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末试卷
阅读:1 2025-07-24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末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陕西省西安市部分学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无答案)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第四次阶段性检测
高一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卡上。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然,做起小说来,总不免自己有些主见的。例如,说到“为何”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需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我深恶先前的称小说为“闲书”①,而且将“为艺术的艺术”,看做不过是“消闲”的新式的别号。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发疗救的注意。所以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感觉够将意思传给他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中国旧戏上,没有背景,新年卖给孩子看的花纸上,只有主要的几个人,我坚信对于我的目的,这方式是适宜的,所以我不去描述风月,对话也决不说到一大篇。
我做完以后,总要看两遍,自己感觉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必然要它读得顺口;没有相宜的白话,宁可引古语,希望总有人会懂。只有自己知道或连自己也不懂的生造出来的字句,是不大用的。这一节,许多批评家当中,只有一个人看出来了,但他称我为Stylist(文体家)。
所写的事迹,大略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有人说,我的那一篇是骂谁,某一篇又是骂谁,那是完全乱说的。
注:①《汉书•艺文志》溯小说之起源,谓其出于稗官,街谈巷议道听途说之所造。
(摘自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材料二:
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的核心是“写真实”,他非常重视社会生活,要求艺术创作真实地描写生活,反映生活中复杂的关系。他的这种主张起初是在评价古典说部的时候表达出来的。鲁迅赞扬中国古典小说中的现实主义。他说《儒林外史》的刻画人物,“现身纸上,声态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红楼梦》的描写生活,“叙述皆存本真,闻见悉所亲历,正因写实,转成新鲜”。从笔底经历到纸上声态,在鲁迅看来,它们之所以动人,全在一个“真”字;而他说的“正因写实,转成新鲜”,实在是直搏内核的至理名言——从平凡的现象(写实)中揭示不平凡的真理(新鲜),也是他自己的现实主义的最简括、最深刻的科学的说明。一九三五年,鲁迅在一篇评论果戈理的文章中,引了普希金说的“含泪的微笑”这句话,同时指出果戈理的“独特之处,尤其是在用平常事,平常话,深刻的显出当时地主的无聊生活”。这同他赞扬《儒林外史》和《红楼梦》的语言几乎是一致的。鲁迅称《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感而能谐,婉而多讽”,“感而能谐”是“含泪的微笑”的同义语;称《红楼梦》的写实本领为“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如实描写”也同“用平常事,平常话”显出地主的无聊生活十分相似。鲁迅在翻译介绍、整理编写的过程中,潜心巨著,多所发明,从中外著名作品中开掘出了许多可以互相参照、互相补充的艺术的手段与法则。
浏览完整试题
这些事实加深了鲁迅对现实主义的认识。他将古代的和外国的经验移植到现代创作上,向艺术家提出:“因为真实,所以也有力。”当张天翼的小说《蜜蜂》引起蜜蜂是否会于虫媒花有害的讨论,他认为这是可能的,主动写了《“蜜蜂”与“蜜”》,介绍蜜蜂争蜜的情形;当杨昌溪抄袭《毁灭》,将莱奋生佩挂的“日本指挥刀”改为“日本式指挥刀”,他认为这是错误的,又主动写了《刀“式”辩》,说明游击队的生活。他自己为了小说《阿Q正传》里阿Q唱绍剧《龙虎斗》中“我手执钢鞭将你打!”、散文《女吊》里女吊出场时唱“奴奴本是杨家女,……”两段,怕儿时记忆不真,都曾向人询问,调查对证。
