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 (节选自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养成读书这种良好的习惯,才可能在闲暇时有精神寄托,避免被恶习惯引诱。 B. 门类较多的学校课程注重平均发展基本知识,导致课本难以培养学生的兴趣。 C. 黑塞认为,对读者的心灵感受给予高度理性解释的作品魅力高于历史类作品。 D.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读者的个性或人格,影响着他从阅读中获得教养的效果。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用打网球的例子,意在说明读书习惯要设法在青年时培养,错过时机就很难培养了。 B. 朱光潜提醒青年读书要“慎加选择”,因为许多书并没有阅读的价值,其中包括某些新书。 C. 黑塞说读书无须走“义务之路”,指阅读应是基于爱的主动选择,不必听从他人的建议。 D. 两位作者都认为阅读的效果与读书的数量没有必然联系,并都指出了不恰当阅读的危害。 3. 下列材料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很多读书家从孩提的时候便在课本中发现若干诗或故事之美,随着年龄增长到能够轻松地读通那些之后,便舍不得丢开它们,一步一步向书籍的世界中踏进去了。 B. 米兰•昆德拉指出,一部小说作品能够顺利改编成其他艺术形式,是这一作品艺术上还不够纯粹的标志。无论如何改编,其思想内涵和艺术匠心也必然会有所丢弃。 C. 《上图书馆》的作者王佐良,上中学时在《中学生》杂志上读到有关斯蒂文生的小说《宝岛》的文字,颇感有趣,于是对斯蒂文生的其他小说也产生了好奇心。 D. 黑塞认为,阅读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 4. 两则材料分别用“信”和“随笔”的形式来写,但都具有议论的性质,请简要分析两者在论证方法上的相同点。 5. 结合两则材料的观点,补全下表“启示”一栏中的内容。 人物 阅读经历 启示 作家余华 在他小学毕业的那一年,父亲为他办了一张图书馆的借书证,自那时起他就开始喜欢阅读小说了 ① 某高中生 想读莫言的《檀香刑》,为节省时间,先读了书评,看到其中一条“写的太残忍了,不要看”,于是弃读。 ② 作家黑塞 发现自己对祖父的巨大藏书室里的绝大多数书籍不感兴趣,但却从中发觉到自己感兴趣的《鲁滨逊漂流记》,从此就孜孜不倦地阅读一摞一摞的书。 ③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杭江之秋 傅东华 ①从前谢灵运游山,“伐木取径,……从者数百人”,以致被人疑为山贼。现在人在火车上看风景,虽不至像康乐公那样杀风景,但在那种主张策杖独步而将自己也装进去做山水人物的诗人们看来,总觉得这样的事情是有伤风雅的。不过,我们如果暂时不谈风雅,那么觉得火车上看风景也有一种特别的风味。 风景本是静物,坐在火车上看就变动的了。那风景会移步换形,供给你一套连续不断的不同景象,使你在数小时之内就能获得数百里风景的轮廓。这样的风景就是一部以自然美做题材的小说,它是有情节的,有布局的——有开场,有Climax[1]也有大团圆的。 新辟的杭江铁路从去年春天通车到兰溪,我们的自然文坛就又新出版了一部这样的小说。批评家的赞美声早已传到我耳朵里,但我直到秋天才有工夫去读它。然而秋天是多么幸运的一个日子啊!我竟于无意之中得见杭江风景最美的表现。 秋是老的了,天又下着蒙蒙雨,正是读好书的时节。 从江边开行以后,我就一直凝神的准备着——准备着尽情赏鉴一番,准备着一幅幅的画图连续映照在两边玻璃窗上。 萧山站过去了,临浦站过去了。这样差不多一个多钟头,只偶然瞥见一两点遥远的山影,大部分还是沪杭路上那种紧接地平线的平畴,我便开始有点觉得失望。于是到了尖山站,你瞧,来了——山来了。 山来了,平畴突然被山吞下去了。我们夹进了山的行列,山做我们前面的仪仗了。有时你伸出手去差不多就可摸着山壁,但是大部分地方山的倾斜都极大。你虽在两面山脚的缝里走,离开山的本峰仍旧还很远,因而使你有相当的角度可以窥见山的全形。②但是哪一块山肯把它的全形给你看呢?哪一块山都和它的同伴们或者并肩,或者交臂,或者搂抱,或者叠股。有的从她伙伴们的肩膊缝里露出半个罩着面幕的容颜,有的从她姊妹行的云鬓边透出一弯轻扫淡妆的眉黛。浓妆的居于前列,随着你行程的弯曲献媚呈妍;淡妆的躲在后边,目送你忍心奔驶而前,有若依依不舍的态度。 于是过了湄池,便又换了一幕。突然间,我们车上的光线失掉均衡了。突然间,有一道黑影闯入我们的右侧。急忙抬头看时,原来是一列重叠的山嶂从烟雾迷漫中慢慢地遮上前来。
展开余下试题这时最奇的景象,就是左右两侧山容明暗之不一。你向左看时,山的轮廓很暧昧;向右看时,却如几何图画一般的分明。你以为这当然是“秋雨隔田塍”的现象所致,但是走过几分钟之后,暧昧和分明的方向忽然互换了,而我们却是明明按直线走的。谁能解释这种神秘呢? 到直埠了。从此神秘剧就告结束,而浓艳的中古浪漫剧开幕了。幕开之后,就见两旁竖着不断的围屏,地上铺着一条广漠的厚毯。围屏是一律浓绿色的,地毯则由黄、红、绿三种彩色构成。黄的是未割的绥稻,红的是荞麦,绿的是菜蔬。可是谁管它什么是什么呢?我们目不暇接了。这三种彩色构成了平面几何的一切图形,织成了波斯毯、荷兰毯、纬成绸、云霞缎……一切人类所能想象的花样。 且因我们自己如飞的奔驶,那三种基本色素就起了三色板的作用,在向后飞驰的过程中化成一切可能的彩色。浓艳极了,富丽极了!我们领略着文艺复兴期的荷兰的画图,我们身入了《天方夜谭》的苏丹的宫殿。 而且水也出来了。一路来我们也曾见过许多水,但都不是构成风景的因素。过了郑家坞之后,才见有曲折澄莹的山涧山溪,随山势的纡回共同构成了旋律。杭江路的风景到郑家坞而后山水备。 ③于是我们转了一个弯,就要和杭江秋景最精彩的部分对面——就要达到我们的Climax了。 苏溪!——就是这个名字也像具有几分的魅惑,但已不属出产西施的诸暨境了。 既有定形,就有尽处,有尽处就单调了。你站在这个地方,你是要对几何家的本身也发生怀疑的。你如果尝试说:在某一瞬间,我前面有一条路。左手有一座山,右手有一条水。不,不对;绝没有这样整齐。