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1  2025-07-24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陕西省渭南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渭南市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联考
语文试题
命题人:李娟 陈鹏录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共10页,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 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我说西洋社会组织像捆柴就是想指明;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得分清楚,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事先规定的,我用这譬喻是想具体一些使我们看到社会生活中人和人的关系的一种格局,我们不妨称之作“团体格局”。
②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为什么“家庭”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这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
③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伦”重在分别,在《礼记•祭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礼记•大传》里也说:“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
④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中国人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⑤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个人是对团体而说的,是分子对全体,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所愿意交出的一份权利上控制个人,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材料二:
①为什么在差序人格的等级社会中,每个人自认贵贱有等、各安其命、各得其宜?因为封建伦理早已规定:“少事长,贱事贵,不肖事贤,是天下之通义也。”在这种伦理规约下,每个人出生以后就必须遵从“少事长”的差序人格,必须遵从“贱事贵”的天下“通则”,要在自己所属的阶层里自甘“认命”,很显然,差序格局否定人格平等,“不承认权利义务之间的平衡,最终导致差序人格的产生;而具有差序人格的个体越多,差序格局的结构也就越稳固,并反过来更加有力地塑造差序人格”。
②在封建宗法社会里,人们对差序人格习以为常,因为恒常的“礼”早已成为固有的文化信仰,统治者以道德引导舆论,以礼仪规制社会,人们就会有廉耻感,且能端正自己,在传统家庭中,以长者为本位,女性、幼者和年轻人统统服从长者的家庭治理,个人只是“小家”的成员,必须服从家庭和家族的整体利益,这种以礼为内核所形成的等级思想对于个体而言如同“精神枷锁”,它既起到了遏制思想自由与扼杀人格独立的破坏作用,又是产生社会不平等的文化土壤和制度根源,最终会固化阶层流动,从而限制一个民族的创造力。
(摘编自徐汉晖《差序伦理与差序格局的内生关系考论》)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
A. 费孝通用“捆柴”做比喻,形象地说明西洋社会的“团体格局”由若干人组成,团体界限清晰,同一团体中各分子地位相等。
B. 中国家庭外出访友常用“阖第光临”,却无法清楚地说出到底去了哪些人,这说明“家庭”的界限在中国远比在西洋模糊。
C. 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己”为中心的,以亲属和地缘作为主要关系构建圈子,圈子的范围取决于每个人势力的大小。
D. 费孝通认为,西方的“个人主义”与中国“自我主义”,一个争“权”,一个讲“情”,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结构。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团体格局中,始终存在组别或等级的差别,即便如此,团体中的每个人对于团体的作用也都是相同的。
B. 《礼记》中的“十伦”,即儒家考究的人伦,是乡土中国“差序格局”的具体表现,也是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
C. 中国人对于世态炎凉特别有感触,因为在差序格局中,尽管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利益,但社会圈子会有伸缩变化。
D. 差序格局导致差序人格的产生,差序人格加强了差序格局的固化;人们对差序人格习以为常,最终会限制民族的创造力。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差序格局”这一概念内涵的是( )
A.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章句下》)
B. 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增广贤文》)
C.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篇》)
D.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
4. 材料一和材料二作者在提出观点的方式上有何不同?各有什么论证效果?
