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1  2025-07-24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山东省济南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5年1月济南市高一期末学习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27分)
1.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饥馑(jǐn) 碾轧(yà) 炽热(chì) 着恼(zhuó) 残羹冷灸
B. 罅隙(xiá) 檄文(xí) 跬步(kuǐ) 娇瞋(chēn) 讷言敏行
C. 褶皱(zhě) 逼仄(zè) 踟蹰(zhú) 隽永(juàn) 礼上往来
D. 迁谪(zhé) 熨帖(yù) 嘈杂(cáo) 守拙(zhuō) 钩心斗角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A.“着恼”的“着”应读作zháo,“残羹冷灸”的“灸”应写作“炙”。
B.“罅隙”的“罅”应读作xià,“娇瞋”的“瞋”应写作“嗔”。
C.“踟蹰”的“蹰”应读作chú,“礼上往来”的“上”应写作“尚”。
故选D。
2.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细枝末节,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
B. 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设身处地去闻才能明了。
C. 我纵情自由阅读,初夏的阳光给了馆内更多光亮,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
D. 我这时正愁工作插不上手,便自作主张讨了这件差事,请同乡帮我动员几家。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使用错误。细枝末节:比喻事情或问题的细小而无关紧要的部分。此处表达的是工匠精神不是一种小的技能,应改为“雕虫小技”。雕虫小技: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
B.使用错误。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环境。意思是替别人着想。此处是说要亲自去闻气味,应该用“身临其境”。身临其境:指亲身面临那种境地。
C.使用正确。豁然开朗:形容眼前突然展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也形容心地顿感通达透彻,一下子明白过来。此处是说随着馆内的光亮让“我”的心境顿时开阔明朗了。
D.使用错误。自作主张:指没有经过上级或有关方面同意,就擅自处置。此处是说“我”主动讨了这件差事,应改为“自告奋勇”。自告奋勇:自己主动要求担任某项的任务。
故选C。
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真实的世界却在________下来。“七七事变”一起,清华图书馆的灯光全灭了。
②香雪示意凤娇握住她的手,仿佛请求凤娇的宽恕,仿佛是她使凤娇受了________。
③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________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
④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株雄花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________了的雄蕊。
A. 暗淡 委屈 戕害 退化 B. 黯淡 委屈 危害 退化
C. 暗淡 委曲 戕害 蜕化 D. 黯淡 委曲 危害 蜕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运用近义词的能力。
①暗淡:指昏暗,不光明。/黯淡:指阴沉;昏暗。比喻没有希望,不美好。
语境提到“灯光全灭了”,更多的是在强调“真实的世界”昏暗,不光明,故应选用“暗淡”。


浏览完整试题②委屈:是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委曲:一指曲调、道路、河流等曲折,二指事情的经过,底细。
语境是仿佛是她使凤娇受了指责,故应选用“委屈”。
③戕害:意为杀害、残害,程度较重。/危害:也有损害的意思,但程度较轻。
语境说到了是“最严重的罪过之一”,故应选用“戕害”。
④退化:指生物体在进化过程中某一部分器官变小,构造简化,功能减退甚至完全消失。泛指事物由优变劣,由好变坏。/蜕化:昆虫的幼虫脱皮后,增大体形或变为另一种形态。比喻人的品质变坏,腐化堕落。
语境是雄蕊功能减退,故应选用“退化”。
故选A。
4.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 )
A. ①枉用相存(问候、探望) ②假舟楫者(借助)
③最难将息(养息、休息) ④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晒)
B. ①曲罢悯然(同情的样子) ②予出官二年(京官贬黜往地方任职)
③洵美且异(诚然、实在) ④惟觉时之枕席(睡觉)
C. ①薄言掇之(拾取,摘取) ②明烛天南(照)
③驽马十驾(一天的行程) ④却坐促弦弦转急(表转折)
D. ①采采芣苢(采撷、采摘) ②一尊还酹江月(把酒洒 地上,表凭吊)
③使快弹数曲(快速) 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道理)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A.①正确。句意: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
②正确。句意:借助舟船的人。
③正确。句意:最难保养休息。
④正确。句意: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
B.①错误。悯然:忧郁的样子。句意:弹奏完毕后,她显得闷闷不乐。
②正确。句意:我从京城外调出来江州作官已经两年了。
③正确。句意:确实美好又珍异。
④错误。觉:醒。句意:醒来时身边只有睡过的枕席。
C.①正确。句意:一片一片摘下来。
②正确。句意:(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③正确。句意:劣马驾车走十天的路程。
④错误。却:退回。句意:退回去坐下来弹起琴弦,曲调变得很急促。
D.①错误。采采:茂盛的样子。句意:繁茂鲜艳的芣苢。
②正确。句意:举起酒杯奠祭这万古的明月。
③错误。快:畅快。句意:让(琵琶女)畅快地弹几支曲子。
④错误。道:风尚。句意: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好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
故选B。
5. 下列加点词语都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①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②寻声暗问弹者谁 ③古之学者必有师