事实上,你前面是没有路的,最多也不过几码的路,就又被山挡住,然而你的火车仍可开过去,路自然出来了。你说山在左手,也许它实在在你的背后;你说水在右手,也许它实在在你的面前。④因为一切几何学的图形都被打破了,你这一瞬间是在这样一个畸形的圈子里,过了一瞬间就换了一个圈子,依旧是畸形的,却已经完全不同了…… 寻常,风景是由山水两种要素构成的,平畴不是风景的因素。所以山水画者大都由水畔起山,山脚带水,断没有把一片平畴画入山水之间的。在这一带,有山,有水,有溪滩,却也有平畴,但都布置得那么错落,支配得那么调和,并不因有平畴而破坏了山水自然的结构,这就又是这最精彩部分的风景的一个特色。 此后将近义乌县城一带,自然的美就不得不让步给人类更平凡的需要了,山水退为田畴了,红叶也渐稀疏了。不过,我们这部小说现在尚未完成,其余三分之一的回目不知究竟怎样[2],将来的大团圆只好听下回分解了。 (有删改) 注:[1]C1imax:英语,高潮。[2]其余三分之一的回目不知究竟怎样:杭江铁路全长三百多公里,其中兰溪至江山一百多公里当时尚未完成。 6.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①从谢灵运游山和现代人坐火车看风景的对照落笔,作者认为后者虽有伤风雅,但也别有风味。 B. 句②运用排比、拟人等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群山的姿态万千,表达了作者对山峦的喜爱之情。 C. 句③写出车上看到的秋景就像一部有情节、有布局、有开场、有高潮的活动影片,苏溪是影片高潮。 D. 句④的“畸形”一词并不突兀,形容此处都不是规则常态的圆形,体现了作者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在制作这部以自然美为题材的活动影片时,他既是摄影师,也是小说家、戏剧家和画家。 B. 风景是静的,火车是动的,有动有静,由此构成的连绵风景画给读者带来别具一格的审美体验。 C. 文章对山、水、草、木、平畴等做了客观冷静的记述,令未曾目睹这一带秋景的读者如临其境。 D. 本篇和《故都的秋》两文的结尾在表达时都运用了数字,具体鲜明地传达出作者对自然的独特情感。 8. 结合文本,解释加点词“神秘剧”和“中古浪漫剧”的含意。 9. 本文的结构“散而不乱”,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一特征。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1]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⑤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2],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⑥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3],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注:[1]语出《诗经•小雅•小明》。靖共,即“靖恭”,恭谨地奉守。介,佐助。景,大。[2]滫,臭水。[3]柱,同“祝”,折断。 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君子不近A庶B人C不服D其质E非F不美也G所渐者H然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 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就,意 “靠近”“接近”,与下文“火就燥也”“水就湿也”两“就”字含义相同。 B. 生,意为“出生”“一出生”,与《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句中“生”字含义相同。 C. 言,意为“说”“表述”,与《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句中“言”含义相同。 D. 而,与《赤壁赋》“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句中“而”均为转折连词,可译为“却”。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②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句中的“日”字,呼应文首“学不可以已”的说法。 B. 文中举用蒙鸠、射干等事例,意在阐释君子应立身谨慎、切忌居高位而忘危的观点。 C. ②至⑦节,每节论述一个问题,或先提观点再阐释,或先论证再得出结论,形式灵活。
展开余下试题D. 作者认为,学习的重要目的是积善成德,涵育君子人格。此观点符合儒家传统思想。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 14. 教材编者认为课文《劝学》所选四节“在原文中并不前后相连”,但“可以看作独立的篇章”。结合材料内容,简要阐释编者在选编课文时,删弃材料③⑤⑥节的原因。 (二)古代歌阅该(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移居二首(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1]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2],力耕不吾欺。 注:[1]将,岂。[2]纪,料理。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秋”两句,写诗人于春秋佳日登高赋诗,虽无一字描摹景物,而当时风光、诗人襟怀,令人追慕怀想。 B. “过门”两句,描写邻人相会场景,大家互相招呼,来往随便,没有士大夫间拜会的虚礼,反见情意真率。 C. “此理”两句,采用设问手法,表现诗人与邻居相聚言笑之乐,“无为去兹”的劝告,更突出了其淳朴情谊。 D. 