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⑥但是人毕竟不是植物,还是要流动的。乡土社会中无法避免的是“细胞分裂”的过程,一个人口在繁殖中的血缘社群,繁殖到一定程度,他们不能在一定地域上集居了,那是因为这个社群所需的土地面积,因人口繁殖,也得不断地扩大。扩大到一个程度,住的地和工作的地距离太远,阻碍着效率时,这个社群就不能不在区位上分裂——这还是以土地可以无限扩张时说的。事实是,每个家族可以向外开垦的机会很有限,人口繁殖所引起的常是向内的精耕,精耕受着土地报酬递减律的限制,逼着这个社群分裂,分出来的部分到别的地方去找耕地。 ⑦如果分出去的细胞能在荒地上开垦,另外繁殖成个村落,它和原来的乡村还是保持着血缘的联系,甚至用原来的地名来称这新地方,那是说否定了空间的分离。这种例子在移民社会中很多。在美国旅行的人,如果只看地名,会发生这是个“揉乱了的欧洲”的幻觉。新英伦、纽约(新约克)是著名的;伦敦、莫斯科等地名在美国地图上都找得到,而且不止一个。就拿我们自己来说吧,血缘性的地缘更是显著。我十岁就离开了家乡吴江,在苏州城里住了九年,但是我一直在各种文件的籍贯项下填着“江苏吴江”。抗战时期在云南住了八年,籍贯毫无改变,甚至生在云南的我的孩子,也继承着我的籍贯。我们的籍贯是取自我们的父亲的,并不是根据自己所生或所住的地方,而是和姓一般继承的,那是“血缘”,所以我们可以说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 ⑧很多离开老家漂流到别地方去的并不能像种子落入土中一般长成新村落,他们只能在其他已经形成的社区中设法插进去。如果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能结成一个地方社群,他们之间的联系可以是纯粹的地缘,而不是血缘了。这样血缘和地缘才能分离,但是事实上这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却相当困难。我常在各地的村子里看到被称为“客边”“新客”“外村人”等的人物。在户口册上也有注明“寄籍”的。在现代都市里都规定着可以取得该地公民权的手续,主要的是一定的居住时期。但是在乡村里居住时期并不是个重要条件,因为我知道许多村子里已有几代历史的人还是被称为“新客”或“客边”的。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血缘和地缘》)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血缘社会的根基是年长的对年幼的有强制的权力,其内涵是人与人的权利和义务由生育关系决定。 B. 生育是任何社会持续所必需的,血缘社会用生育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来规定各人的社会地位。 C. 血缘社会以血缘所决定的社会地位不容个人选择的事实来作为标准,作者对此持赞同态度。 D. 因为社群人口繁殖,所以社群所需的土地面积会不断扩大,这就必定导致这个社群在区位上分裂。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血缘社会具有稳定的社会结构,这种稳定是一种结构的静止状态,并不是结构内的人的静止状态。 B. 如果我们可以选择谁是我们的父母,那么有可能会导致既存秩序的不安稳,也可能引起更多纠纷。 C. 当我们描述“老人 上座”礼仪时,我们不仅在描述老人的空间坐标,也在描述老人的血缘坐标。 D. “外婆家”代表着血缘和地缘合一的社区的原始状态,因此村落这个概念可以说是多余的。 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⑦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在河南省淅川县,因南水北调工程而搬迁外地定居 移民们,仍会在一些重要节日回到家乡祭祖。 B. 我国古代文人常用籍贯为自己 文集命名,如苏辙生于四川眉山,祖籍河北栾城,其文集名为《栾城集》。 C. 乌鲁木齐的一些路是以内地城市名命名的,比如北京路、天津路、南京路、上海路、重庆路、江苏路…… D. 华人移民在美国形成了唐人街,在这个社群中,人们使用汉语交流,保持着中国传统的文化和习俗。 4. 作者使用了比喻论证来论证血缘与地缘的关系,请任选两处并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 请结合文本,概括作者为什么认为“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去找史铁生 陈村 我在新年的头上专程去了一次北京,为的是和史铁生做个谈话,用在《收获》的专栏《好说歹说》上。