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家的性质在这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别。我们的家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了配轴。配轴虽则和主轴一样并不是临时性的,但是这两轴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我所谓普通的感情是和纪律相对照的。一切事业都不能脱离效率的考虑。求效率就得讲纪律;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在中国的家庭里有家法,在夫妇间得相敬,女子有着“三从四德”的标准,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这些都是事业社群里的特色。 (摘编自《乡土中国•家族》)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家与国的统一性表明中国社会以家为本位,由小家扩大至社会联盟,家庭伦理可用于国家治理。 B. 国与族的统一性强调了民族间的血缘和社会性关系,尤其是文化关系在民族认同中的重要性。 C. 国与国民、国土的统一性体现了国土的稳定性,认为国土是国民的家,国民是国家的主干。 D. 家国情怀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既厚重又绵长 家国浓情,这是因为家国情怀被视为一种美学情怀。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学》中“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一家仁,一国兴仁”等观念,体现了中国社会治家与治国原则上的内通性。 B. 《逸周书》 “国有本,有干,有伦质,有枢体。土地,本也;人民,干也”很好地体现了国与国民、国土一体化特征。 C. 在中国的家法里规定夫妇间得相敬、女子有着“三从四德”的标准,这说明中国的家庭是以感情为基础的家庭结构。 D. 两则材料在探讨“家”的概念时,都涉及了家的功能性、动态性以及情感与价值观等内容,揭示了“家”的普遍属性。 3.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代的家族制度正在逐步消失,现代社会推崇个人主义,家庭结构变得更独立和自由。 B. 传统文化中的孝道被视为中国人品德的核心,它强调尊敬父母,进而推及对家庭、社会的责任。 C. 汉代的察举制不仅考察人才的学问,更重视人才的品行,为平民子弟参与国家事务打开了通道。 D. 在中国历史上,家族企业往往比个人创业更容易成功,因为它们能够利用家族网络和资源。 4. 请结合材料,谈谈在接续传统的基础上如何加强现代家庭建设。 【答案】1. D 2. C 3. B 4. ①厚植家国情怀,让家庭成员意识到家庭与国家紧密相连,培养社会责任感。②传承尊老爱幼等家庭伦理,融入现代生活,增强家族认同感与家庭凝聚力。③借鉴传统家庭角色分工,明确父母育子、子女孝亲、夫妻互持等责任,促进家庭和谐。④兼顾家庭事业与情感交流,营造温馨氛围,保持结构灵活性以适应生活变化。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各有侧重,相得益彰。材料一从家国情怀切入,阐述中国人家国情怀在家与国、国与族、国与国民及国土三方面的特殊性,强调其情理合一的美学内涵;材料二则聚焦乡土社会的家,指出家是依事业大小而变的事业组织,以父子、婆媳为主轴,重纪律、轻私情,与西方家庭有别。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家国情怀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既厚重又绵长的家国浓情,这是因为家国情怀被视为一种美学情怀”错误。因果倒置,材料一中说“正因为如此,家国情怀也被视为一种美学情怀”,其中“如此”指的是家国情怀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既厚重又绵长的家国浓情,所以是因为家国情怀更多体现为浓情,才被视为一种美学情怀。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断的能力。 C.“这说明中国的家庭是以感情为基础的家庭结构”错误。根据材料二“在中国的家庭里有家法,在夫妇间得相敬,女子有着‘三从四德’的标准,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这些都是事业社群里的特色”可知,中国家庭里的这些规定是为了适应事业社群的需要,体现的是纪律,而不是以感情为基础。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主要论述中国人家国情怀的特殊性,包括家与国的统一性等内容。 A.选项是说家庭结构的变化,与材料一强调的家国情怀等内容无关,不能支撑材料一观点。 B.体现了从家到社会的责任延伸,很好地体现了家与国的统一性,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的观点。 C.