5. 《红楼梦》第五十五回,贾探春被嫡母王夫人安排协理大观园时,她的生母赵姨娘希望她能拉扯一下自己的亲戚,多给她亲舅赵因基一些安葬费,探春却主奴分明未让步半分。请结合材料中关于“差序格局”的论述,对这一情节进行解读。
【答案】1. C 2. D 3. A
4. ①材料一以对比手法提出论点,先指出西洋社会组织是团体格局,而中国乡土社会组织是差序格局,以二者的不同突出中国乡土社会的组织特点,全面突出论点,让人印象深刻。
②材料二以设问的方式提出论点,在差序格局的制约下形成了差序人格,这种方式能更好地引起读者的思考,更好地领会作者观点。
5. ①生母赵姨娘希望探春网开一面,是因为她认为探春应该基于血缘关系,根据“长幼”“亲亲”的差序原则,多给母舅赵国基一些安葬费。
②而探春作为传统家庭的一份子,协理大观园,个人只是“小家”的成员,必须服从家庭和家族的整体利益,因此主奴分明不肯让步。
③赵姨娘虽然是探春的生母,但根据当时的人伦礼法,王夫人是探春的嫡母,也就是她的母亲只能是王夫人,遵从“贱事贵”的天下“通则”,礼法规定必须执行,所以不肯让步。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C.“圈子的范围取决于每个人势力的大小”错,原文是“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应是取决于中心势力的大小。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始终存在组别或等级的差别”错误,原文是“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事先规定的”,选项说法绝对化。
B.“‘十伦’……也是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错误,根据“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可知,“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不是“十伦”,是以“己”为中心形成社会关系。
C.“因为在差序格局中,尽管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利益”错误,“尽管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利益”,指的是“团体格局”的特征。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A.“差序格局”强调“少事长,贱事贵”“否定人格平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观点与此相反。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我们不妨称之作‘团体格局’”“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可知,材料一以对比手法提出论点,先指出西洋社会组织是团体格局,而中国乡土社会组织是差序格局,通过对比突出中国乡土社会的组织特点,既突出论点,让人印象深刻。


展开余下试题根据材料二“为什么在差序人格的等级社会中,每个人自认贵贱有等、各安其命、各得其宜?因为封建伦理早已规定……”可知,材料二以设问的方式提出论点,在差序格局的制约下形成了差序人格,设问能更好地引起读者的思考,更好地领会作者观点。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十伦”中“长幼”原则,《礼记•大传》说 “亲亲”,材料二中的“少事长”可知,生母赵姨娘希望探春网开一面,是因为她认为探春应该基于血缘关系,根据“长幼”“亲亲”的差序原则,多给母舅赵国基一些安葬费。
根据材料二“个人只是‘小家’的成员,必须服从家庭和家族的整体利益”可知,探春作为贾府中的一员,必须服从家庭和家族的整体利益,因此主奴分明不肯让步。
根据材料二“少事长,贱事贵,不肖事贤,是天下之通义也”可知,赵姨娘虽然是探春的生母,但地位低贱,王夫人是探春的嫡母,地位尊贵,遵从“贱事贵”的原则,礼法规定必须执行,所以不肯让步。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陶然亭①的雪
俞平伯
①那天是雪后的下午。我们雇了两辆“胶皮”②,向着陶然亭去,但车只雇到前门外大外郎营。车轮咯咯吱吱的切碾着白雪,留下凹纹的平行线,我们遂由南池子而天安门东,渐逼近车马纷填、兀然在目的前门了。街衢上已是一半儿泥泞,一半儿雪了。幸而北风还时时吹下一阵雪珠,蒙络那一切,正如疏朗冥濛的银雾。亦幸而雪在北京,似乎是白面捏的,又似乎是白泥塑的。若移在江南,檐漏的滴搭,不终朝而消尽了。
②我们下了车,踏着雪,穿粉房琉璃街而南,眩眼的雪光愈白,栉比的人家渐寥落了。不久就远远望见清旷莹明的原野,这正是在城圈里耽腻了的我们所期待的。累累的荒冢,白着头的,地名叫做窑台。我不禁连想那“会向瑶台月下逢”的所谓瑶台。这本是比拟不伦,但我总不住的那么想。
③那时江亭之北似尚未有通衢。我们踯躅于白蓑衣广覆着的田野之间,望望这里,望望那里,都很像江亭似的。商量着,偏西南方较高大的屋,或者就是了。但为什么不见一个亭子呢?藏在里边罢?