本来早该去了,因为年底忙乱,因为他和我的身体都要挑一个恰当的时候,还因为我说的等2001年再去,飞机栽下来也是21世纪的作家啦。反正我是去了,谈了,回来了。 我和史铁生谈的话题是“生存还是不生存”,也就是“爱与死是永恒主题”中的那个“死”。我相信我俩对死的心得要比别人多一些。去的那天正好是他生日,本来要打开的话头因客人的来访未能展开。那样也好,死总是排在生的后面的,明天再谈。当晚我们去一个叫“孔乙己”的饭店吃饭。来接他的是《人有病,天知否》的作者陈徒手等哥们,到了那里还有我热爱的姜文和他的朋友。反正就是一桌子的人吧,在中国式的环境中,祝贺一声他的50大寿就开始吃了。他那天抽烟,喝一点点酒,说一点点话。他说一上午不敢动弹,把精力攒下来了。他说座山雕也是50岁。他说要健康不说长寿了吧。 这些年,我到北京必去望望史铁生。在他那里坐两三个小时,吃顿饭。他们夫妇邀我住他们家,我总推辞了。我来去匆匆,住下本可以多说话,可是他的身体禁不住客人的打扰。他的截瘫,他的肾脏萎缩,用他的话说,发动机和轮子都坏了,维持身体的运行很累。每周两到三次的肾脏透析,不由分说地打断他的生活和思维。 除了他的体力精力,除了同情他不能多抽烟,我和他的谈话与常人无异。谈得很快乐。残疾其实并不缺少什么。他常常想得比人们深入透彻,他有自己的理由和节律。他是小说家,我喜欢读他作品的一个最大的理由是,他的想法和文字明净,不曾神神鬼鬼牵丝攀藤。他的手总是温暖的,宽厚的。他是能超越智和愚的。他不做作,而是常常省察自己的内心。他把自己看轻了,才能去爱自己,爱世界。 史铁生通常并不抱怨,他知道感恩,知道在生的命题下诸多奥义。别人用腿走路,丈量大地;他从腿开始思想,体察心灵。他常常纠缠在那些排遣不开的命题,时间长了,成为习惯和乐趣。他的想法都是经过推理论证的,有明晰的线索可寻。可是,听他说话的人,因为自己的好腿好肾,常常哼哼哈哈的,懒得跟从他的思维。他更多被阅读的是《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命若琴弦》。那样的故事只有他能写。读的时候想,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展开余下试题读史铁生的文章,和他谈话,都不会越读越狭隘。他肾亏却没有阴湿之气。他很艰难地从生存的窄缝里走出来,带着豁然开朗的喜悦。我常是站到自己之外,有一种嘲弄自己之流的快乐。他不是,他完整地保存自己,依然快乐。经过那道窄缝之后,快乐肯定不再张扬,应该称为喜悦了。他是用喜悦平衡困苦的人,不容易破灭。许多游戏和他无缘,他不再迷失,可以观赏自己,观赏上帝的手艺。 我最后想说的是陈希米,他的妻子。她是“阿拉上海人”,在北方久矣。我永不能忘记的是她的笑,那是天使的笑容。天使的笑,是那种忘忧的笑,忘我的笑,来去自由的笑,让看见的人也喜悦的笑。没人比她笑得更美好。我看资料,孩子一天笑上150次,成人可以一天不笑一次。她常常笑着,灿烂又本分地笑着。有了她的笑,那个凝重的50岁的史铁生再没有装扮殉道者的理由和必要了。生活就是这样,一会儿笑盈盈一会儿沉甸甸。 我这次去北京,是由妻子陪同护送。也许下次到北京去见史铁生,我也要坐个轮椅了。我们将讨论轮椅的牌子,谈论足球的伟大,言说一些好笑的事情。我可以负责地说,本人即便已经坐上轮椅,依然可以春心荡漾,可以不依不饶,可以尖酸刻薄。当然,更可以在一个个深夜,摆放好自己,默读史铁生的文字,感受生的气息。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开篇介绍自己专程去北京的缘由,并连用三个“因为”,是为了表达作者想见史铁生的急切心情。 B. “截瘫”“肾脏萎缩”比作“发动机和轮子都坏了”,形象地说明了史铁生连基本的生存都困难的现状。 C. 作者认为要读懂史铁生,可通过阅读他的作品,如他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命若琴弦》。 D. 题目“去找史铁生”,不仅指拜访史铁生,也指寻找精神启迪,领悟史铁生对生命的追求和思考。 7. 关于文中陈希米这个段落,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个段落多角度渲染陈希米的“笑”,且把孩子和成人“笑”的次数对比,引起作者和读者的思考。 B. “一会儿笑盈盈一会儿沉甸甸”中“笑盈盈”和“沉甸甸”分别描述了陈希米和史铁生的不同精神状态。 