汉代察举制考察人才品行,为平民子弟参与国家事务打开通道,没有直接体现家国情怀中家与国等方面的关系,无法支撑材料一观点。 D.家族企业利用家族网络和资源比个人创业更容易成功,侧重于经济领域的创业,与材料一论述的家国情怀的话题不一致,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观点。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①材料一强调家国情怀具有家与国、国与族、国与国民等多方面的统一性。家庭是国家的基本单元,国家的稳定繁荣是家庭幸福的保障。当家庭成员深刻理解这一点,将个人和家庭的命运与国家紧密联系,就会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对国家和社会有益的行为,比如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遵守社会公德等,从而培养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②材料一指出家庭伦理用于治国成为政治原则,治家与治国具有内通性。像尊老爱幼这样的传统家庭伦理,是维系家庭和谐的重要准则。在现代生活中传承这些伦理,能让家庭成员感受到家庭文化的延续,比如春节时晚辈给长辈拜年,这种传统习俗强化了家族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使大家对家族的认同感增强,进而提升家庭的凝聚力。 ③材料二表明中国传统家庭是绵续性的事业社群,主轴在父子、婆媳之间。虽然现代家庭发生了变化,但传统家庭角色分工中的合理部分仍有价值。父母认真履行养育子女的责任,给予孩子良好的教育和关爱;子女孝顺父母,关心他们的生活和精神需求;夫妻相互支持,共同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这些明确的责任履行有助于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④材料二提到传统家庭因事业需要排斥普通感情,而现代家庭应避免这种情况。在努力追求事业发展的同时,家庭成员要注重情感交流,例如定期组织家庭聚会、分享生活点滴,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同时,参考传统家庭大小依事业灵活变化的特点,当家庭面临如工作变动、家庭成员增减等情况时,能够灵活调整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使家庭更好地适应生活变化。
展开余下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说书人 (节选) 师陀 我第一次看见说书人是在这个小城里。在城隍庙月台下面,他放一张断腿板桌,周围——前面和两旁,放几条板凳。他是个中年人,穿一件蓝布长衫,脸很黄很瘦。他有一把折扇——黑色的扇面已经不见了,一块惊堂木——又叫作醒木,一个收钱用的小笸箩,这便是他的一切。桌子和板凳是他向庙祝租来的。他说武松在景阳冈打虎,说李逵从酒楼上跳下去,说十字坡跟快活林,大名府与扈家庄。他的声音不高,并且时常咳嗽,但是很清楚,有时候他要学鲁智深大吼,喽啰们呐喊。他用折扇打、刺、砍、劈,说到关节处把惊堂木一拍,听书的每次给他一个或两个制钱。 这无疑是一种贱业。我不知道别人对于这种职业抱的态度;但是如其有人教我填志愿书,即使现在,我仍会宁可让世间最爱我的人去失望,放弃为人敬仰的空中楼阁——什么英雄,什么将军,什么学者,什么大僚,全由他去!我甘心将这些台衔让给别人,在我自己的大名下面,毫不踌躇的写上—— 说书人,一个世人特准的撒谎家! 我很难说出所以要如此决定的理由;也许这是唯一的理由,我觉得这种职业可爱,另外,或者我应该说我被他迷住了。 实际上我们全被迷住了。他从傍晚直说到天黑,一会儿定更炮响过,接着是寺院里的大钟。再接着,鼓楼上的云牌。当这些声音一个跟着一个以它们宏大的为人熟悉的声调响过之后,摊肆全被收去,庙里安静下来,在黑暗中只有说书人和他的听客。其实只剩下了个数百年前的大盗刘唐,或根本不曾存在过的莽夫武松——这时候,即使过后回想起来,还有甚么是比这更令人感动的?在我们这些愚昧的心目中,一切曾使我们欢喜和曾使我们苦痛的全过去了,全随了岁月暗淡了;终至于消灭了;只有那些被吹嘘和根本不曾存在过的人物,直到现在,等到我们稍微安闲下来,他们便在我们昏暗的记忆中出现——在我们的记忆中,他们永远顶生动顶有光辉。跟这些人物一起,我们还想到在夜色模糊中玉墀四周的石栏,一直冲上去的殿角,在空中飞翔的蝙蝠。天下至大,难道还有比这些更使我们难忘,还有比最早种在我们心田上的种子更难拔去的吗? 时光于是悄悄的过去,即使是在这小城里,世人最不注意的角上,它也不曾停留。说书人所有的仍旧是那把破折扇,那块惊堂木,那个收钱用的小筐箩。我每次到这小城里来第一个总想到他。他说“封神”、说“隋唐”、说“七侠五义”和“精忠传”。渐渐的他比先前更黄更瘦;他的长衫变成了灰绿色;他咳嗽,并且唾血。间或他仍旧吼,但是比先前更衰弱,他的嗓子塌了,喑哑了。听书的也由每次一个或两个制钱给他增加到三个,后来五个,再后来制钱绝迹,每次给他一个铜元。 “再请八个,一个馒头的钱。还有六个;还剩四个;只剩三个了,哪位一动手就够了。”时常将收到的钱数一下,他叹息日子艰难,让客人另外给他增加。 最后一次我到这小城里来,就在不久以前,我已经好几年不曾听说书人的书。我到城隍庙里,(城隍庙早已改成俱乐部,)在月台下面,原来说书人放桌子的地方停着一个卖汤的。