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2  2025-07-24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浙江省乐清市知临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检测语文试题(无答案)
绝密★启用前
浙江省乐清市知临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典诗歌以抒情为主流,如果直接抒写情感,读者难以感知,故有“圣人立象以尽意”之说。意象不是细节,叙事文学中的细节有时间延续性、空间连贯性,有在一定程度上的写实性。而意象则不然,意象是把主观情感趣味寄托到客观对象中。如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说:“艺术把一种情趣寄托在一个意象里,情趣离开意象,或是意象离开情趣,都不能独立。”由于主观情趣的渗入,客观对象就发生了变化。清代吴乔说:散文好像把米煮成饭,质地不变,而诗则如米之酿为酒,“形质俱变”。这个说法,比之克罗齐的说法要深邃得多。
克罗齐的说法还需要补充的是,意象中的情趣并不限于情感,更完整地说应是情志,情感中包含志趣。并非将一切情感寄托在意象里的都是好诗,情感得有特点,对象也要有特点,二者合一,才能成为艺术的意象。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历来为人称道,其精致在于,一系列的意象都是局部性的,不是整体。枯藤、老树和昏鸦,古道、西风和瘦马,都是从环境中优选出来的,并且都是有特点的。局部的特征,比之散文式的整体,对联想和想象更有冲击性。
意象的构成,不但客体要有特征,更重要的是诗人的主体也要有特征,二者猝然遇合,才有超越时间、地域的生命,系列意象中的瘦马最为独特。“马”在诗歌中大抵是优雅的,正能量的。如王维写的“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的将军之马,孟郊写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高头大马,都是精神气十足的。而马致远笔下的瘦马,是行旅疲惫之马,这不仅是马瘦,而且是诗人的精神悲凄。诗人的情感使得马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成为诗人情感的载体。
诗歌并不是以一个意象取胜,而是一组意象群落。如果每一个意象都有自己的特点,互不相通,就可能造成芜杂。因而意象群落必须是各个意象特点高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纲领更具诗人的情感特征。瘦马和枯藤、老树、昏鸦、西风,高度统一在生命衰弱、情感悲凄的境界中。西风,是秋风,秋风肃杀的联想相当稳定。没有正面说肃杀,而是把联想空间留给读者。古道,是古老的,自古以来游子的命运就是如此,与西风、瘦马组合在一起,在意脉悲凉的性质上和谐地延续下去。
“夕阳西下”意味着时间紧迫。句法发生了变化,不再是意象的并列,而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诗人的匠心在于:一味并列下去可能导致单调,艺术要求高度统一,同时要求统一中有变化。时间紧迫增加行旅的压力。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又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不但改变了平行的节奏,而且统一、确定了情感的性质,将情感脉络提升到最高度。
前面系列意象的情感是隐性的,属于间接抒情,而“断肠人在天涯”是全诗唯一的直接抒情,思乡游子归途艰难悲凄。前面的意象叠加,为最后的情感高潮蓄势,没有前面的饱和的意象,仅仅有“断肠人在天涯”的道白,是抽象的,而没有最后的直接抒情,众多意象的内涵不能统一提升。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一系列意象中以动态表现情感之运动而取胜的。就马致远这首小令而言,如果意象一味地静止并列下去,全诗五个句子都是并列的名词性词组(或者意象),就太单调了。因此到了第四句,句法突然变了,“夕阳西下”,谓语动词出现在名词之后,有了一个完整的句子,单纯开始向丰富转化。这还是形式上的,如果继续写风景,一味地在视觉感官上滑行,情志就难以深化,难免给人肤浅之感。故作者不再在视觉感官上滑行,而向情感更深处突进,不再描绘风物,而是直接抒发感情——“断肠人在天涯”。这里点明了秋思的情绪特点,不是一般的忧愁,而是忧愁到“断肠”的程度。这就不仅仅是凄凉,而是有一点凄苦了。人在天涯,归乡无期,正是这首小令的情思不可重复的特殊性。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孙绍振《〈天净沙•秋思〉:秋之乡愁》)
材料二:
