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1  2025-07-24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浙江省金华十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金华十校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卷
注意:本卷共四大题,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按规定用笔将所有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便落伍退后,这固不消说。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常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这种兴趣你现在不能寻出,将来永不会寻出的。凡人都越老越麻木,你现在已比不上三五岁的小孩子那样好奇、那样兴味淋漓了。你长大一岁,你感觉兴味的锐敏力便须迟钝一分。达尔文在自传里曾经说过,他幼时颇好文学和音乐,壮时因为研究生物学,把文学和音乐都丢开了,到老来他再想拿诗歌来消遣,便寻不出趣味来了。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常时节,便会萎谢。比方打网球,你在中学时欢喜打,你到老都欢喜打。假如你在中学时代错过机会,后来要发愿去学,比登天还要难十倍。养成读书习惯也是这样。
你也许说,你在学校里终日念讲义看课本就是读书吗?讲义课本着意在平均发展基本知识,固亦不可不读。但是你如果以为念讲义看课本,便尽读书之能事,就是大错特错。第一,学校功课门类虽多,而范围终究窄狭。你的天才也许与学校所有功课都不相近,自己在课外研究,去发现自己性之所近的学问。再比方你对于某种功课不感兴趣,这也许并非由于性不相近,只是规定课本不合你的口胃。你如果能自己在课外发现好书籍,你对于那种功课的兴趣也许就因而浓厚起来了。第二,念讲义看课本,免不掉若干拘束,想借此培养兴趣,颇是难事。比方有一本小说,平时自由拿来消遣,觉得多么有趣,一旦把它拿来当课本读,用预备考试的方法去读,便不免索然寡味了。兴趣要逍遥自在地不受拘束地发展,所以为培养读书兴趣起见,应该从读课外书入手。
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没有一读的价值。你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你须慎加选择。我不能告诉你必读的书,我能告诉你不必读的书。许多人曾抱定宗旨不读现代出版的新书。因为许多流行的新书只是迎合一时社会心理,实在毫无价值,经过时代淘汰而巍然独存的书才有永久性,才值得读一遍两遍以至于无数遍。我不敢劝你完全不读新书,我却希望你特别注意这一点,因为现代青年颇有非新书不读的风气。别的事都可以学时髦,惟有读书做学问不能学时髦。我所指不必读的书,不是新书,是谈书的书,是值不得读第二遍的书。走进一个图书馆,你尽管看见千卷万卷的纸本子,其中真正能够称为“书”的恐怕难上十卷百卷。你应该读的只是这十卷百卷的书。在这些书中间,你不但可以得较真确的知识,而且可以于无形中吸收大学者治学的精神和方法。这些书才能撼动你的心灵,激动你的思考。其他像“文学大纲”“科学大纲”以及杂志报章上的书评,实在都不能供你受用。你与其读千卷万卷的诗集,不如读一部《国风》或《古诗十九首》,你与其读千卷万卷希腊哲学的书籍,不如读一部柏拉图的《理想国》。
(节选自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材料二:
要想建立与世界文学的生动联系,读者的第一要务乃是认识自己进而认识那些特别能引起共鸣的作品,而不要遵循任何的模式或者教学大纲!他必须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仅仅因为某部作品有名,因为羞于不了解它就强迫自己去阅读,实乃大错而特错。恰恰相反,每个人都该在他感觉最自然的地方,开始对书籍的阅读、了解和喜爱。有的人在学生时代已早早发现自己对优美诗歌的爱好,也有人更爱好历史和乡土传说;有的人也许喜欢民歌,还有人觉得阅读那种细致考察我们心灵的感受并给予高度理性解释的作品,更加富有魅力和令人欣喜。阅读之路有千万条。可以从小学课本和日历出发,而终结于莎士比亚、歌德或者但丁。一本别人称赞而我们也试图阅读却引不起兴趣的作品,一本令我们反感、无法读进去的作品,千万别强迫自己耐着性子硬往下读,应该干脆放弃。所以也不要过分鼓励和规劝小孩子和年轻人去读某一专门范围内的书;否则,会搞得他们终生厌恶那些最优美的著作,是的,甚至厌恶读书本身。让每个人凭自己的爱好去开始阅读,读一部文学作品或者一首诗,或者一则报道、一篇论文,以此为出发点,然后再扩而大之。


浏览完整试题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
(节选自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养成读书这种良好的习惯,才可能在闲暇时有精神寄托,避免被恶习惯引诱。
B. 门类较多的学校课程注重平均发展基本知识,导致课本难以培养学生的兴趣。
C. 黑塞认为,对读者的心灵感受给予高度理性解释的作品魅力高于历史类作品。