C. “让看见的人也喜悦的笑”,表明史铁生的乐观、旷达、坚强都源于陈希米对他的照顾和支持。 D. 这段补叙文字,看似闲笔,却使文章内容更丰富,主题更突出,表达出对陈希米生命态度的赞美。 8. 请结合全文,简述本文的语言风格及其作用。 9. 文章结尾作者说“默读史铁生的文字,感受生的气息”,请结合全文分析你感受到史铁生哪些“生的气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善学者,若齐王之食鸡也,必食其跖①数千而后足。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故假人者遂有天下。无丑不能,无恶不知。丑不能,恶不知,病矣。不丑不能,不恶不知,尚矣。虽桀、纣犹有可畏可取者,而况于贤者乎? 戎人生乎戎、长乎戎而戎言,不知其所受之;楚人生乎楚、长乎楚而楚言,不知其所受之。今使楚人长乎戎戎人长乎楚则楚人戎言戎人楚言矣。由是观之,吾未知亡国之主不可以为贤主也,其所生长者不可耳。故所生长不可不察也。 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夫取于众,此三皇五帝之所以大立功名也。 凡君之所以立,出乎众也。立已定而舍其众,是得其末而失其本。得其末而失其本,不闻安居。故以众勇无畏乎孟贲②矣,以众力无畏乎乌获③矣,以众视无畏乎离娄④矣,以众知无畏乎尧、舜矣。夫以众者,此君人之大宝也。 田骈谓齐王曰:“孟贲庶乎患术,而边境弗患。”楚、魏之王辞言不说,而境内已修备矣,兵士已修用矣,得之众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孟夏纪》) 【注释】①跖:鸡爪掌;②孟贲:战国时卫国的勇士,据说可以“生拔牛角”。③乌获:战国时秦国的大力士。④离娄:传说为黄帝时视力最好的人,能见“针末于百步之外”。 材料二: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其择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节选自先秦佚名《李生论善学者》)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使楚人A长乎戎B戎人C长乎楚D则楚人戎E言F戎人楚G言H矣。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假,借助,与《劝学》“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假”意义用法相同。 B. 乎,在,作介词,与《赤壁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的“乎”意义用法相同。 C. 信,果真,与《琵琶行并序》“低眉信手续续弹”的“信”意思不相同。 D. 厌,满足,与曹操《短歌行》“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的“厌”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作者认为即便是桀和纣那样的暴君也有可取之处,对于贤良的人,世人更应该多向他们学习。 B. 材料一中作者以楚人、戎人习得语言的事例来论述环境的重要性,认为君主是否贤明与其所在环境有紧密关系。 C. 材料一中作者讲述狐裘 制作过程和三皇五帝成就大功名的事例都是为了论述博采众长的重要性。 D. 材料二中李生引用孔子“学而不思则罔”这句话是为了劝说王生多向他人请教并选择好的意见来听从。 13. 把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 (2)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 14. 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简要概括“善学”的方法。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小题。 喜雨 杨万里 欲知一雨惬群情,听取溪流动地声。 风乱万畴①青锦褥,云摩千嶂翠瑶屏。 行人隔水遥相语,立鹭摧枝忽自惊。 岁岁只愁炊与酿,今愁无甑②更无瓶。 【注释】①畴:泛指田野。②甑:盛物的瓦器。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诗人想要了解这场雨,于是倾听溪流的声音。通过夸张手法和听觉感受,侧面说明流水湍急、雨量充沛。 B. “行人隔水遥相语”描绘了行人隔着溪水遥相对话的情景。“遥”表现了河流因水涨而变宽,使得两岸相距更为遥远。 C. “立鹭摧枝忽自惊”照应题目,不写雨而有雨,雨后树枝积水易断,白鹭立其上而惊飞,使全诗结构更加严谨。 D. 本诗表面写“喜雨”,但实际上是以乐景写哀情,通过自嘲的方式,间接地表达了诗人对艰苦生活的感慨。 16. 本诗的颔联在表达技巧上极具妙处,请简要分析。
