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1  2025-07-24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命题人:张磊、曾艳、黄金晶、胡妮、史晴、李居琴 审题人:周娅君)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班级、学校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行保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2016年,韩江的代表作《素食者》获得了当年的国际布克奖,2024年,她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从在国际文学视野中崭露头角,到获得世界文学的最高奖项,其速度可以说十分惊人。
这其中的因素有很多,其一是韩江的小说创作非常符合当下世界读者的阅读趣味,带有欧美主流世界之外的异国社会背景,带有对父权制的抨击和历史政治的揭露,寓言式的写法也让小说变得非常好读——而这正是布克文学奖选择的重要标准之一。她作为东亚女性作家,在小说中展现的富有女性主义反思的句子无疑是其作品最吸引人的一点。而另一个因素,则是韩江小说在当初获奖时所引发的争议事件。
这件争议事件的起因来自于《素食者》一书的译者黛博拉•史密斯。当时,将这本小说翻译成英语的黛博拉•史密斯只是一个28岁的博士生,刚刚接触过6年的韩语,对于一些韩语的使用方法甚至并不算特别熟悉。在《素食者》获奖一年后,2017年9月,《洛杉矶时报》首次刊发了一篇由韩裔美国文学教授所撰写的一篇文章,指出了《素食者》一书所存在的极为严重的翻译问题。当时,这篇文章在英语界引发了很多读者的震惊,甚至让不少读者质疑《素食者》原著的文学水准。
韩裔文学教授Char les Yun认真比对了原文和译文,指出了翻译中的两点问题。第一个问题其实无伤大雅,是译者史密斯不熟悉韩语所导致的,《素食者》的译文经常出现一些翻译硬伤,例如将“手臂”和“脚”混淆,几个韩国口头俚语也出现了理解上的错误。有时,黛博拉•史密斯还会混淆一些叙述的主语,让原文里本来是第一人称的叙述在译文里变成了第三人称,导致人物的对话变得非常奇怪。这种语言翻译的硬伤其实大多数文学翻译都无法避免,但它其实不会影响读者对文本本身的判断,一部小说并不会因为几个词语和短句的翻译错误而失去其文学价值。
另一个翻译问题则相当严重,那就是译者黛博拉•史密斯对韩江的小说进行了“诗意化”的处理,这个才是韩江小说翻译最为严重的问题,即译者几乎是在进行主观创作。韩江的原文所使用的语言是非常简洁的,词语几乎不带任何修饰,效果非常直接清晰。而译者黛博拉•史密斯在翻译的过程中,给每个句子都加上了大量的修饰词和副词。另一位完全不懂韩语的美国评论家蒂姆•帕克斯在《纽约书评》上撰写的文章里也曾发现这个问题,他评论韩江的小说在阅读的过程中让人感觉其中的用词非常古怪,书中人物的语调时而非常直白简洁,但在叙事时则完全变成了另外一种语调,甚至具有一种十九世纪的韵味。
(摘编自宫子《2024诺奖揭晓,一个冷门而主流的选择》《新京报》2024年10月11日)
材料二:
从正常的逻辑概念上讲,以“世界”来命名的文学——“世界文学”理应包括中国文学。然而,即便是已有中国当代作家,如莫言把代表“世界文学”最高级别的奖项——诺贝尔文学奖拥入怀中,在当今“世界文学”的格局中,中国文学仍像一个自说自话的“他者”,似乎先天被排除在世界文学这“统一体”的格局之外。


浏览完整试题即便在全球化、多元化的当下,所谓的“世界文学”还是被牢牢地锁定在欧洲。这从西方的两位学者——卡萨诺瓦和莫莱蒂对“世界文学”的研究框架中不难看出些端倪。卡萨诺瓦认为“世界文学”的传播应定位于“巴黎”,主张把“巴黎”视为“世界文学”的中心之中心;莫莱蒂的认知模式与其相似,不过在“巴黎”之外,他又增加了一个“伦敦”。这种把欧洲文学作为构建“世界文学”的基点并搁置“中国”的研究理路,已成为西方社会的一种主流研究模式。
当然,也有个别西方学者在“世界文学”的研究中提及了中国,比如,西奥•德汉。但他有关中国的简短笔墨全部停留在了外国宗教、文化、文学对中国的影响上,并认为印度佛教的传入是“前现代中国唯一最为重要的跨文化事件”,这个事件“在中国文化和文学发展中扮演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以至“中国90%以上的四字成语都源于佛教”。换句话说,在德汉的体系中,中国文学并不是独立自主的,而是作为他国文化或文学的附属品而出现的。这就模糊了中国文学或文化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和精神逻辑。