细节描写是构成现实主义创作的条件,而根本的关键在真实。鲁迅还多次告诉我们什么是真实。有一个要点他曾反复说明:真实不一定是事实。虽然从一般意义上说,事实也是真实的,但没有经过剪裁和集中,没有经过综合和概括,没有经过典型化的艺术的过程,严格地说,这样的作品不能算是艺术品。艺术上的真实,鲁迅说,“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鲁迅自述其创作经验有四句话,叫做:“静观默察,烂熟于心”,“凝神结想,一挥而就”。他不用一个单独的模特儿,便于将真实和事实区分开来,这对小说的现实主义的典型化手法,大有好处。一九三三年十二月,《申报》副刊《自由谈》发生文学与社会生活问题的争论,鲁迅在一封给人的信里说:“艺术的真实非即历史上的真实,我们是听到过的,因为后者须有其事,而创作则可以缀合,抒写,只要逼真,不必实有其事也。”但他又反转来强调,凡所缀合、抒写的“何一非社会上的存在”!他自始至终重视社会生活:不必是事实,一定要真实。就在这封信里,对社会生活与文艺创作的关系,鲁迅还发表了一段十分精辟的言论,他就两者的作用与反作用,打了个比喻说:“这正如芝麻油原从芝麻打出,取以浸芝麻,就使它更油一样。”从这句话里,也透露了鲁迅对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极为重要的见解,值得深入的探究与钻研。
(摘自唐弢《论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迅坚决反对小说“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认为小说应为改良人生发挥作用,应具有现实意义。
B. 鲁迅小说中的人物都是从各处拼凑而成的,讲述的故事也是自己的创造,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
C. 鲁迅专门对小说中 “绍剧唱词”进行调查,确保细节真实,他认为真实至关重要,真实才有力量。
D. 关于社会生活与文艺创作的关系,鲁迅形象生动地将社会生活比作芝麻,将文艺创作比作芝麻油。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迅非常重视语言的锤炼,尽量让文章读得顺口,其目的在于借助小说以唤醒更多的民众。
B. 鲁迅对现实主义的认识受到中国古典小说及外国作品的影响,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
C. 果戈里和曹雪芹的作品中都真实地描述了现实生活,可见改良人生是他们共同的创作目标。
D. 理解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先要准确理解“真实”的含义,因为这是现实主义创作的关键。
3. 下列选项属于材料二中“艺术的真实”的一项是( )
A. 《背影》中“我”父亲穿越铁轨、爬上月台买橘子等一系列感人行为。
B. 《荷花淀》里发生在荷花丛中的伏击战洋溢着诗情画意般的革命激情。
C. 《宇宙的边疆》列举真实可靠的研究来数据激发读者探索宇宙的兴趣。
D. 《哦,香雪》里提及的泡沫塑料铅笔盒带磁铁且能“啪嗒啪嗒”合上。
4. 鲁迅在谈小说创作时提到了“中国旧戏”“新年卖给孩子看的花纸”,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
5.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习就必须求真学问”。请根据材料谈谈鲁迅的创作经验对我们做学问有什么启示。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群 鸦
靳以
沈太太今天特别热心地盼着沈先生可以早些回来吃晚饭,她殷切地望着钟,古怪的是钟竟不肯移动……
门开了。仆人告诉她,沈先生有聚宴,请沈太太自己吃晚饭。在吃饭的时候,她也不能静下心去,不能说给人听的“新闻”像小鸟一样地飞着,顶撞着她的心。终于,她想到了一个人——楼下的李太太。于是她像从黑暗中看到光明一样。
她匆匆地跑到楼下去,就看见李太太李先生和一个女孩子正在吃饭,他们请她坐了,他们除去同住的关系外,李先生和沈先生还是同事。
本来是想把使她行立不安的这一点事情告诉李太太的,李先生又在这里,总是不大好意思。她只好耐性地在那里坐着,眼睛望着绕着电灯的飞蛾。还算好,李先生很快吃完饭回房了,于是她才得意地说:
“李太太,你知道么,我,我是想来告诉你一件新鲜事的。”
在她这么一句半吞半吐的话的中间,已经暗示着这件事是多么有味,多么值得听。
“什么事,沈太太,快点说出来吧。”
“你知道在他们那里办公的有一位王女士么?”
“是那位说独身的王紫瑛女士么?”
“是,就是她——”
“真是年轻轻的人,不知道为什么有那怪脾气!”
“快不要信那些吧,我今天看见她了,在中央大街,同一个长得很帅的男人在一起。”
“是么?”李太太颇惊讶地说,“听说她连男同事都不大高兴理的,而且不擦粉也不染口红。”
“就是这样反常的人才能做惊人的事呢!”沈太太像是老于世故的,“那个男人的年岁和她差不多,很亲密的样子,提了许多纸包。”
“那一定是陪她买东西了。”
“当然啦,你还记得她说过的:女人降低自己的身份,男人就会讨好。可是她现在呢,不也是跳不出女人的圈子?”
“说说人总是容易的,到了自己也还是那么一回事!”
她们同声地叹息着,摆着头。
沈太太把在心中颇有味的新鲜事说过后,才觉得心中松快了。
实在是觉得想说的话都说完了,她才又叮咛一番不要把那件新鲜事说出去,站起来告辞,翩然地又飞上楼去。
这时候,李先生颇清闲自在地从隔壁的房里走出来。
“总也没有完,不知道成天在说些什么!”