展开余下试题(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中,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用“______,______”两句直截了当地阐明了择师的标准:谁懂得“道”,谁就是自己的老师。 (2)《劝学》中的“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优秀卓越的人并非在天性上与一般人有何不同,只是善于借助外物优势罢了。 (3)《琵琶行》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和《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都是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音乐声的感染力。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最喜欢在春天时躺在翠绿的草地上,那里充满着草的芬芳。那是家乡的味道,让我留念与陶醉。这时,到处都是放牲口的孩子,看他们的表情,准是被这芬芳给乐坏了。这让我想起许多草的珍贵,如薰衣草可用来装饰,车前草可以做药,这些草早已被药农视为掌上明珠。虽然家乡的草没有沁人心脾的香味,也无他用之处,但那种淡淡的香使你觉得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了。所以每当春天到来时,我都要在草的怀里躺一会——那是一种享受。蔚蓝色是我情有独钟的颜色,它有水一样的清澈,却不乏色彩之美,没有红那样热烈得让人眼花缭乱,它是一种饱览沧桑的色彩。当你睁大眼睛注视着它时,你会感到一种伟大并几分崇敬之情溶于你的血液。所以每当仰望家乡的天空时,这种激情便燃烧了我…… 微风的清凉打开了记忆的闸门,花草的芳香招惹了思念的心绪,天空的蔚蓝点燃了沉睡的激情。故乡哺育了我,故乡的变迁牵着我的心。而此时,我只愿故乡慢慢地沉睡在寂静的夜空下,不要被时间吞噬。 18. 文中画波浪线处是几个较短的语句,请改写成一个长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19. 请结合材料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 ① 。语言的变化,短时间内不容易觉察,日子长了就显出来了。比如宋朝的朱熹,他曾经给《论语》做过注解,可是假如当孔子正在跟颜回、子路他们谈话的时候,朱熹闯了进去,管保他们在讲什么,他是一句也听不懂的。 ② ,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地方经历着不同的变化,久而久之,也会这个地方的人听不懂那个地方的话,形成许许多多方言。 古代人说的话是无法听见的了,幸而留传下来一些古代的文字。虽然文字不是语言的如实记录,但是它必得拿语言作基础,其中有些是离语言不太远的,通过这些我们可以对古代语言的演变进行一定的认识。为了具体说明古代和现代汉语的差别,最好拿一段古代作品来看看。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2. 下列句子中的“闯”与文中加点的“闯”,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他们在异乡打拼多年,终于闯出了一片天地。 B. 他不小心闯进了禁地,被保安拦了下来 C. 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终于闯过了这道难题的关卡。 D. 他不要命地闯红灯,结果差点被车撞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史铁生 磨难,对于弱者是走向死亡的坟墓,而对于强者则是生发壮志的泥土。——卢梭 苦难一经过去,苦难就变为甘美。——歌德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