④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⑤吾从而师之 ⑥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⑦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⑧小学而大遗 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⑩暮去朝来颜色故 ⑪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⑫徘徊于斗牛之间
A. ①②⑤⑨⑩ B. ③④⑥⑧⑪ C. ①③④⑤⑪ D. ②④⑧⑩⑫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句意:第二年秋天,在湓浦口送客人。
②古今同义,轻声、悄悄地询问。句意:顺着声音轻声询问弹琵琶的是谁。
③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句意: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④古义,于是创作;今义,表示因果的连词。句意:于是创作了这首长诗,作歌来赠送她。
⑤古义,跟随并且;今义,表示结果或进一步的行动。句意:我跟随他然后以他为师向他学习。
⑥古今同义,所说的。句意: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人。
⑦古今同义,片刻。句意:比不上片刻学到的知识(收获大)。
⑧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句意: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
⑨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知识渊博。句意: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
⑩古义,容貌;今义,色彩。句意:暮去朝来她的容貌渐渐老去。
⑪古义,地下 泉水;今义,人死后埋葬的地方,迷信的人指阴间。句意:向上能吃到泥土,向下能喝到地下水。
⑫古义,明月停留;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句意:在斗宿与牛宿之间停留。
古今异义的词语是①③④⑤⑧⑨⑩⑪⑫。
故选C。
6. 下列句中加点词有相同意义和用法的一项是( )
A. 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④古之学者必有师
B.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③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④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C. ①吾尝终日而思矣 ②侣鱼虾而友麋鹿
③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④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D. ①不拘于时,学于余 ②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④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 之:①助词,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句意: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吗?
②代词,这些。句意: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
③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句意:不知道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④助词,的。句意: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
B.“焉”:①兼词,“于此”,从这里。句意:积累土成为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
②助词,无义。句意: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
③句末语气词,“了”。句意:非凡的智慧就具备了,圣人的心怀由此具备了。
④助词,无义。句意: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
C.而:①连词,表修饰。句意:我曾经整天思考。
②连词,表并列,和。句意:以鱼和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
③连词,表递进,进而。句意: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进而非凡的智慧就具备了。
④连词,表转折,可是。句意: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远处的人却能看到。
D.于:①介词,被。句意:不被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
②介词,在。句意:现在却漂泊沦落,面容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奔波。
③介词,比。句意: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但是它的颜色比蓝草更深。
④介词,到。句意:越过长城的边界,到达了泰安。
故选B。
7. 下列文言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展开余下试题①而今安在哉 ②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③客有吹洞箫者 ④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
⑤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⑥渔樵于江渚之上
⑦凌万顷之茫然 ⑧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⑨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⑩渺渺兮予怀
A. ①⑧⑩/②⑤/③⑥/④⑦/⑨ B. ①⑩/②⑤⑥/③⑦⑨/④⑧
C. ①⑧/②⑥/③④⑦/⑤⑨/⑩ D. ①⑧/②⑤⑥/③⑨/④/⑦⑩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①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而今在安哉”。句意:而如今在哪里呢?