④到拾级而登时,已确信所测不误了。然踏穿了内外竟不见有什么亭子。幸而上面挂着的一方匾,否则那天到的是不是陶然亭,若至今还是疑问,岂非是个笑话。江亭无亭,这样的名实乖违,总使我们怅然若失。我来时是这样预期的,一座四望极目的危亭,无碍无遮,在雪海中沐浴而嬉,宛如回旋的灯塔在银涛万沸之中,浅礁之上,亭亭矗立一般。而今竟只见拙钝的几间老屋,则已往的名流觞咏,想起来真不免黯然寡色了。
⑤然其时雪又纷纷扬扬而下来,跳舞在灰空里的雪羽,任意地飞集到我们的粗呢氅衣上。趁它们未及融为明珠的时候,我即用手那么一拍,大半掉在地上,小半已渗进衣襟去。“下马先寻题壁字”,来来回回的循墙而走,咱们也大有古人之风呢。看看咱们能拾得什么?至少也当有如“白丁香折玉亭亭”一样的句子被传诵着罢。然而竟终于不见!可证“一蟹不如一蟹”这句老话真是有一点意思的。后来幸而觅得略可解嘲的断句,所谓“卅年戎马尽秋尘”者,从此就在咱们嘴里咕噜着了。
⑥在曲折廓落的游廊间,当北风卷雪渺无片响的时分,忽近处递来琅琅的书声。谛听,分明得很,是小孩子的。它对于我们十分亲密,因为和从前我们在书屋里所唱出的正是一个样子的。尽可以使我重温热久未曾尝的儿时的甜酒,使我俯拾眠歌声里的温馨梦痕,并可以减轻北风的尖冷,抚慰素雪的飘零。换一句干脆点的话,就是在清冷双绝的况味中,它恰好给喝了一点热热酽酽的东西,使一切已凝的,一切凝着的,一切将凝的,都软洋洋掸着腰肢不自支持了。
⑦书声还正琅琅然呢。我们寻诗的闲趣被窥人的热念给岔开了。从回廊下踅过去,两明一暗的三间屋,玻璃窗上帷子亦未下。天色其时尚未近黄昏,惟云天密吻,酿雪意的浓酣;阡陌明胸,积雪痕的寒皎。似乎全与迟暮合缘,催着黄昏快些来罢。至屋内的陈设,人物的须眉,已尽随年月日时的迁移,送进茫茫昧昧的乡土,在此也只好从缺。几个较鲜明的印象,尚可片片掇拾以告诸君的,是厚的棉门帘一个;肥短的旱烟袋一支;老黄色的《孟子》一册,上有银朱圈点,正翻到《离娄》篇首;照例还有白灰泥炉一个,高高的火苗窜着……
⑧青汪汪的一炉火,温煦最先散在人的双颊上。那户外的尖风呜呜的独自去响,倚着北窗,恰好鸟瞰那南郊的旷莽积雪。玻璃上偶沾了几片鹅毛碎雪,更显得它的莹明不滓。雪固白得可爱,但它干净得尤好。酿雪的云,融雪的泥,各有各的意思;但总不如一半留着的雪痕,一半飘着的雪华,上上下下,迷眩难分的尤为美满。脚步声听不到,门帘也不动,屋里没有第三个人。我们手都插在衣袋里,悄对着那排向北的窗。窗外的几方妙绝的素雪装成的册页。累累的坟,弯弯的路,枝枝桠桠的树,高高低低的屋顶,都秃着白头,耸着白肩膀,危立在卷雪的北风之中。上边不见一只鸟儿展着翅,下边不见一条虫儿蠢然的动,不用提路上的行人,更不用提马足车尘了。惟有背后已热的瓶笙吱吱的响,是为静之独一异品;然依昔人所谓“蝉噪林逾静”的静这种诠释,它虽努力思与岑寂绝缘终久是失败的哟。死样的寂每每促生胎动的潜能,惟万寂之中留下一分两分的喧哗,使就烬的赤灰不致以内炎而重生烟焰;故未全枯寂的外缘正能孕育着止水一泓似的心境。这也无烦高谈妙谛,只当咱们清眠不熟的时光便可以稍稍体验这番悬谈了。闲闲的意想,乍生乍灭,如行云流水一般的不关痛痒,比强制吾心、一念不着的滋味如何?这想必有人能辨别的。
1924年1月
(有删改)
【注】①陶然亭,即下文的江亭。②胶皮,一种人力车,车轮外箍实心橡胶车胎。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②段因“窑台”而联想“会向瑶台月下逢”,表面上写自己“比拟不伦”,实际上为了彰显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底。
B. 第⑥段中“一切已凝的,一切凝着的,一切将凝的”这句话是指作者心中那些已经、正在或将要淡忘的美好回忆。
C. 同样是描绘岑寂的冰雪世界,第⑧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与《登泰山记》中“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一句的手法相同。
D. 第⑧段中“闲闲的意想”一句与《荷塘月色》里“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句话蕴含的情感是相同的。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以游踪为线索行文,与《登泰山记》一样都用线性结构叙事,而非《荷塘月色》中的圆形结构。