D.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读者的个性或人格,影响着他从阅读中获得教养的效果。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 一项是( )
A. 材料一用打网球的例子,意在说明读书习惯要设法在青年时培养,错过时机就很难培养了。
B. 朱光潜提醒青年读书要“慎加选择”,因为许多书并没有阅读的价值,其中包括某些新书。
C. 黑塞说读书无须走“义务之路”,指阅读应是基于爱的主动选择,不必听从他人的建议。
D. 两位作者都认为阅读的效果与读书的数量没有必然联系,并都指出了不恰当阅读的危害。
3. 下列材料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很多读书家从孩提的时候便在课本中发现若干诗或故事之美,随着年龄增长到能够轻松地读通那些之后,便舍不得丢开它们,一步一步向书籍的世界中踏进去了。
B. 米兰•昆德拉指出,一部小说作品能够顺利改编成其他艺术形式,是这一作品艺术上还不够纯粹的标志。无论如何改编,其思想内涵和艺术匠心也必然会有所丢弃。
C. 《上图书馆》的作者王佐良,上中学时在《中学生》杂志上读到有关斯蒂文生的小说《宝岛》的文字,颇感有趣,于是对斯蒂文生的其他小说也产生了好奇心。
D. 黑塞认为,阅读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
4. 两则材料分别用“信”和“随笔”的形式来写,但都具有议论的性质,请简要分析两者在论证方法上的相同点。
5. 结合两则材料的观点,补全下表“启示”一栏中的内容。
人物 阅读经历 启示
作家余华 在他小学毕业的那一年,父亲为他办了一张图书馆的借书证,自那时起他就开始喜欢阅读小说了 ①
某高中生 想读莫言的《檀香刑》,为节省时间,先读了书评,看到其中一条“写的太残忍了,不要看”,于是弃读。 ②
作家黑塞 发现自己对祖父的巨大藏书室里的绝大多数书籍不感兴趣,但却从中发觉到自己感兴趣的《鲁滨逊漂流记》,从此就孜孜不倦地阅读一摞一摞的书。 ③
【答案】1. D 2. C 3. B
4. (1)举例论证。材料一用达尔文的例子,论述读书习惯的养成要趁早;材料二用三类人的不同喜好,来证明每个人要凭自己的爱好去开始阅读。
(2)对比论证。材料一用读课本讲义与读课外书的效果做对比,论证培养读书兴趣,应该从课外书入手的观点材料二用阅读者阅读数量的对比,说明读书的关键不在于数量,而在于是否有爱和敬重的观点。
(3)因果论证。材料一第三段用因果推理得出读书要慎加选择的结论;材料二在解释一些读书极多的人一切努力都白费的原因时,用因果推理阐述个性或人格是获得教养的重要前提。
5. ①应该利用好小孩子的好奇心,在正常的时节培养阅读兴趣。
②读书要慎加选择,书评可能会影响阅读者的判断,不必读。
③读者的第一要务是要认识自己,进而认识那些特别能引起共鸣的作品。
【解析】
【导语】这两篇阅读文章分别来自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和黑塞的《读书:目的和前提》,均围绕阅读习惯与兴趣展开。朱光潜强调在青年时期培养读书兴趣的重要性,认为读书应自由选择,避免被课本和流行书籍束缚。黑塞则主张阅读应基于个人兴趣和心灵共鸣,反对模式化的阅读方式。两篇文章都指出阅读的核心在于个性与心灵的共鸣,而非数量或形式。朱光潜的论述更为具体,强调选择经典书籍;黑塞则更注重阅读的自主性与内在体验。两者共同呼吁读者在阅读中找到真正的兴趣与精神寄托。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养成读书这种良好的习惯,才可能……”偷换概念。材料一第一段说“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常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正常的嗜好”不一定是“读书”。
B.“导致”强加因果。根据文意,“门类较多的学校课程注重平均发展基本知识”与“课本难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并不存在因果关系。
C.“黑塞认为”张冠李戴。由材料二第一段“还有人觉得阅读那种细致考察我们心灵的感受并给予高度理性解释的作品,更加富有魅力和令人欣喜”可知,这并非黑塞的观点。
故选D。


展开余下试题【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不必听从他人的建议”属于无中生有。原文“他必须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强调阅读是主动选择,而不是强迫自己去阅读。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讲的是改编文学作品的弊端,与材料一观点无关。
A.可以证明材料一“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的观点。
C.可以证明材料一“兴趣要逍遥自在地不受拘束地发展,所以为培养读书兴趣起见,应该从读课外书入手”的观点。
D.可以证明材料一“你应该读的只是这十卷百卷的书。在这些书中间,你不但可以得较真确的知识,而且可以于无形中吸收大学者治学的精神和方法。这些书才能撼动你的心灵,激动你的思考”的观点。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1)举例论证