②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句意:曾经向穆、曹两位乐师学习琵琶。
③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有吹洞箫者客”。句意:有吹洞箫的客人。
④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稍见云中数十白若樗蒱立者”。句意:渐渐看见云中有几十个像樗蒲一样立着的白色的东西。
⑤判断句,“……也”是判断句的标志。句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⑥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江渚之上渔樵”。句意:在江边打渔砍柴。
⑦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凌茫然之万顷”。句意:越过茫茫的江面。
⑧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以何解忧”。句意:用什么来解愁?只有杜康(酒)。
⑨判断句,“……者……也”是判断句的标志。句意:那南北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
⑩主谓倒装句,正常语序为“予怀渺渺兮”。句意:我的思绪渺远。
①⑧宾语前置句;②⑥状语后置句;③④⑦定语后置句;⑤⑨判断句;⑩主谓倒装句。
故选C。
8.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的长篇乐府诗《琵琶行》,借琵琶女的悲戚故事抒发了人生感慨。
B.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朝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其词作语言清丽,强调协律,崇尚典雅。其代表作《声声慢》产生于南渡前,风格哀婉凄凉、如泣如诉。
C.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反映了周初至春秋时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风、雅、颂”为其诗歌形式,“赋、比、兴”为其表现手法,统称为“六义”。
D. “诗仙”李白诗风飘逸豪放、纵横开阖,“诗圣”杜甫诗风凝重浑厚、沉郁顿挫,这与李白生活于盛唐时期,而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有关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其代表作《声声慢》产生于南渡前”错。《声声慢》应是李清照南渡后的作品。
故选B。
9.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沁园春•长沙》以磅礴豪迈的笔触描绘长沙秋景,展现青年毛泽东积极向上的革命理想,抒发了壮志豪情。
B. 《短歌行》质朴刚健,运用了比兴手法,化用典故或引前人诗句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建功立业的宏愿。
C. 《念奴娇•赤壁怀古》在怀古叙事中夹杂个人抱负,又以旷达笔触自我安慰,流露人生虚幻无常的消极思想。
D. 《归园田居》为五言古体诗,善用白描,抒发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辞官归隐、躬耕田园的自由喜悦之情。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流露人生虚幻无常的消极思想”错。结合词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可知,苏轼在词中更多展现的是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对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以及虽历经坎坷但仍保持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并未流露人生虚幻无常的消极思想。
故选C。
二、现代文阅读(26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代以前,长期的农业社会,产生、继承、发展了许多节日。现在只要打开《岁时广记》一类的古代文献看看,你就会感到惊异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节日?是古人闲着无事干,或者他们物力、精力过剩吗?尽管过去有些节日,现在我们看来是无谓、可笑乃至可厌的,但其在被创造乃至被继承的当时,有它的主客观原因和相应条件。在过去节日及其活动中,有些是有一定现实意义和作用的(如端午的洒雄黄酒、六月六的晒衣物及年终的掸尘等),有些却只是为满足生活、心理的要求(如新年的家人团聚、亲友来往以及追傩、钉桃符等)。后者往往带着幻想和迷信的色彩。这是由于当时人们对付实际事物的能力还很有限,认识事物的知识水平又比较低下。因此,为了满足需要,不能不借助于巫术及宗教信仰、仪式。
但是,民间文化是可以被自然调节与改进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实际活动能力和心理智能也不断变化。人们对于传统文化(包括节日活动在内)中的不合理的、过时的部分,往往不自觉地或半自觉地加以改动,使之合理化(或比较合理化),使之具有较高的社会意义。例如本来是一种禳灾法术的放纸鸢活动,逐渐成为一种大人或儿童的文娱活动。这种事实,不仅说明了民间文化的进步性,也增强了文化进化理论的可靠性。