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象,是物象。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诗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即是意象中那个意的内容。因此可以说,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由“云”所构成的意象,“孤云”带着贫士幽人的孤高,如杜甫“孤云亦群游,神物有所归”;“暖云”则带着春天的感受,如罗隐“暖云慵堕柳垂条,骢马徐郎过渭桥”;“停云”却带着对亲友的思念,如陶渊明“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同一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所构成的意象也大异其趣。
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以加强诗的艺术效果,如“白发三千丈”“黄河之水天上来”;也可以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长有归心悬马首,可堪无寐枕蛩声”。这些诗都写到“心”,心本来不能离开身体,但李白的“愁心”却托给了明月,杜甫的“故园心”却系在了孤舟上,秦韬玉的“归心”则悬在了马首上。这些意象都具有了“心”原来并不具备的性质。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强调细节写实的叙事文学不同,古典诗歌更强调借助意象抒发情感,让读者有更好的阅读体验。
B. 《天净沙•秋思》的意象群落中每个意象的特点高度统一,避免了各个意象互不相通造成芜杂的情况。
C. 物象具有客观性,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是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
D. 意象构成时可以根据诗人写作需要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或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清代吴乔继承了克罗齐的理论,进一步提出情感与物象的结合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
B. 《天净沙•秋思》的意象源于不同环境,具有局部性,比强调整体的散文更有冲击性。
C. 《天净沙•秋思》的意象是抽象的,情感是隐性的,其内涵最后统一在直接抒情中。
D. 意象是经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筛选、思想感情的化合点染,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物象。
3. 下列选项,不能直接表现吴乔“形质俱变”观点的一项是( )
A.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B.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秦观《踏莎行》)
C.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D.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贺铸《青玉案》)
4. 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一句的作用。
5. 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对意象“马”和“云”的解读,分析《琵琶行》“别时茫茫江浸月”“绕船月明江水寒”中“月”这一意象的运用效果。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时光涂抹的油漆
周玉洁
①在城西我家老屋里,放着一把木质的老圈椅。
②估计打那把太师椅的木匠手艺不精,也或许因为木料的欠缺或是因为贫寒人家用,不必那么精细。所以那太师椅的椅背和扶手连在一起,被简化成了一个半圆。靠背是无屏的,省了雕花镂空的工艺,甚至连漆也不上了。据我奶奶说,不上漆有不上漆的讲究,因为那椅子的木料是上好的黄花梨木。
③我注意到那椅子的时候,它已经很老了,已失去了木料的本色,成了黑褐色。它油光满面,稳重敦实,通体泛出柔和的光泽,好像是从榨油坊脱胎换骨一般,油汪汪,亮闪闪。
④我爸爸说,它亮,是因为它被镀上了几层时光。它被我老老太爷的大手抚摸了几十年,被我老太爷的长布衫打磨了几十年,还有我奶奶,生前也是爱坐这把椅子的。
⑤每当有人提起我老太爷,总是会扭头四处找我,我大姑姑就曾点着我的脑门,咬牙切齿地笑着说:就数你划算,看看这帮老的小的,老太爷子当年抱过谁?就你,整天把你兜在长布衫里,坐在老圈椅上,把你当个稀奇宝。
⑥我怎么不记得了呢?我当然不记得这些。可表姐坚持说我应该记得。那时候老太爷时常抱着我,在圈椅上打瞌睡,我在他怀里也睡得打呼噜。即便是老太爷已经老得不省人事了,还是抱着我,用长衫的下摆裹着我,整天坐在圈椅里,谁进来都不瞧一眼,唯有我哭时,他才抬抬眼皮。
⑦可那时我仅仅不到两岁啊,我如何能记得?