材料一:通过达尔文的亲身经历,即他幼时爱好文学和音乐,壮时因研究生物学丢弃了它们,到老来想再从诗歌中寻趣味却已不能,具体生动地论证了“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常时节,便会萎谢”这一观点,进而强调读书习惯要趁早养成,使论证更具说服力。材料二:列举了“有的人在学生时代已早早发现自己对优美诗歌的爱好,也有人更爱好历史和乡土传说;有的人也许喜欢民歌,还有人觉得阅读那种细致考察我们心灵的感受并给予高度理性解释的作品,更加富有魅力和令人欣喜”这三类人的不同喜好,充分说明了每个人的阅读兴趣点不同,所以应该凭自己的爱好去开始阅读,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作者的观点。
(2)对比论证
材料一:将读课本讲义和读课外书进行对比,指出读课本讲义存在范围窄狭、有拘束等问题,而读课外书能让兴趣逍遥自在地发展,从而突出了培养读书兴趣应从读课外书入手的观点,使论证更加鲜明有力。材料二:把“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与“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进行对比,鲜明地强调了读书的关键不在于数量,而在于是否有个性或人格,是否对书籍有爱和敬重,增强了论证的效果,让读者对观点的认识更深刻。
(3)因果论证
材料一:在第三段中,作者先指出“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没有一读的价值。你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这是原因,然后得出“所以你须慎加选择”的结论,通过这种因果推理,使论证逻辑严密,富有说服力。材料二:在解释“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的原因时,指出“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通过因果推理,阐述了个性或人格是获得教养的重要前提这一观点,让论证更具逻辑性和深度。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从材料一“凡人都越老越麻木,你现在已比不上三五岁的小孩子那样好奇、那样兴味淋漓了。你长大一岁,你感觉兴味的锐敏力便须迟钝一分。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常时节,便会萎谢”可知,应该利用好小孩子的好奇心,在正常的时节培养阅读兴趣。
材料一提到“书是读不尽 ,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没有一读的价值。你须慎加选择”,同时指出“杂志报章上的书评,实在都不能供你受用”,某高中生因为看了书评就放弃读《檀香刑》,说明书评可能会左右阅读者的判断。可知,读书要慎加选择,书评可能会影响阅读者的判断,不必读。
材料二明确指出“要想建立与世界文学的生动联系,读者的第一要务乃是认识自己进而认识那些特别能引起共鸣的作品”,黑塞从对祖父藏书室里众多书不感兴趣到发现感兴趣的《鲁滨逊漂流记》,正是认识自己阅读兴趣的过程。可知,读者的第一要务是要认识自己,进而认识那些特别能引起共鸣的作品。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杭江之秋
傅东华
①从前谢灵运游山,“伐木取径,……从者数百人”,以致被人疑为山贼。现在人在火车上看风景,虽不至像康乐公那样杀风景,但在那种主张策杖独步而将自己也装进去做山水人物的诗人们看来,总觉得这样的事情是有伤风雅的。不过,我们如果暂时不谈风雅,那么觉得火车上看风景也有一种特别的风味。
风景本是静物,坐在火车上看就变动的了。那风景会移步换形,供给你一套连续不断的不同景象,使你在数小时之内就能获得数百里风景的轮廓。这样的风景就是一部以自然美做题材的小说,它是有情节的,有布局的——有开场,有Climax[1]也有大团圆的。
新辟的杭江铁路从去年春天通车到兰溪,我们的自然文坛就又新出版了一部这样的小说。批评家的赞美声早已传到我耳朵里,但我直到秋天才有工夫去读它。然而秋天是多么幸运的一个日子啊!我竟于无意之中得见杭江风景最美的表现。
秋是老的了,天又下着蒙蒙雨,正是读好书的时节。
从江边开行以后,我就一直凝神的准备着——准备着尽情赏鉴一番,准备着一幅幅的画图连续映照在两边玻璃窗上。
萧山站过去了,临浦站过去了。这样差不多一个多钟头,只偶然瞥见一两点遥远的山影,大部分还是沪杭路上那种紧接地平线的平畴,我便开始有点觉得失望。于是到了尖山站,你瞧,来了——山来了。
山来了,平畴突然被山吞下去了。我们夹进了山的行列,山做我们前面的仪仗了。有时你伸出手去差不多就可摸着山壁,但是大部分地方山的倾斜都极大。你虽在两面山脚的缝里走,离开山的本峰仍旧还很远,因而使你有相当的角度可以窥见山的全形。②但是哪一块山肯把它的全形给你看呢?哪一块山都和它的同伴们或者并肩,或者交臂,或者搂抱,或者叠股。有的从她伙伴们的肩膊缝里露出半个罩着面幕的容颜,有的从她姊妹行的云鬓边透出一弯轻扫淡妆的眉黛。浓妆的居于前列,随着你行程的弯曲献媚呈妍;淡妆的躲在后边,目送你忍心奔驶而前,有若依依不舍的态度。
于是过了湄池,便又换了一幕。突然间,我们车上的光线失掉均衡了。突然间,有一道黑影闯入我们的右侧。急忙抬头看时,原来是一列重叠的山嶂从烟雾迷漫中慢慢地遮上前来。
这时最奇的景象,就是左右两侧山容明暗之不一。你向左看时,山的轮廓很暧昧;向右看时,却如几何图画一般的分明。你以为这当然是“秋雨隔田塍”的现象所致,但是走过几分钟之后,暧昧和分明的方向忽然互换了,而我们却是明明按直线走的。谁能解释这种神秘呢?