而民间节日,作为一种文化事象,有一个颇值得注意的特点,就是它的复合性。例如端午节,它既有划龙舟吃粽子等活动,又有饮雄黄酒、插艾蒿、挂蒲剑、贴钟馗图、小孩带香囊和穿老虎腰肚,以及出嫁了的女儿回娘家、邻居互送节物等活动。至于那一年之首的春节,活动事项就更加繁多了。宋人陈元靓编纂的《岁时广记》中,古代“元旦”这部分的资料(包括活动和故事),就占了三卷。18世纪中叶文人学者所写作的新年民俗诗集《武林新年杂咏》里,关于艺术、技艺一类事项的题目就有40多个。这些表明,民间的许多节日是包括社会的多种活动事项在内的。从社会文化的门类说,它包括经济、宗教、伦理、艺术、技艺等活动。它是许多文化活动的集合体,是民间文化的一种展览会。
由于上述这种特点,民间文化的功能必然也是多方面的,关于人际的团结、社会规范的保持以及对各种心理的慰藉……总之,民间节日,在过去,是民间文化功能的综合应用。在这种意义上,我们今天不能简单地以旧文化、旧生活模式一笔抹杀它。
许多社会礼制和观念都起着新的变化,我们的风俗、习尚(包括节日)也不能安于旧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我们已经采用了一些新节日,如青年节、劳动节、建军节、国庆节。但同时有些传统节日仍在普遍或局部沿用,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传统节日被赋予着新的内涵,承载着新的功能。
(摘编自钟敬文《节日与文化》,有改动)
材料二:
并不是只有传统的、原始的仪式才能建构起我们对于传统节日的仪式感,活态传播和继承往往能更好地满足民众的文化需求和生活需要。
首先,春节节日仪式的传承应遵从活态性。正如钟敬文先生所说:“节日,是民族社会生活中的创造物和传承物。它是由于生活需要而产生的,是适应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完善和变更的。”当节日发生的社会语境发生了转变,其功能也应适应新的社会生产、生活机理和民众诉求。春节作为目前生命力较强的传统节日之一,其节日习俗的传承与创新给予了我们复兴传统节日的启发和经验。
其次,春节节日仪式的展演应重视公共性。在策划春节节日展演的内容时,要考虑大众的需求和喜好,而不是高深莫测的方式。因为节日文化通常是一个民族生活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示,仪式表达了地域民众共同的信仰,具有创造民族集体感、社群归属感和群体认同感的作用和功能。
春节的精神内涵还需挖掘与宣传。最近,春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对春节文化的国际赞誉,也是对中华文化精神内涵与价值的充分认可。但其团结和睦、开拓新篇等方面的寓意但有待进一步提炼,发挥更大的现实作用;还有很多青少年对春节的价值还理解不到位。我们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展开余下试题(摘编自吴薇《传统节日的文化认同与生命力》,有改动)
10.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打开《岁时广记》一类的文献,你会惊异于古人因闲暇时间多且物力、精力过剩而创造出众多的节日。
B. 无论是钉桃符还是年终掸尘,这些过去的节日活动都体现了现实意义、作用以及对生活、心理的满足。
C. 民间文化自身具有自然调节和改进的能力,会不自觉或半自觉地将传统文化中不合理的部分变得合理。
D. 作为文化事象的民间节日具有复合性,是许多文化活动的集合体,进而体现民间文化具有多方面功能。
11.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等多种活动,体现了其复合性。登高由最初辟邪祈福演变成健身娱乐,反映人们心理智能的变化。
B. 如果有人觉得“传统的民间节日已经过时,应该被新兴节日替换”,你可用民间节日“是民间文化功能的综合应用”证明不能简单一笔抹杀。
C. 春晚《年锦》通过“时装秀”展现传统吉祥的纹样;《山河诗长安》让观众随着李白吟诵诗歌,观看表演。都可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的观点。
D. 两则材料都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多角度论证了传统节日的特点以及传统节日的发展问题。
12. 学校组织召开以“节日与文化”为主题的班会,请你结合材料,思考我们高中生应该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春节”文化,请撰写发言要点。
【答案】10. D 11. D
12. ①我们要体现春节文化的与时俱进,对春节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调整和改进。
②我们要发扬春节复合性特点,更全面多样地展示春节文化。
③我们传承春节节日仪式应遵从活态性,创新春节活动。
④我们进行春节节日仪式的展演应注重公共性,多采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