⑧这样的争论之后,我开始远远地看在圈椅里打盹的奶奶。我蹲在墙角看着她蓝布的大襟衣裳,和袖筒里露出的枯柴样的手,如何扶着扶手。我以此想象老太爷抱着我打瞌睡的样子,想那苍老的身躯是如何搂着一个娇嫩的小人儿安然入睡的。
⑨老太爷有一张发黄的黑白照片,山羊胡子,五官清瘦,穿着长衫,坐着。照片上的那个老人如此陌生,可他坐的那把椅子却那么熟悉,是那把老圈椅。
⑩我坐在那宽大的椅子上,双脚离了地,背靠着椅背,手抚着扶手。我闭着眼睛,试图在幻想中去寻找老太爷的呼吸,体味那曾当了我摇篮的长衫的衣襟;有时也去回想奶奶坐在这圈椅上给我讲过的故事和那些老掉牙的儿歌。我屡屡落空,被突然的惊骇吓倒。老老太爷、老太爷、奶奶都曾安详地坐过这把椅子,可是现在,他们竟然都不在了,他们什么时候离开的?他们去了哪里?
我从椅子上跳下来,仔仔细细地查找,椅座的缝隙、椅子腿的木楔、扶手上隐隐的纹理,我看得那么仔细。那椅子散发出一股气味儿,那是复杂的混合。我深吸一口气,辨出里头有秋雨绵绵的季节里湿漉漉的落叶,有翻开一本发霉的旧书时飘出的淡淡油墨,有壁橱里经年的棉絮,有尘土、有风,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太多气息。我的嗅觉好像出了问题,有点喘不过气来。


展开余下试题 就在那时,爸爸问我,你在找什么?
找老老太爷、老太爷和奶奶。我说,他们坐这椅子那么久,怎会什么痕迹也不留下?
爸爸愣愣地看着我,忽然转身去找了一把小刀来。他蹲在我身旁,用锋利的刀刃在老圈椅的扶手上刮了一下。刀片上有一层黑色的污垢,而那被刮过的地方露出了清新的黄色,那么嫩的木色,鲜亮、刺眼。
看看,那些老辈们留下的。爸爸笑着,指着刀片上的那团黑,开玩笑般地说,他们留下的垢痂。
我被他脸上的笑激怒了,鼻子一酸,眼泪就要掉下来。那个无情的人,竟然这样去说我们逝去的亲人们。我甩开他的胳膊,愤愤地。可是他依然笑着说,这是他们拿时光给这椅子上的漆。
爸爸在我愤怒地走开后,独自坐在了圈椅上,他的双手捂着眼睛坐了很久。妈妈说,我走后,他几乎哭出了声。
很多年后,我才明白为什么。为什么他对着我要笑,背着我却哭。因为那时,我还是个孩子,还不能明白什么是生死,什么是无望的思念,他无法对一个孩子描述死亡的残酷和时间的无情。虽然他笑得很蹩脚,那玩笑也开得不合时宜。但从那以后,我再坐那圈椅时,却从未因为想起老老太爷、老太爷和奶奶而惊骇。我不再去找他们留下的痕迹,在我的脑海中没有关于死亡的任何蛛丝马迹。
我安然地蜷在圈椅上,嘴里含着一粒冰糖,懒洋洋地看书。时钟嘀嗒嘀嗒,光线透过窗棂照进来,很静谧,很祥和,我觉得一切都那么好,那么好……
文本二
据听说,高人悟道都在挑水担柴中悟。难怪我悟了许多年,都没悟出什么来,因为既没挑过水,也未担过柴。我从擦地板和洗衣服中找到同理,不急躁,不当作苦累的事情来做,一点点,一下下,看着光亮洁净,看着污垢消除……如同看檐下堆起柴垛,缸中满了水。将虚无的遐思苦想,付诸所能的事实中去。那个道,大约就是守着本分,因生活而接受生活,为生活而融入生活。我谓生命诚可贵,生活价更高。既生我,何以活?原来是洗衣擦地做饭洗碗这样活。只是,十指不染油烟已经多年,偶尔做一次饭以为是乐趣的我,因为远离厨房和油盐酱醋而活得懒散苍白了,悟道悟得晚了些,就以为书香是好的,油烟是不好的了。其实反之,下个武断的定义,凡是不自己做饭,不自己洗碗,不自己洗衣服,不自己勤力而为地躬身擦地者都算是没“真正生活”的人,顶多算“体验生活”者。
一些真的东西,不管它立在怎样的层面上,沙地也好,岩石也好,水面上也好,至少,我为着它所表达的——不是观点,是一种情感的真挚力量,而被打动了一下。生活中应该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音,体验生活者有时候并未能有真切、深切、贴切的真实体验,所以有时候他们会过于看重发言权,而真正生活,真正顺应,真正投入,真正在生活里的人,他们好像不太爱发言。
(选自周玉洁博文《真正和体验》,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一内容的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通过写家中几代长辈在圈椅上安详地坐过,现在却都已逝去,从而展开了对生与死的深刻思考。
B. 作者通过对圈椅的描写,以及对老太爷摇篮般的衣襟的感受,表达了几代人间亲情的和睦与牵绊。
C. 作者通过写圈椅历经岁月而失去了本色,揭示出只有刮除社会施与的污垢,人才能活出自我的价值。
D. 作者通过对老屋圈椅的回忆,表达了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无限怀念和对现代生活方式的反感与批判。
7. 下列对文本一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标题巧妙地运用了比拟和比喻的修辞,形象地描绘了老圈椅经年累月后表面的垢痂,并蕴含深情。
B. 文章围绕“老圈椅”这一中心,回忆了与之相关的人和事,充分体现了“形散而神聚”的特点。
C. 第 段中作者运用了多个意象,分别写出了圈椅的生命气息、文化气息、生活气息和自然气息。
D. 末段运用以声衬静的手法,描绘出“我”蜷在圈椅上看书时的静谧祥和,收束全文,含蓄隽永。
8. 文本一第⑩段说坐在老圈椅上会“被突然的惊骇吓倒”,第 段说再坐那圈椅时,却从未惊骇。为什么?
