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2  2025-07-24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天津市南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逐题解析)
南开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性质量监测(二)
高一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Ⅰ卷(共28分)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答题纸与作文纸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共20分,每题2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籼(xiān)米 熨(yùn)帖 裙裾(jù) 亘(gèn)古不变
B. 造诣(yì) 媛(yuàn)女 坍圮(qǐ) 蓊(wěng)蓊郁郁
C. 蔸鍪(móu) 婀娜(nuó) 镌(juàn)永 戛(jiá)然而止
D. 潭柘(zhè)寺 分蘖(niè) 田埂(gěng) 大笔如椽(chuán)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识记现代汉语常用汉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A.“熨帖”的“熨”读作“yù”,“裙裾”的“裾”读作“jū”;
B.“坍圮”的“圮”读作“pǐ”;
C.“镌永”的“镌”写作“隽”;
故选D。
2.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一句中,“壬戌”,属于天干地支纪年法,十二天干与十地支依次组合为六十单位,称为六十甲子,这种纪年法我们如今依然在用,例如2024年为甲辰年,2025年为乙巳年;“既望”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
B. 古代传说的东海上有三座仙山,分别是蓬莱、方丈和天姥山,因此李白才会梦游天姥山遇到众多神仙。诗中还提到了“五岳”,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衡山和南岳恒山。
C. 《故都的秋》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作者郁达夫,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与郭沫若等发起成立创造社。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代表作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等。
D. 《登泰山记》是一篇游记散文,作者姚鼐,字姬传,清代桐城派散文家,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长。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三座仙山,分别是蓬莱、方丈和天姥山”错误,三仙山是指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北岳衡山和南岳恒山”错误,应是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故选B。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绝句一般是轻快的,它正像民歌一样,思路十分自然而富于启发性;它仿佛通过一点的启发,便引起了无限的想象。例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首诗,只借春天的柳色这一点启发,就( )了征人思妇的全部思想情感。再如一首叫《哥舒歌》的诗:“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这里只借一个简单的哥舒翰的形象,就唤起了边塞上整个严肃而苍茫的景象。所以绝句好像是投一块石子到水里,不但它打起一个浪花,反而还引起了整片的涟漪;又好像是一个插入天空里去的青翠的山峰,我们自然就想起那连绵的山脉。一首绝句只有四句,其所以不嫌短的缘故, ;如果没有这个作用,绝句就失去了它的特色。绝句就是这样自然流露而( )的一种诗歌形式。也可以说它是一种最单纯的诗。它既不容许过多的加工,也不容许故事的叙述,好像找着了( )似的,一下子就打开了诗的窗子。绝句这个体裁在唐诗里特别发达,说明唐代诗歌是非常富于启发性的。
(节选自林庚《唐诗综论》)
3.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浏览完整试题A. 引起 意犹未尽 秘密 B. 唤起 意犹未尽 秘密
C. 唤起 意味深长 窍门 D. 引起 意味深长 窍门
4. 下列填入文中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就在于是一点突破,全面展开。
B. 就在于是意象凝练,引发无限联想。
C. 就在于是描写生动,展现丰富的内容。
D. 就在于是语言简洁,意境深刻。
5.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但它打起一个浪花,而且还引起了整片的涟漪。
B. 它不但打起一个浪花,反而还引起了整片的涟漪。
C. 由于它打起一个浪花,因此引起了整片的涟漪。
D. 它不但打起一个浪花,而且还引起了整片的涟漪。
【答案】3. C 4. A
5. D
【解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空,“引起”,一种事情、现象、活动等使另一种事情、现象、活动等出现。“唤起”,引发;引起(情绪、注意、回忆等)。语境的对象是“征人思妇”,强调引发情感,故选“唤起”。
第二空,“意味深长”,含蓄深远,耐人寻味。“意犹未尽”,指还没有尽兴。语境指诗歌的韵味深远,故选“意味深长”。
第三空,“窍门”,比喻解决问题的好办法。“秘密”,有所隐蔽,不为人知。语境指绝句似乎找到了打开诗歌的办法,故选“窍门”。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句复位的能力。
前句“不嫌短的缘故”中“短”对应“一点”,强调绝句字数虽然少,但是却能容纳丰富的内容,又对应“全面”;且与前文中“一个浪花”与“整片的涟漪”,“一个……山峰”与“连绵的山脉”构成对应。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
一是语序不当,前后分句的主语相同,关联词应位于主语之后,改为“它不但打起一个浪花”;
二是搭配不当。前后分句是转折关系,“反而”改为“而且”。
故选D。
6.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①纵一苇之所如 如:往 ②而卒莫消长也 卒:突然
③予出官二年 出官:离家外出做官 ④山川相缪 缪:盘绕,围绕
⑤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 稍:逐渐 ⑥暮去朝来颜色故 故:原来
A. ①④⑥ B. ①④⑤ C. ②③⑥ D. ①②⑤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的能力。
①正确。句意:任凭小船儿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
②错误。“卒”,最终。句意:但是最终并没有增加或减少。
③错误。“出官”,离开京城做官。句意:我从京城外调出来江州作官已经两年了。
④正确。句意:山河接壤连绵不绝
⑤正确。句意:逐渐看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掷具一样的立着的东西。
⑥错误。“故”,老去。句意:随着时间的流逝,我的容颜逐渐老去。
②③⑥错误,①④⑤正确。
故选B。
7.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我欲因之梦吴越/因为长句
B.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而今安在哉
C.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岂无山歌与村笛
D. 尝学琶琵于穆、曹二善才/徘徊于斗牛之间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介词,依据/于是。句意: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于是撰写了这首七言歌行。
B.怎么/哪里。句意:我怎么能够低眉弯腰伺候权贵。/如今在哪里呢?