我感到一阵失望,城隍庙原先我们看来多么热闹,现在又如何荒凉;它的大殿原先在我们心目中是多么雄伟,现在又如何卑陋;先前我们以为神圣的现在又如何可怜了啊! “说书的还没有来吗?”我忍不住问。 卖汤的说他正害病—— “他好几天没有来了。” 说书人死了。我正在城外漫不经意走着,一副灵柩从后面赶上来,我停在路旁让他们过去。他们是两个杠手,另外跟着个拿铁铲的。 “你们抬的是谁?” “说书的。”他们中间有人回答。 “说书的死了?” 他们大概认为我的话没有意思,全不作声。 “他家里人呢?他家里有人吗?” “谁知道!我们没听说过。” 他们顺着大路到郊野上去。大路上照满了阳光,郊野上一望几乎看不见行人。我跟在他们后面。这所谓灵柩,其实只是一卷用绳子捆着的芦席,说书人的脚从席子里露出来,不住随着杠手的步伐摆动,他的破长衫的一角直垂到地上,一路上扫着路上的浮土。 我们全不说话。关于说书人,他既然在世界上没有留下家族,我们还有甚么可谈?接着我们转上小路,埋葬的人不久便越过一个土坡,在乱葬岗上停下来了。有谁看见过乱葬岗吗?一片接连着阡陌的荒地,累累的无主坟墓,点缀坟墓的枸杞和野草。就在这里,他们在这些永不会有人来祭扫,人家把他们埋葬后便永远将他们遗忘掉的荒冢中间掘了个坑,然后把说书人放下去,将泥土送下去。 “现在你好到地下去了,带着你的书。”当他们把说书人放下去时候,内中有一位嘲弄的说。 我在旁边看着,毫不动弹的站着。一点不错,说书人,现在你的确应该带着你的书到地下去了;但是当你还活着的时候,你也曾想到这一层,你向这个沉闷的世界吹进一股生气,在人类的平凡生活中,你另外创造一个世人永不可企及的,一个侠义勇敢的天地吗?我站着,直到新的坟墓从地面上耸起来,埋葬的人吸着了烟,然后抛下他们掩埋的新坟走了,不见了,郊野上只剩下我一个人了。这是怎么回事?十字坡现在在哪里?小商河在哪里?截教的瘟癀阵和隋炀帝赏过的琼花又在哪里?凡是回忆中我们以为好的,全是容易过去的,一逝不再来的,这些事先前在我们感觉上全离我们多么近,现在又多么远,多么渺茫,多么空虚!……我抬头望望前面,这个小城的城外多荒凉啊! (有删改) 5.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中提到初见说书人时,他“声音不高,并且时常咳嗽”,这暗示了他的健康状况不佳,也预示了他悲剧的结局。 B. “一个世人特准的撒谎家”,表明在“我”眼里,说书人讲述的故事虽为虚构却能带给听众美好回忆,而被“世人特准”。 C. 听众从给“一个或两个制钱”增加到“五个”,再到给“一个铜元”,这一变化反映了听众对说书人艺术价值的认可。 D. 说书人所说的书是关于武松、李逵、十字坡等古典小说或话本作品,这些充满侠义与忠贞的作品让“我”难以忘怀。 6.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说书相伴的“定更炮”“大钟”“云牌”等声音,将抽象的时间付诸听觉,体现说书时间之久与听众沉醉之深。 B. “我”最后一次看到的城隍庙“荒凉” “卑陋”与记忆中的“热闹” “雄伟”形成对比,凸显“我”失落的心情。 C. 小说结尾说书人被埋葬在“乱葬岗上”的情节,象征着说书技艺被社会淡忘,暗示中国传统表演艺术的衰微。 D. 小说中的“我”与《孔乙己》中的“我”异曲同工,都由旁观者视角呈现社会对苦人的凉薄,情感冷静克制。 7. 好的小说离不开生动的细节描写。请指出两处塑造说书人形象的细节并分析。 8. 有人说本文将“小说叙述者”与“散文抒情者”合二为一,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5. C 6. D 7. ①初见时,“蓝布长衫”“脸黄瘦”体现其生活清苦,破旧的折扇、惊堂木和小笸箩,表明他说书工具简陋,经济拮据,是底层说书人的形象。 ②再见时,“更黄更瘦”“长衫变灰绿”“咳嗽唾血”突出其生活愈发艰难,身体极差。即便如此还在吼叫说书,只是更衰弱、嗓子塌哑,凸显他对说书的热爱与坚守,以及命运的悲惨。 8. ①叙事上,以“我”为视角,按时间顺序讲述说书人故事,推动情节,又像散文以“我”为线索串联内容。
展开余下试题②情感表达时,既有客观叙事,又直抒对说书人的同情、敬佩等主观情感。 ③语言兼具小说的画面感与故事性,以及散文的抒情性与感染力 ,让读者如临其境又感同身受。 【解析】 【导语】文章以说书人为中心,通过其说书场景、职业境遇及最终离世的描述,展现小人物的命运。说书人虽身处社会底层,却以独特技艺为人们构建侠义天地,满足精神需求。他的书里有鲜活的人物和故事,可最终贫病交加,悄然离世,其结局与生前的热闹形成反差,抒发对小人物命运的悲悯,也表达对消逝事物的怅惘。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 C.“这一变化反映了听众对说书人艺术价值的认可”错误。从文中“他叹息日子艰难,让客人另外给他增加”等表述可以看出,听众给钱数量的变化主要是因为说书人越来越贫困、身体越来越差,日子艰难,让听众增加了给的钱数,是出于对说书人的同情,而不是对其艺术价值的认可。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都由旁观者视角呈现社会对苦人的凉薄,情感冷静克制”错误。《孔乙己》中的“我”是以一个酒店小伙计的身份,用旁观者视角呈现孔乙己的遭遇,展现社会对苦人的凉薄,情感较为冷静克制。而本文中的“我”对说书人充满了同情与敬佩,“我”的情感是浓烈而真挚的,并不是冷静克制的,也不是单纯呈现社会对苦人的凉薄,更多的是对说书人命运的感慨以及对其艺术价值的肯定等。