9. 文本二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创作理念?这一理念是如何体现在文本一中的?请结合文本一的内容具体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者文王处丰、镐之间,地方百里,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荆文王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遂灭之。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共工之战,铁铦短者及乎敌,铠甲不坚者伤乎体,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事异则备变。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齐将攻鲁,鲁使子贡说之,齐人曰:“子言非不辩也,吾所欲者土地也,非斯言所谓也。”遂举兵伐鲁,去门十里以为界。故偃王仁义而徐亡,子贡辩智而鲁削。以是言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去偃王之仁,息子贡之智,循徐、鲁之力,使敌万乘,则齐、荆之欲不得行于二国矣。
(节选自《韩非子•五蠹》)
材料二 赵文进谏曰:“农夫劳而君子养焉,政之经也。愚者陈意而知者论焉,教之道也。臣无隐忠,君无蔽言,国之禄也。臣虽愚,愿竭其忠。”王曰:“虑无恶扰,忠无过罪,子其言乎。”赵文曰:“当世辅俗,古之道也。衣服有常,礼之制也。修法无愆,民之职也。三者,先圣之所以教。今君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教之古,易古之道,故臣愿王之图之。”
王曰:“子言世俗之间。常民溺于习俗,学者沉于所闻。此两者,所以成官而顺政也,非所以观远而论始也。且夫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同教而政。知者作教,而愚者制焉。贤者议俗,不肖者拘焉。夫制于服之民。不足与论心;拘于俗之众,不足与致意。故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承教而动,循法无私,民之职也。知学之人能与闻迁达于礼之变能与时化。故为己者不待人,制今者不法古,子其释之。”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武灵王平昼闲居》)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知学A之人B能与闻C迁D达E于礼F之变G能H与时化。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怀,意为感化、安抚,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而不怀仁”的“怀”含义不同。
B. 循,可理解为依靠或利用之意,与《促织》中“循陵而走”的“循”含义不同。
C. 蔽,文中为阻塞之意,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含义相同。
D. 图,文中意为考虑,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唯君图之”的“图”含义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文王实行仁义治国最终称王天下,而徐偃王却因实行仁义治国而灭亡,韩非子认为这是时代不同造成的,治国的措施应当随时代而不同。
B. 舜实行德政,操干戚武舞感化了苗民。共工之战,短铁铦就足以伤敌,需坚硬的铠甲护体。周代,鲁国妄想凭子贡的辩才说服齐国,结果失败。
C. 赵文认为应当按照古法顺应当地的民俗,按照礼法规定,穿一定款式的衣服,不认同赵武灵王推行胡服等革新进取的做法。


展开余下试题D. 赵武灵王认为愚笨的人拘泥于旧风陋俗,受世俗礼法制约,没有必要和他们交流思想说明意图。老百姓应抛弃私念遵守法制,按国家政令行动。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是言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2)今君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
14. 如果韩非与赵文同为武灵王的臣子,武灵王会更喜欢谁?请根据文段陈述理由。
三、诗歌鉴赏(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赤壁怀古
戴复古①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②,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①戴复古,南宋词人。其时南宋小王朝偏安一隅、苟且求存,抗金少有胜利。②曹瞒:曹操小名阿瞒。
15. 下列对这首词 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相比,这首词起势同样不凡,同样气势雄伟,有先声夺人的效果。
B. 相对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本词对赤壁大战场面进行浓墨重彩的描绘,把战争的场面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
C. “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句,刻画出波澜壮阔的中流水战,气势磅礴,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有异曲同工之妙。
D. “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由三国至今,改朝换代 事已经发生不只一次了,历史的往事已经随江潮而逝去。
