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孙绍振《〈天净沙•秋思〉:秋之乡愁》) 材料二: 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象,是物象。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诗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即是意象中那个意的内容。因此可以说,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由“云”所构成的意象,“孤云”带着贫士幽人的孤高,如杜甫“孤云亦群游,神物有所归”;“暖云”则带着春天的感受,如罗隐“暖云慵堕柳垂条,骢马徐郎过渭桥”;“停云”却带着对亲友的思念,如陶渊明“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同一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所构成的意象也大异其趣。 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以加强诗的艺术效果,如“白发三千丈”“黄河之水天上来”;也可以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长有归心悬马首,可堪无寐枕蛩声”。这些诗都写到“心”,心本来不能离开身体,但李白的“愁心”却托给了明月,杜甫的“故园心”却系在了孤舟上,秦韬玉的“归心”则悬在了马首上。这些意象都具有了“心”原来并不具备的性质。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强调细节写实的叙事文学不同,古典诗歌更强调借助意象抒发情感,让读者有更好的阅读体验。 B. 《天净沙•秋思》的意象群落中每个意象的特点高度统一,避免了各个意象互不相通造成芜杂的情况。 C. 物象具有客观性,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是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 D. 意象构成时可以根据诗人写作需要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或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清代吴乔继承了克罗齐的理论,进一步提出情感与物象的结合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 B. 《天净沙•秋思》的意象源于不同环境,具有局部性,比强调整体的散文更有冲击性。 C. 《天净沙•秋思》的意象是抽象的,情感是隐性的,其内涵最后统一在直接抒情中。 D. 意象是经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筛选、思想感情的化合点染,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物象。 3. 下列选项,不能直接表现吴乔“形质俱变”观点的一项是( ) A.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B.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秦观《踏莎行》) C.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D.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贺铸《青玉案》) 4. 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一句的作用。 5. 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对意象“马”和“云”的解读,分析《琵琶行》“别时茫茫江浸月”“绕船月明江水寒”中“月”这一意象的运用效果。 【答案】1. A 2. D 3. C 4. ①形式上,句法发生变化,由单纯开始向丰富转化。 ②情感上,时间的紧迫造成行旅的压力,易于下文向情感更深处突进,引出直接抒情。 5. ①诗人的情感使意象性质发生变化,成为诗人情感的载体。“别时茫茫江浸月”中的“月”寄寓了诗人离别的伤感,“绕船月明江水寒”中的“月”则承载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 ②同一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感不同,构成的意象也大异其趣。同样是“月”,由于诗人与琵琶女的不同遭遇与情感,而表现了不同的情感。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A.“强调细节写实的叙事文学……让读者有更好的阅读体验”错误。从原文“意象不是细节,叙事文学中的细节有时间延续性、空间连贯性,有在一定程度上的写实性”来看,作者认为叙事文学有在一定程度上的写实性,不能等同于“强调细节写实的叙事文学”;“意象是把主观情感趣味寄托到客观对象中……散文好像把米煮成饭,质地不变,而诗则如米之酿为酒,‘形质俱变’”,“让读者有更好的阅读体验”于文无据。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吴乔继承了克罗齐 理论”错误。原文只是说“这个说法,比之克罗齐的说法要深邃得多”“克罗齐的说法还需要补充的是”,“吴乔继承了克罗齐的理论”的说法曲解文意。 B.“比强调整体的散文更有冲击性”错误。原文只是说“局部的特征,比之散文式的整体,对联想和想象更有冲击性”,选项略去限制词“对联想和想象”。 C.“意象是抽象的”错误。“意象的构成,不但客体要有特征,更重要的是诗人的主体也要有特征”说明意象“客体要有特征”,故“意象是抽象的”说法错误。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形质俱变”,指由于主观情趣的渗入,客观对象就发生了变化。清代吴乔说:散文好像把米煮成饭,质地不变,而诗则如米之酿为酒,“形质俱变”。 C.“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虽然有主观情趣的表达,但没有客观对象作为载体,故不能直接表现吴乔“形质俱变”观点。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形式上,由“‘夕阳西下‘意味着时间紧迫。句法发生了变化,不再是意象的并列,而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诗人的匠心在于:一味并列下去可能导致单调,艺术要求高度统一,同时要求统一中有变化”可知,句法发生变化,由单纯开始向丰富转化。②情感上,