此外,中国当代作家的创作如果想进入“世界文坛”,也同样面临有形与无形“规则”的限制。在这些“规则”中,首要的一条就是输入西方的文学作品必须激发西方读者的兴趣。特别是中国当代作家基本上还不能用英文从事阅读与创作,其作品要走向世界,必须得依靠翻译这一环节。而在当下从事翻译工作的,有一部分是来自于异族文化的海外汉学家,这就更难以保证输入西方的中国文学作品的纯正性。2012年,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此前译者葛浩文对其小说进行翻译时,遵循的并非是我国翻译界长期以来所奉行的“信”“达”“雅”,而是必须得让美国和西方文化市场接受的实用主义翻译原则。因此,葛浩文对莫言的小说文本进行了大幅删减,有些地方甚至进行了改写,比如,把“观音菩萨”译为“圣母玛利亚”。这种翻译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帮助了莫言的作品走向世界,却又带来了新问题:中国文学本该具有的民族特性与审美取向在这种替代中消失殆尽。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文学奖,经全球媒体的宣传与大肆炒作,其评奖标准在某种程度上已被视为“世界文学”的风向标。但那些获奖的作家及作品,能否真正反映“世界文学”的价值取向?到目前为止,无论是评委还是获奖者,明显还是以西方国家的作家为主,并以西方的标准来衡量非西方作家的创作的。与此同时,诺奖的评选很多时候带有某种政治化的倾向,并非总是把作品的艺术性放在首位。
因此,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文学”就是要冲出欧洲中心主义的窠臼,使“世界文学”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性”。而离开了由多语言、多民族文学所搭建起来的“共同体”这一价值轴线的世界文学,无疑都是片面的、单纬度的。
(摘编自乔国强《“世界文学”中的中国文学问题》)
1. 关于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符合当下世界读者的阅读趣味,采用寓言式的写法等属于布克文学奖评奖的标准。
B. 翻译过程中存在的“硬伤”,不会影响读者对文本本身的判断和小说的文学价值。
C. 在西方学者的普遍认知中,发源于中国本土的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没有地位。
D. 诺奖的评选很多时候带有某种政治化的倾问,但也会把作品的艺术性放在首位。
2. 下图是材料二的结构示意图,将abcd四句填入图中的空格中,对应顺序正确的选项是( )

a.文学奖项评选以西方标准为主
b.中国文学似乎被排除在世界文学格局外
c.模糊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精神逻辑
d.离开多语言、多民族文学价值轴线的世界文学是片面的
A. bcad B. cbad C. bcda D. cbda
3. 下列句子中,翻译班门弄斧时使用了实用主义翻译原则,且最能为西方读者所接受的是( )
A. 在鲁班门前熟练使用斧头。 B. 在木匠大师门前玩弄斧头。
C. 在池塘边教水里的鱼游泳。 D. 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技术。
4. 黛博拉对韩江小说进行“诗意化”处理,葛浩文对莫言作品改写,两者在效果上有何异同。
5. 请结合材料为“翻译要译原文”立论并阐释。
【答案】1. D 2. B
3. C 4. 相同:①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原作品的国际传播;②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原作品的纯正性。
不同:①黛博拉的改写基于主观色彩,导致改文与原文语调冲突,使读者感到古怪;②葛浩文遵循西方市场接受的实用主义翻译原则,减弱了文化隔阂,便于英语读者理解。