到直埠了。从此神秘剧就告结束,而浓艳的中古浪漫剧开幕了。幕开之后,就见两旁竖着不断的围屏,地上铺着一条广漠的厚毯。围屏是一律浓绿色的,地毯则由黄、红、绿三种彩色构成。黄的是未割的绥稻,红的是荞麦,绿的是菜蔬。可是谁管它什么是什么呢?我们目不暇接了。这三种彩色构成了平面几何的一切图形,织成了波斯毯、荷兰毯、纬成绸、云霞缎……一切人类所能想象的花样。
且因我们自己如飞的奔驶,那三种基本色素就起了三色板的作用,在向后飞驰的过程中化成一切可能的彩色。浓艳极了,富丽极了!我们领略着文艺复兴期的荷兰的画图,我们身入了《天方夜谭》的苏丹的宫殿。
而且水也出来了。一路来我们也曾见过许多水,但都不是构成风景的因素。过了郑家坞之后,才见有曲折澄莹的山涧山溪,随山势的纡回共同构成了旋律。杭江路的风景到郑家坞而后山水备。


展开余下试题③于是我们转了一个弯,就要和杭江秋景最精彩的部分对面——就要达到我们的Climax了。
苏溪!——就是这个名字也像具有几分的魅惑,但已不属出产西施的诸暨境了。
既有定形,就有尽处,有尽处就单调了。你站在这个地方,你是要对几何家的本身也发生怀疑的。你如果尝试说:在某一瞬间,我前面有一条路。左手有一座山,右手有一条水。不,不对;绝没有这样整齐。事实上,你前面是没有路的,最多也不过几码的路,就又被山挡住,然而你的火车仍可开过去,路自然出来了。你说山在左手,也许它实在在你的背后;你说水在右手,也许它实在在你的面前。④因为一切几何学的图形都被打破了,你这一瞬间是在这样一个畸形的圈子里,过了一瞬间就换了一个圈子,依旧是畸形的,却已经完全不同了……
寻常,风景是由山水两种要素构成的,平畴不是风景的因素。所以山水画者大都由水畔起山,山脚带水,断没有把一片平畴画入山水之间的。在这一带,有山,有水,有溪滩,却也有平畴,但都布置得那么错落,支配得那么调和,并不因有平畴而破坏了山水自然的结构,这就又是这最精彩部分的风景的一个特色。
此后将近义乌县城一带,自然的美就不得不让步给人类更平凡的需要了,山水退为田畴了,红叶也渐稀疏了。不过,我们这部小说现在尚未完成,其余三分之一的回目不知究竟怎样[2],将来的大团圆只好听下回分解了。
(有删改)
注:[1]C1imax:英语,高潮。[2]其余三分之一的回目不知究竟怎样:杭江铁路全长三百多公里,其中兰溪至江山一百多公里当时尚未完成。
6.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①从谢灵运游山和现代人坐火车看风景的对照落笔,作者认为后者虽有伤风雅,但也别有风味。
B. 句②运用排比、拟人等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群山的姿态万千,表达了作者对山峦的喜爱之情。
C. 句③写出车上看到的秋景就像一部有情节、有布局、有开场、有高潮的活动影片,苏溪是影片高潮。
D. 句④的“畸形”一词并不突兀,形容此处都不是规则常态的圆形,体现了作者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在制作这部以自然美为题材的活动影片时,他既是摄影师,也是小说家、戏剧家和画家。
B. 风景是静的,火车是动的,有动有静,由此构成的连绵风景画给读者带来别具一格的审美体验。
C. 文章对山、水、草、木、平畴等做了客观冷静的记述,令未曾目睹这一带秋景的读者如临其境。
D. 本篇和《故都的秋》两文的结尾在表达时都运用了数字,具体鲜明地传达出作者对自然的独特情感。
8. 结合文本,解释加点词“神秘剧”和“中古浪漫剧”的含意。
9. 本文的结构“散而不乱”,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一特征。
【答案】6. A 7. C
8. 两个词都喻指作者眼前所看到的景象。“神秘剧”是指山体在蒙蒙细雨中“暧昧和分明”交替,变幻莫测,给人以神秘感;“中古浪漫剧”是指眼前的景象色彩斑斓,富有浪漫情调。
9. ①行文思路层层推进,开篇通过对比引出火车上看风景 独特风味,接着详细描述沿途的风景变化,最后表达了自然风景之美以及对杭江铁路完成的期待。
②以时空为序,移步换景,火车沿途所见的景色依次展开。
③对自然风貌的描写有序,由平畴到山地,再到江水,不同风貌依次呈现。