16. 此词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到周郎故事,该故事在两词中的作用有何异同?请简要回答。
四、默写(共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作者认为风月长存,声色娱人,由于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而是无穷无尽的宝藏,可以共享其乐。
(2)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文人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咏及酒的诗词不胜枚举,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诗中对音乐效果的描写,常会用听众的反应来表现,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表达(共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说“乡土中国”,不得不提中国文学里的乡土情怀。
我们发现,当文人发达时,他们会走向城市和政治,这叫“入世”。李白就想通过皇帝对自己诗文的赏识而走入仕途,可他的仕途并不顺利。李白没有重返田园,是因为他不仅有做官的梦想,还有成仙的梦想、侠客的梦想。他走出衙门后,去广阔天地间 ① ,在自然风景中享受人生了,走的路既非“入世”,又非“出世”。
而有一些人,则会在熟谙了社会的人情世故后选择“出世”。陶渊明对官场失望了,再加上母亲去世,他便 ② 地归隐南山陲,于是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路遥《人生》里的高加林,为了能在县城工作和生活,不惜放弃自己的爱人。而当他在城里无 ③ 的时候, 只好又回到生养他的土地上,来寻求根的滋养 。土地才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根,是每一个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精神源泉。中国文学里描绘的最美的大同社会,莫过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了。“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种乌托邦式的世外桃源,千百年来,让多少人被陶醉其间。而这种能让人带来平静的社会,依然是乡土。
18. 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崇高的理想是一个人心上的太阳,能够照亮生活的道路。
B 见到碱地,焦裕禄说:“治住它,把一片白,变成一片青!”
C. 他们另立的“真理标准”,一个个都像肥皂泡那样破灭了。
D. 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再也说不出话。
19.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请加以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词有以山喻愁的。如赵嘏:“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抵闲愁一倍多。”愁很沉重,像山一样压来,让人透不过气来,难以喘息,无法摆脱,极言① 。在李清照的笔下,使无形的愁有了重量。她的《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可以载在船上,但愁太过沉重,只恐船都载不动。愁的悲凉与沉重活灵活现。② 。如,刘禹锡:“水流无限似侬愁”;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少游:“落红万点愁如海。”把愁比喻成江水或海水,一是说愁像江水连绵不绝;二是说愁像海水既深又广,让人深陷其中难以自拔,且茫茫无涯,不知何处是尽头。
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说的是依依不舍的离愁如春水迢迢;贺铸《江城子》“漫将江水比闲愁,水尽江头愁不尽”,说的是③ ;秦观“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说的是一言难尽的悲愁如泪化春江。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 结合材料内容分析李清照、李煜、秦观在描写“愁”的时候,侧重点有哪些不同,并分析他们在修辞手法上的差异之处。
六、作文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姚鼐在《登泰山记》中有“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的记述。有人认为“大风扬积雪击面”太严酷了,知难而退才是智者的选择;也有人认为这恰能彰显人的伟大,迎难而进才是勇者的选择。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 感悟和思考?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浙江省乐清”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