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这些事实加深了鲁迅对现实主义的认识。他将古代的和外国的经验移植到现代创作上,向艺术家提出:“因为真实,所以也有力。”当张天翼的小说《蜜蜂》引起蜜蜂是否会于虫媒花有害的讨论,他认为这是可能的,主动写了《“蜜蜂”与“蜜”》,介绍蜜蜂争蜜的情形;当杨昌溪抄袭《毁灭》,将莱奋生佩挂的“日本指挥刀”改为“日本式指挥刀”,他认为这是错误的,又主动写了《刀“式”辩》,说明游击队的生活。他自己为了小说《阿Q正传》里阿Q唱绍剧《龙虎斗》中“我手执钢鞭将你打!”、散文《女吊》里女吊出场时唱“奴奴本是杨家女,……”两段,怕儿时记忆不真,都曾向人询问,调查对证。 细节描写是构成现实主义创作的条件,而根本的关键在真实。鲁迅还多次告诉我们什么是真实。有一个要点他曾反复说明:真实不一定是事实。虽然从一般意义上说,事实也是真实的,但没有经过剪裁和集中,没有经过综合和概括,没有经过典型化的艺术的过程,严格地说,这样的作品不能算是艺术品。艺术上的真实,鲁迅说,“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鲁迅自述其创作经验有四句话,叫做:“静观默察,烂熟于心”,“凝神结想,一挥而就”。他不用一个单独的模特儿,便于将真实和事实区分开来,这对小说的现实主义的典型化手法,大有好处。一九三三年十二月,《申报》副刊《自由谈》发生文学与社会生活问题的争论,鲁迅在一封给人的信里说:“艺术的真实非即历史上的真实,我们是听到过的,因为后者须有其事,而创作则可以缀合,抒写,只要逼真,不必实有其事也。”但他又反转来强调,凡所缀合、抒写的“何一非社会上的存在”!他自始至终重视社会生活:不必是事实,一定要真实。就在这封信里,对社会生活与文艺创作的关系,鲁迅还发表了一段十分精辟的言论,他就两者的作用与反作用,打了个比喻说:“这正如芝麻油原从芝麻打出,取以浸芝麻,就使它更油一样。”从这句话里,也透露了鲁迅对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极为重要的见解,值得深入的探究与钻研。 (摘自唐弢《论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迅坚决反对小说“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认为小说应为改良人生发挥作用,应具有现实意义。 B. 鲁迅小说中的人物都是从各处拼凑而成的,讲述的故事也是自己的创造,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 C. 鲁迅专门对小说中的“绍剧唱词”进行调查,确保细节真实,他认为真实至关重要,真实才有力量。 D. 关于社会生活与文艺创作的关系,鲁迅形象生动地将社会生活比作芝麻,将文艺创作比作芝麻油。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迅非常重视语言的锤炼,尽量让文章读得顺口,其目的在于借助小说以唤醒更多的民众。 B. 鲁迅对现实主义的认识受到中国古典小说及外国作品的影响,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 C. 果戈里和曹雪芹的作品中都真实地描述了现实生活,可见改良人生是他们共同的创作目标。 D. 理解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先要准确理解“真实”的含义,因为这是现实主义创作的关键。 3. 下列选项属于材料二中“艺术的真实”的一项是( ) A. 《背影》中“我”父亲穿越铁轨、爬上月台买橘子等一系列感人行为。 B. 《荷花淀》里发生在荷花丛中的伏击战洋溢着诗情画意般的革命激情。 C. 《宇宙的边疆》列举真实可靠的研究来数据激发读者探索宇宙的兴趣。 D. 《哦,香雪》里提及的泡沫塑料铅笔盒带磁铁且能“啪嗒啪嗒”合上。 4. 鲁迅在谈小说创作时提到了“中国旧戏”“新年卖给孩子看的花纸”,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 5.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习就必须求真学问”。请根据材料谈谈鲁迅 创作经验对我们做学问有什么启示。 【答案】1. B 2. C 3. B 4. 鲁迅将没有背景的中国旧戏、寥寥数人的新年花纸与小说进行类比论证,论证小说创作同样无需陪衬,更能突出重点,从而达到写作目的,强调共性,提高可信度,逻辑缜密,深入浅出 ,更容易被读者理解接受。 5. ①做学问要立足社会现实,以达到关注社会、改良人生 目的。②做学问要善于批判性地借鉴他人经验。③做学问要,丝不苟、求真务实,有疑问要调查求证。 【解析】 【整体分析】两则材料共同探讨了鲁迅小说创作的现实主义特点。材料一是鲁迅自述其创作理念,强调小说应“为人生”服务,揭示社会病态,追求真实感。材料二则从学术角度分析鲁迅的现实主义,指出他受中国古典小说和外国作品影响,重视细节描写和真实的艺术表现。两则材料相辅相成,展示了鲁迅在创作中对现实主义的深刻理解和实践,强调真实不仅是事实,更是艺术的真实。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错。鲁迅认为小说应该反映现实生活,虽然材料一中“所写的事迹,大略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但是在材料二中,唐弢引用了鲁迅的观点,凡所缀合、抒写的“何一非社会上的存在”。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C.“改良人生是他们共同的创作目标”错。“改良这人生”是鲁迅从事小说创作的目标,曹雪芹和果戈里的创作目标于文无据。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根据材料二,“艺术的真实”不等同于生活的事实,它经历了典型化的艺术的过程,对现实生活进行提炼、缀合、抒写。 A.朱自清的《背影》是篇散文,文章回忆了父亲到车站为我送行的场景,虽运用了艺术手法进行描写,但穿铁轨、爬月台与买橘子等事件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不符合“艺术的真实”。 C.《宇宙的边疆》是一篇科普文,内容的真实性与“艺术的真实”不能等同。 D.《哦,香雪》提到了80年代流行的带磁铁自动文具盒。对文具盒本身的描写属于细节的真实,也是事实。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手法和论证效果的能力。 类比证论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材料一中鲁迅将中国旧戏、寥寥数人的新年花纸与小说放在一起进行类推。“相同特点”是这种论证方法能够成立的前提,没有它,就无法进行类推梳理第一段可以发现鲁迅想要表达的观点是他做小说“力避行文的唠叨”“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不去描述风月”。这种简洁的艺术风格恰好与中国旧戏、新年花纸两种旧传统艺术样式的艺术特点相同。考生作答时必须先明确指出类比论证涉及到的事物与相同点。在此基础上再分析论证效果。类比论证的效果分析一般从读者角度出发。因为类比论证的本质是用众人熟悉的事物来讲解深奥的道理。所以类比论证强调共性,提高了可信度,也因此显得逻辑缜密,深入浅出,更容易被读者理解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