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 (节选自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养成读书这种良好的习惯,才可能在闲暇时有精神寄托,避免被恶习惯引诱。 B. 门类较多的学校课程注重平均发展基本知识,导致课本难以培养学生的兴趣。 C. 黑塞认为,对读者的心灵感受给予高度理性解释的作品魅力高于历史类作品。 D.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读者的个性或人格,影响着他从阅读中获得教养的效果。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 一项是( ) A. 材料一用打网球的例子,意在说明读书习惯要设法在青年时培养,错过时机就很难培养了。 B. 朱光潜提醒青年读书要“慎加选择”,因为许多书并没有阅读的价值,其中包括某些新书。 C. 黑塞说读书无须走“义务之路”,指阅读应是基于爱的主动选择,不必听从他人的建议。 D. 两位作者都认为阅读的效果与读书的数量没有必然联系,并都指出了不恰当阅读的危害。 3. 下列材料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很多读书家从孩提的时候便在课本中发现若干诗或故事之美,随着年龄增长到能够轻松地读通那些之后,便舍不得丢开它们,一步一步向书籍的世界中踏进去了。 B. 米兰•昆德拉指出,一部小说作品能够顺利改编成其他艺术形式,是这一作品艺术上还不够纯粹的标志。无论如何改编,其思想内涵和艺术匠心也必然会有所丢弃。 C. 《上图书馆》的作者王佐良,上中学时在《中学生》杂志上读到有关斯蒂文生的小说《宝岛》的文字,颇感有趣,于是对斯蒂文生的其他小说也产生了好奇心。 D. 黑塞认为,阅读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 4. 两则材料分别用“信”和“随笔”的形式来写,但都具有议论的性质,请简要分析两者在论证方法上的相同点。 5. 结合两则材料的观点,补全下表“启示”一栏中的内容。 人物 阅读经历 启示 作家余华 在他小学毕业的那一年,父亲为他办了一张图书馆的借书证,自那时起他就开始喜欢阅读小说了 ① 某高中生 想读莫言的《檀香刑》,为节省时间,先读了书评,看到其中一条“写的太残忍了,不要看”,于是弃读。 ② 作家黑塞 发现自己对祖父的巨大藏书室里的绝大多数书籍不感兴趣,但却从中发觉到自己感兴趣的《鲁滨逊漂流记》,从此就孜孜不倦地阅读一摞一摞的书。 ③ 【答案】1. D 2. C 3. B 4. (1)举例论证。材料一用达尔文的例子,论述读书习惯的养成要趁早;材料二用三类人的不同喜好,来证明每个人要凭自己的爱好去开始阅读。 (2)对比论证。材料一用读课本讲义与读课外书的效果做对比,论证培养读书兴趣,应该从课外书入手的观点材料二用阅读者阅读数量的对比,说明读书的关键不在于数量,而在于是否有爱和敬重的观点。 (3)因果论证。材料一第三段用因果推理得出读书要慎加选择的结论;材料二在解释一些读书极多的人一切努力都白费的原因时,用因果推理阐述个性或人格是获得教养的重要前提。 5. ①应该利用好小孩子的好奇心,在正常的时节培养阅读兴趣。 ②读书要慎加选择,书评可能会影响阅读者的判断,不必读。 ③读者的第一要务是要认识自己,进而认识那些特别能引起共鸣的作品。 【解析】 【导语】这两篇阅读文章分别来自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和黑塞的《读书:目的和前提》,均围绕阅读习惯与兴趣展开。朱光潜强调在青年时期培养读书兴趣的重要性,认为读书应自由选择,避免被课本和流行书籍束缚。黑塞则主张阅读应基于个人兴趣和心灵共鸣,反对模式化的阅读方式。两篇文章都指出阅读的核心在于个性与心灵的共鸣,而非数量或形式。朱光潜的论述更为具体,强调选择经典书籍;黑塞则更注重阅读的自主性与内在体验。两者共同呼吁读者在阅读中找到真正的兴趣与精神寄托。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养成读书这种良好的习惯,才可能……”偷换概念。材料一第一段说“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常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正常的嗜好”不一定是“读书”。 B.“导致”强加因果。根据文意,“门类较多的学校课程注重平均发展基本知识”与“课本难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并不存在因果关系。 C.“黑塞认为”张冠李戴。由材料二第一段“还有人觉得阅读那种细致考察我们心灵的感受并给予高度理性解释的作品,更加富有魅力和令人欣喜”可知,这并非黑塞的观点。 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