⑤我们应深入挖掘春节的精神内涵和重要价值,发挥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⑥我们应加大教育宣传力度,帮助青年一代提高对春节文化的认知水平。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均探讨了传统节日与文化的关系。材料一从历史角度阐述了节日的起源、演变及功能,强调了民间节日的复合性和文化价值,指出传统节日应随时代发展而赋予新内涵。材料二则侧重于传统节日的传承与创新,提出活态传播、公共性展演及内涵挖掘等建议,以增强民众的文化认同感和节日的生命力。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的能力。
A.“古人因闲暇时间多且物力、精力过剩而创造出众多的节日”错。材料一提到“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节日?是古人闲着无事干,或者他们物力、精力过剩吗?”这句话是提出疑问,并非肯定。且后文指出“有些是有一定现实意义和作用的(如端午的洒雄黄酒、六月六的晒衣物及年终的掸尘等),有些却只是为满足生活、心理的要求(如新年的家人团聚、亲友来往以及追傩、钉桃符等)”,可见并非因为闲暇时间多且物力、精力过剩,创造出众多的节日是有用处的。
B.“这些过去的节日活动都体现了现实意义、作用”错。材料一指出“有些却只是为满足生活、心理的要求(如新年的家人团聚、亲友来往以及追傩、钉桃符等)”,可见钉桃符只是为满足生活、心理的要求,并不体现现实意义和作用。
C.“民间文化自身具有自然调节和改进的能力”错。材料一指出“民间文化是可以被自然调节与改进的”,可见民间文化是可以被自然调节与改进而不是其自身具有这种能力。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D.“两则材料都综合运用了……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错。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没有使用比喻论证。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
①结合材料一“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传统节日被赋予着新的内涵,承载着新的功能”可知,春节作为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人们的需求和审美也在不断变化,故而要体现春节文化的与时俱进,对春节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调整和改进。
②结合材料一“民间节日,作为一种文化事象,有一个颇值得注意的特点,就是它的复合性……至于那一年之首的春节,活动事项就更加繁多了”可知,春节文化具有复合性的特点,故而要发扬春节复合性特点,更全面多样地展示春节文化。
③结合材料二“春节节日仪式的传承应遵从活态性……春节作为目前生命力较强的传统节日之一,其节日习俗的传承与创新给予了我们复兴传统节日的启发和经验”可知,活态传播和继承是满足民众文化需求和生活需要的重要方式,故而我们传承春节节日仪式应遵从活态性,创新春节活动。
④结合材料二“春节节日仪式 展演应重视公共性。在策划春节节日展演的内容时,要考虑大众的需求和喜好”可知,注重春节节日仪式的公共性,有助于增强民众对春节文化的认同感和参与感,故而我们进行春节节日仪式的展演应注重公共性,多采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
⑤结合材料二“春节的精神内涵还需挖掘与宣传……其团结和睦、开拓新篇等方面的寓意但有待进一步提炼,发挥更大的现实作用”可知,春节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观念,故而我们应深入挖掘春节的精神内涵和重要价值,发挥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⑥结合材料二“还有很多青少年对春节的价值还理解不到位。我们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可知,随着时代的变迁,青年一代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可能存在不足,故而我们应加大教育宣传力度,帮助青年一代提高对春节文化的认知水平。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万年青
冯骥才
西门外有块三角地,老蔡家拿它盖了一间很小的砖瓦屋,开一个小杂货铺。这一带没商家,买东西得走老远。如今这个吃的穿的用的一应俱全的小杂货铺,渐渐成了人们的依赖。有人便给这小杂货铺起个好听的名字,叫万年青。老蔡家也喜欢这店名,便刻在木板上,挂在店门口。
老蔡家在这一带住了几辈,与邻里都是几辈子的交情。这种交情最金贵的地方是彼此“信得过”。信得过可不是用嘴说出来的,这得用多少年的时间较量,与多少件事情较真,才较出来的。日常生活,别看事都不大,可是考量着人品。老蔡家有个规矩,从日出到日落,一年到头,刨去过年,无论嘛时候,店门都是开着的,决不叫乡亲们吃闭门羹。这规矩是老蔡家自己立的,也是立给自己的;自己说了就得做到;而且不是一天一月一年做到,还得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做到。现在万年青的店主是蔡得胜,他是个死性人,祖上立的规矩,他守得更严更死。这可是了不得的!谁能一条规矩,一百年不错半分?
这规矩,既是万年青的店规,也是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山东省济南”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