B. 第④段中的“银涛万沸”比拟精妙,不仅写出了作者预想中雪地广袤无垠的景象,而且融入了他对陶然亭雪景的憧憬之情。
C. 本文熔文言、白话和书面语、口语于一炉,语言典雅而又独具韵味,文质兼美,颇有让人回味之处。
D. 作者追忆了往昔赏雪的美好经历,结尾处对“静”与“动”的关系展开议论,这在写景之外给文章增添了哲学思辨的色彩。
8. 下车之后,“我”的心情随所见之景而发生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9. 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请围绕关键词“雪•境•理”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答案】6. B 7. B
8. ①在窑台,看到清旷莹明的原野,对赏雪充满期待。②于偏西南方较高大的屋,看到江亭无亭与“我”对陶然亭的预期不符而怅然若失。③游廊内看到北风卷雪、听到琅琅书声,怀念年少时光,觉得温馨(或温暖)。④三间屋中窥看室内陈设,鸟瞰旷莽积雪,感觉美满、闲适。


展开余下试题9. ①本文重点描写陶然亭的雪景,描绘雪珠银雾、原野雪光、纷扬雪羽、北风卷雪、雪中书声、旷莽积雪等画面。②营造出“清旷宁静、空灵素淡”而又“温煦中富有生机”的意境。③写景叙事中蕴含作者“在止水(淡然)的心境之中仍保留生命的勃勃生机”的哲学之思。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为了彰显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底”错。原文“但我总不住的那么想”,可见只是作者的联想,并非为了彰显深厚的文学功底;
C.“手法相同”错误,本文“惟有背后已热的瓶笙吱吱的响,是为静之独一异品”是以声衬静的手法。《登泰山记》中“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是直接表现“静”。
D.“相同”错误,“闲闲的意想”一句饱含着一种悠闲的情调,一种文人暂且超脱时局困扰的闲适心态,并非孤寂的心情。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银涛万沸’比拟精妙”错。此处为比喻,把广袤大地上覆盖 雪比作“银涛”。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人物心理的能力。
①由“不久就远远望见清旷莹明的原野,这正是在城圈里耽腻了的我们所期待的”中的“期待”可知,在窑台,看到清旷莹明的原野,对赏雪充满期待。
②我们到处找亭子,“商量着,偏西南方较高大的屋,或者就是了。但为什么不见一个亭子呢?藏在里边罢?”“然踏穿了内外竟不见有什么亭子”,由“江亭无亭,这样的名实乖违,总使我们怅然若失”中的“怅然若失”于偏西南方较高大的屋,看到江亭无亭与“我”对陶然亭的预期不符而怅然若失。
③由“在曲折廓落的游廊间,当北风卷雪渺无片响的时分,忽近处递来琅琅的书声”“对于我们十分亲密,因为和从前我们在书屋里所唱出的正是一个样子的。尽可以使我重温热久未曾尝的儿时的甜酒,使我俯拾眠歌声里的温馨梦痕,并可以减轻北风的尖冷,抚慰素雪的飘零”中的“重温”“甜酒”“温馨梦痕”等可知,游廊内看到北风卷雪、听到琅琅书声,怀念年少时光,觉得温馨(或温暖)。
④作者等人从这三间屋中窥看室内陈设,“从回廊下踅过去,两明一暗的三间屋,玻璃窗上帷子亦未下”“玻璃上偶沾了几片鹅毛碎雪,更显得它的莹明不滓……但总不如一半留着的雪痕,一半飘着的雪华,上上下下,迷眩难分的尤为美满”,感觉“美满”;又鸟瞰旷莽积雪“窗外的几方妙绝的素雪装成的册页。累累的坟,弯弯的路,枝枝桠桠的树,高高低低的屋顶,都秃着白头,耸着白肩膀,危立在卷雪的北风之中”“这也无烦高谈妙谛,只当咱们清眠不熟的时光便可以稍稍体验这番悬谈了。闲闲的意想,乍生乍灭,如行云流水一般的不关痛痒”,感觉闲适。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相关信息,写文学短评的能力。