“当然是有要说的事情,也是值得说的新鲜事——”实实在在的她在想着他是不是也是一个“别人”?
“你知道在你们那里的王女士么?”
“王紫瑛,是不是?她今天告了假。”
想起这个名字来,他的心中觉着点酸溜溜的。
展开余下试题
“我从你那里知道了不少她看不起结婚的女人的话,她骂过我们是家鸽;可是她自己,你能知道么?”
“什么事呀?”
“随了一个年轻的男人,在中央大街上走着。”
“那有什么关系呢?”
“有人看见他们好像是并着肩从××旅馆出来的。”李太太故意低下头,像含羞又不屑于提起的样子。
“这话可信么?”
“我和你说这些谎话有什么用,沈太太特意来告诉我的。”
李太太摆出来严重的意味,间接地证明了事情的真实。
“难以想得到的!”李先生用手摸着下颏上几根胡子,摇着头。
“你们不都推崇她是有作为的女人么?”李太太得意地,露了极度的锋芒说着,“我就是不愿意看这样的人,把理想放得不近人情的高,到末了还要跌下来。”
第二天李先生去署里办公,已经有六七位同事在那里闲谈。谈话的重心,自然是聊王女士两天没有到署的原因。他暗地里笑着他们缺乏事实的猜想,他也笑着他们对她盲目的崇拜。他想着只有自己是了然的,能看清她是如何的一个人。
他听着听着,感觉像有一条虫子似的在他的嗓子里爬。他吃力地把它咽下去,可是很快地又上来了。
于是由他那天才般的渲染把这件新鲜事散播了。他说完了的时候脸在红涨着,像英雄一样地站在那里。但是顿然间他想起了太太吩咐过的不对别人讲的话,他有一点狼狈,但也是很理直气壮地站着。
——万一这话传到王女士那里呢?那有什么呢,我又不是凭空说,我是有根据的!
他周密的思想,像一个能攻能守的勇士。
终于有人告诉了王女士。
她非常气愤,她追想起来当她告了两天假之后,为着陪了从欧洲回来的弟弟观光这城市,同事们用了如何恶毒的眼光在望着她。
她想着自己若是有那样力量的人,就把说这不负责任的话的人在手掌里捏碎了。
在星期日,有人按着李家的门铃。打开门站在那里的是王女士,带着冬天一样的脸色,后面还有一个男人。虽然李太太露着笑容,对方仍然是凛若冰霜的样子。
“我不知道那些话是从哪里说起来的!”王女士拖长了每一个字说着。
“唔,这话我不是没有根据,我可以找出来告诉我的人。”李先生慢慢地红涨了脸说。
他到卧室去,把这件事说给太太听,她就很负责很勇敢地把沈太太请下来。
所有关系人都聚齐了。
“我就请问是哪一位亲眼看见的?”
“我们没有看见,我们是从沈太太那里听来的。”
“什么,谁告诉你们的,我只告诉李太太一个人。再说,我说在街上看到王女士和一个男人走,这事我没有说谎吧?”
沈太太说完了把脸朝了王女士。
“我这人说话是肯负责的,我最恨那种人,惹出是非来还要推卸责任!”
“究竟是谁说在××旅馆里看见我?”