5. ①翻译要译原文,准确翻译,避免翻译硬伤、翻译错误。如译者黛博拉翻译《素食者》时所出现的将“手臂”与“脚”混淆,几个韩国口头俚语出现理解错误等现象,都是没有译原文。
②翻译要译原文,客观真实,避免进行主观创作。如译者黛博拉对韩江小说进行“诗意化”的处理,进行主观创作,导致译文显得古怪,是没有译原文。
③翻译要译原文,遵循“信达雅”原则,保证文学作品纯正性。如葛浩文翻译莫言小说时,对其进行大幅删减,替代改写,使用使西方接受的实用主义翻译原则,损坏了中国文学本该有民族特性、审美取向,是没有译原文。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都围绕世界文学相关话题展开。材料一聚焦韩江作品,阐述其获奖因素及翻译争议,揭示世界文学奖项标准与翻译对作品传播的影响。材料二则探讨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格局中的尴尬处境,指出西方主导、翻译偏差等问题。两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反映出世界文学发展中奖项标准、翻译、地域偏见等现实状况,引发对世界文学多元性与公正性的思考。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属于布克文学奖评奖的标准”错误。根据原文“寓言式的写法也让小说变得非常好读一一而这正是布克文学奖选择的重要标准之一”可知,是布克文学奖选择的重要标准之一,扩大范围。
B.“不会影响读者对文本本身的判断和小说的文学价值”错误。根据原文“一部小说并不会因为几个词语和短句的翻译错误而失去其文学价值”可知,说法绝对,不是绝对不会影响。
C.“发源于中国本土的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没有地位”错误。材料二只是列举了卡萨诺瓦、莫莱蒂、西奥・德汉等部分西方学者对“世界文学”的观点,不能就此得出西方学者普遍认为中国本土文学在世界文学中没有地位的结论,说法绝对。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前文提到“世界文学的中心”相关内容,接着说将“世界文学”锁定在欧洲,后面应是这种做法带来的影响,c项“模糊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精神逻辑”,与前文紧密相关,是西方对世界文学中心认知带来的不良影响之一,所以①处填c。
②处是一个总结性结论,材料二开头点明“在当今‘世界文学’的格局中,中国文学仍像一个自说自话的‘他者’,似乎先天被排除在世界文学这‘统一体’的格局之外”,这是对整体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地位的描述,b项“中国文学似乎被排除在世界文学格局外”符合此处语境,所以②处填b。
第四五段,在阐述世界文学的限制时,提到中国文学走向世界面临的诸多问题,包括兴趣、翻译问题等,而“文学奖项评选以西方标准为主”也是限制因素之一,a项符合,所以③处填a。
材料二结尾强调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文学的要求,即要冲出欧洲中心主义,离开多语言、多民族文学价值轴线的世界文学是片面的,d项契合这一内容,所以④处填d。
故正确的顺序为:cbad。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参考原文“因此,葛浩文对莫言的小说文本进行了大幅删减,有些地方甚至进行了改写,比如,把‘观音菩萨’译为‘圣母玛利亚’”可知,运用实用主义原则,在保证核心意思不变的情况下,选择西方读者熟悉的,易于理解的内容进行表述。
A.“鲁班”西方读者不熟悉,故排除。
B.“玩弄斧头”只停留在表层含义,未能表达核心意思,故排除。
D.“行家”西方读者不熟悉,故排除。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相同:①黛博拉将韩江的《素食者》翻译成英语,使其有机会进入英语读者的视野,扩大了作品的传播范围;葛浩文对莫言作品的改写和翻译,也让莫言的作品走向世界,被更多西方读者知晓,所以二者在一定程度上都推动了原作品在国际上的传播。
②黛博拉对韩江小说进行“诗意化”处理,加入大量修饰词和副词,改变了原文简洁直接的语言风格;葛浩文对莫言作品进行大幅删减和改写,像把“观音菩萨”译为“圣母玛利亚”,这些都使得原作品的本来面貌发生改变,削弱了作品的纯正性。