①“雪”。本文重点描写陶然亭的雪景,描绘雪珠银雾“幸而北风还时时吹下一阵雪珠,蒙络那一切,正如疏朗冥濛的银雾”、原野雪光“我们下了车,踏着雪,穿粉房琉璃街而南,眩眼的雪光愈白,栉比的人家渐寥落了。不久就远远望见清旷莹明的原野”,纷扬雪羽“然其时雪又纷纷扬扬而下来,跳舞在灰空里的雪羽,任意地飞集到我们的粗呢氅衣上”,北风卷雪、雪中书声“在曲折廓落的游廊间,当北风卷雪渺无片响的时分,忽近处递来琅琅的书声”,旷莽积雪“累累的坟,弯弯的路,枝枝桠桠的树,高高低低的屋顶,都秃着白头,耸着白肩膀,危立在卷雪的北风之中”等画面。
②“境”。“累累的坟,弯弯的路,枝枝桠桠的树,高高低低的屋顶,都秃着白头,耸着白肩膀,危立在卷雪的北风之中。上边不见一只鸟儿展着翅,下边不见一条虫儿蠢然的动,不用提路上的行人,更不用提马足车尘了。惟有背后已热的瓶笙吱吱的响,是为静之独一异品”,旷野都被白雪覆盖,很安静,但这样的背景上又突出“热的瓶笙吱吱的响”,营造出“清旷宁静、空灵素淡”而又“温煦中富有生机”的意境。
③“理”。“死样的寂每每促生胎动的潜能,惟万寂之中留下一分两分的喧哗,使就烬的赤灰不致以内炎而重生烟焰;故未全枯寂的外缘正能孕育着止水一泓似的心境”,在前面写景的基础上写作者的感悟,升华哲理,写景叙事中蕴含作者“在止水(淡然)的心境之中仍保留生命的勃勃生机”的哲学之思。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唐)明皇封禅泰山,张说为封禅使。说女婿郑镒,本九品官。旧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惟郑镒因说,骤迁五品,兼赐绯服。因大脯①次,玄宗见镒官位腾跃,怪而问之,镒无词以对。黄幡绰曰:“此泰山之力也。”
(选自段成式《酉阳杂俎》,有删改)
材料二:
癸丑之三月晦,自宁海出西门。
四月初一日,早雨。行十五里路有歧马首西向台山天色渐霁。又十里,抵松门岭,山峻路滑,舍骑步行。自奉化来,虽越岭数重,皆循山麓;至此迂回临陟,俱在山脊。而雨后新霁,泉声山色,往复创变,翠丛中山鹃映发,令人攀历忘苦。
又十五里,饭于筋竹庵。适有国清僧云峰同饭,言此抵石梁,山险路长,行李不便,不若以轻装往,而重担向国清相待。余然之,令担夫随云峰往国清,余与莲舟上人就石梁道。行五里,过筋竹岭。岭旁多短松,老干屈曲,根叶苍秀。又三十余里,抵弥陀庵。上下高岭,深山荒寂,泉轰风动,路绝旅人。路荒且长,庵在万山坳中,适当其半,可饭可宿。
(选自《徐霞客游记•游天台山日记》,有删改)
材料三: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选自姚鼐《登泰山记》,有删改)
【注】①大脯:皇帝诏赐大臣聚饮。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行十五A里B路有歧C马首西D向台山E天色F渐霁。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封禅,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B. 绯服,唐代规定,官服颜色上,四品、五品官员服绯(朱)。“绯服”的级别远高于“江州司马青衫湿”中“青衫”的级别。
C. 晦,古代纪日,特殊的日子有特殊的称谓。例如,农历每月初一为“晦”,十五叫“望”,最后一天叫“朔”。
D. “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与《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中的“稍”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泰山封禅影响不小。按照唐代惯例,封禅后,参与封禅的官员品阶在三公以下的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陕西省渭南”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