④首尾呼应,开头以小说作比引入,结尾以小说作比收束。
【解析】
【导语】这篇充满诗意的散文,作者以火车旅行为线索,描绘了杭江铁路沿线的秋景,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文章语言优美,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将静态的风景动态化,赋予山水以生命和情感。作者巧妙地将风景比作小说、戏剧和画作,既展现了自然的多变与壮丽,又表达了对自然的深刻感悟。全文情感真挚,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生的思考。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中精彩语句 能力。
A.“作者认为后者虽有伤风雅”错误,原文表达的是像谢灵运这些主张策杖独步看风景的诗人们觉得这样的事情有伤风雅,而不是作者认为“有伤风雅”。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对山、水、草、木、平畴等做了客观冷静的记述”错误,作者情溢于物,对景物的描写带有主观的喜爱之情。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
①“神秘剧”:结合上文“过了湄池”“我们车上的光线失掉均衡”“左右两侧山容明暗之不一”“走过几分钟之后,暧昧和分明的方向忽然互换”可知,是作者描述火车经过湄池后,山景明暗变化莫测的场景,这一段旅程最奇的景象,是“左右两侧山容明暗之不一”,并且这种明暗方向会突然“暧昧和分明的方向”,令人感到神秘莫测。这种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仿佛是一场充满悬念和神秘感的戏剧。
②“中古浪漫剧”:结合“到直埠”“就见两旁竖着不断的围屏,地上铺着一条广漠的厚毯。围屏是一律浓绿色的,地毯则由黄、红、绿三种彩色构成。黄的是未割的绥稻,红的是荞麦,绿的是菜蔬”,是火车到达直埠后,作者看到的浓艳的田园风光,两旁是浓绿色的围屏,地上铺着由黄、红、绿三种彩色构成的“地毯”,色彩斑斓,富丽堂皇。这种景象呈现出一种浪漫而梦幻的氛围。
“神秘剧”和“中古浪漫剧”是比喻作者在旅途中眼前所看到的不同景象。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特征的能力。
①行文思路上,文章从谢灵运“伐木取径,……从者数百人”的游山与现代人“在火车上看风景”的对比入手,引出火车上看风景“也有一种特别的风味”的独特体验。接着,作者详细描述了火车行进过程中所见的风景变化,从萧山站到临浦站,再到尖山站,风景逐渐从平畴过渡到山峦,再到山水相间的复杂景象。最后,文章以苏溪作为高潮,总结了杭江秋景的精彩部分。整个行文思路层层推进,逻辑清晰。
②从顺序上,文章以火车行进的时间和空间为序,随着火车的移动,风景也随之变化。从江边开行,经过萧山站、临浦站、尖山站、湄池、直埠、郑家坞,最终到达苏溪,每一段路程都有不同的风景描写。这种移步换景的手法,使得文章的结构紧凑,脉络分明。
③景物描写上,作者对自然风貌的描写并非杂乱无章,而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例如,先描写平畴,再描写山峦,接着是山水相间的景象,最后是苏溪的高潮部分。每一部分的描写都紧扣主题,有序展开,使得文章的内容丰富而不杂乱。
④文章开头将火车上看风景比作一部以自然美为题材的小说,有情节、有布局、有开场、有高潮。结尾处再次提到“我们这部小说现在尚未完成”,呼应了开篇的比喻。这种首尾呼应的手法,使得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主题更加鲜明。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1]神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浙江省金华”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