C.都是连词,和。句意: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难道这里就没有山歌和村笛吗?
D.介词,向/介词,在。句意:曾经向穆、曹两个善才学习琵琶。/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
故选C。
8.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B.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歌以赠之
C. 栗深林兮惊层巅/侣鱼虾而友麋鹿
D. 熊咆龙吟殷岩泉/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名词作状语,向西;/名词作动词,攻取。句意: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当他夺取荆州,攻下江陵。
B.名词作动词,捕鱼砍柴;/名词作动词,写歌(行体)。句意: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砍柴。/作成这首七言诗来赠送给她。
C.使动用法,使……战栗。/意动用法,以……为伴侣。句意:使深林战栗,让高山惊动。/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
D.形容词用作动词,震动;/名词作动词,照,照亮。句意: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故选B。
9. 下列各句分类中,文言句式不同的一组是( )
A. 客有吹洞箫者/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
B.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月出于东山之上
C 凌万顷之茫然/渺渺兮予怀
D. 造物者之无尽藏也/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都是定语后置句:“客有吹洞箫者”即“有吹洞箫客”;“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即“数十立白若樗蒱”。
句意:有个吹洞箫的客人。/依稀看见云海中隐约浮现出几十个白色的像樗蒱一样东西。
B.都是状语后置句:“游于赤壁之下”即“于赤壁之下游”;“出于东山之上”即“于东山之上出” 。
句意: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明月从东山上升起。
C.定语后置句:“万顷之茫然”即“茫然之万顷”。
句意:越过那茫茫的浩瀚无垠的江面。
主谓倒装句:“渺渺兮予怀”即“予怀渺渺兮” 。
句意:我的情思悠远啊。
D.都是判断句:“也”,表判断。
句意: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这就是郦道元所说的环水。
故选C。
10. 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译: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B. 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译:挡在路上的山崖,世上的人都称它为天门。
C.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译:远望夕阳映照着城市,汶水、徂徕就像图画一样,并且半山腰停留的云雾像飘带一样。
D.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译:苏子容色改变,整理衣襟端坐着问客人说:“为什么箫声这样悲凉呢?”


展开余下试题【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B.句意:有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世人都称它们为“天门”。“限”,像门槛一样;“崖限当道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限当道者崖”。
故选B。
二、文言文阅读(共8分,每小题2分)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士君子多之。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召入翰林为学士,拜左拾遗。淄青节度使李师道进绢,为魏征子孙赎宅。居易谏曰:“征是陛下先朝宰相,太宗尝赐殿材成其正室,尤与诸家第宅不同。子孙典贴,其钱不多,自可官中为之收赎,而令师道掠美,事实非宜。”宪宗深然之。
(节选自《旧唐书•白居易传》,有删改)
材料二:
居易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绛曰:“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若黜之,是箝其口,使自为谋,非所以发扬盛德也。”帝悟,待之如初。岁满当迁,帝以资浅,且家素贫,听自择官。居易请如姜公辅以学士兼京兆户曹参军,以便养,诏可。
(选自《新唐书•白居易传》,有删改)
材料三: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等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白相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
(选自辛文房《唐才子传》)
11.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士君子多之 多:称赞,赞美
B. 尤与诸家第宅不同 第:光景,状况
C. 宪宗深然之 然:认为……正确,肯定
D. 不尚艰难 尚:推崇,崇尚
1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箴时之病 越长城之限
B. 而令师道掠美 耳得之而为声
C.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D. 自可官中为之收赎 因为长句
