伤了当年的佳人,也早该白发萧萧,见了面也不再相认了。但我哪有理由跟勇气回她个不字?
母亲在娘家时开得有一家烛铺,后来转让的主人就是那闺友的父亲,想着这些年来世事的兴替,皇室的江山也还给了百姓,一家烛铺的光景大约未必便别来无恙。但母亲忽然飞来的聪明记起了它。向旅馆的茶房打听得苏州还有着这个店号,我就陪着她开始向大海捞针。


展开余下试题烛铺子毕竟比人经得起风霜,虽然陈旧,却还在闹喧喧的街头兀立。母亲勇敢而且高兴地迎上去,便向那店伙问讯:“对不起,从前这儿的店主人,姓金的,你知道他家小姐嫁在哪一家,如今住在哪里?”
这老人天真的问话几乎使我失笑。那店伙看年纪不过二十开外,我只得替她补充:金小姐,那是几十年前的称呼了,如今模样大约像母亲似的老太太一位。听着我的解释,那店伙禁不住笑了。
可是,人生有时不缺乏意外的奇迹,这一问也居然问出了端倪。我们依着那烛铺的指示,又辗转访问了两处。薄暮时到了巷尾一家古旧的黑漆门前。
剥啄地叩了一阵,一位和祥的老太太把我们迎接了进去。
“找谁,你们是找房子的?”
“不,是找人,请问有一位金小姐可住在这里?”
主人呆了半天,仿佛没有听得清意思。“哎哟!”母亲这一声却忽然惊破了小院黄昏的静寂。她惊喜地一把拖住了主人。
“哦,你是金妹!”
“哦,你是……三姐!”
夜已经无声地落在庭院里了,还是霏霏的雨。从一对老年人莹然欲泪的眼睛里,我看出比海还深的人世的欢喜与辛酸,体味着不能用语言表达的奥妙的意思。我的心沉重得很,也轻松得很。我像在两小时里经历了一世纪。
把母亲安顿在她的旧侣的家里,我自己仍然在旅舍里住着。
春快要阑珊了!天气正愁人,我在苏州城里连听了三天潺潺的春雨。冒着雨我爬过一次虎丘,到冷落的留园和狮子林徘徊了一阵。我爱这城市的苍茫景色,静的巷,河边的古树,冷街深闭的衰落的朱门。可是在这些雾似的情调里,有多少无辜的人们,在长久的岁月中度着悲剧生涯?
我的心情有些寥落。但我为母亲的奇遇高兴。五十年旧梦从头细数,说是愁苦也许是快乐。人类的聪明并不胜如春蚕,柔情的丝缕抽完了还愿意心泣血,一生的厄运积累得透气的空隙也没有,有时只要在一个——仅仅一个可以诉苦的人面前赢得一把眼泪,一声同情的感喟,也可以把痛苦洗涤干净。我不能想象母亲的情怀,愿这次奇遇抖落她过去一切……
别离的哀伤又在刺着衰老的心了。可是从母亲的脸上,我看见了一片从来没有的光辉。“嗳,总算看见她了!做梦也想不到。她约我秋天再来,到她家里多住一阵子。虽然我……唉……算了,也许还能来吧,大家都老了,多见一面是一面。”我知道,她在庆幸她还了多少年来的宿愿。
第四天晚上离开苏州时天却晴了。晚间一钩新月挂在城头,天上鳞鳞的云片都镶着金色的边……
别了,古旧的我的母乡苏州。明儿我们看得见的,是天上那终古不变的旧时明月。
(本文写作于1939年,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母亲五十年未能回到故乡苏州的原因有很多,既有个人命运的辗转漂泊,也有时局变迁与家庭变故。
B. 母亲一开始并未同意回乡,主要是出于一种“近乡情更怯”的心理,同时也并不想因此而麻烦“我”
C. “我”称母亲“不幸的儿女”“坚贞的娇客”,并要求“含笑的欢迎”,可见我对苏州有些不满与埋怨。
D. 本文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语言典雅且不乏鲜活的生活气息,但文白夹杂的表达明显破坏了文章的意脉。
7. 关于文中“我”冒雨游览苏州这个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虽然“我”得闲出行,但游兴并不很高,因为母亲回乡与寻友的经历给“我带来了心灵的触动与复杂的思绪。
B. 该段落通过苏州知名景点与江南典型意象渲染了一种苍茫冷落的氛围,与本文整体的基调相契合。
C. 从这一段开始,“我”跳脱出具体事件与个体视角,开始思考人类的命运、悲剧、情感等哲学问题。
D. 文章借助该段落实现了叙述重心的转换,从写人叙事过渡到表达“我”对这次回乡的感悟和思索。
8. 母亲明明寻得金妹,为什么“我”依然称苏州之行为“伤感的旅行”?