不同:①黛博拉在翻译韩江小说时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她不顾原文简洁的风格,自行添加内容,导致译文在人物语调上与原文冲突,时而直白简洁,时而带有十九世纪韵味,这种不一致让读者感觉古怪,影响了阅读体验。
②葛浩文遵循西方市场接受的实用主义翻译原则,通过对莫言作品的处理,例如选择西方读者熟悉的词汇进行替换,减少了文化上的隔阂,让英语读者更容易理解作品内容,更符合西方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①翻译的基础要求是准确传递原文信息,避免出现硬伤和错误。黛博拉在翻译《素食者》时,出现将“手臂”与“脚”混淆,对韩国口头俚语理解错误等问题,这些失误使译文无法准确呈现原文内容,违背了“译原文”的原则,导致读者在理解原文含义上产生偏差,影响了对作品的正确认知。
②翻译应保持客观真实,忠实于原文的表达,不能过度主观创作。黛博拉对韩江小说进行“诗意化”处理,凭借自己的主观想法为句子添加大量修饰词和副词,改变了原文简洁的风格,造成译文与原文语调冲突,让读者阅读时感觉古怪。这种脱离原文的主观行为,破坏了原文的本来面目,背离了“译原文”的理念。
③“信达雅”是翻译的重要原则,旨在保证文学作品在翻译过程中的纯正性。葛浩文在翻译莫言小说时,采用西方接受的实用主义翻译原则,对原文进行大幅删减和替代改写,如把“观音菩萨”译为“圣母玛利亚”,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作品走向世界,但却损害了中国文学原有的民族特性和审美取向,未能完整准确地翻译原文,不符合“译原文”以保留作品原汁原味的要求。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四季京味儿
北岛
①我要用文字重建一座城市,重建我的北京——在我的城市里,时间倒流,枯木逢春,小时的气味儿、声音和光线被找回,被拆除的四合院、胡同和寺庙恢复原貌,瓦顶排浪般涌向低低的天际线,鸽哨响彻深深的蓝天,孩子们熟知四季的变化,居民们胸有方向感。我打开城门,欢迎四海漂泊的游子,欢迎无家可归的孤魂,欢迎所有好奇的客人们。
②关于北京,首先让我想到的是气味儿,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就这一点而言,人像狗。要不为什么那些老华侨多年后回国,四顾茫然,张着嘴,东闻闻、西嗅嗅——寻找的就是那记忆中的北京味儿。
③冬储大白菜味儿。立冬前后,各副食店门前搭起临时菜站,大白菜堆积如山,从早到晚排起长队。每家得买上几百斤,用平板三轮、自行车、儿童车等各种工具倒腾回家,邻里间互相照应,特别是对那些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大白菜先摊开晾晒,然后码放在窗下、门边、过道里、阳台上,用草帘子或旧棉被盖住。冬天风雪肆虐,大白菜木乃伊般干枯变质,顽强地散发出霉烂味儿,昭示着它们的存在。
④煤烟味儿。为取暖做饭,大小煤球炉、蜂窝煤炉像烟鬼把烟囱伸出门窗,喷云吐雾。而煤焦油从烟囱口落到地上,结成一坨坨黑冰。赶上刮风天,得赶紧转动烟囱口的拐脖——浓烟倒灌,呛得人流鼻涕眼泪,狂咳不止。更别提那阴险的煤气:趁人不备,温柔地杀你。
⑤灰尘味儿。相当于颜色中的铁灰加点儿赭石——北京冬天的底色。它是所有气味儿中的统帅,让人口干舌燥,嗓子冒烟,心情恶劣。一旦借西北风更是了得,千军万马,铺天盖地,顺窗缝、门缝登堂入室,人没处躲、没处藏。当年戴口罩防的主要就是它,否则出门满嘴牙碜。
⑥正当北京人活得不耐烦时,骤然间大雪纷飞,覆盖全城。大雪有一股云中薄荷味儿,特别是出门吸第一口,清凉滋润。孩子们高喊着冲出门去,他们摘掉口罩、扔下手套,一边喷吐哈气,一边打雪仗、堆雪人。直到道路泥泞,结成脏冰,他们沿着脏冰打出溜儿,快到尽头往下一蹲,借惯性再蹭几米,号称“老头钻被窝儿”。
⑦我家离后海很近。孩子们常在那儿“滑野冰”,自制冰鞋、雪橇、滑雪板,呼啸成群,扬起阵阵雪沫儿,被风刮到脸上,好像白砂糖一样,舔舔,有股无中生有的甜味儿。工人们在湖面开凿冰块,用铁钩子钩住,沿木板搭的栈道运到岸上,再运到李广桥北面的冰窖。趁人不注意,我跟着同学钻进冰窖,昏暗阴冷,水腥味夹杂着干草味。那些冰块放置在多层木架上,用草垫隔开,最后用草垫、木板和土封顶。待来年夏天,这些冰块用于冷藏鲜货食品,制作冰淇淋、刨冰。在冰窖里的那一刻,我把自己想象成冷冻的鱼。冬天过于漫长,让人厌烦,孩子们眼巴巴盼着春天。数到“五九”,后海沿岸的柳枝蓦然转绿,变得柔软,散发着略带苦涩的清香。冰面解冻了,发出清脆的破裂声,雪水沿房檐滴落,煤焦油的冰坨像墨迹洇开。我们的棉鞋全都变了形,跟蟾蜍一样趴下,咧着嘴,有股鱼的腥臭味儿。
