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直到闯进网络这个居高自远的舞台,我们才蓦然发现,网络舆论场对我们的影响如此巨大。网络交流,不是在自家客厅里自说自话,需要尊重议事规则;公共空间,也不是锁在抽屉里的日记本,需要保持公共理性。有表达就有责任,有自由就有担当,有言论就有边界,每个人有了这样的主体意识、媒介素养,才能呵护好我们共同的集体生活,让信息汪洋中的小船,不致被喧嚣的情绪倾覆或吞噬。 过好“新集体生活”,不仅需要遵守规则,更需要建立凝聚共识的气氛,做一个开放包容的“传播主体”。张口闭口“脑残”,动不动就“拉黑”,只会不断强化坐井观天者的夜郎自大,无益于让我们结成的“新集体”进化成和谐共生、健康有为的有机体。 身处“新集体生活”这个社会转型的实验场,多一点自律,多一点开放,多一点包容,我们才能不负时代的馈赠,也才能经受得起来自现代化的检阅。 (摘编自《人民日报》评论部《涵养媒介素质,才有最美和声——迎接网上“新集体生活”》) 材料三: 新闻素养应该成为公民素养的一部分,全民都要掌握必要的新闻知识。这要求我们判断:新闻是什么内容;新闻的内容是否完整;信息源是谁,是否可靠;新闻提供了哪些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有没有其他可能性的解释或理解,有没有必要知道这些信息。 (摘编自江禾《如何在“后真相”时代坚守新闻真实》)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字的出现虽然让更多人参与社会传播,但由于汉字笔画繁复,导致识字者与文盲之间形成不可逾越的鸿沟。 B. 谷登堡发明的金属活字印刷术被广泛应用,根本原因在于其解决了毕昇胶泥活字印刷术中汉字模塑造的困难。 C. 电子媒介打破了传播的文化条件限制,让使用者摆脱了既定社会身份的束缚,创造出新的行为方式和道德准则。 D. 网络时代的“新集体生活”要求人们具备媒介素养,而涵养这种素养的核心在于拒绝喧嚣情绪,保持绝对理性。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毕昇发明的胶泥活字印刷术未能在当时中国实现新闻规模化传播,主要原因是当时缺乏新闻传播的规模化社会需求。 B. 在网络这个公共空间里,人们只要尊重议事规则,保持公共理性,就能呵护好共同的集体生活,避免情绪的干扰。 C. 电子媒介让使用者不再受既定社会身份和空间限制,无形中创造着新的行为方式和道德准则。 D. 具备新闻素养的公民需判断新闻内容完整性、信息源可靠性,以及是否存在其他可能性解释。 3. 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材料二所强调的“媒介素养”内涵的一项是( ) A. 小李在网络上看到一条未经证实的消息,未加思考便进行转发,导致信息广泛传播,造成不良影响。 B. 小王在网络交流中,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对不同意见一概反驳,甚至使用不文明语言攻击他人。 C. 小赵在网络平台上随意泄露他人隐私,给他人的生活带来困扰,却认为这是自己的权利,无需负责。 D. 小张在浏览网络信息时,能够辨别信息的真伪,对于虚假信息坚决抵制,并且在发表言论时遵循规则,理性表达。 4. “新集体生活”需要“有话好好说”,其中媒介素质至关重要。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涵养媒介素质的方法。 5. 《吕氏春秋•察传》有言:“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在新媒体时代,“假新闻”层出不穷,使人防不胜防。请结合材料,分析以下这一则“假新闻”是如何让公众信以为真的。 2025年3月10日,某网友发布了一篇题为《顶级演艺人士涉嫌海外豪赌致十亿资产蒸发,引爆网络舆论风暴》的新闻,并配以“澳门金融管理局高风险账户标记”“Global Financial Watch机构报告”等细节。该信息迅速登上微博、抖音等平台热搜榜,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30亿次。部分网友质疑事件真实性,反被指责无知短视。有不少网友化身侦探或“内部人士”,从“顶流”“私人飞机”“Z姓男星”“豪宅抵押”等碎片线索中振振有词地指出是某某男星。2025年3月14日,警方发布通报,称该事件系通过AI工具输入关键词生成的虚假新闻,已对涉事者做出行政拘留处罚。 【答案】1. C 2. B 3. D 4. ①尊重议事规则;②保持公共理性;③开放包容,凝聚共识;④加强自律;⑤有责任担当意识。 5. ①博主发布新闻时提供了政府机构信息和报告,使其看起来更有真实性;②多家经过官方认证的媒体转发该新闻,增强了消息来源的权威性;③提出疑问的网友被质疑指责,大部分网友被情绪裹挟,难以形成公共理性;④化身侦探和“内部人士”的伪造信息者的参与,使“假新闻”的“真实性”进一步增强。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通过三则选文,系统探讨了传播媒介变迁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材料一以历时性视角梳理了从语言、文字到电子媒介的演进历程,揭示技术变革对社会结构的重塑作用;材料二聚焦网络时代的“新集体生活”,强调媒介素养对公共话语空间建设的重要性;材料三则从新闻真实性的角度补充了公民媒介素养的具体内涵。三则材料形成递进关系,既展现了传播技术的历史脉络,又指向当代社会的现实议题,体现了技术伦理与人文关怀的双重思考。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但由于汉字笔画繁复,导致识字者与文盲之间形成不可逾越的鸿沟”错,材料一指出“文字的使用造成新的社会隔阂”的原因是“识字和书写需要长期学习”,而非“汉字笔画繁复”。汉字笔画繁复是毕昇活字印刷术未规模化应用的原因之一,并非文字导致社会隔阂的直接因素。 B.“根本原因在于其解决了毕昇胶泥活字印刷术中汉字模塑造的困难”错,材料一提到谷登堡技术被广泛应用的原因未明确提及“解决汉字模问题”,而是强调“当时的中国缺乏新闻传播的规模化社会需求”,而西方可能具备相应需求。选项将技术细节作为“根本原因”,与材料表述不符。 D“拒绝喧嚣情绪,保持绝对理性”错,材料二强调“新集体生活”需要“遵守规则”“保持公共理性”,但“绝对理性”表述过于绝对。原文提倡 “开放包容”“多一点自律、开放、包容”,而非“拒绝喧嚣情绪”的极端化要求。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