本诗与《归园田居(其一)》均写田园之乐,但本诗侧重写与人相得之欢,《归》侧重写田园风光之美 16. 画线句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 空缺部分。 (1)音乐史记载,唐朝时期,琵琶演奏手法丰富,曲目繁多。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作为上述观点的佐证。 (2)“酹江月”为词牌“念奴娇”的别称,其得名源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记述海上日出奇景,李白“半壁见海日”句是概写,姚鼐《登泰山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则是精描。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作者、作品与读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很有趣!我们不能反过来谈这三者的关系。比如,我们不能通过作者来证明读者的存在。我们只能说,作品可以证明作者存在,读者又可以证明作者与作品存在。因此,表面看是作者最重要,但是深层的思考后,你就会发现: (1) 。作者享受了荣耀,但是谁证明了这荣耀的存在呢?是读者! 同时,所有的创作活动皆已经预含了对读者的设定,一个作者在进行创作时,一般都已经有了“给谁读”的假定。 有些创作活动其实是没有读者的, (2) 。比如我们在洗澡时唱歌,自己哼歌自得其乐。旁人若听着了都要觉得难为情:怎么这般难听呢?可是,你要明白,他本来就不是唱给你听的。这在文学创作中称为“劳者自歌,非求倾听”。在山中伐木的人,劳动时哼着小曲,这时的读者事实上只有自己。 这种形态,读者与作者是合一的。这时候,创作就变成了纯粹的“诗言志”,自己讲自己的话。文学创作,就像洗澡时唱歌、睡觉时打呼噜,有着自我满足、自我愉悦、自我发泄。这是一部分在谈文学的功能与作用时的人的主张。有人强调文章乃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些人却认为并非如此,他们认为文学最重要的功能乃是梳理我自己,让心中郁结得以发抒。这种文学的功能观,把自我抒情作为文学最主要的功能。 18. 下列句子中的“谁”与文中加点的“谁”,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可谁知道反动派竟从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 B.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C. “谁像你们,专看人家脸黑脸白。”凤娇的嘴很硬。 D. 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 19.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的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一词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逻辑和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社会特征。 “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在家族中,以己为中心,血缘关系越近,关系网络就越紧密。依中国传统家族文化言,五服之内一般被视为差序格局的里层,五服之外则可伸缩,弹性度较大;外戚中,更是“一表三千里”。从广泛意义上论,地缘、友缘、学缘、业缘等关系有时也纳入差序格局中的关系范畴。如“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一辈子同学三辈子亲”等民谚俚语对这种情形作了生动的描摹。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反之就越小。 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体现的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模式。当资源稀缺时,如何分配资源,在没有国家计划和市场调节的情况下往往由个人依据与“己”关系亲疏远近这一标准进行。离“己”愈近,得到的资源可能就愈多。究其实质,这种资源配置模式的根本目的是使自己利益最大化,保持已有差序格局的稳定性,同时具有强烈的排外性。 (摘编自陈占江《差序格局与中国社会转型》) 21. 下列各项与画横线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黄庭坚写出了《登快阁》那首诗中的名句:“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B. “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 C.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D. 1831年,法拉第发明了发电机,于是人类开始能够使用“电”这种新能源。 22. 下面两个熟语分别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差序格局”的特点,请结合文本分析。 (1)树倒猢狲散 (2)近水楼台先得月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大自然是一张巨大的互联网,它向人类传递丰富的信息。苏格拉底、柏拉图、老子、孔子接收到了信息,于是人类有了哲学;荷马、莎士比亚、屈原、苏东坡接收到了信息,于是人类有了文学……今天,当技术互联网的触角伸向生活的各个角落,我们还需要去接收大自然这个互联网传递给我们的讯息吗? 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