9. 文章结尾两次写到月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四菩萨阁记
苏轼
始吾先君于物无所好,燕居如斋,言笑有时。顾尝嗜画,弟子门人无以悦之,则争致其所嗜,庶几一解其颜。故虽为布衣,而致画与公卿等。
长安有故藏经龛,唐明皇帝所建,其门四达,八板皆吴道子画,阳为菩萨,阴为天王,凡十有六躯。广明之乱,为贼所焚。有僧忘其名,于兵火中拔其四板以逃。西奔于岐,而寄死于乌牙之僧舍,板留于是百八十年矣。客有以钱十万得之以示轼者,轼归其直,而取之以献诸先君。先君之所嗜,百有余品,一旦以是四板为甲。
治平四年,先君没于京师。轼自汴入淮,溯于江,载是四板以归。既免丧,所尝与往来浮屠人惟简,诵其师之言,教轼为先君舍施必所甚爱与所不忍舍者。轼用其说思先君之所甚爱轼之所不忍舍者莫若是板故遂以与之。且告之曰:“此明皇帝之所不能守,而焚于贼者也,而况于余乎!余视天下之蓄此者多矣,有能及三世者乎?其始求之若不及,既得,唯恐失之,而其子孙不以易衣食者,鲜矣。子将何以守之?”简曰:“吾以身守之。吾眼可曜,吾足可斫,吾画不可夺。若是,足以守之欤?”轼曰:“未也,足以终子之世而已。”简曰:“吾又盟于佛,而以鬼守之。凡取是者与凡以是予人者,其罪如律。若是,足以守之欤?”轼曰:“未也,世有无佛而蔑鬼者。”“然则何以守之?”曰:“轼之以是予子者,凡以为先君舍也。天下岂有无父之人欤?其谁忍取之。若其闻是而不悛,不惟一观而已,将必取之然后为快,则其人之贤愚,与广明之焚此者一也。全其子孙难矣,而况能久有此乎!且夫不可取者存乎子,取不取者存乎人。子勉之矣,为子之不可取者而已,又何知焉。”
既以予简,简以钱百万度为大阁以藏之,且画先君像其上。轼助钱二十之一,期以明年冬阁成。照宁元年十月二十六日记。
(选自《苏东坡全集》)
10. 文中画波浪线 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轼用其说A思先君之所B甚爱轼C之所不忍D舍者E莫若F是板G故H遂以与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以,意为没有办法,与《荀子•劝学》中“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无以”意思相同。
B. 阳、阴,正面、背面,与《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的“阴”“阳”意思不同。
C. 直,使……笔直,与《荀子•劝学》“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中的“直”字意思和用法不同。
D. 鲜,少,与《论语》中“巧言令色鲜矣仁”和成语“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鲜”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洵退朝闲居,平常不苟言笑,他的弟子门人投其所好,给他送画来取悦他。
B. 苏轼所得的画板来自唐玄宗时期的一个藏经龛,画的作者是唐代画圣吴道子。
C. 惟简的师傅让苏轼把画板施舍给寺院,苏轼对于画板能否传及三世表示疑虑。
D. 苏轼捐钱支持惟简修建四菩萨阁藏画的计划,也是以此表达他对父亲的纪念。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君之所嗜,百有余品,一旦以是四板为甲。
(2)轼之以是予子者,凡以为先君舍也。天下岂有无父之人欤?其谁忍取之。
14. 苏轼认为很难保存这些画板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展开余下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初夏怀故山
陆游
镜湖四月正清和,白塔红桥小艇过。
梅雨晴时插秧鼓,苹风生处采菱歌。
沉迷簿领吟哦少,淹泊蛮荒感慨多。
谁谓吾庐六千里,眼中历历见渔蓑。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运用颜色对照、动静结合等手法,描绘出四月镜湖的清朗温和。
B. 颔联体现了梅雨时节的特征,还表现了农民插秧、采菱的欢快场景。
C. “簿领”与《陋室铭》中“案牍”意思相近,暗藏诗人对俗务的厌弃。
D. 尾联用“渔蓑”代指江南风物,与相隔六千里的蛮荒之地形成对比。
16. 这首诗以“初夏怀故山”为题,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表达对故乡的怀念之情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行路为喻,形象地论述了积累 重要性。”
(2)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都使用了叠字,从听觉、视觉上突出了对景伤怀的感受。
(3)即便“故国不堪回首”,李煜在《虞美人》中还是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当年在金陵的宫殿,慨叹已物是人非:“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苏轼在《赤壁赋》中发议论说,江水不停地流去,“___________”;月亮时圆时缺,“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荷花又名芙蓉、菡萏等,历史悠久,在我国栽培广泛。早在《诗经》中就有对荷花的记载:“彼泽之陂,有蒲与荷。”荷花的花朵大,色彩丰富多样,有红、粉、白、黄等颜色。亭亭玉立的荷花, A 时似娇羞少女、欲言又止,绽放时似世家贵姝、落落大方。荷叶郁郁葱葱,似折扇,似玉盘,似舞裙。微风轻拂,其上晶莹剔透的水珠,摇曳滚动,平添无限情趣。
世人爱荷花,多源于其高洁的品质,认为她是百花丛中的贤者。屈原尤为钟爱荷花,《离骚》有云:“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洒脱,活脱脱就是一枝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
周敦颐的《爱莲说》更是 B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此处“出淤泥而不染”,托物言志,借花喻人,也点明了 甲 ,又不与之沆瀣的处世态度。
《如梦令》是易安少女时期所作,“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此时的荷花,在李清照看来是美的化身。然而,多年的颠沛流离后,李清照再次临湖而立。此时的易安,①面对萧瑟的秋荷,满眼惆怅,②于是在《怨王孙》中写道“莲子已成荷叶老”。③相比懵懂的惊起鸥鹭的情怀,④更是道出了一声无可奈何的叹息,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真实写照。⑥然而荷花带给大家的不仅有欢怡,也有忧愁。
日出日落,沧海桑田, 乙 ,与偏爱它的世人不离不弃、相守相伴。
18. 请在文中A、B两处补写恰当的成语。
19. 请在文中甲、乙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0. 文中第四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 第一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成“郁郁葱葱的荷叶,似折扇、玉盘和舞裙一样”,但表达效果不如原句,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许多地方的图书馆越建越漂亮,以别致的建筑造型和室内装饰吸引眼球,但图书馆不应只是网红打卡地。王佐良回忆上图书馆之乐,认为图书馆让他愉快地消磨时间,满足他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心,引他进入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
你有过上图书馆或是去书店随意翻阅的经历吗?它给了你怎样的体验?如果没有,你认为这样的行为和体验变少的原因是什么呢?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江苏省常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