⑧我母亲几乎年年都买水仙,水仙在春节前后悄然开放,暗香涌动,照亮沉闷的室内。在户外,杏花开得最早,随后梨花、丁香、桃花,风卷花香,熏得人头晕,昏昏欲睡。小时候常说“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那时尚不知有花粉过敏一说。


展开余下试题⑨等到槐花一开,夏天到了。国槐乃北方人性格,有一种恣意妄为的狞厉之美。相比之下,那淡黄色槐花开得平凡琐碎,一阵风过,如雨飘落。槐花的香味儿很淡,但悠远如箫声。
⑩而伴随着这香味的是可怕的“吊死鬼”。那些蠕虫吐丝吊在空中,此起彼伏,封锁着人行道。穿过“吊死鬼”方阵如过鬼门关,一旦挂在脖子上脸上,挥之不去,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难免惊叫。
⑪夏天是一年中最让人快乐的季节,主要是放暑假的缘故吧。我们常去什刹海体育场游泳。说到游泳,我们沉浮在福尔马林味儿、漂白粉味儿和尿臊味儿中,沉浮在水上的人声鼎沸和水下的片刻宁静之间。
⑫暴雨似乎来自体内的压力。当闷热到难以忍受的临界点时,一连串雷电惊天动地,青春期的躁动得到某种程度的释放。雨一停,孩子冲向马路旁阴沟上,一边蹬水、一边高叫:“下雨啦,冒泡啦,王八戴上草帽啦……”
⑬不知为什么,秋天总与忧伤相关,或许是开学的缘故:自由被没收了。是的,秋天代表了学校的刻板节奏,代表了秩序。粉笔末儿在空气中飘散,汉字与数字在黑板上出现又消失。在男孩子臭脚丫味儿和脏话之中,混着女孩儿的体香,丝丝缕缕,让人困惑。秋雨阵阵,树叶辗转飘零,湿漉漉的,起初带有泡得过久的酽茶的苦味儿,转而变成发酵的霉烂味儿。与即将接班的储大白菜味儿相呼应。
6.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写到冬天存储大白菜,人们用各种工具倒腾回家,邻里间互相照应,大白菜不仅是作者的味蕾记忆,也是北京人的温暖记忆。
B. 作者写到煤烟虽又黑又脏、倒灌呛人,却能给人们做饭取暖,传递温情;表现出了“煤烟味儿”与老北京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C. 作者回忆“母亲几乎年年都买水仙”,水仙“暗香涌动”“照亮沉闷的室内”,写出了母亲对春天的渴望,表现了她对生活的热爱。
D. “秋雨阵阵”“树叶辗转飘零”“发酵的霉烂味儿”,让作者不禁忧从中来,这与《故都的秋》“清、静、悲凉”意境的特点相同。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划线句巧用通感,将“嗅觉转为听觉”,与《荷塘月色》“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手法相同。
B. 作者回忆冬天的京味儿,有“大白菜的霉烂味儿”、“倒灌、呛人的煤烟味儿”和“灰尘味儿”等,笔调冷峻沉重,怀念中带有心酸。
C. 作者回忆四季不同的味儿,从“冬储大白菜味儿”开始,又以“与即将接班的储大白菜味儿相呼应”结尾,行文回环,结构完整严谨。
D. 作者用文字重建北京城,以“四季京味儿”为线索,让读者体会到了极其丰富的北京特色;文中穿插民俗谚语,充溢了浓郁的京味儿。
8. 文本第②段删去行不行?为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
9. 标题“四季京味儿”言简却义丰,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 D 7. B
8. 删除不行;内容上:①运用比喻,写老华侨寻味“张着嘴”“东闻闻”“西嗅嗅”,如狗一般,幽默形象地表现了北京味儿对人们的吸引力,表达了人们对北京的想念。结构上:②领起后文,引出并统领下文对北京不同季节京味儿的回忆。
9. ①指四季具体的气味,是北京百姓一年日常生活的自然展现。如冬季的“大白菜味儿”“煤烟味儿”“灰尘味儿”“大雪的薄荷味儿”,春季“柳枝的清香味”“棉鞋的臭味儿”,夏季“槐花的香味儿”,秋天“树叶的苦味儿、霉烂味儿”。
②指丰富的故土记忆,是北京地域特色的文化展现。如邻里间的和睦友好关系;生活气息浓郁的地域风俗文化;北京城典型的四季风景;童年趣事及烦忧。