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①初见时,“穿一件蓝布长衫,脸很黄很瘦”,外貌描写展现出他生活的困苦,长期的艰辛生活使他身体状态不佳。“一把折扇——黑色的扇面已经不见了,一块惊堂木,一个收钱用的小笸箩”,简单破旧的道具暗示他经济条件差,靠着这些简陋的工具从事说书营生,刻画出一位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说书人形象。 ②再见时,“更黄更瘦”“长衫变成灰绿色”,直观体现出他生活愈发窘迫,健康状况恶化。“咳嗽,并且唾血”表明他已身患重病,身体极度虚弱。“仍旧吼,但是比先前更衰弱,嗓子塌了,喑哑了”,尽管身体不堪重负,他仍执着地坚守在说书岗位上,努力为听众带来精彩表演,凸显出他对说书的热爱与坚持,也让读者更能体会到他命运的凄凉。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体裁特征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①从叙事角度看,“我”作为故事的讲述者,承担起小说叙述者的关键职责。文中以 “我”的视角,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从初见说书人在城隍庙月台说书,到他健康恶化、生计艰难,直至最后离世,完整地讲述了说书人的一生,条理清晰,情节连贯,推动了故事的发展。这是典型的小说叙事方式。同时,“我”的所见所闻所思又像散文中的线索,把与说书人相关的零散片段串联起来,让故事内容更具连贯性和整体性,有着散文叙事的灵活性。 ②在情感表达方面,作者很好地融合了两种角色的特点。一方面,像小说叙述者一样,作者对说书人的生活场景、外貌变化、说书过程等进行了客观的描述,让读者能够自主地去认识和了解说书人。另一方面,又具备散文抒情者直抒胸臆的特点,字里行间毫无保留地表达出对说书人悲惨命运的同情,对他坚守说书职业的敬佩,这种强烈的主观情感,使文章更具感染力,也让读者更能感同身受。 ③从语言风格来讲,作者巧妙地融合了小说和散文的语言特色。语言富有画面感,比如对说书场景中“断腿板桌”“惊堂木”“收钱用的小笸箩”等细致描写,以及对说书人动作、声音的描绘,让读者仿佛置身现场,这是小说语言擅长营造的效果。同时,在描述说书人命运转折和最终结局时,语言饱含深情,富有感染力,如“现在你好到地下去了,带着你的书”等语句,尽显散文语言抒情的魅力,让读者在感受故事的同时,也能被作者的情感深深触动。 二、古代诗文阅读(4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材料二: 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毁蓁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挹江濑①,幽阕辽敻②,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被鹤氅衣,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节选自王禹偁《黄冈竹楼记》) 【注】①濑lài: 江滩上的急流 ②敻 xiòng: 遥远 9.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子城西北A隅B雉堞C圮毁D蓁莽E荒秽F因作G小楼H二间 10.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越长城之限”的“限”和“崖限当道者”的“限”意思不相同。 B. 而,表并列,和《劝学》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而”意义相同。 C. 第,只,仅仅,和《陈涉世家》中“藉第令毋斩”的“第”意思不同。 D. 《周易》与《诗经》《尚书》《礼记》《乐经》《春秋》合称“六经”。 11. 下列关于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在描写泰山观日出的壮景后,还详细描写了游览山顶建筑、观赏山道石刻的过程,全景呈现泰山的古老风貌。 B. 材料一将台阶的数量、亭东脚下云雾弥漫等小细节与泰山高耸之大印象结合,在细节特征的刻画中展现泰山的大印象。 C. 材料一描写道上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体现了登山之艰难,全文叙事简洁明快,充分表现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 D. 材料二从黄冈竹楼的建造、周边的景致与谪居生活的雅趣、乐趣等方面展开叙述,侧面烘托出作者谪居黄州时的心境。 1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2)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3)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13. 两则材料均借景物寄寓内心的情志,请结合文本分析。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