13. 下列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B. 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C. 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D. 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14.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白居易擅长诗文创作,创作了很多讽喻诗,能够针砭时弊,章武皇帝渴望听到正直言论,白居易一度得到了章武皇帝的重用。
B. “拜”指授予官职;“迁”指官职调动,“左迁”指降职。白居易终因直言进谏、忠诚耿直而遭到排斥,于是纵情喝酒作诗。
C. 白居易酷爱佛法谈禅。他与香山僧人如满等成立净社,他也常常几个月不吃荤,自称香山居士。
D. 六义,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都是儒家经典著作,其中《乐》久已失传。白居易诗歌主要因循了现实主义传统。
15.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黜之,是箝其口,使自为谋,非所以发扬盛德也。
(2)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
【答案】11. B 12. A
13. B 14. D
15. (1)如果罢黜白居易,这就是钳住他们的口,使他们为自身谋划,这不是用来发扬君主盛德的办法。
(2)疏通沟池,栽种树木,建造石楼,开凿八节滩,作为游玩之乐,茶壶锅子酒杯不离身。
【解析】
【导语】这篇文言文通过白居易的言行展现了其忠直品格和政治智慧。他以诗文讽喻时弊,对国事直言不讳,无惧皇帝威严,尽显耿直忠鲠;同时善于权衡关系,能顾全大局,体现了一种辩证智慧。后因忠言不被采纳而淡泊仕途,寄情诗酒及佛道生活,展现其豁达洒脱的性情。作品结构条理清晰,通过对事件层层展开,刻画出多面立体的白居易形象。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含义的能力。
A.正确。句意:读书人很赞赏他。
B.错误。“第”,宅第。句意:与诸官的宅第大不相同。
C.正确。句意:宪宗认 很正确。
D.正确。句意:不推崇艰涩难懂。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的。句意:能针砭时俗之弊。/越过长城的界限。
B.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句意:而让李师道掠此美名。/耳朵听到 就形成了声音。
C.介词,因为;/介词,在。句意:白居易多次因为忠诚耿直遭到排斥。/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D.介词,替;/动词,写。句意:自然可由公家为他赎买。/于是写了这首七言长诗。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这家伙是我一手提拔的,竟敢这样,我不能容忍,一定要斥贬他!
“我自”是复制关系,不能断开,“是子我自拔擢”,判断句,排除AC;
“尔”作“敢”的宾语,之间不可断开,“我叵堪此”,“我”主语,其前应断开,排除D。
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六义,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错误。六义指《诗经》中的“风、雅、颂、赋、比、兴”。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若”,如果;“黜”,罢黜;“箝”,钳住;“使自为谋”,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使为自谋”;“非……也”,表判断;“所以”,用来……的;
(2)“疏”,疏通;“构”,建造;“铛”,锅;“酒杓”,酒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白居易文辞丰富艳美,尤其擅长作诗。他写的几十上百篇诗歌,都有讽谏之意,能针砭时俗之弊,补救政务的缺失,因而读书人很赞赏他。章武皇帝纳谏思治,渴望听到正直的话,召白居易进翰林院任学士,任命他为左拾遗。淄青节度使李师道献绢,为魏征子孙赎买住宅。白居易谏奏道:“魏征是陛下先朝宰相,太宗曾赐宫殿建筑用材给他修成正宅,与诸官的宅第大不相同。子孙典押,钱并不多,自然可由公家为他赎买,而让李师道掠此美名,此事的确不合适。”宪宗认为很正确。
材料二:
白居易在殿中与宪宗谈论,论辩执著,坦率耿介,皇帝还没有发告示,白居易就对皇帝说:“陛下错了。”皇帝脸色变了,过后,对李绛说:这家伙是我一手提拔的,竟敢这样,我不能容忍,一定要斥贬他!李绛说:“陛下能开放言路,所以群臣敢于对朝政论得论失。如果罢黜白居易,就是钳住他们的口,使他们自己谋划,这不是发扬帝王盛德的办法。”皇帝醒悟,对待白居易仍然像过去那样。白居易任职期满应当升官,皇帝认为他资历浅,而且家庭一向贫困,因此允许他自己选择官职。白居易请求像姜公辅一样以学士的身份兼任京兆户曹参军,以便奉养家人,朝廷下诏批准了他的请求。
材料三:
白居易多次因为忠诚耿直遭到排斥,于是就纵情喝酒作诗。在履道里购宅定居,与香山僧人如满等成立净社。开挖沟池,栽种树木,建造石楼,开凿八节滩,作为游玩之乐,茶壶锅子酒杯不离身。自己号称醉吟先生,并且还为此作了篇传记。白居易十分喜欢佛教,也常常几个月不吃荤,自称香山居士。与胡杲等人宴饮集会,这些人都年纪大不肯做官,每天互相招待邀请,当时的人们羡慕他们。白居易的诗以六义为主,不推崇艰涩难懂。每写成一篇,必定让他家里的老婆婆先读一读,直到她理解了才抄录下来。后人评价白居易的诗作“像山东百姓谈论庄稼之事,字字句句都非常朴实”。


展开余下试题Ⅱ卷(共32分)
三、(8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题目。
曲江二首(其一)①
唐•杜甫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江上小堂巢翡翠②,苑边高冢卧麒麟③。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华绊此身?
