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即便在全球化、多元化的当下,所谓的“世界文学”还是被牢牢地锁定在欧洲。这从西方的两位学者——卡萨诺瓦和莫莱蒂对“世界文学”的研究框架中不难看出些端倪。卡萨诺瓦认为“世界文学”的传播应定位于“巴黎”,主张把“巴黎”视为“世界文学”的中心之中心;莫莱蒂的认知模式与其相似,不过在“巴黎”之外,他又增加了一个“伦敦”。这种把欧洲文学作为构建“世界文学”的基点并搁置“中国”的研究理路,已成为西方社会的一种主流研究模式。 当然,也有个别西方学者在“世界文学”的研究中提及了中国,比如,西奥•德汉。但他有关中国的简短笔墨全部停留在了外国宗教、文化、文学对中国的影响上,并认为印度佛教的传入是“前现代中国唯一最为重要的跨文化事件”,这个事件“在中国文化和文学发展中扮演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以至“中国90%以上的四字成语都源于佛教”。换句话说,在德汉的体系中,中国文学并不是独立自主的,而是作为他国文化或文学的附属品而出现的。这就模糊了中国文学或文化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和精神逻辑。 此外,中国当代作家的创作如果想进入“世界文坛”,也同样面临有形与无形“规则”的限制。在这些“规则”中,首要的一条就是输入西方的文学作品必须激发西方读者的兴趣。特别是中国当代作家基本上还不能用英文从事阅读与创作,其作品要走向世界,必须得依靠翻译这一环节。而在当下从事翻译工作的,有一部分是来自于异族文化的海外汉学家,这就更难以保证输入西方的中国文学作品的纯正性。2012年,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此前译者葛浩文对其小说进行翻译时,遵循的并非是我国翻译界长期以来所奉行的“信”“达”“雅”,而是必须得让美国和西方文化市场接受的实用主义翻译原则。因此,葛浩文对莫言的小说文本进行了大幅删减,有些地方甚至进行了改写,比如,把“观音菩萨”译为“圣母玛利亚”。这种翻译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帮助了莫言的作品走向世界,却又带来了新问题:中国文学本该具有的民族特性与审美取向在这种替代中消失殆尽。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文学奖,经全球媒体的宣传与大肆炒作,其评奖标准在某种程度上已被视为“世界文学”的风向标。但那些获奖的作家及作品,能否真正反映“世界文学”的价值取向?到目前为止,无论是评委还是获奖者,明显还是以西方国家的作家为主,并以西方的标准来衡量非西方作家的创作的。与此同时,诺奖的评选很多时候带有某种政治化的倾向,并非总是把作品的艺术性放在首位。 因此,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文学”就是要冲出欧洲中心主义的窠臼,使“世界文学”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性”。而离开了由多语言、多民族文学所搭建起来的“共同体”这一价值轴线的世界文学,无疑都是片面的、单纬度的。 (摘编自乔国强《“世界文学”中的中国文学问题》) 1. 关于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符合当下世界读者的阅读趣味,采用寓言式的写法等属于布克文学奖评奖的标准。 B. 翻译过程中存在的“硬伤”,不会影响读者对文本本身的判断和小说的文学价值。 C. 在西方学者的普遍认知中,发源于中国本土的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没有地位。 D. 诺奖的评选很多时候带有某种政治化的倾问,但也会把作品的艺术性放在首位。 2. 下图是材料二的结构示意图,将abcd四句填入图中的空格中,对应顺序正确的选项是( )
a.文学奖项评选以西方标准为主 b.中国文学似乎被排除在世界文学格局外 c.模糊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精神逻辑 d.离开多语言、多民族文学价值轴线的世界文学是片面的 A. bcad B. cbad C. bcda D. cbda 3. 下列句子中,翻译班门弄斧时使用了实用主义翻译原则,且最能为西方读者所接受的是( ) A. 在鲁班门前熟练使用斧头。 B. 在木匠大师门前玩弄斧头。 C. 在池塘边教水里的鱼游泳。 D. 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技术。 4. 黛博拉对韩江小说进行“诗意化”处理,葛浩文对莫言作品改写,两者在效果上有何异同。 5. 请结合材料为“翻译要译原文”立论并阐释。 【答案】1. D 2. B 3. C 4. 相同:①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原作品的国际传播;②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原作品的纯正性。 不同:①黛博拉的改写基于主观色彩,导致改文与原文语调冲突,使读者感到古怪;②葛浩文遵循西方市场接受的实用主义翻译原则,减弱了文化隔阂,便于英语读者理解。 5. ①翻译要译原文,准确翻译,避免翻译硬伤、翻译错误。如译者黛博拉翻译《素食者》时所出现的将“手臂”与“脚”混淆,几个韩国口头俚语出现理解错误等现象,都是没有译原文。 ②翻译要译原文,客观真实,避免进行主观创作。如译者黛博拉对韩江小说进行“诗意化”的处理,进行主观创作,导致译文显得古怪,是没有译原文。 ③翻译要译原文,遵循“信达雅”原则,保证文学作品纯正性。如葛浩文翻译莫言小说时,对其进行大幅删减,替代改写,使用使西方接受的实用主义翻译原则,损坏了中国文学本该有民族特性、审美取向,是没有译原文。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都围绕世界文学相关话题展开。材料一聚焦韩江作品,阐述其获奖因素及翻译争议,揭示世界文学奖项标准与翻译对作品传播的影响。材料二则探讨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格局中的尴尬处境,指出西方主导、翻译偏差等问题。两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反映出世界文学发展中奖项标准、翻译、地域偏见等现实状况,引发对世界文学多元性与公正性的思考。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属于布克文学奖评奖的标准”错误。根据原文“寓言式的写法也让小说变得非常好读一一而这正是布克文学奖选择的重要标准之一”可知,是布克文学奖选择的重要标准之一,扩大范围。 B.“不会影响读者对文本本身的判断和小说的文学价值”错误。根据原文“一部小说并不会因为几个词语和短句的翻译错误而失去其文学价值”可知,说法绝对,不是绝对不会影响。 C.“发源于中国本土的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没有地位”错误。材料二只是列举了卡萨诺瓦、莫莱蒂、西奥・德汉等部分西方学者对“世界文学”的观点,不能就此得出西方学者普遍认为中国本土文学在世界文学中没有地位的结论,说法绝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