“我也没有那样说,我告诉他的时候好像是从××旅馆出来,从那里面出来也不一定有不好的行为,也许是去吃饭。”
“我也并没有多说呀!”李先生表白着。
“李太太,可是我没有告诉你王女士好像从××旅馆出来吧?”沈太太得意地问着。
“我要是看见别人在街上走,我决不会当新鲜事说给别人听。”李太太也颇有理由地反攻。
“我要是答应了人家,也决不会违背自己的话。”沈太太也不示弱。
“其实这事情我并不大注意,我早就知道人类是什么东西。我自己想创造理想中的全人,于是就有人来中伤。我来的目的,纯然是想来劝告,说到我的时候自然一笑置之,关于别人的话,那会引出大的麻烦来。”
王女士露了极不屑的样子,说完了半仰着头,就起身告辞。还没等李先生把抱歉的话说完,来客们已经走出门去。
一个快活的星期日,为这件事搅得黯淡了。
李先生懒懒地又回到自己的房里去。李太太也在那里无精打采地坐着,他们的孩子进来扯了她要她出去看看。
驮了晚霞的乌鸦,成群地从东飞到西去,呀呀地烦躁地叫着。
“看这个有什么好,怪吵人的。”
她摔开孩子的手,又跑进房里去。
(写于1934年,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太太觉得王紫瑛看不起结婚的女人,王紫瑛骂过她们是家鸽,李太太心里一直愤愤不平,因此,在知道王紫瑛也不过如此时,心里特别解气。
B. 第二天李先生去署里办公时,已经有六七位同事在那里闲谈,这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风气,小说暗含了对这一社会现象的批判。
C. 小说中的王紫瑛是一名有独立自主婚姻观的新女性,但这类人却在社会受到其他人的另眼相待,间接地反映这个社会的病态。
D. 王紫瑛还没等李先生把抱歉的话说完就起身告辞,因为劝告的目的已达到,相信李先生、李太太会从这件事中吸取教训。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一段说“古怪的是钟竟不肯移动”,侧面反映了沈太太想把自己看到的“新闻”分享给别人的急切心理。
B. 沈太太在李太太家“眼睛望着绕着电灯的飞蛾”,这一细节描写,形象地刻画了她掩饰自己急于播报“新闻”,又碍于场合的尴尬心理。
C. “他周密的思想,像一个能攻能守的勇士”一句运用反语,极具讽刺意味,越是肯定,就越是否定李先生的“周密”和“能攻能守”。
D. 文中多处运用了“责任”“负责”等词语,意在渲染、强调这种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也暗含了对人物的某种肯定,深化了主题。
8. 在对话中凸显人物形象是小说常用的方法,请根据小说相关内容分析李太太、沈太太的共同性格特点。
9. 请分析画横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前十三年春,二月,甲寅,汉文帝诏曰:“朕亲率天下农耕以供粢盛,皇后亲桑以供祭服;其具礼仪!”
六月,诏曰:“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勤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为本末者无以异也其于劝农之道未备其除田之租税。”
齐太仓令淳于意有罪,当刑,诏狱逮系长安。其少女缇萦上书曰:“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伤夫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虽后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繇也。妾愿没入为官婢,以赎父刑罪,使得自新。”
天子怜悲其意,五月,诏曰:“《诗》曰:‘恺悌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已加焉,或欲改行为善而道无繇至,朕甚怜之!夫刑至断支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刑之痛而不德也!岂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有以易之,令罪人各以轻重,不亡逃,有年而免。具为令!”
丞相张苍、御史大夫冯敬奏请定律曰:“诸当髡者为城旦、舂;当黥者髡钳为城旦、舂;当劓者笞三百;当斩左止者笞五百;当斩右止、杀人先自告及吏坐受赇、枉法、守县官财物而即盗之,已论而复有笞罪者皆弃市。罪人狱已决为城旦、舂者,各有岁数以免。”制曰:“可。”
是时,上既躬修玄默,而将相皆旧功臣,少文多质。惩恶亡秦之政,论议务在宽厚,耻言人之过失;化行天下,告讦之俗易。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畜积岁增,户口浸息。风流笃厚,禁罔疏阔,罪疑者予民,是以刑罚大省,至于断狱四百。
(节选自《资治通鉴》)
材料二:
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身衣弋绨(黑色粗厚的丝织物);所幸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帐无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因其山,不起坟。吴王诈病不朝,赐以几杖。群臣袁盎等谏说虽切,常假借纳用焉。张武等受赂金钱,觉,更加赏赐以愧其心;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安宁,家给人足,后世鲜能及之。
展开余下试题
(节选自《资治通鉴》)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勤身从事A而有租税之赋B是为本末者C无以异也D其于劝农之道E未备F其除G田之租税。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寅,此处以天干地支纪日,这与《登泰山记》中“戊申晦,五鼓”的“戊申”用法相同。
B. 质,意为质朴,与《论语》中“质胜文则野”的“质”含义相同。
C. 罔,通“网”,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的“罔”意思相同。
D. 愧,使……感到惭愧,使动用法,成语有“不远千里”,其中的“远”字与此用法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文帝曾下诏要亲自进行农耕,来供应宗庙祭祀的粮食,让皇后亲自采桑养蚕,来供应祭祀的祭服,并要求制定有关此事的礼仪。
B. 在太仓令淳于意犯了罪时,他的小女儿缇萦向汉文帝上书,表示自己的父亲廉洁公平,现在犯了罪将被处以肉刑,自己愿意没入官府做官婢,换得父亲洗心革面的机会。
C. 受缇萦上书的影响,汉文帝决定修订国家法律。在这个背景下,张苍和冯敬的建议被许可,将原本法律中对人进行肢体刑罚的内容换成了其他内容。
D. 吴王谎称有病,不来朝见,文帝反而赐给他几案手杖;群臣之中,袁盎等人的进谏言辞激烈,文帝常常装作采纳他们的意见,不予批评。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刑至断支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刑之痛而不德也!