③指乡愁、乡思,是精神寄托,表达深切的眷恋之情。它指引漂泊、无家可归的游子回归故乡,寻找精神归宿。
④指一种文化底蕴和对悠久厚重文化的历史传承。它以包容的胸襟容纳故乡的一切,也欢迎所有好奇的客人们。
【解析】
【导语】《四季京味儿》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北京城的四季变迁,通过气味、声音和光线等感官体验,展现了老北京的生活图景。作者北岛以怀旧的情感重建记忆中的北京,既是对逝去时光的追忆,也是对城市文化的深情致敬。文章结构严谨,行文流畅,穿插民俗谚语,充溢浓郁的京味儿,读来令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四季的流转与城市的温度。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D.“让作者不禁忧从中来,这与《故都的秋》中‘清、静、悲凉’的意境特点相同”错。作者整体的情感基调是对家乡的怀念和热爱之情,“悲凉”之情不能体现,所以与《故都的秋》中“清、静、悲凉”的意境不同。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笔调冷峻沉重”“带有心酸”错误。作者想念家乡的京味儿,写的都是记忆中百姓日常生活的真实自然状态,生活气息浓郁,因而笔调应是“轻松闲适”的,叙事节奏舒缓,表现了对故乡的热爱。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段落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
(1)内容上:文中“就这一点而言,人像狗。要不为什么那些老华侨多年后回国,四顾茫然,张着嘴,东闻闻、西嗅嗅——寻找的就是那记忆中的北京味儿”,此句将老华侨寻找北京味儿时的状态比作狗寻找气味,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这种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老华侨急切寻找北京味儿的样子,幽默风趣地表现出北京味儿对人们的吸引力,同时也深刻地表达了人们对北京的想念之情。如果删去这一段,这种通过生动描写展现北京味儿魅力以及人们对北京情感的内容就会缺失。
(2)结构上:第②段“关于北京,首先让我想到的是气味儿,随季节变化而变化”这句话,直接点明了文章要围绕北京的气味儿展开叙述,并且强调了气味儿随季节变化这一特点。后文③-⑬段分别按照冬、春、夏、秋的季节顺序,详细描述了不同季节北京特有的气味儿,如冬储大白菜味儿、煤烟味儿、灰尘味儿、大雪的薄荷味儿、水仙花香、槐花香等。所以第②段起到了领起后文的作用,引出并统领了下文对北京不同季节京味儿的回忆。若删去该段,文章在结构上会显得突兀,缺乏一个自然的引入,读者难以迅速理解文章围绕北京气味儿展开叙述的脉络。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标题丰富意蕴的理解分析能力。
①指四季具体的气味。文中详细描绘了北京四季不同的气味,这些气味构成了北京百姓日常生活的独特画面。冬季,“冬储大白菜味儿。立冬前后,各副食店门前搭起临时菜站,大白菜堆积如山……散发出霉烂味儿”;“煤烟味儿。为取暖做饭,大小煤球炉、蜂窝煤炉像烟鬼把烟囱伸出门窗,喷云吐雾”;“灰尘味儿……让人口干舌燥,嗓子冒烟”。还有“大雪有一股云中薄荷味儿”。春季,“后海沿岸的柳枝蓦然转绿,变得柔软,散发着略带苦涩的清香”;“我们的棉鞋全都变了形……有股鱼的腥臭味儿”。夏季,“槐花的香味儿很淡,但悠远如箫声”。秋季,“秋雨阵阵,树叶辗转飘零……起初带有泡得过久的酽茶的苦味儿,转而变成发酵的霉烂味儿”。这些气味真实地反映了北京百姓在不同季节的生活场景,是北京百姓一年日常生活的自然展现。
②指丰富的故土记忆。邻里间的温情在冬季买冬储大白菜时尽显,大家互相照应,尤其关怀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这睦邻友好的情谊,是北京地域文化里温暖的一抹亮色。冬季储存大白菜、用炉子取暖做饭,孩子们冬季打雪仗、堆雪人,夏季游泳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重庆市巴蜀”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