【注】①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唐军暂时击败叛军收复长安后,杜甫时任左拾遗,因屡次谏言,被皇帝疏远冷落。曲江:唐长安城南的一处游赏胜地。②翡翠:翡翠鸟。③麒麟:麒麟状的石雕。
16.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一片花飞减却春”表现出诗人敏锐的感受力,与古语“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有异曲同工之妙。
B. 一片花飞已愁,风飘万点更愁,而花飞欲尽则是愁上加愁了。只一落花,连写三句,极反复层折之妙。
C. 颔联两句不但形象丰富,对仗工整,而且“且”“莫”“欲”等虚字的大量运用,更利于传达丰富的意蕴和幽微的情绪,展现了诗人将格律与灵活高度统一的艺术成就。
D. 由眼前落花,写到江边小堂、苑边高冢,作者的视野也由近及远,由动及静,展现出一幅幽静闲适的画面。
E. 颈联精于炼字,以动写静;以小见大,以虚写实;承上启下,为下文直抒胸臆、寄寓感慨做了铺垫。
17. 请概括全诗表达了哪些情感。
【答案】16. DE 17.
①对春光易逝的伤感;
②借酒消愁的落寞;
③看到江上小堂、苑边高冢的破败景象,表达了盛衰无常的感慨;
④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想要抛开烦恼,及时行乐,追求自由生活 愿望。
【解析】
【导语】杜甫的《曲江二首(其一)》通过描写春日落花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D.“展现出一幅幽静闲适的画面”错误。应为“破败凄凉”的画面。
E.“以虚写实”错误。颈联为实景,应为“以实写虚”。
故选DE。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①首联“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写诗人看到一片花飞,感到春色已减;看到风吹落花,感到忧愁。表达了春光易逝的伤感。
②颔联“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写诗人面对花落,借酒消愁,表达了落寞的的情感。
③颈联“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写江上小堂、苑边高冢,展现破败景象,表达了盛衰无常的感慨。
④尾联“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华绊此身”,诗人说,在这个世界上乐是一个人毕生所追求的,那为什么不去痛快的快乐一次呢。 表达了诗人想要抛开烦恼,及时行乐,追求自由生活的愿望。
五、(8分)
18. 默写。
(1)人生如梦,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谈笑间,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侧面体现箫声的音乐效果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4)《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体现天姥山山路曲折,景色令人流连而忘记了时间。
(5)《登高》中,作者用“____________”写自己一生艰难,常常抱恨于志业无成而身已衰老。
【答案】 ①. 一尊还酹江月 ②. 羽扇纶巾 ③. 樯橹灰飞烟灭 ④. 舞幽壑之潜蛟 ⑤. 泣孤舟之嫠妇 ⑥. 千岩万转路不定 ⑦. 迷花倚石忽已暝 ⑧. 艰难苦恨繁霜鬓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尊、酹、纶、樯、橹、壑、潜、蛟、嫠、暝、霜、鬓。
六、(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故都的秋
郁达夫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唉,天可真凉了——”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北方的果树,到秋天,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Days(译为“黄金般的日子”)。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1934年8月,在北平。
五月的北平
张恨水
北平的五月(旧历的清和四月),那是一年里的黄金时代。任何树木,都发生了嫩绿的叶子,处处是绿阴满地。洋槐树开着其白如雪的花,在绿叶上一球球的顶着。柳絮飘着雪花,在冷静的胡同里飞。枣树也开花了,在人家的白粉墙头,送出兰花的香味。北平春季多风,但到五月,风季就过去了。
在这些院子里,除了石榴树、金鱼缸,到了春深,家家由屋里度过寒冬而搬出来。而院子里的树木,如丁香、西府海棠、洋槐、刺槐、枣树、榆树、山桃、珍珠梅、榆叶梅,也都成了人家极普通的栽种植物。这时,都次第的开过花了。尤其槐树,不分大街小巷,不分何种人家,到处都栽着有。在五月里,你如登景山之巅,对北平城作个鸟瞰,你就看到北平市房,全参差在绿海里。这绿海就大部分是槐树造成的。
在一个中等人家,正院子里,可能就有一两株槐树,或者是一两株枣树。尤其是城北,枣树是逐家都有,这是早子的谐音,取一个吉利。在五月里,下过一回雨,槐叶已在院子里着上一片绿阴。白色的洋槐花,在绿枝上堆着雪球,太阳照着,非常的好看。枣子花是看不见的,淡绿色,和小叶的颜色同样,而且它又极小,只比芝麻大些,所以随便看不见。可是它那种兰蕙之香,在风停日午的时候,在月明如昼的时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天津市南开”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