(2)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
14. 司马光评价汉文帝“后世鲜能及之”的理由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一、二加以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各题。
折桂令•诸葛武侯
鲜于必仁
草庐当日楼桑①。任虎战中原,龙卧南阳。八阵图成,三分国峙,万古鹰扬②。《出师表》谋谟庙堂,《梁甫吟》感叹岩廊③。成败难量。五丈秋风,落日苍茫。
【注释】①楼桑:在今河北涿县,相传是刘备故里。②鹰扬:逞威,大展雄才。③岩廊:庙堂,朝廷。
15. 下列对这首作品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将“草庐”与“楼桑”两个地名连在一起,实际是写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之事。
B. “虎战中原”用比喻手法,揭示了军阀混战,逐鹿中原的历史背景,为下文写诸葛亮做了铺垫。
C. 中间部分多用对偶句,高度概括了诸葛亮辅佐刘备的功绩;“庙堂”是借代,指朝廷对诸葛亮的重用。
D. “落日苍茫”以写景作结,意境苍凉;落日 悲凉景象,蕴含了对诸葛亮悲壮结局的复杂情感。
16. 这首元曲与《蜀相》在题材内容和思想情感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 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刘裕北伐时叱咤风云、驰骋战场、所向披靡,立下赫赫战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高》中,道出郁积于心 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劝学》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学习对增加人的智慧和端正人的行为的积极作用。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应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梅花大鼓又名梅花调,与艺术王国里的 ① 不同,是一门生于民间、长于民间的传统曲艺,历经几代创作者的 ② ,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唱腔体系和音乐程式。它擅长抒情,旋律徐缓,以腔取胜,以情动人,为观众所喜爱。无论是去农村、工地演出,为基层群众带去 ③ ;还是进校园、社区推广传统艺术,辅导曲艺爱好者;或者参加全国曲艺传承人示范交流展演,我都能感受到曲艺深厚的群众基础。
人们喜爱曲艺,听其中的味儿,也琢磨其中的理儿。曲艺兼有审美、娱乐、教育、认知的功能,能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也能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所以,不仅曲艺人是反映现实,说新唱新,努力成为先进文化的践行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更要表演和传承传统艺术。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 成语。
19. 请结合第一段,简要概括梅花大鼓的三种推广方式。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应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在保持并强化自身艺术特点的基础上,要通过 ① 方式,不断开拓延伸文学价值。
“跨界融合”主要指文学的生产方式,“跨界”旨在打破文学界限,探索文学新样式,重视文学和其他文艺形态的连通发展。比如文学与影视跨界融合,作家不能 ② ,而应该深入理解当代读者的情感特点和审美需求,找到与之契合的艺术形式,在写作时考虑到与各艺术门类的衍生转化。
“破圈传播” ③ ,“破圈”旨在打破文学圈的自我循环,重视文学作品在网络视听等平台上的传播,探索文学新业态。面对新技术条件下的读者,文学的传播形态要应时而变。比如作家、评论家进驻网络视听平台时,可以以音频主播、视频博主的身份和读者沟通。今年一些引人注目的文学作品首发式,从线下转到线上,形式从参与人数有限的研讨会转为更加开放的网络直播,为作品带来新的传播可能。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压缩成一个只包含主要信息的单句。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荀子说“与人善言,暖于布帛。”口出善言,是我们在与人交往中应该珍视的美德,善于说话亦即“善言”,也是为人处事之智慧,因此“善言”在写作、劝谏、冰释前嫌乃至化干戈为玉帛等情境运用中屡试不爽。
鲁迅身处风雨如磐的年代,曾慷慨激昂地说过:“青年人先可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前行,忘掉一切利害,推开古人,将自己的真心话发表出来。”不难看出,在关乎国运、解开蒙昧、推动社会进步等形势下,鲁迅先生更鼓励青年“敢言”。
同学们也将要投身社会、报效家国,你认为“善言”“敢言”哪一种对成长中的青年更重要?请结合上述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权衡与思考。
要求:题目自拟,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上一篇:
陕西省渭南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篇:
陕西省西安市部分学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末试卷
相关:
关于“陕西省西安”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